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实用12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9 02:44:02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实用12篇)
时间:2023-12-29 02:44:02     小编:文轩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一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二

一、荷兰的崛起(海上马车夫)。

手段: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结果: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掌握海上商业霸权。

二、英国的崛起。

过程:(1)1588年,英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三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五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3、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4、促使习俗风尚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5、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6、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7、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18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这种具有真、奇、活等特点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很快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电影开始在城市中流行。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8、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六

历史属于文科,所以高一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就是背书。教材中的知识点是学好历史的基础,特别是历史大事年表也要仔细背背,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要记好了,这样才能记得又快又牢。

高一学生要反复看教材,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高一学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的内容,以此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记牢的部分就要再重新背诵。

2、培养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想要学好历史,就要先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如果喜欢这一科,自然就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样自然会提高成绩。相反,如果某科成绩差,特别讨厌这一科,即使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但是成绩也不一定会很高。

3、抓住历史框架。

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不了解什么是框架。这也导致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会经常走一些弯道,也就不可能学好历史。高一学生要善于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历史成绩才能提高。

4、历史学习要精。

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明白无论做多少题目,都是在巩固练习历史知识点。所以,高一学生不需要采取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的弄清楚每一道题目比什么都强。

历史做题主要是检验背书的效果,看是否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所以,当题目不会做或是做错的时候,可以翻一翻课本,对应每个知识点看哪里没有理解,务必弄懂下一次不要再错。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七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八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积极作用: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含义:严禁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九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

(2)1981年9月,叶剑英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3)1984年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二、港澳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1、香港的回归。

(1)中英谈判和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2)香港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1)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回归的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隔绝敌对状态的结束。

(1)中共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2)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1)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

(2)汪辜会谈,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

3、“胡连会”(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关注台湾问题。

(1)现状:一方面,中共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积极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另一方面: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因素。

(2)我国政府的措施和立场。

措施:大陆方面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一直为两岸的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作努力。

立场:针对“台独”,我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国家统一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十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十一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十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a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民国初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原因:

a辛亥革命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涌现出一批的实业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等。

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抗战时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原因:

a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b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原因:

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b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