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星星变奏曲原文教案篇一
《星星变奏曲》〈第二课时〉多媒体课案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从感知两节诗中选取的意象,作者渲染的意境和想要表现的主题出发,进而学习鉴赏现代诗歌:解读朦胧诗的意象、感受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给定意象,让学生按照意象特点,渲染意境,表达思想感情,进行诗歌创作;给定主题,让学生对应连线,选择精彩的意象进行表达;让学生从中把握现代诗歌(朦胧诗)的写作要领,为学生初步学写诗歌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
3、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普通的生活中体味美好,在平凡事物中发现诗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与光明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感知两节诗中选取的意象,作者渲染的意境和想要表现的主题出发,进而学习鉴赏现代诗歌:解读朦胧诗的意象、感受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研讨探究法
四、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展示多媒体图片:静谧的夜晚,女孩遥望满天繁星)
师:遥望满天繁星,你一定会心生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共同感受星空的绚烂多彩。
(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仔细聆听、感受)
下面再让我们来欣赏一幅画——
(多媒体展示画作;教师简短描绘,学生观察、感受)
(多媒体展示课题:《星星变奏曲》江河;朦胧诗 诗歌的意象、意境与主题)
1
(多媒体展示朗读要求:1注意节奏、重音 2体会诗中情意)
师:诗歌是需要多读的,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来进行配乐朗读。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特别要求同学们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在朗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诗中的情意。
(教师、男女生分部分进行朗读,多媒体播放配乐《神秘园的歌声》,显示滚动字幕,师生朗读投入)
(学生从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自评,教师予以肯定)
(三) 解读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多媒体显示字幕:解读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多媒体显示字幕: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物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学生再读诗歌,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勾画、思考、总结。)
师:考虑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物象(景物)呢?
第二节诗中描绘的物象有:苦难的诗、颤抖的星、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在讲述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补充;多媒体展示)
生:第一节诗中描绘的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充满温馨的、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
第二节诗描绘的景物是充满苦难而凄凉的。
师生共同总结:第一节诗歌氛围:温馨、浪漫、美好、自由;第二节诗歌氛围:凄苦、寒冷、孤寂、压抑。
师:那么,面对截然不同的景物和氛围,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生:第一节诗中温馨、浪漫、美好、自由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第二节诗中那种凄苦、寒冷代表着黑暗,是作者所厌恶的。
师:诗中出现得最多的物象是哪一个?
生齐答:星星。
师:星星除点缀夜空之外,有没有象征意义?
生:象征光明。(补充:无限黑暗里的有限光明)
师:那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答:对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师:对!这就是本诗的主题。
师:很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到的诗中描绘的物象就是诗歌的意象;诗中渲染的氛围就是诗歌的意境;而且诗中描绘的意象,渲染的意境,是和诗歌的主题相统一的。
(多媒体展示字幕:意象:在朦胧诗中,作者一般不直接表现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一些物象来间接表现。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客观景物中所营造的氛围,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塑造的意象、渲染的意境是为诗歌表达的 主题 服务的。)
师逐一向学生解释强调:
2
a.诗以直呈感情为下,好诗总能恰如其分地借助物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b.如果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很协调,就能够产生好的诗歌意境。
c.诗歌的意象意境是为主题服务的。
师:现在让我们从意象、意境、主题的角度赏析来两首佳作——
(多媒体显示徐志摩《沙扬娜拉》;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诗中描绘的景物?选择的意象?
生:一低头的温柔,水莲花的娇羞
师:诗中渲染了意境?传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师生总结:女孩子低头的温柔,就像水莲花那样娇羞可爱。
师:因此,此诗表达的主题是:女郎的娇美可爱。
(同上法分析舒婷《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节选)
师总结:
(五) 学以致用 小诗创作
要求:选择一组意象,渲染一种意境,表达一种感情。诗中必须包括该组的三个词语,不得少于5行。)
(学生自由选择一组,进行现场创作,时间3分钟)
○1选择的是哪组意象?这组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中渲染的意境如何?
○3想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的诗作中,渲染的意境、表现的主题都比较符合选择意象的要求,一般来说,选择高山、溪流、大海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蓝天、草原、鲜花多是浪漫快乐的;选择黑夜、狂风、岩石,多半表现的是逆境、困难中的奋斗与挣扎。总结指出:选择的意象不同,渲染的意境,表现的主题就会有所不同,应努力做到:渲染的意境,表现的主题符合选择意象的要求。
(六) 拓展延伸
(学生逐一公布答案,每选连一次,由教师点出二者的共性。)
师总结:由此可见,有主题,还得有好的意象来表达它。
师:综上所述,诗歌写作有哪些要领?同学们的作品又反映出哪些问题和不足呢?请大家说说看!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谈出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总结展示诗歌写作要领:
①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那么,你的诗歌必将因此而精彩!下面,我们就来阅读一首将这三者结合的完美范例——舒婷的《思念》。
多媒体显示: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水平线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 舒婷《思念》
师: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能恰如其分的传情达意?
生:挂图、代数、念珠、桨橹。
师: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
师生总结:挂图表现了思念的杂乱、无头绪;无解的代数体现了思念的无法消除;独弦琴表现了思念的绵延不绝;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则表现了思念是没有尽头的。四组意象准确地体现了思念本身的特点。
师:能说说诗的节奏押韵吗?
生:一/……的/……
师:找找它的韵脚?压什么韵?
生:图、数、珠、橹。压u韵。
师:诗歌采用了什么手法呢?
(七) 课外练笔
请选用两到三个意象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某种社会生活。
(七)本课总结 点明目标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
多媒体显示:
○1朦胧诗之美来自于诗歌意象之美
○2好的诗作是意象、意境、主题的完美结合
希望大家都能写出好诗,在平凡的生活中体味美好,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诗意和色彩!
一、 导语: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
1、江河:“朦胧诗”运动的主将。原名江友泽,北京人。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
2、《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般的
文革
,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表现了经历文革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3、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于坚等一批
文革
中成长的青年诗人。三、朗读课文
1、节奏划分、语气、语速等进行指导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齐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追求和憧憬 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五、局部品味探讨:
提示:
(1)、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2)、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
晚上 湖
黑暗(残酷) 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
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 视觉的;
b、 “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a、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b、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 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 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 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六、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 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1.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
文革
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研读揣摩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课后习题
1. 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领悟诗的思想内涵。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热爱光明,热爱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品读鉴赏法、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学生在课前板块需要完成的预习指导表。
七、教学过程:
课前板块
预习指导表
(课前预习板块的设置,便于学生有目的的搜集整理资料,使课前准备更充分。有了质疑的问题才可能在课中板块中解决,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中板块
板块一:眺望星空,说出你的畅想
同学们当你听到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时,当你夜晚遥望群星璀璨的天空,你是否会浮想联翩,那么请说出你的联想。
学生的联想会各种各样,可能有学过的课文,也会有童话和诗词名句。(板书课题) 而后教师追问,那么你与作者有同感吗?把课下的困惑说出来。
师: 谢冕给这首诗很高的评价,说这是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那么你想了解作者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近江河,解说朦胧诗。
板块二:走近江河,解说朦胧诗
师:你们在课下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你可以和同学们交流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如果有必要展示就加以补充,如果学生说的很好了,我们可以一带而过。)
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星星变奏曲》便是江河的处女作。
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内容含蓄,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
文革
,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板块三:轻触星空 ,感知诗之象的变换
师:当你了解了生活在那个特定年代的青年人的向往之时,你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诵,去轻触星空 ,感知诗之象的变换。
师:在听读之前,很想听听大家在预习时找到了哪些诗中的形象。(教师在此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如果在前两课已经指导过了,那么在这里就可以直接进入学生的主体活动。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
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等,也就是说,作者的诗歌要有一个主旨。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
师:很显然,作者身处矛盾之中?我相信你们的困惑也正是作者的困惑,那么,你能设法让作者找到出路吗?。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困惑,寻找出路。)
附资料:
困惑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与“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是说残酷的社会无情地摧残着人们渺茫的希望,使一个个像星星一样地陨落。
2)“像星星落满天空”与“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把学生回答的要点梳理后,写在板书上。
八、课堂小结
九、作业
乘《帆》远航,遨游星海
(一)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的海风, 的浪。 c 的碧流, 的阳光, 的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二)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这个板块的设计,是从学生的习得的角度,给学生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诗歌赏析河写作能力。)
十、板书设计
对黑暗现实强烈否定
星星变奏曲原文教案篇二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一):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
对比
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
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一,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讨论板书:
晚上
湖
黑暗(残酷)
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视觉的;
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a、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四、布置作业:
(一)、阅读第一节诗完成:
1、字词略
2、这节诗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为三层,请具体概括每一层中作者所抒发的美好意象世界。
a、
b、
c、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写句子:
如:春之生机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星星变奏曲原文教案篇三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2、掌握本课10个重点生字的音、形,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2分钟)
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写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有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在本诗中,作者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样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光明,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黑夜中闪现的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节组成,每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5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
1、重点字识记。
静谧 憧 憬 劫 难 闪烁
m 足珍贵 nng 望 寂m f 盖 冻jiāng
2、重点词语掌握。
静谧: 憧憬: 劫难:
3、文学知识。
本诗作者是 ,作品选自 。
三、合作探究,理解品味(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一)有情感地朗读本首诗。
(二)学生读文探究,思考、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答: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答:
3、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答:
答:
5、“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答:
6、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答:
7、试着在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概括这首诗的主题(结合课文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关于本诗的写作背景)
答:
四、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或学生总结。)
五、反复朗诵。(7分钟)(学生朗读,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展示。)
星星变奏曲原文教案篇四
江河1980年在《上海文学》第五期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星星变奏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两课时
小黑板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研讨与练习二、三
星星变奏曲原文教案篇五
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本次活动我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钢琴曲《小星星变奏曲》感受不同节奏的乐曲,以"聆听"为手段,"表演"为形式,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培养幼儿表现音乐的能力。做到以感受为主线,以动作为中心。达到听、唱、表演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同时在亲生参与中融入到音乐之中,体验到了音乐变化的魅力,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1、感受乐曲的旋律,初步感知4/4拍的音乐节奏,巩固幼儿节拍的稳定性。
2、尝试根据音乐的旋律创编肢体动作,并用肢体动作动作来演绎音乐节奏和情绪。(重点)
3、在音乐游戏中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难点)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感受快慢节奏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学课件,音乐《小星星变奏曲》,自制激光魔法棒一个。
一、导入环节。
2、复习歌曲《闪烁的小星》。
3、教师播放课件,导入情境。
①教师:刚刚我们复习了歌曲小星星,现在张老师请你们来看一幅图片(课件),看看图片上有什么。
②教师:哇,小星星们好可爱啊,你们想把它请到教室里来吗?;本文张老师这里有一个魔法棒(出示魔法棒),我们一起来请一个小星星出来吧!
二、观看"星星"表演一一完整欣赏音乐。
1、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颗小星星特别想变成流星,星星妈妈说:要有本领才行呀,第一天,要会眨眼睛,第二天,跳4个圈圈舞哟,第三天,流了好多的汗要洗洗澡,变得香香的,第四天就可以变成流星,我们一起看看星星妈妈是怎样变成流星的。
2、教师随着音乐用手电筒往墙壁打光,幼儿整体欣赏音乐。
三、引导幼儿用肢体演绎故事一一熟悉故事情节,分段感受音乐。
①眨眼睛(慢速):
②跳圈圈舞(快速):
③洗澡(快速):
哦一一流汗了,我们来洗洗澡,我们用身体可以怎么洗?(音乐洗澡)
④流星(中速):
流星从天空中滑下来的时候可美丽可优雅了,我们小朋友们能用身体做一些优雅的动作吗?(音乐流星)
4、幼儿和教师律动表演《星星舞会》一一完整演绎音乐。
四、活动结束,教师带流星宝宝离开活动室。
1、活动准备方面:在前期对幼儿已经初步做了快慢节奏经验铺垫,对本次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旋律辅助作用。并且本次所选的音乐《小星星变奏曲》原版有五次变奏,但这五次的变奏不是很明显,如果让幼儿区分的话会有一点困难,因此我截取了其中节奏变化比较明显的片段让幼儿欣赏,降低听辨的难度。
2、活动目标方面: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是感受乐曲的旋律,初步感知4/4拍的音乐节奏,巩固幼儿节拍的稳定性。那么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活动的第二环节中欣赏感知星星妈妈变流星的过程来呈现。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是幼儿尝试根据音乐的旋律创编肢体动作,并用肢体动作来演绎音乐节奏、句子和情绪。那么这一目标在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用肢体演绎故事一一熟悉故事情节,分段感受音乐"这一环节呈现出来了。本次活动的难点目标是在音乐游戏中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这一目标贯穿于整个活动,通过第一环节复习歌曲《小星星》来营造轻松的活动氛围,第二环节中以故事小星星想变流星为主线,又以帮助小星星变流星为感情脉络贯穿于整个活动。孩子们通过在初步感知音乐旋律、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旋律中变现自我、展现自我。我认为本次活动很好的诠释了活动目标。
3、活动过程方面:我认为精心选择、巧妙组织教学内容是活动开展成功的关键。本次活动循序渐进,各环节也衔接自然。本活动以小星星故事为主线,通过复习歌曲《闪烁的星星》、欣赏《小星星变奏曲》到最后创作表演《星星舞会》一气呵成,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又层层深入。其中通过为旋律编动作等形式使幼儿准确感受到乐曲主题与变奏的不同情绪,并由此为创作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欣赏《小星星变奏曲》时,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分听辨、编动作等活动使幼儿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挖掘了幼儿的探究潜能、拓展了幼儿的音乐思维。
幼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聚精会神地听、唱、动,表现出节奏的快慢。多看多学是这一活动中幼儿学习能力的体现。我在活动中注重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举手回答问题,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提高聆听与表演的效果。活动过程中,调动了唱唱、听听、跑跑、跳跳、创新等多种形式,力图让幼儿在丰富的形式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进而培养了他们喜爱音乐的情感及理解表现音乐的能力。
当然,本次活动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严格要求自己,用更好的活动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星星变奏曲原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二、朦胧诗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四、问题研究
(一)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星星变奏曲原文教案篇七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研读揣摩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练习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海风, 浪。
c 碧流, 阳光, 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1、(1)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2)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
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星星变奏曲原文教案篇八
3、星星变奏曲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 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 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