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创新 中小学教育趋势篇一
“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会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精准性,更多地引入主题学习、探索学习等方式,其整体也将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这是中小学教育转变的主要趋势,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背景
▼▼今年多所高校招生与往年不同:启用综合评价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高招方案对外公布,该校首次启动综合评价招生,考生综合评价成绩中高考分数只占70%,另30%为北外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根据简章,能力测试形式为面试,包括外语口试和专业考查,整个过程不设笔试环节。据了解,此前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也采用了综合评价方式招生,但南科大和国科大采用的是“6+3+1”的模式,即高考成绩占六成,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占一成。
前不久,90所参与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也陆续发布2016年自主招生方案,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所有高校都通过“阳光高考”特殊类型招生报名平台接受考生报名,而且更加看重学生“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此外,由于教育部明确对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作出限制,不少高校自主招生专业志愿数量大幅压缩。
解析
▼▼“一考定终身”魔咒被打破
无论是之前南方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采取的“6+3+1”模式,还是今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七成看高考、三成自主测”这一招生方式,无疑都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将来高校的招生录取方式会越来越多元化。北京11中校长果淑兰对这一兼顾考试成绩、实践能力和日常表现的招录模式表示赞同,她还预测“将来高校自主测试的比重有可能会继续增加,高考成绩仅作为入门门槛,让自主测试在第二轮选拔中发挥主导作用也不是不可能。”
同果校长的看法一致,受访其他中学校长均为高校招录方式的多元化趋势点赞,认为这是招生改革方面一个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平谷中学校长崔楚民认为,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一考定终身的魔咒,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可喜的是这次北京外国语大学还做到了不设置笔试环节。“如果有更多的高校在招生中仿效这一制度,将是一件好事,必会对高中教育产生历史性影响。”
有教育专家表示,实施“综合评价录取”,有利于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的正向功能,引导中小学生注重全面发展,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保持一致。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
▼▼中小学未来的教育教学更重精准性
业内人士指出,高考改革已经传递出减少必修内容分数,增加选修内容比重的信号,
高校招录方式的这一变化,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北京通州区运河中学校长张佳春进一步解释说,大学招生政策改革不但促使学校开展走班制教学,而且还有可能带动一大批学校试行大学先修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大学课程。
“对学校来说,我们需要尽早的进行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方向,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机会。”北京九中校长林乐光则建议学校加强学生个体指导,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成为学生的生涯导师,家长的教育参谋。事实上,这一变化不仅促使学生更加重视高中阶段的学业规划,而且对高中教学也会产生直接影响,“高中的课程设置也会更加开放灵活,选修课程会逐步走向理性发展的轨道。”崔楚民认为。
这种招生方式无疑会改变单一教学内容和应试学习方式,使学校引入更多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不是仅仅聚焦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当基本教学水平能够保障后,继续在单一教学内容上死磕的就不明智了,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就成为学校至关重要的选择。”果淑兰认为,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会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精准性,更多地引入主题学习、探索学习等方式,其整体也将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
▼▼学生从“被选择”转为“我做主”
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越来越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越来越关注适应未来的人才培养。对此,张佳春还从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他说:“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学非所用,毕业后没有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这造成了资源浪费。”在他看来,类似的高考招生改革,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早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生可以在高中阶段就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定向发展,减少盲从性。
以学生自荐为主,为更多考生提供了展示平台,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标准更加细化,但学生入校的门槛并没有降低,而区别在于初步筛选的.权力由高中变为高校。有专家认为,这次自主招生改革对于选拔人才来说更为科学,对学生自我认识和自主判断的能力提出很高要求,由过去的被选择,转变为自己做主。
林乐光校长也提醒学生和家长,面对招生方式的变革要做好相应准备。专业评判尤其考查学生在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学生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家长要帮助孩子及早确定生涯规划和职业倾向,多关注相关高校的政策变化,和孩子一起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和培训。
▼▼学校避免追求另类“特长生”
有教育专认为,今年用自主招生政策替代原有高考加分政策,把艺术特长、体育特长、学科特长等生源转移到自主招生的倾向更为清晰。受访校长们也对取消“学校推荐”表示认同,有校长表示,原先实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直存在争议,改为学生自荐,对考生更加公平,也减轻了中学校长的压力,“学校和学生都省了很多事,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高考上。”
对于这一改革举措,崔楚民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会有人以高考为目标来量身定做一些所谓的特长,以便为自己的高考录取增加筹码。“但这种改革一定是利大于弊的,关键是高校要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善和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能够把真特长,真爱好识别出来,把真正的人才选出来,录取到适合的大学,让学生能够得到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他补充说。
从长期来看,大学招生改革是一条必须走的路,是学校和学生从应试教育中逃离的一条路。因此,学校、师生和家长适应新的体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果淑兰看来,在现阶段学校要不断加强研究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解析
▼▼高校要把学生的素养考出来
在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看来,无论是“7+3”还是“6+3+1”的分数比例,都是对《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有益探索。在美国,20年前曾针对招生考试制度做出调整,将社会服务作为大学招生的因素,现在看来,这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善了学生对社会服务的参与程度,引导许多学生养成了好习惯。
他认为,以考试评价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桎梏,同时也真正促进高校实现科学选材的改革目标。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的探索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录取这一环节,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大学对学生的考察因素,事实上也可以把学生的综合素养考察出来,“在未来,这不仅是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全世界的方向。”
秦春华说,学生进入到大学,最终要为社会做贡献,从这一角度来看,更需要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准确表达、批判性思维等素养。而在过去以笔试为主的单一考试中是很难被考察出来的。不仅如此,不计入考试成绩,这也导致不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学校等的不重视。而现在,大学的招生变了,这也必然引起中小学教育的重视,根据大学的招生要求做出一定调整,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s("content_relate");【中小学教育如何转变】相关文章:
1.
毕业刚工作如何快速转变心态
2.解读美国的中小学教育
3.美国中小学教育特点
4.英国中小学教育优势
5.英国中小学教育介绍
6.erp系统财务管理职能如何转变
7.转变学生心态职场起点
8.小升初大转变如何巧妙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