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我眼中的动物作文150字优质

最新我眼中的动物作文150字优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2 19:14:10
最新我眼中的动物作文150字优质
时间:2023-04-22 19:14:10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我眼中的动物篇一

动物对天气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根据观察,全世界共有600种动物够得上“天气预报员”。当你在夜间清晰听到蟋蟀高唱“唧唧”声时,预告明天是个好天气,你大可放心准备上路出远门。蜻蜒在空中上下飞窜时,预示一二小时后将有大雨出现。蚂蚁关闭蚁穴洞口,表明雷雨即将来临。

泥鳅在雷雨到来前,常常显示得焦躁不安。红占鲑躺在水底不动,预示天气晴朗;把身体卷成“带子”时,预告天气将要变化;在水里翻腾时,预报风雨将要降临。风暴到来前的20小时,水母的感觉器官能够感觉到狂风吹打海面时发出的次声,于是,便迅速潜到海底,以防不测。

在夏秋季节,天气闷热,空气潮湿,麻雀感到身痒,便飞到浅水里洗澡散热,预示一二天内将有雨天出现;如果是大群麻雀洗澡,则预示未来将有大雨出现,因而有“群雀洗凉,雨下大又强”的谚语。

民间有句“燕子低飞要下雨”的说法。这是因为燕子要吃虫子。碰到天气要下雨的时候,空气里水汽很多,把一些虫子的翅膀弄湿了,就像是飞机荷重过大,飞不动了,但是它们还要飞,那就只能接近地面飞。其次,天气将转阴雨的时候,气压变低,空气里水汽增多,土壤中的一些小虫子也爬出土外,燕了就要低飞去捕虫吃。

当天气即将转阴雨的时候,黄鹂鸟会发出类似猫叫的声音;夏秋季节,日出或黄昏时,猫头鹰两三声连叫,并在树枝东跳西跳,很不安宁,叫声低沉象哭泣,这是天将下雨的象征。

蜜蜂最适宜于天气晴朗,气压较高的情况下飞行。另外,天气愈好,植物花蕊分泌的甜汁愈多,诱惑蜜蜂的能力也愈大。早晨蜜蜂都出窝采蜜,天气晴,傍晚迟迟不回窝,明天继续晴朗,反之,则预示阴雨将来临。

蝉的叫声是由它的腹部发音器的薄膜振动而发出的。据一般观察,夏天由雨转晴前2小时左右,蝉就叫,而晴天转阴雨时,蝉不叫。这是因为下雨前,它的发音薄膜潮湿,振动不灵。相反,天气转好,空气干燥,薄膜振动有力。

天气转坏时,蚂蚁显得非常忙碌,有的忙于往高处搬家,有些则来回运土垒窝。一般说,垒窝越高,降水也就越大。还有一种大黑蚂蚁垒的窝,往往在次日风的来向部分垒得高些。

猪。“猪衔草,寒潮到”。“猪筑窝,下大雪”。这是因为猪的鼻、嘴部无毛,直接接触空气,对寒冷特别敏感,在寒潮到来之前它有先觉,急忙衔草作窝。天气稍冷便把嘴巴伸入草中,再冷些就会全身钻进草里御寒,母猪的反映更为敏感。所以,见到猪街草,就是寒潮即将来临的预兆。

狗。“狗泡水,要下雨”。因为狗身上没有汗腺,炎夏时不能靠毛孔散热,只有靠张嘴、搭拉舌头散热来保持恒温。当嘴和舌均无济于事时,便跳到水塘或小溪里泡水,以帮助散热。因此,发现“狗泡水”,预示天将下雨了。天冷时,狗缩成一团卧在草堆上,用嘴巴当“升温器”,将呼出的热气用来加温肚脐,这预告寒潮将至。

蛤蟆。癞蛤蟆也是预报“专家”。它的生理构造特殊,肺像个足球,呼吸功率不大,单靠这样的肺呼吸是不能吸到足够氧气的。所以,癫蛤蟆除了靠肺呼吸外,还得靠皮肤来帮助呼吸。用皮肤呼吸得有个条件,那就是要经常保持皮肤的湿润,使空气中的氧首先溶解在皮肤的粘液中,再由皮肤进入血液。如果皮肤干燥,皮肤的呼吸作用就不可能进行了,这就给它的生活造成了困难。因此,它很怕强光照射和干燥天气,白天就躲在阴暗处,晚上出来觅食。大雨来临前(约1天左右),空气湿度大,它白天也出来活动。这反常的表现正应了“白天蛤蟆出洞,下雨一定”的民谚。

鱼。鱼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活。天晴时大气压力高,水里溶解的氧气多,它就安静地沉栖在水底;阴雨之前气压低,深水中的氧气大大减少,鱼纷纷浮上水面呼吸,所以有“鱼跳水,要下雨”之说。

蛇。大部分蛇都是白天藏在洞内,晚上外出觅食、喝水、沐浴、蜕皮等活动。但天气特别潮湿闷热时也会逼迫出洞。因此,白天蛇出洞是有雨的征兆,特别是秋末冬初、天已冷,大蛇出洞,过一两天会下雨。正是“大蛇出洞,大雨咚咚”,“蛇过道、雨来到”的验证。

鸡。“鸡宿迟、兆阴雨”。鸡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由于缺乏散热本领,十分怕热。成鸡以20℃为宜,超过30℃常张口、伸翅以助散热。在炎夏的傍晚,鸡窝内更加闷热,因此发现鸡迟迟不想进窝,这就是雷雨即将到来的预兆。

在动物界,青蛙被称为“活晴雨表”,这是由于青蛙皮肤的特点造成的。空气干燥时,皮肤水分蒸发加快,青蛙须呆在水中保持皮肤湿润;而在阴湿多雨的季节,皮肤水分不易挥发,它就跳出水面。因此,蛙成为非洲土著居民观察天气变化的“活晴雨表”。

我眼中的动物篇二

从前,山下住着一只小毛驴,它和伙伴们一起过着快乐的日子。

有一天,小毛驴正在草地上吃草。忽然,它听到不远处的池塘里传来了呼救声,原来是一只小白兔不小心掉进水里了。“救命啊,救命啊!”小白兔一边挣扎着一边不断地喊。

小毛驴连忙跑到水边,它伸出蹄子想要把小白兔救上来,小白兔离岸虽然不是很远,但凭小毛驴的蹄子又哪能够得着呢?再拖延下去,小白兔一定会淹死的!怎么办,怎么办,小毛驴急得团团转。

“小毛驴,太危险了,你别太靠近池塘!”一只小翠鸟在池塘对面的树上喊。

“不,我不怕危险,我要救小白兔!”小毛驴说。就在这时,它看到身边有一棵树,顿时急中生智,心想只要把这棵树踹倒,不就可以够到小白兔了吗?那棵树虽然和自己的蹄子差不多粗,可高度却是自己的好几倍呢!

小毛驴连忙用出全身的力气猛踹那棵树,没几下,那棵树果然就顺着小白兔的方向倒下去了,小白兔很快就抓住树杆爬上了岸,它得救了!

时间一年年地过去,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池塘边多起了一座小毛驴学校。那只小毛驴虽然早就不在了,但它踹树救兔子的故事却出现在学校的课本上。有一天,小毛驴们和往常一样在池塘边的操场上玩耍,这时候,池塘里又传来了呼救声——一只小白兔落水了。“救命啊,救命啊!”小白兔拼命地喊。

“看,一只小白兔在水里!”一只小毛驴喊。

“好可怕,我们离水远一点!”另一只小毛驴说。

“哎呀,这里太危险了,我们快离开吧!”更多的小毛驴这样说。

看起来,谁都在学习那只小毛驴的`智慧,但谁都没有学会小毛驴的智慧。因为有些智慧其实本不是智慧,只是一份善心与勇气,如果没有这份善心与勇气,也就永远不会出现那份智慧。

我眼中的动物篇三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消费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1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如兔、牛等

3 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费者,如棕熊等。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1)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

(2)    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3)    动物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动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是食物链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多条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3、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动物对植物生活影响:

(1)积极影响: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响:如: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透光程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作用;蝗虫和害鼠危害农作物。

我眼中的动物篇四

一、典例解析:

1、动物和细菌、真菌一样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动物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解析:消费者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而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 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虽然它们都能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但它们仍有着很大区别。

答案:b

2、生态平衡是一种(   )

a、绝对平衡   b、动、植物的数量相对平衡   

c、动态平衡    d、永久的平衡

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永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被破坏而失去平衡,动、植物的数量也不会相等,植物的数量总是多于草食动物的数量,草食动物的数量总是多于肉食动物的数量。

答案:c

二、基础训练:

1.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 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可利用的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被生产者所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 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也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可节省经费,还可减轻使用农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5.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学。

6.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a  )

7.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或绝灭的主要原因是( c )

8.动物在自然界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下列哪一项叙述不是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b)

a.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能使整个地球热闹非凡,缺少它,自然界就会死气沉沉

c.能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d.能协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9.用网将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活得良好。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c )

10.我国修建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马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 d)

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④有利于保持环境

11.麻雀曾被认定为主要害鸟,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开展过大规模的“剿灭麻雀”运动,现在又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声,对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b.现在认识到麻雀只是在食物非常稀缺时或繁 殖季节才危害农作物,平时也啄食害虫。

d.大量捕杀麻雀,破坏了食物网的稳定,影响了 其它生物的生存

12. 有一种名为鬼切草的植物,当人在草丛中行走时,裤角上常被沾上一些带刺的“针”,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b )

c.人对鬼切草不会产生作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3.由于人类的活动,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b)

a.人口剧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14.在机翼末端的前缘上加厚区是仿照下列哪 种生物的特点制造的( c)

15.1999年英国ppl医疗公司培育出的100只基因羊,其奶水中含有用于医疗的人体蛋白,能够治疗( d)等。

a.呼吸系统疾病                  b。血友病

16.生物反应器是指(d )

17.目前人们认为很理想的一种生物反应器是(b)

18.“薄壳建筑”仿(d)建造的:

19.中国科学院 上海遗传所与复旦大学合作,培育出5只含人体某种基因的转基因羊,这些羊的乳汁中含有能治疗(a)的珍贵药物。

20.人们研究雷达 的回声定位系统,是模仿了下列哪种动物而研制的(b)

21.下列属于仿生学的原理技术的是(a)

22.下列的措施中,哪一种对保持生态环境最有利(c)

a. 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家田

b. 在菜地中洒家药以杀死菜青虫

c. 在田间施放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

d. 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那些有毒藻类死亡

23.在生态平衡状态下,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数量会(d)

提高训练:

24、一个海洋被ddt(一种难以分解的化学农药)污染,海洋中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小虾→鱼→鱼鹰,在此食物链中,除草剂含量最少和最高的是(d)

a. 浮游植物、鱼          b.小虾、鱼鹰

c.浮游植物、小虾         d.浮游植物、鱼鹰

25、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袋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d)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答:可以利用昆虫来帮助传粉。

27.北美驯鹿是可爱的动物,它们在广阔的草原上生活。可是,它们常受到狼的威胁,于是,人们为保护驯鹿而捕杀 草原上的狼,驯鹿家族繁盛起来。可是,过了一些年后,人们发现草原被驯鹿糟蹋的很厉 害,而且北美驯鹿有时成批死亡。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北美驯鹿失去了天敌狼后,种群扩大了,草场不足,草原被破坏,而且那些老弱病残的鹿也不能及时被淘汰,加剧了草场不足的困难。加之,没有稂的追杀,北美驯鹿的运动少了,体质下降,病死的北美驯鹿也增加了。于是,人们又把“狼”请了回来。

答:通上以上资料的分析可知,人类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灭绝后,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切断,或该动物原来所控制的某种生物大量繁殖而失去生态平衡。

答:不能。当某种动物数量增多时,以该动物为食的动物也会增多,从而限制了这种动物的数量。动物还 受生存所需的空间和食物所限,其数量也不可能无限的增长。

答:不对。

(4) 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没有其他外来因素影响时,它们会自己调节达到平衡,如有外来干扰就会扰乱其自我调节能力而失去平衡。

28、乳腺生物反应器是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请你归纳出它的优点:

答(1)药物蛋白只在乳腺内,对动物的生理活动不影响。

(2)长期收集也不会对动物造成伤害。

(3)产品成本低

我眼中的动物篇五

;

摘 要:王朔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艺界的一个影响巨大的人物,他的作品也是新时期京味文学的代表。写于1991年的《动物凶猛》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并且广受好评。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带有明显的京味儿。

关键词:《动物凶猛》;京味文学;北京城市;京味语言;顽主形象

作者简介:杨婕,女,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硕士,从事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02

王朔作为京味文学第三代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动物凶猛》也处处流露出京味儿。著名文化学者王一川曾指出,京味文学从老舍开创至今,已经历数十年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京味文学第一代为20世纪20至40年代以老舍写作为代表的文学。京味文学第二代为20世纪80年代以林斤澜、邓友梅、汪曾祺等为代表的文学。京味文学第三代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以王朔、刘恒、刘一达等为代表的文学。【1】除此之外,他还对京味文学的含义做出了界定。京味文学,是能让人回瞥到故都北京城在现代衰颓时散溢出的流兴的文学。【2】作为京味文学的小说《动物凶猛》,无论作品是在地点、语言还是事件上,都是用北京话写北京城里的北京事,体现出了浓郁的北京性。

小说《动物凶猛》讲述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群北京部队大院里的青少年们无所事事、肆意调侃,他们抽烟、喝酒、打架、追女孩。作为他们中间的一员以及城市中的游荡者,“我”无意中闯入一个家庭并迷恋上了那个家庭中叫米兰的女孩子,而“我”最终用一种兽性的粗暴方式侵犯了她。此外,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关于70年代中期真实的北京城的描写,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70年代中期的北京城景观。王朔是一位语感非常好的作家,无论是写景物写人物还是写对话,他的语言都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在京味儿语言方面,王朔是极有创造性的。小说中的那些青少年成为王朔小说中后来不断出现的一类人,这一类人便是“顽主”,这也是京味儿文学第三代中的主要人物类型。下面,本文将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动物凶猛》中的北京印记。

一、北京城区景观

小说《动物凶猛》一开始就写到了乡村与城市的对立。小说中的第一句话是,“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紧接着在第二段写到“我很小便离开出生地,来到这个大城市,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我把这个城市认作故乡。这个城市一切都是在迅速变化着——房屋、街道以及人们的穿着和话题,时至今日,它已完全改观,成为一个崭新、按我们的标准挺时髦的城市。”但是在小说的开头部门,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城市就是北京。随着文本的逐渐展开,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个城市是北京,并得以了解70年代中期北京城的面貌。“那天天安门城楼上没有什么领导人出来检阅我们,大红灯笼和汉白玉栏杆间空空荡荡。”这是小说中第一次明确写出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毫无疑问这个城市就是北京。

后文中出现了更多的关于北京的建筑和景观,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外交部,“西顺德”饭庄,“烧酒胡同”,“南门仓胡同”,王府井南口,“儿童电影院”,“东风市场派出所”,北海公园,东单,西单商场,金鱼胡同,工人体育场等等。这些北京所特有的建筑群体,共同再现了当时的北京。小说中有两处关于城市地理状况的描写值得注意。一是“她从木樨地地铁站口出来,向我斜插过来,在前面的路口拐进楼区,那时木樨地大街两旁还没有盖高大建筑,所以她一直处于我的视野之中。”这一细节描写体现出了北京城的新旧差异。二是“我”尾随米兰并施暴于她的路线,正如有学者所言,这一跟踪施暴行为与当时北京政治空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青少年犯罪行为与这一时期高度组织化的权力形态形成了戏剧性的反差,还以个体性的身体快感与施暴宣告了“我”的北京城与“圣城”北京的意识形态断裂。【3】所以说,《动物凶猛》中有关70年代中期北京城市景观的描写有其深意所在。

通过阅读小说可以得知,北京这个城市在小说《动物凶猛》中,不仅仅是被当做空间范围的城市,也是被作为文化性格的城市。70年代中期的北京不仅在地理建筑上跟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文化性格上亦如是。那个时期的北京在节奏上更为缓慢一些,而且城市的氛围也相对传统和拘谨。而那群青少年们并非以城市为生存空间的人们,而是属于城市、一定程度上为城市所规定的人们。他们的身份以及生活态度无不与北京相关,他们是属于北京的,并且是被北京的部队大院所规定的一群人。有关于此,下文将会继续讨论。

二、新京味儿语言

前面说过,王朔的语感是很好的,而且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王朔的小说给了文坛很大的冲击,毁誉不一。然而他在语言平民化方面的探索却是十分成功的。在充分调动并展现北京口语的生动表现方面,王朔的确是个成功者。【4】王朔是非常擅于运用调侃式语言的,这种调侃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也是人物生存方式的独特表现。在小说《动物凶猛》中,“我”和哥们在一起时,基本上都是在调侃。例如,高晋从看守所回来后的那段对话。“汪若海我算是知道他了,忒雏儿,一进去就全抵了。要不是他我根本折不了。” “真该抽丫的,为他的事儿……”高洋愤愤地说。“你进去挨打了么?”卫宁问。“敢!”高晋一瞪眼,“警察对我都特客气。我一进去就跟他们说:‘你们要打我,我就头撞墙死给你们看’。把他们全吓住了。”这段对话到后来是“我”说到“明儿我给你们约了个‘圈子’,刚在西单商场拍的。”然后大家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转移到了“我”身上。从这段对话可见,调侃中也不乏幽默,高晋对自己英雄气概的辩解是幽默的。而幽默是京味儿语言中的重要特色之一。

小说《动物凶猛》中的比喻句也是十分精彩的,体现出王朔极高的语言造诣。“她的眼珠像两颗轻盈的葡萄在眼波中浮起,这使她随便看人一眼都是一种颇感兴趣的凝视和有所倾心的关注。”这是“我”初见米兰时的印象。后来和她熟知后,“她便凝视我,用那种锥子般锐利和幽潭般深邃的目光直盯着我的双眼看进去。”当写到朋友们晚上唱歌曲时的情景时,“每个人的眸子都在夜色中闪闪发光,似乎歌唱使他们的眼睛变成了磷质晶体。”三种目光,三个比喻生动而妥帖。可以说王朔的比喻运用得实在是天马行空、出人意料。而小说中最为经典的比喻莫过于此,“在我少年时代,我的感情并不像标有刻度的咳嗽糖浆瓶子那样易于掌握流量,常常对微不足道的小事反应过分,要么无动于衷,要么摧肝裂胆,其缝隙间不容发。这也类同于猛兽,只有关在笼子里是安全的可供观赏,一旦放出,顷刻便对一切生命产生威胁。”正可谓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年少时的感情状况,而且也暗暗契合着小说的主题。

除了调侃与比喻之外,小说中抒情的段落是深沉的。在写到“我”对于米兰的感情时,有这样一些话。“为什么我还会有难以排遣的寂寞心情和压抑不住的强烈怀念?为什么我会如此激动?如此敏感?如此脆弱?平日司空见惯一向无动于衷的风景、世相,乃至树叶的簌响,鸟类的呢喃,一朵云的形状,一枝花的姿态,一个音符,甚或万籁俱寂都会使我深受感动,动辄热泪盈眶。难道万物突然有灵了么?”这些句子真挚而热忱,把一个少年青春期的心绪刻画得细腻而深刻。由此可见,小说中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王朔的语言也被称作是“新京味儿”。

三、北京城里未来的“顽主”

小说《动物凶猛》中有一些“文革”的记忆,以及自我身份的指向与确认。关于“文革”的记忆,有如下这些。“城里没什么年轻人,他们都到农村和军队里去了。”“回到家里,室内已经暗下来,我躺在床上看一本已经翻得很破的《青春之歌》。这本书在当时被私下认为适合年轻人阅读,书中讲述的一个资产阶级少女成为革命者的故事,在人们的疯狂尚未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之前,曾被认为是一种真实和必然。”但是书中对于“文革”的记忆并不是痛苦的,也无意去控诉乃至反思。书中的“我”与王朔本人的生命体验不可分离。从小生长在北京部队大院的王朔,是部队干部子弟,属于当时的“红五类”。在那个特别看重阶级身份的岁月里,不用说,这样的子弟本是有着灿烂前程的。由于年龄小几岁而没能赶上轰轰烈烈的“红卫兵”时代,但毕竟也算是在毛主席“文革”路线熏陶下成长的“红小兵”,充满着那个时代的“英雄梦”,渴望将来在革命斗争中大有作为。【5】既然如此,那么小说中的“我”会经常幻想各种激烈的战役也就不足为奇了。小说中的人物对于军装的迷恋也与他们的“红小兵”身份相关。

小说《动物凶猛》中的“我”虽然还不是真正的“顽主”,但是不难看到,日后的“我”也将成为一个“顽主”。小说中出现“顽主”一词的共有两处。第一处便是在打架重伤了自己的同学之后,“从那天晚上的夜袭之后,我对自己变得很有信心。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取得资格承认的小‘玩闹’,可以像一个真正的‘顽主’一样行事,而真正的‘顽主’是不惮于单枪匹马的。”第二处是在新侨饭店吃饭时,“吃完离桌刚要走时,靠门口窗边坐着一桌大汉中的一个招手叫米兰过去。那是一个著名的属于‘老泡’一级的‘顽主’和他那同样著名的一伙。”曾有学者分析,《动物凶猛》中的青少年们是“顽主”的雏形。不仅表现了与将来“顽主”们大致相同的行为规范,而且向往做“顽主”也是他们的早期心态之重要方面。而且“我”有着构成“顽主”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以及有着“顽主”们的性格和行为特点。【6】例如,带着一种英雄意识自觉地趋同于“顽主”的价值观,调侃一切、戏弄一切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异乎寻常的自尊心以及对真实感情的抗拒等。而“顽主”这一类人物主要来自于北京部队大院,他们是独特的存在群体。

小说《动物凶猛》中的青少年们,他们的身份既是北京部队大院里的干部子弟,同时也是北京城里未来的“顽主”。无论是大院子弟,还是“红小兵”抑或是“顽主”,他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生存际遇都与北京这个城市息息相关。他们是属于北京的一群人,在其他地域文学中是看不到他们的。可以说,他们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一个群体,而王朔用文学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这个群体的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北京这个城市中,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彼此互相调侃,他们是只属于这个城市的一群人。

四、结语

王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小说《动物凶猛》是一部有关北京这个城市的小说,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北京城区景观的描写、新京味儿语言的运用以及未来的“顽主”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到《动物凶猛》中有着明显的北京印记,它们自然而然地在小说中流露出来。通过阅读小说《动物凶猛》,我们可以得知70年代中期北京的城市风貌以及当时的城市文化状态。小说《动物凶猛》无疑是京味文学第三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对于我们了解北京部队大院以及“顽主”这一类人物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总而言之,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处处流露出的北京印记。

注释:

参考文献:

[1]、王朔,《动物凶猛》,北京,华艺出版社,1992年.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