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获东京奥运会首金心得体会 东京奥运第一首国歌是中国的心得体会,7月24日上午结束的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杨倩夺得东京奥运会第一枚金牌。随后杨倩登上最高领奖台,中国国歌响彻全场,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杨倩获东京奥运会首金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杨倩夺得东京奥运中国队首金光观后感心得体会1
东京奥运会首金争夺战打响。在女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中国选手杨倩进入决赛,并最终以251.8环创造奥运会决赛纪录并夺冠。
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已经连续多届产生奥运会首金。这也是中国队的一个传统强项,中国选手杜丽和易思玲分别在2004年和2012年奥运会上夺冠。不过,从本届奥运会开始比赛规则做了较大调整,女子10米气步枪的资格赛向男子项目看齐,从打40发增加到75分钟内打60发。
中国队本届出战的是21岁的杨倩和23岁的王璐瑶。
在上午首先举行的资格赛中,杨倩打出628.7环的成绩,排名第6,进入随后的决赛。另外一名中国选手王璐瑶排名18,止步资格赛。中国台北小将林颖欣排名第26位,也无缘决赛。
决赛中,8名选手的资格赛成绩清零,决赛将分两个阶段,竞赛阶段8名选手各打10发,淘汰阶段每打2发淘汰一名末位选手,直至冠军产生。在前5发,杨倩打出了一枪10.9,不过,也打出了10.0的较低成绩,以51.9环并列排名第5。随后5发,杨倩打出了10.8环和10.9环的高分,排名攀升到第1位。
此后比赛进入残酷的淘汰阶段。杨倩在第一组发挥平平,不过第二组打出了10.8环和10.9环,重回第一,总成绩领先第二名0.7环。第17发杨倩只打出10.0环,排名被对手追上。此后,俄罗斯选手加拉施娜打出10.8环和10.9环,反超杨倩0.5环。
在前三名的排名战中,杨倩21发和22发追回0.4环,仅落后加拉施娜0.1环进入前两名的巅峰对决。第23发,杨倩打出10.7环,落后对手0.2环。最后一发,率先开枪的加拉施娜只打出8.9环的成绩,杨倩虽然发挥也不稳定,但仍打出9.8环,并最终以251.8环的成绩获得金牌,并创造了奥运会决赛纪录。加拉施娜获得一枚银牌,瑞士选手克里斯滕获得该项目的铜牌。
杨倩夺得东京奥运中国队首金光观后感心得体会2
坚毅、冷静的眼神,俊俏的“丸子头”,拿下本届奥运会首金、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的杨倩不仅枪打得准,人也足够“靓”。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名“00后”的宁波妹子,来自我国最高学府、绰号“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的清华大学。
2000年7月10日,杨倩在宁波姜山镇杨家弄村出生。10岁那年,这个父母、老师、邻居眼中人见人爱的“踏实姑娘”开始练习需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射击,并在次年入选宁波市射击队训练。
此后,杨倩一路“开挂”——12岁时在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上获得亚军,14岁在浙江省运动会上摘下3枚金牌,15岁那年,在同龄人即将升入高中的年纪,杨倩在首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收获一枚铜牌,并且入选国家青年射击队,拿到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2019年二青会上,杨倩在女子甲组10米气步枪项目上拿到金牌,并且打出了在当时国家队都能名列前茅的成绩。在今年2月的中国射击队队内选拔赛上,杨倩直接以超过世界纪录的成绩排名第一。算上今天在东京奥运会夺冠,10年间,杨倩完成了从省冠军、全国冠军到奥运冠军的飞跃。
杨倩在2020年全国射击冠军赛(步枪项目)女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夺冠。
“射”落一个个冠军的同时,杨倩还走出了一条通往清华大学的“学霸”之路。
凭借出色的竞技成绩,杨倩在2016年2月入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马约翰班,他的师哥、同为清华射击队的张超玄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我们进来的时候学习底子都比较薄弱,但杨倩就是适应能力很强的那种,凭着高强度学习、高强度训练,很快就跟上了,融入的过程非常流畅。”
高三下学期,需要兼顾高考与射击的杨倩,比身边的同学更加辛苦。但正如今天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一样,她用坚强和专注克服了一个个挑战,最终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为一名“清华学霸”。
进入大学后,杨倩从来没有因为训练耽误学习,疫情期间,在国家队备战时她也没落下过学校的网课。张超玄对媒体透露,杨倩在备战奥运会的同时仍然保持学业稳定,“她从没有出现挂科的情况,在班里学分排名靠前。”
杨倩曾表示,射击能激发她的斗志,每一次成功不仅带给她成就感,也让她有挑战更高目标的动力,如果没有发挥好,她更是会“强迫”自己进步,她曾在采访中说:“比如我练习中有一次打的不好的话,就会主动去要求自己,我今天一定要把这一枪打好,不能放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部相关内容了,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在提供的文章中有所收获!阅读更多优秀作文,请持续关注可圈可点。
【杨倩获东京奥运会首金心得体会【最新2篇】】相关推荐文章:
杨倩夺得东京奥运中国队首金光观后感心得体会
杨倩获东京奥运双金心得体会 清华祝贺杨倩杨皓然夺金感想作文
2021东京奥运会加油口号_中国队东京奥运加油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