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一
咸宁筹备处质保部组织质量月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全体员工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完成一篇读后感。本人利用业余时间把此书通读了后,感觉受益匪浅。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阐述观点时,都是引用发生的实例,例子虽然简单但是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我觉得这本书众多的观点中如“协作,增加成功的几率”、“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态度决定一切”、“即要过程要有结果”等。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态度决定一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品质之神”戴明和ibn公司就是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态度不一样,所以注定结果也不一样。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不算复杂,分析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再就是没有好的态度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态度决定一切,更重要的体现在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每个人每个企业多会有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人际交往、患病丧亲、希望梦想破灭等等,有的是因为客观,有的纯属人为,其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如何面对,怎么摆脱,关键在于自身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卓有成效和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工作中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而失败者和消极者只是逃避、指责和抱怨。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达到目的。
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更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工作中的乐趣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工作无小事,如果有一项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工作还是一种责任,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不承担自己的责任。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不管再什么条件下,对待工作都要无条件执行。工作中无小事,小事累计就会成为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无论工作多么艰苦,都要时刻铭记“这是你的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处理一切事务的基础,当我们服从,接受一个任务时;如果我们没有责任心,不认真做事,不可能将事情做好;如果老是不能做好事情,就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那么我们在公司的存在就有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做起。
不正确面对问题的态度只能将问题复杂化,耽搁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助长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不良风气。当企业没有提供做事情所需要的条件时,十有八九是因为企业不具备这些条件,而希望请你来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当然,干工作、做事情肯定会有苦、有累、有困难,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快乐,体验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妙处。
总之,通过通读本书,了解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实质就是人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犹如书中提到工作要象跳芭蕾舞一样,既标准又完美。也促使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坚持“质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良好的沟通习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由“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大师的唯一中国弟子杨钢先生所著,因其在中国践行并推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管理理念而被称为“中国零缺陷之父”。
(1)“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
(2)“正确地做事”,是运作与执行;
(3)“第一次”,是管理效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而“零缺陷”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结果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
不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因为我们自身对错误的容忍,并想当然地认为理所当然,不可避免。
杨钢老师在书中提到:“只要我们对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事件制定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它就会永远存在。可是,当它不被接受时,就会自然消失。”正如墨菲定律所揭示的,凡事如果有可能发生,就一定会发生,错误事件也是一样。
面对医院的“接生死亡率”,我相信,任何一个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家庭都会希望它永远是“零”。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努力满足其需求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不合要求”或“超出要求”都会失败。
对于具体的工作也是一样,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并不断改进以符合要求,这里的“符合要求”,不仅仅是过程,也要结果。
面对工作,我们要制定像芭蕾舞那样的工作准则,既标准又完美。
(2)仔仔细细制定要求。
(3)与他人协调工作以符合要求。
(4)避免“双重标准”
(5)高度重视预防。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是:对错误的态度,说no,就是一种“零缺陷”心态,说yes,就是差不多就好的标准。“零缺陷”还必须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都在细节。
平台和资源很重要,现在我才渐渐理解为什么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书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和‘制度’就是我们的系统和平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能够让一个二流的人做出超一流的事;而一个糟糕的系统和平台,却使一个超一流的人只能做出二流的事。所以,选择或者努力争取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很重要。
当然,光有系统和平台还不够,还要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并在工作中树立“零缺陷”的工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害怕自己犯错误,也不放过所犯的错误,更不重复犯错误。长此以往,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取得成功。
最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零缺陷”工作理念不仅仅只适用于工作,而且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并终身受用!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三
每天我早晨醒来,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划今天和未来的事情,总感觉自己已经把事情、把工作做到了最好,但自从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后发现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不是最对的。
我们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每天的生活,总感觉我们走过的路就是对的,殊不知我们经常会被我们自己固定的思维所迷惑。比如我们每天都感觉自己有做不完的工作,事情多的无法处理,我们总是感觉只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就是对的,而我们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仔细想想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对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修补或者返工。我们是该停下来思考我们的做事的方法或者态度了,我们应该发现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不是最对的,而是思考着怎么去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
做事情每个人都会,但是每个人的效率都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做到很完美,比如书中提到的那条狗慧慧;有的人可能需要三天,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做到最好了,比如书中的那条狗明明;而有的人可能要做一周才可以做完,并且已经是筋疲力尽了,比如书中的聪聪。其实现实中也存在许多类似的事情,好多职员为了赶工作进度、为了完成工作而去工作,在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法的前提下盲目的去实施工作,往往因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而造成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可是面对失误很少有人去思考怎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避免更多的失误,而是义无反顾的继续前行,另外很少有人去计算因为失误我们可能消耗的时间。在现代社会,并不是把事情做到最好就可以万事大吉,现代人讲究的时间观念。
前,目标确定后,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样就可以将错误提前预防,既可以节约时间又不影响工作结果;另外还需过程控制,有效的过程控制可以保证工作质量,总的来说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有效工作方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目标、建立标准、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就是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一份计划书,在确定自己正确的目标后,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最优的选择;然后根据有效的标准对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制定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另外需在工作中进行可行的过程控制,只有经过错误预防和过程控制后,我们才知道“如何去工作”,这才是我们工作中应该清楚的最重要的一点。
当一个人知道“如何去工作”,并能够形成一种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曾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也就是说人才并不是特指的那些天才,而是指那些有优秀习惯的人,他们不仅认真忠诚的做事,并且在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最重要的是在事前进行思考、分析和计划,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也许有些人感觉进行这些流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殊不知在过程中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时间更长,一件工作不能只注重过程和结果,而应该是怎样将过程缩小到最短、将结果做到最好,这样你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吸引伯乐的眼球。保持你的工作状态,用最好的工作习惯去敲响成功的大门。
用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最短的时间,“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让我们把新时代的质量文化推向新的章程。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杨钢老师老师的作品,去年有幸误打误撞接触到了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才晓得了国内质量界大神级的人物。
杨钢,中国“零缺陷之父”,中国十大质量人物(国家质检总局),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的感受,书一开始就采用故事导入,采用了培训场景,通过老师启发,学生讨论的形式,运动生动有趣案例,深入浅出分析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和价值。
书中一开篇就讲了一个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来吸引了我,设置了三个人:克鲁斯、德普、李,他们误打误撞进入了斯芬克斯岛,然后进入一段奇幻之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理念不同,最后收获了不同的结局,通过科幻故事引出了本书的理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刚开始听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觉得这怎么可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是这种想法,才会让缺陷得以存在,因为从意识上就允许存在缺陷,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于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而改变人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重要的是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额,也是,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有多尴尬。他的一句反问也刷新了我的认知,从源头上保证质量是明智之举,不浪费不符合要求的成本。
在工作中,会有意识的考虑问自己:我可以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吗?为什么不能?哪里还有改进的空间?最近在写云市场退订的文案的时候,可能因为我自己对业务不了解,也没有相关的参考资料,只能凭借业务系统去体验、去尝试,当时为了尽快完成,第一稿写出来的时候思路乱,别人说看不懂,说实话,我自己都没理清,当被人否定的时候,我没有辩解,我接纳,我再来修改,堪称是改动次数最多的文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仅仅适应于工作中,也适合在生活中。我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作业、考试都能第一次就做对,那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孩子似懂非懂。希望他能渐渐地明白这一非常有用的哲学理念。
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学,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五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某部门安排的一项工作,刚安排下去,就有老师反馈,和课堂冲突了,甚至和其他活动冲突了;一个活动结束了,学生不乐意,老师不满意;学校的某个地方的文化设计,已经做好了,不是颜色搭配不好,或是位置安装不妥……等等类似的问题。都是第一次没有把事情做对,造成工作的重复无效,成本增加,甚至严重的浪费;时间长了,导致组织的执行力不强,抱怨的增多。
那么如何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呢?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有个精辟的观点:首先追求集思广益的过程,让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进行商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其次追求共进共赢的效果,追求共进共赢为目标,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了。相信经过集思广益的过程,追求共进共赢为目标制定的活动方案、工作安排、文化设计等,不仅下一步工作落实的执行力强,而且最后的效果也会相对理想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实践方法,其实也是系统思考的结果。做一件事情之前,就要考虑到下级,同级和上级的立场。我理解为至少要和三方的人做好沟通。首先要和你服务的`对象进行沟通了解,征求建议或意见,距离工作最近的人才最了解工作;其次和同科室或部门的同事进行商量,形成初步的方案,最后和你的主管领导进行商讨,争取支持。根据工作内容的性质不同,三方沟通商量的顺序也会不同,总之一定要经过从上到下或从上至上反复的集思广益的过程,一定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就一定就会减少重复无效的工作、浪费及增加成本的现象。
那么,作为老师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习惯的培养,一个新想法的实验,是否也系统思考一下,和孩子们多商量,多沟通,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和你的同事商量,发挥团队智慧;和你的主管领导沟通,孩子的家长做好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学校里孩子利益的相关者,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六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让我感觉到了:人在世上所追求的实现完美的结果应该掌握的方式和方法;让我们体验了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应该增长的知识、能力,在管理企业应该具备的水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确实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改变世界观,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物。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方式,因为它可以带来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决心和态度。通过细读这本书,我感悟了许多,也掌握了许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就是做事情保持零缺陷,零缺陷的核心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一思想是质量管理乃至企业管理中最节约成本、最减少重复劳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髓。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证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结合我们的检验工作,零缺陷也应该是我们试验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零缺陷并不是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接受一个试验工作时,都抱定:严格合同评定流程、做好试验前的试验大纲、标准的、仪器准备,做好试验工作的计划和整体策划、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发挥质量监督员、安全员的作用、提高主检报告的编写能力和水平、把好审核关和报告审批关。并在整个流程中的每道工序中都设定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目标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有充分的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过程开始之前,养成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习惯,那么,我们的检验工作就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的效率、效能,并激发每位员工的潜能,逐步形成一次成功,预防为主的工作态度,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体现零缺陷管理的生命力。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的做事是运作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为什么能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做到确定目标、控制过程、系统预防、建立标准、团队协作、达到结果呢、一次做对。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工作目标: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其次是建立一次做对的基本准则;第三是消除达成这一准则的障碍;最后是努力工作。
企业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什么样的员工造就什么样的企业,因此,企业的未来是由企业员工决定的。在我们企业中,检测服务质量重要,每个员工的素质同样重要。有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领导或者企业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觉得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不认为事情的结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而国际知名的一些企业的员工对待工作却非常认真,几乎完美。因此,一流的公司,必须拥有一流的员工。基于此,场组织学习《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理解,不但要学习做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领会书中员工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即:如果员工不是在满意状态下进行工作,那我们的检测服务也就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
产品即人品、质量乃品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产品的竞争最终也是人品的竞争,企业拥有一流的员工更应具备一流的人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创造一流产品的独到优势,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品牌。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对企业人的要求,产品是人做出来的,结合到我们检测服务,检测工作也是人做出来的,质检中心的优秀的服务品牌也是人打出来的,我们提倡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是对员工品质的基本要求,它是人品、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读过了两遍,今后还会继续读下去,不但字面上了解零缺陷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还要更深层次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准则,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认证仔细制定要求;加强与他人的协作;避免双重标准;高度注重预防。
通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还掌握了:我们将恪守自己的工作准则;我们清楚的知道,互相协作是达到目的地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做我们所承诺的,说到做到;我们不去抱怨,也不去辩解或寻找借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思考自己的前半生,有太多的事情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重复了太多的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也就是,没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没有鲜明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确有莫大的触动。
此外,加强个人的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应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我还将继续读下去,不断领会其中的精髓和内涵,指导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七
今年9月是全国第15个质量月,在质量月其中,由于中心领导的推荐,使我有幸拜读了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
国学。
院总裁杨钢先生所著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读后感触颇深,获益良多。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内心很是激动,感觉字字珠玑,启发着我对以往习以为常的工作进行从新的认识,而我也觉得我们也该将本书中的理念引入到工作中去,使每一个参加工作的人都能自觉培养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习惯,摈弃传统的那些不良认识,这将给我们的公司带来无尽的财富。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开篇由一个古老的寓言展开,通过三个人的聊天,将零缺陷管理的理念层层引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与故事,将一次把事情做对的重要性告诉了每一位读者,其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克劳士比教授再讲完“三条狗探险”的寓言后,写在黑板上的。
评语。
: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而这段精辟的点评,无异于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一次把事情做对。
结合我个人的工作而言,从事质量监督的我,如何一次把事情做对,怎样有效的保证被监督产品的质量,从克劳士比教授的点评中我也看到了答案。
”的管理目标,同时这也便是我们进行质量100%,一次生产合格率93%以上。
间合理的分配,使得质量监督员将绝大部分工作时间用在对重点工序监督检查,保障了被监督车间的质量薄弱环节不出现问题。同时,对一些相对加工稳定的岗位,中心也规定了每天一次的例行检查。通过对重点岗位的监督检查,以及对非重点岗位的例行巡检,我们质量监督工作的整体过程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节省了时间,从而保证了监督的效率。
在确立了工作目标,与过程重点之后,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那便是对我们监督工作的标准的把握,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的序言中,通过子贡与孔子的故事,使我们知道,做任何事都要严格的执行相关的规定与准则,不应该以个人的喜好或意想来决定做事情的准则,就像书中所言“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做对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这是一条简单的道理。”对我们而言,监督工作的准则便是中心下发的作业指导书与各车间的产品参数标准,这些规定与参数的设置全是依据了国家或国际的通用标准,亦或者是客户特殊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应严格执行这些相关企业标准,因为只有严格执行准则才能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而顾客的满意便是对我厂质量最好的认可,对我们监督工作的肯定。在执行标准这一点上,我还想再说一点:各车间的产品在其内部皆有相关内控标准,我们的工作应该严格执行中心下发的相关企业产品检验标准,当标准与车间内控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按规定流程交由中心管理人员与车间相关人员进行协商解决,而不应该擅自做主予以妥协,以便警醒车间员工在生产时能严格遵守产品的工艺设定,而不是随便做主放宽工作标准,为产品质量埋下隐患。
的工程便是对风险隐患的识别过程,中心曾组织各车间的质量监督员对每个车间的生产流程做了质量风险识别,通过与各车间的技术与生产的相关人员讨论确立了各车间的质量隐患存在点,而这些存在质量隐患的地方,也是我们品是质量监督时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为了避免错误的方法,我们应该对各隐患点生产工艺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在监督时,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风险的存在,适当的提高相应工序的抽检比例,投入更多的时间与力度,来确保隐患处的产品生产正常进行,从而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预防错误是一个持续的流程,所以我们对质量风险的识别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改进的流程,我们应该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车间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改变来不断改善我们的风险识别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使我们对工作中的错误能够做到持续预防。
虽然通过对错误的预防,我们可以避免绝大多数错误的发生,但在工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以我们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问题。而在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便是寻求相应的帮助,例如:当车间设备造成质量问题时,及时与车间设备员进行沟通,第一时间处理好问题设备;当质量监督与车间生产发生冲突时,应及时寻求中心领导与管理组相关人员的帮助,以便尽快解决问题,为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提供保障。
按我们以上所说,当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控制好相应的工序,建立严格的标准,持续预防错误,在困难时能够找到相应的帮助时,我们离“零缺陷”管理、离一次把事情做对就只差一步之遥了,那便是要求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好的结果,有人会说“过程的好,便是结果的好。”其实二者并不是间的因果关系,我认为,工作的过程固然决定结果,同时追求好的结果也是制约了过程。可以说我们每一步工作所追求的结果,便是之前所确立的目标的集中体现,只有时刻提醒自己要求好的结果,我们才可能不断地完善过程,从而实现我们最初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更好的工作,要想最大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那我们便要向杨钢先生书中克劳士比教授总结的那样工作: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当我们做好以上步骤后,一次把事情过对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由此可见,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不是无理的苛责或漫无边际的空想,只要我们遵循以上的步骤进行我们的工作与活动,我们都能够一次做好我们要做的事,通过我们的效率为我们赢得回报。同时,这本书还在其它很多的方面给了我启示和帮助,例如:及时正确的自我评价,使我能够好的理解自己的优点,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扬长避短。又比如,对团队领导作用的阐述,也使我更好的明白了团队配合中“火车头”的重要性,还有很多方面,我便不再一一叙述了。总之,最后很感谢领导推荐的这本书,我将把在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启迪,延伸进我平时的工作中去,并及时地把经验与同事进行分享,确保我们中心今后的质量监督工作更好地得到开展。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关于管理的书。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所写。这本书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1920年胡适先生在新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传记体寓言《差不多先生传》。文中以戏谑的口吻讲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文章不长,却让我们很多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很多人就是差不多先生。诚如杨刚先生在文中所述,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对某些事情特别谨慎,但对某些事情又很不在乎。护士可以忍受病人病床上的不清洁,司机可以放纵自己偶尔开快车,煤矿工人接受矿井里甲烷的浓度偶尔超标..我们习惯于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以差不多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的标准让我们舒服,家里地脏了,看得过去就不拖,工作完成了检查一遍没错别字就提交。正是因为这种低标准,在我们很多人的认识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没有那么重要,而且也不可能。
我以前工作的一家公司是做电气产品的,因为质量控制不是很严格,常常会有客人的投诉电话打过来,我们处理客诉的工程师接到客户的投诉电话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真是不好意思,您也知道这个东西是工业生产的产品,是大批量出产,有几个缺陷产品是不可避免的..”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听到他这么说时,还忍不住想,就是这样的,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出几个问题很正常啊,那些人还整天电话打个不停的投诉。今天当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愚蠢,才知道,事情不是不可以第一次就做对,关键是我们根本没有这种认识。在我们眼里,能达到aql标准就已经很好了,生产100个产品,有2、3个缺陷产品完全可以接受。就是这种认识完全封上了我们走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成功之路。
因此要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首先得转变我们的思想,充分的认识事情可以第一次就做对,我们可以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我们要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
首先,我们必须要做对的事情。正像书中提到的赛勒的故事一样,赛勒本来是学习计算机的,可是在就业时,他从事过电脑设计、网络、保险,可是都不成功,以致在同学聚会时沮丧不已,在好友的提点下,他应聘到一家计算机公司,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结果就大不一样的,同学再聚会时他已经是神采飞扬了。为什么他有这样的转变?原因很简单,他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专长,并全面的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我们总结一下来讲,就是做了对的事情。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不对,却坚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原则,我想我们是很难实践这一原则的,就算是实践了这一原则,恐怕与自己当初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吧!
8.8级螺栓,需要用45钢、结果采购成40钢的?后果肯定是会造成生产进度的延误。
文中提到了小徒弟给师傅递扳手的事情。第一次,因为师傅只交代了一句,结果小徒弟花了很长时间找来的却是不符合要求的扳手,第二次师傅清楚交代了需要的扳手的位置、尺码,结果小徒弟很快就找到了师傅要的扳手。由此可见制定标准的重要性,而且标准必须提前制定。我们不是画家也不是作家,我们的工作不是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力的事情。工作就必须有标准,工人要有作业指导书,其他员工要有岗位职责表,只有有了标准,我们的工作执行起来才有目标,我们的工作完成时才可以有效评估。不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在此要求下我们才可能把事情第一次做对。
1小时,而明明则因为自顾自且拒绝蜘蛛的主动帮助,结果多次掉进陷阱,用尽粮食和水,花了2天才完成任务。团队精神我们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们通力协助完成一项工作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我们讨论、争辩、指出别人的种种不足最后完成工作也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所谓团队精神就是要求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明确各自职责,在工作中相互协助,共享知识与成果,共同承担工作,通过集体的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
工作本就是一件需要相互协助的事情,要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必然要求我们具备相互协助的团队精神。就拿我们。
合同。
部的内部支付工作来说,我们需要付款出去,我们需要支持我们进行付款的资料,但我们不直接与生产接触,不清楚工程施工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负责与承包商接口并对其工作实施全面管理的部门或队/厂,对承包商申报的已完成的工程量数据进行审核并编制《支付考核工程量统计汇总表》,需要质检部、工程部进行复核,同时我们还需要工程部、安全管理室、人力资源部、技术部将承包商施工中的一些消耗性支付情况提供给我们,在掌握了这些资料后,合同部再决定支付的情况,将需要支付的相关资料,和确认的最终支付金额交财务部进行支付。这一工作,需要我们各部门相互配合,只有各部分将自己负责部分的工作做好,我们才能准确高效的完成此工作,避免错误支付的发生。
最后,把握细节。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常常说一句话:“魔鬼藏在细节里”。我想正是因为他一直如此关注细节,才让他的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让他们企业生产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细节决定成败。通常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犯的那些错误都是些不大不小的错误,而往往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错误酿成了大错。比如: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环大西洋”号海轮的沉没,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再比如:2019年岭澳二期3号机主管道一、三环路测量报告数据互换事件。当时若不是及时发现,其后果又会如何呢?关注细节才能避免错误,关注细节才能把事情做好。
今天,我们中很多人仍然很难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想主要还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只有我们先改变观念才能逐步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让我们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念在脑中烙下烙印,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每做一件事就在心中默念:我要第一次就把它做对。我相信长此以往,“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将成为我们的思想、行为习惯,我们将惊喜的看到这一理念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如何让我们与成功越来越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八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讲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b·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
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零缺陷”。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企业的生命,如果我们能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就能预防质量事故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在企业日常的生产中,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相信在阅读完此书后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