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篇一
本文通过我的发现,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以他的纯真、善良、执着、专注,将冲上海滩滞留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条一条不断扔回大海的故事。课文内容平实自然,却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文章对话描写突出,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教学中应挖掘这个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从而受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教育影响。
大海、小鱼、小男孩都是小孩子熟悉的事物。一个天真的举动,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利于挖掘儿童的生活经验,努力实现情趣交融。教者应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思考中相互影响,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识字、写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字词卡片
2、插图或课件
两课时
1、释题: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理解、质疑。围绕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浅水洼?小鱼为什么会跑到浅水洼里?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样了?)教师适时出示插图或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导入新课。
2、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鱼吗?如果有一条小鱼不小心掉进浅水洼里你会怎么办呢?如果是一百条,几百条或是更多呢,你又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看看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做的呢?
(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挖掘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尊重主体地位,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
1、自由选择段落,组内同学合作读书,全体同学参与读书。
2、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3、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以读促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挖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知体验,培养学生读书能力。)
1、利用生字词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7个生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指读生字,并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请学生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字词。教师适时的强调重点字音。如:甚、至、蒸都是翘舌音。死是平舌音。同时挖掘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和经验向全班展示。如:至是以前学过的到到字的左半部分;乎是将手的第二笔换成点、撇;叨念要用嘴,所以叨是口字旁。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胜小组。读得不准的,小组内同学互相纠正。
1、本课8个要写的字中,有4个左右结构的字,结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写字经验把字写好。其他的字,指导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特征,重点注意自己认为的难点字的写法。
2、老师范写。要精讲解,多示范,先描红,后临写,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好看。要指导学生知道:久字的撇捺要伸展开,
乎字的横、至字的下横要写长一些,腰字中月字旁的撇、被中皮的撇要写成竖撇。
3、学生书写,师生评议。优秀的作业在全班展示,并让展示的同学谈谈自己的写字经验和感受。
(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语文水平发展的一个基础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儿童心理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形式,坚持扎实的实践。为学生学好语文打好基础。)
[出示小鱼形状的生字卡片]同学们,每条小鱼卡片后面都藏着生字或词语,你能把它们正确地读出来了吗?出示字卡,指读字词。
1、组织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能告诉大家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你就在那个海滩上,见到了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
3、引导把自己的体验读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第1自然段可以说是故事展开的重要前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小鱼的怜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挖掘学生的阅读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有感情地朗读打好情感基础。为下文中与小男孩的情感产生共鸣作好铺垫。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1、分小组自读课文的2——6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分工(我、小男孩、旁白)。几个人轮流交换角色反复练读、表演。鼓励学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文中人物的语言背下来,真正实现演的感觉。
2、检查小组演读情况:找两三个小组分别上台演读,同学进行评议。
(打破传统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现,个性化的表达,在读书与表演中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小男孩纯真、执着、珍爱小动物的优秀品质的感召。同时,宽松的表演情境,民主的评议氛围,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评价意识,表现意识,促进了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学生演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在演读理解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
2、我听了小男孩的话和看到小男孩的表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说说你的心里话。
(阅读是读者与文章实现心灵悟对的生命历程。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有针对性的讨论,挖掘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在讨论中增强了感悟,丰富了体验,训练了思维和表达,同时也受到了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教育。)
完成课后想想说说的两道题目,尽可地激发学生想象,鼓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你的家乡有哪些常见的小动物,走近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看它们是否受到什么威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否遭到破坏?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如何保护它们呢?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材简说:
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多么有趣!也许有人要捡回家慢慢享受这海中的美味,也许有人会驻足观赏这些小生灵在烈日下的沙滩上如何挣扎至死,也许有人会将正在跳跃的小鱼儿埋起来,然后用沙子为它们筑起一座座精致的坟墓……
而文中小男孩的行动却令人肃然起敬。他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生命是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可以想见,文中的“我”后来也一定加入到把小鱼送回大海的行列;读了这篇课文,每个孩子也一定想加入这样的行列;读到这篇课文的每位老师和家长,脑海里也一定会蹦出八个字:“保护动物,珍惜生命!”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篇三
[情景说明]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条小鱼被海水送上了海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的做法让我们震惊,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爱生命”的品质令我们感动。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生命的珍贵,从而进一步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从文本中、从想象中、从朗读中感受生命的珍贵。
我在优质课比赛中有幸听了两节《浅水洼里的小鱼》,两位教师不但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而且面对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老师,我觉得小男孩这个办法不好”(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处理也迥然不同。第一位教师面对“意外”,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第二位教师则巧妙地运用这一珍贵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精心预设能使教师更好地调控富有变化的动态课堂,而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又促使教师灵活地调整预设思路,课堂因此充满生机。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教学实录]
[片断一]
(面对“意外”,避而不见)
师:同学们听到海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小鱼的命运。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了浅水洼里有很多小鱼。
师:小鱼在浅水洼里痛苦地挣扎,如果你是这条小鱼,你会怎么呼救呢?
生:救命呀!
生:快点来救我呀!
师:我们来通过朗读感受小鱼的困境。
(师引读这一段。)
师:它们遇到小男孩,小男孩会怎么做?请同学们读1-6自然段,把小男孩怎样做的画下来。
生: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拾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你们能不能一边读,一边像小男孩那样做一做?
生:能。
(生边读边演。)
师: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很累。
生: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方法不好,这么多鱼,一条条的扔,扔不完的!
师(一愣,若有所思):是吗?
师:谁能再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他的心情?请你坐下来再想一想。
(生一脸困惑,不情愿地坐下来……)
[片断二]
(巧妙运用这一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一)体会“鱼儿在乎”。
师: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但是先去掉了小男孩图样,不加音乐)谁来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浅水洼里有许多鱼。
师:是呀,(教师指点大屏幕)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有许许多多的浅水洼,浅水洼里有鱼呢。课文是怎么介绍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呢?让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我刚才就在观察大家,发现同学们读着读着,有的皱起了眉头,有的好像在想什么。请问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了?
生:被困在水洼里了。
师:是呀,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此时,它们会想起谁呢?
生:大海。(许多学生也同时附和着)
师:是呀,大海就是鱼儿的家。
生:还会想起亲人们。
生:还会想起它们的同伴。
师:是啊,如果它们还在大海里,它们肯定会跟它们的同伴一起快乐地游玩呢。
生:还有它们的爸爸妈妈。
师:是呀,想不想看看鱼儿以前在大海里快活地生活的情景呀?(播放鱼儿在大海快乐生活的录像片)
生:兴奋地看着录像,嘴里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刚才大家都在说:“呀,多快乐呀!真幸福呀!”可是这样的生活已经慢慢离它们远去了。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呀?
生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师:我听出来了,你有点难受。
(生齐读这一句,体会鱼儿难受的心情)
师:更糟糕的是——
生: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指点大屏幕上的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我们刚才看到这浅水洼里不是有水的吗?小鱼怎么会干死呢?
生:水会被沙子吸干。被太阳蒸干。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字吧。(点句子中的“蒸”出示“蒸”字)谁认识?
生:蒸。
师:能给这个“蒸”字来找个朋友吗?
生:蒸干、蒸死、蒸发、蒸汽
师:是呀,大家再来看一看这个字的下面有——(课件:四点底变红)
生:(齐)四点底。
师:你们可知道,这四点底是从火变来的。(课件把四点底变成火)哎,沙滩上哪有火呀!
生:太阳很热,像火一样。
师:太阳确实是很热很热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在水洼里,温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高,(课件出示整个字慢慢地变红了。)小朋友们,你觉得这时的小鱼会感受到什么呢?
生:热。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走近水洼来看看。(课件出示浅水洼,水在变少)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音乐想起)小鱼儿,你们怎么了,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它想它们的家乡。
生:会想它的朋友。
师:还会说什么呢?
生:它会说我好倒霉。
生:它会说我很后悔。
生:我很悲伤。
师:它们真希望——
生:小鱼会说:“希望我能早一点回到大海。”
师:这是小鱼此时的心声呀!它多么希望有人来救它呀!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吧!谁来读?(出示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生:(沙哑着喉咙)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多可怜的小鱼呀!你真能体会小鱼的心情。
师:小鱼都会干死。它们的爸爸妈妈,它们的兄弟姐妹会想些什么呀?
生:他们会很想念这些小鱼。
师:是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生齐读。)
师:看来,被困的每一条鱼儿,是多么盼望着能回到大海里去呀!(板书“鱼儿”)
(二)感受“男孩在乎”。
师:(指点板书,激动地)同学们,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呢?请大家把书本翻到132页,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到第六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还有谁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呢?
生:小男孩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思吗?
生:同意。
师:你们从哪儿发现小男孩是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
生:因为他把小鱼扔回大海。
师:(指点大屏幕)观察真仔细。我们也看到了,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生:扔鱼。
师:是呀,小男孩扔鱼的这一动作可以看出小男孩是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写了小男孩在扔鱼呢?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在扔鱼呢?
生:“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师: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生: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课件出示句子)
师:请女同学把这句话读一读。
(女生读。男生看。)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两句话。)
师:是呀,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看得出小男孩是很在乎这些小鱼的。我们来看看小男孩捡的鱼多吗?
生:多。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大家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自由读。)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我倒是听出来了。
生:最后“这一条”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
师:小眼睛观察得真仔细呀!连躲在后面的这个省略号都被你发现了。(课件把“……”显红)哪位同学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小男孩捡的鱼是很多很多的。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到最后一个“这一条”就嘎然而止)
师:我听出来了,你到这儿呀,(指着大屏幕)小男孩捡的鱼就完了。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念得很重,停顿好久)再接着念。
师:我听出来了,你比她多了一点点。我也想来试一试,看看老师有没有把这个省略号给念出来了,可以吗?(边读边用手势辅助朗读,到最后一个“这一条”有一种止扬的味道。
(生七嘴八舌地说读出来了。)
师:想不想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呀!大家试试看。
(生认真练着,教师巡回指导。多种形式的练读。教师用手势帮助他们朗读,学生读出了鱼“多”的味道。)
师:从这里看出小男孩捡的鱼多。刚才我们听到那个男小朋友还把一个词语念得很重。是哪个词语呀?
生:是“不停”。
师:是的,这个词语也有看出小男孩捡的鱼多。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吗?
生:能。他不停地捡鱼、扔鱼……(强调了“不停”)(学生掌声响起)
师:老师感谢你。那么上面的句子呢?你能读好吗?
生:能!
师:那好,请所有的男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男生齐读。)
师:是呀,小男孩捡的鱼真多!小男孩捡的鱼那么多看得出小男孩真的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
生:我觉得小男孩的这个办法不是很好,那么多鱼他能捡得完吗?
师:(赞许地)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所以我也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老师举起“成百上千”这张词语卡片,生读词语。)
师:我想问一问我们二(1)班一共有多少孩子呀?
生:42人。
师:哦,那么多呀!能不能说“成百上千”呀!
生:不能。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的所有班级的孩子都合起来那就可以说“上千”了。大家想想看,有那么多那么多的鱼儿被困在浅水洼里,小男孩能捡完吗?
生:不能。
师:他知道吗?可是他——(手指着大屏幕示意学生读)
(生激动地读着。)
师:多么用心的、多么可敬的小男孩呀!他明明知道浅水洼里的鱼儿是捡不完的,但他还在捡呀!说明小男孩是真的非常非常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呀!(板书:小男孩)同学们,既然浅水洼里有那么多小鱼,小男孩一个人是捡不完的,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捡得完呢?
生:那个小男孩可以请其他的人也来帮忙。
师:是的。这真是个好方法。
生:请爸爸妈妈帮忙。
生:我一个人一天就能捡完。
师:你觉得小男孩一个人还是能捡完,是吧。可能开始的时候那几条鱼非常的幸运,还活着就被小男孩救起了,可后来,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
生:那些小鱼就会被干死。
师:所以,只要我们在沙滩上的人你捡、我捡,刚才那位小朋友说叫爸爸妈妈来捡,叫同学们一起来捡,就能把它们捡完了。学到现在,老师又想再次问问大家了:“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指点板书)
生:小男孩在乎。
师:是的。除了小男孩,还有谁在乎吗?
生:没有了。
师:(手指板书)小鱼在乎吗?
生:在乎。
师:你在乎吗?(手指学生)
生:在乎。
师:我呢?
生:在乎。
师:看来,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板书:……在乎)
(三)拓展升华。
师: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放课件)当我们看到藤儿在奋力往上爬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笋芽儿不知不觉地拱出了地面(放课件)当我们看到花儿不知不觉地开放了(放课件)我们会充分感受到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最后,送小朋友们一首诗,这是老师读完这课课文后自己写的。
(播放音乐:教师饱含感情朗读诗歌)
每天清晨,当我们听到小鸟在歌唱,那有多好;
每到河边,当我们看到小鱼在游戏,那有多好;
每到之处,鲜花盛开,小草碧绿,那有多好;
生命只有一次,
小鱼在乎,小鸟在乎,花儿在乎,我也在乎。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珍惜生命吧!
(在音乐声中完成板书:画上两只手)
……
[教学反思]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预设是教师的预先设置,是相对静态的;生成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相对动态的。在教学中最忌把教师预先埋伏的答案,或者教师预料中的结果作为学生的生成。不过,我们虽然无法预设到一切,但总可以尽可能多的预设一切,课前精心预设,教师才能更好地调控没有把握的课,才能使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以上两位教师截然不同的预设很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为什么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更精彩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位教师在预设时做到了“新、巧、活”三个字,从而成功地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
一、使用教材——新。
精心预设首先体现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也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进行学一篇带多篇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很欣赏第二位教师的做法,她在精心预设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生命的珍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如果不深钻教材,就会象第一位老师那样把第二段(2—6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分析小男孩扔鱼时的动作来体会小男孩救小鱼时的急切心情,这样一种常规教法,比较老套,而且这样教学,学生似乎还不能深刻理解小男孩的这一行为。可贵的是,第二位老师打破了常规,把文章的第一段(1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极度渲染,为什么她要这么处理教材呢?我想是因为第一段写成百上千条小鱼困在水洼里,生命危在旦夕,就是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小男孩挺身而出,援救那些小鱼,正是有了这种特定的情境,小男孩的行为才更让我们震惊,令我们感动。所以第二位老师对教材的大胆处理非常高明,令人耳目一新。
二、创设情境——巧。
精心预设还体现在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创设的情景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情景,只有当学生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去体验了、感悟了,正如常言所说的入情入景了,我们才能称之为学习情景。如第一位老师执教的片断中,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条小鱼,你会怎么呼救?由于学生还未能深入地理解第一段,因此还不能完全融入其中去体验,而且很快就被老师以训练为主的学习所取代。第二位老师则精心设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之中,如播放鱼儿以前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录像,学生兴奋地看着录像,嘴里不时发出惊叹声,接着老师一声叹息:“可是这样的生活已经慢慢地离它们远去了,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学生通过两个情境的对比体验,体会到小鱼的心情,再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就能读出难受的样子。再如,用课件出示浅水洼,水越变越少,音乐响起,老师动情地说:“小鱼儿,你们怎么了,你们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师生完全融入到情景之中,一个学生在朗读“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时几乎是沙哑着喉咙,红着眼睛读的。
三、即兴预设——活。
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抓住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在片断一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拾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一句时,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这个方法不好!他这样是拾不完的。这本是一个可使课堂绚丽多姿的亮点,可惜老师先是一愣,若有所思,随后不加理睬,仍顺着预先设计的教学继续下去,因而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其实学生的这个想法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它内涵丰富,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小男孩的这个方法的确不太好,不但自己累,效果也不大好,但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恰好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为小男孩很在乎那些小鱼,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虽然自己一条条地扔,的确累,但是为了尽快救那些小精灵,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至于学生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也正是课文要延伸拓展的,那就是让更多的人都和小男孩一起关爱生命。在片断二中老师重拾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灵活调整预设思路,她先是赞许地点点头说: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我也想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拾不完的。”接着她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成百上千”的含义,用手指着大屏幕说:“他明明知道浅水洼里的鱼儿是拾不完的,但他还在一个劲儿地拾呀!”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从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对生命无限珍爱”的光芒,然后她又问学生有什么好的方法才能拾得完呢?学生说了很多方法,教师总结说:“只要我们在沙滩上的人你捡,我捡,叫爸爸妈妈来捡,叫同学们一起来捡,就能把它们捡完了。”最后老师进一步拓展升华:“看来,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正是老师这一精彩的动态生成使课堂出现了高潮,老师、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发出夺目的光芒。可见,这位老师面对着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挥”能够来个“精彩应对”,这也恰恰是她“正在预设”或“将要预设”的结果。老师的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使课堂更加绚丽多姿。
比照两个案例,我感触颇深:其一,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精心预设,面向全体学生,备教材,备学生。其二,教师对于学生在学文时的即时质疑,应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其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
[专家点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改革也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常会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分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或截或导,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老师,小男孩这个方法不好!”这个想法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它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可惜在案例一中,教师维持原来的思路,以冷处理方式待之。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了。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象,表达自己的见解,释放丰富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才是有“法”的教学。(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篇四
一 背景说明
在我们的课堂上,当我们老师正津津有味地讲解着,当我们老师自我感觉良好时,当我们老师以为课文正要完美结束时,是不是经常会有孩子突然“爆冷”——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是不是经常有孩子打断你的上课思路?尤其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这种状况是层出不穷的。我发觉在课堂上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和老师针锋相对,或许我应该为这种现象感到高兴,因为孩子们正在不断成熟。新课程的确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这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潜伏的压力。我时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忧虑:我这样教合适吗?我会教出怎样的学生?我还能给予学生什么?我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吗?……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是有个性、有创意的人才,我们的新课程也是向这个目标努力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出这种人才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我们的课堂就是这种积累过程的重要阶段。我们的教育能否胜任这种动态的积累工作呢?我们不得而知,也许能,也许不能。
二 教学片段
我继续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这段的教学应该体现出小男孩令人肃然起敬的行为的感人之处。他将小鱼儿一条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的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
但在我刚引读完这段时,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响起来,一双小手也随之举起:“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和学生都被这冷不丁冒出来的声音吓了一跳,纷纷望向说话的人。原来又是这个平时最爱提问题的小家伙!小家伙长得黑不溜秋的,一双小眯眼,但能说会道,脑袋瓜子挺机灵的。说实在的,我有点生气。我好不容易创设的情境一下子被他的一叫给破坏了,确实有点煞风景。但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先表扬了他:会提问题的小朋友是爱学习的孩子,有问题才会有进步!在我的鼓励下,这个黑黑的小家伙高兴地提出了自己的“高见”。
生:老师,小男孩这样做是不行的!
师:哪样做是不行的?
生:小男孩用力地把鱼扔回大海会把小鱼扔死的。
师:………………
全班顿时一片寂然,孩子们在思考,我也在思考。这个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不是没有道理的,小鱼儿们已经被烈日晒得快干死了,再用力点是有可能会受伤的。这个问题,大家真的都没有想过。我在无言相对的同时,又深深被孩子这种强烈的爱心所震撼!姑且不论这个孩子是领会了课文的道理或是无意间提出这个问题,我们都应该为他的这份纯洁无暇的爱心鼓掌!但此刻的重点是要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我的脑袋在感动之余,还是想出了办法。对此,我实行了“踢球战术”。
师:其他小朋友有什么意见吗?
[教室里依然是安静的,孩子们有的低着脑袋在“沉思”,有的仰着脑袋在看天花板。一会儿后,有孩子举手了。]
生1:老师,我觉得黄程伟说得对。小男孩太用力了会弄死小鱼的!
生2:我觉得这样做会伤害小鱼,它们已经很可怜了,还这么用力扔!
生3:是呀,老师。小男孩离大海都这么近了,干吗还要用力扔啊?
[大概是看了课文插图以后得出的结论。]
此时,教室里也纷纷响起了附和声。孩子们都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哎,天哪!本来是要引导孩子们向小男孩的感人行为学习的,不料孩子们却反倒认为他的行为有点“残忍”了。真是不可预料啊!没办法,我“球”踢不成,反惹来“大麻烦”,只好另打算盘了。我又想出了一招,实行“迂回战术”。我就从“用力”两字上下手,因势利导。
师:沙滩上有成千上万条小鱼儿被困在浅水洼里,这些小生灵在烈日下的沙滩上拼命挣扎,想要回到大海的怀抱,但它们回得去吗?
生:回不去!(这倒是很一致的)
师:太阳这么猛,这么晒,如果再不回大海,过不了多久,这些小鱼儿就会怎样啊?
生:会被晒死的!
师:是啊,小鱼儿们再不回到大海就会被活活干死了,你们愿意看到它们死去吗?
生:不愿意!
师:那小男孩愿意看到小鱼儿死去吗?
生:不愿意!
师:那现在你们对他“用力”把小鱼扔回大海有不一样的看法了吗?
[接着我让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课文插图来深入体会“用力”的意思。]
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老师,我想小男孩应该是想把小鱼扔远一点,要不然又被海浪冲上了!(小家伙自己有点想通了。)
生:对,小男孩如果不用力就扔不远了!
生:老师,小鱼太多了,小男孩只有用力扔才来得及。
生:用力点可以让小鱼儿们早点回家!
(这个孩子还模仿起扔鱼的动作。)
这时,我抓住这个孩子扔鱼的动作,我让每个孩子都起来模仿这个动作,来实际体会小男孩扔鱼的辛苦。接着,我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出一个想象的情境:当成百上千条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浅水洼里,沙滩上的其他人会怎么做呢?让孩子们想象出有人也许会捡回家当成美味吃了;也许有人会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小鱼儿在烈日下活活晒死……但就只有这个小男孩不怕辛苦、不怕太阳晒用力地把一条条小鱼扔回大海,帮助它们回家。最后,我问孩子们如果你们碰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孩子们也被小男孩的行为所感动,纷纷说自己要向他学习。有的孩子甚至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说拿个塑料带装上水再把小鱼一条条放进去、拿个有水的玻璃瓶放鱼、找一个水桶装鱼等等。这样做就不会伤害到小鱼了!我再次被孩子们这种纯真的爱心所感动,看来我的这次“迂回战术”奏效了!至少孩子们体会到了小男孩的“良苦用心”,也进一步树立了保护小动物,珍爱小生命的意识。
三、课后反思
这次的课堂“小插曲”虽然过去了,但带给我的这种震撼还依然留在我的心里。我没有想到孩子们的童心世界是那么地天真无邪,充满了爱心和关怀。这个提问题的孩子是多么用心地在学习!他已经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小鱼儿那种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无助和痛苦,所以他才对小男孩用力扔鱼提出了“抗议”!大家几乎都没有意识到这点!一条条幼小的生灵激起了孩子们童心世界对小生命的珍爱,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所以,我仔细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出以下的点滴想法。
(一)要在乎学生
在这篇课文中,小男孩是很在乎这些小鱼的生命的,所以他才去这么用力地扔鱼来挽救这些小生命。而我们的课堂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如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方面要靠老师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只顾着自己口若悬河而让学生成了旁听者。对于学生的“插嘴”可能很“感冒”,不会去在乎他们的想法,有时甚至会因为个别学生的 “插嘴”而大发雷霆!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向这个在海边捡鱼的小男孩学习,他连一条条小鱼都在乎,而我们老师就更加没有理由不去在乎我们可爱的学生了!那如何“在乎学生”呢?我觉得要先做到下面两点。
1、珍视我们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活力,也才会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当你的课堂出现“冷场”时,可能问题不是出现在学生身上,而是出现在你老师身上。你会经常打断学生的提问吗?你会责骂学生的“意外之音”吗?……在这节课中,我班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出乎我的意料!“太用力会伤害小鱼”,这是这个孩子很关心的一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这个孩子的这个问题才引发出了多数孩子潜伏在内心的关爱!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问题,我不能这么随便地抹杀掉这个问题,更不能这么轻易地否定掉这个问题。要珍视这个问题,更要珍视孩子的真切感受。
要知道有的学生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和内心的挣扎才提出困惑的问题,所以当我们的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发出“不和谐音符”时,我们老师不能因为他们扰乱了你的教学思路而加以斥责;更不能无视学生的思维趋向,只是按照自己教学的预设勉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要珍视你的学生,对他们这种勇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珍惜和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敢说、会说、乐说。
2、老师要有“自知之明”
我们老师拥有的知识确实比学生是要多一点,但我们往往因为这样而站在比学生高的角度,居高临下,扮演着不可挑战的知识权威的角色。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越发感觉到知识的匮乏,我们老师的这点“油水”已经不够学生“揩”了!在教学中,我时常被学生的问题问得一愣一愣甚至有时是哑口无言!就像这个孩子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我为难了半天!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知识的急切渴望,也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快要没有新鲜的东西可以教给学生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应该作为一个学习者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当中,与他们共同讨论交流,不要以高姿态看待学生。有些学生其实想的比我们老师还要深入、感性,不能小觑我们的学生!要想真正走进学生的童心世界,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我们老师也真的需要边教书边充电,及时补充新鲜知识,正视自己的职责和地位。
在乎我们的学生,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乎他们的言行举止,在乎他们的情感态度。像我们的学生在乎我们老师一样在乎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老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让童心世界洒满阳光。用我们的真情换取孩子的信任,用我们的爱心点拨孩子的人格。
(二)童眼看学生
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而我们老师的眼睛,一只是成人式的眼睛,另一只应是孩子式的眼睛,即“童眼”。那只成人的眼睛应善于观察孩子,观察他们身上的一切;那只孩子式的眼睛则用来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甚至是观察老师自己。孩子的思维与成人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作为成人的老师不应该以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评价和衡量孩子。在这个案例里,当这个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刚开始我没有马上领会他的想法和需要,但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想就会立刻引起共鸣。所以这个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要和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那就要切身体会孩子的感受,进入他们的世界。作为一名老师,应当关注孩子所关心的一切,而且由于孩子对周围的一切变化更敏感、更好奇,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具有童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去观察、认识事物,从而得到发展。带着一颗童心,用我们的这只“童眼”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会使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去了解、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这时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在孩子面前就会产生魅力。孩子们会感到你和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因为我们对于他们的理解,他们会感到生活充满无限乐趣。
我们每个老师真的都需要这只“童眼”,不仅仅是因为能更好的了解孩子,也是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不会轻易被这个社会的黑暗因素所影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了,因为孩子们都是无忧无虑的;也使自己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 珍惜教育的时机
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真的让人无法琢磨透,换言之,教案的预设过程与课堂上的这种动态生成永远不会一致,教师也永远不能完全把学生的这种生成性备到教案里。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组合,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而我们教师所能做得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尽量处理好这些生成性的东西。能在非常态情况下,生成一种在突变状态下精彩生成的智慧。而这种精彩智慧的生成需要我们老师要及时捕捉、珍惜时机。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学生的这个问题也属于“突发事件”,我庆幸自己及时捉住了这个机会,并加以扩大利用,使之成为一个教育的契机。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经常出错,而老师也会出错。而每一个错往往都蕴藏着一个很好的教学时机,因此我们老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捕捉这些生成的智慧。
四、困惑之处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进入了第二年。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惑。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也在努力实行这种理念,努力使课堂显得更有活力,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真正做到在乎我们的学生,珍视我们的学生又是不容易的。每当有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那老师是不是都要一一在乎、珍视呢?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体现出有用的价值,我想我能做到在乎我的学生、珍视我的学生,但这种在乎和珍视有没有体现出价值,我并不能完全了然于心。对学生的这些“天外之音”怎样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利用呢?即如何把这种在乎和珍视发挥到极致?这些都是我在课改中感到极为困惑的地方,还需要不断的实践摸索和学习好的经验。相信也有很多老师有这方面的困惑,希望能互相交流探讨这些困惑。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篇五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 教材位置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教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组共有五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五篇课文分别是《识字7》《“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本单元的主题就是教育学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2、基本内容
本组导语告诉孩子们,大自然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画要靠我们的双手来共同描绘。《识字7》是一首拍手歌,不仅描绘了大小动物在自然界自由生活的美好情境,还告诉小朋友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四篇课文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别致,贴近儿童生活:小朋友们清晨来到林中放鸟巢、插警示牌,乐得小鸟高唱“‘红领巾’真好”;游船上,小女孩小洁宁可长时间地把面包纸攥在手里,也不愿弄脏那“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真该感谢那位善良执着的小男孩,是他将它们一条一条地扔回大海;“父亲”和“鸟”是知音,通过看动静、闻气味,父亲就能清楚地知道鸟儿的活动情况。“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展示台”也安排了保护动物做鸟巢、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的“说”“编”“做”的实践活动。
教学本组教材,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本组课文后面和“语文园地”中安排了读词语、形近字组词、填写词语、词语接龙、照样子说句子、造句和背诵等一些基础性的练习,要引导学生认真练习,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文章,是课程改革强调人文精神的体现。教材前两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讲“我”在海边散步时看见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面临困境的小鱼,一个小男孩在认真地把小鱼送回大海,后四段通过“我”和小男孩的对话展现了小男孩关爱生命,关爱弱者的感人精神。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多么可怜!而文中小男孩的行动却令人肃然起敬。他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读了这篇课文,每个孩子也一定想加入这样的行列;读到这篇课文的每位老师和家长,脑海里也一定会蹦出八个字:“保护动物,珍惜生命!”
对重点句子的解读:
(1)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当我读到“几百条、几千条”“甚至”这些词语时,仿佛看到了被困的小鱼有很多很多,不计其数。)
(2)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被困的小鱼生命受到威胁,生命岌岌可危,迫切需要有人来救它们。)
(3)“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重点落在没有人在乎小鱼的生命,也没有人在乎小男孩捡不捡鱼,见了也没有人表扬他,奖励他,那他为什么还在拣?)
(4) “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
“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小鱼在乎自己的生命,小男孩在乎小鱼的生命,珍惜每一条小鱼的生命。)
对词语的理解:
(1)甚至:用在并列词语最后一项之前,表示突出这一项,表示程度再进一步的意思。在文中,表示被困的小鱼数量不只几百条,而有几千条之多。
(2)在乎:介意;放在心上(常用于否定式)。文中不同的人物所说的“在乎”表达不同的含义。
(3)“蒸”从字形特点来看,四点底犹如沙滩上的水蒸气。四点底是由“火”字演变而来的。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2、引导学生体会小鱼在浅水洼里的生命岌岌可危的感受和对小男孩珍惜生命的敬佩之情。
3、本课是以对话形式呈现的,引导学生读好对话才能使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
教学难点:一学期来学生对话有所练习,但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读熟的基础上很难将对话读通顺,更难读出对话的语气。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在自读中是能够感受到小男孩的爱心、善良的。但受阅读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小男孩的执著精神和小男孩对每一个小生命的珍视与关怀往往领悟不深,很难与小男孩的情感达成共鸣。
2.思想感情
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看着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流露出对小鱼生命的担忧之情。小男孩头也不抬的回答,不停地捡鱼、扔鱼这一举动,也深深感动着我,只是小鱼,仅仅是条小鱼啊,他都如此在乎,更何况他在乎每一条小鱼。这种善良、执著的精神,让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3.内涵
课文赞美了小男孩对生命的理解和关爱,进一步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4.表达
(1)本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对于对话的练习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2)文中最后一段重复“这一次、这一次、这一次……”,结合省略号表达了小男孩不停的捡鱼,在乎的每一条小鱼的生命。
(3)很多词语如:甚至、在乎、蒸等字词,含义深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
5.课后练习、泡泡语
文中的泡泡语是“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意在: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结合生活说一说如何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课后题中的“读读想想”意图同上,同时训练学写一句完整的话。。
6、课文有一幅插图,展现的是“我”在一旁看“小男孩”捡鱼、扔鱼的场景,意图使学生借助图画进入情境理解文本。
[学情分析]
1.知识能力方面
(1)二年级学生具备了借助拼音、熟字加减偏旁、形声字等识字方法,基本掌握了本课生字的字音,但还没有形成能力。“甚至”是卷舌音,发音较难。
(2)初读这个故事感到非常感人,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在自读中是能够感受到小男孩的爱心、善良的。但受阅读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小男孩的执著精神和小男孩对每一个小生命的珍视与关怀往往领悟不深,很难与小男孩的情感达成共鸣。
(3)虽然本册课文中有学生对话的练习,但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读熟的基础上很难将对话读通顺,更难读出对话的语气。
2.学习方法方面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能够借助各种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能够用一两句话表达内心的感受。
(2)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落实朱熹的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有了一定的读书习惯。
[过程]
一、 揭题导入,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创设大海的情境,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题
2、理解浅水洼水的特点
师:谁能说一说浅水洼里的水怎么样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又浅又少”来形容浅水洼里的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了解被困小鱼的处境十分危急]
3、板画大海创设情境[设计意图:创设大海的情境,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调,易于学生的角色转换和体验,更好的与文本对话]
师:小鱼在大海里快乐幸福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狂风卷着巨浪将他们抛出了大海,被困在了沙滩的浅水洼里。小鱼会怎么样呢?我们先读读课文吧。
4、提出读书要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同学们,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眼睛看着读;口到,大声读,不加一字,不减一字,不重一字;心到:用心去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只有多读,才能读得有滋有味,来,咱们继续读读。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甚至”“几百条,几千条”来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到被困的小鱼很多。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到被困的小鱼处境危险,生命受到威胁,学生能读出这样的感受。]
1、读正确[设计意图:第一层:教师随时正音,学生能够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设计意图:第二层:学生能够读流利,并能有所感受]
师:这次读要做到眼到口到,争取一次不错,也就是用心去读,其他同学可以在心里跟着读。
3、指名读[设计意图:第三层: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受]
师:谁还想读,这次不但要读通课文还要读出感受,其他同学边听边感受,听听他哪个地方读得好。
4、学生交流
师:谁听出来了,他哪里读得好?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么?
(1)读出被困的小鱼数量很多。
(2)被困的小鱼生命岌岌可危。
5、指名读
师:谁还想再来读读?
6、体会“甚至”在句子中的意思,指导朗读
(1)比较句子
a:先出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也许有几千条。”
师:谁来读读句话?[设计意图学生能明白要读哪句]
师: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方案一:被困的小鱼可能有很多。
方案二:被困的小鱼可能有几百条,也可能有几千条。
b:出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换成“甚至”,又怎样理解呢?
生:方案一:几百条很多,几千条更多。
方案二:“甚至”能说被困的小鱼更多。
师:总结——两个句子都说被困的小鱼很多,但有了“甚至”,说明被困的小鱼远远不止几百条,有上千条呢!(出示字卡:甚至,指名读,开火车读。)
师:是啊,被困的小鱼那么多,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指名读。(2-3人)
7、认识“蒸”的字型,体会在句子中的意思,指导朗读。
(1)学生读“用不了多久……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2)师:出示字卡“蒸”,观察“蒸”的字形,结合课文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生:方案一:下面四点底就像水蒸气,小鱼特别热。
方案二:我想到了蒸馒头,特别热
师:四点底就像沙滩上的水蒸气蒸烤着小鱼,浅水洼的水本来就少,沙粒吸,太阳蒸,小鱼的处境多危险啊!你能读出来吗?
(如果说到火,可以告诉学生四点底是火字演变而来。)
生:指名读。(2-3人)
(3)创设情境,学生体会小鱼的处境。
师:现在你就是那条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正在被太阳晒着,生命可危,小鱼,你在想些什么啊?[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生:方案一:我多么想有人来就我啊!(师:那你快点呼救吧。)
方案二:谁来救救我啊!
方案三:我快要死了,快来救救我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读出对小男孩珍惜生命的敬佩之情]
1、师:是呀,多么可怜的小鱼呀!(相当于评价,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小鱼们的呼救声谁听到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生:小男孩听到了。(师贴:小男孩画像)
2、指名读。[设计意图:层次一:能将第二段的字音读正确。层次二:能将句子读通顺,并能想象着画面来读。层次三: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小鱼获救了会想些什么?]
3、再指名读。师:小鱼,你获救了,你在想些什么?师相机对话评价。
刚才我们通过反复读课文,小鱼处在危难之中的心情和获救后的心情,读得好体会得也好,这就叫用心的读。
5:师:是啊,是小男孩救了小鱼们的生命,多么有爱心的小男孩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设计意图:读出对小男孩珍惜生命的敬佩之情。)
三、学习第三到六自然段(通过各种形式来指导学生读好对话,在此基础上体会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小男孩在乎每一条小鱼的生命,在乎所有小鱼的生命。)
1、自由读对话[设计意图:将对话读通顺。]
师:同学们,3-6自然段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眼睛看清楚,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读通顺啊?[设计意图:落实眼到、口到]
2、小组合作读对话[设计意图:练习对话,读出语气]
(1)指导读:你是捡不完的[设计意图:引导女生对男生说,读出对话的语气]
(2)师:小男孩怎么回答的?[设计意图:评价:肯定一点;是头也不抬地回答]
(3)“我”怎么说?
师:这里有个什么标点符号啊?是问号,要读出问的语气,你们来问问小男孩。
(4)师:小男孩怎么回答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成对话]
3、换过来读,遂相机进行指导。
4、读句子,了解“在乎”在句子中的意思[设计意图: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a “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
b “这条小鱼在乎!”
师: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词——“在乎”。(出示:词卡,谁会读。单独读“乎”时,读一声,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贴词卡)
师:用心读一读,看看两个“在乎”的意思一样吗?(落实:心到)
生:对比读两个句子。(能把字音读准。)
(1)“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设计意图:层次一:没有人在乎小男孩捡不捡鱼,他为什么还在拣?]
生:指名读[设计意图:能将句子读通顺]
师:是啊,“谁在乎呢?”在乎的是什么?
生:预设一:没有人看见他捡,不会表扬他。
预设二:捡了也不会有人奖励他。
预设三:小鱼死了就死了,没有人在乎。
(2)“这条小鱼在乎!”[设计意图:层次二:小鱼在乎的是自己的生命]
生:指名读[设计意图:能将句子读通顺]
师:在乎的是什么?
生:预设一:在乎的是有人能救它。
生:预设二:在乎的是小鱼的生命啊。
师:总结:是啊,小鱼在乎的是自己的生命。
(3)出示句子:“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回大海。”[设计意图:层次三:小男孩在乎小鱼的生命。]
师:读读这句话,还有谁也在乎小鱼的生命?
生:小男孩。
师:是啊,小男孩认为一条小鱼就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啊。
(4)理解“……”,[设计意图:层次四:小男孩在乎每一条小鱼的生命,在乎所有小鱼的生命。]
(出示:最后一句话过渡)师:于是,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出示这一句)用心读一读这一句,这里的“……”,省略的是什么?(落实:心到)
生:方案一:省略的是“这一条”。
方案二:省略的是每一条小鱼。
师总结:被困的小鱼有成百上千条,小男孩在乎所有小鱼的生命。
指导读:最后一段。
师:谁能带着你的体会用心读读最后一段吧。(落实心到)
朗读:做动作合作3-6自然段。[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体会小男孩珍惜生命的愿望。]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第3—6段。(分角色,上台,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
(5)层次三:很多有爱心的人都会珍惜小鱼的生命。
师:除了小鱼,小男孩,还有谁也在乎小鱼的生命?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参与,产生共鸣。
师总结:是啊,小鱼在乎,小男孩在乎,大海在乎,作者在乎,每个关心小鱼生命的人都在乎,都把小鱼当作活生生的生命,都会珍惜小鱼的生命。(板书:珍惜生命)
五、写真情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会写的能力,写出真实的感受)
1、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你内心真实的感受写在真情卡上吧
2、交流感受
3、师:不管是鸟虫鱼兽还是花草树木,大自然都赋予了他们生命,让我们都来珍惜生命吧!让这些小鱼带着你们的心愿游回大海吧!
板书
28 浅水洼里的小鱼
珍惜生命
板画大海、沙滩,被困在潜水洼里的小鱼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篇六
一、情感导入
浙江省新课程讲师团成立暨首次活动在嘉兴举行,我非常荣幸在本次活动上作课,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在高兴之余也是诚惶诚恐,如何将自己平时所学的理念和方法落实到课堂上是我这十天一直思考的问题。尽管担心自己是否能把握好,但凭着年少轻狂的冲劲,倒也没有多少的压力。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文章,是课程改革强调人文精神的体现。教材前两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讲“我”在海边散步时看见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面临困境的小鱼,一个小男孩在认真地把小鱼送回大海,后四段通过“我”和小男孩的对话展现了小男孩关爱生命,关爱弱者的感人精神。每个刚读完故事的人脑中都会跳跃出这样几个字“关爱生命,人人有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教材而感动的原因。
初读这个故事感到非常感人,但蕴涵的道理却过于深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讲到哪个“度”上才合适呢?再者,文章过于连贯,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难于进行切割。想到二年级孩子的善良和对小鱼的关心,于是我将“猜测小鱼的命运”作为教学的主线,截取课文前三段教学,而结尾的前三段不和学生见面,创造性的运用教材。由于制作课件动画极费功夫,又有相当的难度,而水、鱼、沙都是孩子们的最爱,为什么不让孩子和老师一起来展示这个动人的画面。于是在课的初始,我和学生同画大海沙滩创设情境,为学习提供形象直观的思维对象。想象猜测在这片水洼里有哪些小动物?你最担心谁?进入课文第一段的学习。而后又想象“看到这么多面临困境的小鱼,你会怎么做?”在对比中呈现小男孩捡鱼扔鱼的画面和文本。看到这一切“我”劝小男孩“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想象小男孩会怎么回答?根据你的猜测给故事加一个结尾。整课教学在一步一步的猜测中展现文本,这种“设疑猜读”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突出课文内容的拓宽和学生思维的拓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孩子愿意去读书,愿意去思考,把“人物”的命运和小读者紧密结合起来,找到情感上的共鸣,找到思维与兴趣的最佳结合点。在学习和朗读中始终强调换位思考,强调设身处地地体验“假如你是小鱼你会怎么想?”,推己及人,想象自己是文中的人物,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文本,和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诗意,悟出情感来。
尽管课的预设很充分,但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和方法都是我们所很难预设到的,课堂永远是一个个有思想的孩子构成的信息网,教师如何在纷繁中敏锐地抓住生长点是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课后,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成败,心情倒沉重了许多。反思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也使我得到许多启示。它所带给我的成长不亚于一堂课的锤炼。
二、实效比方式更重要
请看“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他们扔回大海”一句学习时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老师在读这句话时有一个地方不明白,你们能帮帮我吗?小男孩要救那么多小鱼,为什么走得很慢呢?
生:因为他要一边走一边捡鱼,走不快的。
生:因为水洼里的鱼有成百上千条,他要把每条鱼都送回大海,所以走得很慢。
生:因为他要捡很多鱼,走太快会累的,慢慢走可以节省力气。
生:如果小男孩走太快了,鱼那么多会踩到小鱼的,他走得小心翼翼,所以走不快。
生:他要在每个水洼前停下来捡,水洼那么多,所以会很慢。
师:你们很有自己的看法,可见你们是用心读书的,在很慢这个词中让我们能感受到小男孩对小鱼的──生:关心。
师:其实这个句子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词,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小男孩对小鱼的关心,反复读读句子,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学生开始读句子,反馈中他们抓住不停地、每个、用力地扔等词讲得非常不错。
〖片段二〗
师: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是不懂的吗?
对同一段文字的处理,前者是我在一次试讲中所用的方式,我以一个词作为范例,教会学生如何去朗读感悟,进而自由朗读感悟到哪些词反映了小男孩对小鱼的关心,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很愿意去读书,去思考。后者是我在展示课上采用的方法,之所以有这种改变只是因为,在试讲中我感觉到整堂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太少,老师扶得过多,学习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所以采用后者让学生去质疑,去合作、去探究。而事实上当第一个孩子提出“为什么用力扔”时,就有许多孩子高高举手想解答,为了达到合作的目的,我说“还有谁像他那样提出别的问题”,很多孩子的手放下了,另外的孩子很快揣摩到了老师的心思,就提出了其他的问题,而事实上有些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有些问题是孩子独立能解决的。在这里的合作仅仅是为合作而合作。
合作探究首先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孩子有探究的欲望,在没有能力解决的情况下需要同伴的互助,由此合作就自然产生了。而在这个片段中,我只是觉得合作这种形式有助于显示新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孩子还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的时候就进入学习小组。尽管目标是达到了,但这个过程却打断了孩子的思维,使他的表达欲望大大减弱,因此,答案也不在像前者那样丰富多彩。倪宗红老师的评价极有道理“一堂课可以上成朗读感悟型的,也可以上成自主探究型的,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难道就不是好课吗?探究学习要有实效性,上有实效的课就是好课。”可见,展示课也好,随堂课也好,我们始终要铭记我们是在为学生上课,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为了显示老师的理念或为展示而上课。这比任何形式都重要。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就在设计理念中写到: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悟。在好几个环节中都涉及到多元理解,如“你看见这些面临困境的小鱼,你会怎么做”,“听了叔叔的话,小男孩会怎么回答”等,而学生受从善心理和从众心理的驱使都异口同声地说要救小鱼,这也可以理解。然而在学生出现最多元理解的地方,我却轻轻地抹杀掉了。
在试教中讲到:看了一会儿,我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骇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一句时,我说:“请你读读这句话,猜猜叔叔心里在想些什么?”一个学生说:“叔叔在想,小男孩一个人是捡不完的,应该多叫几个人帮忙捡。”而我在分析教材的时候却理解为这是拿叔叔话和小男孩的行为进行对比,是对大人对小生命的漠视的含蓄批评。于是,我说:“你很有自己的想法,再反复读读,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一个孩子马上说:“老师,我认为叔叔是让他不要捡了,反正是捡不完的。”我心中一喜,总算回到正轨上来了。又一个学生高高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叔叔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以为他会补充“所以你不要白费力气了”就热烈地请他补充,没想到他一脸投入地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所以让我帮你一起捡吧。”哎,又滑轨了!但看他这样的执着,我还是鼓励说:“你的补充真精彩,读得更棒!”同学们马上抱以热烈的掌声。有不同意见的孩子马上说:“叔叔是不会帮着捡的,因为他忍不住说,说明他看不下去了,搞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还要捡。”我不知该怎样发表自己的看法了,就说:“你们各有各的看法,可见你们是用心读书的,小男孩听了叔叔的话会怎么回答呢?请你给故事加一个结尾。”
由于有了前一段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答案更是丰富多彩。
“小男孩坚决地说:叔叔,我能捡几条,就捡几条,总不不捡好。”
“小男孩自信地说:坚持就是胜利,我一定可以把它们都扔回大海的。”
“小男骇认真地说:捡了总比不捡好,至少有几条鱼会回到大海的,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小男骇严肃地说:叔叔,我一定要把小鱼都送回大海,就算捡不完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被晒死呀!”
一个孩子问:“老师,我可不可以把句号改成问号说?”“当然可以。”
“小男孩伤心地说:叔叔,你的想法是不对的,如果你是一条小鱼,你不希望别人来救你吗?”受他的启发,更多的学生也有了更精彩的句子了。
“小男孩严肃地说:如果你是一条小鱼,你不想回到大海吗?”
“小男孩生气地说:叔叔,如果你是一条小鱼,你希望别人见死不救吗?”
听到这些回答,我感叹孩子们可真会替鱼着想。我深深地被他们感动了。要是他们在理解句子时能“正确”一点该多好呀!很多听课的老师也说:“叔叔明明是不关心小鱼的,他们怎么会认为叔叔也会救小鱼的呢?”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后来我把这句话的处理改成:
师引读“看了一会儿,我走过去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所以你──”
生:不用捡了。是在白费力气。
师:可是,小男孩还是忙个不停,齐读句子(片断一中的句子)。
师:小男孩对小鱼是多么关心,可叔叔说他是白费力气,可见叔叔对小鱼是──
生:不关心。满不在乎的。
师:那小男孩听了叔叔的话会怎么回答呢?
在老师的一步步牵引下,学生都理解了这句话的“正确”意思了,可谓“万众归一”了。于是接下来的故事结尾也是一致地统一。
小男孩自信地说:“我一定要把小鱼送回大海。”
什么是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悟?前者就是,但我们老师往往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总用大人的眼光作为是非的评判标准。其实在低年级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善良的世界。每一朵花,每一条鱼,都是有情感,有智慧的天使。因为他们的善良,他们愿意去相信叔叔也是善良的,愿意猜测叔叔是乐于帮忙的。因为对小鱼的关爱,他们也能推己及人地回答:“如果你是一条小鱼……”同一句话,由于学生和老师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阅历,于是就产生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是一句空话,教师要真正地做到蹲下身子,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或者是欣赏他们视角中的世界。做到“教师和学生在理解文本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对文本的见解教师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性”,老师应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敢想,更敢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在各抒己见中,放飞心灵,不仅个性得以发展,能力更得以提高。真正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也会高兴地看到学生能不断超越教材,超越课本,超越老师。更愉快、跟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创造中去。
四、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极为重要
杨再隋教授在《时代呼唤名师》一文中说:“名师之所以著名,还在于他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他们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怡然自得……有此功底,运用教学方法,随心所欲;教学机智随处可见,得心应手者,得心方能应手也。”在这节课中我深有感受。自我感觉上,我觉得本课的设计上还是很新颖的,而自身缺少磨练,对学生激励性评价的跟进和对学生回答的敏锐把握上有所欠缺,也就不能很好地把亮点突出。和同时作课的方敏老师、刘晶老师相比,课堂语言更是相形见拙。由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高低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同时在准备一堂课的同时,有很多专家老师出谋划策的时候,教师本人更应有所思考,有所坚持,因为最终最了解孩子的是执教者本人,最终落实到课堂的也是执教者,老师应根据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方式作出选择。这节课的反思留给我的还有很多,但有了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今后的自己在教学中能更轻松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自己的课堂,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把课越上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