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一篇一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历史现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较感性的认识,但由于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历史知识基础普遍非常薄弱,还不太适应高中历史的模块式教学,历史思维能力也很稚嫩,有待于培养提高。对于古罗马政治,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因此对古罗马国家的形成、帝国的扩张有粗浅的印象,但古罗马法律知识,初中教学中从未涉及,学生知识储备为零。
讲述法、讨论法
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罗马法的核心内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提高阅读各种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表达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个别案例的思考,合作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从政治、经济背景中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使学生学会古今知识联系思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罗马法起源与发展的`过程,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巨大;认识到进行法制建设的艰难性;理解不断发展的法理观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珍惜和弘扬。
教学重点:罗马法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如何理解其影响。
教学难点:罗马法从产生到最终体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清晰地整理出脉络,并使学生对每一阶段罗马法的发展原因有所了解。
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课件: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学们好,如果说古希腊以民主著称于世,古代罗马就以法律闻名于世,我们先观看一尊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观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别象征着什么?宝剑、天平和蒙眼的装束,分别象征着正义、公平、权威和不带主观色彩的理性。这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但法律发展之路绝非易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代罗马法的发展的道路。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一篇二
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重庆市垫江县第二中学左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
一、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新课程的设置的重大变化。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益,让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我校高一历史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高一全体历史老师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学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
二、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育结构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所以,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在习题训练和讲评课时,尤其管用。如(一)学生限时完成适量练习。(二)学生讨论答案,教师参与,了解学生讨论的重点集中问题。(三)集体讲评,教师答题。(四)学生给老师布置作业等等。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依据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现实教学要求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困惑与思考
(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对年轻教师来说是个机遇,相对较容易实现角色的转变,对长年从教的中老年教师,如何快速实现角色转变,是个挑战。
(二)按照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我们的老师既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要切实使学生掌握住这些基础知识,这在有限的45钟内,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我们的学生在享受这种模式教育的同时,对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到底能掌握多少,与会的专家和老师都有困惑。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困惑。传统教学与新课程下的教学相比,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对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进入课堂这是趋势,我们教师必须掌握这种技术手段,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某些学校基础教学设备都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引来许多老师的争议。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一篇三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敏感词语已过滤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问题6:为马英九出谋划策以助两岸关系的加强。
投影两岸往来图片-突出“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经济往来局面。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
活动一:我的课本我做主
看新闻、图片续写课文
活动二:读读想想
芜湖港赴台货轮首航成功和随处可买的台湾食品说明了什么问题?帮助学生大致回顾近代台湾被割让和收复的过程-并引出下文。
引导回答2:引导学生从地理、血缘、历史、人文和物产多方面说明两岸的“缘”
说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团圆”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但要以八项主张为依据
引导学生从历史趋势、方针政策、综合国力等各方面分析统一事业必定成功的原因
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
联系乡土知识-联系身边小事-引导学生大胆联系课本知识。回顾旧知-说明各方面渊源的同时进行学科的融合。
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胆运用新知识解释身边的 问题。
图文并茂-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统一事业定会成功-应为之不懈努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训练其基本学科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感受到历史知识无处不在。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一篇四
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
教学过程
一、袁世凯专权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以阻止国民党组阁,扑压革命势力,并派北洋大军南下,从而导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
四、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未_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小结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征惩罚。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阅读课本、制作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纪事年表、思考讨论: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等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控制内阁
2.军事:削弱革命军
二、二次革命(19)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2.宋教仁案
3.善后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窃取正式大总统
2.袁世凯独裁
3.袁世凯接受日本亡中的”二十一条"
4.袁世凯称帝
四、护国运动
1.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讨袁
2.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立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一篇五
基础知识目标
扩张时代的时间及含义;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及主要航线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地域和主要特点;殖民统治的结果;扩张时代的开始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途径
(1)通过对开辟新航路动机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实质。
(2)通过学习价格革命、殖民掠夺等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的了解,发展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
(2)通过有关早期殖民活动和相关材料的学习、阅读,使学生认识殖民主义的残暴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独立、自由,痛恨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情感。
(3)通过学习中国的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事件,它有利于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西方殖民活动的进行使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顺利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殖民扩张给亚非人民以及美洲土著居民带来了灾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历史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地探索和认识历史事件原因的初步能力。
(3)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一系列社会经济后果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以及唯利是图、残酷掠夺殖民地人民的两重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后果。本节课主要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进行。
重点的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突破: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四段内容和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自己是当时欧洲的航海家,是否能够进行长途的航海旅行,为什么?西欧人为什么在15世纪末非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根本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推动他们完成这一壮举的。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头?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关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后果”这一问题的突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思考新航路开辟后可能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难点分析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学生在难理解“资本原始积累”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的突破方案
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两个概念对比解释。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和所提供的有关材料,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请学生介绍与四位航海家及其航海经历有关的轶事。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一篇六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口号。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一篇七
重点:维也纳会议、1848年欧洲革命
难点:学生自我阅读及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以及理清各种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前期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一、维也纳体系
出示历史图片《维也纳会议》,强调此次会议是由俄、英、普、奥四国控制的。由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分析维也纳会议的反动性。在学生分析维也纳体系反动本质前,教师应指出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是: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根据此标准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强调维也纳会议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各国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家间的纠纷。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改革
学生阅读“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一目,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爆发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矛盾冲突有哪些,哪个是主要矛盾?并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类型。
三、1848年革命
学生阅读“1848年欧洲革命”一目,分析革命的原因。 讲解革命过程时,利用动画讲解,给学生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讲完后,教师强调以下几点:揭开1848年欧洲革命序幕的是意大利;法国的二月革命-腐朽的七月王朝,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匈牙利起义是1848年欧洲革命中影响的民族解放运动。
学生回答:1848年革命仅经历一年多即失败了,一方面由于封建君主的反扑、资产阶级的妥协;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成熟,虽已登上政治舞台,但没有政党斗争经验,政治上、组织上都很软弱;说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还未成熟到完全废除封建生产方式的程度。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明显占有优势,革命的失败指资产阶级完全掌握政权、民族独立的革命任务没有最终完成,但革命削弱俄、普、奥等国的封建统治力量,重创了反动势力的堡垒——俄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欧洲大国再也不可能联合起来镇压革命了,欧洲政治版图再次变动,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统治秩序破产。
小结
利用下面图示对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形势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了解维也纳体系确立、受到冲击、瓦解的过程,并深刻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一篇八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先侵占东北,又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2.使学生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为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使学生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我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教学重点: 西安事变的原因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难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在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卢沟桥有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在那里陈列展出着许多的日军侵华的罪证,马么我们今天就以起来学习第六课抗日战争的爆发。
二、讲授新课
(一) “全国抗日救亡高潮”。
1.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怀有野心?
日本侵略军是什么时间向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
板书:九一八事变
2、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能占领东北三省并侵占华北大片土地?
3.看“读一读”内容,体会东北同胞家乡沦亡的悲愤心情。
沦陷后的东北人民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日本继续侵略下去,中华民族到了什么关头?”
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
活动:比较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种不同的主张
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高潮中,蒋介石在干什么?
讨论:“蒋介石的做法错不错?为什么?”
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在什么时间?
板书: 西安事变
讨论: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教师小结: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同意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 “卢沟桥事变”
1、阅读课文:
从哪里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侵略我国?
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这发生在什么时间?
板书: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讨论:为什么说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还击的?
2.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我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三、小结:
1.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解决的?
2.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我国抗日战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