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篇一
教案
邢文军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二、整体感知: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一):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三、局部品味探讨:
1、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一,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讨论板书: 晚上湖
黑暗(残酷)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视觉的; 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 (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等词句的含义?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a、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四、布置作业:
(一)、阅读第一节诗完成:
1、字词略
2、这节诗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为三层,请具体概括每一层中作者所抒发的美好意象世界。 a、b、c、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写句子:
如:春之生机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篇二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1、教材配套录音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一)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3、教师提示: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诗人渴望什么?渴望重建失落了的理性,而重建理性后的感性显现是什么模样呢?是阳光普照,每天都是一次美好的回忆,就像一首和谐、生动的诗,就像这首诗中美妙动听的每一个音节。有美好而温柔的夜晚,有生动活泼,洁晶如星,有赏心悦目,馥郁如白丁香。在这样温柔的春天,那曾经狂热地挥动过的旗子和心中曾有的那一团理想的火,应像它本来应有的样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现实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寒冷、寂寞、孤独、凄凉、黑暗。诗人只能在深沉的夜里凝望着遥远的天空,寻找星星的安慰,渴望星星能在心中的太阳熄灭之后,为他驱散寒冷和失望,帮他重新燃起一盏希望的灯。这样,他便可以停止写失落了理性后充满了苦难的诗,可以缓解他那充满了压抑的生活。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本着朦胧诗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巧妙的与音乐学科进行了整合,导入我通过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把学生带入一种朦胧的优美的意境当中,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用凝炼的语言创设意境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想像,感受再对比这首诗歌作者创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朗读时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学生通过不同的画面及老师的引导,很快很准的把握住了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另外,作业布置,我设计一类让学生调查远近时代经典歌曲,赏析歌词,有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诗。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我相信他们课后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因为兴趣是很好的老师。
这节课让我充分的体会到了学科整合的魅力,通过整合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诗歌教学重在让学生进入意境当中体会诗人的感情,除了用课件帮助之外重点应该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而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很多学生的朗读欲望被调动起来,但我确没让学生读,而是通过听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提,教师补充,而我忽视了课堂上应随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问题是为了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没有进一步的去读。
3、拓展写作我设计让学生试写诗歌,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应该让学生根据好的句式进行仿写,或者通过“增、换、删、改”语言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篇三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
暗喻句子的含义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篇四
一、 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二、 整体感知:
1、 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 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一):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 对比 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 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三、 局部品味探讨:
1、 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 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一,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讨论板书:
晚上 湖
黑暗(残酷) 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篇五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1、教材配套录音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一)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3、教师提示: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