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说课稿万能篇一
本节所讲的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是有理数及其运算,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全新的,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它是小学所学的四则运算的继承和发展,就本节内容来看,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建立在刚刚学过的有理数加法运算基础上的,这一节课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理数的减法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特别容易和前面的加法混淆。初学时,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所以要通过对法则的透彻理解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地步。
这节课首先从某一天的温差出发,引入有理数减法,使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然后根据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又以两个实际问题进行运用,使数学计算变得生活化,数学课变得活泼一些,没有这么枯燥无味。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以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 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3、 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其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及熟练运用法则计算。
难点: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正确完成减法与加法的转化
七年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刚升入初中,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同学会出现符号处理有误,法则选择不灵活等问题。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目标的调控作用,随时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矫正加强交流与合作。
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注意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过程中探究,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得到新的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气温是40c,最低气温是-30c,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0c比-30c高多少度吗?(用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出温度计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昨日气温是-10c,再降30c是多少度?
学生根据小学掌握的知识都能理解,是用减法运算。让学生列出算式,同时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4-(-3)= -1-3=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观察探索,得出结论。
4-(-3)=?引导学生回想小学学过的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被减数=差+减数,即?+(-3)=4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7+(-3)=4,所以:4-(-3)=7
在学生学生得出4-(-3)=7后,老师引导学生填空:4+ 3 =7。对这两个算式加以比较,找到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1-3=?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答案。
刚才两个算式:4-(-3)=4+3=7,-1-3=-1+(-3)=-4,从左到右哪些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不变的数?能得到哪些结论?请用一句话把这个结论概括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由小组长代表发言,看哪一组的同学概括得最精炼。(设计意图: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总结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 验证结论
完成课本62页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类型的题目的验证,才有说服力,才能使这个法则得到运用。
4、 运用法则
例1:计算下列各题
(1)9-(-5) (2)(-3)-1 (3)0-8 (4)(-5)-0
要求学生按照法则规范写出解题过程,可请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来演板,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对没有做对的同学要找到出错的原因,予以纠正。特别是(2)(3)小题,估计有不少学生写成:(-3)-1=-3+1,0-8=0+8,错误认为题目中的减号,又是负号,导致“一号两用”,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不分。
例2,例3(投影仪投影)是实际应用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享受在经历苦苦探索之后而轻松解题带来的快乐心情。
巩固练习:课本63页,随堂练习第1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各自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由做得既快又准的同学负责指导本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补充练习:1、-7比-2大多少?
2、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 b.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c.a-b=a+(-b) d.两个数的差一定比被减数小
(设计意图)此题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概念的理解程度选择题最容易出错。概念要理解得非常透彻才能答对。
5、 拓展,延伸
试一试,相信你一定会做!
钟面上有1、2、3、……、12,共十二个数字,试在某些数的前面添加负号,使它们的和为零。
(设计意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挑战,但数学的乐趣在于不断探究,永不止步,永攀高峰!
6、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困惑?
注意:运用有理数法则时的“两变”,“一不变”。
两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
一不变:被减数保持不变。
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和质疑,既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7、 布置作业:63页至64页,1、2、4
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说课稿万能篇二
说课内容: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气温和降水”,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精心创设情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
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有关气温分布图的分析判读。
等值线图在七年级上学期初步学习,但由于时间久远,平时学习中少有接触,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量又有限制,因此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南北方气温差异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气温差异,进而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反应气候特征的两个基本要素。
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那些(补充人类活动同样影响气候)
3、等温线地图是如何绘制的?
4、阅读等温线气候图。
(以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图为例,课件展示)
(1)读出各等温线名称;
(2)根据等温线形状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1、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新知识的必备,等值线图又是本节课难点。有必要拿出时间进行知识的重组和再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省时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2、动态再现等温线气候图,重在强调重点,并在地图的运用中化解难点。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参考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探究问题: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分析成因。
2、计算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值。
3、0°c等温线经过的地方。(参考图:我国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探究问题:
1、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2、分析夏季青藏高原等地区气温较低的原因。
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2、在探究问题中,多角度、多手段地培养识图、用图的地理技能。
学生容易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1、出示活动积温的概念,学生理解认识
2、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小组探究我国降水的分布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小组探究问题:
1.沿途你们穿越了那些降水量线,总结我国降水分布总趋势,
2.观察等降水量线走向,分析我国降水分布成因。
3.你找到800mm等降水量线了吗?它与我国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
4.我国有哪些干湿地区,你们记下了吗?德州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5、东北地区东部降水量并不丰富,为什么为湿润地区呢?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1、在“气温差异”的学习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等值线地图及分析气候成因的能力。2、通过小组探究、小组汇报,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六)归纳小结:
你有收获吗?那么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教学对策。
(七)回顾反馈:
回顾旧知识,强化记忆。
(八)课外探究:调查家乡的民居特色、饮食习惯、文化习俗、农业生产等及它们与气候的关系。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网络化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完整。
说课稿万能篇三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程是机械制图;说课的内容为课程的总体设计和教学实施两部分;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的性质
《制图》课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职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规律与方法的学科.它拥有严密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对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识图,绘图技能的提升,创新意识增强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专业课和操作技能的基础.
机械图样的绘制和识读指的是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他与先行的高中课程中的数学和立体几何有着一定的联系系,同时他又被称之为工程语言,故又与后续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cad、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机械制图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在职业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识读、绘制图样的能力。 在职业技能方面:使得学生最终取得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在职业方法能力方面:可以使学会质凝探索、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方法
在在职业社会能力方面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审美能力
为了取得这些作用,机械制图这门课在教学上应实现以下三个课程目标。
ⅰ. 能力目标:在能力目标上,能正确掌握绘图方法,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ⅱ. 知识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学习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学会投影作图的基本方法。 学习制图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学会查用有关标准的基本方法。 学习机械零件、结构要素的图样表示法,学会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方法。
ⅲ. 素质目标 : 在素质目标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具备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在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上,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程语言,在课程体系中机械制图是众多专业课程的前沿课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语言,在机械工程上的交流当然像人与人之间离不开口语一样离不开机械制图,同时在招聘岗位的能力需求和学生工作实践中反馈的信息显示,不同的与机械相关岗位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读识图能力,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理论够用为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注重读识图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学院的实际,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必要课程改革。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教材和训练的关系、使实践更有针对性,建设任务驱动,项目导
向库、制图室、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和场所。
三、内容选取
根据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读识图能力)、学生的现状,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差,并对理论不感兴趣,总是希望自己去实践,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由李京龙主编的《新编机械制图》和与之相配套的《新编机械制图习题集》。选择本教材体主要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体现新理念:删减了换面法、立体的表面展开等章节主要是够用、实用、可持续发展原则。
适应课程改革的新情况:相对弱化尺规作图,强化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激发学生兴趣,突出读识图实用技能,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如:以子项目齿轮油泵的测绘为载体,第一步 根据项目确定教学与学习任务,第二步 分小组拆装模型分析零件结构第三步 制定零件图的绘制方案,第四步 完成零件的测绘,绘制标准图样,第五步 小组评价、教师点评、讨论问题、总结。
贯彻新国标:遵守并贯彻最新国标,使教学与一线生产在有关制图国标方面“零距离”接口,相贯线的简化画法、表面粗超度代号。
四、内容组织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分为基础和技能两个模块;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基础、制图应用技术、零部件测绘四个项目及任务;1 -1平面图形画图、2-1基本体三视图画图、2-2 组合体三四图画图、2-3轴测图画图、3 -1标准件和常用件画图、4-1零件图表达方式和技术要求、4-2零件图画图、-3装配图画图8个单元。课时安排上;由于基础模块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学生读识图和绘图实践的基础,同时兼顾实用为度,故安排108课时,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技能模块强调实践与技能,是学生谋求岗位和专业基础能力,故安排48课时,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尤其在测绘识图上安排66课时,占总课时三分之一强。
第二部分 教学实施
一、 教学重点、
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 视图、剖视图识读; 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
二、 教学重点
a. 课程学习特点方面 : 制图 , 由三维到二维 ; 识图 , 由二维到三维。 b. 课程内容方面:组合体、剖视视图,零件、装配图的读图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投影的规律来解决“由物画图”到“由图想物”的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良好学习习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采取了演示、类比启发、讲练结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来展现既获取理论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视频播放(直观演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清晰、形象、明了
2.理实一体化精讲发挥主导、多练 发挥主体
3、图示对比法:易于区别概念,并理解接受
4.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5.直观教学法: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印象及理解
6、总结归纳法:简单、明了、易记
五、教学组织
1、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结合现场模拟教学,以项目促教以项目促学;
2、教学过程:《投影法、三视图形成》教学方案设计
"投影法、三视图形成"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李京龙主编《新编机械制图》教材,项目2章第2、3节的内容.是继平面图形画图之后,组合体画图及零部件测绘技术之前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①、了解一般技术图样所采用的投影方法。②、掌握正投影法方法、特性及三视图成图原理和规律;③、理解并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清晰、形象、明了
讲 述 法:讲清要点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图示对比法:易于区别概念,并理解接受
提问引导法:增强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
复习 简要回顾上节内容。(5分钟左右)
(1)、 导入新课:(实例导入:2—3分钟)
导入方式:举生活实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太阳光或灯光照射物体时,在地面或墙壁上出现物体的影子,这就是一种投影现象。引出概念。
提出问题:在工程技术中,人们常用到各种图样,如机械图样、建筑图样等。这些图样
与我们见到的影子有何不同。
分析解答:在工程技术中,人们常用到各种图样,如机械图样、建筑图样等。这些图样都是按照不同的投影方法绘制出来的,而机械图样是用正投影法绘制的。
引出本节:为了掌握投影法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其思维方法,我们来学习有关正投影法的一些基础知识。
(2)、 新课讲授:(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的重点—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准确的分析教材的难点—三视图的形成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讲解课程。
(3)、课堂作业,巩固所学。(35分钟)
指定《机械制图习题集》中的相关习题,让学生从今天所学的内容上去对其进行分析,巩固所学,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投影法和三视图在绘制图机械图样中的重要作用。为使学生对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有更深刻的记忆,总结为四句顺口溜:左右方位主俯现,上下方位主左见;俯视左视显前后,远离主视是前面。
(5)、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1分钟)
布置任务: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视图,三视图是采用正投影方法绘制的,用以表达物体的形状。初学者应注意掌握三视图的形成方法以及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空间想象力的建立就从这儿开始。课后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对点的投影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资源
教材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李京龙主编《新编机械制图》体现新理念:主要是够用、实用、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应课程改革的新情况:相对弱化尺规作图,强化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激发学生兴趣突出读识图实用技能,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贯彻新国标:遵守并贯彻最新国标,使教学与一线生产在有关制图国标方面“零距离”接口。
参考图书有《机械制图》修订版王泉主编《工程制图》刘潭玉主编《机械制图》钱可强主编
教 案:课前认真备课。准备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课件:根据所用教材及时更新,做到与教材配套。
试 题 库:收集试题,建立试题库,并不断更新。
教学评价
(1)期末闭卷笔试 占总成绩的占50%;(2)平时成绩(作业、课堂纪律与课堂讨论等)占20%;(3)现场教学(大型作业)占30%
过程性评价:态度、情感、知识、方法、技能、创新
终结性评价:知识记忆、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说课稿万能篇四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三课。
2.教材简析:本文围绕“发掘美好情感”这个主题展开,主要是让学生先感受艺术的形式美,再领悟艺术的情感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中领会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各类活动,尝试分析文学艺术之美和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艺术与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隐藏在文艺作品中的美,理解文艺和社会的关系。
1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辅助教学。
2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合作能力。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
4联系杭州实际,让学生体会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及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2.让学生通过自听自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课堂练习,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视听音画,导入新课。(板书)(5分钟)
视听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创设情景,体验音乐的美感。
教师提问:“除了音乐,你还知道哪些文学艺术作品?”学生回答(诗歌、、绘画、雕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板书)(15--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组,分发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赏析,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析本组作品所蕴含的含义,并归纳出文艺作品对自己有哪些好处。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
思考自己最喜欢的文艺作品有哪些,为什么。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得出结论。请有特长的学生表演或展示最喜爱的文艺作品,并说明喜爱的原因。
说课稿万能篇五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二段的教学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在三年级初步熟悉分数的基础上,先是教学分数的意义、熟悉分数单位;然后以对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熟悉真分数和假分数,拓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熟悉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的一部分和这个数量的关系。本节课上,学生需要熟悉分子与分母相等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以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熟悉的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自主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分数的初步熟悉,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概括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操作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本节课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做分数、观察、分类、合作交流等实际活动中,熟悉、理解了新知,使学生能具体的感受真分数、假分数。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复习导入: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我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说课稿万能篇六
这一课主要写战争年代,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战后,长大成人的孤女专程前来中国看望将军,不忘将军救命之恩。这件事成为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第二、三自然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孤女。第四、五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驻地。第六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文章语言朴实,内容真切感人。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聂将军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他的崇高形象。
根据课文内容,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 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难点是体会聂将军说的话,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说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法。
1、采用品读感悟法,以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为切入点,抓住形象具体的感人细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反复品读感悟,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感悟人物形象,体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学习写法。
2、根据本课教材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突破难点。三、说学法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为基本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采用以下两种学法:
1、质疑探究法。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进行提问,然后抓住描写聂将军的细节,让学生主动探究。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部分的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法,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受聂将军的品质。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四、说教学流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总的设计意图:设问入手,深入全文,抓重点句体悟人物精神,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独创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进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师板书: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样设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的设计是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1、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进行圈画批注,然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讨论、交流,体会聂将军的高尚品质。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整体把握文本命脉,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维和与别人交流合作的空间,也就是给学生留了准备的空间。这是教学民主的体现,学生读、思、议,教师参与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观点,以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
3、全班汇报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个问题,老师就引导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文字投影。出示聂将军说的那段话:“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1)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虽然……但……一定要……决不能……”等词句,反复朗读体会聂将军宽广的胸怀。
(2)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想想聂将军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这段话。设计意图:读书的实质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同文章的主人公的情感碰撞,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之同思想,同行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让学生借助想象的创新,带着情感去读书,会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无穷魅力。出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子:“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吃的。然后,又慈善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1)汇报勾画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句诵读体验,指导学生细读体会:“马上让……然后,又……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等重点词句,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
(2)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
(3)读出聂将军的和蔼可亲。 设计意图:这一段是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体描写,并且配上了画面,聂将军的音容举止跃然画上、文字里。图是文的映现,文是图的延伸,引导学生将图文结合起来,诵读体验,具体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出示聂将军的亲笔信:“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1)从聂将军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看出聂将军的真诚、友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从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2)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真诚、友善、奋斗到底的决心)
(3)总结:从刚才所读所品的语句看,聂将军确实是一位活菩萨,是至仁至义、心胸宽广、心肠慈善的好将军。因为聂将军的亲笔信,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将二自然段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与信中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朗读体会,领悟聂将军恩怨分明,为民族的生存与人类和平抗战到底的决心。感受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从而理解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培养了学生精读深思的良好习惯。
过渡:40年后,已成为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专程从日本来到中国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聂将军,见面的情景十分感人。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吗? 升华人物的品格:文中没有提及感恩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美惠子及家人的谢恩画面,说一说,议一议,加深对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的体会。这样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神情表达对课文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再现文章的故事结局,有利于学生想象、表情达意,内化文中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升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
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我们感受到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也使我们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关注中日两国的交往历程,通过搜集资料,讨论聂将军善待日本人民的现实意义。
2、想象美穗子和聂将军40年后重逢的情景,把它写下来。利用课文为我们提供的机会,进行写话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促使学生有感而发,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活菩萨 恩怨分明 慈善心肠 中日友谊的使者 宽厚襟怀至仁至义好的板书,能生动地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的处理,清晰地展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层次。我的板书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抓住文章的要领,突出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洞悉文章概貌。
说课稿万能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嫩江县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上册中的黄久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猴王》,本节课内容出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第十四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说教材;二是教学方法;三是学法指导;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教学自评。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美猴王这一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二课。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作者抓住了猴子的特点,突出了猴王的特性。是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良好的范文。美猴王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学习本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这是一般的小说做不到的。而且这篇文章情节生动,猴王个性鲜明,深受学生喜爱;语言通俗,生动,简洁十分适合学生阅读。学生还可以从猴王身上学习追求自由,自信,勇敢的思想和品格。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表演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中有一点就是把握人物形象。《美猴王》这一课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尤为出色,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设为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初一的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为了解作者塑造
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在充分分析了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我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讲故事、解说、配音、讲故事多种形式的体验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并锻炼各方面能力。以出色地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从学生的发展方面进行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情境,实现师生互动,以实现共同发展感的目的。这一部分内容我设计了引`读`感`析`结练六个环节。下面我来说一下:
第一个环节激情引入:我播放《西游记》动画片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学生激情高涨。再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猴哥还有哪些称号。这样的问题学生张口就来,都抢着说。接着老师引导:每一个称号后边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那么美猴王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猴王》这一课。通过这一唱,一说,一引,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学生自然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个环节“读”首先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让学生通过互相解疑达到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再分段进行朗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分段进行朗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个环节“感”整体感悟。这一环节我采用的形式是片断欣赏。我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与课文相符的片断。让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人物精彩的表演来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观察片中石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后面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四个环节“析”分析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设置情境、合作、体验的方法学习。我把课文分成猴王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被拥为王四个部分。分别采用讲故事、解说、配音、表演四种方式来学习。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逐一分析每一情节中表现出来的猴子的特点。每一方式训练结束都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情节中表现了石猴具有什么特点?”最后加以总结。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枯燥的人物分析生动化。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大胆尝试各种角色,并在体验中明确石猴的个性特点。并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下面我就把这一部分的教学步骤给大家介绍一下:
1、引入: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六小龄童的精湛表演为我们再现了美猴王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分析这一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a、第一种方式:讲故事,故事大王。大家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配合画面来讲猴王出世这一情节。这种方式学生非常喜欢,所以积极参与。在讲故事的同时锻炼学生数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这一情节中猴子的特点是神异出众。b、第二种方式:解说。先由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引起大家的兴趣。再试着配合画面为石猴山间生活一情节做解说。这种方式非常新奇,学生兴趣浓厚。既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再引导学生从这一情节中总结出石猴自由、活泼的个性特点。c、第三种方式:配音。我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石猴自荐探泉这一情节的音消掉,由学生用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的语言来配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再从石猴的语言中总结石猴的特点:自信、勇敢。d、四种方式:表演。请大家大胆尝试,自由结合小组,把第四自然段改编成剧本,自由分配角色进行表演。要求把群猴的顽劣、石猴的自信,勇于当王的果敢表现出来。再让学生从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切身体会中总结石猴特点。学生在表演中也体会到了学习中合作的快乐。f、最后,引导学生把几部分中概括出来的石猴的个性特点总结出来,同时,教师出示板书帮助学生总结。考试大整理
3、分析美猴王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这是本课的难点。如果简单这样问,初一学生理解起来无从下手,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起到点拨的作用:a、在猴王的身上,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b、我们今天应从猴王身上学习些什么?然后,结合这两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
第五个环节是“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日学习的重点,通过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了解到要把人物刻画如生,就应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进而引出今天的作业,就是第六个环节:用百字左右描写班级内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来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设置这一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巩固今天学习知识要点,并提高了学生的写的能力。
结束语:如果大家还知道石猴称王以后的故事,就请回去阅读《西游记》。而且,我国还有许许多多像《西游记》一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季候,我们要读好书,开拓视野,还要用你的升花妙笔,描绘今天美好的生活。
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在学法指导上我重点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做到了优化导课,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趣味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教学效果确实很好。
说课稿万能篇八
《小数点搬家》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3、44页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实际情景,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能运用所发现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情感目标:在玩游戏探究新知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依据《小数点搬家》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探究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乘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练习题等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趣
新课伊始,我就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去买包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平时我们买的包子都是0.50元一个,但昨天的标价却是5.00元。我大吃一惊,连忙问老板怎么回事?老板说:“是我儿子在玩小数点搬家的游戏。”小数点搬家?小数点会搬家吗?由此引出今天所讲课题《小数点搬家》。(板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为他们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游戏:首先是小数点左移的游戏。(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同桌之间拿出自制的数字卡片和纽扣来做小数点,一方先任意摆出一个小数,让同桌读出来。然后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让同桌读出来,并要他/她说出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类推,把小数点往左移动两位、三位甚至是四位、五位后,让同桌读出这个数,并说说这个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把小数点往左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小数点往左移动后前面位数不足怎么办?这时我会告诉他们小数点往左移动时小数位数不足要用0来补。玩了小数点左移的游戏后,我会让他们每小组交流一下他们的发现和心得体会,并派代表总结一下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相信他们会很快说出所发现的规律:
一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倍
两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三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0倍
…… ……
之后我会补充说明:缩小1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即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缩小10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0,即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缩小100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00,即缩小到原来的一千分之一。……(板书)。然后我会要求他们读一读这个规律并背熟。接着让学生再来玩小数点右移的游戏。方法同左移的游戏是一样的。在把小数点往右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小数点往右移动后,后面位数不足怎么办?这时我就提醒他们注意小数点往右移动后,后面位数不足要用0来补。做完游戏后,我同样会让他们小组交流,并派代表总结他们的发现。我估计他们也会很快得出如下结论:
一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
两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三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 ……
然后,我再适当补充:扩大1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扩大10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0;扩大100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00;……(板书)。 同样的,当他们得出结论后,我会叫他们读一读并背熟。对于叙述得好的同学我都会让大家对他们给予掌声和语言的鼓励(棒!棒!你真棒!)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观看“山羊快餐店”的价格变化图,并提出问题: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快餐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信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后,很容易说出答案。然后我对快餐价格进行以下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4.00元=4元=40角
0.40元=4角
0.04元=4分
从4.00元到0.40元,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原数缩小10倍,可列式为:4÷10=0.4
从4.00元到0.04元,小数点往左移动两位,原数缩小100倍,可列式为:4÷100=0.04
反过来看:
从0.04元到0.40元,小数点往右移动一位,原数扩大10倍,可列式为:0.04×10=0.4
从0.04元到4.00元,小数点往右移动两位,原数扩大100倍,可列式为:0.04×100=4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抢答游戏的环节,我会准备以下题目给他们抢答: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1)2.85 (2)2850 (3)28.5 (4)0.0285 (5)0.00285
2、开火车。
(1)0.09×10= (2)0.09×100=(3)0.09×1000=
(4)53.8×10= (5)53.8×100=(6)53.8×1000=
3、小马过河。
(1)1.414×10= (2)18.1×10=
(3)0.1×1000= (4)9.87÷10=
(5)36.9÷10= (6)43.21÷1000=
(7)3.14×100= (8)1.4×100=
(9)0.618×100= (10)0.01×100=
以此检测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归纳小结,巩固新知
我会提问:今天我们有什么新发现?估计学生会很快说出今天的探究所得,然后我就说下面我们就用这些规律来解决新问题。我会给学生准备以下题目:
1、填一填:
(1)2.34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 ),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 )。
(2)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后是254.8,这个数原来是( )。
(3)把一个数先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再缩小到原来的,所得的数是原来的数的( )。
(4)4.6的100倍是( );5个2.4的积是( )。
(5) 把470缩小到原来的是( ) ,再缩小到原来的是( ) 。
2、小红在写自己的身高时,把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写成13.5米。请你猜一猜,她的身高是多少米?
3、有比3.5大并且比3.6小的数吗?如果有,请你写出两个这样的小数。
以此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采用树形结合的方式,力求用精简的文字表达出概念的意思,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万能篇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画感觉》,感觉是看不见的,却可以体验,不同的感觉可以用鲜艳或灰暗的色彩,轻盈或繁重的点,松弛或强劲的线,整齐或怪异的形来表达.在这里就《画感觉》一课分教学资源开发、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设计三大版块来进行说课,敬请指教。
第一版块:教学资源开发
《画感觉》一课内容虽然笼统,但它并不孤立存在。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抓住了与同学切身感受联系的一条线:《画声音》、《画味觉、画嗅觉》、《画感觉》、《画触觉》、《画情绪》、《画性格》等,基本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循序。考虑到低年级同学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掌握,而是要求同学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色彩大胆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
低年级同学具备了初步的色彩基础,感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也正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精彩有趣的课件有助于本课的教学。
1、认知领域:认识感官,了解感受能力。
2、操作领域:能用色彩、线条和形状来表达自身的内心感觉。
3、情感领域:以明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发明,激发同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提高对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怎样运用色彩、线条和形状来画感觉。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范画等。
学具准备:颜料、毛笔、油画棒、牙刷等。
第二版块: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包括了自然、语文、音乐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一起欣赏,一起合作,一起游戏,建构起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由静变化,新颖活泼。
2、激趣引新,千变万化。
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二、说学法
1、充沛考虑同学的兴趣,通过玩、唱、看、猜等同学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
2、倡议合作,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身的感受,相信自身“不但能画而且能画得精彩”。
第三版块: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快乐之旅
1、先和同学一起玩“画鼻子游戏”,(让同学真正开心起来)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有的同学能画得这么准确呢?你们能把开心画出来吗?说说看。(同学初步体验“感觉”一词)
2、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轻松开心的心情去散步好吗? 把口袋里装满你喜欢你色彩和线条,开始动身啦!(同学铺好纸张,备好毛笔,油画棒等)
3、我们穿过了公园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手势)来到了一片草地上,小脚丫走在小草上会有什么感觉呢?(同学会说痒痒的、刺刺的)突然打雷了,(声效)雨点打湿了我们的衣服(好冷),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把太阳公公请来吧,(师生齐喊)哇!太阳露出了笑脸,花儿也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作品在同学们的想象中新鲜出炉)
3、这次的快乐之旅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啊?(同学们会结合自身的作品畅谈自身对线条,色彩的不同感受,充沛展现了个性。快乐之旅开启了想象的门,同学的创作激情被唤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运用点、线、面和色彩与“感觉”做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4、揭示课题:感觉在我们心里,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却可以用不同的色彩、线条和形状把它画出来(板书:画感觉)
二、情趣示范、合作体验
1、旅游回来让我们放松一下,来听一首好听的歌(师生合拍共唱),这首歌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神奇、美妙、欢快)你怎么来表示这些感觉呢?(让同学互相说说)
2、想知道老师怎么表示吗?请同学帮助吹几个泡泡吧!教师在这里设计悬念,同学会想老师画感觉怎么会吹泡泡呢?原来肥皂水 颜色吹出的泡泡黏在纸上能得到一种特别的效果,教师再利用油画棒结合点,线,面画出精彩的范作(投影出示)你们也来试一试吧.(同学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练习,教师提醒大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甚至是手。)
音乐使师生情感得到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新课标的倡议理念,对于低年级同学有着示范的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对同学个性和发明精神的培养。这时同学的感觉由体表转向了内心,感觉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三、多维评价、个性表达
1、自评、互评。
当同学基本完成作品时,让他们把自身的画给好朋友或周围的同学看,自身说说较精彩的地方,再请看的同学谈谈对画的感觉。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作者对自身的感觉多元素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由色彩,点,线,形元素组成的画给观者的感觉,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小朋友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褒扬,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给予鼓舞和评价:“你的画别有特色”、“又进步啦”、“我看到你的画从心底里感到了甜丝丝”等,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同学变得更加自信!
总结拓展:感觉不但能画出来还能表示得很美、很有艺术感,瞧这些大师们的作品真够味。(图片欣赏)
感觉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你还能体验到别的感觉吗?感觉又是很奇特的,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地方场所给人不同的感觉,如一块冰冬天给人冷的感觉,而在夏天就给你凉爽的感觉,你能用今天学的方法表达出自身真实的感受吗?
课外拓展让同学积极地去体验观察身边的事物,自主参与探索过程。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体验为灵魂,让同学在各种游戏中探索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两次作业的设计和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展开活动,使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