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说课稿(八篇)

2023年说课稿(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1 20:36:25
2023年说课稿(八篇)
时间:2023-03-11 20:36:25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篇一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23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说课稿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首先我简单分析一下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宋词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选的都是宋词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根据课文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3、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二)导 导入新课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读 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品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分三步:

1、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采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内容,为何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词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3)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羡慕周瑜?

(4)“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人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突破本课的难点。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并不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

3、炼字炼词,品味语言

此环节主要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五)悟

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知识目标豪放词的特点 情感目标 从容旷达的胸襟。

(六)练 课外拓展、迁移知识

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让学生把握竟象与意境,寻找二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总结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这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的语言要有力度和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豪放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学生,走进作品。

1、板书基本上是按讲课思路来安排的,力求简洁精练。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理解讲课思路,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2、作业:

a、背诵课文

b、查找一首怀古诗词,试着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性的文章。

说课稿篇三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

1。学习拉花的制作方法,体验纸材的特性并能够剪制一种以上的拉花。

2。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能用制作的拉花、彩练设计出多种用途并进行环境美化。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联想、自主学习、与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

重点:运用多种纸材和剪制手段表现不同的拉花,并能用拉花美化环境。

难点:剪刀的使用与控制(薄纸剪时要细心,做到不剪断),拉花的不同表现方法,以及在剪制彩练时对于纸张及色彩的选择与排列。

在节日里,我们经常用一些五彩的拉花来美化教室,布置舞台。在剪制拉花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拉花的神奇与美妙,体验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神奇的艺术品——能够伸缩的彩纸的快乐,并且通过联想,进一步将拉花变化成更多的艺术品:如鱼、围巾、帽子等。

设计本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纸材及剪制手段,围绕如何运用多彩的拉花美化自身和环境这一目的进行设计及制作,并通过活动本身以及作品传递、信息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从学生自己意图剪拉,到发现探究问题的讨论,再到寻求解决的方法,创造剪拉出自己喜爱的表现对象,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不断地交流,寻找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流程如下:

我首先设计了“学刘谦变魔术”这一环节,正当学生情绪高涨,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让学生探究更多的纸条变长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设计做好铺垫。

带领孩子欣赏教室里大量的教师范做及课件中的拉花作品,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拉花,并了解拉花的用途,拓宽视野。

用恰当的纸材表现拉花。让学生观察分析拉花做法,设疑:该怎么剪?先折叠?折一次剪出来的是什么效果?二次?三次?使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把纸连起来?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

通过欣赏拉花的形状,启发引导说说与其相似的物品(鱼),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出龙身的特点,为下个环节做铺垫。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设计“接龙大赛”,教师做龙头,学生集体合作龙身,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制作同时,并播放儿童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分组以舞龙表演来结束本节课,鼓励学生继续探究裁纸、连纸的方法,从而了解更多的制作拉花的方法,并用拉花制作各种装饰物。

说课稿篇四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本文的显著特点: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个“爱”字通贯全文:“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因为它是“我”的老家,“我”就爱它,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都改变不了“我”的爱。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1、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幻灯片1)

2、抽生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词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板书)(幻灯片2)

4、要求学生读阅读提示,画出阅读提示中的要求。

1、自由读文,解决生字新词情况

2、检查字词情况。(幻灯片3)

婀娜的舞姿 粼粼的波纹 潺潺 唱和 干涸 点缀 螃蟹 浮现 潮湿 流通 舒服 印象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1、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幻灯片4)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幻灯片5、6)还有哪些地方还是描写家乡景美的语句。 (幻灯片7)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

表达思念之情。)(幻灯片8)还有哪些语句是描写作者童年趣事的?(幻灯片9)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幻灯片10)

师:像这样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种抒情方式。(幻灯片11)

(2)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幻灯片12)

(3)出示概括本文内容的小诗,生有感情地朗读。(幻灯片13)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家乡。

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是来自安县沙汀实验中学的薛和军,我说课的题目是《电阻》,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1. 教学内容

本节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3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两大电学基础知识之后的又一大基础知识,是学习后面变阻器、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等内容的必要基础。在本节中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本节知识。所以,不管是从课标的要求来看,还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很重要作用。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通过对本节知识内容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将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有关.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的建立。从前面学习电流、电压的类比法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为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通过学生动手进进行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学生归纳, 让学生突破重点

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程序

1,设疑导学,激发求知欲

问题:导线多用铜、铝,重要的电器设备的导线还要用银来做。铁是导体,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做导线呢?

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思维,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演示实验后,通过学生观察到得实验现象,说明导体虽然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猜想出改变其他因素从而变灯泡的亮度么?,例如材料、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等,学生的有些猜想缺乏针对性,电流与水流对比,象河道的构成材料、河流的长度,河流的宽度都会影响水流的运动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先进行讨论结束后再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将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电阻的大小可能与这几个因素有关,如果研究电阻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其它几个因素该怎么办呢?

根据学过的的知识学生将回答出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这时我将告诉他们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4.学生动手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经师生讨论后让学生采用合适的器材对所猜想的因素进行足一探究

探究一: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

结论: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流强度与材料有关

探究二: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结论: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5.分析总结与归纳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性质有关,此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本环节中学生介绍半导体,超导体以及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为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6.反馈练习

落实基础,巩固了知识。

7.知识小结

1.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

4.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 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教学板书如下:

1.目标达成:充分地利用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物理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从学习物理知识到应用于实践,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处理:在讲解的过程中, 灵活处理教材中的环节,对半导体、超导体的介绍,增添了现实科技的丰富,并设计动手探究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

说课稿篇六

《华南虎》位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教材208—212页),本文属诗歌,课内自读篇目,选自《诗刊》(82年2月)。

《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有以下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是以动物为话题,共有五篇文章,《华南虎》安排在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优秀教师牛汉写这首诗的时间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这与作者当时境遇何其相似。当时,那老虎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的强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写了这首诗,所以在确定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绘虎一习虎一说虎模式,结合最近关于“华南虎”现世的新闻报道,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本单元共五篇,前两篇为基本篇目,后三篇为自读篇目,五篇文章都与动物有关,文章不只是简单地描写动物,更多的是写到人们对动物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类生活轨迹,《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的思想与追求,这是本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中,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认识生命的平等,每一个人都应保护动物、珍视生命,正确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

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安排了“绘虎”、“说虎”两个环节,课外搜集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出各具特色的虎,并配上文字说明(也可以是诗)。由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佳词佳句,背诵课文。

2了解诗中众多形象,理解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自主探讨语言内涵和诗歌形象。2把握主旨,依据图画学写诗。

3、德育目标:

鞭挞愚昧,培养自信心,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

1、重点:

华南虎形象的认识,象征手法——通过研讨词句,结合作者处境小组内完成。

2、难点:

几个关键语句的分析,以及几种态度的对比——通过合作探究,老师点拨攻破。这样确定原因: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表现了特有的政治环境,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也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而这段历史,学生陌生,即使了解了整段历史,也难以理解“华南虎”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要突破口重点,就要讲清背景,学生反复阅读,因为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本文情感炽热,诗中老虎的遭遇会引发他们的同情心,因而让学生小组内探究、交流,教师整理。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自律性差,依赖性强,语言表达技巧欠缺,因此要督促学生做笔记,练习要限时,要让学生掌握分析要领,调控好课堂气氛,以免影响任务完成。

1、“一法三原则”

“一法”:

读启示教学法,其教学手段:首先指导学生读书,勾出知识点,其次老师提问、归纳,板书知识要点,最后老师小结,检查,采取此法的理论依据: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原则”:

学生自主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足够空间和时间。根据学生实际,做到深入浅出,简单明了,提问、探究、练习,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落实好前面的德育渗透原则,把学文、作文、做人有机结合。

2、情景熏陶:

《新课标》要求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思维的情景,为学生创设情感基础,绘画展示,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让学生感情自然流露,领悟文字能力自然提升。“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采取多种阅读相结合,可让学生感悟内容,体会意境,增强探究的信心。

3、换位法:

针对作者写作时的政治背景,学生生活经历缸乏而选择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把学生置于当时情景去体会,从而产生其有感受,便于理解形象有象征意义。

4、习“虎”中,采取粗读——研读——品读,自主发现——探究疑难——合作交流,抓关键,抓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由学到用,拓展延伸,体现一个“活”字,立足一个“读”字,突破一个“情”字。

(一)导入设计:

师:虎历来被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威猛和高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绘虎图片。

(二)绘“虎”(小组推荐,班上展示,学生评价)

虎是山中之王,同学们不仅绘出它的外形,而且绘出它的内神,不仅绘出了它凶恶的一面,而且绘出它坚强、勇猛,敢于斗争的个性,虎常常生活于莽莽深山之中,那里才是它的自由乐园,才能发展自已的个性特长,作者写的《华南虎》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1、介绍作者:1七月诗成员”,55年受胡风事件牵连,囚禁两年。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劳动改造。

2、《华南虎》写作时间及背景(略)

(三)习“虎”

第一步:粗读(全文)——感知形象

要求:

1、勾出佳词佳句,理解并提问。(学生解答)

2、华南虎是怎样一种遭遇,你对此有何看法?

3、找出抒写华南虎容貌,形体的关键语句,

4、仅仅是写虎吗?怎样理解?(象征概念)

第二步:

研读(主体)——探究疑难

1、问:

文中的“观众”“铁笼”“我”各代表什么?(小组研讨)

1师提示;

2联系背景,找信息句;

3理解;

4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

“华南虎”——威严、高傲、向往自由,不屈生命,执着

“我”——在华南虎不羁个性呼唤下,诗人有着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2、问:

谁铰了华南虎,谁关了华南虎,谁在那里呵斥,谁在那里丢石头?是谁?(自由发言)

师:对,是人。作者在华南虎身上看到的是不也的灵魂,而我们是否也看到了类动物朋友的残害呢?(学生举例)

第三步:

品读(最后部分)——把握主旨

1、揣摩问题:

1明白什么?

2为什么羞愧?

3“我”到底看到了什么?(主旨句,想象写)

2、面对大自然中的朋友,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六、流程及时间设置(一课时)

1、提问,引入,板书课题1分钟

2、作者及背景简介

3、学生粗读把握、口述

4、学生研读理解,教师归纳

5、学生品读、探讨、延伸、交流、总结

6、学生感想,写心得

7、师生齐读全文,总结本课

8、处理练习

9、布置课外作业

1、总原则:

力求简明清晰,既要反映教学流程,又要反映知识脉络和重难点,文章总体特色、思想,依据课堂构想三大板块,把板书的要领放在习虎中粗读、研读、品读的主要知识上和疑难上。

2、理论原则

1“绘虎”这一步骤设计,遵循[美]斯金纳提出的“学习是在刺激反应本无关系的情境中个体展示与个体组合的一种自发过程”。

2“习虎”这一流程,遵循[美]皮亚杰“学习最基本原理就是发现”,他认为“理解就是创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借助余意味尽的好奇心,对比探究“虎”、“看客”、“我”的真正内涵,其中粗读是感知形象;研读是把握重点,探究疑难;品读是探究主旨。教师创设三个小问题:明白什么?为什么羞愧?到底看到了什么?学生寻找问题所涉及的信息,然后内化处理,然后用自已的语言将内化后的信息表达出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旨发现力。

3“说虎”这一环节,是知识延伸,在简单层面的朗读,积累,发现的基础上,深入地再创造、再交流,“教师的任务重在点然而不是自已然烧,是使学生精彩,而不是自已精彩”(《教育的先进策略》张光华著)

3、附板书

说课稿篇七

新课标的实施如春风般地吹遍全国大地,我们沐浴在这春风里,感受到清新的气息,也带来了困惑。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把握学科教学的松弛度?许多制度的条框还是束缚着老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师生带来一个广阔的空间,成为课改的突破口。

我们学校有幸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材的编写、参与探索这一学材的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对每一个主题的选择与确定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选编的内容都必定要符合学生本人、社会与自然的密切整合,每个主题几乎都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科学、人际交往等领域。如《老师,您好!》的编写目的是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的创造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我们在编写与使用中慢慢地清晰起来。

同时,本着发扬“为了让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的新课标精神,根据本校的德育特色,结合新世纪德育创新,增强德育教育的体验性、实效性,我们拟编写一套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材,根据年级特点形成系列,并且融入家长学校的内容,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用的校本教材,参考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体验教育。

下面,我校选取校本教材综合实践精品课《我的爸爸妈妈》作说课展示。此课是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老师,您好!》一课主题的延伸,同样通过情感体验,以情晓理、以情动人。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涉及到“人”的内容最难设计,因为情感的体验不是光靠收集资料、做做游戏就能实现的,它必须触动人的心灵,震撼人的思想。因此,在设计关于父母亲情的《我的爸爸妈妈》这个活动时,我们力求在体验、感悟上下工夫。“细微之处见真情”,我们发掘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细节,与学生真心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学会感恩。

(一) 观察了解,作好铺垫

汇报课之前,教师布置了三年(2)班学生三项任务:

1、跟随父母到他们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

2、坚持每天做一件家务事;

3、亲手做一份礼物给父母。

(二) 真情互动,爱的交流

学校邀请了三(2)班的家长参加汇报课,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积极参与,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

1、利用相片简介父母的特点、工作状况。

2、调查学生坚持做家务情况。(调查结果只有两个同学坚持)

体验:父母为孩子们付出了九年的心血,每天重复地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孩子们坚持一个月的家务都那么难,可想而知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使他们坚持了艰辛的岁月。

3.分别向家长、学生了解他们是否知道对方的生日。(调查结果是父母全部都举手,但学生举手的了了无几。)

体验:了解出生日是父母亲的受难日,要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他们含辛茹苦地抚养自己成长。

4.做个游戏看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了解有多少。

体验:互动的游戏环节让家长和学生都体会到要多观察、多关心对方的事情,了解除学习(工作)外的其他生活习性。

5.老师选取了两个分别关于父亲、母亲的感人故事和大家分享。

体验: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为孩子牺牲了许多时间、娱乐、事业甚至生命,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吗?或许那两个故事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每一个父母付出的程度都不同,我们应该记住生活的点点滴滴,那里充满了父母对我们的爱。

6.老师大胆地用自己真实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老师把自己写给已经去世母亲的信拿给大家看时,真情所致,在场所有的人都落泪了。)

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能体会父母的爱,趁他们健在给予真心的感谢和回报吧,孩子的乖巧、懂事就是给父母最大的安慰。

7.赠送自己做的礼物给到场的家长。

(场面非常热闹、感人,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流下了热泪。)

(三)平等交流,心灵对话

在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把握好。要想学生产生共鸣,自然流露感情,老师必须以朋友的角色与他们平等、真心地交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抓住细节,在关键处适时点拨,师生的全情投入使实践课产生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1、在揭示课题时,老师先贴出涂粉红色的“妈妈”两字,然后说自己觉得“妈妈应该是漂亮、温柔、勤劳的”,你们心目中觉得妈妈是怎样的,想用什么颜色代表“妈妈”。接着“爸爸”两字是棕色的,你们猜老师为什么选棕色?最后才出现“我的”两字,揭示了整个主题。通过这样如做游戏般的交流,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畅所欲言,也为第一个环节打下基础。

2、在讲故事时,老师用充满感情的语气,沉重的心情去演绎故事,让学生陷入沉思,感受父母的伟大,领悟孝道的内涵。老师还敢用自己的真实故事与学生们分享,当她展示出自己孩子稚嫩的礼物时,学生们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当她讲到妈妈离去的遗憾,孩子们静静的。老师知道,他们之间的心是相通的。

3、在学生送礼物的环节,老师播放《念亲恩》《懂你》等歌曲,增加了感情的`渲染,使活动达到高潮。

这节课是在眼泪和感悟中结束的。下课后还有学生趴在书桌上哭,家长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个感人至深的场面至今仍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铭记于心。家长们很有感触地说:“这种课让学生增加了亲身体会,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并且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刚刚作文起步的三年级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读来感人肺腑。我们觉得,因为这个选题接近学生生活、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和亲身体会的,所以他们乐于参与课堂学习,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没有口号、没有造作。

通过活动,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体会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真情,懂得孝顺父母。而家长也在这过程中知道孩子的心声,更明白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由于执教者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通过巧妙的设计、有效的指导、真情的付出,使这节课取得显著的效果。

注:此课在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广州实验区交流研讨会上作说课展示

说课稿篇八

最近,我们正开展:“我能干”的主题系列活动。目标是能感知“自我“,体验自己的能力,能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初步感知五官,知道它们的功用以及该怎样保护它们。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活动中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在用自己的感官,获得直觉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感知和调整自己,也就是说:活动中我们要积极地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活动的主人,自己有能力认识事物,甚至改变事物。因此,丰富又真实的活动场景对他们的吸引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所以在本活动中,我们想通过创设活动场景,引导幼儿和老师、同伴一起,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获得愉快的感受,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2、能感知方位,能在集体面前大声地讲话。

3、懂得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客人。

1、活动场景一:去小鸭家的路上。(有森林、小河、草地等)

2、活动场景二:小鸭家。(有小床、小桌子、小椅子以及各种玩具)

3、小鸡头饰每人一个,母鸡头饰一个,小鱼或小虾的图片若干。

4、一大班幼儿扮小鸭,一师扮大灰狼,音乐磁带。

5、幼儿有捉迷藏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师:宝宝们,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去鸭哥哥接做客,那么咱们做才是有礼貌的小客人呢?

2、幼儿讨论:见到鸭哥哥时要问好,说:“鸭哥哥你好!”;鸭哥哥请吃东西时要表示感谢,说:“谢谢你,鸭哥哥”。

3、师:我们去鸭哥哥接做客还要带写小礼物送给它,大家说说带什么好呢?(提示幼儿:鸭哥哥喜欢吃什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小鱼和小虾的图片。

1、师:宝宝们,小鸭哥哥的家很远,大家一定要跟着妈妈走。来,轻轻走多草地,这儿有条小水沟,跳一跳,跳过去……

2、播放大灰狼的音乐,一师扮大灰狼出场,师:哎呀,不好了,大灰狼来了,宝宝们快快找个地方躲好,妈妈没有叫你们,可千万不能出来!

3、“大灰狼”:咦?真奇怪!刚才明明看见有一群小鸡在这儿,怎么一眨眼就不见了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