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八篇)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2 21:23:27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八篇)
时间:2023-03-02 21:23:27     小编:zdfb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篇一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1、作者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作者在文中着重阐述了“独处”的作用,请分条概述。(3分)

3、第三自然段画线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①修辞手法:

②表达效果: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述“独处与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3分)

5、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而是残缺的人生。

b.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

c.只要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就是残疾人,他们也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 业绩。

d.文章多次引用名人诗文,议论有据,主旨明确,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丰富的学识修养。

6、“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7、作者为什么说“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3分)

8、“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你认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乐于独处,静心思考,才能拥有一颗独特而自由的`心灵。(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

2.①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②独处,可以创造属于自己,也可以奉献给社会的心灵财富;③独处,能净化人的灵魂。(本题3分。答对l点得l分,意思对即可。)

3.①排比兼比喻:②使语言形象生动,语势充沛,强化“独处”的重要性。

(本题共4分,每一问各2分。意思对即可。第一问必须说出两种修辞方法才能得2分,否则不给分。)

4.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只有在独处中静心思考,才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和领悟。(本题共3分,对相互之间关系揭示不充分的,扣2分。)

5.b(2分)

6.这句话中“无知的人”处于“闲暇”时,虽独处却不思考,会导致精神的死亡,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意思对即可)

7.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适宜思考);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需要独处);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也可用自己的语言作答,信息完整、意思正确即可)

8.认同。孤独的人如果能忍受痛苦,战胜孤独,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拥有新的收获。不认同。孤独的人如果陷入孤独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必将导致精神的颓废乃至消亡 (任选一点或者综合两点作答均可,意思对即可)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篇二

独处,是入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入,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入来说,闲暇是入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许多入都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哪里还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还有少数人能超然物外,享受着独处的滋味,但这种人常常被视为性格怪异的人,甚至被视为神经不正常。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虽然时下喜欢独处的人,被视为另类或性格有点怪异。不过,一个人既然喜欢独处,那就不管别人如何评判,仍然我行我素、矢志不改。为什么有些性格孤僻的人,甚至一些残疾人,他们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呢?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正在于他们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人生在世,与人共处,可以创造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自我独处,则可以创造独属于自己,也可以奉献给社会的心灵财富。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独处之人,远离扰攘世界,浮嚣市声,躲进书斋,以书为友,皓首穷经,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尽管读几本书,寒不可衣,饥不当食,但它能净化人的灵魂,绝不会因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而苦恼。独处之人,夜阑人静之时,遥望星空,慨宇宙之浩大,叹人生之屑微,绝不会去与人争蝇头之利。独处之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对酒当歌,自寻欢乐,傲视世俗。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10.作者在文中着重阐述了独处的作用,请分条概述。(3分)

1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述独处与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12.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而是残缺的人生。

b.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

c.只要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就是残疾人,他们也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

d.文章多次引用名人诗文,持论有据,主旨明确,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丰富的学识修养。

参考答案:

10.①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②独处,可以创造属于自己,也可以奉献给社会的心灵财富;③独处,能净化人的灵魂。

评分意见:本题3分。答对l条得l分,意思对即可。

11.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只有在独处中静心思考,才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和领悟。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对相互之间关系揭示不充分的,扣2分。

12、b(3分)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篇三

石庆华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1.“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你认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句话中“无知的人”处于“闲暇”时,虽独处却不思考,会导致精神的死亡,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意思对即可)

2.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适宜思考):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需要独处);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意思正确即可)

3.认同。孤独的人如果能忍受痛苦,战胜孤独,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拥有新的收获。

不认同。孤独的人如果陷入孤独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必将导致精神的颓废乃至消亡(意思对即可)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篇四

阅读的方法

读的时候有轻有重,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具体哪些地方快哪些慢我一时也整理不出来什么法则(可以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

举一个例子:以前我读书是流水帐式的,现在我一定会先把目录很仔细的看一看,目录往往包含了最高层的知识结构,然后我会挑选看上去最有趣的部分阅读,如果发现需要用到前面的内容就跳到前面补充一下。一般来说,最有趣的部分读完之后,其余部分也就不那么紧急了,大可以轻松地看一看。

此外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加深印象;看到觉得重要的地方,要随手做笔记,就算以后不看自己的笔记,单单是记下来就能极大加深思考。

有的书整个就可以略读,因为其中有意义的地方并不很多(但又不能绝对不读,因为毕竟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譬如《专注力》我花了不到两个小时读完了,主要是看里面的一些例子,作者的解释我发现不需要细看,有了例子自己就可以分析,没有作者的解释先入为主反而可以分析得更彻底些。另一方面,《社会性动物》就花了好几天,因为里面的思辨密度很高,值得仔细分析甚至参与作者的思考。

阅读的分类

我一般把书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的。一类是思维的。(当然,还有第三类,就是娱乐的,不作讨论:-) )

一般来说我更倾向于阅读培养思维的,譬如《你的灯亮着吗?》、《决策与判断》、《别做正常的傻瓜》、《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数学与猜想》、《ask the right questions》……因为思维方面的东西是跨学科的,任何时候都用得上。并且,反之如果思维没有培养好的话,学习东西也容易走错方向或者事倍功半。当然,话说回来,光看思维方面的书,不去选择一门或几门领域知识,也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这里所谓“更倾向于”是指时间分配方面的。

时间分配方面。一般是在学习知识性的东西的过程中抽时间阅读思维方面的书,边学边思,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锻炼思考的能力。此外,思维方面的书,我认为是读得越细越好,读的过程中思考得越深入越好,切不可观其大略只求理解。理解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像xx一样思考”,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同时也需要站到他人位置上学习别人的思考方式(即“穿上别人的鞋”),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将他人的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

方法方面。(我现在认为,)知识性的东西,在学习方法上最重要的应该是注意两点:1) 观其本质。2) 观其大略。此外,只有当急着要用的时候,才需要去注意技术细节。值得补充的是,我的意思并不是什么细节也不看。有些细节是重要的,80%最重要的细节往往能在20%时间内掌握。剩下的用到的时候查查就差不多了。

阅读的习惯

任何一点时间都可以用于阅读。举个例子,我每天都会走去食堂,从实验室到食堂的路上一般有4~5分钟,我发现起码可以读两页书(而且还不是那种小说书,而是知识性的书)。每天两页,两百页的书也就3个月就读完了。点滴的时间汇聚起来就是一个“长尾”,想一想,每天有多少个这样的4~5分钟,3个月就可以读完多少本书。(豆瓣上有一个小组“走哪都带着书”)。利用这种方式的阅读,读完之后就像根本没有花任何时间一样。

一旦停下来,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拿起来读了。所以一个“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人往往到最后会变成了“整天晒网,永不打渔”。一本再厚的书,只要每天看一点,总有看完的一天,而且完全可以算出来需要用多久就能看完。反之则永远没有开始的那一天。

思考的习惯

阅读过程中遇到任何值得思考的东西,可以放在任何大脑有空闲的时候思考:刷牙洗脸时、休息时、走路时、睡前等等,

我相信一旦成为习惯,就连自己觉察不到的时候,无意识层面都在思考,积累起来就悄悄利用了别人无法利用的好多时间。此外对知识的更深层思考也能够极大地加深记忆。

思考绝对不是一件疲劳的事,而是一件放松的事。

评论

#  siesta 发表于-04-08 18:06:30  ip: 220.249.74.*

整天晒网,永不打渔...我有一点呀大哥,习惯养差了点:(

#  coolspeed 发表于2008-04-08 20:36:27  ip: 218.244.68.*

老大爱读心理学。

我爱看的是社会学。

英文书都是在哪儿买的啊?

2008-04-09 13:17:04作者回复:

#  hayate 发表于2008-04-08 22:30:19  ip: 220.234.123.*

唉 古人曰三上啊

我就是效率太低了哦

#  duguguiyu 发表于2008-04-09 00:57:09  ip: 59.66.114.*

re。。。

感同身受啊。。。不赞都不行了。。。

ps:新发现的一个看书的好招。。把书放在超市推车那坐小孩的地方。。。就可以边陪mm逛边看书了。。。

2008-04-09 13:16:12作者回复:

好法子啊:-)

前提是别被拍:p

#  jeanvahe 发表于2008-04-09 09:10:22  ip: 202.38.46.*

非常出色!

读书以思考为主,而非记忆。

但是有的时候思考不上来,似乎强记也有效果,未来某个时候也许就顿悟了?

#  dikatour 发表于2008-04-09 12:57:08  ip: 121.0.31.*

我是太心急,总认为自己是超人,想一个月同时看完很多本书,结果发现一本也没看完 :(

#  rocky 发表于2008-04-14 10:23:38  ip: 13.187.242.*

非常出色!

读书以思考为主,而非记忆。

但是有的时候思考不上来,似乎强记也有效果,未来某个时候也许就顿悟了?

//-----

我觉得有道理

来自:/pongba/archive/2008/04/08/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篇五

石庆华

独处,是入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入,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入来说,闲暇是入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许多入都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哪里还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还有少数人能超然物外,享受着独处的滋味,但这种人常常被视为性格怪异的人,甚至被视为神经不正常。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虽然时下喜欢独处的人,被视为另类或性格有点怪异。不过,一个人既然喜欢独处,那就不管别人如何评判,仍然我行我素、矢志不改。为什么有些性格孤僻的人,甚至一些残疾人,他们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呢?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正在于他们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人生在世,与人共处,可以创造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自我独处,则可以创造独属于自己,也可以奉献给社会的心灵财富。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独处之人,远离扰攘世界,浮嚣市声,躲进书斋,以书为友,皓首穷经,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尽管读几本书,寒不可衣,饥不当食,但它能净化人的灵魂,绝不会因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而苦恼。独处之人,夜阑人静之时,遥望星空,慨宇宙之浩大,叹人生之屑微,绝不会去与人争蝇头之利。独处之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对酒当歌,自寻欢乐,傲视世俗。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第5期《思维与智慧》)

1.作者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着重阐述了“独处”的作用,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画线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述“独处与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而是残缺的人生。

b.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

c.只要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就是残疾人,他们也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

d.文章多次引用名人诗文,持论有据,主旨明确,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丰富的学识修养。

参考答案:

1.乐于独处,静心思考,才能拥有一颗独特而自由的心灵。(意思对即可。)

2.①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

②独处,可以创造属于自己,也可以奉献给社会的心灵财富;

③独处,能净化人的灵魂。(意思对即可。)

3.①排比兼比喻:

②使语言形象生动,语势充沛,强化“独处”的重要性。

4.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只有在独处中静心思考,才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和领悟。

5.b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篇六

独处

涂华

①在一次聚会的闲谈中,一位朋友大姐曾这样感慨,她说,就算十天内没有人和我说话,我也不会感觉到寂寞。说这番话的时候,大姐一脸的安宁与祥和。我相信大姐的心态,在我眼里,她始终是一位精神丰沛,心灵富足的知识女性。徜徉在自己情趣爱好的世界里,和灵魂对话,与思想共鸣,倾听生命自身的声音,我想,这就是大姐从容的心境吧。

②面对日渐喧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难耐寂寞,害怕独处。只要是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就会无所适从,百无聊赖。我的一位男同学曾跟我说,他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电视打开,哪怕不看,也让它响着,一直到睡觉为止。还有些人,只要有闲暇时间,必定要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好像过得十分热闹,其实,这正是内心空虚、思想空洞的表现。

③人的生理构造决定他所得到的物质享受必然有限,而惟有珍视心灵生活才能让自己精神的疆域无限宽广。

④“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

⑤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多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时,你就会发现,安静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孤独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⑥安静时,给自己一份闲适和淡泊:孤独时,给自己一份沉思和遐想。

⑦在人们越来越崇尚以热闹繁华为外部特征的生活时,能够独处就变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赖于自身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还来自于对生命对生活真诚的热爱。一颗饱满的灵魂,才会在思想的天际间喷薄跃动,纵横驰骋。

⑧喜欢独处与一个人的性格无关,却与品位相联。爱好独处的人同样也可以是性格开朗,交友广泛的人,但是素养决定他们无论怎样与别人交往,都葆有自己心灵的空间,独处始终是他们生活的必需。

⑨如果说把独处时光看做是一种享受,那么它必定是有心灵参与的。只有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充实,才会感悟到孤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境界。

⑩“水静由明而旷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界,万物之静也。”一个人只有内心安静下来,才能心境澄明,神思通达,故而,宁静应是获得独处意境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他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也会惧怕孤独的来临。只有树立坚实的自我,才会在这个世界上有他精神的坐标。

⑾独处,是给心灵一个休养方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我们承受太多的压力和负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缓解和释放。独处和沉思便是一种心灵的沐浴,激浊扬清后会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⑿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包括写作、阅读、绘画、艺术欣赏等,这些皆依赖于独处时的环境和氛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这恰恰说明真正的美孕育在静寂和孤独中。

⒀作为圣人先贤的庄子,于虚静中挥洒着他的逍遥,于达观中实现着自我的超越,“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心随境走,神随意游,庄子给了我们心灵的彻悟,只要浸润其中,感知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就真正洞悉了万物之理。

⒁独处能为我们营造一片心灵的天空,惟愿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思想精髓能成为我们心中翱翔的翅膀,迎风而旋,伸展羽翼,承载我们的精神永远飞扬!

2.文中说“独处是一种享受”,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有哪些心灵的享受。(4分)

3.选文第②段问什么写自己男同学以及有些人害怕独处的表现?(3分)

4.简析结尾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

5.本文语言含蓄蕴藉,哲理性强。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6.“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阅读本文后,你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独处人群的生活状态有哪些新的认识。(3分)

答案:

1.答案:①获得一份闲适和淡泊、沉思和遐想。 ②内心的宁静、充实。③心境澄明,神思通达。④修养心灵,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4分。

2.答案:将男同学以及有些人内心空虚、思想空洞的表现与大姐从容的心境相对比,突出了惟有珍视心灵生活才能让自己精神的疆域无限宽广,独处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

3.答案:内容上:升华主题,表达希望人们能于独处中获得心灵的彻悟和精神的涵养的愿望。结构上:呼应上文。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4.答案:例如“喜欢独处与一个人的性格无关,却与品位相联。”这句话语言简练,含义丰富。既点出了“独处”与“孤僻”“孤独”的区别所在,又表达了“独处”是一种精神修养,只有素养好,品位高的人才喜欢“独处”,葆有自己心灵的空间,使“独处”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的观点。可谓言简意丰,韵味无穷。

评分:举例恰当,分析出语言的哲理性即可,共3分。

5.示例:“留守儿童”可在独处中坚实自我,获得精神的独立和一定的自理能力。

“空巢老人”可不受外界及儿女干扰,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注重精

神修养,过有意义、有追求的老年生活。

评分:答案新颖合理,有独特见解即可,共3分。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篇七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结尾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1分)

小题4: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3分)

小题5:请写出你读过的一部文学作品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提示:写出作品、作者、主人公)(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小题2:比喻论证。(1分)形象地论证了读书时动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要性。1分

小题3:此题无惟一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如:“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小题4:如: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小题5:写出名著、作者、主人公各3分,写出体会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在讲读书与思考的关系,说明读书为什么要思考,最后在总结议论时才归纳出论点:读书中,思考很重要。

小题2:

试题分析:作者把读书比作人的胃对营养的吸收,是比喻论证,说明读书也要胃一样选择有营养的东西吸收,怎么选择?落点还是在“思考”上。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例句的特点,句式是条件关系的句子:“……才能……”,修辞上是比喻句;“糟粕”“营关养”,选一个与思考有关的喻体拟,组成条件关系的句子。如:思考,才能在知识的路途上柳暗花明。

小题4:

试题分析:读书的名言很多。名人说的话,格言,俗语,只要是与读书有关的,固定格式的句子即可算为“名言”,名,即著名的,大家知晓的。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提示,要点明作品名、作者。“体会”可以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选一个角度说,说明自己读书的收获。

独处与思考读后感篇八

《读书与思考》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阅读题: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3、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结尾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4、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

5、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6、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

参考答案:

1.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2.道理论证

3.示例: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