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范文(17篇)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10 03:40:03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范文(17篇)
时间:2024-02-10 03:40:03     小编:紫薇儿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写心得体会时,要深入剖析,找到事物背后的根本原因。以下是一些有关工作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面对工作的挑战。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一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作为一名对汉字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者,我有幸参与了汉字文化的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并对汉字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汉字文化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我发现汉字的演变历程居然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缩影。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字形,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观察汉字的变形,我得以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关注的事物和思维方式。汉字的字意也在不断演变,这是因为汉字在不同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种演变过程中,汉字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

其次,汉字的研究还让我意识到汉字与思维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形都可以通过形状与事物的关联来理解。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的字母表有所不同,字母表着重于语音,而汉字则注重于意义的表达。这种连系思维方式让我们在阅读和理解中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研究汉字,我思考过很多抽象概念,例如“爱”与“心”之间的关系,汉字形象地表现了“爱”是从内心产生的情感。这种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使我逐渐理解了汉字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契合之处。

再次,对汉字的深入研究让我体会到汉字所传递的智慧和哲学思考。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结晶,每个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道理。例如,“人”字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暗示着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众”字则呼唤着众人的力量和智慧。通过对这些字的研究和解读,我感悟到了中国古代智者的思考和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所启示。

最后,对汉字文化的研究也使我意识到汉字的美学价值。汉字作为一种书写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每个字形的线条和结构都精致而独特,蕴含着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通过学习书法和绘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字形的构成和美感。汉字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字形上,还体现在字意的抽象和它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上。这种美学价值的存在,让我对汉字产生了更加深沉的热爱和敬仰。

总而言之,通过对汉字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不仅仅增长了知识和扩展了视野,更加深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承载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底蕴。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和理解,我更加意识到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我自身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将汉字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让世界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二

党校文化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对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加深对党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在本次党校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党校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也收获了不少启示。

第二段:理论学习。

党校文化研究首先要进行理论学习。我们学习了一系列党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领导制度等。这些理论知识是我们深刻认识党的历史与文化的基石,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三段:历史研究。

党校文化研究又要进行历史研究。我们学习了党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党的创建、革命斗争历程、党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通过了解党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党的抗争历程,也对党的成绩、经验、教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党的光辉历史和文化精神。

党校文化研究还要进行文化研究。我们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知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也增强了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自信的决心。我们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用中国文化来指导和启迪自己,将中华文化精髓和共产党精神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五段:结论。

总之,党校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学习,我们得以对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文化等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也加强了我们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只有坚持一以贯之、不断深入地进行党校文化研究,才能更好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更好地履行我们作为党员干部的职责。(完)。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化研究也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我有幸参与了一些文化研究项目,并通过这些经历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五个不同的方面为线索,分享我在文化研究中的所思所感,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首先,文化研究需要多元的视野。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等等。在进行文化研究时,我们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去探索和理解各个文化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只有通过多元的视野,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其次,文化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在我的研究经历中,我发现不同的文化研究课题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揭示文化现象的规律性;而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的访谈和观察来揭示文化现象的个体差异性。总之,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和完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

再次,文化研究需要注重历史和比较。文化的特点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改变。因此,要想真正理解一个文化现象,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历史渊源以及与其他文化的比较。通过对历史和比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进而理解文化现象的本质。

此外,文化研究需要注重实践和行动。文化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概念,它是实践的产物,反过来也影响着实际生活。因此,在进行文化研究时,我们应该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将文化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

最后,文化研究需要注重交流和合作。文化是一个共同的载体,它没有界限,没有国界。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文化,我们需要与其他研究者共同交流和合作。通过与其他研究者的合作,我们可以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并形成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论。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交流合作,推动文化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在文化研究中,我们需要多元的视野、综合运用研究方法、注重历史和比较、注重实践和行动、注重交流和合作。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我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文化现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四

土家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我进行土家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感土家文化的独特和深奥之处。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与感悟,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土家族的历史和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考察土家族的起源和流变过程中,我了解到土家族源自古蜀国,是古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的形成与蜀汉文化、秦汉文化、楚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叠加有关。这样的历史渊源使我深感土家族的历史底蕴深厚,也体现了土家族作为一个中国古老民族的独特性。

其次,土家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特点引起了我的关注。土家族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信仰习俗。其中最著名的是土司信仰和白帝城祭祀,这代表了土家族神权体制的产生和发展。土家族的信仰体系结合了自然崇拜和历史崇拜,一方面反映了土家族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依赖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土家族对历史传承和自身民族的一种认同感。这样独特的宗教信仰系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我发现土家文化在音乐舞蹈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土家族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土家山歌。土家山歌歌词朴实,表达了土家族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独特感悟。土家族的舞蹈形式精彩多样,有慢舞、快舞、蛇舞等多种类型。这些音乐舞蹈形式在土家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使土家族的文化更加活泼和充满生命力。

此外,我还注意到土家族在建筑和民俗方面有着独特之处。土家族的建筑形式主要以板桥楼为代表,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板桥楼既适应了土家族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又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智慧和追求。土家族的民俗传统也非常丰富多样,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这些都是土家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土家文化的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了土家族作为一个独立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族的独特魅力。土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特点。我相信,只有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弘扬土家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继续深化对土家文化的了解,并为弘扬土家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五

土家文化是中国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土家文化研究项目,并深入了解了土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在这次心得体会中,我将分享我对土家文化的看法和体验,以及我对土家文化保护传承的思考。

第二段:土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土家文化是土家族这一民族群体所创造和积淀的特有文化。它包括土家族的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建筑、饮食等诸多方面。土家人尤其注重家庭和社区的亲密关系,崇尚自然、宗教信仰以及祖先崇拜。土家音乐缠绵悠扬,舞蹈热情奔放,反映出土家人豪迈的性格特点。土家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浑然天成,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在土家文化研究项目中,我有幸亲身接触了土家族的代表性文化表达形式。通过学习土家族的歌曲、舞蹈和曲艺等,我深深感受到土家文化的浓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特别是参与了一次土家族传统婚礼,我亲眼目睹了土家人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以及丰富多样的婚礼仪式和礼俗。此外,我还与土家族的长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倾听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家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土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之一,对于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土家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保护土家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土家族传统艺术的研究和保护,注重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土家族的教育和文化宣传,增强土家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土家文化保护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机制,为土家文化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五段:结语。

土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发扬土家文化的独特价值。因此,我相信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保护传承土家文化,将它传递给更多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繁荣发展做出贡献。总结起来,通过参与土家文化研究项目,我不仅对土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文化保护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和思考,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六

近年来,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研究心得体会成为了重要的学术主题。我也有幸参与了一些文化研究项目,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其他研究者有所帮助。

首先,文化研究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广泛的视野。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涵盖了艺术、历史、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广泛的视野,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我经常阅读各种不同的研究和观点,不断扩展我的知识和思考的范围。这种开放和广泛的观点也帮助我在研究中发现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细节,从而对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其次,文化研究需要深入的调研和实地考察。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现象,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在我的研究中,我经常亲自走访参观各种文化场所,与相关从业人员交流和讨论。这些实地考察不仅让我能够深入理解文化,还帮助我发现了一些以往被忽视的细节。除了实地考察,我还会阅读大量的文献和研究资料,以此作为基础来支撑我的研究。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我可以收集到丰富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第三,文化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观点。在我的研究中,我经常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合作和交流。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不仅能够学习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还能够把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知识整合到我的研究中。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还能够促进创新和突破,使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和理解文化。

第四,文化研究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文化研究不仅要关注理论和学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我的研究中,我经常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会与相关的领域专家和从业人员合作,探讨如何将我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我的研究能够产生实际的价值,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文化研究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热情。文化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热情。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我始终没有放弃。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热情,我们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取得突破。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以此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文化研究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又充满乐趣的工作。通过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我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文化研究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广泛的视野,深入的调研和实地考察,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注重实践和应用,以及持续的努力和热情。只有不断努力和追求,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发展文化研究。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七

我对土家文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通过深入了解土家人的生活习惯、信仰体系、艺术形式等方面,逐渐对土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土家文化的知识,还发现了许多让我佩服和尊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第二段:土家人的信仰体系。

土家人有一套独特的信仰体系,特别是对于祖先崇拜的重视程度让我深感震撼。在土家人的家庭中,祖先将永远被尊敬和纪念。每逢祭祀日,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会一起前往祭祀堂,向祖先敬奉食品和美酒,并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这种尊重祖先的习俗体现了土家人对传统价值观的持续认同和依赖,也反映出土家人对家族、尊老爱幼的关系的重视。

第三段:土家人的生活习惯。

土家人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对泥巴的崇拜和运用。土家人常常用泥巴来建造房屋,这种房屋形态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不仅稳固耐用,还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此外,土家人还有用泥制作陶器的传统技艺。他们继承已久的土家陶艺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创新思想。这种对泥巴的善用体现了土家人对大自然资源的理解和尊重。

土家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家歌舞。土家人热爱歌舞,他们喜欢在节日和聚会的时候跳舞唱歌以庆祝。土家歌舞以其欢快的节奏、美丽的姿态和有力的舞步吸引了许多观众。在土家的舞台上,我也有幸参与了一次土家歌舞表演,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土家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艺术的追求。

转载自 CoOco.net.CN

虽然土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但土家人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土家人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土家文化。此外,一些土家年轻人也开始创新和发展土家文化,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种努力和创新将土家文化传承给未来的一代,也为土家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结:

通过对土家文化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土家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我也看到了土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关注,土家文化将继续蓬勃发展,为我们的文化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八

这几日又将《道德经》反复观看数次,觉其精妙之处堪称一绝。《道德经》乃春秋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氏。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经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是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分为两部分,上部分为“道经”,下部分则为“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自然之灾祥、国政之兴衰、植物之枯荣、动物之寿天、家道之祸福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之上篇“道经”开头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在这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这个概念,他认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可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道”分有形、无形两种端别。无形,乃天地浑浊初分之元气。有形,则为宇宙众生万物产生之命脉。“无,观于妙。有,观于端。”宇宙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的。“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语言说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奥妙,这就需要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

《道德经》下篇“德经”则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也。”老子在这里说,“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无德”。“道”和“德”不可分开,但是又有所区别。“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此乃孔德。“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乃常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当归属于“上德”,其合乎与“道”。

阅以其书,“目”“心”“胸”顿然大开,使人神清气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觉尘世之“恶”“卑”“贱”如泡沫幻影,名利随之,感受于天地正气浑然。万望各位朋友随缘一看,增识广知,无弊于己。其,鄙人已阅过数几十遍,其之不烦、不厌,常观至半径,大呼过瘾!快哉!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九

在省级机关和全厅开展的读书活动中,闲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历历在目。我从乡村民办老师入伍的新兵当团政委后转业,再从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这个一直为共产党效力的两个强力部门服务的人生历程中,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从无到有,再到现实的运用与感悟,实在受益匪浅!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道德经》第八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为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读《道德经》,修为虽浅,感悟犹多,参学百家,对于老子水之悟犹为尊崇,所以作下散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广济通达。水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山有水则灵,园有水则秀,木有水则青,地有水则绿。水是地球的血液,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居功,彰显自己。水的这种广济通达品格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学习水不争的品格就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价值体现在对事业的默默奉献中。

抽刀断水水更流,水具刚柔相济。水虽柔弱但意志坚定,它信念执著,追求不懈,没有走不通的路。长江黄河,奔流向前,万千阻隔,东流入海的意志没有一丝的动摇。还有那屋檐的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一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义是为官者必学之道。水从不嫌贫爱富,不管泥缸瓦罐,还是金盆玉碗,随形就物,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蛰伏地下,依然清澈纯真。若以水为镜,能辨出忠奸善恶,照出真善美,假恶丑。人若修养到像水一样光明磊落,玉洁冰清,心地充满阳光,阴影自然远去。

水无坚不摧,滴水成河,团结无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强大,一旦融为一体,就不分你我,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水聚集在一起就能显示自己的强大力量,故有“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之道理。这印证了要把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向前进,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荣辱与共、包容豁达的境界与情怀。

我们学习水的优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质的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即要谦虚谨慎,豁达包容,积极向上,增强能力,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心系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事,不计较名利与地位,有了这种境界,我们就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十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高额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当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杰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终其一生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靡不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下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越来越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盛气凌人、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消极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点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合意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生活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十一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十二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我,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所以,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我,是自我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大明江山,之后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那么应对失意,应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我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

最终,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仅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十三

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真的是博大精深,义理渊明,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十四

《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忙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本事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景,实质上又是一种情景,表面情景与实际情景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异常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比较的念头。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本事。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何做菜的烹饪单子,别人看到只需要照着上头的步骤,基本上不需要研究什么的。

可是老子不一样。他的《道德经》从一开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铭刻名也,非恒名也。”到最终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责于人。故有德思介,无德思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都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哲学。如果从开始你不认真体会,你就没有办法领会到这些深刻的观点。他用一种朴素的语言,用哲学中辩证的方法写出了客观的自然规律,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最终我感激徐教师能为我们大学生读经的活动作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远古的精髓,让我们对于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们在现代礼貌的熏陶下不会忘记我们以前的礼貌,从而增加我们的文化及道德修养。我真诚期望你的可能继续开展下去。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十五

《道德经》我认真读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过的,现在每一段具体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点点体会,无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经历时,有几点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年轻的时候,我常说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这个年纪,我就觉得他很正常。每当你认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时,你总是面临着最终的苦果。我有点明白《道德经》里的弱点是个好东西,因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样的事,知识、思维、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明白了原来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确实有限,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处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疗中,我都看到了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和事的闪光点。

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自我极限存在的确定性,我们才明白自我是软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们的人观察、记录和整理出来的,构成了书籍和数据的文字记录。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所以记录的数据会是片面的,后续的结论更有可能是片面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我就开始试图通过文本的表面来还原事实。当我无法回到录制的场景时,我会有疑问。这大概是好奇吧。我在生活中通过书、人、事来学习,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东西,忽略了一些东西,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当我没有欲望,头脑安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就越高;当我的情绪起伏不定,被贪婪、无知等杂念包围的时候,我一定会得出一个偏差的结论,导致我陷入困境。每次得出结论,我总是多看几遍,免得得出偏差的结论。这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是阴阳中性线,属于阴阳蟹。不至于走极端,但我觉得应该保证小我在最大的可能性里。因为我保留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有最多的帮助,最多的解决方案,最好的处理环境,最后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走向极端意味着不断减少自我获得的可能性。极端的话,只有一条路:“痛苦之海无边,回头是岸”。

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想着没事干的学习,没事干的发展。有收获,却无话可说。

如果你想少出问题,那就努力平时多出问题。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钱,你通常不会以钱为目标。想要大的成就,就要把平时的成就让给伴侣,不要一丝一毫的成就。这是源于水靠近道路的事实。此刻的中国,因为严重西化,对外国的东西越来越渴望,所以无法乞求,内心不平,偏见偏激。中国的追求是不败的,在自己的环境中不断修正最低下限;西方的追求是赢,这是在不断提升自尊的环境下的最高极限。这个真的很有意思。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动的越多,消耗的越多。动作越频繁,反弹压力越大。在追求权力主宰的过程中,人是真的在做,天是看的。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十六

夫中华之才,博大渊源,唯老庄、孔孟为尊,老庄予人智慧,孔孟教人仁德。且智且仁者国之所需,民之所敬,可用之材也。是以有志之士当奋发向上,智仁兼修,从道儒两家汲取养分,提升自我。

近日以来再读《道德经》,感触颇多。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亦或是阅历的增多,较之十多年前中学时代的我读《道德经》,更加多了一份深刻的悟道。没有往日青春年少的戾气,更多的是祥和稳重的心境去体会《道德经》中“道”的智慧。道家之学智慧无穷,每句话都有很深刻的哲理,不是我们聊聊数语可以尽数表达清楚。我也只能是管中窥豹,就其一斑而妄谈自己的感悟了。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在于一个“道”字,被认为是万物的根源,事理的本相。“水”的特征是最能用来比喻“道”的东西,所以为人处事最高的能耐应该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有“七善”的大智慧可以引领着我们找到处世的好方法。所谓“七善”乃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乃是水能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水总是往下流,从来不违背这样的原则,并能擅长选择到好的去处来坚持这样的原则。做人也是应当像水一样坚持原则不动摇,但是又不是一味的硬扛来坚持原则,而是擅长巧妙的选择方法来达到坚持原则的目的,懂得刚柔并用,巧妙的达到目的。

“心善渊”是指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水的表面可以风平浪静,里面却可以深不可测。人的心境也应当像水的这一特性一样,心若止水,不表露自己的意向和情感,不要把不良情绪和错误想法唐突的传递给别人。正是人们常说的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喜怒形于色的人容易被人看到更多缺点,被别人疏远,不利于团结他人,所以人们应该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稳重处事。

“与善仁”讲究的是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为人当如同水润泽万物,懂得爱护他人,恩泽他人,于人谦和相处。这样的人才有亲和力、向心力。行大道者需懂得利天下。

“言善信”意指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为人当随和温润如水,在圆的地方能旋转,在方形的地方能转折,这样才能容易与人相处,容易被别人接纳。棱角分明,不懂变通只会和周围格格不入,不会得到别人的欢喜亲信,也就会增加自己处理办事的难度了。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善治”是指能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水自己本身是很清澈的事物,也能洗涤各种污秽的东西。做人不能仅仅是自己品行端正就可以了,还要可以为他人去处污秽,作为他人的看清事物高低好坏的准则。懂得用自己的清澈去容纳污秽,再消除污秽,这才是大本事,才能把自己管理的范围治理得很好。而自命清高,与污秽格格不入者只能是自己小范围清高了,但是不能改变周围的状况。为人领导者更加要明白正善治的道理才是。

“事善能”要求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任何东西在水面上都能显出形状,水不会特意要求什么样的形象。水不去选择只是因为其适应能力很强,怎么变化都可以。为人也应该是适应能力很强才对,不能总是要求外部事物来符合自己要求。这样的人处理事物的能力才能很强,能处理各种各样的困难,处处适用,受人欢迎。

“动善时”为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水到冬天就凝固,春天就融化,该干涸的时候干涸,该洪水发泄的时候就洪水,懂得审时度势。做人处事何处不需要能够把握时机,善于等待合适时候呢。同样的事情不同时候做,结果就是不一样的。善用形势着乃是真正懂得事物规律的人。

水的七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与万物不相争,才不会引来责怪和他人的敌对。与其说不争,不如说”以不争为争”,表面上不与人争,但是最后整个大势依然往你意愿的方向发展,同时不会忤逆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智慧宝库,我们作为年青的一代应当积极去获得祖先留下的智慧,把自己打造成有远见,明大势,懂人文素养的高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贡献更多、更有力的能量,才能行大道,为他人谋大福利。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与文化研究篇十七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