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教案(9篇)

中考话题作文教案(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11 18:14:21
中考话题作文教案(9篇)
时间:2023-06-11 18:14:21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教案篇一

1、从字词的角度说,要掌握12个生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的词义,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2、从句式的角度说,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论述的中心。

4、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对比的运用等。

6、从感受与体验来说,要能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要能把感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设想】

1、要加强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课堂读起来。

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

3、把分析与概括相结合,先概括各段的论述要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然后开始分析,让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

4、对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5、对与感受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活。

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学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朗读──译读──内容──发现──感悟。

【实施过程】

一、铺垫

1、由初中课文《孙权劝学》引入。今天同样来学一篇荀子的《劝学》。

2、荀子乃何许人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朗读

1、自读,把不认识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结合课*释解决。

2、齐读,后老师正音。(通过课件把要掌握的读音打出来,或板书于黑板让学生来注音。)

3、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三遍。

4、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三、译读

1、自读自译。自己对照注释,自己一句一句讲其大意。

2、同桌对译。一个读原文,一个说译文,两个人相互补充。

3、点一生译。老师针对其译的情况进行纠错或补充。(老师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教学标高的第一条中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内容渗透进去。)

4、附全文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四、内容

1、你认为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

学不可以已也──中心论点,其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本文的第二、三、四段各自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表达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教案篇二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课件展示2)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课件展示3)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研讨新课:

学生思考:

(课件展示4) 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青石的街道向晚。

2、这些意向写出了女子的怎样的心绪?

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但是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说明了她对心上人的感情执着、专一。

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讨论

1、(课件展示5)问:本诗题为“错误”,这是一个怎样的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 一方面:女子痴痴的深情,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课件展示6)

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九讨论本诗的特色

1、结构美

(2)倒装 :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倒叙式的结构,使得诗歌诗意盎然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2、语言美

(1)优美的意境、前后情景的逆转,具有高度的戏剧性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课件展示2)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我认为这部分可以省略,因为这是垃圾信息!

顶部

你说的是,但是这是我刚上班时候上的第一课所准备的教案。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诚恳的借鉴您的建议的!

教案篇三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是全文的文眼。

⑵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⑴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⑷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⑸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⑴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⑶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⑷词语:

致、绝、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⑵“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⑶“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

导语 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四.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检查字词及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

《劝学》练习

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c.靛(diàn)青 舟楫(jí) 跂(zhī)而望 d.舆(yú)马 中(zhōng)规 闻者彰(zhāng)

二、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三、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曲中规(合乎、符合) b.声非加疾也(洪亮)

c.而闻者彰 (清楚) d.假舆马者(假使)

四、归纳下列各词的不同义项

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佛印绝类弥勒 .吾尝跂而望矣

五、下列句子不含活用词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b.学不可以已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七、翻译下列句子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八、课内阅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风雨兴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下列“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木与金石相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九、课外阅读

(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涅( ) 渐( ) 溪( ) 闻( )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的道理是( )

比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而学习和教育可以改变一切。

说的是人善恶无常,因而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人。

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人的可塑性很强,要通过教育来使人成为有用的人。

3、上述两段都是阐述学习的有关问题,请写出每段大意和论证方法

5、结合荀子的《劝学》,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 附答案:

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 举例论证 5、略

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抒情主人公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古典意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情景入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进入诗歌

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初入诗境(要求学生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一生试读.

教师范读,指导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学生自由读.

教师学生齐读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点.

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

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

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

画面三:马蹄声声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

画面四: 深闺思妇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

画面五:途中道白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

整体把握诗意

a引导学生思索: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我"对"你"的内心独白,——抒情诗

能找出记叙的要素——叙事诗

既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

共同明确:

时间:阳春 地点:江南小镇 人物:"我"——过客 "你"——思妇(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

b,学生自行概括诗意,教师总结:

具体赏析:

赏析引子

学生感情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表现形式及效果

比喻修辞和意象: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容颜

——美丽容颜在等待中消退

——思妇情感的起伏

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学生再次感情诵读引子

赏析诗的第一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这一节主要以"我"之视角写思妇的心灵世界.

运用了四个比喻:

不揭的春帷——隔绝

向晚的街道——清冷沉寂

寂寞的城——孤苦寂寞

紧掩的窗扉——封闭

倒装句式

"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化板为活,表意委婉

学生齐声美读.

赏析诗的第二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在全诗的作用:诗眼

名句赏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 (美丽——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

错误——马蹄声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 而停住)

教师总结

这首诗格调清丽凄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们再次感情美读,尝试着背诵.(师生齐诵)

4.难点揣摩: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主题——闺怨

人物形象——深闺思妇

意象——莲花,向晚,柳絮,东风

格调——清丽凄婉

扩展延伸

由此诗你能想到哪些表达闺怨主题的古诗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温庭筠《望江南》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四,师生齐声背诵全诗.

教案篇六

执教班级:宁波神舟学校中学部高一(5)

[说明]: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生:(齐)《论语》和《孟子》。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生2:仁政。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师:翻译得太好了。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生:(齐)学习。

生:(齐笑)不是的。(家长们也在笑)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学生笑,家长笑)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

师:,你的意见如何?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提议大家为鼓掌。

生、家长:(鼓掌)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生:(齐读课文)

生:(齐)好!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姜老师再见!

师:(向学生鞠躬,示意学生下课)

教后感:

教案篇七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教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8.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3.布置作业 :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秋水》。

教案篇八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  新课。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五、解题。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虚词: 而   温故而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七、布置作业 。 

2.书面作业 :“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2.讨论第三题: 

三、布置作业 。 

1.书面作业 :“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预习《师说》: 

(l)认真阅读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补充练习 

1.知(        )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         )非异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1.故木受绳则直 

2.金就硕则利 

3.蟹六跪而二鳌 

4.蚓无爪牙之利 

三、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 

2.而绝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四、填写本文不同设喻方法的例句: 

l正反对照的形式,如 

2.反复形式,如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 

4单说比喻,不提论断,使道理隐含其中,如 

5.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 

六、作文《“善假物”小议》;《赞“锲而不舍”》 

要求:1.两题中任选一题;2写出提纲; 

3.用设喻方法;4.字数400左右。 

附一、补充练习参考答案: 

四、略

教案篇九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教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尝试两人、三人合作平移走"大鞋",发展幼儿平衡能力及互相协作的精神。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小组循环的"大鞋"游戏,充分体验合作运动的.愉悦。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用木版和宽牛筋自制的"大鞋"若干双,可供两至三个幼儿一起玩,大鞋上分别写有数字1、2。

1、热身运动,活动活动筋骨。

2、两人合作"走大鞋"。

第一次尝试:

(1)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选择一双"大鞋"进行合作"走大鞋"的尝试。

(2)教师巡视观察,注意发现幼儿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两人迈步不协调,步速不一致等,并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3)请幼儿说说自己走得怎样?如何才能走得更好?可以用动作配合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

(4)师幼共同总结"走大鞋"的好方法,即动作要领:后一名小朋友扶着前一名小朋友的肩膀;走的时候先出有数字1的鞋,再出有数字2的鞋,同时两人一起喊"1、2,1、2……"的号子。这样就不会摔倒,两人才能协调一致地向前走。

第二次玩"走大鞋"的游戏:

(1)在《踏浪》乐声的伴奏下,幼儿再次玩"走大鞋"的游戏。

(2)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与帮助。

(3)请合作走大鞋成功的幼儿展示,并鼓励幼儿进行创新。

3、三人合作走大鞋品尝到成功滋味的、身体平衡能力较强的三名幼儿自由组合走大鞋,方法同两人走,只是难度有所增加,三人必须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走好。

4、放松运动幼儿小手捶捶肩、捶捶背、捶捶腿,使身体放松。

1、将幼儿按人数分为两组进行pk赛。

2、两名或三名幼儿跨越障碍走大鞋也可作为亲子游戏(母子、父子或三口之家)进行。

孩子们在活动中,走得很认真,玩的很开心。游戏提高了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体会到了合作运动的愉悦,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