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14篇)

最新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9 10:51:04
最新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14篇)
时间:2023-10-19 10:51:04     小编:XY字客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一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很重要,一次的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会一直失败下去,刚步入高一,在学习上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这时候更需要给自己加油、打气,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置身现实,接受一切,环境不会改变,作为学生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自己,以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

2、课前、课后都要看书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学习而言,书则是最主要的,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课本,从中可以延伸出其它的知识,这就好比一棵大树生出了新枝是一个道理,对于高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多看书,当然看书也是有讲究的。课前看书是为了提前预习上课的内容,自己大概有一个了解,当老师上课时,自己可以理解着去记忆,带着目的去听,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好,因为你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

3、做专题练习

上高中以后,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若做不到学以致用,即使把知识点都记住也没用,学习是要靠方法的,在知晓知识的基础上多做一些专题训练,既能查看自己的学习状况如何,还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在做专题训练的时候,还需要学会在弱科上多下功夫,这才是提高成绩的好办法,若你只做自己会的题,放弃不会的,到头来的结果就是,会做的依旧会,不会的依旧不会,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最终却没给自己的成绩带来任何的改变,从而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不利于之后的学习,毕竟高一才刚开始,不需要怨天尤人。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二

八一九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政局严重混乱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消极影响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d.叶利钦掌握了中央政权

纠错2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东欧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

c.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纠错3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霸权国家衰落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的加强

d.地区一体化组织适应性加强

a.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文化观念发生变化

d.民族构成发生变化

a.1989年

b.1991年

c.1922年

d.1936年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纠错71991年12月在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联体

a.是一个主权国家

b.是苏联的别称

c.其性质与华沙条约组织相同

d.是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

纠错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a.1945年和1991年

b.1946年和1990年

c.1947年和1991年

d.1948年和1992年

纠错9德国经过四十多年年分裂后,又实现了统一,时间是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纠错10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

a.波兰

b.民主德国

c.南斯拉夫

d.捷克斯洛伐克

纠错11苏联解体说明了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a.1967年

b.1991年

c.1993年

d.

a.意大利、英国

b.法国、德国

c.欧共体、加拿大

d.欧洲联盟、俄罗斯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三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演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变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

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五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六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3、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4、促使习俗风尚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5、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6、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7、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18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这种具有真、奇、活等特点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很快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电影开始在城市中流行。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8、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七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八

1.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相对平等,法律至上。

2.《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完成。并非査士丁尼法典

3.维持对奴隶的剥削压迫反封建推进资本主义

4.英国代议制特点: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混为一体,君主统而不治,国家象征。1721,责任内阁制确立后才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5.德意志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为实。

6.半殖民地半封建专有名词。

7.三民主义未反帝,土地,反地主阶级。

8.太平天国根本原因民族矛盾激化。

9.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

10.革命根据地又称苏区区别于敌后和解放区(国统区)

11.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政府首脑是首相。法国政府首脑为内阁部长(总理)。

12.法国权力中心为总统。

1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14.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5.义和团反帝爱国不反封建。

16.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

17.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核心)根据地建设

18.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

19.刺史监察

20.元朝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

21.城邦并非城市

22.古代地方势力并非一直被削弱。

23.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系列法案形成的

24.分权原则并非美国独有。

25.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不是封建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保守派和民主派斗争实质都是资产阶级统治,只是形式问题。

26.最早侵略台湾的是英国。

27.广州并非增开的口岸。

28.民族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矛盾不意味着任何时期都是这样。

29.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的产物。

30.马关条约并非资本输出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就有了。

31.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不等于人民当家做主,仅仅是资产阶级民主

32.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体现在打击了统治工具:清政府。

33.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革命。

34.八七会议没有找到革命方向,遵义会议只纠正了军事左倾。

35.八路军与新四军

36.抗日战争不是反帝第一次胜利。

37.1947春国民党宣布共产党非法,关系完全破裂。

38.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不代表新民主主义胜利是在土地革命,没收资本,追击国民党之后。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40.规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是1954宪法

41.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区域因素结合的产物。

42.特别行政区并非完全自治外交权属于政府,

43.一边倒不是依附苏联而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边。和社会主义国家结盟。

44.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利益是根本原因。

45.不结盟不能简单理解为不和任一国家结盟而是不予美苏结盟。

46.封建制是指封邦建国而不是封建社会。

47.闭关锁国是限制对外贸易。

48.天朝。。空想性资政新篇是缺乏群众基础。

49.辛亥革命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

50.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

51.北伐战争胜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52.大革命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

53.秋收起义进攻的是城市而不是农村。

54.长征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直接是反围剿失败

55.遵义幼稚走向成熟

56.抗日胜利意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不一样。

57.1972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

58.雅典民主根源在于商品经济发展。

59.五百人会议是抽签的而不是选举。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九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着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着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着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十

历史属于文科,所以高一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就是背书。教材中的知识点是学好历史的基础,特别是历史大事年表也要仔细背背,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要记好了,这样才能记得又快又牢。

高一学生要反复看教材,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高一学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的内容,以此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记牢的部分就要再重新背诵。

2、培养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想要学好历史,就要先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如果喜欢这一科,自然就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样自然会提高成绩。相反,如果某科成绩差,特别讨厌这一科,即使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但是成绩也不一定会很高。

3、抓住历史框架

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不了解什么是框架。这也导致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会经常走一些弯道,也就不可能学好历史。高一学生要善于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历史成绩才能提高。

4、历史学习要精

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明白无论做多少题目,都是在巩固练习历史知识点。所以,高一学生不需要采取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的弄清楚每一道题目比什么都强。

历史做题主要是检验背书的效果,看是否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所以,当题目不会做或是做错的时候,可以翻一翻课本,对应每个知识点看哪里没有理解,务必弄懂下一次不要再错。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十一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十二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积极作用: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含义:严禁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十三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发展状况表现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

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商帮:晋商、徽商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篇十四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加以总结改造,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时受到沉重打击;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兴办太学,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朝时用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发展成理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治。明朝后期的李贽挑战了正统思想;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滋长。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宗羲等人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复兴(兴起):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

发展:16世纪的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他关注人的_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政治思想运动。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没有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和科学,但理性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思想束缚,但仍然信仰宗教。

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蒙运动中提出的学说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他不反对私有制。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提倡君主立宪,孟德斯鸠不是首倡分权之人,思想最为激进的是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_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德国的康德总结了启蒙思想,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

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但没有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产生影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为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科技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的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