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十四篇)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1:47:12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十四篇)
时间:2023-01-10 11:47:12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一

[摘要]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流派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森、兹维坦・托多罗夫和劳特曼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从结构上品评诗歌,开拓了文学批评上的结构主义,它使二十世纪以至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壮观。虽然受到其它理论流派的批评和挑战,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诗学;作用

一、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

自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以来,世界的语言学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同时对其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语言学领域,它的一套理论方法被其他社会学科所采用。人类学使用这一套理论方法,形成结构人类学学派,神话学用符号理论分析神话结构类型,取得丰硕成果,精神分析学从结构上分析无意识活动和梦,文学批评从结构上品评诗歌,等等。都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把各自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结构组合。

索绪尔采用共时的方法研究语言,认为语言是一套在特定的体系中由相互关系决定的符号系统。他把一个个符号看成是能指词和所指词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关系是随意性的,是由历史文化发展约定俗成的;符号的能指词这一特性是线性的,也就是说是符号之间是因为不同或者差异产生自己的独特性,体系中每一个符号只是凭着它与其它符号的差异或不同而具有意义。也就是说,意义不是客观存在于每一个符号中,而是功能性的,是与其它符号区别的结果。正是这种不同或者差异关系开拓了文学批评上的结构主义,它使二十世纪以至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壮观,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诗学批评中的结构主义

从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发展到诗学研究的结构主义,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不能不提,这就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森。他于19移居布拉格后成为捷克结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二次大战爆发后他又移居美国,在那里他遇到法国人类学家洛德一列维斯特劳斯.两人交往很深,产生了很多结构主义的思想。雅各布森把诗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部分,那么.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就可以在诗学研究里游刃有余了。他认为诗学只有在语言被置于某种对语言本身的清醒意识中才得以存在。语言的诗的功能“促进了符号的可知性”,使人们注意到它们的物质特性,而不仅仅将它们作为交流的筹码来使用。在诗学中,符号脱离了它的对象;符号和所指对象之间通常的关系给打乱了,这就给符号以某种独立性,作为本身就具备价值的客体出现。对雅各布森而言,所有的交流都含有六种成分:说话者,听话者,他们之间传递的信息,使这信息可以理解的共通的代码,交流的接触点或物质媒介,以及这信息所指的背景。这些成分中的每一点都可能在某一个特定交流中起主导作用;从说话者的角度看,语言是某种思想状态的激动或表达;从听话者的角度看,它是意动的或是试图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果交流中关注的是背景,语言就是参照性的;如果交流中针对代码自身,语言就是超语言学的;针对接触点本身的交流是交际性的;当交流集中于信息自身时,诗的功能是起主要作用的。而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了些什么都无关紧要了。

另外一个结构主义理论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在他的《诗学的定义》里首先区分两种观点:一种是把文学文本看作完全的知识的传统观点;另一种把每一个具体的文本看作抽象结构的表现,也就是结构主义的观点。结构主义认为这两种观点不是不相容的,而认为它们是互补的;然而,根据强调哪一个方面,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区分这两种观点。在结构主义看来,这种传统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崇高的,独一无二的,结构主义把这观点称为解释。解释有很多同义词,如评论,诠解,细读,分析,甚至“批判”。这种观点的目的就是要让文本说话,也就是说忠实于客体,忠实于那个结构之外的”其它“。作为结果,这种传统观点抹杀了主体,也抹杀了主体产生的戏剧效果。这种结构主义观点认为,如果不把一部文学作品暂时放置一下然后把它投射到其它什么上而不是它本身,那么要理解它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如此紧密的支持作品的形式以至于它和作品的形式是等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每部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最好的解释形式。

如果解释,也就是所谓的传统观点,是分析的一般术语,文本就是问题的关键了,那么第二种观点,也就是结构主义的观点,可看作是科学体系里的上下文。用这个一般文人不喜欢用的术语,目的是少指向这种活动产生的精确度(精确度必须是相对的),更多的指向分析家采用的方法;分析家的目的不再是具体作品的分析,意义的定位,而是确定一般的规律,具体的作品则是这些一般的规律的产品。

就第二种观点,也就是结构主义观点而言,可以区分几种不同的看法,乍看起来,这些看法差别很大。的确,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接一个的学科,有分析学的,社会学的,道德学的,还有从哲学及思想史派生出的其它学科。所有这些学科都否认文学的特性是内在的,而把这特性看成是存在于文学作品外部的规律的表现,或那些和心理。社会,甚至人的大脑相关的规律的表现。所有这些科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一个永恒王国――也就是解码和翻译的劳动。文学作品是某种东西的表达,这种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代码达到这个某种东西这种研究取决于研究的目标是否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是什么东西,然后归入某一类范畴的语言中去(这些科学之一种),而每一种语言都有好多分枝。这种活动和科学相关,到目前为止,它的客体不是特定现象而是一些规律(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规律却由现象解释。

兹维坦・托多罗夫认为诗学打破了解释和科学在文学领域建立的对称性。和对具体文学作品解释相反,他认为诗学不追求意义,目的是一个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体系主导着每一部作品的诞生。和其它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相反,诗学追求文学内部的规律,因此,诗学是对文学的一种“抽象的”“内在的”方法。

由这些观点引伸开来,文学作品本身并不是诗学的对象;诗学关心的是文学话语的特性。每个作品都是这些一般和抽象的结构的表现,都是实现了这些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因此这种科学(结构主义)不关心具体的文学,而是一种可能的文学,换句话说,就是那种文学现象的抽象特性,这种特性构建了文学现象的独特性。这种研究的目标不再是解释一段文章,一部具体文学作品的履历,而是提出一个结构和文学话语功能的理论,这种理论提供了一份文学可能性的清单以便现存的文学作品看起来是取得的具体的成就。作品将被投射到其它别的什么东西上面而不是它自己上面,如同心理和社会学批判那样的情况。这个别的什么东西将不是共容的结构,而是文学话语的结构。具体的文学作品将是我们用来解释文学特性的例子。

按这个结构主义观点广泛的意义来看,所有的诗学,不仅仅是它的一个分枝,都是结构性的;因为诗学的目标不是那些实验性的现象的总和(文学作品),而是抽象的结构(文学)。那时,引入每个科学领域的理论观点总是结构性的。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结构主义观点只赋予有限的假设,而这个假设却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因之把语言归纳于一个交际系统或者是符号代码的社会现象,那么,呈现在这里的诗学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主义了。因此可以说文学现象,以及相应地决定这现象的话语(诗学),通过它们的存在,来反对在结构主义形成之初的把语言当作工具的观点。

兹维坦・托多罗夫进一步具体化诗学和语言学的关系。在他看来文学,就最重要的意义而言,是语言的产物。根据这个道理,任何语言知识对诗学家来说都是有趣的。由此公式引伸,联结诗学和语言学的.关系没有联结文学和语言的关系重要。同理,这样的关系对于诗学和所有语言科学一样重要。如果语言学是唯一的语言科学的话,只有诗学才是唯一的把文学当作目标的科学(至少因为它现在存在着)。诗学的目标是某种语言的结构(音素学,语法学,语义学),不把那些人类学,心理分析学,或者语言哲学要研究的对象包括在内。因此,诗学可以在这些科学中找到帮助,限度是语言在这些学科的目标中的程度如何。诗学最近的亲戚会是那些和话语有关的学科一那个构成修辞的团体,它被广义的理解为话语的科学。

在这里我们可以再回顾一下另外一个结构主义理论家的观点,即劳特曼。他在《艺术文本的结构》(1970)和《诗的文本的分析》(1972)这两本著作中,把诗本身看成一个分成层次的体系。其中,意义只是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才能存在,并受相同和对应这一套套成分统驭。文本里的差异现象和平行现象本身就是相对的,只有在相互之间的关系上才能显示出来。在诗歌中,正是由落在纸上的各种记号组成的能指词的性质,声音,节奏的模式决定了什么是所指。一篇诗作本身“是渗透着语义的”,较之其它任何话语凝聚着更多的“信息”,但是从一般现代交流理论的角度看,“信息”的增加导致“交流”的减少(因为听者无法统统吸收言者高度浓缩的内容),而在诗歌中情况则不然,因为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内部组织。诗歌最少累赘――即那些在话语中出现的旨在促进交流而非传递信息的符号――然而照样可以产生较之任何其他语言形式更为丰富的一套信息。倘若诗不包含充分的信息,那就是劣诗,因为正如劳特曼所说,“信息即美”。每个文学文本都有若干“系统”组成(如词汇,拼写,韵律,音韵等系统),并通过这些系统之间的不断冲突和对峙而取得效果。

因此劳特曼认为诗的文本是“体系的体系”,各种关系的关系,是所能想象的最复杂的话语形式,它把若干体系浓缩在一起,其中每一体系都有自身的张力,平行,重复和对应的成分,每一体系都在不断地修正所有其他诸体系。实际上一首诗只能反复阅读,而不可能一读便懂,

因为其中的某些结构只有回味方可认知。诗充分发挥了索诸尔语言学中的”能指词”的作用,使其在周围文字的巨大压力下发挥最大的功效,从而释放出最丰富的潜在能量。不论我们在文本里领会到什么意义,都是通过对照与差异而获得的;一个与其他因素毫无差异的因素始终是隐而不现的。甚至某些技法的空白也会产生意义;如果作品制作的那些代码致使我们期望读到某个诗韵或是幸福的结局,但这个诗韵或结局并未出现,那么劳特曼所说的负技法就可能像任何一个意义单元一样效果显著。

劳特曼最为显著的地方是他看到了:虽然诗歌具有语词的丰富性,但诗歌或文学却不能用其固有的语言属性来加以界说。文本的意义不仅是内在的问题,而且,它生来就存在于文本与其它范围更广的意义体系的关系之中,存在于文本与文学和社会这个整体中的其他文本,代码,和准则的关系中。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期望的视野中也是相对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他和兹维坦・托多罗夫的差别,后者则认为一切都在文本的结构之中。

这里劳特曼把读者提高了一步,正是读者通过他/她掌握的知识才能把作品中的某一成分认定为一种手法,这一手法不仅仅是作品内在的特征,同时是读者通过特定的代码,根据确定的作品背景才看出的。正是如此,劳特曼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结构主义的限制,向前走了一步。

三、结构主义诗学批评和其他理论的分歧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结构主义也受到了其它流派的批评和挑战。在这些和结构主义冲突的流派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究其实质,有这样几个不同看法值得商榷。

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看来,结构主义的相对定位方法实在是没有标准的。比如为了确定一个能指词的意义,我们不得不连续的从一个能指到另外一个能指,从它们的差别中定位。这样一个过程,会变成无穷尽的。从常识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这是结构主义的一个极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

其实结构主义在这里正是闪光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和其它事物相比较,我怎么能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比如,一个男人如果不和女人相比较,那么他怎能是一个男人?不和妻子相比较,怎么能是一个丈夫?从批评者的眼光来看,我们应该一下子找到真理,而不是在相互确定中,相互对比中找到,一步步接近真理。

另外一个重要的反对者是前苏联的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哈伊尔・巴赫金,虽然他攻击的重点是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也是朝着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而来的。在他1928年发表的《文学研究中的形式方法论》中,他认为符号是斗争和矛盾的焦点。问题不在于简单地问“这个符号意味着什么?”而在于调查它的复杂历史,因为相互冲突的社会团体,阶级,个人以及话语都企图占有这个符号,并赋予它以他们各自的意义。也就是说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语言,那么索绪尔的语言的共性一说就站不住脚了。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自然不能在这里一一列出,但如果什么方面都要以阶级斗争来界定,那么,正如特里・伊格尔批评索绪尔“没有中介物”那样,这世界就没有所有阶级可以共用的东西了吗?比如语言。这一个阶级有这种语言,那一个阶级有那一种语言,互不相同。还有什么世界?

我们看任何一个学科,正是它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才能称为一门学科。文学批评应该也是这样。结构主义在文学批评方面,尤其在诗学和神话学研究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应该给予肯定。当然,在文学其它领域,还有待于继续开拓。现在轻易说“结构主义已经死了”似乎为时过早,正如朱刚所言.“它还是很强大的。”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二

试析逻辑及其在知识研究中的作用论文

知识是智能行为的核心,以显性形式体现的获取知识、知识加工以及利用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是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任何对智能行为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的或者是经验上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知识科学,主要研究知识的基本形式以及如何获取和处理知识。而逻辑是处理知识科学的重要的工具。

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每个人的行为都基于自己的知识。关于知识问题的思考已经由来已久,占希腊的哲学家就曾经问道:“我们究竟能够知道什么?”“说一个人知道什么的意思是什么?”这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主要研究知识的不同定义、知识的基本形式属性、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观点之间的争论,同时还面临着怀疑论者的挑战。柏拉图将知识定义为“正当性得到证明的真信念”,欣迪卡则认为知识是“在可能性的逻辑空间中为真”,欣迪卡的主要目的在于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知识的本质属性。德需特斯克则将知识定义为“由可靠的相互关联所支持的信念”等,但关于知识尚无统一的认识。知识的稳定性不只是作为单个主体或单个命题的孤立的特征,而应该在包括更多的认知态度、认知主体和丰富的认知行动的指令框架中进行解释,知识的稳定性在于它能够在复杂的认知环境中成功地得到运作。逻辑往往可以看作是通往知识的一座桥梁,同时也突显了逻辑的重要作用。知识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下面就针对这些具体的知识科学阐释逻辑在知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9世纪的逻辑学家们所研究的归纳推理部分地涉及到经验科学,可将其视为知识科学。但是,在20世纪末,逻辑发展成为数学的特殊分枝,即逻辑的数学转向。20世纪中期为“逻辑的黄金时期”:弗需格(outlook fry}c)在1893年的《概念文字》中发展了谓词逻辑;罗素和怀特海在19至19出版了他们的三卷本的《数学原理》,以逻辑的方法重建了纯数学的基础;而哥德尔(kurt yodel)证明了任意一个包括自然数在内的逻辑系统都是必然地不完全的(即,允许真值形式的逻辑系统在系统内是不可证明的)。这严重地打击了逻辑学家们的积极性。尽管如此,仍然不能阻止逻辑学家们前进的步伐,随后逻辑学家丘奇(alonzo church)发展了更有表达力的逻辑系统(例如组合逻辑和高阶逻辑),塔斯基(alfred tarsi)构造了最重要的现代逻辑,即独立的语义理论。希尔伯特证明了协调性,主要是受数学的影响。拉姆齐描述了理论的作用,特别是经验理论,主要是从语义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普谢温茨基对科学理论的形式语义学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斯尼德运用形式化机制对经典量子力学进行了分析。早期的逻辑论题和一般科学方法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包括穆勒、皮尔士、塔斯基、卡尔纳普、欣迪卡等。同时,逻辑和科学哲学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今逻辑也关注信息的一般结构和推理的多主体行为等论题。

一、逻辑

语义和语形之间的关系是逻辑、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核心。逻辑主要是对推理的研究,故逻辑学家既要研究推理行为也要研究推理结果,既研究推理的规范也研究对规范的刻画,既研究推理的归纳论证,也研究推理的演绎论证。逻辑学既与哲学、数学以及语言学关系密切,也与心理学、法学相互促进。逻辑对于科学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法。埃因霍温的自动数学理论可应用于数学的实际计算机形式化中。(2)结构。在量子力学的逻辑研究中,运用到了希尔伯特空间“隐藏的变元”的结果。阿什比在讨论有穷机器时就用到了句法理论,得出“相互同态的力是同构的”结果。(3)语义学。语义学在几何学、语言学和机械“决定论”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4)语用学。欣迪卡的“博弈论语义学”具有广泛的用途。

在数学和计算机程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语义关系是一种逻辑等价关系,在语形运算中试图随意删除或者增加语义是不可能的。例如,逻辑定理的等价描述(例如“不存在最大的素数”和“存在有无穷多的素数”)实质上都可以看作是同一个定理,此时更看重的是推演或者逻辑蕴涵。两个表达式是逻辑等价的,当且仅当每一个表达式都可以推出另一个表达式。语形转换是弱蕴涵表达式,称为可靠的转换,但逻辑学家们更关注语形转换的完备集,运用这种形式可以生成所有可能的蕴涵表达式。

可靠性和完全性是评价数理逻辑优劣的标准,转换或者推理规则,也是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领域研究的重点。同时数学公理、语法或者特殊程序,在抽象层面上是完全的。在数学中的推理形式只能是可靠的推理或者演绎。

二、非演绎推理形式

在经验科学中,绝大多数推理都不是演绎的。通过观察而得到的推理理论通常不可能是可靠的,而严格地说结论可能是或然的。所以放弃可靠性或许会使推理变得更有用,但这样就无法保证结论是必然真的。

事实上,非演绎推理是普遍存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非演绎推理时常是正确的。可见,不可靠推理具有一定的作用,推理中对不正确的推理和(例如在观察到10只白天鹅之后得出所有的天鹅都是黑色的)不可靠但可能是正确的推理(例如经过同样的观察推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进行区分。在不可靠推理中存在有不同的形式:对于缺少前提的推理,可利用假设分析的方法,通过观察概括出结论;另一种是对特殊对象的观察行为做出解释。概率是对不可靠推理的可靠性进行预测以确定其观察所依赖的基础的重要方法。

可以对哪些不可靠推理进行有意义的区分?如何根据演绎对每一个不可靠推理进行区分?对于任意的演绎推理,都可以区分出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吗?归纳可靠性和演绎可靠性有哪些区别?这些问题是大多数逻辑学家所关心的中心论题。

在逻辑发展过程中,推理的主要形式究竟是哪一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通俗地说,推理处理的是形式论证,即从前提推出结论。根据前提和可接受的结论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的推理形式。例如,如果增加新的知识之后,结论仍然是有效的,那么该论证就是演绎的。如果只允许演绎论证,那么该推理形式就是演绎的,演绎推理是不可废止的。逻辑系统是特殊的形式化的推理形式。逻辑的形式化有许多特殊的推理形式:例如,模态逻辑、时态逻辑、相干逻辑和直觉主义逻辑,其中每一种形式化都是一个确定的演绎推理。这些演绎逻辑并不能必然地确定哪一个论证是演绎有效的,哪一个论证不是演绎有效的。

另一方面,非演绎推理形式是可废止的:尽管作为结论根据的前提不能被驳倒,但结论却可能被新增的知识所驳倒。例如,论证“鸟通常会飞;x是鸟;因此x会飞”是非演绎的,因为x可能是一个企鹅。论证“在一生中每天太阳都升起;我确实不知道太阳在最后的某一天没有升起;因此,太阳将在未来的每一天都升起”不是演绎的,因为如果太阳明天没有升起,结论就是无效的,但前提却是真的。关于x的论证称为似然推理(plausible reasoning):关于一般情况和异常情况的推理。似然推理包含演绎推理:如果知道x是一个普通的鸟,该论证将是演绎有效的。这种似然推理称为“超演绎的”(supra-deductive),或者称之为准演绎的。另外一个准演绎推理就是反事实推理,或“假设分析”(what-if)即以虚假前提为开始。例如,论证“如果你在早晨不叫醒我,我将确信会错过晨练”是一个反事实论证,因为前提和结论在预期的解释中都是假的。如果确定环境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论证用来说明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另外还有称为“非演绎的”(a-deductive)的推理形式。上面的“太阳升起”的例子属于归纳推理,非演绎的推理形式就是将特殊的观察(也称为证据)概括为一般的规则或者假说(hypotheses)要求前提和可接受的结论之间具有形式化定义的推理关系,这一点和演绎中的衍推相类似。

非演绎推理形式还包括溯因推3} (abduction),该概念是由皮尔士提出来的,表示把某些证据作为解释性的前提(即前提可从证据推演出来)。例如,“所有从袋子中取出来的豆都是白色的;这些豆是白色的;因此,这些豆是从该袋中取出来的”是一个溯因推理。近年来,溯因推理在逻辑程序研究领域比较流行,表示已经知道了一般的解释之后,但并不能确定其前提是否是真的;溯因推理则可看作是前提缺失的假设分析。溯因推理和归纳推理可以相互补充: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果已知前提和结论都成立,利用归纳推理可以推出一般的规则;而已知一般的规则和特殊结论,以及它的某些前提,溯因推理可推出特殊的前提。另外,在溯因推理和似然推理之间也存在有很强的关系:溯因推理可以回答“如果希望推出鸟会飞,就需要假设鸟x是一只普通的鸟”。

三、似然推理

非单调推理也称“似然推理”。单调性指随着前提集的

增加(或减少),结论集也随着相应的增加(或减少)。换言之,单调性就是指如果在已知前提中增加一个新前提,那么结论仍然是有效的,该性质也称为不可废止性。任意非演绎推理形式都是可废止的,故任意非演绎推理形式都是非单调的。非演绎推理形式中的非单调性在使用时需要进行某种限制。

似然推理是“根据已知信息所进行的推理比演绎推理更优越”川,比演绎推理更自由或者更可信。相应地,根据似然推理主体可接受的论证集(也称为推理关系consequence cal-ton,可定义为ixi的子集,其中i为语言)可以分成演绎部分和似然部分。演绎部分对应的论证不包括某些特殊规则。

似然推理中的非单调推理类似于:从鸟可以推出会飞,但从鸟和企鹅就不能推出会飞。kraus、等人提出,通过允许例外的规则,除了单调性规则外,演绎推理还有其它性质。

对应于有背景知识的隐性主体,a-r表示推理者存疑地接受从。到r的推理。另一方面,片表示经典演绎推理(关于同样的背景知识)。可以对这些规则进行组合:即后承关系一是超经典的。

等人证明上面五条规则刻画了演绎推理。存在等价规则集:例如,切割可以用下面的右并且进行替换,左或者可用右蕴涵替换。

利用似然推理,使前提得到了增强,这种似然推理可称为偏好(preferential)推理,因为可以通过假设状态间的偏好序来模型语义,其中的状态为模型集,且规定。当且仅当每一个最大偏好状态满足。同时也满足(一个状态满足一个公式当且仅当它的所有模型满足该公式)。通过减弱偏序状态之间的偏好关系条件使得偏好推理变得更弱;这使得左或者规则无效,但其它的规则不变,该种推理称为累积推理。切割和谨慎单调性可推出:如果。那么。当且仅当,即似然推理可以在前提中得到累积。

据前可推出演绎推理者是有偏好的(对应于空偏好关系),偏好推理者是可累加的。通过对推理形式x和y进行对比。如果可以构造,对每一x推理者,满足规则y的论证的唯一最大子集,这样就可以将偏好推理归约(reduction)为演绎推理。

许多逻辑学家经过论证,得出逻辑是必然单调的,非单调性逻辑显然是矛盾的。但是,基于数学推理性质的单调性和逻辑的单调性之间是有区别的。kraus、等人利用演绎的元逻辑的推理关系对多种形式的非演绎推理进行了形式化。例如谨慎单调性规则事实上是合理性假设(rationality postulates),需要被任意理性推理的主体类所满足。这一点至关重要,他们构造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分析其它形式推理的方法。

四、归纳和溯因推理

在科学哲学中,经常忽略假设概括。例如,在《猜想与反驳》一文中详细地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况:希望验证猜想,但却无法回答在猜想开始的第一步是如何提出的。另外,如果希望主动地进行科学发现或者学习(在人工智能的子领域中称为对机器学习的对象的研究),必须利用假设概括这条规则。假设概括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且该问题转化为:理性假设对什么样的归纳进行限制才能假设概括呢?

picric称该假设概括的过程是溯因推理(abduction),并将溯因推理定义为“解释假设的形式化过程”,即“溯因推理纯属于构造某些可能的事实”。

现在的“溯因推理”具有多层含义,在哲学上,已经习惯上将溯因推理看作“关于最佳解释的推理。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溯因推理通常被视为从结果到原因的推理,或者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但并没有做出概括。另一方面,归纳的目的是在个体进行观察之后再做出概括。而在归纳论证模式中,同样并未用原因来解释结果。

五、证实的归纳

前面的公理集主要关注的是归纳以及基于解释推理的溯因,还有就是推理假说,可以通过观察加以证实。该观点是由亨普尔最先提出,并给出推理的公理集(或者称为充分条件)和证实的实质定义。

亨普尔对充分条件进行形式化处理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验证确证的实质定义,但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含义下都是完全的。下面的理性公理集表示确证归纳相对于恰当的语义设计是完全的。推形式可以从预测右弱化推出,且将弱自返性变为独立规则,同时增加了两个新的规则。验证指将预测y增加到证实观察。中推出前提r,强证实指的是任意y都可被。所确证。右并,其基础假定是观察完全足以使所有的“在同向上的点”得到确证。左或可以看作是在解释推理中所讨论的对左弱化的一个变形。而左弱化指在确证情况下无效。左或是通过单独观察确证前提可以通过对析取进行弱化推出。

和公理相对应的语义是可证完全的,该语义是由kraus等人通过对似然推理的偏好语义的变形得到的。事实上,关于确证归纳公理和在3部分中所考虑的公理具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强证实和谨慎单调性完全等价。

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将右弱化和右增加进行组合将会导致该系统的坍塌,即任意的观察都可以证实任意的假设。解释假设却可以进行任意增加,但并不必进行弱化;证实假设可以任意地弱化,但仅在确定条件下得到增强。为了证实假设概括的公式,使假设都得到解释,并且能通过观察得到证实。解释和证实归纳之间的区别涉及到证实悖论。

六、结论

逻辑学有特定的学科范围吗?至少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方法论的,即逻辑学是关于信息表达和推理中普遍存在的模式;其二为以内容为导向的,即逻辑学是某种认知科学,并伴有与其经验范围间的某些特定联系。也有的将逻辑学看作是一种研究“思想的规律”、语言和意义的“普遍语法规则”、全部可能本体论的柏拉图全域、人类认知的基础或者人类或机器所做的信息过程抽象的结构的科学等。

总之逻辑的推理形式除了演绎之外,还有非演绎的推理,这些推理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形式化的处理。逻辑应该关注形式化的事情,比如语言和系统限制、多样性的结构等。逻辑学主要部分包括表达力、演绎力和计算力等问题。同时逻辑也应该是一般的法则,包括语言与本体论的平衡、组合性、复杂性的保持、翻译等内容,总之逻辑应该是一个多元的跨学科的专业。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三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文学论文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应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生态文论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态视角阅读作品,培养学生生态意识。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生态文论,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英美文学的成功预期,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价值,从而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反过来促进生态文论介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生态文论;英美文学;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学习某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该课程的成功预期,以及对该课程实用价值的评定等等,均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应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态视角阅读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生态意识。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生态文论,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英美文学的成功预期,和学生正确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价值,从而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反过来促进生态文论成功介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一、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成正比,那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首先,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为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并不是在课堂讲授的内容中机械地添加一些文论方面的知识,而是将教学中心从文史知识的识记转移到培养学生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来赏析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上。原著阅读是赏析的基础。只有学生大量阅读原著,才有随后的参与文本意义的发现过程。原著的阅读和分析能有效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并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满足学生提高英语技能的需要。而且,文学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最丰富的宝库。

具体文学原著的阅读与分析能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感性理解。

第二,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生态意识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鲁枢元教授提醒我们,相伴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地向着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导致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污染”。这里的精神污染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现代社会中科技发明对人的健康心态的浸扰,物欲文化对人的心灵渠道的闭塞,商品经济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腐蚀。当代人的许多精神问题,如自杀、吸毒、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等,都随着社会发展的程度看涨。其突出表现为现代社会高度存在的疏离化:即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疏离。

因而,生态批评意识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意识。而一方面,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实用轻人文素养的现象,强调大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不够重视学生需要、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功利性使得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承受很多学业、人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压力使得学生对情感、爱、理想和心理归属等需要格外强烈,学生会觉得精神空虚,难以走出心灵的困境。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态的批评视角对具体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其文化根源,让学生理解二元论思维方式和极端的理性思维的形成、表现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关爱意识,从而进一步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立生态意识如生态的消费观、爱情观、求职观等等提供启示,帮助学生建立与自然、他人和谐相处的存在状态,走出心灵的困境。满足学生的精神成长之需,因而也能吸引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应用生态文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成功预期

对教学任务的成功预期,也就是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教学任务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决定因素。影响学生的成功预期的,是学生对教学任务难度的认识。如果学生学习中能体验成功,那么就不会对教学任务产生畏难情绪,由此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积极性。英美文学教学中,为生态文论成功介入教学,实现其教学意义,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运用生态文论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1.教学资料的选择:阅读是分析的基础。如果所选的原著对学生来说太难,必然会降低学生课后阅读的积极性。

故教师要精心选择课堂教学用的具体作品。本人认为,应该选择能吸引学生兴趣,难度不大的一些经典文本,如《简爱》《蝇王》《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等;选择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英美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如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梭罗的《瓦尔登湖》等;重点选择现当代作家的短篇作品,尤其表现现代心灵拜物化,精神空虚,迷茫的短篇小说,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感悟二元论带来的极端理性主义思维的`危害,人与自然相疏离、相异化的可悲。

2.充分应用网络、多媒体,创造生态批评情境: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显然有着信息容量大、信息种类多(包括图像、音响等信息)的优点。将信息以文字、声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教师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而更为主要的是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可以为教师指导和监控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例如,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开设英美生态文学交流社区。教师可在英美文学社区上传相关生态文献资料,发表建议,指导学生预习。还可以将课件上传,以供学生复习。利用社区督促学生发表意见,完成课后思考题。通过浏览学生的讨论帖子,及时有效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和效果。学生也可以自己发起话题,相互讨论,等等。

3.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对话”:由于生态意识内涵广泛,涉及伦理、性别、道德、求职、消费等等方面,容易吸引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从而较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只有积极参与讨论,才能体验成功运用生态文论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的乐趣。

三、应用生态文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实用价值

所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否有用,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一因素。英美文学课程中培养学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分析作品及作品中人物、主题或文化现象的能力,其实用价值不仅在于通过原著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还在于学生可将这种分析能力应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自己和周围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重新审视,从日常生活做起,树立生态的自然观、消费观、伦理观、爱情观、求职观等,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都相和谐的存在状态。

英美文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运用生态文论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堂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阅读完《瓦尔登湖》后,教师即可根据作品中对人与自然的生命整体性和人的生活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的描叙,引导学生对“自然”的观念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如何被人类工具化、资源化,而后可将话题引导到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的道德关怀是否需要上,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意识。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将话题引向学生的消费现象上面,从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入手,与学生一起分析何为健康的、适度的消费,从而将对《瓦尔登湖》湖的阅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消费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消费观。

只要教师能坚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不会感到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教学无用,学生的阅读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越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也就提高的越快,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故人文素养的提高和生态意识建设更易成功。正如殷企平教授宣称:文学不但实用,而且非常实用[3]。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四

绿色开采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效发展,采矿工程规模逐渐扩大,开采范围也不断增加,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加深。据了解,传统开采矿业工程的技术手段,对大气、土地以及水资源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绿色开采是践行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一种先进的技术方法,开采单位应重视这一方法的合理应用,优化开采环境,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效率。现就绿色开采技术展开分析,从而为优化采矿工程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采矿工程;绿色开采技术;应用

目前,为提升国力,国家开始重视经济建设,同时也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但在矿产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之后,因开采不合理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在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平衡,是当前矿产行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对此,采矿单位应合理引进绿色开采理念,落实绿色环保技术,从而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

1采矿工程面临的环境现状分析

据了解,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因开采技术手段滞后,矿产的工程所处环境现状并不理想,具体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大气环境破坏严重[1]。首先,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存在紧密的联系,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地资源。而传统开采技术比较滞后。导致土地资源破坏面积和程度增加,甚至还会出现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不良问题。其次,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文环境做出处理。但是如果开采技术不符合新时期施工标准,那么将导致矿产工程地下水环境造成破坏,严重影响水环境生态平衡,甚至造成大面积水体污染,严重阻碍工、农等行业发展。

2采矿工程中的绿色开采技术分析

2.1采空区的充填技术。在矿产资源开采领域,采空区充填技术手段,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传统工艺存在的污染性的较强,不仅会对采矿工程现场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所产生的开采成本较高,不适合长期使用。而为了提高充填技术效果,国家重视采矿区技术手段创新,并提出了绿色的填充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所呈现的作业效果十分显著,不仅污染性低,且作业成本也得到了合理控制。关于绿色充填技术,主要包括空隙注浆胶结充填,和交替胶结充填方法。前者具体根据冒落带特征,对采矿工程内部结构空隙处进行填充处理。而后者则需要作业人员对矿采材料进行混合配比,调制成膏状,并进行填充处理。

2.2共采技术。为了控制开采污染现象,相关单位必须在开采工艺上加以完善和更新,合理控制瓦斯泄漏,降低大气污染指数。为此,重点加强共采技术研发与创新,将瓦斯和矿产资源共同作为开采资源,进行统一开采,从而有效防止瓦斯泄漏于大气当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共采技术,能够实现瓦斯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储备,全面提高瓦斯能源利用效率,这对于矿产资源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共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具备一定难度,相关科研人员应合理处理岩石移动,以及瓦斯抽放问题,从而为共采技术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

2.3巷道支柱填充技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巷道支柱填充情况,是决定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开采单位在进行矿产工程开发时,应对巷道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了避免矿产工程围堰设计不合理而出现变形,相关单位应就处理方式进行改良。首先,对巷道进行完善,强化支护强度,降低变形风险。同时,开采单位还应该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对巷道进行填充,合理安排矿产工程产物堆放布局,最大限度节省土地资源,从而保证矿产工程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2.4保水技术。保水技术是矿产工程开采重要技术手段,相关单位应重视保水技术创新,在遵循绿色、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合理研发保水技术。首先,作业人员在具体操作之前,需要对矿产工程周边水环境进行全面勘探,掌握水资源分布情况,并根据调查数据对开采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其次,针对含水或者隔水层部分,工作人员应深入分析低下水位以及覆岩层具体变化情况。同时,作业人员需要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合理选择保水操作方法,通过合理实施保水技术,完成矿产资源有效开发。

3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应用探究

3.1保水开采技术应用。为了促进矿产资源实现绿色、节能开发,开采单位应该将保水开采技术合理应用到工程施工当中。通过保水、开采,降低采矿工程对地下水体环境的污染,从而有效保护水环境,提高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效果。最重要的是,通过保水开采技术应用,能够合理控制地下岩石结构和水质环境破坏程度。3.2填充支护。填充支护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矿工程开采作业效率和开采质量。因此,相关单位应重视这一技术的合理应用,通过实施空隙填充和交替填充等方法,降低工程产生资源所占据的土地空间,全面提高采矿工程周边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采用这一技术手段还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降低土地资源破坏效率。在进行具体操作时,作业人员需要将相关工程产物运送到传输带,之后利用浇筑工艺与混凝土材料进行混合填充,从而强化支护作用,实现矿产工程绿色、节能、高效开发。3.3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在矿产工程开采领域,矿产资源开采效率,与环境保护存在紧密的联系。为了保证矿产资源开采效率更加高效,作业人员应该合理处理危险能源。合理利用共采技术,对矿产资源和危险资源进行合理处理,降低危险气体排放含量,进而从根本上控制因为危险气体大面积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4结论

综上,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多,矿产单位有必要对开采技术进行更新,进而降低矿产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因此,矿产开发领域应重点推出绿色开采技术,包括采空区的充填技术、共采技术、围堰支柱优化设计、保水技术和地下气化技术,并将上述技术手段合理应用到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全面促进矿产开发领域向着绿色、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钟.浅谈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相关应用[j].西部资源,(01):202-203.

[2]杨栋.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的应用浅述[j].能源与节能,(03):157-158.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五

关于经营协同效应在商业银行并购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经营协同效应最早由韦斯顿提出,他的主要观点是公司并购会导致效率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公司并购以后的管理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因此他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益的,并购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总收益经营协同效应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企业通过并购,以及并购后的运营改善了公司的经营,提高了公司效益,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效应、优势互补、成本降低、市场控制力、纵向一体化等拜德((1993)通过选取1985年到1986年两年间的77起并购案例样本分析,发现有三分之.的并购行为,其主要并购动因为经营协同效应。虽然经营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以后经过对双方或者多方企业整合、科学管理而产生的一种效应,但是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由于这些效应是可以预期的效应,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可预期效应对目标企业进行定性分析,以此对目标企业有初步认识经营协同效应涉及许多定性的指标,如规模、市场控制力、一体化、成本等,并购方可运用经营协同效应的这种特性对目标企业进行一个大致判断,为目标企业进行战略并购提供重要的依据。

1、经营协同效应对商业银行并购的影响分析

1.1规模经济效应

首先,获取经营协同效应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产业中的确存在规模经济,且在并购前尚未达到规模经济。金融资产和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相对于实物生产经营性企业来讲,其资产的专用性要弱得多,这使得商业银行间要素的边际替代性很强其次,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规模经济对于商业银行这种对风险敏感程度高的企业更加适合,企业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以12月并购组建的商业银行徽商银行为例,徽商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安徽省内13家城商行和城市信用社,迅速提高资本和资产规模,通过整合使得银行集中度迅速提高,在安徽省内的市场支配地位迅速上升,规模经济导致的经营协同效应显现。

1.2成本降低

由于管理、人力资源、营销、软件等具有不可分割性,这些都是可以共享的成本,随着企业并购,规模的扩大共享成本会降低,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资金成本也会越来越低第一,商业银行用于技术的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较多,但这种投入主要表现在初始投入,每投入.次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又会比较稳定,所以随着产品增加平均成本逐步降低。如果产生并购行为,这种成本投入会被低成本均摊业务相近的银行并购重组往往伴随着总部的合并,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裁撤,裁员,等等,降低了人工费用和各项管理费用,也摊薄了企业初始科技投入第二,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专业化分工更细,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由于银行的特点,小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必然是小而全,而相对于大银行的投入来说,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投入占企业成本更大,而大型银行由于专业的分工,这种共有成本必然降低。

1.3纵向一体化与经营协同效应

纵向一体化效应其根本目的还是节省交易成本,一个行业中总会有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或者是存在交易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如果将在这类企业中产生并购,则可以把市场关系转化为内部关系,从而节省交易费用。纵向一体化其根本的原因是通过纵向联合,将原本两个不同市场主体间由于不信任产生的联络费用、讨价还价和机会主义行为,转变为同一企业的管理行为,通过上下游企业间的并购,把外部交易变成内部交易,可以去除由于不信任带来的成本增加,获得经营协同效应对于商业银行的并购,主要是对其他金融类企业的并购,如证券、信托、基金等,但这种一体化对经营协同效应不太明显,所以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4经验成本曲线效应与经营协同效应

并购产生经营协同效应的另一个关键是取得经验成本曲线效应经营经验不管是对于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都非常重要,经营较好的企业由于其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取得好的经验不断得到积累,总是可以总结出一种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率成本的下降主要缘于工作人员操作熟练程度,某些专用设备或者专用技术的使用,对产品的市场规律的把握,作业成本的降低,管理费用的节约等方面。

对于资产和产品差异化较小的银行业来讲,成本随着经营经验下降的现象更加明显,也就是成本经验曲线效应显性在企业实际并购中,如果b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了比较好的经营业绩,其在经营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经营实践经验积累了成本不断下降的办法,即经验成本曲线那么a公司可通过并购b公司,取得b公司经验成本曲线效应,获得经营协同效应。

1.5优势互补与经营协同效应

并购可以将具有不同经营优势的两家或者多家企业合并,增强并购后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如果a公司擅长营销但研发是其薄弱环节,b公司精于研发但不擅长营销,那么如果a公司并购了b公司,那么a1公司便成为一家既具有研发优势又具有营销优势的公司,a1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将大大加强,获得了经营协同效应商业银行并购双方可进行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实力,这多出现在商业银行间的强强联合,在这方面关国、日本等并购实践活动较多的银行体现得更加明显例如,关洲银行与国民银行合并,关洲银行以批发业务为其核心竞争优势,而国民银行则在零售银行方面具有核心优势,通过并购重组两家银行得以优势互补。

2、经营协同效应作用机理

经营协同效应作为并购中价值增值的一个关键因素,或者触发并购行为的动因,其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企业并购经营协同效应作用机理。

在商业银行并购中,并购各银行主体通过合并产生了规模扩大、成本降低、纵向一体化、优势互补等显性效应,即经营协同效应。在后续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主体的规模扩大或者经营范围的边界扩大产生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市场交易部分变成了内部交易,或者直接获取了目标企业经营优势,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现金流,并购价值就被创造出来。商业银行作为服务性企业,其核心竞争力还是更好的客户体验、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客户承担较小的风险等的,这些价值增值在于科学技术的投入、规模的扩大,所以经营协同效应的作用机理正好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追求。

3、运用经营协同效应对并购机会进行识别

swot分析法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方法,经营协同效应是一种显性的效应,并购行为就是一种战略行为,所以在并购中需要运用swot分析法准确分析自身所处的状况,通过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准确知道自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以及威肋、(threats)各自在哪里。

具体到商业银行在企业制定并购战略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自身的现状进行分析,企业优势有哪些,企业是管理还是营销,是创新能力还是稳健经营能力,反之企业的劣势是什么。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现状有一个明确的梳理以后,就可以制定明确的并购战略。那么出现符合自身优势特点的目标银行就触发收购行为,如a企业优势((strength)是存贷款业务、网上银行,b企业优势((strength)是信用卡业务,那么a企业收购b企业后的a1优势(strength)就变成了存贷款业务、网上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能力加强,获得了经营协同效应同时有c企业优势((strength)是存贷款业务、网上银行,那么a企业收购c企业后的a2就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如a2竞争优势强的业务加强,同时减少a2运行成本等,同样也获得了经营协同效应。那么对于a企业来讲,就要清楚自身的并购战略是什么,或者说触发并购欲望的点是什么,是规模的扩张还是优势互补。通过对a企业进行swot分析,对其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就可以判别其机会在哪里,风险在哪里,这样对并购目标企业分析后就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识别。

以平安并购深发展为例,通过对平安银行swot分析,明确平安银行优势是大股东实力雄厚,可享用大量的大股东客户资源,有多年在发达地区运营的经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特色,信用卡发卡成本较低等平安银行劣势有网点较少,规模较小,经营范围有区域限制,零售银行方面是短板,总体经营业绩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处于中游水平。那么平安银行目前的最优并购战略目标就是:一是并购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扩大规模,取得全国经营牌照,补充其网点不足的劣势;二是与目标银行优势互补,或补充其短板;三是获取对方经验曲线效应深发展银行拥有全国性经营牌照,规模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巧名,零售银行是其优势业务并购以后平安银行可以取得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牌照,迅速扩大规模,获取零售银行渠道,获得深发展经验曲线,可以将深发展银行纳入中国平安管理平台节约成本,可互相渗透交义销售,符合平安银行以及大股东中国平安并购战略。

4、运用经营协同效应提高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的建议

4.1运用经营协同效应做好并购目标识别

在商业银行战略并购筹备阶段,并购方可以运用分析工具对自身优势劣势((sw)全面分析,对自身经营状况明确梳理,为选取并购目标做准备同时分析机会和威胁(ot)有哪些,产生经营协同效应的可能性有多大,薄弱环节是哪里,并购后是否能规避薄弱环节,以此制定并购战略,根据公司价值核心制定符合公司战略收购目标。明确公司目标是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进行优势互补并购还是规模扩张并购,还是获取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将来应该规避的风险在哪里,等等。

4.2充分运用经营协同效应模型进行初步评价

将目标公司并购后可能产生的经营协同点分解,分别列出规模经济效应的二级指标:市场占有情况、存款增长率、营业收入、客户满意度;成本二级指标:成本收入比、固定成本节约、相关产品、服务要素投入共享、营销费用摊薄、机构合并裁员、资产专用风险;优势互补效应二级指标:优势互补、成本经验曲线;市场支配地位二级指标:市场集中度,分析经营协同效应可以达到的程度。

运用模型评价时要分清楚定性与定量指标,可以定量的尽量通过渠道获取比较准确的数据,定性指标需要领导者或者咨询机构根据经验进行判断,运用经营协同效应模型对并购进行初步评价评价的权重和具体分值可根据主并购方的并购战略,主要为获取哪方面的经营协同效应来制定如果为获取目标企业规模优势,那么规模的权重可以制定得稍微高一点如果觉得对于并购后的市场集中度指标不属于重要指标,那么集中度指标就可以制定得稍微低一点。

4.3加强尽职调查

有效的尽职调查是制定并购整合战略的关键。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识别和初步评估以后,正式进入并购阶段,那么有效的尽职调查才是关键,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目标企业有一个客观的了解,才能在制定并购战略时有明确的方向尽职调查涉及目标企业经营方面、法律方面、财务方面的各种具体的事项,应对目标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现状、财务状况、法律纠纷等方面做一个尽量客观详实的调查,就能对并购整合具体方式做相对明确的判断。在尽职调查时,不但要了解资源、业绩、客户等,更要研究文化、历史、背景等资料这样在并购整合过程中,对经营协同效应的真正来源做出可靠的评估。

4.4制定明确的整合战略

在进行识别和初步评价的基础上,对目标公司制定明确的整合战略,进一步明确哪些业务可以合并,达到规模经济和成本节约的目标;哪些业务和哪些机构并购后需要裁撤,达到直接节省费用的目标;哪些业务是优势互补业务,需要加以重点整合,重新设计优化业务流程;哪些经验曲线可以获取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整合战略就是目标企业将来纳入主并银行以后能够做什么,并购并不是两个企业的简单加总,需要一整套整合方案作为支撑,从面将目标企业在并购后能有效为主并购企业服务。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整合战略,才能清楚目标银行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将来计算企业估值,并购出价等方面有比较准确的衡量指标如果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应,那么并购整合战略就以此为核心,将重点放在并购后的有效管理、成本控制、管理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制定整合战略的目标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获得目标企业的认同,如果主并购方和目标企业双方都能及时沟通,双方认同了整合战略,那么在将来的并购整合中将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和麻烦。

4.5防范经营协同效应陷阱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的高估,企业在对目标公司估值时有可能过度乐观,从而导致出价过高。因此,主并购方要对目标公司整合后的规模,成本减少,整合的难易程度有一个初步估算,避免过度对经营协同估计乐观。目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企业文化和管理习惯,主并购方有可能低估了整合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在制定战略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在整合过程中导致出现问题增加了管理成本,并购后双方的协同优势不能发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也就越大,并购后可能会因此受到国家更加严厉的监管,产生经营协同效应反作用。随着企业规模增加,并购方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主并购方应预估其能够调动的资源是否能够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控制和经营,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那么会造成管理不当,达不到预期目标,增加企业成本,拖累企业核心竞总体上来看,如果对本银行和目标银行有一个相对客观的估计,有些经营协同效应陷阱是可以避免和防范的。

总之,经营协同不同于管理协同、财务协同的不可预见性,管理协同中文化的整合、管理效率的提高是无法预见的,或者是无法具体预测的,需要在并购实践中探索;而财务协同又需要具体的财务数据作为支撑,需要基于财务学的比较细化的评估经营协同效应作为一种可以预估的,可以定性和定量提前考虑的因素,在商业银行并购战略的制定和实际并购操作过程中,可以为并购决策者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并购框架。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六

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一、内心听觉概述

在音乐界,内心听觉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已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它主要是指人类在其内心中进行的一种音乐活动,主要涉及到了人的听觉的意象。具体的来讲,就是当我们看到音符、乐谱的时候,可以不借助人声、乐器等外界辅助力量,在自己心中默默演唱或演奏出音乐的一种方法。通常来说,内心听觉可以分为两类:旋律型和和声型,旋律型内心听觉主要是一种旋律想象认识的能力;而和声型内心听觉则是一种多声部的,和声与复调音乐作品的想象认识能力。一般而言,旋律性内心听觉的训练往往比较快一些,只要是从事音乐工作的人通常都应该具备这项能力,而和声性内心听觉的训练则比较缓慢,即使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也不一定都能达到娴熟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

二、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内心的音乐活动,内心听觉具有先导性和创造性。我们都知道,一个画家在画一幅画之前,首先要头脑中对于画的色彩、布局、主题等进行构思,与此类似,一个音乐家在歌唱或演奏之前,也要在头脑中想象好要歌唱或演奏的声音形象,并在歌唱或演奏中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想象中的声音相吻合。

(一)与演奏实践紧密结合

由于内心听觉具有先导性和创造性,所以,不论是在音乐创作、演奏还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内心听觉都对人们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作曲家在创作时,往往是通过内心听觉来选择那些与内心需求相吻合的各种音响手段,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内心听觉一直贯穿其中。演奏家也是同样如此,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家也总是要预先在内心听到那些要演奏出来的声音,在真实外化的声音之前对音色、速度、力度等进行感知和判断,从而使自己的演奏达到较为满意的音响效果。而音乐欣赏过程也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听觉器官活动,当主体在用耳朵听音乐时,其内心听觉活动也在进行着,并不断帮助欣赏主体对自己的听觉做出判断。由此可见,在各种音乐实践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内心听觉,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听觉意象有助于发挥二度创作的想象力

意象是指主体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在大脑中留下的刺激痕迹,之后虽然刺激物消失了,但这种痕迹仍然留在大脑中,必要时这种痕迹会再次显现出来,并在大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形象。器乐演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需要演奏者进行二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听觉同样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内心的听觉意象会使演奏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和状态,以期获得满意的音响效果,演奏者通过内心的听觉意象来协调手上的动作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的,一直到手指的动作和乐器所发出的音响与内心的听觉意象相吻合,此时这个动作会固定下来,它一旦固定下来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当下一次再面对相类似的音乐时便会自动地运用这一动作发出理想的声响。

在器乐演奏中,内心听觉主要表现为演奏者将以往积累的音乐感知和具体的演奏内容相结合产生所需要的意象的过程。简单来讲就是在演奏中出现听觉的预示。演奏者在音响的刺激下,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音乐感知,一种是全新的音乐感知素材,另一种是和以往大脑中存储信息相吻合的`感知素材,后者会迅速参与到音乐思维的诸多心理活动中,从而形成音乐意象,而前者将会在大脑中储存下来为下一次的音乐刺激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外部音响的不断刺激下,这些音乐感知将会越来越多,感知素材积累的越多,音乐意象的形成也会更容易。内心听觉就是以这些音乐感知为基础,经过大脑的想象和联想形成某种意象,然后演奏者再通过外化的音响将之展现出来。

(三)有助于音乐立体框架的构成

内心听觉的出现标志着音乐意象构思趋向成熟和成功。在音乐的多次刺激下,听觉意象会不断变化直到成型。大脑在每次的音乐刺激下都会产生对音乐的感知,由于音乐艺术具有不确定性及演奏主体的差异性,每一次大脑的感知都会有所不同,由此形成的音乐意象也会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大脑在经过了多次的音响刺激后必然会积累丰富的音乐意象。在演奏过程中,内心听觉的丰富积累表现为人们常说的“心中有象”,也就是在演奏前对整个乐谱的音响效果进行预设和构思。有人说在自己演奏中内心确实感受到了某种东西,在某个瞬间眼前出现了一些场景或意象影响着自己的演奏,其实,这就是内心听觉中的音乐意象。这一意象的形成是无意识的,在外部刺激的多次积累下,我们便会将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为有意识的行为,从而对自身的演奏推波助澜。

总而言之,音乐中内心听觉和演奏艺术实践是相互作用的,音乐的内心听觉活动产生于演奏艺术的实践,又反作用于演奏艺术实践。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日常的训练和演出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自身的演奏技巧的提高提供参考,使自己的艺术境界得到提高和升华。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七

数学建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在各种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高技术实质即数学技术”这一观点广受肯定,有关数学的应用性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为了反映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在培养学生时,除了要求其掌握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求其能够利用数学思想及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最终成为同社会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这种利用数学思想分析实际问题,找到数学关系及规律,并将该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数学建模。为此,各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须注重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

一、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指的是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及专业技能在社会及经济活动中予以正确实践的专业化人才,也是具备生产一线基础知识及技能,专门从事一线生产的人才。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如下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宽泛的知识面,较强的应用能力,还具有较高的素质,拥有创新及团队合作意识。其突出特点即知识面宽广、理论基础深厚,可以讲所学知识正确地应用于相关行业领域,同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逐步变化,还具有进一步接受教育与汲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逐步扩展同职业相关的学科能力。

随着我国各大高校扩招力度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朝着大众化趋势发展,传统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此,不少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高校”等战略方针。其中,德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立了首座应用型科技大学,专门培养和发展应用型人才,并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此外,美、英、日也纷纷建立了应用型高校。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由于认识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应用型培养方案及实施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经多年探索,结合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要求,借助于数学建模加快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建模对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作用分析

数学建模需要利用数学知识、语言及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刻画,对于已建立的模型通过推理、证明、计算等,并通过数学软件来求解,对求出的结果同实际问题相似合。具体而言,数学建模对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有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鉴于实际问题往往相对复杂,因此,数学建模时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及信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处理,建模时通常需要对模型进行假设、建立、求解,并对模型的计算进行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检验,将结果同实际问题进行拟合,此过程在短暂的时间内,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因此,数学建模过程往往需要组建一个团队,要求学生相互之间、师生间以及与社会间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因此,数学建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方面恰恰是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二)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数学建模过程中所涉及的数据多数杂乱无章,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筛选,去粗取精,经过一系列归纳、整理、加工、提炼与总结,对已知条件进行量化,并对数学关系进行恰当描述,最终组建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所学理论及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为了简化实际问题,必须针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其中可忽略不计的因素进行判断,这要求学生必须对实际问题具有深刻地理解,明确研究目标及数学背景,以完成这一创造性的过程。此外,数学模型必须对实际问题进行真实、近似地刻画,以求所构建模型能够近乎完美、全面地表达这一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求该模型容易求解,为此,必须对该模型进行不断改善,要求学生可以进入更深的知识层面中,反复产生更多新问题,往复循环,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地逐步提高,满足应用型人才的相关要求。

(三)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实质上就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及方法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及逻辑思维能力以外,还对实际问题的背景具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对所具备的各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数学建模数据庞大而又复杂,因此,处理数据不仅需要分析和综合,还需要抽象、概括、比较、类比等多个过程,经过如此种种的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全面分析及综合思考能力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逐步加强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这也是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四)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常而言,以实际问题为依据所抽象和建立起的数学模型往往十分复杂,因此,数学模型求解过程也很困难,甚至难以求出解析解,即使可以求得也因过于复杂而缺乏足够的应用价值。因此,求解数学模型时需对计算方法进行设计和编写,利用数学软件对该数值解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数学软件及计算机操作及运用能力,经这些过程的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势必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此外,数学建模需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广泛搜集和补充,此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所格外关注的践性。

(五)全面体现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数学建模中存在许多较为典型的案例,例如,“最优化捕鱼策略”,“投资收入及风险”等等,这些都凸显了数学知识强大的应用性。因此,数学建模已经成为数学应用的必经之路,也是将数学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枢纽和桥梁。数学建模需借助于数学知识及方法,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刻画,同时,数学建模还必须对所计算的结果同实际问题相似合,其全面体现了数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这方面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

(六)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表达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自主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无论是数据收集、补充、完善,还是构建模型,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独立解决求解等过程,此外,建模需要全面运用各个专业学科知识,掌握不同的背景资料,科学判断和取舍相关数据,同时,要求自主查询实际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及资料,所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数学建模过程要求采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实际问题进行描述和解决,需要深度地沟通和交流,也需要对论文进行写作,因此,这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一个显著特点即要求其具备继续教育及汲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拓展同职业相关的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而数学建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进一步汲取新知识、提高新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经过数学建模的系统化训练,学生收获了探索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提高了信息收集、筛选、分析及运用能力,明白了分享与合作的重要性,锻炼了洞察力、意志力、自主学习、语言表达、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保持一致。因此,数学建模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若干建议

(一)设立专门的数学建模课程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数学建模课程,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数学建模知识及能力,一方面,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及应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将数学建模和学科知识理论相结合,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及方法。利用实践问题及典型案例,灵活穿插于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建模能力,并对数学建模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数学建模相结合

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教学还是数学建模竞赛辅导,都必须将课堂主体这一地位让出来,让学生自主进行案例阅读、信息搜集及处理、模型建立及讨论,将大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与思考,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其潜力,提高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朝着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体现专业优势,它与数学建模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要以数学科目为基础,运用数学软件等工具,为数学建模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为日后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抓好建模教学两大阶段

一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建模课程,便于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基础性的建模知识,接触简单的问题及模型,了解数学建模课程的基本方法和内容;二是暑期强化培训阶段,为了更好地应对数学建模竞赛,必须对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进行强化锻炼,提高其数学应用能力。在这两个阶段内,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暑期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有一定专业基础、自主动手能力较强、建模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因此,在这个阶段,应选择历届数学建模竞赛题向学生进行讲解,由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专题报告,同时,组织大学生对竞赛进行模拟,由往届学生传授竞赛经验,使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四)设立数学建模小组及建模协会

在教学培养中设立数学建模竞争小组,依据现有师资力量,对不同资质、兴趣、特长和专业的教师进行分组。不同类型小组负责指定工作内容,要保证培训、学习和竞赛目标的高效完成。此外,还可设立相应的建模协会,组建对外开放的数学建模实验室,建模协会每年定期在校园内举报建模竞赛,请教师或历届获奖学生进行建模知识讲座,对数学建模进行宣传,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优秀参赛人员的选拔奠定基础,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还提高了其科研水平。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八

药物代谢在药品开发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adme) 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新药的开发、药物的评价以及临床药物的治疗都离不开药物代谢动力学。纵观国内国际的药物研发历史 , 刚初始的偶然性、经验性的药物研究已经发展到现今的系统性科学性研究。美国最近一项报告指出 , 药物研究过程中只有 10% 的新药候选物可进入市场 , 而大约 40%的药物是由于无体内活性或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不佳而遭淘汰。药物代谢动力学越早的介入到药品研发中 , 就能越早的排除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不理想的候选化合物 , 从而更好的控制药物研发时间 , 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另外 , 药物代谢动力学新的研究进展也可以为药物创新提供不一样方法途径。高通量筛选、药物作用新靶标、信息技术等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和技术加快了新药研究速度。本文就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设计和新药开发及应用等方面的作用作一论述。

1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设计中的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是除药效外考察新药的另一个重要筛选指标。低毒性、稳定的作用时间以及良好的生物利用度是理想药物不可或缺的 3 个要素。然而很多药物并不能满足临床要求 , 出现的问题可能为毒性太高、代谢太快、药效强度不大、吸收不好生物利用度低等。因此根据药物代谢试验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对药物的“hot-spot”进行该造。

1. 1 对药物分子进行改造 , 使其在体内不经代谢 对先导药物进行结构改造可得到在体内不代谢或仅经水解酶代谢的候选物。在体内不经代谢 , 可以避免系统酶对药物分子的生物转化 , 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毒性代谢产物的产生。由焦磷酸盐改造而来的骨吸收抑制剂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 正是如此。在体外焦磷酸盐可以通过与磷酸钙的结合从而阻止磷酸钙晶体的进一步变化 , 但焦磷酸在体内较易水解 , 无法实现与磷酸钙的结合 , 但如果将焦磷酸中的 p-o-p 键用 p-c-p 键取代时 , 可以得到与焦磷酸盐有相似活性的双磷酸盐 , 其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只有肾排泄。因此 , 这类安全、低毒的药物在药物设计中常被应用。但是体内存在多种代谢酶 , 作用底物广泛 , 因此机理开发药物较难得到。

1. 2 对药物分子进行改造 , 增强其代谢稳定性 大部分药物进入体内要经过 p450 酶系统的`作用 , 经过酶的处理 , 药物活性大多减弱或者消失 , 若对药物进行分子改造 , 阻止其被酶处理快速失活 , 则可相应增强药物效果。最早用于口服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菌素ⅲ ( 先锋霉素ⅲ , cephaloglycin) 在体内吸收后被代谢为去乙酰头孢霉素ⅲ , 其体外抑 g- 菌的作用减弱为母药的 1/4~1/8。若将药物分子中的 3chococh3改为 3-ch3 ( 先锋ⅳ cephalexin ) 后 , 代谢稳定性增加。

1. 3 对药物分子进行改造 , 增大其生物利用度 , 降低其毒性 有些药物在研发初期发现生物利用度较低 , 可以对原药进行修饰 , 从而达到增大其生物利用度的目的。例如 , 氨苄西林(ampicillin) 亲脂性较差 , 口服用药只吸收 30%~40%, 将极性基团羧基酯化后生成匹氨西林 (pivampicillin), 口服吸收好 ,在体内经水解后产生氨苄青霉素而发挥作用。同样道理 ,如果研发初期发现原药毒性较大 , 努力找到原药的关键化学部位 , 对其进行尝试性的改造 , 从而进一步挖掘出毒性较小的修饰物。

2 药物代谢研究在筛选新药方面的作用

对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和研究将会给新药的开发提供很多思路和方法。现在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多种高通量体外筛选模型对药物的代谢特征进行筛选 , 以便在新药开发早期就确定待筛选的继续研究价值。部分药物进入体内经过代谢 , 产生的代谢产物的相应药效反而增强 , 高于原药相应药效 , 这时就可以合成此代谢产物作为新一代的替代药物。例如 :第二代抗过敏药去羧氯雷他定 (desloratadine) 的开发 , 在对氯雷他定 (loratadine) 药物代谢研究中发现 , 氯雷他定在消化道被代谢掉乙氧羰基侧链后 , 生成的去羧氯雷他定的活性反而增强。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较小 , 但药物的代谢活化可以为寻找新药提供直接的线索。

3药物代谢研究在促进中药现代化方面的作用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 中医药理论尚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而中医药要想有突破性的发展 , 必须打进西方医药市场。现在禁锢中医药的是活性成分不明 , 作用机理不能用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方法诠释。药物代谢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一把重要钥匙 , 部分中药的体内体外活性差异巨大 , 可以在体外设计出与体内相似的生物环境来代谢中药提取物 , 从而进一步分离发现新的有效物质。但是同时中药提取物除了受胃肠道的代谢外 , 还会受到其他系统组织的影响 , 代谢产物繁多 , 因而分离鉴定难度较大。

4药物代谢研究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作用

现代用药的一个特点就是多药并用 , 而其负面作用是不良事件的显著增加。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的一个原因就是药物之间易发生代谢性相互作用。钙通道阻滞剂美贝地尔与其他药物尤其是心血管类药物合用时 , 会发生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 , 原因就是其为强的肝药酶 (cyp3a4) 抑制剂。与美托洛尔合用后能使其血药浓度增加 4~5 倍 , 从而导致严重心动过缓 , 有 4 例发生严重心源性休克 , 其中 1 例死亡 ;与环孢素合用后能使其血药浓度增加 2~3 倍 , 进而产生严重的肾毒性和氮质血症。

5研究前景与展望

药物基因组学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 , 其中药物应答是药物基因组学的关键。由于药物基因的差异影响了药物代谢转化和动力学 , 因此 , 在基因水平上对人体进行研究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如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药物代谢酶转基因细胞系研究得以实现。

在新药开发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参与 , 在每个阶段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都起到左右候选化合物命运的作用。因此 , 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化学物质进行 adme 评价与分析 , 评估化学物质活性最强时的最佳化学结构 , 尽早排除无用候选化合物 , 筛选出潜力化合物。然而处于初始阶段的中药复方代谢产物研究仍然缺乏科学的系统研究以及适当具体方法的指导。因此 , 摸索出一个中药复方代谢研究的通用方法 , 阐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 , 分析中药复方的具体活性物质成分是当前中药新药研发的症结所在 , 这对中药的国际化及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九

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浅析论文

一、国际法的诞生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是伴随着国家以及国家关系的诞生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往来活动,其必然会产生国际关系,而国际关系包括着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法律关系等等诸多牵连。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是国家之间最活跃的关系。法律关系是指国家之间以法律条约所规范的国家之间必须遵守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国际关系会受国家间通过不断协商而得出的这些原则、规则的制约。而一切凡是调整国际关系国家行为的这些原则、规则即可视为国际法,而国际法在本质上也可以看成被法律记载成条文形式的一系列国际关系。因此可以得出,国际法与国际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实质上,它们是由表及里的关系。

二、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国际法是鉴别和判断国际主体在进行国际行为时,孰是孰非的重要衡量标准,一旦上升到法律层面,是任何参与国必须遵守的一项义务,不得随意反悔与否认其效力。国际法对一切志愿加入其条约规章的国家都具有普遍拘束力,是国家间进行基本交往所应遵循的底线,确立了最基本的权利义务规范。

三、国际法在实际处理国际关系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目前,全球的国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法来进行规范调整的,国际主体在进行国际行为时,要以国际法作为一切国家活动的基本准绳,要共同一起努力实现国际间关系的现代社会法制化进程,一切以国际法上条文所规定的规范内容来处理国际纠纷,随着这些年多国的不断努力,以在全球范围内绝大部分国家中达成了一致共识。然而,由于国际法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条文中,它在实际生活中,受到了源自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内在因素,同时还包含了诸多外在客观困境,尤其是随着国际法这些年在实际中不断遭遇的各种新问题新麻烦的出现,使得国际法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当初规范本身所规定的不足,而更为可怕的是要面对着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挑衅和打击,进而形成了国际法在解决诸国纠纷的过程中所暴露出许多严重的不足。我们可以简单列举以下三点:首先,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在国际政治和霸权主义侵扰下变得形同虚设。其次,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及和平解决争端原则也被以上外在因素而变得无处发挥其作用。最后,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往往也是在弱肉强食的严峻国际环境下,变得更像是一场空谈。

四、关于国际法对国际关系的一些意见

关于怎样加强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际秩序,是国际上每个国家,甚至是个人所应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际社会是各个国家主体在进行国家活动所共同营造的一个舞台,这是国际法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国际社会这个稳定平台,国际间又会变得一团混乱,弱肉强食。而相反,如果国际关系是平等互利,欣欣向荣的,则国际法在这样良性的国际环境中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首先,应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共同构建文明和谐世界是我们现阶段最应发展的方向。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从强权型国际关系向的民主型国际关系转化的过程。其精神是反对强权政治,转向由世界各国以平等协商,友善共存的方式,携手一起处理国际间问题,共同治理世界事务,这符合当今社会国际关系的主流声音,是构建和谐世界关键前提。一旦离开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化就将步入歧途,良性的国际关系将会被破坏的面目全非,进而公正友善的国际新秩序就无从建立。而国际法失去了最基本的土壤,也就变成了一纸空文而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

其次,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安全、清洁的能源环境;保障人权,实现男女平等,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发达国家有责任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目标,使发展中国家在其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权和利益,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相互制衡中促使国际社会不断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促进世界协调发展,以免造成更大贫富差距。

最后,强化联合国作用,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联合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个国际组织,由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共同组成,代表着各国的绝大多数成员共同的意志,是国际社会舆论导向集中体现的地方。联合国大会所做的诸多决议,具有极其巨大的政治影响和权威性,对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安理会的决议对所有成员国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其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必要时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其中也包含了武力在内的军事行动。这是其他国际组织所绝无仅有的一项权利。因此,其对国际法权威性的构建,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一步。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十

夸奖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受“棒打出孝子”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父母和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一种偏差: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大多采取简单的呵斥和粗暴的惩罚。对于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极力展示出来的好行为缺乏必要的肯定与夸奖,或是为了表现谦虚与家长的威严,在旁人面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从而缺失了一次次对孩子良好品质形成的推动。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需要加以改进。

关键词:夸奖;幼儿教育;作用

“夸出来的好孩子”“翘起你的大拇指”都说明了孩子良好的行为在得到不断夸奖时就会不断重复而形成习惯。可是生活中,很多父母、老师没能意识到这一点,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良好行为是自己与生俱来,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无话可说,就不想夸奖。其实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夸奖,是不利于其良好行为的养成的。不仅如此,我发现有些父母在无意识中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应对是简单粗暴,语言严厉苛刻;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经常是冷默无视,不能有一些恰当的呵护。久而久之,孩子的不良表现在呵斥打骂中被无形放大;好的行为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支持而被淡化甚至被父母有形的压制。例如某些家长面对别人对自己孩子当面的夸奖往往给予习惯性的虚假的否定,而对孩子表现的不良行为却没有相应的引导,就在这样的无意之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孩子好的行为则得不到发展。

一、惩罚与夸奖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孩子表现出不良行为,比如打架、浪费、偷东西、撒谎等,家长就会在语言上训斥,在行为上大打出手,教师的眼神和态度也是恨铁不成钢的架势。父母和教师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希望改掉他们的坏习惯就会走上正确的道路。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产生了更大的副作用。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孩子的心理影响就越深刻,他们就会有成就感,起码是觉得会引起大人的关注。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观念,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好的方面,强化好的方面,少说“不要做这个,不要动那个”,多说“你做得好,你做得对,你真聪明,就要那样做”这种奖励对孩子来说越早越好,孩子的.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越是明显。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当孩子三到五岁时,这种夸奖效果明显,孩子的眼睛与笑容告诉你他的内心世界春天般的灿烂。当孩子进入少年时期,这种夸奖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家长或老师稍有一点不真实的夸奖,他们会一眼识破,所以他们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孩子在这一阶段就会对父母、教师有逆反心理,不愿接受长辈的建议与意见。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孩子的幼儿阶段这一黄金年龄段,在夸奖中对幼儿进行因势利导,为他们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夸奖的方式

为了很好地实施夸奖这种方法,教师与父母就要区分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爱、生气、愤怒、悲伤、沮丧等,这是孩子独有的,家长和教师即使再能干、再努力也是鞭及莫长,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他们感到高兴或者生气,有时自己都无法控制。相反,孩子的具体行为是外在的,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所以说,夸奖只能针对于孩子的行为上,不能实施在他们的情感上,而且这种行为是具体的行为,并非抽象的、看不见说不清的行为。可是有的父母或教师不会区分孩子的具体行为和模糊行为。所谓的模糊行为就是:“这孩子经常做些令人头疼的事情”“这个小孩爱捣乱课堂秩序”“他爱欺负女同学”“这孩子不负责任。”而具体行为则是:“他打了小夏一拳”“他在上课时大声嚷嚷”“他在洁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脚印”“他帮小虎搬好了凳子”“他今天语言课上回答了三次问题等。”所以夸奖就要夸奖这些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模糊的行为。作为父母与教师,我们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及时适时的夸奖。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偶然做到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要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正面强化,巩固这种行为。夸奖一般分为情感形式和物质形式。实际上情感形式往往比物质形式更有效。情感方式有:语言上的激励、眼神的鼓舞、手势的赞许、动作的抚摸和拥抱等方式。请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奖励。在孩子的大部分奖励范围内,情感方式的奖励比物质奖励更加有效。物质方式是一种补充方式,如给孩子一块点心,一块糖,一个玩具等都是可以的,孩子的眼里不在乎奖励的多少,奖励的物质价值,只要他们得到奖励总是欢欣鼓舞,喜气洋洋。总之,只要及时适时地对孩子的某一良好的行为给与正确的夸奖,那么孩子的这一行为就会在他们的身上不断重复地出现,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就会在他们的身上生根发芽。当然,对于孩子的夸奖要讲究准确性和时间间隔性。不能随意夸奖孩子,如果太随意,孩子就会无法明确知道你因为什么行为而夸奖他,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在孩子表现良好行为时给与夸奖,而且明确告诉他因为什么得到的夸奖。当幼儿开始使用新的令人满意的方式做事时,我们要及时奖励,随着时间的推移,间断性地进行强化,这种良好行为就会形成。心理学家指出:每一个人都希望被赞美,因为在心理上源自于个体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只有几岁的幼儿。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应把称赞、夸奖当做一件必须完成的教育事件来做。用称赞来温暖孩子幼小的心灵,让我们的夸奖像雨露一样,滋润孩子的品质与行为,让他们在被赏识和肯定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让孩子在自信、自爱中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勇.手拉手建起家园共育之桥[m].兰州: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121-123.

[2]卡尔维特.卡尔维特的教育[m].北京:京华出版社,:98-100.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十一

关于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第10课《松鼠和松果》为例,谈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松鼠和松果》是第二册教材第三单元的课文。这单元的教材都是围绕着“爱护环境”这一主题编排的。《松鼠和松果》是一个充满着环保意识的美丽的童话,讲的是一只松鼠在摘松果吃的时候想到: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要是那样,他的后代将没有食物、没有住处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次摘松果,摘一个,就在土里埋一个。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一、诱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才能够实现“课伊始,趣已生”。

据此,在开始上课时,老师利用课件呈现给学生一幅松鼠埋松果的动画,并说:“同学们,这只可爱的松鼠正在干什么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松鼠正在埋松果。这时,老师又问:“松鼠为什么要埋松果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童话本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形式,再配上色彩鲜艳的课件动画和老师激趣的话语。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语文本来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在开篇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往下学习,正是所谓“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化难点为不难,缩短学生理解从课文浅表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进程,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为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1、变抽象为具体:

一年级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则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松鼠和松果》一文中写道,“春天,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挺拔”一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制作了动画课件。当学生看到小松树慢慢地越长越高,越长越粗壮时,一下子就明白了“挺拔”是什么意思,马上就有学生说出来了:“是指小树又直又高的意思。”

2、化难点为不难: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某些事物因为没有亲身经历的体验,所以,难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媒体可以通过再现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认识事物。

在这篇课文里有一段说:“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不太理解,弄不好就会让语文课变成自然课。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谈话氛围──创设森林情境──感悟文章意思。具体步骤是:

师: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松鼠喜欢吃的是松果。那么,松鼠又住在哪儿的呢?

生:住在松树的树洞里的。

师:对。松树是由松果长成的。如果松鼠只摘松果吃,不种松果。松树会越来越少,到最后,一棵松树也没有。松鼠就会没东西吃,没地方住。那会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光秃秃的森林图。小松鼠们没有吃的,很可怜的样子,引起了学生的同情。这样,学生更理解为什么松鼠要种松果了。

三、开发情感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通过情感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使他们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形象化的画面。多媒体“形”“声”方面的优势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

1、以形动情:

让学生直观感受,丰富表象,以形激情。在《松鼠和松果》这课的教学中,多媒体里多次出现松鼠可爱的形象。学生对这只松鼠产生了良好的印象,深深地喜欢这只松鼠了。

2、以声动情:

在对松鼠形有了感知,老师又利用多媒体设置了有感情的朗读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旨,达到以声动情的效果。

静止的教学信息在电教媒体作用下“活”了起来,有声有形有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发展与升华。

四、发展主体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不能停留在给学生一个生动的画面,而应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启发点,通过形象的感知,使视听觉与深入思考结合起来,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工具。在《松鼠和松果》一课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松鼠为什么要埋松果在土里。如何由松鼠埋松果联想到人类也要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中,松鼠变成了人。老师说:如果人类像松鼠一样,无论做什么,都能够想到让别的事物不会消失。那么,我们的后代也会像我们一样幸福的。

老师的讲解,为学生进一步的提升对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道路,强化了可教学效果。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犹如一座架在学生和课文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它的作用必将受到老师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十二

seminar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1.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1商务英语案例教学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是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它是以服务于商务活动内容为目标,训练学生以英语语言为交流工具,直接、合作、有效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是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以商务环境为模拟平台,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主动,从而形成一个理论教学服务于能力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经济学在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与发展,以案例为载体,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杨林:85—87)。从当今商务英语教材来看,大多数都在每单元后附有与主题相关的案例。然而由于种种中国学生的特点(如:只愿意听课,不愿意参与,害羞,怕丢面子等)或教师活动设计不合理或检查方法不当,实验教学这一块往往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为了达到商务英语教学目标,本文将seminar教学范式引入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期望能改进商务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2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的应用seminar教学范式和案例教学法都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它强调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必须在情境案例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学生建构意义是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情境与问题。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实践操作程序如下:2.1任务分配及团队组合(empower)在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清楚学习内容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自愿报名选择案例,组成学习小组,负责各单元案例的presentationanddiscus—sion(陈述与讨论)。根据教学进度每两个组负责一个单元,每小组一学期下来须完成2个案例的presentationanddiscussion。每小组成员一般由于5—6同学组成。案例的presentationanddiscussion安排在这每单元的教师授课之后,由该单元的负责小组呈现(present)。2.2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过程1)明确主题问题小组成员集体研读案例材料,分析案例中需解决的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明确任务的最终目的。再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叙事法、个案法等。2)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一个占有资料、展开调查研究的过程。学生可利用网络、图书、媒体等信息途径查找、收集与案例相关的数据。3)分析并解释数据收集好数据之后,使数据产生意义是关键的问题。让数据服务于主题研究,支撑自己的陈述与讨论。这是个创造过程,学生可利用数据使自己的陈述与讨论更有支撑力和说服力。4)确定行为计划,角色分配这个过程是回答“如何做”的问题。首先策划pres—entation(陈述)的程序与角色分配,预测在讨论中其他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何做”过程让同学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同样的案例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呈现。2.3陈述与讨论过程活动(presentationanddis—cussion)每单元教学中分配2学时作陈述与讨论活动,由负责该单元案例学习的两小组给全班展示案例研究成果,然后接受老师和同学们提问与质凝,开展讨论与答辩。在此活动过程中,师生教学角色进行了双重转变,即学生从观众到演员,老师从演员到观众。2.4评价过程最后是评价。评价方式一般采用大众评委,学生个人和教师点评。大众评委是由案例学习小组成员组成(当天没有做陈述与讨论的学生),一般有6个大众评委小组(40人的班集),他们对作活动的学习小组进行打分;任何学生个人可对活动进行个人意见点评,对表现好的表示赞扬,对做得不完美的地方提出建议;最后是教师精要点评。学生在陈述与讨论活动中的表现占本课程的总成绩的30%。

2.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功效及反思

1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功效seminar教学范式通过探究活动、表达活动、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体现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即语言的运用能力、团队精神、个人展示、领导才能、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整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多向的习得过程,它是民主的、互动的、体验的、开放的和研究性的,所有这些特点为实现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功效。1.1seminar的民主、互动的特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seminar教学范式完全建立在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上,淡化老师的话语霸权。seminar创造的氛围能使学生自由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洪堡认为,个人进行学习和研究,必然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大学只有通过互动协作,才能使一个人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和对照,从而相互启发(陈洪捷)。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与教师、与同伴进行相互沟通,达成意义的共识与观点融合,实现了主体间平等的对话、理解、交往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场景。1.2seminar的体验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人是通过体验成长的。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指出:“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马克斯·范梅南200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强调“知识建构”,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学习体验过程。在案例学习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与状态,感知未来世界来实现“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1.3seminar的开放式学习,激发了探究知识的热情seminar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学生自己决策的权力。为了出色地完成案例活动,学生由于商务知识,西方的管理理念,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等信息缺乏,必须探索书本外的知识,利用网络、图书、媒体等资源;阅读参考书目、检索与案例主题相关的信息网址。有时,还必须对学科经典的、重要的、有新见解的文献进行分析解读。通过信息检索和查找,他们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对学习更有信心了,探究知识的热情得到激发。

1.4seminar的研究性,加强了对学者人才的培养seminar教学范式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具有学术性。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的教学应是:教师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而学生从事的是自主性的.研究学习(沈红1990)。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案例问题,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方法,同时指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加强了对学者人才的培养。

2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反思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发现了在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教师与学生双方所存在的问题。seminar教学范式是具有民主性、互动性、体验性、开放性和研究性等特点的新型教学范式,无疑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由于它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教师难以驾驭活动,它的体验性和研究性对中国学生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他们习惯听老师讲课而不愿意自己参与,愿意是观众而不愿意是演员。在实施seminar教学范式时,教师和学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以上是在实施seminar教学范式过程中所发现的一问题,仅可为将来采用此教学范式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考,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讨,譬如学生能力缺失诊断、能力缺失补偿、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潜能激发、能力再现等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永远是教学研究的对象,只有更多地研究、了解他们,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共赢教学目标。

3。结语

seminar教学学范式应用于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服务于能力培养,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及价值不只局限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更在于通过课程教学范式中的核心理念,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实施的组织方式,促进商务英语课程知识的有效生成等方面的价值。大学里的“教”和“学”,其中心任务不再是例行公事地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尽快地学会提出疑问和学会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张跃忠:18)。教师需要以革新的姿态来迎接新观念的挑战,改新的行为来落实新时代对教学的新要求,改变教学理念:教师即是研究者,课程即是实践,课堂即实验室。“对话中心教学”的课堂教学将取代“灌输中心教学”(钟启泉)。seminar教学范式不仅对商务英语教学、对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乃至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十三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论文

在近数十年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也在迅速提高,但是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的生活也因此遭受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极为重要的,推出新的防治手段是一个突破口。目前,研发新技术对环境进行保护在各国都备受重视。

1环境监测

1.1对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工作主要在于对环境中有害于人类的物质进行监测,通过对这些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值进行监测,可以确定环境中各种污染源的情况及污染程度。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给出准确的环境变化情况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帮助工作者对环境情况进行判断,还可以预测出未来短时间内环境的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1.2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想要对环境的质量有准确的了解,并及时解决掉这些问题,保护好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对环境有合理的监测。环境监测可以在环保工作中作为依据,以在处理环境治理过程中产生纠纷时作为技术基础。环境监测不仅是进行环境保护的根本,还是环保部门开展一切工作的依据。近年来,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让环境监测项目变得更加繁复,监测难度加大,工作量上升,但是在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上升的情况下,监测工作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2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监测的作用

最近数十年,不仅仅是工业在不断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同样硕果累累,但是中国在取得这些发展的同时,带来的还有各种化学农药的污染、矿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这些污染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要想对这些环境的污染状况有准确的认识,就要通过适当的环境监测来给出相关数据,从而了解当地污染存在的.范围、污染物的准确信息等。

2.1帮助解决突发性污染

工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事故导致环境污染,如发生在天津港的火灾,不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需要有一整套的处理措施,否则扩散的污染物不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理,还可能继续扩散开来,造成后续的治理工作难度持续增大,对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环境监测的作用在此时就有了很大的体现,环境监测可以帮助了解污染的情况;同时,帮助预估污染物扩散的预期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若污染物实在难以在短时间内处理掉,之后进行的长时间监测也可以帮助人们避免污染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后期治理提供及时的资料。

2.2帮助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

在有了环境监测的条件下,环保部门可以大幅度提高对环境的治理能力。环境监测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否则很难正确地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准确含量。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时,必须了解环境污染状况,管理部门才可以制定治理的标准,所以环境监测部门要给出正确的数据监测报告。

2.3环境监测在研究中的作用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环境监测技术就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一种代表,环境监测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环境监测也要求科学技术不断地取得进步,来监测日易繁杂的污染物。环境监测中得到的各种数据可以为许多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帮助科学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两者共同进步。

3环境监测的发展

3.1培养监测人才

环境监测是一项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近年来,环境监测这一工作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专业人员依然匮乏,因此培养环境监测的专业人员是一件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环境监测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会使用各种仪器。

3.2发展监测技术

进行环境保护需要有科学的依据,这就是监测技术的作用所在。在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对繁杂的污染情况作出评估,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对污染物的预警能够保护人民群众免遭危害。因此,监测工作不仅要通过人工进行监测,还应发展自动化的监测技术,监测的效果和监测的投入力度是正相关的。在近些年频繁发生的污染事故中,环境监测装置在避免危害扩散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各级部门都应多花费一些精力在环境监测上,为保护环境作出实际的努力。同时,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经常学习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方法,让环保部门人员的处理事故能力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同时,相关技术需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步、提高、完善。总之,环境监测对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的作用,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工作,保护好环境。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篇十四

浅谈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等多门科学紧密结合、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而在科学史公认的诸多功能中,其教育功能是最重要的一项。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与人们对周围客观世界的认识、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自1950年以来,把物理学引入物理学教育已成为国际上物理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为了全面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把科学史教育引入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已经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在引用物理学料方面很有特色的优秀教材,使得物理学在物理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更加突出的显现出来。

一、将物理学引入素质教育的意义

物理学是以人类和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哲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等多门科学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综合科学。而物理学中,对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丰富的培養素材。在物理学发展史上,重大的研究和发现无疑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完成的,这些科学家除了他们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值得后人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健全的人格以及他们对于后来社会的影响。科学素质与科学知识相比是更深层次的、础性的东西,是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内化和激活,它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如果学校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学到这些科学伟人追求真理的科学理想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那么学校教育才能算作是成功的。

二、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物理学是以发展变动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揭示物理学发展的时空形式及其规律,揭示物理学内容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关系,揭示人类认识物理世界的态度、方法的演变过程,因此更能培养教育对象的科学素质。仅仅掌握了有关内容的理论、事实、定义、结论、公式和计算方法,不等于理解了知识的深刻本质和丰富的内涵。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抽象、概括而获得的。对现有知识的历史考察,可以把发现的本质放在更真实的背景下,使学生真正懂得它们的本质,并得到超出定律和公式的许多启示。在物理学发展史上许许多多科学家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无私无畏献身科学事业的大无畏精神,不仅是物理学界的骄傲,而且是人类精神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财富,这些都是我们倡导的时代精神。同时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与失败的范例,也客观的成为我们教育对象的经验与教训,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品德。

(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培养教育对象的创造力是教育的初衷之一,创造力包括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创新的方法以及主体创新方法的水平及其对问题的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培养有创造性的、能独立思考的科学人才来说,后一点才是最重要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仅仅像通常所做的那样从内容的衔接上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真实的物理学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展示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问题背景的演化,阐明重大物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所导致的深远后果。而学习物理学能够使教育对象从昔日的物理学研究方法中总结自己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传统的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轻视人文科学,使人文科学教育长期游离在物理学教育之外,割裂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违背了科学发展的时代趋势,削弱了从整体上培养全面人才的机能。同时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缺少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缺少艰苦人生的磨炼,在人文修养方面极待完善和提高,否则在将来的事业中,轻则一事无成,重则会对人与社会造成危害。而在物理学中,物理学与哲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利于培养教育对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物理学上,无数物理学家本身就是伟大的哲学家。他们以科学的哲学思想作为物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又以科学的物理学结论作为修正哲学思想和证明哲学规律的依据,同时在物理学研究中他们也都形成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传授物理科技知识,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浸润和渗透到知识的教育中,可以陶冶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育科学上的献身精神。

(四)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许许多多科学家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无私无畏献身科学事业的大无畏精神,这些物理学中特有的精神价值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精神价值,包括科学家们的科学理想、献身精神,光辉言行和高尚品格,也包括中华民族的文明。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和财富,做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有开放的头脑,广阔的胸怀,要广泛吸收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善于进行学术交流,因此科学家必须具有理解、宽容的精神,尊重他人的学术观点和劳动成果。深入剖析科学伟人的生平、环境、教育和成长道路,可以发现科学家不是超道德的,他们的科学探索活动和科学成就,与道德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培养学生美学素质

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与其形式的简单、对称、和谐是互为表里的,美学的直觉和高超的审美鉴赏力引导着科学家们去叩开科学真理的大门。物理学是洞察力的一种形式,因而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所以在科学教育中,应当借助于科学大师们崇尚科学美的思想与创造实践,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界的质朴的统一,认识科学理论的简单、对称、和谐与普适性的内在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鉴赏力和美学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的目标或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直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方面的作用决定着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成就;最后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教育有其结果,也有其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其过程表现为学生的兴趣与智慧。将物理学引入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科学、创新、人文、道德与美学几个方面的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得到全方面的素质发展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申先甲,李艳平,刘树勇,王士平.谈谈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学物理,,11:36-40.

[2]申先甲,李艳平,刘树勇,王士平.谈谈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续)[j].大学物理,2000,12:37-39+47.

[3]张新怀,马力平.物理学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中的作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29-3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