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800字 我眼中的乡村800(优质六篇)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800字 我眼中的乡村800(优质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9 11:55:43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800字 我眼中的乡村800(优质六篇)
时间:2023-03-29 11:55:43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篇一

;

摘 要:北票市的农机化推广工作,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土地耕地面积小,农民土地分散,粮食产量低等制约因素,农民经济效益不高,使农机技术在推广中遇到一定阻碍,亟需改进和完善。因此,针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农机化推广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强调了要积极研发推广适应该地区耕地使用的农业机械,降低农业生产的人力及资金成本,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乡村振兴;技术推广;推广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2020.08.031

1 农机技术推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

1.1 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实现精准脱贫,共同富裕

通过机械化农业种植,能够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剩余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的行业中,使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消除贫困,达到脱贫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农机技术推广方式和提高农业机械的普及水平,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机械化深松、精量播種、机械化喷施农药、收割等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使效益明显增加。

1.2 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保护农村环境

生态农业建设是乡村振兴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加强环保意识。通过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深加工等方式,既增加了收入又避免了农村焚烧秸秆的现象,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农村环境,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2 农机推广在乡村振兴战略上存在的不足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受耕地分散制约,缺少大面积连片农田耕地等原因影响,农机化发展进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因素

北票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总面积4469 km2,农作物耕地面积97 891 hm2。属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山区。分布着各种不同耕地,土地分散、面积小以及交通等原因,导致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或者一些地块小型机械也无法进入,农民还是按传统的耕作方式耕种,费时费力,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在劳动力少、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虽然认识到农机化的重要性,但是对一些大型的农机设备却因费用较高而无力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机化推广和发展。

2.2 推广方式上的因素

从农机推广工作的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偏低,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没能认识到这项工作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来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农机技术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具体工作的执行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 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措施

只有不断创新农机推广方式,不断探究实践新形势下农机推广的新模式,才能促进农村和现代农业发展。为更好的实现农机化的推广、应用,有必要采取以下完善措施。

3.1 建立新型小面积耕地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系统

从农村土地状况来说,农户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加上本身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小面积耕地在这个区域占大多数比例。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多种形式,来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改革思路,让每个农户充分认识到分散区域的地块也可以使用农业机械来改善生产方式,实现增产增收。

3.2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方式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更好、更快发展。切实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悬挂宣传条幅、散发宣传手册、新闻媒体、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作用,让农民全面了解掌握农机技术和农业机械操作技能;继续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对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施药等机械化作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农机人员研发并推广适宜我市的中小型农业机械;要加强农机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指导农民认识和使用农业机械。此外,要邀请高级农机工程师进行现场授课、现场示范操作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民群众认可度。

4 结语

从目前北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出发,不但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需要注重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农户的技术培训,改变小农思想上的狭隘意识,改变传统农耕习惯。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改善小面积耕地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提高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篇二

;

摘 要:文明乡风是我国广大乡村内在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风文明兴,则乡村兴。我们必须始终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纠正过去乡村重经济发展而轻文化建设的传统发展模式,要着眼长远,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历史任务,紧紧围绕当下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发挥好乡风文明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重要引领作用,有效克服乡村普遍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德孝文化削弱、诚信缺失、邻里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等严重动摇乡村社会稳定基石的现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促进以乡村文明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深度融合。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重要保障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①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会议公报中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广大乡村着力营造乡风文明是破解“没依据、没抓手、没人听”的治理难点,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增量。乡风文明是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我国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正可谓“乡风文明兴则乡村兴”。

一、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从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我们党围绕着如何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进行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科学探索与实践,在坚持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基础上,用12年的扎实有效工作,走出了一条由追求“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生活宽裕”再到“生活富裕”、“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管理民主”再到“治理有效”的科学发展道路,为我国新入新时代以后的乡村建设与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对比党的十九大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我们不难看出,新的方针在有效丰富乡村振兴实践内涵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了乡村振兴的理论层次。此间唯一未变的就是我们党对乡风文明重视程度,这无疑也更加雄辩地印证了乡风文明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系统梳理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事情国情社情新变化,进一步提出了在新时做好三农工作的新任务、新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实施好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会議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这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会议还结合我国乡村振兴三步走的发展规划,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关键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并从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建设入手,提出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为抓手,逐步实现乡村产业强、生态美、村民富的终极奋斗目标。

(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随着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要科学遵循乡村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纠正过去重经济发展而轻文化建设的传统发展模式。要着眼长远,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紧紧围绕当下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攻坚克难,久久为功,进一步有效克服乡村普遍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德孝文化削弱、诚信缺失、邻里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等严重干扰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象,有针对性地做好乡村振兴发展各项工作。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通过乡风文明建设,使我国广大乡村继续保有和发扬好传统乡村社会乡邻之间守望相助、干群之间和谐相处的良性局面,将道德滑坡等可能影响到整个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降到最低,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发展奠定深厚有力的乡风文明基础。

(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安全阀

从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来看,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绝不可追求短期效益、搞急功近利的大干快上。进入新时代以来,乡风文明建设在三农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是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全面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战略支撑,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应有的题中之意,是一个需要我国全体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系统性工程。乡风文明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是乡村振兴各个关键要素中的核心因素。我国需要在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广大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切实转变,从而对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广大乡村干部群众起到知行合一的教育作用,为乡风文明在推进广大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培育强大内生性发展动力。

(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创意源

我国在大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广大乡村地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积极发展农业优质化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多功能化和布局集聚化特色化的乡村文化创新产业。

我国要依托乡村生态优势,深入开展好乡村创意农业、特色加工业及特色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工作。要始终注重充分挖掘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立足文化立乡兴乡,积极整合广大乡村本土文化,创造性地实现乡村本土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赋值,真正将乡风文明为内核的乡村文化创新力高质量地转化为推动乡村文旅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源。要始终注重选择符合不同乡村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构建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大力拓展乡村文化创新力,努力形成具备高度文化认同、生态文明永续发展、文化经济共荣、生活富裕及产业兴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模式,构建出具有新时代中国乡村特色的美好生活新模式,以乡风文明建设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源。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伟业需要乡风文明建设引领下的乡村传统文化全面活化与复兴为保障。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这既要求我们不断全面活化与复兴广大乡村地区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积极探索出一条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不断反哺乡村的新时代发展道路,积极促进城乡资源互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城乡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发展,有效推进形成家风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健康、生产现代化、生活生态宜居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局面,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三)新时代的文明乡风建设助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深度融合

千百年来,历经朝代兴衰更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历久弥新,虽经历无数重大挫折却始终未曾中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国的乡村一次次将中华文明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承载体。广大乡村地区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乡村振兴领域的乡村建设工作,要运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手段,科学有效地复兴与活化根植于广大乡村地区的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发出广大乡村群众更加强大的乡村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乡村文化软实力,从而为广大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发展培育强大文明支撑。

进入新时代以来,依托对传统优秀乡村本土文化的挖掘与活化复兴,并积极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乡村文明交流互鉴,逐步形成了以本土乡风文明为根本、外来乡村文明为参考的乡风文明建设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正逐步在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实践基础上进行强起来的新时代探索,其成败与否的关键之一便是乡村是否可以成为令人向往、有前途有奔头的理想热土。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政治优势,全面发挥以优秀乡村文化为引领的乡风文明建设作用,助推我国广大乡村的全面系统振兴和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其有益经验必将对我国乃至世界乡村文明建设产生十分有益的时代贡献。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篇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员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模范带头人,其言行不仅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学生,还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影响着周围的广大教师。因此,党员教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不断锻炼先进思想,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从思想上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用师爱建立与学生间崇高、无私、美丽的情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去教育和影响广大教师,成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一面旗帜。要比非党员教师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进取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起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奉献精神,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毕生奋斗目标,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二、加强师德锤炼,在形象上永葆党员先进性

一位哲人说过,道德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但才能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这充分说明了“为师先修德”的重要性。教育工作是一种需要坚定信念和强烈责任感的工作,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才会在工作中执着追求、用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用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用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用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党员教师更应关爱学生。把爱心奉献给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理想的体现。理想是人的内在动力,是人体内的动机,教师的理想是他们勤奋工作,努力探索的源泉和动力。党员教师更应如此。

三、加强实践锻炼,在行动上永葆党员先进性

教育工作无小事。教育工作是一项时代性、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教育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知识、新理论大量涌现,党员教师要在教育工作中保持先进性,必须具备实现先进性的能力和实际行动。

1.带头做“学习型”党员。党员教师作为知识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应当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提高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复合本领。首先应该刻苦钻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努力扩大知识面,让自己教育学生的一桶水变为有源的活水,常换常新,源源不断。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新型党员教师必须乐于学、勤于教、善于思,成为终生学习、有效学习的一面旗帜,不断有新的发现,找到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带头做“改革型”党员。当前,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目标,从“教书匠”向“教研型教师”转变,积极稳妥的推进这场教育改革。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努力追求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和高效益。要加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育、现代课程观等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上走在其它教师的前面,做教育改革的先锋。

3.带头做“师表型”党员。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是造就未来的事业,作为党员教师应以教人者先教己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凡要求教师做到的党员教师更应首先做到,凡规定学生不能做的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更不能做。同时要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上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用自己的平等、尊重、信任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去培育学生的美好人格,用自己的良好形象给广大教师和家长以潜移默化的感染。

四、提高教育质量是坚持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学校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办学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才能使党建工作富有生命力和现实性,在"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的工作思路中,创出党建特色,发挥和体现党员的作用:(1)要求党员着眼全局,立足岗位,带头学习与实践,充分发挥党员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模范带头作用。(2)实际工作显身手。全校凡在学校急、新、难工作上总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本来就是党员的本色,而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党的事业殚精竭虑更是党员应尽的义务。

五、严守纪律,维护团结,构建和谐校园

党员教师要坚决支持和大力配合学校党支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党的纪律。党的纪律严明了,党内团结增强了,我们就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不怕基础差,就怕内部搞你我他,众人齐力、万众一心,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教师要有大局观念,整体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哪一项工作的失误和疏忽都会给学校造成损失。身为党员教师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齐心协力地把各项工作完成好。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要守住一个阵地,不仅自身在团结协作上要求大同存小异,以人民利益、以党的事业为重,更要团结和带动周围的教职工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去,充分发挥好团结协作上的凝聚作用。大事和工作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和民主。

六、艰苦奋斗,谦虚谨慎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共产党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风范。党员教师要做到在思想品德上向高标准看齐,不慕虚荣,不尚浮华;学习工作谦虚谨慎,刻苦扎实,促进学校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随着社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不断变化,党员教师要从大局出发,坚决抵制奢侈浪费的风气,不在生活条件上相互攀比。党员教师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篇四

;

摘 要 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鼓励大学毕业生返回家乡,将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相融合,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我国乡村市场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创业政策不完善、创业实践经验缺乏、文化冲突难融入、公共服务不健全等系列困难。本文就承德市贫困地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调研情况,阐明创业环境现状,并提供解决对策,以期助力大学生返乡创业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大学生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 承德市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宏大的战略背后是党和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也意味着会有更多政策和资源的投入,为相关人群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广阔的平台。站在基层政府的角度,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首先要解决乡村地区人才匮乏问题,就需要吸引大量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人数在持续攀升。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中透露,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这些数字彰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残酷事实。如何引导这些高校毕业生正确面对现实,开阔思路,并为就业创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承德市作为河北省扶贫攻坚的主要城市,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尚有大量的农业资源、绿色旅游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等亟待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利用。如何紧握时代机遇,帮助返乡大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解决就业难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掌握的科技水平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互联网+”能力、网络营销能力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助力精准脱贫,改善发展不充分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丁闽江(2019)在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中指出,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返乡大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两个主要方面。王萍、蒙榴(2019)和董仁泉(2019)的研究均表明,在制约原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中,除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外,乡村创业激励机制缺乏以及大学生自身创业技能欠缺等现实问题也很突出。王大将、毛传雨(2019)关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推动机制研究中表明,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资金匮乏、经验不足、政策辐射不到位等现实难题,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及其成功率。宋欢(2019)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条件、观念、能力等方面。

综上所述,大学生缺乏创业实践实战经验,返乡创业政策不足,乡村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是当前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失败的主要障碍。

二、返乡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基于学者们对当前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研究成果,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结构式访谈提纲,并在承德市贫困地区(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滦平县)随机选取了36名返乡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了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分析这些困难背后的症结,由此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策不完善,“双创”服务落地难

在调研中,69.2%的受访者认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措施,但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卻迟迟不能出台和落实。基层政府部门对相关创业扶持政策了解不透彻、不清晰,在面对这些政策时,普遍持观望态度,无法为返乡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一名受访者在访谈中透露,在跟有关部门的接触中几次碰壁,网上查到的一些扶持政策并不能在有关部门得到明确答复。除上述问题外,有关部门提出“新政策和原有政策存在矛盾”“落实政策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和“政策落实成本高,不具备落实条件”等问题都使得返乡大学生们在创业启动阶段就陷入瓶颈。返乡大学生创业启动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政策执行滞后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降低了创业成功概率。

(二)创业教育薄弱,能力提升困难

返乡大学生普遍较年轻,有知识、有文化、有热情,但实践经验缺乏。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到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资源匮乏,创业教育薄弱。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在校期间从未接触过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学过相关课程的受访者也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创业知识“比较局限”。一名受访者指出,在学校里讲授创业课程的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并不丰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参考价值有限,而社会上的一些创业课程普遍学费较高,令人望而却步。面对真实的商业社会和残酷的竞争环境,返乡大学生们往往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错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慢慢地熟悉和理解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由于缺乏指导,他们甚至要反复地在一些常识性问题上打转。此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处事不够成熟、稳健,难免会在实践过程中屡屡碰壁,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大学生返乡创业路上需要面对的困难。

(三)文化冲突严重,存在融入问题。

调查显示,38.4%的受访者在返乡后“很难在当地找到知心朋友”,并有53.8%的受访者表示为了迎合身边的人,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过去的观念和行为。返乡大学生虽然出身于乡村,但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有在大城市求学或求职的经历,因为处在可塑性较强的年纪,过往的经历对他们的观念影响是巨大的,返乡之后他们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一名受访者在访谈中透露,返乡之后自己因为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差异,无法融入当地年轻人群体中,增加了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创业的难度。也有受访者表示亲戚朋友对于其返乡创业这件事并不支持,而是极力规劝他参加公务员考试,以获得一个“体面”的体制内工作。除此之外,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返乡创业梦想得到的回应都是比较消极的,因此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力也受到消极影响。返乡大学生和乡村固化的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大学生的返乡意愿。

(四)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

现阶段,贫困边远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与一、二线城市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在与之相关的医疗服务、子女教育、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们势必会感受到极大的落差。57.7%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让子女到大城市定居,另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未来还有回到大城市定居的可能。在被问及比较在意哪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时,子女就学、医疗服务、金融服务排在了前3位,乡村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影响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一名受访者向笔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父辈一辈子没能走出农村,为了能让家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自己必须努力奋斗,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跃迁。另外,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资金的缺乏和融资通道不畅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困难。一名受访者在两次创业过程中都因为资金困难四处奔走,但始终因不满足贷款门槛无法获得银行的融资,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利率较高的小额贷款公司,偿还贷款的压力客观上增加了创业的困难。

三、优化返乡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对策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达成,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的发展,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返乡大学生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得到更多的引导、支持和帮助。基于对承德地区围场、丰宁、滦平3个县的调研,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返乡大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推动他们更好地创新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助力家乡建设。

(一)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培训机会,加强创业教育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定期举办专题培训会,邀请专家学者、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等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尤其是对初入社会的年轻创业者,他们在自己的创业实践中急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政策解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地方政府还应加强与地方知名企业、地方高校的合作,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基础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商业知识培训。除此以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采用协会等组织形式,积极促进返乡年轻创业者交流、互助,定期组织座谈会,对创业项目和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给创业者提供意见建议。此外,还应引导返乡大学生学习线上课程,关注“得到”“混沌大学”“樊登读书会”等线上学习平台,筛选有益信息,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二)落实政策,有效扶持返乡创业者

地方政府应该在深入研究中央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对本区域返乡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据此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有效帮助返乡大学生创业者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此外,地方政府应该定期组织座谈会,倾听返乡大学生创业者的心声,为他们提供政策解读,有效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项目推介、税收减免、证照办理和招聘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坚定他们的创业信心。此外,要促进县、乡、村各层级的创业服务机构的建立,改变返乡创业大学生遇到困难不知道该向谁求助的状况。

(三)树立典型,转变观念,提升文化包容性

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和支持大学生返鄉创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地宣传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肯定他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引导整个社会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返乡创业者,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中。

(四)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支持

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为返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根据实际需要,创新金融产品,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在政策框架内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成立创业投资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和创业者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四、结语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返乡大学生是支持地方建设的重要力量。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他们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创业热情,他们一定能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的伟大蓝图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认为,应该从加强创业教育、落实扶持政策、提升文化包容性、拓展融资渠道几个层面入手,解决返乡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从而提升返乡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地方的发展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篇五

;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关注重点,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下国家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需要在乡村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法律服务是乡村公共体系的分支,其完善对乡村各方面的建设至关重要。实现农村人口法治素养的整体提升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在实践中城市和乡村基层法律服务供应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以乡村法治推动乡村振兴的目标难以实现。基于此,本文通过探究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分析目前我国在鄉村法治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基础的乡村法治,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公共法律服务;乡村振兴;作用;对策

乡村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分支,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而乡村法治建设的实现必须以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构建为主要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党基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乡村建设的现状而做出的新的战略决策,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基础法律服务的内容之一,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公共法律服务的完善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乡民的法律需求,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法治基础。

一、公共法律服务概述

乡村转型下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更加多样化,相应地,对法律帮助的需求也日趋增加,这使乡村法律服务在新时代面临新的问题。关注公共法律服务的基本理论及体系建设意义深远。

(一)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的基本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不再仅仅是指政府法律服务的一部分,更加具有包容性和针对性,具有新的内涵。所谓公共法律服务主要是指由政府或者社会成员组织所提供的、由法律专业人士组成,面向公众法律需求,为公众提供法律援助、代理诉讼、提供咨询及针对性的普法工作的服务体系。

(二)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特点

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具有公共法律服务的基本属性和乡村地域下的独有特征。首先,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具有正义、公平等基本的法律属性,这是法律本身所具备的内在价值,同时,当公共法律服务针对相对弱势的乡村群体时,这种正义属性的价值更加光辉。其次,具有公益性,这是基于政府服务工作的特征和农村法律服务市场的非竞争性所共同成就的。

二、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一)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中促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基于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指标,实现现代化要求的产业兴旺,乡村不仅要坚持绿色的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方式、实现技术更新,更要以法治思维作为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思维。在产业选择发展的过程中,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可以引导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对产业本身及发展方式的合法性加以甄别,保证乡村产业兴旺中的产业的合法性。基于此,公共法律服务的完善工作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以保证。

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环境污染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要想成功解决乡村建设中出现的垃圾围村、排污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宜居的家园,必须依靠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依托法治生态观。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能够位生态普法工作和环境问责的落实提供基础,公共法律服务机构通过与当地环保监督机构联合宣传执法,并组织相关基层人员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能够有效为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构建提供法治保障。

(二)有利于乡村振兴中满足乡村主体的法律服务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在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创新的过程中滋生出许多新的矛盾,急需法律加以解决;其次,乡村居民逐渐认识到法律在当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在生活生产中的矛盾更加具有维权意识和法律思维,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急速增长。此外,在乡村转型过程中,城镇一体化带来的土地使用纠纷、集体财产、环境污染、债务纠纷等法律案件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这些矛盾纠纷迫切需要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来解决。

(三)公共法律服务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法治基础

通过在乡村建立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乡村主体提供充足的法律资讯、进行法律代理帮扶和法治宣传工作,化解乡村主体生活中的民事纠纷,能够在农村树立良好的法治权威,改善乡村风气,推动乡村法治建设。同时,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将法治理念引入乡村建设,通过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活动,将法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前置性标杆,为乡村振兴中的各项工作提供法治基础,使乡村振兴工作在合法背景下得以实现。

三、公共法律服务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问题

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进行乡村现代化建设,必须对目前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探索解决策略提供基础依据。

(一)乡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很多地方的乡村已经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并且对我国乡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但是实践中,基于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方面司法资源投入上的匮乏,公共法律服务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尽人意。国家和基层政府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资源投入的匮乏,使得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缺乏足够的司法资源加以支撑,比如乡村法律援助机构、乡村法庭、宣传组织、律师援助组织等建设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基础设施和人力设置方面不能满足乡村主体日益扩大的法律需求。

(二)乡村建设中缺乏对法律的信仰

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工作中的作用无法得到最大化发挥的重要原因在于服务主体法律信仰的缺失,这和长久以来城乡在法律体系建设上的差距息息相关。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即使在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服务体系的背景下,乡村人口每年的信访数量仍然在不断的增长,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价值并未在农村发挥基本价值。在农村人民的传统观念中,采用法律的方式解决矛盾意味着浪费时间、耗费金钱,不如信访方式便利。法治权威和法律信仰在农村的缺失导致乡村大背景下,如果公共法律服务不注重对法律适用的宣传工作和对人们法治思维的培养,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只能形同虚设。

(三)公共法律服务与主体需求对接错轨

公共法律服务要想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服务具备清晰的认知。在实践当中,已建立的乡村法律服务并未对乡村振兴中农民的基本需求进行正确认知,常常导致公共法律服务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中的实质法律需求。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多乡民更愿意接收实用性强的法律知识、更加需要在产权纠纷、金融等领域得到法律的帮扶,在乡村整体建设的过程中,滋生出的生态追责、产业发展的延伸性法律需求也亟待满足。

四、以公共法律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

为了更好的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公共发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及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积极探索相关对策,针对性解决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落实中的问题,以良好的公共法律服务推动乡村法治建设和乡村振兴。

(一)加大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资源投入

针对国家及当地政府在公共法律服务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必须积极加以改进。国家和政府应当加大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司法资源的投入,加大对乡村法律服务的资金支持及政策倾斜。通过充足的资金建立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设施完备的基层法庭、援助中心等。一旦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具备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便能够有效地开展各种普法宣传、公益法律咨询、公益法律援助等工作,使公共法律服务真正渗透乡村,切切实实为乡村振兴助力。

(二)加强普法工作,树立法治信仰

乡民法治信仰和法律权威的整体缺乏是公共法律服务不能在乡村发挥作用的原因,因此,在建立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应当注重对乡民法律信仰和法治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已将建立于乡村的公共法律体系应当担负起对乡民法治文化熏陶的重任。相关法律服务组织可以通过与基层机构的合作,共同实施对乡民的普法宣传工作。通过有效的法治宣传和教育活动,使乡民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产业兴旺,引导乡民在合法的产业领域创造财富。

(三)实现法律服务和乡民需求的有效衔接

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建设中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其问题解决层面的作用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应当积极了解乡村建设过程中可能滋生的法律问题,并以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与当地基层部门作有效的合作对接,实现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结合当地乡民的法律需求,开展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工作,为当地法治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具体来讲,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可以结合当代发展特点,将新媒体软件技术引入法律服务体系,调查搜集乡民关注的法律问题,创建专门网站实现对乡村居民的普法宣传工作,通过社交軟件处理乡民的法律咨询,实现科技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促进乡村振兴。

综上,公共法律服务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推动乡村法治建设、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因此,面对公共法律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促使乡村法律服务在乡村振兴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2]唐鸣,陈荣卓.农村法律服务:何去何从?—对2000年以

相关热词搜索:;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篇六

;

中国之大,村庄之多,并不是每个乡村都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建设。资金投入如果用得不对,对村庄的发展可能会适得其反。一个村庄要建设好,缺的不一定是资金,而是基于环境、社会、农民三方的力量以及乡村的精神。

所以,村庄在建设过程中,有时候“针灸式”的疗法可能会适合更多地区的乡村发展,找准“穴位”可能比“全身理疗”更合适。由政府牵头,社会资本介入,村庄、农民、社会资本共生,以前期示范引导周围环境。当农民看到示范区的收益后,才会主动地动起来,逐步形成大环境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一是坚持長期的陪伴式服务,确保设计方案能落地,落好地。二是规划先行,村庄的建设都离不开一个整体的规划。规划过程中需明确村庄的痛点,找准村庄的缺陷和需求、村民关心的核心问题、未来发展的思路。三是站在村庄可操作的角度来设计,合理利用好每一分钱,让项目的落地实施得到保障。四是村庄的建设实施离不开基层组织强有力的推动,在建设过程中镇、村党员干部的引领力是最有效地的动力。五是多方合力,分工明确。县政府把方向、筹资金,镇、村干部做好项目推进,设计单位做好技术与咨询,然后基于对乡村的发展及项目推动进行碰撞、设计、落地。

环境整治/裸房整治:环境、裸房整治的主要作用是示范,让村民明白村庄环境需要干净到什么程度、村庄未来的建筑立面做成什么样是适合本村的。引导的操作方式是以奖代补、投工投劳。

停车场: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给村干部、村民进行大量的理念介绍:夏天停车暴晒、转弯半径以及资金、征地等问题,最终达成共识:不一味追求城市标准、追求高大上,好用、能用、适合农村的就是好的。

村标:村标是一种精神寄托,难在村民对它的认同感,因为村民对自己“家”的标识都有一个理想的判断标准,我们要做到的首先就是降低成本,其次是使得村民对村标产生认同感。

一个乡村振兴项目,如果按照常规程序走,最终能有100万投入到建设上已经很不容易。但是通过务实调研、规划设计、陪伴式驻地服务、政府及村“两委”调动村民参与等适合乡村的工作方式,200万资金可能至少可发挥350万的实际价值,其中还有更多隐形价值无法估算。

我们的项目建设只是武当山特区几个村庄乡村振兴的开始,让百姓知道了建设村庄不完全是政府的事情,自己的“家”(村庄)仍需要靠自己打扫、整理,“客人”(政府、设计单位等)只能是协助、配合、帮助。乡村振兴也不是仅靠钱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远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方向对了,走慢一点,终会到达乡村振兴。

每个村庄都有其特殊性,每个村庄的发展之路也有其特殊性。一个村庄的建设实践有其成功之处,但是也有自身实际情况尤其是村民思想的差异性。一些理念我们固然可以借鉴,但是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作者单位:乡村创意(北京)发展有限公司)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