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一
基础性评价方面:
一、学生参与度高
1、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纵观整节课,以教师为主的全班统一教学时间平均小于60%,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时间高达40%多,所以,这节课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方式欠多样化。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发言、倾听为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方式如:约定、运用板卡等,表达呈现、激励应该多样化。
3、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个人学习,双人学习,另外还有全班统一学习,充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有效
1、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掌握“二二三”的节奏,有效扩展文本教育。
2、完成了学习事项。教师能清晰有效的向学生引领学习如何赏析古诗的技巧。
3、学科性强。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品字、品词、品句,逐步学习课文,赏析诗歌。
4、价值提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唤起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三、公平性
1、师生平等。从整个课堂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互相尊重,互问互答,使课堂气氛和睦愉快。
2、生生平等。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很好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解决学习问题。
3、机会均等。整节课整体上同学们积极参与,学生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公平对待,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平等的学习机会。
经典性评价方面:
一、知识性
能够准确的抓住关键知识点,诗歌赏析重点突出,难点得到解决并扩展学生思维;本课堂教学练习设计呈阶梯状由易到难,极大程度的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看能力;王老师充分利用了衡阳路小学学生朗诵能力较好的优势,适当引领使得学生的读悟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此外衡阳路小学学生经典高素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王老师还充分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强化教学目标,关键知识点得到充分落实。
二、个性
在本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发挥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可以个性化分析与处理诗歌的关键词语来赏析诗歌《望天门山》,领悟诗歌的意境。王老师对文本还进行个性化处理,利用“天、门、山”的字理讲解导入课程,在品析诗文时通过拟人方式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这些都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创造性
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能够自主抓关键词“回”,通过“回”字解析,想象诗中的意境,学生知道这明写水实写“天门山”的宏伟陡峭;同样,学生还抓住“相对出”、“日边来”关键词品读诗句,体会李白对山水的情。课堂的创造性也十分突出。
四、互动
课堂呈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和谐画面,学生小组学习积极热情,小组学习能够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
五、主动
学生学习主动性高,能够提出问题并在师生帮助下自主解决问题,赏析诗歌。在本节课上,在品读诗歌时,老师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写景词,如楚江、青山、日等,赏析李白诗歌“高、广、远”的意境特点,又让学生找出描写色彩的词,找出古诗中含有“碧”字的诗句,领悟李白用“碧”字的意味。王老师在设计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环节中也能收到预设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方面。
六、能动
通过品词品句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衡阳路小学是经典诵读的学校,学生的朗诵能力普遍高于其他学校,王老师在品词品句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朗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品析诗歌的能力,在保持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下,有意识地激发思维敏捷、个性突出的学生学习诗歌。
总的来说,王老师这节古诗教学课很具特色。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二
《望天门山》一课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知识在动态中生成,生命在悄然中拔节。读得诗情画意,情意浓浓。润物无声般滋养孩子的心田,俨然一位“大家”的风范。
祝元元老师的《望天门山》一课听后一直激荡着我,令我不断地回味与思索。这节课不仅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更是一幅洒脱从容的写意画。祝老师整节课都以品字、品词、品句来赏析古诗诗文,不乏一种清新脱俗之感,芳香四溢。
一、 文字方面,字字落实
祝老师注重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诗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可以说开课就诗意浓浓。首先祝老师关注了字的听写的扎实教学,“岸”的默写,老师一句想写哪就写哪,看似不经意的话,把学生推到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更关注培养了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和应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对岸组词―――― “岸边”“伟岸”,理解“岸”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足以可见老师对知识性的东西落得特别的`实。
二,文学方面,反复品味
1、 以想象为载体
祝老师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品味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和两岸青山相对出”时让学生展开了充分地想象,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这就是借景抒情。
2、 以诵读为本
祝老师的课还原了古诗的歌性,以诵读为本,读得目标明确,读得层次分明,读得形式新颖,祝老师通过叠读、手势读等多种形式来练读,学生在老师的巧妙评价指导下读得层层深入,读得情到深处。祝老师真正带领学生品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三、文化方面――拓展延伸
祝老师以这一课为推进让孩子来了解更多的古诗,真正为孩子文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搭桥和铺路的作用。
祝老师的课是具有个性魅力的课堂,激情与智慧共舞,精神和思想齐飞。这样书香浓重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醉,让我们而醉呢?在醉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不提高呢?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三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的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四
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一、创立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资料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教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教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不能那么专心,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我纪律没抓好。之后看了一位教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教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我的课孩子必须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教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活力,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活力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本事。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主角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理解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忙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到达目标的最佳途径;明白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本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构成本事。”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我的学习。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课前自主学习本事。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本事。再者多问一些有创立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能够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到达自我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我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本事,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我看过的书;又能帮忙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资料――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往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本事只能靠本事去培养,才干仅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能够经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资料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我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我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当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教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五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 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 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六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 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 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 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 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 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 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望天门山相关作文四:
各位旅客、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门去参观美丽的天门山。
相传古时候,孙悟空用三打白骨精时使用的金箍棒,一下就把山辟成两半了。因而,楚江水奔腾咆哮着,从天门山中间一泻而下。
有一天,李白坐着一叶扁舟饮着酒,看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看,水面上小鱼儿不停的跳跃,如果你运气好的话,就能看见一条美丽鱼儿跳到你的手心里,使你欣喜若狂,笑得合不上嘴。
看,河两岸的青山魏峨屹立,非常壮观;树木郁郁葱葱,风景异常秀丽。瞧,树林里的小松鼠爬在松树上,摘松果的样子,真是太可笑了;金丝猴爬到一棵桃树上,东摘一个西摘一个,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今天我们运气可真好,小松鼠把松果仍给我们,真好玩;金丝猴把桃子仍过来,差一点连它都一起下来了。小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给我们唱着欢乐的歌曲。
看到这样的风景,是不是有机会还想来看这人间仙境?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八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九
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
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巧妙引诗文
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
长江真浩瀚啊!
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资料免费更新公众号: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二、初读知大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品读悟诗情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怎么样呢?(山:高大雄伟、陡峭险峻)(介绍天门山)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水:碧绿、波浪滔天,滚滚东流)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诗人李白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老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既然大家都画出了这首诗,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画上的景物说一说,谁来啊?
(注释:中断:从中间断开。至此:又作“直此”。回:回旋,打转。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旁边悠轻快驶来。
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师预设文题)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5吟诵背诵古诗,默写并展示自己的画作。
(1)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大家会背了,那会写吗?请大家把这首诗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默写在刚画好的图画上,给自己的画配上诗,好吗?
(3)请同学上台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升感情
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点击网络资源学习:
(白,眉州(今四川)人,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以豪放著称,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试与同学共同吟诵:《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诗歌,历史上好友其他很多诗人也写过歌颂和赞美长江雄奇壮美的诗词,老师收集了一些名句,你愿意同我一起分享吗?读有关长江的诗词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都描写了长江水波浪滚滚,气势磅礴的雄奇壮美的景象。我们都不由得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美啊!
结语留言: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夺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水也是无比壮美,江山如此多娇,也等着大家去欣赏,去歌颂赞美呢!请在留言板抒发你的感受和收获吧!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十一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然后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然后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然后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然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然后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十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二、教案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a—读出节奏感.
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生字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0.(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1.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2.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师述:唐玄宗开元,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记录及评价篇十四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⑴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⑵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⑶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
⑷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⑸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②停顿恰当;③有表情地朗读;④有画面地朗读。
⑹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评价)
㈡我能说,
⑺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⑻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⑽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②画一个片段;③画连环场景。
⑾作品展示。
⑿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