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精选(九篇)

2023年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精选(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0 19:13:47
2023年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精选(九篇)
时间:2023-04-10 19:13:47     小编:zdfb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篇一

2017年是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首届高考,如何应对2017年高考,2017年6月高二年级组组织全级各学科备课组长到一楼多媒体讨论新课标高考备考会,经与另两位同仁商讨,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现就我校高三文科地理学科的高考备考谈谈一些看法。

一、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6(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结合宁夏近年来的高考来看,选修部分的内容涉及的非常少,复习重点应放在三本必修教材。

二、新课程特点

新课程摒弃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以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主要是问题、活动、探究和案例等。从近年新课改省区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看,命题者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主题来设计高考试题,与老教材相比,考点和知识点并无太大变化。

三、复习方法

1、第一轮复习时间安排及教学内容进度参考表:

1

2

3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4

2、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因为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要求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自然地理宜采用理解的

学习

方法,因为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应用,要求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区域地理重点采用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因而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自然地理是历年来地理高考的重头戏,高考试题中各类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陆地水体的运动与转化、自然带、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等几个方面及其相关知识点上。特别指出的是,新教材在天气与气候一节上过于简略,教师在气候一节复习时应详细,包括气候类型、分布、成因与影响因素应向学习生反复强调、夯实基础。

3、注意社会热点、焦点与区域知识的有机结合,平时复习时要经常留意当前国内外和现实

生活

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宇宙探索,重大纪念活动,生态敏感区,地缘政治敏感区等方面的热点、焦点,用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对学生的要求

1、抓住重点,专心听讲,课堂上的东西一定要抓住,即使这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无趣,也要认真听,理论上的东西掌握了,就可以灵活贯通,运用自如。

5

背,然后理解应用。

2、记忆地图,力求准确。地理有很多考查识图能力的题型,而且有考查大比例尺地图的趋向。这就要求考生具备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要判断所在地区就要依据经纬度,因此在平时要注意精确记忆。精确记忆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按照经纬度所贯穿的地区记忆。如东经120度经线所穿越地区的地形剖面、地形区、国家、重要河流、重大工程、自然带、气候变化特征、重大地理事件等。另外一种就是记忆国家,然后记住贯穿它的经纬线,如印度有东经80度经纬线贯穿等。地图的记忆其实不难,需要学生将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吃饭前后,下课时,做题目累了都可以看图,看的时候要动手在稿纸上面轮廓、经纬线等,这样有助于记忆地图。

3、勤于练习,巩固提高。地理是非常需要练习的,这点跟数学相同,只有通过做大量且精辟的习题,才能开拓思维,活学活用。做题的同时要善于总结,推敲参考答案的组织方法,从错题中查找自己尚未弄清的知识点,结合书本

寻找

类似题型,再次练习巩固。这样才能从做题中找到感觉,提升能力,从而掌握各类题型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答思路。

4、开拓思维,大胆发散。地理的综合题讲究全局角度,这需要开拓的思维和扎实的基本功。

5、精炼答案,深思熟虑。这一点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可以尝试去做,使学生的答案变得简练、精辟。

五、学科组内教师协作工作安排: 张圆:主要负责组内事务及协调工作等; 李利军:主要负责试题制作等; 车静:主要负责试题的印制等。

6

《地理高考备考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篇二

第一、是要狠抓基础、提高能力。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是要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中心就是主干。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三、是要形成两个习惯。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第四、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

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3、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

4、零敲碎打,死记硬背。

5、题海战术,追求数量。

6、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

地理是文科中相对偏向理科的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应该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在复习的地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勤于分析、多加思考。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

学习

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技巧,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要处理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

二、学情分析

(2)目前平行班各班不同程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每班都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老师的引导跟踪和这部分学生的影响帮助,减小差距不是难实现的目标。

从整体上看,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化日趋完善,学习态度明显好转,对基础知识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三、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17—2017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

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

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

其他

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高考备考地理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篇四

目前全国各地使用教材不一致,有好多个版本,教材在知识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差异明显。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只能以考试说明作为命题依据,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复习。对考试说明删减的知识点,初中地理除主要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及分布,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外的知识不再复习。最后阶段考试复习的依据不是教材而是考试说明,复习回归的是考试说明,而不是教材。

《考试说明》规定高考以容易题、中等难度题为主,因此只要真正掌握好《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知识,就足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事实证明高考中真正使考生拉开差距的是中低档题。考生要考出高分,也要从中低档题做起。难题的得分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过分重视难题,忽视基础知识复习,造成中低档题的得分率下降,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因此,作业考试应以中低档题为主,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高考试题以原创题(新题)为主,不要一看到新题就觉得没学过,其实新题考的仍然是我们学习过的一些知识和原理,解答能力立意的试题,无一例外都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

基本题和难题所得的分数是等值的,不会因为难题多得几分而优先录取;基本题和难题所花的代价是不同的,保证基本题尽量少失分是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的。保证难题不失分,只有极个别人能够做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要把啃出一道难题作为成功,要把基本题少失分、不失分当作成功。

由于考试时间和题量的限制,命题必然会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复习时应按照考试说明要求把四套教材的共性部分整理成复习讲义,让学生直接根据讲义复习,提高备考的准确度和效度。为了督促引导学生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最后阶段教师可对整理的讲义进行系统全面的默写,通过默写进一步明确复习重点,发现复习过程中的存在问题,确保主干知识掌握到位。

考试说明规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别占40~60%,但从新课程高考的实际命题情况看,人文地理的占分比重较高。自然地理考核内容难度大,主要集中在选择题中,短期内成绩较难提高,而人文地理占分比重大,且多集中在综合题中,记忆性内容多,强化记忆对提高综合题的得分率大有益处,因此,最后阶段必须突出对人文地理的复习。

高考常以中心问题设计情境,编制试题。因此,复习时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知识整合,形成重点问题的知识结构,在掌握学科知识结构的.同时,要注意掌握描述和分析问题的知识结构,如自然地理特征、水文特征的描述,气候成因、工农业区位的分析,通过掌握知识结构,掌握描述、分析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得高分、得满分。

高考试卷中地图数量多,形式新、信息量大且比较隐蔽。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复习的效果。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图像构建空间概念,理解概念原理,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学会利用经纬网、海陆位置等各种方法进行空间定位,以免因定位不正确而导致答题偏离主题。

要避免盲目追求大题量、高速度、快节奏的复习方式,精选试题,进行限时独立练习。以分单元(比较小的单元组合在一起)、分册练习为主,过多的综合训练不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通过及时认真的批改,提高学生的复习积极性,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加以弥补。根据考试情况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重点讲评。讲评要就题论理,明确错误原因,弄清问题实质。要善于小题大做,借题发挥。通过讲评扩大知识的覆盖面,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要注意对试卷进行二次批阅,检查学生的听讲记录,以督促其认真听讲,认真订正。

①想要点,即想答案的要点;

②对答案,即把自己所想的要点与题目的答案进行对照;

③找差距,即找自己所想的答案要点与答案之间的差距;

④析原因,即分析两者存在差距的原因所在;

⑥忆知识,即回忆相关知识,归纳出其可能的命题趋势。加强对错题的研究。

什么题目最有价值?自己做错的题目最有价值。原来会做的题目做对了,顶多称之为训练;原来不会做的题目现在会做了,才真正体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临近高考了,很多同学会觉得手忙脚乱,觉得自己这边也不懂,那边也不懂,造成了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很大,那这样对后期的备考工作是致命的影响。因此后阶段调整好心态,增强自信心,是高考致胜的关键,要学会暗示自己:自己是很优秀了,别人懂的我也懂,别人不懂的我多少也懂点,我相信自己的命运会比别人好。轻松备考、轻松上考场,能为你高考多获得几分。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篇五

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扫清知识盲点,系统归纳、细化落实每个知识点,教材阅读无死角,知识理解无障碍。终极目标是合上教材大脑中能够清晰呈现地理知识框架,拿出一个知识点能够说出在教材中的位置、能准确背出具体含义并拎出一串相关知识。

自然地理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复习时可分四阶段逐级提高解题能力,并从中总结规律性东西。第一步是透彻理解概念并熟记,第二步是吃透法则,第三步是真正弄懂原理,第四步是做变式训练题。做完一道题后要理清解题思路,做完类型题后要总结同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达到做一个会一类的目的,不管某类题形式如何变,只要原理是同一个就都会做。

人文地理主要考查学生对观点、方法的分析运用能力,复习时要注重思维的建模,做题时要注意归纳解题的方式方法,同时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第一轮复习要以教材为主,通过做题反馈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地方,重新理解和反思,进而巩固知识、拓展做题思维方法。

区域地理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如果说自然地理偏向记诵,那么区域地理就是偏理解分析,它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所以复习各版块时要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

复习时不放过任何一个考点和课本边缘知识,通过做题巩固知识点,一步一个脚印,不图复习有多快、只为通透每个知识点,不仅要会做而且要做对。同时,还要根据个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做训练题型,补齐地理薄弱环节短板,提高地理做题的基本技能。

教材各章节知识要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大的网络结构图,这样不仅记忆效果好,还有助于对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和理解。为了在相互分散的章节间建立联系,可以通过因果联系、对比类比关联、并列包含、主次从属等各种方法把大部分知识串起来,建立地理知识框架体系。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侧重于专题把脉,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做题能力,通过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突破重难点知识,深入掌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注重综合解题能力的训练。

地理运动专题: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

人地关系专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

区域地理专题: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

地理图表专题: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等。

在复习地理时,要着重看教材中自然地理原理图式、总结人文地理的思维模式、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审视热点区域题目,同时多做题,多总结规律,只有真正钻进去才能学出兴趣来。

第三轮复习目的是查缺补漏、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同时还要调整好心态,提高应试能力。这阶段不要搞题海战术,应该精选练题,做透高考做题,做几套模拟题。

第三轮复习时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用最简单的话记住人文地理要点,举一反三弄懂自然地理;二是以地图为媒介,把地理分布、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放在地图上理解记忆更有效;三是理清解题思路,如从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回答河流的水文特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四是辨析易混概念、对比异同,如地形、地势、地貌、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等;五是清楚命题意图和出题陷阱,明确解题思路,会组织答题语言要点。大家还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增删地理复习计划。

总之,高考地理复习要多联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规律,在思考、总结、深化上多下功夫。具体要回归课本、回归地图,学会审题、避开出题陷阱,吃透历年高考地理真题,多做训练题和模拟题,同时总结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使复习更有效率。

复习时精读课本,归纳地理知识之间内在逻辑联系,提高知识迁移速度。如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线索进行知识串联;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等。

《高考地理备考计划》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地理主干知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二是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三是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地理各类图表归根结底都是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数量和逻辑关系,所以复习地图要总结共性规律,提升读图能力。

第一步,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第二步,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第三步,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第四步,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 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第五步,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第六步,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等值线图侧重“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曲线图侧重读横纵坐标含义及图例代表的地理要素。

曲线图侧重连续性,要向两边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时空分布规律,找出现象间的联系。统计图表侧重读图名、图例,读坐标、数据,读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

另外,复习时要强调图文转换能力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 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也可以把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增强读图和做题能力。

归纳相近概念间的联系和易混知识,如可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横向对比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通过图像及列表等方式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 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

复习地理时还要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 图,可以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可以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可以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 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此外,地理热点问题复习要结合地理理论知识去看,理论联系实际,猜测可能考到的题目。

审题时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搞清楚设问与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从题干、设问和图表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间关系的判断,互相论证或排除错误判断。更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以免误答或答不全,还要学会辨别问法的细微差别,躲开出题陷阱。

做选择题时要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是以果推因还是以因推果,同时率先排除一些明显错误选项。做综合题时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围绕“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解题思路回答。例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 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 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高考地理备考计划》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复习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教科书,依据《考纲》指导复习,同时要正确使用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托,高考许多试题源于教科书。

3、收集、整理、分析、纠正错误,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在复习过程中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就是重犯错误,这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所以要强化薄弱环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4、抓住中低档题,增强复习信心,提高得分率。按《考纲》规定,高考中容易题和中档题80%,要保证学生考得高分,复习的重点应放在中档和容易题,即抓基础知识,这样也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

5、学会选题,学会改题。

6、在复习中充分利用高考题的复习资源、把好基础知识的检测落实关。

二.教学安排

第一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月底,完成按章节顺序进行的第一轮复习,这个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训练,掌握知识点,并检测过关,适当进行综合训练,侧重提高解题能力,之后,再针对学生反映的普遍问题进行加强巩固。迎接广州一模,一模后,及时认真细致做好分析,合理调整复习计划,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存在问题。

第二阶段:2017年2月份——4月份进行第二轮复习,模块训练:主要是对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课堂上精讲多练,侧重指导学生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前后贯通,纵横结合,形成网络,转化能力。增强应考能力。

第三阶段:2017年5月进行第三轮复习,以套题训练和热点复习相结合,让学生熟悉考试的要求和技巧,进一步提高应考能力。

第四阶段:6月是学生自我调节,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消化基础知识和热点、重点问题。

2017年云南省高考为新课标的第二届,为了更好迎接本届高考,我们以新课标为指导,根据近几年新课标试卷的命题特点,制定了本届高三的复习备考计划。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为他们2017高考地理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以下为具体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

1、复习中国地理(12年7月—12年9月)

2、第一轮复习(12年10月—13年3月)完成必修1、2、3

3、第二轮复习(13年3月—5月)专题复习

4、第三轮复习(13年5月—6月)综合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具体内容:

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特别对区位因素的分析,老师可以对每一类型的区位因素构建模式,学生先记忆强化模式,再结合似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2012.7.1——2012.9.30复习中国地理

2012.10.1——2012.111地图,等值线和地球

2012.12.1——2012.12.10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2012.12.10——2012.12.20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2012.12.20——2017.1.1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2017.1.1——2017.1.10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2017.1.10——2017.2.10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2017.2.20——2017.3.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2017.3.1——2017.3.5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地理信息技术

2017.3.5——2017.3.15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

地理运动专题: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等。

人地关系专题: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

区位因素专题:包括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交通区位等。

地理图表专题: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等。具体的专题设置可以根据本班级的需要安排不同的专题。

3、三轮复习时间为2017.5.1——2017.6.1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应试能力,注重查漏补缺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做到精选练题,回归课本。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重原理,讲解题思路。认真理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规律。答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关键是掌握解题思路。训练解题能力,对解题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重视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

篇二:

高三地理学习与复习的内容多而杂,而且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高中的教材中。往往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如何搞好高三地理的学习与复习,是学生们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是要狠抓基础、提高能力。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是要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中心就是主干。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三、是要形成两个习惯。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第四、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第五、要走出六个误区提高复习效率。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随时注意适度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学习的误区: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3、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4、零敲碎打,死记硬背。5、题海战术,追求数量。6、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

地理是文科中相对偏向理科的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应该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在复习的地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勤于分析、多加思考。

篇三:

一、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复习必须以提高学生高考应试能力为目标,以地理教材、《考试大纲》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要处理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价值观,而地理价值观的核心是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社会热点的核心应体现出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合理而有效地安排好“三轮”复习,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优势,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关注国内国际的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高三地理复习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1年2月)

世界地理部分(2017年7月)

中国地理部分(2017年8月)

选修二(新课)(中国区域整治)(2017年9月-2017年10月中旬)

自然地理部分(2017年10月中旬-2017年12月)

人文地理部分(2011年1月-2011年2月)

2.第二轮复习(2011年3月-4月)--地理专题复习

3.第三轮复习(2011年5月)--热点问题、综合复习

三、第一轮复习基本思路及教学建议

1、继续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深入理解高考命题精神

(1)地理《考试说明》提出的考试性质、考试目标和范围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和落实,以此指导下阶段的复习工作。

(2)在认真研究2017年的“文综”考题和地理试题后,我们认为,在内容上对来年高考进行推进没有太大意义,而应通过研究考题,逐步理解和领悟考试说明中对能力要求的具体含义。

(3)《考试说明》规定内容范围都是学生能力的载体,也是地理高考试题的载体,需要认真学习。同时,我们要突出重点,明确地图空间概念、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五个主攻目标。

2、全面复习,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1)“文综”考试涉及政、史、地三门学科,对每个学科而言,考试内容极为有限,这有限的内容仅仅是对学科内容的抽取,而这种抽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每一年高考试题都是变化的、求新的、不可能重复的'、不可预测的。因此唯有全面复习,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应对综合考试。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深入。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知识,就为解决综合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分离的两个概念。要重视复习地理基础主干知识,因为基础主干知识是考查的重点。

(2)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教学,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和应用。

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不仅是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学习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知识才从个别的、零散的,逐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才能融入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中来,才可能灵活运用。

高三地理复习内容可分为三大板块,即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的复习,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高三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同时,区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自然成为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复习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的复习,重点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自然地理是学科内容综合的重点,高考比较难的题主要是涉及这部分内容。复习时注意让学生不仅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过程,还要能够读懂各种地图。

人文地理的复习,主要是观念和结论的教学,重在运用。人文地理的复习,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求学生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人文地理往往是跨学科综合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复习时要注意对资料(文字和数据资料)所承载的有效信息的提取、分析、归纳和综合,重点是教给学生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以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命题是综合考试的重要特点。复习时教师总习惯把学科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力的训练,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的复习作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更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复习与相关的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并贯穿整个复习教学的始终。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教学联系实际,联系具体的社会生活,是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养成有思考、关注社会的习惯,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5、强化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

无论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是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高考有多种能力的要求,其中思维能力最为重要。

建议:针对社会现实,确定专题性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往的高考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可以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思路、设问角度、思维价值进行系列训练,精选各地较有价值的练习题,进行一些研究。

6、经常应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综合地理信息的应考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经常以“地图”作为切入点,再设置与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相关的问题。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要让学生经常接触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变式图”、“叠加图”和“区域图”,多看、多画、多练,在自己的大脑里储存大量的图像信息。

7、落实地理空间定位

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通过利用经纬线,大洲、大洋轮廓,河湖、海湾形态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事象空间定位的参照体系,强化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形成空间逻辑能力。

四、第二轮专题复习--采用专题模式

专题整合、强化主干、构建体系、提升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练图表、扩展思维、控制深度

专题一地形图

专题二光照图

专题三等值线图

专题四图像图表

专题五区位因素

专题六地理规律

专题七地理空间定位

五、第三轮热点专题复习

热点专题复习、文综套题训练

热身训练、查漏补缺、完善自我、和谐高考

关注热点、留心细节、多思多问、调整状态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篇六

复习地理知识要能在繁杂广阔的知识内容中掌握知识系统,了解局部知识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清晰主干知识在地理学习和应用中的作用。在了解系统的同时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组成结构及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需要在复习中通过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等得出,如主次从属关系、平行并列关系、前因后果关系,大小包含关系等。在复习中要总结有关知识系统和结构,列出包括结构式或关系的系统联系框图,从而使学生具备多种思维能力。

地理试题多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为背景进行考查。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无论陆地(自然环境)、海洋(海洋环境)或天空(大气环境),平地上有不同的经度纬度,不同的海陆位置,河流的上中下游与左右岸,山地的阴坡阳坡与迎风坡背风坡,高原的边缘与内部等差别;垂直分布也有高度的差异等。由区域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区域特征,又形成空间结构与空间联系的条件。许多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综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出发点,常常以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为依托,这是地理知识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条件。如点的分布规律(城市与聚落),线的延伸方向(交通线、河流),带的形成因素(温度带、自然带),面的区域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都离不开空间分布与特征。掌握空间分布,主要依靠地图,加强形象思维训练,重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综合区域特征,需要对同一空间范围内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叠加影响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概括出来,以便比较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考虑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空间分布概念是进行空间思维的基础,这也是具有地理特色的能力之一,在应试、解题过程中应予以特别重视。(时间、空间和地理现象的综合)

在落实空间以后,还应注意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有时间推移的过程,如地壳的运动与变化,锋面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等,要重视发展变化与过程,注意地理事物的运动与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解题时不要只讲结论而忽视过程,应注意发现、认识和利用有关规律,(如河流的形成与发展,上中下游河谷的不同特征,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的各种作用。要从图中河流得出共同特征及规律性的认识,从具体现象来解释发展变化过程或印证某些规律。)许多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成长演变、静态动态、过程结论等多可以联系综合,是出综合能力题的极好素材。如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地理现象,可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某一位置,联系公转速度、北半球(或南半球)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可联系气团、气压带风带、某些气候类型在这个时间的特征、河流水文现象、植被生长情况、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又如同一空间内地理事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可以从某些气候类型的雨季和旱季、某一河流的丰水期与枯水期、同一地区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空间的拓展与时间的延伸以及他们的对应关系,都是可供考查综合能力的思路。

地理事实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不仅有地理背景与条件,同时也会有历史条件和政治条件作用于其中。通过具体事实,全面考虑形成因素,或从一个问题反映多个侧面的因果关系。例如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分布,既有绿洲分布的自然条件做基础,更因有古代丝绸之路贸易通商往来的经营发展的人文条件。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了解综合国力与国情国策,不能离开其形成的背景与条件。以丝绸之路为例,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时陆地为主到宋元时海路贸易为主,分析其原因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其形成背景与条件,既有北方战乱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原因,又有南方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因素;既有造船技术提高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条件,又有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这里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内容,是考查综合概括和分析表达能力的综合题的设计思路。

许多地理现象和事件的产生结果,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需要全面分析和评价,有些时政和热点问题,也常常是联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生动材料。如长江洪水灾害、黄河断流、华北水资源紧张、西北和华北的沙尘暴等,在分析原因过程中要从自然、人文的角度来认识;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带给我们的思考,要从“对问题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对问题的建议”等几方面去考虑。在地理知识中,如一些伟大工程的建设(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交通(五类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人口的迁移、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可总结其发生的意义与影响,甚至可联系历史进行综合或对比,如朝代的兴衰与更替。政治上的变法与革新,军事上的战争与和平、侵略与反抗,文化上的兴起与发展,经济上的繁荣与衰落,它们的发生意义与影响及在今天某些地区的反映或保留的遗迹。有其代表意义与影响的通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问题。

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演变规律有的是周期性的,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晨昏线的移动及其与经纬度线关系的变化、太阳辐射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气温降水的年变化规律等,它们大多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有一种演变规律,其自然现象重复的时间间隔不十分规律,大体上呈旋回性,如太阳黑子的两个最大值出现时间在11年上下摆动(太阳活动周期)。人文地理也有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但因影响因素复杂,不易把握,因此试题中往往用图像来提供信息,在分析地理规律过程中就应注意根据图像总结概括演变规律,图像往往反映的是演变过程中某些“静态”状况或数据统计,根据这些可以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事物演变过程中的连续性,如大陆漂移过程,城市发展过程,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及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典型日期固定位置以外的情况;此外还要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确定它们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气温、气压和风、降水、径流、洋流等之间的联系,分别在北(南)半球的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对应关系,从而可分析它们的演变规律。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根据空间范围和方向可分为: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图上大量分布的感性知识,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最后抽象出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本质联系,作出判断,再用精练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如盐度、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的分布规律)

地理原理是地理理性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掌握和运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原理是解题的关键,因为高考试题设计大多是要求考生能更广泛深入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求考生建立科学的观点。在中学地理中,主要原理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地理环境的每一要素均按其自身规律存在和发展,但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自然体系,它们中又包含若干项次要原理,如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等等。自然地理中的原理还有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等。人文地理原理如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此外地理原理有的还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运用地理原理过程中要以地理事实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同时还要真正理解地理原理所涉及的基础概念和逻辑关系,剖析其组成要素。如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就包括: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差异,导致同纬度海陆之间气温和气压的差异,引起风向随季节变化等。

地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是思维线索(联系规律),其中纵向联系,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沿纵向延伸发展,如按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宇宙环境——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按时间发展演化从古到今的联系(地球演化史);按地理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层次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按地理事物运动变化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的空间分布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由起点到终点的纵向联系等;还有横向联系,指地理事物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地理事物的广延性。如地形、气候与河流水文之间的联系;气温降水与农业耕作制度、作物种类、耕地类型之间的联系,还有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也可进行横向联系,此外事物之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于横向联系。地理知识还有多项联系,如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分析,也都是多向联系的方式。此外运用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或利用联想或分想等思维技巧都可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地球自转、公转方向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变化,地形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河流的变化,植被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关键是要在复习中善于提出新颖的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要善于启发自己提出思维线索。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时间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各种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方针政策的修正过程,认识不断提高,观点逐渐明确,措施与经营方法逐渐符合实际,人类社会就会进步,经济生活也会得到发展,人地关系就会得到相对协调。迄今为止,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环境与发展,历史上对环境有破坏也有保护,今天也仍如此,但人类的认识提高了,更加自觉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思想观点到方法措施就会从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出发,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又如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即人口增长与素质的提高,也有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思想认识与措施。各国随自己国情国力的认识,以及基本国策的制订,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因此解题要有地域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综合国力与可持续发展观点、人地协调观点,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并能在解题思维中得以体现。这既是高考综合能力题的命题方向,也是文科综合科目的知识结合点。

地理图像与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中的地理试题要突出地理性,命题应会在地图中做文章。地理图像与图表是树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地图、原理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都是综合能力题不可缺少的。复习中应该重视了解这些图像的功能,掌握判读原理,并会分析图像中反映的问题(关键是能提取图中的信息)。地图能力是地理学习中最具学科特点的能力,也是包含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综合、分析、比较、判断等)的综合能力,掌握这项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如能通过经纬度和海陆轮廓来判断区域地图、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洋流性质、板块的生长或消亡带、自然带、资源和能源分布、农业类型、工业布局、人口分布、文化等;能通过基本图例判断自然和人文景观;能分析图中的地理现象判断所对应的时间和空间。)

在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综合,正被人们所关注,并已反映在新教材与新课程中。复习要重视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在认识能力基础上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学科内或学科间)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千万不能轻视双基;同时要牢记高考试题是如上综合能力的考核,并能在解题中得以体现,以适应高考。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篇七

张老师:地理这个学科从整个结构来说是第1到第11道选择题,第36题,然后还有最后两道和历史和政治综合的题目。咱们试卷会有一个结构难度,在某些年份可能会出现上来这道地理题就非常难,对于这样的情况考生也不用特别担心,可以适当地先缓一下心情,稍微放一放,往后做一下,越往后做可能越简单。我们做一个调查,前几道选择题错得概率是比较多的,但跟知识掌握本身无关,很大程度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张老师:基础知识方面更多地是注重书本上的主干知识。比如说对于自然地理,更多关注地球运动它的特征和影响,比如大气的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比如说三圈环流比如说季风环流形成过程和影响,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这种主干知识的学习,不要去细究于很小的局部知识。注重书本主干知识,比如说在地壳的时候,人口的区位,城市的区位,比如说农业的区位选址,工业的区位,等等抓大方向。越到考前的时候,我们越要重视书本的主干知识,重视我们曾经考过的主干知识,这些主干知识是如何迁移到我们题目过程中的,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张老师:地理会有一些常规性的热点。比如说当年的大型赛事,可能会结合着大型赛事考察一些题目,比如说当年的一些重大工程,像南水北调工程这种竣工,我们会结合这种大型赛事、结合这种大型工程去考察。但是事件本身只是我们考察的一个切入点,也就是老师们经常在谈论的“隐性的考察”,它考察的'不是事情的本身,它是考察这件事背后的原理。事件只是一个出题的切入点,我们更多地还不是把精力放在去搜集时事上,更多地还是落实到书本的知识上,落实到知识的迁移上。

张老师:很多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比如说你问他日本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他可能能背出来,地狭,岛国,海线曲折等等,但是停留在我们初中地理的阶段,就是“是什么”的阶段。就是地理现象掌握的一个阶段,而在高考(微博)的考察并不落实“是什么”,我们考察的是为什么。所以说考试的时候在琢磨的过程中是要从一个“是什么”到“为什么”的一个思考,也就是说学生要把自己曾经掌握的现象,要记住这背后的原因。比如说讲到日本季风气候,那我们要想,它的季风气候和我们的季风气候可能会有什么不一样,它伴随海洋性,那我们就深追一步,海洋它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比如说降水的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或者说我们气温的年较差等等这种情况。

张老师:我们经常跟学生强调就是规范语言,地理答案的字数跟历史、政治两科比起来是很少的。但是要求比较干练,我们说“简约但并不简单”。一个是从广度,就是从多个角度,我们经常强调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比如说从地形、从气候,从水,从土壤,从植被,多角度答题,还有一个就是深度,就是过程,一定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还有一点就是语言要规范,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山脚下的平原,很多同学就答一个山前的平原,不如用山路。比如说这个地方的风很大,其实说的是水平梯度力,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如果用地理的语言来答,我觉得判卷时候会觉得这个孩子有比较好的地理素养,所以说一定要用本学科内的语言去答本学科的题。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篇八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技巧,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要处理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

二、学情分析

(2)目前平行班各班不同程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每班都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老师的引导跟踪和这部分学生的影响帮助,减小差距不是难实现的目标。

从整体上看,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化日趋完善,学习态度明显好转,对基础知识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三、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17—2017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

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

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8、落实好每周的有效训练。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在网上收集各地的试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出好每周的周练题,并对周练的错题进行及时评讲,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9、从近三年新高考的考试说明和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来分析,高考试题95%以上的内容来自三本必修课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所以必须提前夯实这些教材的最基本,最基础内容。

全年度高三复习分三轮(三轮复习、稳打稳扎): 第一轮复习:

1、对照考纲,夯实基础不遗漏,扫清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地理知识都进行梳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变化,把握高考脉搏;

3、实行滚动复习,做到适当回顾,合理练习(复习过的.内容),提升应用能力。 4、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5、狠抓落实,特别注意目标生中地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6、合理安排考与练,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考试和练习中反映出的自己在知识、能力及方法上的缺漏,在日后学习中注意调整提高。

练习安排:

本阶段的练习主要配套《3年高考2年模拟》,以训练学生知识空间结构为主,其他练习形式还有默写、背诵、阶段特征训练小练习和大练习(单元测试)。

第二轮复习:

2017年3月上旬至5月初,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

共用9周左右时间,讲练结合为主,查缺补漏;专题复习为主,共议定8个专题;每周做文综一套,学科综合试题一套,专题复习卷一张。

复习对策:

(1)不盲目追逐热点;

(2)多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少联系人文特征。 二轮练习安排:

本阶段日常练习主要以填空题为基础点,大练习(单元测试)考查对每个专题、模块的知识点的细化。学生自选资料书《3年高考2年模拟》、 自编填空和达标过关题。

第三轮复习:

注重查漏补缺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做到:精选练题,回归课本,强化个别辅导。 1、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2、重地图,抓区域核心。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复习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分布、原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 3、重原理,讲解题思路。

4、关注热点,了解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

5、训练解题能力。对解题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对题目要做到 “一题三吃”,即命题意图、解题思路、致错分析补救,重视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

6、回扣复习。回扣复习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回归教材,②回扣错题集,③回扣高考试题,防止基础知识失分。

说明:时间一栏均为预定时间,届时具体情况再具体安排。同时还要考虑与其它学科的复习情况,也要看年级组的具体安排。

2017.9.12

一、学生情况: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备考方案:

1、备考时间安排:2017年8月——2017年3月完成第一轮复习;

2017年3月——2017年5月完成第二轮复习;

2017年5月——2017年6月完成第三轮复习;

2、备考具体实施原则:

在第一轮复习中,以高考档案为核心,地图册以及单元配套练习为辅助资料进行全攻略地毯式复习,全力扎实学生的基础,将每一个考点最大化让学生掌握透彻,同时注意提升学生做题能力。

在第二轮复习中,通过高频考点进行专题复习,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再进行强化,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通过师大月考题、省统测试题以及高考真题等,不断地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效率,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在第三轮复习中,将高考研讨会和2017年高考考纲进行研究,将最有用的信息和最新的高考动态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底。同时让学生自我整理,查缺补漏,在课堂中将地理学最重要的规律和答题注意事项进行再强调,有的放矢的进行基础和能力的强化。

3、备考注意事项及细则:

备考过程中,一定注意培优补差,尤其对一本、二本培养对象进行面批面改,随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重视图的教学,在任何考点和试题中,对重要的各种地图和统计图等进行认真分析,只要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分析图,那地理成绩一定会得到质的提升。

资料应用一定求精,第一步用好《高考档案》,讲好每一套经典卷,每一道经典题,在中后期进行针对性训练,选择题11题专项训练。最大化提高效率,在效率的基础上增加数量,避免做无用功。

地理组与文综组以及班主任之间必须通力合作,解决学生的问题。

充分给予学生,尤其是尖子生自习时间,让他们发现自身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注意研读近年考试大纲和高考真题,寻求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更科学有效的备考每周地理组备课组长召集组员召开备课组会议,将复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后促进学生的成绩。

杜方文

2017年9月

一、试题评析

(一)试题特点:

台州市期末统考的地理试题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在题目设计上,兼顾基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命题素材选取上,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强调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地理图表和数据分析能力、区域地理问题评价能力;在试题呈现方式上,充分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都是平时训练中常见的一些图表类型,表达的信息清晰突出。

2.注重探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理念,关注了地理科学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3.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总体难度较大,52校平均分只有50.27,而我校高三文科学生平均分为61.73,只低于台州中学、玉环中学。这个成绩显然是不错的。从优秀人数来看,我们学校居台州市第四,从尖子生(80分以上)来看,也与台州中学、路桥中学持平(都为2个),低于台州一中(4个),这个成绩的取得,我和我的搭档许江波老师无愧于心。

(二)学生答题状况看存在问题:

卷面总体反映出答题的情况:

(1)中等及以下学生基础知识(地理概念、主要特征、分布、原理、规律)薄弱,主干知识理解不到位、灵活运用能力欠缺。

(2)从图中、表中、材料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相当不够。对新情景的阅读分析能力不够。

(3)审题能力薄弱。选择题中甚至不看题干只看题支的现象突出。非选择题中审材料、审图能力欠缺。

(4)思考问题的思路偏概或思维定势,对地理现象原因分析不全面,角度狭窄,答题切不准要点,表述不清、回答粗略。

二、高三备考理念

态。

2.复习中要调查了解学生对主干知识掌握的盲区,并给予一定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与必要的强化训练。重视和加强地理基本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信息分析的能力。针对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基本地理规律、原理能力欠缺的现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形成一般的思考方法、调用知识的方法和答题技巧。

3.要不断研究命题的思路,复习中强化解题思路的分析,不要拘泥于量上的强化,更要关注质上的突破。

研究试题的要素:分析“立意”所在(考什么,为什么这样考?知识点和能力点各在哪里),理解“情境”设置(怎么考,虚拟的情境或实际问题),明确“设问”要求(怎么问?为什么这样问)等。

4.培养学生的快速准确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①分析题干要求是做选择题审题的第一步。从文字、图像、数据等资料中了解情景设置、设问要求、判断的依据、思考的线索。切不可忙着看选项、猜答案;一定要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这样正确答案已经胸有成竹不会受错误选项的干扰。

②解答综合题要认真阅读提供的资料,不遗漏点滴信息,在审题获取信息后,迅速调集头脑中储备的信息,进行构思,然后确定答题思路,解题思路的确定是答题的关键,思路正确,扣准答案,就能获得好成绩。

③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编制答案的过程就是考生综合素质展示的过程,也是考生之间的潜能和水平较量的过程。平时要改变“单纯做题、只对答案、不加分析”的做法。并注意根据近年试题,总结不同答案的模式。如:空间定位、描述特征、分析人地关系、提出建议对策等。

④通过做题强化记忆、加强练习、熟悉所学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当适量,即不追偏难怪题,不做不符合高考命题思路的试题,且要适量。

高三复习已经进入到了最关键的阶段,整个备考阶段更应做好最基本的复习常规工作:计划—备课—讲课—测试—批改—评讲—辅导,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

第一阶段:在一模前完成第一轮复习,大胆的放弃难度大的知识专题,将复习过的高频考点和期末考试、回头考试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处,通过习题讲练的形式,消除薄弱环节,及时巩固基础知识。通过抓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的方式,落实90%的学生在气候和区位等高考必考知识上的零失分。

第二阶段:第二轮复习时间从一模开始到十二校联考,主要目标是继续强化基础,重在综合能力提升。本阶段的复习将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对已学知识进行加工、重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跨章、节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专题复习。主要专题有1、地理事象的水平分布2、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3、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4、物质运动的规律联系5、区位因素的分析布局6、地域联系的方式途径。

在这个复习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的技能,培养空间定位能力,和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地理规律的应用。使大多数学生在各类知识专题的题型中都有明确的答题方向和思路,能掌握基本的地理规律,不留知识空白。中上层次的同学,能在考试中基本懂得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来解答,对后进生能完成所有的填空题并得分。在复习中侧重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第三阶段:第三轮复习从十二校联考后到高考前,主要目标是提高应试能力。本阶段的复习策略将精心选择有针对性的做两至三套文综模拟试卷或高考试题,使学生对高考的题型、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得到适应性的训练。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强化答题的技巧,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自由复习,回归课本。看做过的试卷,自纠自改错题;放松思维,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轻松应考。

几方面的具体做法:

1、进行查缺补漏。 要求学生每次训练都要整理出薄弱的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并多进行专题训练,以求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2、加强综合训练。通过练,让学生巩固知识、减少遗忘;继续加强地理图表的训练,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并运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抓好课堂效率,注重分析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注重好思维习惯的培养。要紧紧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减少学生受答题模板的影响而进行生搬硬套,陷入思维定向导致得分率低。

4、要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表述的机会,得以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上的随意性和口语化。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篇九

2012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回首一年来地理学科备考过程,应该说有值得肯定之处,但也有存在不足的地方,现对一年高考地理备考重点工作总结如下,希望能更有效的指导今后的高考备考工作,提高备考工作的实效性。

一、成功之处

1.加强《考试说明》研究力度,重视考纲的指向。

在一年备考工作中,以两次高考论坛活动和其他教研活动为载体,进行了几次集中的考试说明研究工作。2017年9月第一次高考论坛活动,由于2012年考试说明尚未下发,要求各校以2017年考试说明为依据,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谈对高考的理解和认识,并邀请外地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教师高考研究工作专项评比活动,要求各校备课组组织高三地理教师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真题,撰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并进行评比。在2012年考试说明下发后,就及时要求各校高三备课组认真学习研究,主要以考试说明反映的常考知识点和新的考点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每校推荐一位教师在第二次论坛活动中作专题交流发言,从3月份第二次高考论坛教师交流发言情况看,达到了预期效果。除了几次集中考试说明学习外,在平常的调研活动中,也经常与各校备课组教师集中讨论研究和学习体会,可以说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的研究工作一直是这一年高考备考的重点工作。通过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使教师清楚了解考试的范围和考查层次,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效率;也使教师正确理解四个层次的能力要求,了解考试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并贯穿整个复习教学过程中。

2.研究高考试题,明确高考命题趋向。

“稳中有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明显特点,如何应对其中的“变”,是需要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和揣摩才能体会到的,在备考工作中,组织高三地理教师重点对高考试题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思考:①研究试卷的结构和形式。虽说粗看xx省地理试卷的结构非常稳定,为11个选择题和两道综合题,综合题每题都由3—4小题构成,但如果仔细研究,还是会发现每年的试题都在进行调整和变化。如试题体现的知识覆盖与教材覆盖的关系、ⅰa两个模块所占分值比例、主干知识命题方向、综合题对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能力要求及考查的方式等;ⅰb模块命题中出现选择题和问答题并存题型。②研究试题的考查内容和信息载体。高考命题主要是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但这部分知识的量也是非常庞大的,不可能在考试时间内全面考查到,因此,对哪些是常考主干知识,只有通过对试题的研究才能清楚;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对图形的考核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在近年的高考试题材料中,对此就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图形的信息非常丰富,如等值线图、光照图、天气形势图、坐标图、结构图、过程变化图、原理示意图、景观图、地形剖面图等,有时表现为多要素的组合叠加、多类型混合呈现的特点,读图析图的要求增加,复习教学中如何加强新型图像的训练和判断是研究的重点之一。③研究试题立意,思考培养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注重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已有知识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是近年高考的方向之一,备考工作中,有意识的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通过几次大型过程考试看,基本达到了高考要求,备考取得了一定成效。④研究开放性试题的应对策略。近几年,地理试题中开放性试题的比重有所增加,备考中,加强了此方面的重点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发现试题开放性比较突出的设问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分析地理成因、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地理原理规律的运用和推理等,在平常的复习教学中,对这些角度的教学就尽可能让学生多角度思考,以应对该类试题的考查。

3.研究教材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有效性。

学年初,在高考研究小组第一次活动中,共同研究,根据教材知识特点,制定了总复习计划,各校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微调。计划中,把知识点分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块,并对每一知识块提出了复习的重点。①自然地理:注重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具体来说,在教学中重点关注三方面——强化主干知识梳理、注重地理过程分析、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②人文地理: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关注热点分析,拓展知识的联系,进行归纳与分析;③区域地理:注重比较与综合。要求各校在系统复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抽出适当时间对高二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在学生把握最重要的区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的认识,开阔思路,提高能力。一年来,各校地理复习教学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各校都能按照这三个知识块和教学要求组织复习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研究课堂教学,注重培养科学规范的答题能力。

从参加高考阅卷教师反馈信息看,每年高考,都存在由于答题科学规范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非知识性失分现象,而科学规范的答题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培养起来的。为尽可能减少这种非知识性失分,课堂中重点关注学生三方面能力培养:①审题能力,包括审读题干信息、审读设问两方面,通过指导学生审题,力求领悟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然后再组织答案;②科学规范表述能力,在组织答案进行表述时,要尽可能减少口语化的表述,使用学科专业术语,有多个角度时,各要素要分层展开,先定性,后表述原因,最后是结果;③辩证看问题能力,主要是在应对具有开放性设问的试题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平时教学调研过程中,都非常注意观察教师课堂教学时这三方面的体现,并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从几次大型过程考试学生答题情况看,学生科学规范答题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5.充分发挥团队研究力量,加强与外界联系,借鉴经验促进提高。

经过几年努力,地理教师团队研究的力量有了明显提高,教师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各校除备课组内共同研究,相互协作外,通过高考研究小组活动,校际之间联系明显加强,资源共享率较高。另外,还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如特级教师工作室活动、与兄弟县区教研员联系等,加强了信息收集与分享,拓展了高三教学视野,使教学方向性更强,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6.潜心研究、精心命题,及时分析,为教学提供依据。

一年备考工作过程中,全县统一组织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为使试题能更好的引导教学,在团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心得,精心命出试题,通过施考后反馈信息看,各校备课组对试卷评价非常高,对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高三一学年,大型的过程考试较多,为使考试真正发挥应有作用,每次考试后,都能利用网评阅卷的优势,及时整理各类数据,写出试卷分析,并下发到各校,给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二、有待提高之处

1.训练试题有效性研究尚需提高。现在能够收集到的外地成套试卷非常多,如何指导教师针对本校学生实际,选择训练题,提高训练针对性和效果方面还需加强研究。下学年将尝试组建命题小组,根据教学安排有计划地组编高质量的训练试题以供选用。

2.区域地理研究有待加强。近十年来,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多以区域为平台,提供图表、文字信息,设置问题情境,综合考查地理各要素的综合运用。而这种类型试题,学生往往难以得到理想分数,归结原因,不在于学生高中地理知识掌握的欠缺,而是由于区域地理存在知识缺陷,使其无法很清晰的理解题意,导致高中地理原理、规律无法合理运用,从而出现失分。因此如何提高区域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将是研究的一个重点方面。

3.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的研究工作。虽然已经注意到了科学规范性答题方面存在不足,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提高尝试,但还没有取得最佳效果,学生在答题中还是较普遍存在不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口语化现象严重,出现答题模式化倾向,地理要素的简单堆砌,缺乏逻辑性等问题。今后要组织专门力量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关注高二文科教学,通盘考虑文科地理教学,从高二开始就严格规范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高考中的非智力失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