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十篇一
(一)搜集材料
所谓准备,主要就是充分占有资料,研究、参考他人的看法。
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
读的书看的论文很少,知识贫乏,是没法写论文和提出新的见解来的。
如何搜集资料?可以围绕法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和具体题目,去图书馆、书店,查找有关的专著、论文集、主要法学期刊以及最近几年的统编教材,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查找法学论文。
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
(二)提炼材料,确定论证的主题和方法
在提炼材料的过程中,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意别人的论点,但自已有独特的感受,可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丰富别人的论点。
二是不同意别人的见解,可以展开争论,但必须注意忠实地引用原文,说明自己的理由。
三是受了别人的启发,在别人见解的基础上产生新见解,或者别人没有讲到,自已有见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创见。
论文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灵魂。
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就是作者对这个法律问题研究成果的基本观点。
主题应力求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正确,符合法理和客观规律。
二要新颖,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人云亦云。
三要直白,不要隐讳。
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越直白明确越好,要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一看就懂,不能让读者云山雾罩,看后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四是主题要贯彻始终,在文章中不能改变,应围绕中心和基本观点去写。
五是主题要简明,理论要深厚。
论证方法是说明主题的基本方法。
一般来说,法学毕业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是立论,即确立文章的基本论点,围绕这个主题,全面阐述它的正确性、必要性和适用性。
有时,也适当运用驳论的方法,如针对某个问题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对它们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具体的论述方法来看,一般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三)法学毕业论文提纲
拟写法学毕业论文提纲的主要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构建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
论文定稿后,修正或保留的提纲就变成了目录。
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把材料组织成一个理论系统,而不是毫无层次、毫无逻辑联系地罗列和堆砌在一起。
法学毕业论文的初稿
(一)运用逻辑思维写学术论文,逻辑上有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
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个别);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个别)到一般。
依靠逻辑思维所产生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补充、发挥、纠正、批驳,就自然会形成自已的新观点,写出自己的法学毕业论文,就不会只是停留于抄录他人现成的观点和材料。
(二)主题突出,论点鲜明
(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五)文字表述清楚准确、简练流畅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十篇二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类比思想的价值核心即是“类比”二字。所谓类比,是指研究分析事物间的共同性质或者相似性,推断此事物间在其他性质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思想是一种推理形式,其得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是否有科学性还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因此,高校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合理使用类比思想,不可将其作为一种论证方法。类比思想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相似性的认识,纠正错误观点,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可见,类比思想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1.引导学生由浅至深地学习
类比思想旨在寻找事物间的相同点和相似性。类比思想的运用能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由小及大,实现其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数学中有些需要多步骤解答的问题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类比思想可以指导学生寻求复杂问题中的同自己掌握的知识具有相似性的分支,这样可以为学生解答难题打开思路,为解答难题做好铺垫。
2.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
类比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的前提下,学习新的知识。现以平面和立体空间举例。平面包含点和直线,而立体空间除了点和直线外还包括平面。运用类比知识,学生可通过较简单的平面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渗入立体几何知识,在脑中建立清晰的立体空间构型,对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3.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高中数学问题的论述要求具有完整的详细的步骤,经过一步步推理得出结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解答不同问题时会使用到相同或相似的步骤。运用类比法可减少这些相似步骤的论述时间,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1.在教学概念中的教学应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很多十分难理解的数学概念,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压力。学校在进行教学时,运用类比思想,引导学习思考新旧概念的相似性,在理解困难的数学概念上寻找突破口,进而一步步将困难的数学概念理解贯通,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类比数学定理和公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高中数学拥有一个庞大的定理和公式体系,定理和公式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定理和公式直接的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不但不能使学生对其有深刻地了解,反而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知识点的混乱和混淆。使用类比法,可使学生对相似内容进行归类,并通过对简单内容的了解深入最复杂知识的探讨,由易入难,逐步丰富自身的数学知识。
3.整合数学知识,举一反三
高中数学虽然知识冗杂繁多,但是,很多知识点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似性。运用类比思想,指引学生探求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找知识间的异同点,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直角三角形和直角四面体、椭圆和双曲线等知识点的整合和分析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效率。
4.在解题思路方面的教学应用
类比思想不仅可用于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其在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具有相似性的解题思路进行探讨,经过类比,分析其异同处,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便可据此展开思路。不断发展的高校建设和逐步优化的国家教育教学政策对中学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类比思想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推理方法,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广泛运用,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教学方案,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国中学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提高类比思想的普及率,将类比思想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十篇三
近百年来,对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传统进行比较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成为摆在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无论是规模宏大的还是范围狭小的,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与其他不同宗教传统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人们心目中,宗教的世界不再是由种种不同宗教堆砌而成的松散组织结构,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多种框架结构的统一体。当然,就像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存在那样,由宗教之间的差异与排斥所导致的宗教冲突与斗争也在不断继续进行,有时甚至比以往表现得还更为激烈。当我们即将进入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之际,寻找一种能够使不同宗教系统之间和平共处、相互补充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繁荣以至人类生存本身的必要条件。一、宗教比较研究的正误
因为宗教世界自身中存在着差异和相互依赖,所以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由于人类表达其宗教理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可能的。对于现实世界及来世,人们持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表面上看来,这些观点互不相同,但许多学者坚信,在这些表面上互不相同的观点下面,一定隐藏着关于世界、人生和来世的.相似憧憬。这些相似的憧憬,就为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对于人类宗教本性持积极态度的哲学看来,就像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形成奔腾的江河一样,不同的宗教表达也可以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每一具体的宗教都是这一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这一哲学认为,各种各样的种族、民族及人民之间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宗教结构;尽管他们关于宗教理想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却是共同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正是在这种假定下,人们探索了对于世界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并宣称世界宗教的统一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
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全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而言,与其说各种宗教是趋向一致的,倒不如说它们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不同的宗教之间不仅缺少相互交流的空间,它们之间更难于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宗教比较研究持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宗教的价值属于主观性领域,评判不同的宗教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宗教的领域,并不存在一种像运行于科学领域的规律那样的强制要求普遍一致的规律。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宗教比较研究只有在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才能开花结果,而在哲学与宗教研究领域则不可能有任何收获。前者是描述性学科,后者则属于规范性的学科。作为描述性学科,宗教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肯定会增加我们有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传统的知识;但是,要对宗教作规范性研究,这除了增加我们的迷惑与混乱之外,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知识。他们认为,世界宗教的和谐不可能由“哲学想象”来创造,而只能来自于我们对于各种宗教本身的认知。差异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本质,这一本质决定了任何使不同信仰和谐共存或把不同信仰粘合在一起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1] [2] [3] [4] [5]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十篇四
近百年来,对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传统进行比较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成为摆在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无论是规模宏大的还是范围狭小的,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与其他不同宗教传统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人们心目中,宗教的世界不再是由种种不同宗教堆砌而成的松散组织结构,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多种框架结构的统一体。当然,就像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存在那样,由宗教之间的差异与排斥所导致的宗教冲突与斗争也在不断继续进行,有时甚至比以往表现得还更为激烈。当我们即将进入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之际,寻找一种能够使不同宗教系统之间和平共处、相互补充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繁荣以至人类生存本身的必要条件。
一、宗教比较研究的正误
因为宗教世界自身中存在着差异和相互依赖,所以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由于人类表达其宗教理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可能的。对于现实世界及来世,人们持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表面上看来,这些观点互不相同,但许多学者坚信,在这些表面上互不相同的观点下面,一定隐藏着关于世界、人生和来世的相似憧憬。这些相似的憧憬,就为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对于人类宗教本性持积极态度的哲学看来,就像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形成奔腾的江河一样,不同的宗教表达也可以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每一具体的宗教都是这一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这一哲学认为,各种各样的种族、民族及人民之间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宗教结构;尽管他们关于宗教理想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却是共同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正是在这种假定下,人们探索了对于世界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并宣称世界宗教的统一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
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全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而言,与其说各种宗教是趋向一致的,倒不如说它们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不同的宗教之间不仅缺少相互交流的空间,它们之间更难于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宗教比较研究持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宗教的价值属于主观性领域,评判不同的宗教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宗教的领域,并不存在一种像运行于科学领域的规律那样的强制要求普遍一致的规律。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宗教比较研究只有在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才能开花结果,而在哲学与宗教研究领域则不可能有任何收获。前者是描述性学科,后者则属于规范性的学科。作为描述性学科,宗教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肯定会增加我们有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传统的知识;但是,要对宗教作规范性研究,这除了增加我们的迷惑与混乱之外,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知识。他们认为,世界宗教的和谐不可能由“哲学想象”来创造,而只能来自于我们对于各种宗教本身的认知。差异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本质,这一本质决定了任何使不同信仰和谐共存或把不同信仰粘合在一起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1] [2] [3] [4] [5] [6]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十篇五
对于艺术史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史学,由于艺术最本质的价值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就使得音乐学界研究者们除了采用一般史学的研究方法以外,还必须借助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来充实和丰富艺术史的研究。随着艺术多元化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已成为音乐学各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当代西方音乐史学界已经把触角延伸到更多的方法中去,试图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研究音乐的历史。
从80年代开始,音乐学界对方法论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探讨了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等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单一的方法不利于音乐史学的研究。并对惯常采用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无论是孤立叙述事件的历史还是简单地把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的方法照搬到音乐史学研究的方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同时,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近年来,史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趋势逐步得到了学界的认同。于润洋先生提出:“历史与逻辑是音乐理论发展的两大基石。”从某种程度而言,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对于音乐而言就是历史与美学的统一关系。其实,就音乐本身而言,作为音乐史的研究对象,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它所具有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等“抽象”的特性,使得人们对它的史学研究较之其他艺术有着更大的难度。首先,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许多伟大的作品是靠表演者精湛的演绎得以表现,继而得以接受和留存。然而,在录音设备发明之前,乐谱是音乐唯一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只能借助乐谱来进行音乐本体的研究。而对于过去的表演情况以及乐器的性能只能通过史书所记载的文字来得知,更多的感性细节则知之甚少。同时,由于记谱的不甚完善,又使得研究者们纠结在“文本问题”和“真伪问题”之中,这给准确地把握当时的音乐风格制造了一定的障碍:其次,作曲家本人的生活、创作经历,以及当时社会、历史的变革,主流的文化思潮等但凡能与作曲家沾边的细枝末节也是史家们在乐谱以外所热衷的考察对象。当然,这是为了能更客观地探寻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准确地剖析出作品的内容。然而,这些考察的对象是否与作品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无可否认。社会生活是能够直接引发人的感情体验。无论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斗争,一个社会事件,还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引发作曲家的创作欲望。无论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肖邦的《革命练习曲》,还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心中造成的强烈的冲击。但是,还有很多音乐现象却并不容易找到它的社会原因,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人们或许更多的只能从音乐本身来进行分析。这样看来,对于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所采用的历史研究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知道,历史是无法穷尽的,史学家们所写下的历史不过是历史本身的一部分而已。一方面,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不可能洞察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留下了历史的部分记载:而另一方面,这些“部分”同时可以视为一种选择的结果。试想,史学家们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编撰罗列的过程,不正是一个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吗?那么,他们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是出于时代的需要?还是出于各自的趣味?拟或其他一些更为深层的因素。我想,原因是多样的。传统的沿承、政治的需要、审美的偏好……都可能成为选择的原因。总而言之,他们是选取了他们认为有意义的音乐来进行历史的研究。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杰作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所接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它所具有的审美本质,在于它所承载的普遍情感的意义,能够永载史册的音乐作品必定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作品。
克罗奇曾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向传统的科学主义态度的历史研究提出了挑战。就音乐而言,当音乐作品作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时,由于“现时”的研究者不可能脱离“此时”的特定背景因素去理解“过去时”所创造的作品,加之音乐“抽象”的特殊性,因此,研究者们对它的解释不可避免地较之其他艺术有着更多的主观色彩。伽达默尔认为音乐意义的丰富性正是通过现时与过去时之间的“时间间距”中理解者的再创造过程来实现的,据此提出了“视界融合”的观点。即要求理解者拓宽自己的视界,使自己现在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使二者都超越自身,到达一种新的视界,进入一种新的理解和解释。毕竟。历史学解释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事件原因、结果的解释,对于事件特质、特性的说明也同样必要:历史学家区别于他人的并不是他的对象――过去的事件,而是他在处理自己对象时所持的态度和所采用的方法。
艺术史的研究需要美学意识,需要美学的方法,这是本文一再所强调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一些批评理论在音乐史学研究中的机械使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也应该引起研究者的反思。比如反映论就“仅仅涉及艺术家及其作品与社会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艺术哲学的有些问题不是仅用‘存在决定意识’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而“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显得更为隐蔽”。同样,进化论也并不非常适用于艺术研究。因为从总体来看,艺术的发展呈积累式而不是淘汰式,艺术样式从整体上看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而不是不断取代。因此对于音乐历史的研究要根据音乐的特殊性来进行。
本文主要是就西方音乐史学方法论中有关美学的方面提出了一些感想和思考。而像社会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形态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今天的史学研究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当然,对方法论的思考与探讨是为了开阔人的视野,使研究者能对事实的不同侧面进行强调,对历史有着更为丰富的认识和评价。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前提必定是不违背历史事实。毕竟,方法只是通向史学研究的途径,它自身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史实。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十篇六
摘要:视听说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上好这门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重点探讨在视听说对比教学中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方法。
关键词:英语听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视听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并严重影响学生对视听说的兴趣。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为基础,视听说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和特点为我们从根本上改善传统的英语视听说课程缺陷,开发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实际话语能力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提出。该理论源于儿童心理发展观,认为新经验是基于原有经验与新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原有经验不断丰富、深化。知识的获取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的实质与主体的自我建构密切相关。随后,科恩伯格(o、k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等学者相继完善了该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环境在个体的学习中发挥重大作用,强调个体知识的习得在与环境的互动环节中完成自我构建。
(二)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还体现在其学生观与学习观。建构主义学生观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基础,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学习观而言,知识不再仅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在学生之间、学生与场景中的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的构建,真正实现由教师为课堂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变;同时,学生不再是被动吸取知识的对象,而是信息知识传播的参与者,主动完成相关知识的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与平衡(equilibration)过程。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一是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构建;二是协作,该环节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三是会话,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四是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
(一)情境创设
目前的视听说课主要是在语音室或者多媒体教室里进行,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场景,淋漓尽致地体现原汁原味的英语与英语国家丰富的文化,充分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听前建构与听力材料主题相关的信息,激活学生相关的词汇和文化背景知识,以此来减少学生在听力中的焦虑情绪。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情境:
1、教师presentation,将在网络上所搜集到的一些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等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精选材料经过加工整理后通过多媒体大屏幕一一展示给学生。
2、学生presentation,教师指定相关的主题,围绕主题指导几个学生合作制作英语课件、动画、或者英语视频,让学生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建构与主题相关的知识。
以上的几种情景的创设方式可任选其一,或者两种方式结合,要根据主题和学生的程度进行设计。这样的内容铺垫对后面学生所要听到的内容十分有用,教师给了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不会像传统听力教学那样感到措手不及。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提示,以及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听力内容、建构意义。
(二)协作
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搭脚手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提出基于听力内容的问题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这体现出协作学习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等。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设计出相应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又要督促小组组员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互相交流信息、观点,积极探讨,这样的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体意识。
(三)会话
1、模拟会话,完成短对话听力之后,可以选择1—2组学生给对话进行配音或者模仿对话,通过模仿对话中的内容和语音特点,让学生建构在相同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音特点包括语气,声调,重音等。
2、角色扮演,完成所有听力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主题的情境。把自己听到的表达出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使听说融为一体。角色扮演能创设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
3、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分为结论性讨论和拓展性讨论,结论性讨论是关于对话或篇章的结论进行讨论,拓展性讨论是对没有给出结论的对话和篇章进行总结性的讨论。让学生们对听到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公布小组讨论之后的结论。让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建构主题相关的英语知识。这样,学生既学到语言知识,又提高了听说能力以及参加交际活动的胆量和能力。
4、小组辩论,针对主题相关的个别听力材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在进行辩论之前,教师应展现给学生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这一点也是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即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要关注社会化的学习,注重学习的社会性和文化性。通过背景知识的了解,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辩论促进建构系统的语言文化知识。
(四)意义
建构,意义建构贯穿视听说的全过程,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知识,即在课程的导入环节中通过图片、视频或问题挖掘学生潜在的语言基础知识,在听前让学生主动建构与听力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为后期新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协作和会话更注重学生在视听说中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在交流中建构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
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英语语言学习状态中,体现了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视听说过程中,学生在情景创设中建构主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在会话和协作中建构了与主题相关语言文化知识。学生的“学”体现在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一个必要地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不断地形成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十篇七
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有的从归根结底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结为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
第一,从科学研究方法所研究的作为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来看,科学研究方法论应是一门思维科学,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既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内化基础上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主体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
主体的实践活动布:身是一种物质活动,不是思维活动。但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的过程却是一种思维活动,认识格局的形成是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
同时,主体一旦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成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他就会进而运用这些认识格局进行新的思维活动,去认识新的客体。因此,对于主体的认识格局及其运用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正确地亦即科学地进行思维活动的研究。
例如,研究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怎样运用头脑中原有的认识格局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如何运用比较和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假设和理论等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像直觉、灵感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系统方法和数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对象和过程进行内化并在内化的思维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格局等等,这一切都是思维科学研究的范围。所以,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物质形态的工具和怎样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和实验所运用的物质形态的工具,体现了人类的`知识和自然物的结合,是认识结构物化的产物。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床、铁路、电
分。科学研究活动所运用的观察和实验的工具同人类其他活动所运用的工具一样,也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并且是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
不惟如此,在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观察和实验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同样也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总之,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运用什么物质形态的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是人们的认识结构或思维及其方式的物化和物化过程。
因此,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的一部分,即研究科学研究的工具及其运用方法和运用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在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及其方式。这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也应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三,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运用现有的理论成果,也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理论成果即关于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认识结构的客观化。
它一方面是人们实践活动内化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对现实存在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指导,指出应该怎样去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怎样去思考相应的现实存在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因此,理论成果无论从它作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来看,还是作为思维活动的指导来看,都与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活动有关。
这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总之,科学研究方法论所研究的对象,即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知识结构、运用什么物质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工具、进行科学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成果等,这一切都与人们的思维及其方式和过程有关,从而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十篇八
我们专业该课程开在第 8 周,若仅从课时数来说,什么时候开设并无多大影响, 但若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来看,课程开设时间太迟,造成最后一次的大作业不能没能 很好的完成,这无疑是一个遗憾,当然在这里面学生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本期共做了两次应该运用到资料获取方法知识的实践课,但作为第七组的一员, 我深感第二次作业完成的不足之处,没有做到全面深刻对问题进行调研与分析,但两 次作业都给了我许多感触,特别是第一次实践作业――了解校信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 的认知情况,下面我将从那次作业的初级资料获取上进行总结并就自己感受谈谈自己 的所得。
初级资料并非原始资料,它是经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使其呈有规律排列的状 态,乃至从中提取出概要性的文字描述或数据描述,可以直接为研究所利用的资料, 而此次最大的收获就来源于在收集原始数据时,所采用的问卷自填法的实施过程中。
问题分析
一.关于问卷设计
对于试卷的设计工作,最初我们设想的是针对我校信管专业设计一份试卷,但在 问题的设计中发现很多问题的调查对课题结论的得出很重要,但不具有通用性,即对 某个年级的学生有调查的必要性,而对其他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没有价值,比如, 如果可能,是否会转专业,比如对自己所上的专业课的看法。这两个问题涉及到信管 专业学生对信管专业本身的认识和所设课程的认识两个重要方面,与调研的主题有紧 密联系,但却不具备通用性,所以我们组最终决定采用针对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 试卷这种问卷设计方法。
二.关于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考虑到我们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有电脑) ,以及经费有限,我们打算采用问 卷邮寄法,即使用电子邮件,向每个信管班级发送试卷,请他们在回答后,将试卷发 回,但发现大多数人基本都不给予理会,最后我们小组决定发送问卷的方法,将试卷 交给各个大二,大三的熟人,在他们上课前发放试卷,当场回收,而大一按照同样的 方法有我们组员自己负责试卷的发放,但在整理试卷时发现,部分试卷未能收回来。
三.关于问卷的整理与分析
在整理问卷时发现,数据的结果只是对结果的反应,但试卷设计却很大程度的影 响了调查的结果。由于我们小组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首先在选择题选项的设 置上界限不明确,选项内容不够全面,影响了被调查者的选择,从而导致结果出现一 定的偏差,再则由于我们小组的疏忽,忘了对问卷进行核对,导致错别字的出现,在 给调查者造成造成理解某些问题时,造成一定的困扰,也给被调查者留下不好的影响。 而在对试卷进行分析时,由于我们对所要调研的问题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有限,所以并 不能很好的对结果所暴露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导致不能很好的对调查结果进行显示。
结论
资料的获取途径有很多,在对不同的类型的资料进行采集时,我们需要学会灵活 变通,采用不同的方法,保证所得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资料的获得需要一个 过程,需要我们在采集资料前,对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准备;采集过程中,对问卷的发 放和回收认真负责;采集后,对所得数据进行仔细整理,认真分析。这写工作要做好, 需要我们对与所调研问题的各方面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程度和一颗严谨认真的心。采 用问卷发放收集对数据进行收集的工作是一个比较繁琐的工作,它需要小组成员间的 能够很好的配合,也需要一个很好的领导者来对小组人员与任务进行分配。不允许有 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和有损团队合作的行为出现,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的 1+12 现象。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十篇九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状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决定,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到达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务必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带给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带给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能够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能够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阅读精选(2):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根据必须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就应是什么的分析方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带给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决定,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03、案例分析法
04、比较分析法
是透过实际数与基数的比较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用到,他与等效替代法相似。
05、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好处。
06、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资料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资料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好处的词句推断出准确好处的过程。资料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07、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透过对文献的研究,构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透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08、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状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决定,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到达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务必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