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精选15篇)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26 07:40:10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精选15篇)
时间:2024-01-26 07:40:10     小编:翰墨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以便更好地传递我们的思想和观点。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小编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一

(湖北省房县门古中学)。

摘要: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可以增长学生的数学知识,开拓学习的思维视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初中学生特有的身心特征、知识结构和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

数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数学题目也浩瀚无边,而现实的课堂教学是受有限的45分钟时间限制的,现在有很多初中生要么围着教材和老师转,要么就是陷入题海之中,不会灵活地从多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或依葫芦画瓢,不能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没有养成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僵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可以说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处于疑问、质疑的心理时,会发散思维,开动脑筋,从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平时教学时,我们应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将要讲解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法去实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积累数学经验。

出处 Cooco.NET.CN

2.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和总结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反思,学生可以自己找到欠缺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反思、归纳和总结。比如,自我提问和对话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独立反思的好习惯。

3.训练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地学习和思考是思维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尤其应注重这一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2三角形全等判定(2)”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用一张长方形纸任意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得到的三角形全等吗?”“如果重新利用这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要使全班同学剪下的都全等,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验证结果,得出结论。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学习方式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说说数学”是学生思维的外在表现。应训练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描述数学问题,在一定情境下条理清楚地“说数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上例三角形的全等条件判定时,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究活动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的三角形全等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用语言进行叙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每个小组再派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说,各小组间相互补充,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补充。这样运用数学语言多讲多说,在说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使之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单一走向厚实,使直观的教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思维变得有形。

形象思维是指以一定的具体表象为材料进行思维和判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完整性,以此来帮助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数学的原理。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核心,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象、声音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表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关于立体几何知识内容的学习,如果直白地口述或者板演,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时就可运用多媒体创设逼真形象的环境,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灵活地运用教具和学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越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觉思维水平就越高。

直觉是每个人都有的,而直觉思维在学生做题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凭借直觉思维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它是指综合运用头脑中已存在的知识感觉来洞察数学知识的本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运用灵感解决问题,实施激疑顿悟的启发教育,并要对灵感进行线形分析,训练学生的联想、猜想能力,开拓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空间。(1)稳抓数学基础知识,这是直觉产生的根本和源泉。加强整体思维意识培养,提高直觉判断能力。(2)通过类比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促进思维产生迁移,启发直觉。同时,适当进行猜想能力的训练,提高直觉推理能力。(3)教给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建立直觉观念。(4)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学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事物间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

发散思维是相对于单一刻板、封闭的思维方式而言的,是指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变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另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提供错误的反例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本质上的变化。

初中生的思维正逐渐走向成熟,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之后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

参考文献:

[2]高游云。初中数学思维多元化教学的实施[j]。都市家教,(05)。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二

当今社会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本文着重从教师本身、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多赏识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不能只一味的在嘴上谈创新,而应该把创新意识渗透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具体来说应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他们成为祖国未来需要的各类人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习的不可替代规律告诉我们,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取还是智力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等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对于适宜学生“讲”的教材,可采取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探索道理,或者让学生先找出结论再各自阐明道理的教法。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有敢于发问的精神;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新意识;有充分的自信心,责任心和进取心,通过学生的“讲授”,教师的引导,从而使课堂教学时时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创新教育就是要使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源泉,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求知领域进行探索,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平等的参与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该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才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为最终创新解决问题提供不竭的动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讲到一次函数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说:“大家心里面想一个数,然后把它乘3加5,然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可以猜出你心里想的是哪个数。”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兴趣,纷纷举手尝试,我一一作答,并且速度快,然后让学生验算。这时,学生自然很想知道老师没有经过计算是怎么知道得这样快呢?通过这样一项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学完一次函数以后,也会创造性的设置一些和一次函数有关的问题去提问其他同学,甚至有同学设置了几个小游戏考老师、家长。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三

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前是“双基教学”,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来又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又将“双基”细化、强化为数学素养,特别关注是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次次改革,使目标更进步、更人性化。因为数学是每一个孩子从求学开始都必须要学习的主课,我们教给孩子们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也不单是为高考,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要终生收益。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表述和论证,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从而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数学运算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产物,它是高于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下面对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谈几点认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不仅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他们在数学知识与其应用之间建立即时联系。如果能把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根植于情境中,将更有利于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意义,进而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适当增加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对老师的数学素养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需要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数学文化与数学建模的教育不可能真正有效。

四、要加强对学生的“会学”指导。“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如:数学阅读理解,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会学”要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给学生提供能够脱颖而出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到学生中去,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激情的对话和语言,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体验这种学习中的成功。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一些这样的话语,“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小秘密!”……这些充满激情、充满鼓励的评价,让孩子们放松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的,逐渐地喜爱上数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

二、善于运用发现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要画圆了,老师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点,凭借实物、模型、操作和语言的直观,在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现象进行具体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化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直观的教学。“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操作是首要的第一步。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法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题多解是数学题解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分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六、优化练习的设计,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的效果更佳,其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设计方式是针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设计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以突出思考性的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发散性。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往往能够说出,也能机械的运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真正理解,虽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但应该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教师要把知识与方法一起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活动得到有效地训练,学会思维方法,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因素,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共同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各个方面真正得到发展。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五

把数学教学和数学应用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许多人认为,数学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用处。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旧教材可能与生活实际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例如:平面图形的镶嵌、三角形的稳定性、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在生活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真正有用途的。

重视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易于接近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我们教师不能一开始就设置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来吓唬学生,让学生产生畏惧、谈“虎”色变的感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最基本的、最易于学生接受的题型和例子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乐趣,在问题解决后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愿意并乐于接近数学。

把知识传授与数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口、动脑,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让学生动手演算、操作,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把问题解决的最关键处或最后阶段留给学生,让学生说出或作出结论、结果,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来自于自己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六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基础之基础。数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一切活动条件,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处于整个动机层次的第一、第二阶段即学习是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为了得到奖励等等。据此,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把教材和从学生生活实际能获得的有关信息联系在一起,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故事中出现一些问题。

二、利用现成的材料展开实践活动。

十五分钟之后的结果:

组别  人数  红色  绿色  蓝色  粉红  黄色。

一      6      2      4。

二      6            5    1。

三      6            3                  3。

四      5      3                  2。

原因:两种颜色数量不等,多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少的被摸到的可能性。

[1] [2]。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七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

2、二、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此外,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解题错、漏的剖析,提高辨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证)的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等。

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二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三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以上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4、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维的习惯。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所以教学时,我们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让学生独立完成结论的证明,培养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教学证明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这不符合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我们认为有些证明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证明的,这时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这样既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完成证明,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当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成果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就会促使他们对数学知识继续作进一步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思维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挖掘教材的思维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思维情境,提出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的问题,令他们感到既意外又合乎情理,就像是树上的苹果,凭你的个子是摘不下苹果,但是你跳一跳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摘下树上的苹果,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曾经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话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所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从而帮助他们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更加清晰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有利于学生巩固、同化新知识,准确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发现新的规律加以推广与延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果不对解题每一个过程进行反思,那么解题活动就停留在经验水平,事倍功半。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八

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迅速的作出判断,对事件进行有效及时的控制,这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任何事物做到冷静的分析观察,保持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深入分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科学的思维模式,经过诱导性的训练使学生学习到深入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教学当中,为日后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出应对准备。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细微的观察能力,对于企业内任何事物仔细全面的观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所存在的弊端,这有利于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从而保证企业平稳运行,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失。而培养学生优秀的观察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实践学习中长期锻炼,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达成的效果。在学校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在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时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发展。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有计划的实行教学,不仅注重整体观察,还要关注和考量细节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学习中,教师在讲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应重点讲解因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改变问题,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观察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通过事例分析和观察寻求解决方法,这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建立学生的整体系统观念。

企业管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具有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在企业管理中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在企业管理的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了解到整体系统观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整体系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生整体系统的观念有利于梳理杂乱的信息,在大规模且复杂的信息之中寻找有用合理的信息,具有整体性的观念是正确处理信息的.基础能力,加强学生的整体性系统性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系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企业内部的部门就是子系统,两者之间是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教师在讲解系统观点时应采取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性的概念,有效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观念。

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企业中管理者不仅需要优秀的管理能力,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企业的运行需要各个环节各个人员的配合,企业管理也不是单独某个管理者可以完成的,需要不同部门的人员团结合作,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给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给予学生锻炼写作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前适应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在实践行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实际案例来讲解企业管理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理论概念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对企业管理了解更加透彻。例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讲解德国现代企业形成和发展的成功案例,将其与我国企业案例做深入分析和对比,将案例中相似点与不同点讲解分析,尤其是企业从困境中如何改革转型,一步步走向成功,通过这些实践经验的分析引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概念,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进行案例讲解时,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要引导学生在今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劳动就业与合同》中的教学中,书本中的知识理论比较复杂混乱,学生往往会产生迷惑和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劳动合同纠纷案件来讲授合同中各种理论知识,对于案例中出现的合同意义和各项权利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劳动合同的具体意义。

六、结束语。

在企业管理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建立全面系统的整体观念,使学生具有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九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十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主体,就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

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

教育。

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

唱歌。

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

创新思维。

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

思维方式。

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

发散思维。

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不同的。

教学方法。

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好奇生疑,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

篮球。

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

想象力。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文章。

2.

3.

4.

核心素养如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5.

6.

7.

各学科的教学模式。

8.

各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大全。

9.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十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和能力。

兴趣:激活实践能力的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实践兴趣。

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情境,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兴趣。如教学“怎样滚得远”一课时,播放伐木工人运用斜坡运送木料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木料滚出的远近。并猜测木料滚出的距离与斜坡坡度大小的关系。在学生猜测出各种不同答案的情况下,教师激励学生可以自己试着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结论,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2引导参与,提高实践兴趣。

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人人参与实践、个个动手操作。能调动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我将36根小棒分给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九分之三。同学们想想看,这样的分法合理吗?谁分多了?谁分少了?”学生马上进行探究,人人参与到实践的活动中去,最后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实践的兴趣。

3合作交流,升华实践兴趣。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学会个人学习,还要学会合作学习,因为有些实践活动是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除了设计一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外,还应设计一些需要互相合作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去完成,从而使他们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合作、实践的兴趣。

平台:演绎实践能力的发展。

1提供“议一议”的平台。

“议”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很好的参与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便于交流的情境,尽量让想说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鼓励学生倾听与接受他人的观点,重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议”也是一种实践能力。

2提供“触一触”的平台。

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如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时,概念中的“空间”、“物体占空间”、“物体占空间的大小”等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课桌的空抽屉,理解“空间”的含义。然后在抽屉里放一些书本。再摸一摸,使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3提供“做一做”的平台。

实践活动的创设。既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外;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如教学“千克、克、吨”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单位,并让学生走进超市观察各种产品包装上印刷的商品重量。学生在果冻、瓜子、巧克力等小食品包装袋上找到了“克”,在洗衣粉、食用油等商品包装上找到了“千克”,并在收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记录和归类。学生在整理信息时就会想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做单位。在这个过程,学生初步感知了质量单位,并真切体会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策略:助推实践能力的发展。

1实践的内容要有弹性。

实践活动的内容一定要富有弹性和可塑性,形式上可多样化,答案不惟一,可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如: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题仅凭想像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再实践才能找到答案,并且实践的弹性较大。通过这样一道实践题,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验了从实际生活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及综合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的过程要有层次性。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途径,实施适应性的实践要求。如教学“统计”一课后,给学生布置两项实践性作业:一是将自己六岁至今的体重或身高情况制成统计图,并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情况;二是选择一个年龄段,统计班内同学的身高或体重情况,并且进行分析。又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先要求学生用三角板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角和边,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用学具(钉子板)围长方形、正方形。最后,运用学具做游戏,让学生按要求拼一拼,看谁拼得又对又快。学生通过分层操作,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3实践活动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有开放意识。因此,实践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与切实可行的内容。同时,教学设计要更具有开放性,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前。布置这样一个开放性的任务:“明天学习‘百分数’,你们先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想是表示什么意思。”课堂上,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出来。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形式、内容上都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拥有自己学习和思维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十二

在认真听取博兴一小宋春景老师的精彩分析后,我收益匪浅。实践活动课是非常花精力的课,需要准备材料,组织室外纪律,提高教学效率都是大家需要想到。如果组织好了,学生可以说终身受益;反之学生只是放放风而已。

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实践活动中测量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感受到100米的到底有多么长,小红的身高是多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二.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较课堂中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遇到富有挑战性,学习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如: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依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来实现。数学实践活动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较好地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结束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的困难,从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次,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如对居民节约用水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图,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这样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融入了社会中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在培训中更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十三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九州小学)。

基于数学学习中枯燥难懂、脱离实际的现状,教师必须意识到数学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数学认识结构形成的首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寻找、挖掘教材的实践因素,使学生的所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课前预习,开展社会调查,初步自学、应用。

在教学中,我觉得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必能起到事倍功半、引水入渠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银行利息这一节课时,鉴于学生对利率、利息、利息税这方面的知识比较难理解,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前实践,让学生替父母到银行存一笔钱或取一笔钱,通过存钱和取钱的体验过程,留意每个银行的利率、存款产生的利息、上交的利息税等,在课堂上学生分别谈自己所了解到的利率、利息、利息税;还让学生谈到自己零花钱、压岁钱的存取,他们通过比较、质疑、补充、肯定,最终理解了利率、利息、利息税等概念。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全部解决了,学习的兴趣之大是我前所未能想到的。这样的课前预习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调查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实践中反思感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实践意识。

又如,在教学“吸烟有害”一节实践活动课前,我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吸烟的人数、香烟品牌、香烟价格,同时调查一名学生一年的学费多少钱,核算抽烟浪费的钱可以资助多少失学儿童,使学生通过对浪费在抽烟上的钱数和失学儿童一年的学费钱数的对比,加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中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参与。

数学本身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会实践,所以,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掌握,还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中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强化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活动中,游戏活动的加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安排“开商店”游戏,让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情景,使学生在卖和买东西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单纯的人民币计算效果好得多,使学生在游戏的玩乐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实践性比较强。

(二)课中强化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操作就是把手和脑有效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动手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特征后,可安排学生亲手剪一些漂亮的具有对称特征的剪纸。安排这个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体会到了对称美。

(三)课中注重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获取方法的多样性,由此可见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完了几何图形的面积后,我出了一道数学趣味题,题目如下:

一块长方形草坪,长155米,宽95米,中间有两条宽5米的道路,一条是长方形,一条是平行四边形,请你帮开发商算算草坪的面积。

大多数学生都想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道路面积,便可求出草坪面积;还有的学生想分别算出四块小草坪的面积,但都比较麻烦。还有少数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图中四块草坪平移,拼在一起,组成一个长宽各少5米的`长方形草坪。

面积是(155-5)×(95-5)=13500(平方米)。

学生用多种方法算出了草坪的面积,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后强化,优化课堂知识,注重实践,体验学习乐趣。

课后作业安排得合适、恰当,可以促进知识向技能的顺利过渡,发挥课后作业这一环节的最佳效能。

例如,在讲完“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后,我给学生安排了以下作业:分三组,第一组学生在地图上量出最喜欢的两座城市间的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第二组学生量出兰州至香港的图上距离。第三组学生量出兰州至台湾的图上距离,利用比例尺知识算出两地的实际距离。第二天学生汇报作业,个个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谈得头头是道,就是因为实践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面对21世纪的信息时代,未来世界的高科技竞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主动转换人才观念,使学生成才后真正成为“行动的巨人”,积极适应和投身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十四

1、研究教师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使中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大胆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活泼进取的良好个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

2、探究数学教师与学生沟通、互融的渠道,形成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3、形成正确的评价机制,满足中学生心理需求。

4、使“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老师的厚爱,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勇气。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组主要调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和对这一学科所持的学习心理,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原因,还通过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日常学习数学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2、座谈会。

课题组召开了“数学学习方面自信心不足鼓劲”会议。在三个年级中分别安排了“鼓劲”会。按照年级划分,从不同班级中找出在学习数学方面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集中到会议室,,学校领导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座谈会。

3、访谈法(学生访谈、教师访谈、家长访谈),

通过个别学生访谈,心理咨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存在自信心不足的具体表现。课题组在此次调查中,学生100人次,走访教师20人次,家长10人次。这次访谈,既为课题组提供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材料,又为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影像资料)

4、其他调查法:

(1)听课。课题组成员每周由一名老师上公开课,其他数学组教师参与听课,对上学期班内跟踪的在学习数学方面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学生课堂行为进行跟踪和总结。

(2)查阅资料。课题组通过查阅有关《中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方面的资料,详细了解学生在数学学科心理状态。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已完成的调查研究:

(1)完成学生问卷调查三份。针对七、八、九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不足现状调查问卷(已问卷)。

(2)完成教师问卷调查一份。关于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不足所持观点调查问卷(已问卷)。

(3)完成家长调查问卷一份。关于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不足所持观点调查问卷(已问卷)

(4)通过个别访谈,心理咨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存在自信心不足的具体表现。(影像资料)

(5)梳理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总结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心具体表现:

胆怯害羞,沉默孤僻,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缺少主见,听从别人,遇到一点困难寻求帮助。

求知欲不强,口算慢,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

不愿主动发言,回答问题胆子小、声音小。

做作业速度慢,不敢让老师面批作业,怕有错题被批评。

不敢接受挑战,有畏难情绪,预料失败。

见到老师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

成绩不如意有厌学倾向,甚至想到辍学。

从小学开始,教师留作业太多,逆反情绪严重。

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某一句过激语言念念不忘,产生自卑心理。

2、通过研讨、形成预设策略,进行的实践研究:

(1)针对七、八、九年级学生不同年龄段所处的不同心理,课题组教师通过搜索和研讨,提炼出一些适合于写在学生作业本上的激励性语言。

(2)针对七、八、九年级学生不同年龄段所处的不同心理,课题组教师通过搜索和研讨,提炼出一些适合于教师用在课堂上的激励性语言。

(3)针对七、八、九年级学生不同年龄段所处的不同心理,课题组教师通过与班级优秀学生家长以及自信心较足学生家长交流,提炼出一些适合于家长每天送给学生的激励性语言。

(4)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对个别学生访谈,以及征求学生意见提炼出一些适合于学生“课堂自信2分钟演讲”的激励性语言。

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数学情感,逐步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

(6)课题组针对在学习数学方面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安排了“鼓劲”会。按照年级划分,从不同班级中找出在学习数学方面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集中到会议室,课题组邀请学校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座谈。

会议由中卫五中副校长冯校长主持会议,座谈会上,校长汪金平宣读了此座谈会的目的。课题负责人崔淑婷主持此会议,课题组成员教师李守果、张艳玲、崔淑婷针对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不足方面做了心理疏通汇报,并邀请了上届三位毕业生当场面对面做经验交流。这三位学生都是在初一或者初二时,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足导致成绩不理想,后因教师的鼓励、家长的监督以及学生自我调节后,成功考入高中。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篇十五

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的认识:

一、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的一角里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等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2、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再次,交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国内外历来的数学课程都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目标。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之所以成为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经典,也正说明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

1、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依据,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合理地解题,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构特点是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但在解答过程中,有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中的难点,如果数量关系掌握不好,常常导致计算的错误,如:“红花有10朵,白花比红花多6朵,一共有多少朵花?”在解答这道问题的过程中,“10”用了两次,可是有的学生竟错误地把算式列成10+6=16(朵),结果是一共有16朵花。怎样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可以把题拆开,把拆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有机结合,先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机会进行训练。

2、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讨论汇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上要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它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做应用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在线段图中,白兔的只数怎么表示?这一问题是解决本题的难点,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条线段怎样画,才能使白兔比黑兔多6只?”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开阔了思路,得出了结论。这种抽象的问题通过讨论,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升华,发挥了学生间优势互补作用,提高了参与的效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的兴趣。

3、在观察比较,辨别异同中解决问题。

在低年级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出能突破难点的具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形成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激起他们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如教学两步应用题,设计了复习题: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了多少只?例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把第二个条件改为:“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多少只兔?”理解新知后,教师有计划地在黑板上出示这三道题,引导学生观察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比较这三题解答方法的异同点。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地解决问题,突破了难点,掌握了知识重点。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