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 新课改教学反思(优秀19篇)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 新课改教学反思(优秀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3:32:08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 新课改教学反思(优秀19篇)
时间:2023-12-04 03:32:08     小编:纸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一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一、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二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的群言堂使得学生有了动感。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功夫。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还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对甲同学是这样的评价,对乙同学也是这样的评价,对此问题是这样的评价,对彼问题也还是同样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籍,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有。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也更多的是挑刺,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比如,某同学读完课文后学生间的评价,不是说某某同学这里加字了,那里漏字了,就是说某某同学声音太小了,低年级同学这样评价,高年级也是这样评价,似乎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的认识水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既然评价除了欣赏和激励外还有导向,那么教师的评价就必须是具体实在的,就必须能使学生认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每位教师都应把学会评价学生、善于评价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小组学习,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根本没有了合作,没有了讨论,结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学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就这里看看,那是站站,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绝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学过了当作学好了,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学过与学好,分析完与分析好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和距离的。学生学过了,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理解了和吸收了。对教材分析完了,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忽视了目标的存在,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了过程的体现。本人认为过程的体现应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老师教的过程,即教师是如何启发、引导的,二是看学生学的过程,即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就拿语文朗读指导来说,朗读一般也讲求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二是质量。朗读的遍数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读的过程,但更应体现出质的训练过程。怎样体现呢?同样要通过数量来体现。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后一次要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要能体现出诵读训练的层次性来。要能让学生在多次的反复的不断训练中,逐步地去体味语言,体会情感,提高朗读的能力,最终达到自能感悟的程度。还比如说数学中对学情的反馈,反馈学情主要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做练习题来反馈,另一种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语言(信息)交流中反馈。这两种反馈学情的方式都非常重要,但如果从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待,前一种是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后一种则是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过程的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是怎样获取知识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便于更及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其意义就在于能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课堂之中。但很多时候,这种信息交流仅仅局限在了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而很少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而这才正是学情反馈的目的所在。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三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新《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和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们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同一部音乐作品,识谱的人可以欣赏;不识谱的人也可以欣赏;本国的人可以欣赏;外国的人也可以欣赏。它可以超越种族、语言、信仰的界限,与人类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情感,从而去激发他热爱音乐的情境。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从教学过程讲是“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角度将是“重学会、学好,轻会学、好学”。而新《课标》站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音乐本质来看,他具有愉悦性特点。人们通过听觉产生一种“审美情趣判断”。他是审美经验积淀的心理反映,是一种美感的享受。因此人们需要音乐,他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因此音乐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参与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愉悦,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并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四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网络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懂得网络而想成为未来人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为了政治课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必须在新环境下有新内容、新形式。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应运而生,这能满足素质教育和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建构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不足。表现为重“灌输”,轻“启发、引导”,更轻学法指导;重“记忆”轻“思维”;重“单一口授”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变中学政治课教学方式。

其次,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受教育者不再是听话温顺的而是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中学思想政治新教材的问世等等这一切都要求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

再次,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教育的大形势,要在减轻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针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现状,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借鉴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成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福州八中政治组提出“思想政治课自主络环境自主学习”的教改课题,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从改革教法方面突破,从指导学法上下功夫,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知识、能力、觉悟同步提高,课堂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网络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目前政治课网络环境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和“启发式”等多种。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其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创新发散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全新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达到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变“学会”为“会学”,由学习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基础知识”与“能力觉悟”有机结合,达到知识、能力、觉悟、行为的统一。

其主要有四个环节构成。一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引导自学。再网络教室里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以其声像同步,多维动画的效果,既可以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又可根据需要创设多种有利于教学的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起情趣,唤起兴味的有效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大胆提出研究的问题。

二是动手操作,利用资源,探索研究。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计算机网络上操作演示,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充分地实践操作形成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从个别的,零星的,逐步达到全面、系统。

三是讨论交流,总结操练,精讲解惑。在学生的探究之后,让学生广泛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在学生合作中,形成带有共性的认识,教师对重难点加以提炼总结,再利用电子教材,全面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以此验证学生思维的结果,并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四是练习巩固,发散延伸,反馈提高。电子教材由于其仓储性,开放性特点所至,在练习设计上,较现行书本教材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选择练习的内容,练习的坡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此外还安排了一类发散性练习,这种练习更贴近学生生活,但没有唯一的答案,主要是提供一种研究的方向,研究的方法,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所用。对学生思维创新和拓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习准备

1.教师方面:

教研组、集备组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增强教改意识,明确教改方向,共同探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制订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或应急办法;制定明确的实验方案、实验规划,注意同时利用学校的电脑网络教室设备,老师尽可能快地认识、熟悉参加实验的学生,多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实验前的组织工作。

2.学生方面:

建立学习小组。利用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是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7-8人,运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有利学生的参与和互助合作,又可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开展公平竞争。同时,向学生宣传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讲清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应当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学习过程:

1.自学环节:指导学生在上政治课前自主学习教材:

可读性是现行政治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加强自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思想,但是高中生自学能力参差不齐,还存在部分学生不懂怎样自学教材。自学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包括阅读、记忆、归纳总结 lw/?where=title&cid=0&keyword=%d7%dc%bd%e1"总结、理解应用等能力在内的综合性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中学生自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下面三种方法便于操作,效果也较好:

a.粗读。又称翻阅法,是指学生弄清全课或全章的大体结构,如本课分几节,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每节分几框,框与框的内在联系等,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着重了解大意,找到观点。"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老观念在今日信息社会已不合适宜,粗读才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学会粗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一生中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b.细读。即理解性阅读,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指导下细读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所列举的事实、例证、资料、数据;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细读,绝不是死读书。要教育学生懂得,书是凝固的文化,是人类精神的载体,不应让凝固为文字的书统驭人,要让具有精神的人去统驭书。鼓励学生敢于对书质疑提问,善于联系社会实际理解书,善于运用书中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书读"活"。

c.精读。即强化性阅读,要反复阅读重点和概念,反复推敲,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的概念和和原理。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课本中的重要段落、概念,剖析关键字词的意思,弄清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促使学生自学。

2.交流环节: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后,课堂要加强对学生讨论的组织和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中学生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和教材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基本原理的分析。此时让学生在网络上与网下多渠道获得的信息,使他们对于某些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规律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敢于发表个人的看法,敢于争论。如,我们在教高一教材下册第六课"存款储蓄、利国利民"一框题时。98年旧版本教材关于“存款储蓄的政策”方面提出了:鼓励和保护的政策。这显然与当前的现实不相符合。学生在头脑就有这些疑问:我国目前的经济事态是什么?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已超过8万亿元,国内有效需求足吗?货币流通不顺畅、流通量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教材说的存款储蓄的政策和原则方面是否都符合当前社会实际?这样,学生就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小组学生对于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其次,要让小组代表发言,在全班同学引起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如上例的共识是:要从两方面看问题公民个人储蓄存款的作用,公民存款储蓄过多,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存款储蓄过度说明市场缺乏活力,内需不大。同时存款利息也是国家的一大包袱。因此,存款储蓄不是越多越好。

思想认识问题,组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讨论。

3、解惑环节:

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精讲”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量上的“精”, "精"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即重点、难点和关键;"精"是精确,基础知识要讲得准确;"精"也是精彩,课要讲得生动、形象、严谨,富有引力。如何做到精讲?首先,教师必须知道,课堂上讲很多学生不需要讲的东西,不但耗费自己的精力,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窒息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凡是学生自己能在资源中自学的就不必讲;凡是学生已明白的事理,就一定不要反复罗嗦;凡是学生能想出和能解答的问题,就不必提示。在网络环境的教学中要集中精力,用较少的时间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清讲透,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作有的放矢的讲解。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其次,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要求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练,节奏精美。

4.反馈环节:这个环节以实践为主线,使学生灵活运用和掌握知识,深化知识,获得提高。必须特别关注实践环节,这是本教学法的升华:

实践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中围绕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行网上练习、网上评价,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主,目的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识记、理解”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对基础好的学生用“选做”来要求,选做题偏重于“运用”性质的题目。设计练习的做法是:

(4)结合时事政治,把时政内容渗透于练习当中,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品质;

(5)体现学生的层次性,针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差异。练习要有层次性、难易结合、照顾全面。要注重进行巧练,即不能盲目的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要练得得当,讲求效率。

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各有要求,环环紧扣,逐层深化。“自学”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讨论”是思维的扩散和核心,“精讲”是问题的突破和关键,“实践”是知识的运用和反馈,是教学的落脚点和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学生脑、口、眼、耳、手、身全方位参与,静态教学与动态教学相结合,逐步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由知到信,由信到用的统一。

(三)、课后复习:

a、 作业批改: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学生进行互评互判。

b、 单元复习:学生根据本单元要求出一套题目,互考互评。

c、 综合复习:按照复习框架小组制定复习计划,实施计划,再由各小组完成专项任务,成员共同查找学习漏洞编排复习资料,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然后组间进行交流,最后总结评比。

五、初步成效

1.福州八中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改革了传统教学法,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以教学重心到以学为重心的转移,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发言人数大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自主精神,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欲。

2.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把平时表现,作为一项考查目标,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做到言行一致,提高了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3.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网络环境自主学习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法教法中教师向学生直线型的单方面的知识传递方式,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观察比较、判断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了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政治课班级多、人数多、作业多。传统的方法上课过多,“事倍功半”,现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辨别是非能力增强,上课听懂了,理解了,作业中的问题少了,有些学生互改,小组长批改就完成了,无需一人一本一本地翻阅,这样可以拿出时间,组织学生实践,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5.有利于实现以传统教学手段方式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的转移,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教改中如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法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通过采用自制教具,增添、创作漫画、录音、幻灯投影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效果更优。

6.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改变了过去师生间的“敌对”状态,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和睦、友好、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老师素质提高。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五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六

面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新课程的实施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在语言环境的欠缺中不仅要崇尚“苦读”、“勤教”,更要以人为本;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大力开发,英语教学过程既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要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因此,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

传统的教法认为,英语课是传授知识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被动,课堂沉闷,效果欠佳。这是当前外语教学最大的弊端之一,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诚然,英语课应该传授知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英语课是一门很强的实践课。因此,既要重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对重点、难点或疑点应力求精讲,从而使学生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而且,精讲多练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应讲中有练,练中有讲,灵活运用。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七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观看省优秀教师的的做课,结合我近一段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反思。

通过学习和探索,我认识到新课程与旧课程本质的区别在于理念的不同,旧课程认为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才是知识的载体,教材是中心。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例如股市涨跌、世界时差、银行计息、电话计费、体育比赛等等。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认为实行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理念的转变。

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把数学定义、定理和解题方法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先记住它。背下来,然后能够达到应用,这就是比较成功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则是数学教师能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运用巧妙、生动的语言提出让学生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同时,还要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使学生在一个人文色彩丰富、语言环境优美、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度过一节数学课。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把准备好的内容,到课堂讲,学生只有听,跟老师学,学生学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是活跃、互动的、讨论的。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一些范围广泛的、跨学科的、意想不到的、深浅不一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应对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的情况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也是一个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无从抗拒。并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还要抓住关键。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大胆推行与尝试,不要观望,不要怀疑,同时,也应清楚看到新课程改革并不是把以往的教学全改了,全变了。而是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切不可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仍是“涛声依旧”。

多媒体使用声、光、电等技术,使课堂更加鲜活起来,能很好的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够做到直观的演示图形的变化规律,这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恰当的合理的运用。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潮流不容阻挡,希望广大同仁竭尽全力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经验,丰富我们的课堂,愿我们携起手来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八

作为一名课改实验的数学教师,我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组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着将问题变形、引申和推广,反思解题思路,从而认识到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形成综合解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学中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过程。其次,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智慧,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体现自己个性的案例,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经过教学具体实施和不断的反思,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是自己可以学会的。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九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

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境是导致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因素,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形成了教师冷漠的情感、粗暴的态度和相互猜忌、排挤的性情。在社会上,教师常常承担应试教育的骂名;在学校里,教师是一些管理者当头棒喝的对象,在教师间,是陌路相逢者。

困惑五: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教师要在教学餐桌上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想做得精美而实用,但“未敢翻身已碰头”,教学中,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学生的创造冲动和求异思维仍旧被扼抑着。

试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批评时不能批评,该雕琢时不去雕琢,一味地寻求不违规的方法,被一些教条所囿,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是一纸空文,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备加关注的,然而,一个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对那些习惯于惟教师“乖巧”为优的领导者,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说,在一所缺失人文关怀的学校里,在教师情感被冷落的环境中,最终遭殃的还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对教师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管理者要少一些指责和威严,教师要相互信任和帮助。新课改中,虽然高考指挥棒制约着教育的科学评价,但是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学习和落实新理念的理由。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着手对高考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制将指日可待。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倾听“另类”的声音恰恰是一剂良药,它是课改的强心剂。课改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十

教学反思,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有些是个别现象,有些则属于共性问题,通过教研组的研究,本课题组现对教学反思现浅述如下:

因为求稳,有时的教学“照葫芦画瓢”;铺垫是教材的“复习题”;新授是教材的“原例题”;反馈是教材的“做一做”;巩固是教材的“练习题”……这在事理上无可非议,可教学下来总是感觉心里不是滋味。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对教材进行质疑:复习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新知的展开?例题的.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巩固练习是否具有反馈的功能?课后的习题是否灵活有趣?如果“没有”,就应跳出教材用教材:将学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溶入例题与习题之中,体现教学的生活化,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展现数学的价值观。

因为“责任”,有时的教学费力“九牛二虎”:该讲的讲了,该问的问了,该做的做了,该练的练了……这在常规上无可挑剔,可教学下来总感到效果不明显。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与学生换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如果学生是这样,我该怎么样?是不是不该讲的也讲了,不该问的也问了,不该做的也做了,不该练的也练了?如果“是”,就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怎么才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因为课改,有时的教学“赶鸭子上架”:直观、谈话、操作、演示、验证、归纳等多种手段并用。这在程序上无可厚非,可教学下来总感觉没有起色。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和他人做比较:在学校里听听同行的课,在刊物上看看他人的设计,在录象中观一观名家的课例。然后反思他人的教学好在哪里?自己的教学弱在何处?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

因为创新,有时的教学“初出牛犊不畏虎”:创设贴近生活的实例;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安排充足时间的实践;组织双向互动的合作等,这在闯劲上无可指责,可教学下来总感觉特色不够鲜明。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邀请同行听一听自己的教学,评一评教学得失,在“听”与“评”的过程中为自己“把脉”;请名师改一改自己的典型教案,作一作公开课例,在“改”与“作”中为自己“会诊”,进而促使自己由“当局者迷”向着“当局者清”的目标迈进。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十一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为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呈现的新颖的、生动的精彩课堂喝彩,也为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所突现的问题忧虑。下面综合我自己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而引发的主要问题与思考做几点看法: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我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把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阶!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十二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十三

摘要:反思性教学是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该了解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科学、有效的反思性教学活动和撰写课后记,从而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成熟、更完美,引导我们到达教学的更高境界。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主要特征基本环节教学实践教学后记达到更高境界。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实验的蓬勃发展,反思性教学这一新模式引起教学理论界和广大实践者的浓厚兴趣,为继续推进和深入好课程改革工作和大力提倡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学研究者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打好基础。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强调教师要及时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但针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讲,什么是反思性教学?究竟如何在自己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等问题还是了解不够,就此,我谈谈自己对新课改下反思性教学的初步探讨。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自己成为学习型教师的过程。主要特征有: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作为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探索中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质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也就是说教学反思过程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课堂实效性。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经常研究总结,那么其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

3.反思性教学以内容多样性为核心。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它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也有对学生试卷评卷方法的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令课堂再现了生机,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探究性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专题活动的反思,比如如何高效性地分析试卷?怎样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写作水平等等。教师既有通过自己实践后感受而进行的教学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我结合自己教学方式摸索出了一种新模式“生生自阅——生生互查——生生互评——师评——反馈”的试卷讲评模式,试卷讲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激发了学生主人翁意识,让自己也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反思中也不断成长。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对教学过程后的反复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成为专家型教师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我综合几年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的经验,将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环节归纳为三种: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1.课前反思主要在于教学理念的反思。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受一定的教学理念支配的。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没有科学的教学行为,而教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是与时俱进的。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落后了,那必将使得我们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和不足,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2.课中反思主要在于教学方法的反思。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对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反思。如选择了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做到“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我们教师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因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反思的又一重要内容。

反思性教学应与教科研相结合。教学实践是教学案例、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反思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教科研的重点。教师要把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这样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核心是做好教学后记与反思随笔,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一般来说,教学后记包括:

1.记录学生困惑,建立教学备忘录。课堂教学反馈、课后练习、阶段性测试等都能暴露出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应仔细分析原因,究竟是教师启发不当,还是教师未讲清楚,是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还是学生学习马虎?教学反思最重要的是寻找问题的症结,然后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2.记录课堂教学动态,撰写反思小结。反思随笔可以写出教学的不足,记录教师对教学灵感的思考,还可以写课堂上遇到棘手问题的处理办法。写反思随笔有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也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记录课堂教学情况,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客观、公正评价自己的得失。

总之,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英语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反思性教学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反思性教学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辉煌的过程。只有积极开展科学有效的反思性教学,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更高境界。

《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十四

在初中英语新课改之后,本人略有心得,作出如下教学反思,希望能对英语爱好者有所帮助:

1、新教材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实施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语言素材典型,语言情景真实,语言表达规范,语言现象率高,符合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

3、在编排体系上突破了传统的模式,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整套教材中,语言技能,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紧密联系。

1、新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新课改的教学大纲和精神要求,以及在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

2、新课程观念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已经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代表与示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新学生观念

通过实践新课改,我们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性格的,是发展的主体。

1、采用任务型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不感觉在“学”,而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英语学习变成了模拟交际,代替了枯燥的“句型操练”。比如unit 8的task要求学生调查班上多少同学家养狗、猫、鸟等宠物,并用英语汇报,这比当然替换练习吸引人了。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且上课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据每堂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知识竞赛、谜语猜测、问题辩论、动脑动手、故事大赛等。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学习成绩考试 它的目的方式在于检查学生在一个阶段内所学的材料,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形式有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

(2)课堂表现的评价 它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兴趣,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能力,听力能力的一种评价方式。

(3)单词评价 单词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关口,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材料,首先会读,然后会默写及运用。

(4)作业的评价 它是检测学生学习英语态度的方式,通过作业适时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优缺点,不失时机进行适当的指导。

4、新颖的练习方式

在课堂上有配套的课课练,课后有补充练习本,这些练习题一改以往的枯燥的面目,每道题创造适当的语境,有声有色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让学生通过学双语日记和办小报的方式加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在任教的班级创办英语角,为他们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5、教师突出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们做了以下努力:不怕出错培养学生大胆说英语的习惯;加强朗读训练;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加强固定表达方式的收集和整理;让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如对话、做短报告、采访、讲故事、讲笑话、角色游戏、演短剧等等)。

6、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大大提高了45分钟的效率,生动的画面以及地道流利的口语,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十五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激趣导入---感知课文---讨论探究---进入角色---小结质疑---拓展作业,也在逐步形成。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跳出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更好地去落实新课标。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合作的“群言堂”使得学生有了“动”感。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做个动作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功夫。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更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有的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你真棒!”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对甲同学是这样的评价,对乙同学也是这样的评价,对此问题是这样的评价,对彼问题也还是同样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籍,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有。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也更多的是“挑刺”,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比如,某同学读完课文后学生间的评价,不是说某某同学这里加字了,那里漏字了,就是说某某同学声音太小了,低年级同学这样评价,高年级也是这样评价,似乎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的认识水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既然评价除了“欣赏”和“激励”外还有“导向”,那么教师的评价就必须是具体实在的,就必须能使学生认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每位教师都应把学会评价学生、善于评价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十六

在以往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幼儿园上来,上课时大多数孩子都坐不住,都在东张西望,因此集中孩子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成为我们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时采取引发兴趣,定向导入,启发理解等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识字5这篇课文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想揭开谜底的心情来学习课文,从而也做到集中孩子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大大加强了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查找谜语让同学猜一猜,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为汉字编谜语,这样不仅使孩子学到了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读物,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可爱,但他们还十分不懂事,不懂得该如何学习,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实施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成为最大的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和他们谈心开始,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找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第14课《荷叶圆圆》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应该用什么学习方法来学,许多孩子都认为应该用朗读、表演读的方法学习。因此,我让孩子分成四人小小组进行朗读学习,自己排练表演读。孩子的学习气氛特别高,排练表演读的形式也很多,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提前达到了课时要求。

同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学习动态,有助于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做即增强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预定的教学,真是一举三的。

新课改使孩子们变得爱学、乐学、想学、会学;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高了一定的教学质量。但在新课改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课文的识字量太大,虽然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识字袋、自己用好办法识字,交流识字等方法学习,但许多孩子展握的识字量最多只有80%,特别向我们这样的一般校,差生面较广,差生的识字量最高只能达到50%。另外,有2/3的课文都偏长,低年级学生阅读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是我校课改组当前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希望通过和其他学校的课改总结交流来解决这项难题。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十七

课程改革实施来,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确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绝大部分的老师已经认识到数学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更多地关注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应是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教师在课程观、教学方式、教学材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教师还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经过一段的实验,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减少定性评价,增加发展性评价;减少批评与否定,增加鼓励与表扬。在现在的课堂中,“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再想一想”这样的词已经取代了“不对!”、“不要胡说!”,“没脑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表达与质疑的勇气及尊严。

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自信、自强等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新课程改革的确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与疑问,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及做法反思如下:

在多年的课程改革后,教师们往往对“双基”的落实问题感到困惑,往往担心学生的“双基”变得薄弱,知识点不能落实,运算能力减退,运算速度减慢等等。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双基又要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很难两全。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基”?我们以前所讲的“双基”,究其根本只是“书本知识”而已,所说的“双基落实”,只是“书本知识落实”而已,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对“双基”本身而言,我们应看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较,不再要求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计算”,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能力,同时在小学中将计算器引入,帮助学生进行较复杂的计算,这样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就更加降低。所以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应该重温《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在课程标准下,对“双基”的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

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提倡在数学教学时,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不提倡方法的单一性。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担心,让学生的多种方法存在,不优化方法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运算能力?只使用自己的方法是否就是个性得到了发展我们认为,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不能优化方法,而是看你在什么时候优化?由谁来优化?强调方法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去体会成功,体会探究与创造·的快乐。但老师在学生充分挖掘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好方法的优势,从而接受并掌握。我们不提倡的是教师直接灌输的优化,而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后的优化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做法。

过度等。真正能够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活动两不误。

并不是在每一节都需要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同样也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要求适时、适度地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能够探究的就开展探究,不能开展或不必要开展的也不能强行安排。始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就应该是有效的,有利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不全面,不准确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十八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的创新思维。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1)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篇十九

从培训到现在,我逐步认识了新课程。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

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学期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