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优秀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范文(18篇)

优秀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27 07:09:02
优秀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范文(18篇)
时间:2024-02-27 07:09:02     小编:灵魂曲

了解并熟悉一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在总结中,可以借鉴一些经典案例和先进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总结内容。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主题和不同类型的作文,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一

基于价值的管理尽管很复杂,但西方管理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了深入的探索。基于价值的管理在运作流程中主要关注四个环节:一是确立明确的价值理念;二是确定经营价值驱动要素;三是在经营的全过程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四是实现领导和员工价值的沟通。

确立明确的价值理念是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第一步。无论精神价值还是经济价值的管理,都是为了明确一点:企业经营管理要对企业追求的价值做出清楚的界定,以此确立企业上下行为的依据,确立企业的灵魂。企业根据明确的价值选择,确立自己的使命、事业领域、战略及策略、制度设计以及引导员工行为的方式方法。一个正在经营中的企业,只要明确了企业价值的准确定位,并按照这一标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认真进行审视,就会发现企业中的哪些环节是影响价值创造的因素。扎柯尔说: “对价值和价值创造的活动达成共识,将共同的努力注入企业使命中,这是企业成功最关键的一步。”他提出:“影响人们对价值达成共识的障碍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对价值和驱动要素定义模糊、自私行为(过分争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活动),负面竞争(企业内部个人或部门之间失去控制的竞争)以及部门壁垒。所以,必须用一个明确的价值定义引领和规范员工和部门的行为。”。

确定经营价值驱动要素是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秘诀。价值驱动要素是实现价值创造的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只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价值理念才能具体化。扎柯尔作了这样的定义:“价值驱动要素是影响或推动价值创造的一个决策变量。”他强调说: “价值驱动要素不是结果,而是决定后果的要素”。奈特认为:“价值驱动要素是对经营活动和财务运行效果有重大影响的运行因子”。这一定义不仅仅限于运行效果,还包括所有决策得以实施的动力机制。价值驱动要素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包括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麦当劳的价值驱动要素是特许经营者怎样才能使特许经营更成功,从而增加特许经营的价值。因此,麦当劳非常注重对特许经营人员进行培训,注重采用简单的食谱以及经营有限的便于管理的品种。星巴克是1986年成立的咖啡店,到1994年底,成为一家拥有l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主要的原因是,它没有采取瞄准杂货市场,销售批量生产的普通咖啡的传统做法,而是把咖啡店开在距离白领阶层的工作场所较近的地方,为顾客提供用上等咖啡豆加工的高质量的咖啡,并创造一种喝咖啡的良好氛围。星巴克的这一系列活动就是把握和经营价值驱动要素的.具体表现。所以.把握和有效经营价值驱动要素,也就为价值最大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具体的方式。经营业绩优异的企业非常注意把企业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价值驱动要素,非常注意从战略的高度确立明确的价值驱动要素,并把对价值驱动要素的管理作为基本的经营策略。

在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是实现价值管理的关键。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目的既是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又是为了持续创造价值。所以,基于价值的管理不是一次或一段时间完成的,而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并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相始终的管理工程。它与企业的战略选择、资源分配、内外部竞争、薪酬制度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奈特说:“基于价值的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确立以价值创造为前提进行决策的理念,最重要的是把这一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和决策的实践中”。所以,基于价值的管理从规划企业的战略开始,到取得财务结果而结束。它把战略规划,预算(涉及实现战略需要的一切资源的调配),激励机制(涉及实现战略的动力)、财务报告(涉及价值管理的效果以及战略的调整)4个主要管理过程融为一体,使这些过程围绕价值创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领导与员工的价值沟通是进行基于价值的管理的基本保障。基于价值的管理说到底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现,这就涉及到企业的领导者及管理者应该如何与员工在对价值目标地认识上形成共识。所以.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价值沟通是基于价值的管理的重要一环。西方研究者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科特主要从领导者如何培育、变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领导既应具有“外来者” 的广阔视野、对公司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方面的素质,又拥有公司内部人士所享有的很高的信誉以及扎实的权力基础等方面的条件;既要保持核心价值观的相对稳定,又要不断变革和丰富核心价值观,同时从核心价值观出发,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变革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保持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但这一切不仅依赖于对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还要依赖领导与员工价值的沟通。施乐公司经历了20世纪6o年代的辉煌发展后,70年代所以败下阵来,主要是领导没有及时变革核心价值观,与员工缺乏沟通造成的。

二、价值管理的关注要点

信息收集与任务确定。价值管理需要建立包括供应商、顾客以及本企业各部门人员在内的小组,共同对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小组成员被赋予搜寻所有相关成本数据、工艺流程信息和供应链细节的任务。信息被收集后,通过饼状图将相关成本在总成本中的份额直观地表现出来。在这一阶段,团队将依据一定的操作指导方针和目标在团队主题的范围内确定小组任务。

成本分析。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由小组成员将收集到的信息在预备会议上呈交,指导者对这些信息进行确认,确保他们已经得到所有的必需的关于成本、产品和工艺的信息。这样,团队就可以确定这些成本是从哪儿来的,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通过寻找原因可以确定成本动因,找出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在从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每个环节都会存在,所以价值管理的运作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都需要。

功能分析。成本分析结束后,团队要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然后将成本通过总购置成本模型分配到每个必要的(能够增加顾客价值的)功能中去。小组成员对他们的研究范围包括产品、工艺以及功能进行彻底的细分,-这对于提高创造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一般来说,当问题的分解接触到问题的本质时创造力就产生了。

价值创造。在创造阶段,要鼓励团队走出原有的由多年的培训,文化和社会背景、习惯和态度所形成的熟悉的环境,让他们用一个不同的或者全新的方式去看待面对的问题。

评价与提交。观点被分类后,即对这些提议的长处和短处进行比较和对比,将这些新观点与现有的产品或者工艺比较,并用t型表格将比较后的优势和劣势列出来。团队再将成本加入后的产品或者工艺与团队提出的每个首选的提议进行计算比较,看哪些地方需要改革,哪些不需要,还需要哪些额外的工具和投资。考虑到所有的变化后,将原有产品的价值和由员工提出的新产品的价值进行比较。价值为功能和成本的比值,其中,功能为顾客所需的功能,成本为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成本。在提交阶段,团队将他们的提议交给管理部门、最终用户和供应商。这些提议必须是易于进行成本核算和评价的,管理者要对这些提议进行进一步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的决策由管理部门做出。

都说管理者要勇于承担责任,但我们到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具体到每一个独特的管理岗位,由于专业不同、公司文化不同,承担的责任也各不相同。然而有一种责任是无论哪家公司的什么层级的管理者都必须承担的。

小芹是90后,平时工作中上司分配任务给她时,她态度还是不错的,可是不能遇到麻烦,否则完全没有灵活性和主动性,有一次上司让他找其他部门的人去签个字,对方正在忙,于是她就回来了,也再不去找了,直到上司问她字签了没时才告诉说早上去过一次。上司问,那你有没有再去找他呢?她居然淡然的说“没有”。还有一次,上司突然跑到小芹面前,拿着一张空白实验报告,让她去测一个产品的几项数据,小芹明显有些不情不愿,嘟囔着问上司“为什么要去测这几个数据啊?上次不是测过一批了嘛”。上司瞪着小芹没好气的说道:“上次是上次,这次是这次,还不快去!”。

小芹明显有些不情不愿,嘟囔着问上司“为什么要去测这几个数据啊?上次不是测过一批了嘛” “嗯,真是个好问题!小芹你记得吗,上次我们是第一次给生产部门提供产品的这几项测试结果,上周会议上,生产部的王经理特别感谢了我们的做法,说这些数据为他们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还真的要好好谢谢你呢,要不是你上次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研究测试方法,我们就不会得到王经理的肯定了” “哦?真的吗?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做法一直延续下去喽” “对呀,小芹,我们每周坚持提供一次数据给生产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过来他们也一定会更加配合我们的工作,快去测吧!下次会议我带上你,老王很想了解我们测试的过程和方法,还说要和我们探讨一下怎么把这项工作标准化呢!”

有些管理者看了上面这段文字也许会觉得„没有那么简单吧‟,确实在实际工作中你这样去说的效果不见得都好,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过去你的做法一直像案例一开始里的上司那样,员工已经对你失去了基本的信赖,当然后面这样的说法的效果在她心中会大打折扣,由此我们更加应该珍惜每一次和员工互动的机会,千万不要等到已经让员工彻底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彻底对你失去信赖。

一个管理者的心中不能只想着企业的利益,员工的价值实现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二

小微型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单位,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其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劳动力剩余问题,解决了人口的生活问题,为人们生活和生存作保障,其次,小微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降低社会的贫富差距,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小微型企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小微型企业的长远发展,要完善当下小微型企业财务发展弊端,提高小微型企业总体实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在小微型企业中,管理问题的阐述。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小微型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了小微型企业的经济收入。但是,站在整体角度,对当下我国小微型企业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财务管理体系较为涣散,财务制度不完善。其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不同管理关节没有建立清晰的主观管理意识,包括在财务资金支出环节、现金支出环节等等。进而对财务管理无法全面进行,无法进行管控作业,缺失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二,当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只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管理工作依据,对管理工作不重视,管理较为随意,缺失规范性,进而带来企业的财务资金流通没有被及时记录,财务报表信息的丢失,企业主体无法依据企业当下财务运作情况,建立发展目标,进而阻碍了企业发展和。其三,对财务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财务工作人对自我工作要求较低,工作时积极性较低,无法全面发挥业务能力,没有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监督,进而带来财务发展弊端。其四,小微型企业的自身管理观念和经营形式的弊端,产业布局较为简单,缺乏对财务管理知识的了解,延续传统管理模式,对财务工作人员关注度较少等等,带来企业财务管理弊端。

二、促进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一)构建合理化和制度化财务管理制度。

小微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弊端,主要是其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面对这一问题,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完善和合理化的管理制度,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其一,小微型企业可以建立实际业务管理制度,增加对信息环节、数据记录方法和模式、财务信息报表关注度,在这些关节建立管理制度,保证财务工作人员在实际作业中有章程可以遵循。其二,增加对财务监督体系的制度化,保证财务监督作业有效进行,利用审计部门和其它部门,整合起来对财务体系进行监督管理,增加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现管理的最大目标。

(二)创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和经营模式。

要想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要依据当先社会发展形势,改变传统管理和经济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要改变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让其树立新型工作理念,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知道财务工作重要性,知道自身的职责。其二,随者小微型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产业种类和经营模式不断不断变化和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类型对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联系性。因此,要想促进小微型企业管理工作良好进行,首先要从经营模式和产业模式着手,增加财务管理灵活性和经营灵活性,依据经营进程和产业发展不同环节,进行单一财务管理,保证财务管理科学性,其次,增加财务运作效率,保证财务发展水平良好,保证企业的财务收入和支出。对企业的财务支出、收入、投资等等财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增加对不同财务运作活动的关注度,保证管理效果最大化。

(三)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效率。

小微型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是其财务部门主要工作者,要想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全面进行,要加以关注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降低财务风险,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合理化培训周期,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保证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也可以在财务部门对不同岗位进行划分,把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划分,建立合理化奖惩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工作待遇,来提高关注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淘汰制度,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其工作能力。最后,也可以建立合理化评判体系,对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进行评判,发现其不足,对其财务业薄弱环节进行针对培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实现财务体现健康高效运作目标。

三、结束语。

为了促进小微型企业长远发展,完善其财务管理弊端,首先要以建立实际业务管理制度,增加对信息环节、数据记录方法和模式、财务信息报表关注度。改变传统管理和经济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合理化培训周期,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保证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合理化奖惩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工作待遇,来促进小微型企业长远发展。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三

论文摘要:从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和现代管理理论,提出了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措施,着重论述了以元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特征,最后对如何长期高校运营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相关建议。

作为地方高校管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务管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转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教务管理保证了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教务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为更好的开展高校工作提供了极好的工具和平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教务管理系统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从目前教务管理系统的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其分析,探析深层次的原因,根据现代管理理念,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的全新教务管理系统,希望可以为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系统观缺乏问题。

通过长期实践,以及大量阅读文献论文,可以将当下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交流不标准;2、系统灵巧性、可伸展性和开放性较差;3、系统类型不同,无法实现共享自由化。这类问题产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在设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时,采用了分项目管理和改造的方式,使得系统在规范过程中系统化不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学校的管理核心,不但涉及到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网上注册、开课管理、选课管理、师资管理等整个教务系统的各个方面和阶层,还涵盖了整个学校内部管理的各个因素,因此,只有将招生信息、专业分类、学籍管理、成绩信息、财务情况、人事分类、后勤情况、科研人员等相关数据综合纳入到系统规划设计中,才能保障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自由。

(二)信息化建设与制度建设不符合问题。

高等院校是为祖国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因此普遍都建立和修订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教务管理部门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建设更为仔细,但在实践过程中,通常都会出现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或者制度过于僵硬化,以至于运行不灵活的问题。

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制度建设不相符。由于管理系统的业务设置较为稳定,而规章制度可以依凭实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制订,以至于众多业务需要通过人工来执行,假如执行过程较为复杂,人为干扰就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三)信息化管理队伍的素质问题。

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即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和素质修养。前者可以依靠制度手段和资源配置来保证,后者却具有很高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务管理人员并不能于朝夕之间提高其在信息采集、选择和处理方面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的信息化素质也是当前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解决办法及措施。

(一)对业务数据进行全方面分析,获得符合标准规范的元数据信息表。

对于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数据是基础,没有数据,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便无从谈起,在构建基于现代管理理念的教务管理系统的时候,首先需要对和教务管理有关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传统教务管理系统不同的是,信息化的教务管理系统对各种信息的划分更为精细,以便用更加精确的元数据描述单元来进行系统的建立。

1、学生信息。元数据信息一般有姓名、性别、年龄、学号、年纪等。

2、教师信息。元数据信息一般有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历、专业。

3、专业信息。元数据信息一般有名称、代码、学制、授予学位。

4、课程信息。元数据信息一般有名称、编号、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试方式。

5、教材信息。元数据信息一般有名称、编写人、类型、出版社、出版时间、价格。

6、教室信息。元数据信息一般有教师编号、座位数。

7、实验室信息。元数据信息一般有实验室编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对教学管理中涉及的各项数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做的好处可以概括为:第一,详细的信息有利于教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处理,有利于拓展系统的功能,加深了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互操作性;第二,信息越详细,一旦出现问题的话便可以更快地找到目标,进而解决它,节省时间。

(二)对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要合理,做好模型。

有了各个方面的单一数据,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独有的手段,对相应的元数据信息进行优化组合,以便形成功能更加全面的系统业务。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信息和课程信息结合起来,可以形成的系统业务有学生选课系统,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系统等。再比如,把教师信息和课程信息结合起来,可以形成的系统业务有课程开展安排系统、教材编写系统等。基于这种灵活多变的单一信息组合,便可以摒弃传统的业务系统组成,形成全新的、多功能的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模型。在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模型中,元数据是模型的基础,也是核心,所有的业务组成或者人员配备都是围绕基础的元数据进行相应权限的设计操作;和元数据额紧密相连的便是业务层,业务层的形成必须以元数据为核心,而各个业务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进行灵活组合和拆分;关于权限的划分,不同的业务系统中,不同人员的权限是不同的`,需要进一步设定,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或者其他机构之间的界别是一样的,他们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进入不同的业务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和修改等操作。

这种信息化教务管理模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业务系统之间的联系比较灵活多变,组合拆分都极为迅捷,这样就可以增加处理问题时的反应速度,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好问题。

2、对信息的共享性设定比较好,大大减少了各个层面之间的信息传递,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还可以节省时间,避免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变化。

3、锻造了全新的管理理念,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他们的身份不仅仅是参与者,也可以依据不同的权限成为管理者,实现了教务管理部门服务性和管理性的统一。

(三)做好系统的开发工作,把规则制度和系统流程结合起来。

要运用灵活的思维,做好系统平台的开发。因为这个开发过程,并不只是管理工作流程在计算机上的简单实现,而是更应该体现出深层次的规章制度和系统平台之间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强大系统的功能,少出人为错误,保证了教务管理的科学规范。比如,在课程管理系统中,为了避免教师频繁调课造成系统混乱,可以在系统中加入管理制度,用系统生成课程安排计划表,只对教师设置查阅权限,而无法修改。教师若是想调课,则必须提出申请,方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制度融入到系统中,可以很好的规范课程管理系统的秩序,减少随意性。

而在把规章制度和系统设计融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加入过于复杂的规章制度,以免造成系统操作太难,反而影响系统的推广。要将规章制度中中的条款先进行规范化简单处理,而后加入到教务管理系统中,用完整但是却不复杂的业务系统,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问题,保证教务管理系统的完整运行。

(一)用创新的制度和服务保证信息化管理的长期性。

要秉承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的理念,来建设和运行信息化的教务管理系统,绝对不能只停留在管理手册表面,而忘记了创新精神,要用多变灵活的设计,做好各种规章制度的运行。采用领导负责制,校级领导要领头负责以元数据为基础和核心的教务管理系统建设,制定完整的规章管理制度。

(二)提升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教务管理团队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教务管理能否高质量运转。通过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可以应对更加专业性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工作人员加入到信息化的教务管理系统的创建中去,让他们全面了解系统的运行机制,并提出自己的关于设计、分析研究、后期运营测试工作中去,在具体的实践中加强对系统的熟悉程度,当然工作人员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要用经常性的讲座和培训来不断提升教务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它应该以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基础,在专业学科建设、课程管理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上提供管理性和服务性的双重功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务管理势必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的教务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也必定会发展到信息处理和业务流程的标准规范化,组织实现结构的简单化等高度。地方高校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本着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的理念,用合理规范的规划设计,在教务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在结合相关制度,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务管理系统,从而更好的完善高校教学。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四

摘要:国内外金融市场变动剧烈,导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保障企业平稳运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问题。但是,目前大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也都存在着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健全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使企业的信誉和盈利能力下降。只有搞好资金管理这个中小环节,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其在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

关键词:资金管理监督制度关联性研究。

前言。

“现金为王”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企业资金管理的中心理念。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往往是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所在。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复杂多变,通过提升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水平,才可以合理的控制营运风险,提升企业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

一、资金管理概述。

资金管理,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对企业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使用进行计划、控制、监督、考核等项工作的总称,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管理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

二、企业对留存货币资金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及目标。

(一)加强货币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货币资金在单位的各项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单位必须确保留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存量,但货币资金的存量又不能过多,否则就会导致资金的闲置和潜在损失的存在,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因此,建立规范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并能够有效地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资金管理可以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现状;

来自 cooCO.NET.cN

2、加强资金管理可以规范企业经济行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扩大企业的资金规模。

(二)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目标。

货币资金管理是企业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制度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一下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加强管理货币资金的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严格对专业技术的要求;

2、明确责任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科学合理的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3、建立健全的内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应当符合法律要求,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核对、清理应当严格有效,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应当按规定严格执行。

三、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货币资金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

很多企业常常不懂内部管理方法,会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机构设置不符合规定,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就上岗的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平时也不注意学习积累,会计知识贫乏,不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财务处理,仅仅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这样就导致企业的会计资料乱、缺、脏的现象严重。而且有些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时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发生。

2、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督制度,监考力度弱。

企业内部虽然设置了相关的监督职能,同时也制定了许多监督制度,但往往不够完善,而其有些监督制度在某种原因导致下其作用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出来。另外,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模糊不清,企业的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是很了解,且财务人员在企业中处于从属地位,往往只能根据企业领导者的意图进行财务处理,进而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而会计核又跟着领导意志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使得企业的财务监督制度只是一个形式,失去了本质意义。

(二)货币资金管理中弊病的成因分析。

1、缺乏完善的货币资金管理控制体系,且忽视了资金管理的关键要点。

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比较薄弱,其组织机构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要求。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关键是在于对现金对现金收支业务和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管理。从对现金和银行存款内部管理的状况来看,大多数的企业对内部的会计岗位分工缺乏重视意识,缺乏健全而行之有效的授权批准制度。

2、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因为制度的制定受人的主观意思影响,即使是再完善的制定也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国的中小企业本身在监督职能和监督制度的制定方面就不是很完善,不仅缺乏外部监督机制,而且其内部监督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即使制度了相关监督制度,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也使得其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得到执行,进而致使企业整个缺乏内外部监督。

四、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治理对策。

(一)借助外力加强对企业运营的科学化管理。

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不仅可以使企业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和科学,而且聘用的职业经理人能够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尤其是对财务人员的聘用上,会更注重其专业技术,从而使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更规范合理。

(二)提高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能力水平。

1、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相关财经法规的宣传学习,提高其法制观念。

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相关制度的制定者和决策者。单位领导人的素质高低与否决是定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有效制定执行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企业拥有很完善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可是企业的领导人却对这不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那么其实质上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因此,只有大力加强对企业领导者的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其法制观念,让其充分认识到货币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才能确保企业的货币资金能够安全和完整。

2、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管理,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

与货币资金岗位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与否是决定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与畅通运行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胜任会计岗位的工作首先的必备条件是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这是对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会计人员最基本能力的要求。同时,大力鼓励会计人员不断地学习相关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及其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知识,丰富和更新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定期接受后续教育,且每年受教育时间不低于24小时。从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三)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及制度。

1、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杜绝作假现象的出现。

货币资金支出审批手续的规范化、制度化,既可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支出,也可以防止侵吞和挪用公款行为的发生。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审批方式、权限、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

2、建立完善的票据及印章管理制度。

票据和印章的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货币资金业务正常运转的保证。所以企业应当加强与货币资金有关的票据及印章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票据及印章的管理制度,并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企业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登记簿对货币资金业务进行记录。一方面,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或被盗用;另一方面,规范企业票据及印章的管理。同时单位必须加强对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不能由同一个保管全部印鉴。财务专用章应该由授权的个人自行保管,个人私章必须由本人或者授权人员保管。另外,对已用和未用的票证应当由非保管人员定期检查;禁止签发空白支票;随时与开户银行对账等等。

(四)加强对货币资金业务流程的管控。

事物具有两面性,即使再完善的制度也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企业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大部分是由人来进行的,经济学上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人,即只有有限的决策和选择能力,因此,单位应当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者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货币资金业务及有关人员的岗位工作进行检查监督,确保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及相关的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

结束语。

通过对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方式方法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也是随着经营机制的不断转换而不断变革的。所以要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资金管理方法,最后做到优化资金的结构,拓宽筹资的渠道,盘活沉淀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能从资金的来源与资金的运用之中,收获最大的效益,增强资金管理科学性,让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最终迈上新台阶。使企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晓霞温建清《金融经济·学术版》20xx年第11期。

[2]武晓虹.论企业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商场现代化20xx年第11期。

[3]王勇.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界20xx第2期。

[4]范晓蓉关于企业加强流动资金管理的理论思考会计之友(中)20xx年第6期。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五

摘要:

随着我国工程行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及行业规范的逐渐完善,尤其是《建筑法》和“工程监理制”全面实施后,工程监理行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且市场化运作成为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趋势。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模式,要求工程监理企业不仅具备扎实的工程监理业务能力,还应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强化项目资金管理,降低项目监理成本,创造更多项目监理利润。本文分析了工程监理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及重要性,提出强化工程监理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工程监理;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一、工程监理概述。

工程监理企业是指依法成立且取得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理资质证书,从事工程项目监理及其他相关服务的企业。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工程建设单位委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建设合同的要求,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且监理的重心为项目投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繁杂,并以实现工程施工阶段和保修期间的“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为工作目标。工程监理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工程施工质量及施工进度,工程监理也赢得了市场的高度重视并取得较快速的发展。一套完整的工程监理流程涵盖编制投标文件、中标、签订监理合同、监理人员进场、开展监理工作、按照合同约定分阶段收取监理费用、工程完工、按照合同约定收取监理费用、工程保修期届满、收取监理费用尾款等流程。

二、工程监理企业财务特征分析。

工程监理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有:第一,工程监理作为新兴服务产业,市场化经营成为行业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市场化经营,工程监理工作由建设单位内设监理部门,发展成以监理企业为主、政府监督为辅的模式。工程监理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工程监理公司也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企业。监理企业的资金管理、监理项目的成本核算及控制、监理活动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第二,工程监理企业的业务分布较分散、业务周期长。业务分部的不集中、业务周期长,增加了监理企业的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第三,监理资金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形成监理企业财务风险。现实情况中存在由于建设企业资金紧张,监理费用尾款迟迟不予拨付甚至坏账的现象,致使监理企业垫付大量资金,造成监理企业周转资金紧张,构成较大的财务风险。

三、强化工程监理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基于对工程监理企业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及财务特征的分析,可以明确监理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及重心。根据“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辐射全局、带动整体”的财务管理原则,强化监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做好监理企业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和债务、债权管理。

(一)强化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建立监理成本集中核算制度,提高工程监理会计核算质量。会计核算质量是监理企业财务管理的起点及决策依据,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决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性。因此,强化监理企业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明确企业会计科目及分录。针对监理企业经济活动特征及类型,制定全面详细的二级、三级会计科目,明确相应经济活动的会计分录。工程监理企业的主要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有:监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补贴、保险;监理业务专项支出,主要包括房租费、差旅费、办公费、租赁费等;监理业务设备支出,主要包括计算机、监测仪器等。间接成本主要为监理单位监理人员之外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培训费等。施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建立集中会计核算制度。集中会计核算制度能够有效解决监理业务分散造成的会计核算不规范、成本控制混乱的问题。对于单项工程监理项目,委派企业财务人员随监理人员一同入场,负责会计凭证的初步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影像资料的上传以及会计凭证的保管工作。派驻会计人员通过账务处理系统上传影像资料,后期账务处理由企业财务总部集中、统一进行。

(二)重视监理活动的资金管理,加速监理活动资金周转。

现金流是监理企业运作的“血液”,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及财务风险。强化监理活动的资金管理,应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第一,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通过现代支付手段,如网上银行、银行集团资金池管理等工具,实现异地资金的实时监控、划拨,及时上收项目闲置资金,实现公司总部与各项目组间资金的灵活、高效流动,实现了企业对项目资金的远程操控;第二,加大资金管理考核力度,提高员工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将应收账款、资金占用等指标纳入工程监理项目组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激励项目组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资金回笼,加速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周转速度。

(三)重视监理项目成本管理,建立监理项目成本控制机制。

建立全面、合理、可行的成本控制机制。第一,建立严格、规范的费用审批流程及制度。明确监理项目负责人费用审批权限,对于超出权限的大额费用支出须上报公司财务总部审批。项目负责人应严格审核成本费用的业务背景、报销凭证的真实性,财务部门负责报销凭证的合规性、规范性审核。第二,实施监理项目成本动态管理。财务部门定期对监理项目各环节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滚动测试,及时发现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生产环节,提出成本优化方案。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建立预算执行考核机制。根据经财务部门审批通过的、各监理项目制定的预算方案,将预算指标根据各作业区进行层层分解,将预算执行指标落实到各个作业区及岗位。严格控制日常成本、费用的支出在预算额度以内,对于超出预算额度的异常支出,应由监理项目责任人上报企业财务总部进行审批。同时,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各预算执行责任人的薪资福利挂钩,从制度上激励预算执行单位采取积极措施,降低日常经营成本及费用,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投入产出效率高的环节。

(四)建立规范、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强化资产管理。

建立规范、有序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强化监理项目资产日常管理。资产的日常管理要做到权责明确、专人负责、核算准确、定期清查,充分保障项目资产的安全、完整。第一,固定资产的购置应严格执行预算方案,经集体决议后编入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第二,鉴于监理项目地点分散、资产动态管理难度较大、资产处置规范性有待提高等现状,日常资产管理操作中,应根据人员编制及项目需求,合理审核、分配、调配办公用房、员工宿舍、机械设备及实验检测设备等,实现资产集中管理。

(五)强化债务、债权管理,严控监理项目财务风险。

根据企业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财务杠杆率。监理企业应根据监理项目资金需求、自有资金储备、企业收支计划、企业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及期限。遵循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严控财务风险的原则,确定合理的企业债务比率。值得注意的是,负债具有一定的税收抵扣作用,企业应在综合考量企业资金收支计划、企业偿债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税盾效应”,享受由此产生的税收优惠。加强债权管理,严防建设单位信用风险。首先,保证债权形成的合规、合法性,债权的确认做到手续完备、核算准确,并定期与建设单位对账。其次,及时考察建设单位的盈利能力、履约能力、信用状况等,对于信用状况恶化的企业,要及时加快监理费用的回收。最后,注重利用新型结算工具、信用担保工具,提升企业应收账款的资产质量,为监理企业提供信用保障。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要改进自身的管理,特别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模式。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集团,它与一般的企业集团具有相似性,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决定作用,而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独特的模式。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子公司的一切财务决策权都集中到母公司,而子公司却不享有任何决策权,它只是母公司扩大业务的需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子公司是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整个公司都被母公司绝对地控制,母公司享有高度的决策权,并对子公司进行严格统一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中,子公司通常只享有一小部分决策权。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高质量的融资决策,降低成本;可以让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得到实现,合理筹划纳税,减少管理费用。但它不方便母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缺乏灵活性,更不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与集权式管理模式相反的管理模式,它是将决策权分配给各个子公司,允许子公司享有相当的管理权,母公司则通过间接管理的方式对子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体制。在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子公司与母公司是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子公司拥有高度的财务权,鼓励子公司自主经营。

这种模式有益于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而且财务决策周期短、针对性强,可以充分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但这种分权模式导致子公司拥有过高的自主经营权,不利于母公司行使财务管理权利。

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是对分权式管理模式和集权式管理模式的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财务管理模式。由于上述两个模式各有利弊,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是对二者的整合,吸取它们的优点,弥补两者的缺点。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是在分权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权进行适度的集权,分权与集权两方面并存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符合。一方面,赋予子公司相应的自主经营权,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另一方面,母公司对子公司又保留着最终的决策权和管理权。

虽然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集中了上述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但它也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特别是在如何限制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上,模糊不清,不容易判定。

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特别是在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应该重点在财务管理模式上进行新的突破和发展。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设计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注重成本低于效益的原则,如果成本高于效益,就应该放弃这种经营决策。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制定经营战略时,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考察,为国有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2、符合现代企业制度。

时代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企业制定也是如此,与时俱进。现代企业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出现的新兴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在制定企业制度时也应该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符合时代特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3、现实与长远相结合原则。

企业要获得持续长期的发展就必须从长远角度进行规划。国有企业在优化财务管理模式时,应该放眼全球,长远规划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制定长期战略目标,了解国有企业的现状,现实与长远相结合,使国有企业在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都能够实现。

(二)国有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的实现。

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将国有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集中起来,包括信息的集中、资源的集中和权力的集中,实行财务核算、决策和监督控制的统一。

1、一体化的财务战略。

国有企业可以将企业氛围两个层次,首先是企业总部,特别是高层管理机关,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等等的设立和完善。第二层次是各个自主经营的企业,在遵循母公司总体战略的情况下,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经营目标。

在建设管控体系时也应该制定中期、年度和长期企业计划,并一一落实到各个子公司,进行全面预算,综合生产管理报告,综合业绩评价,实行内部审计体系,实现高校管理。

2、完善业绩评价管理。

国有企业首先要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对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和单位进行全面的资源分配,实施预算管理,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对企业以及子公司进行考核和业绩评价时,进行适当的约束和必要的激励机制,选定评价指标,确定标准分值、权重,设定指标的标准值,计算指标实际值等,经过一系列的详细步骤,准确地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

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也应该实现财务的信息化。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各个企业之间实现财务资源共享。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处理各种财务数据,高效整合信息资源,联合所有的财务技术人员,搭建财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

4、加强财务团队建设。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是财务人员队伍,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识别能力和业务技能,加强财务团队建设,全面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3]付爱东.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xx,9。

[4]陈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与突破[j].上海国资,20xx,7。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七

[作者简介]常忠武(1962-),男,河北雄县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江苏苏州215137)。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绩效考核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考查和审核行政管理各部门对职务所规定的职责、任务的履行程度,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的素质、能力、态度和业绩所进行的以事实为依据的考核,以确立其工作绩效的系统管理方法。它既是检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手段,又是人事决策和改进人事管理的依据。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对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决策,对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宣传与贯彻执行,对业务部门和人员工作的指导、检查、评价及对各方工作关系的协调,对人、财、物、事、时间与信息的管理等,都要依靠不同层面的行管工作人员来操作。而这些极具专业化、智能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评估来鉴定和提升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保证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按既定的目标有序、高效地推进。目前,高职院校对行管人员绩效考核工作缺乏科学而又实用的评估体系,致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建立和完善行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绩效评估,是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必需,也是学校维持生存、巩固和发展的基础。

高职院校行管人员主要是指以书记、院长、处长等为代表的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政治工作和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具体包括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人员――教务处、科技处、图书馆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协调部门的管理人员――院办、人事处、外事处、学生处、离退休处、资产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后勤保障部门的管理人员――后勤管理处、基建处、保卫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目前,高职院校对行管人员的绩效考核常用的做法是每人填写一份年度考评表,流水账似地填写一年中完成的工作,或者写述职报告,对个人的工作进行总结,然后让主管领导做出评鉴意见。按照事先制定的几个指标,将考评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种。但在实际操作中除被评选为优秀者外,其他一律为称职。这种将绩效考核简单化和随意化的做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起不到鞭策后进、鼓励先进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考核理念不先进。一方面,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对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结果的一个评定。其实,绩效包括“绩”和“效”。“绩”指业绩,对应最终的结果;“效”指行为、品行、态度、方式、方法等,是一种行为,对应管理成熟度要求。考核员工的业绩和行为可分为四种情况:业绩非常好,但行为非常差;业绩也差,行为也差;业绩差,但行为好;业绩也好,行为也好。由于仅从字面上理解绩效考核所引起的偏颇,在实际的高职院校行管人员绩效考核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绩效考核是一个双向的动态的系统,过分强调了业绩,而忽略了对行为的培养。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在考核工作过程中忽视动态考核,多数是一年一次,缺乏日常工作考核。平日疏于被考核者工作活动信息的积累,缺少对被考核者个人绩效考核目标进展情况的检查,使考核者对行管人员情况的了解还是较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造成不能及时了解掌握行管人员的思想变化和最新发生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对绩效考核的认识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的老框架上,认为绩效考核是人事部门的事情,就是人事部门年底发考核通知,组织好本部门本科室的员工填写考核表,到时把考核表交人事部门就万事大吉。

2.绩效考核指标不明确。高职院校的行管人员分布在教学、后勤、人事、财务等岗位上,如教务处的管理人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组(本网网)织部的人员主要从事党建、干部管理的方面的工作,人事处的人员主要从事人才引进、劳资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由于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及工作要求不同,考核的侧重点应有所差异。目前,高职对行管人员绩效考核内容尽管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内容,但都比较抽象、模糊,很少考虑到部门工作的特殊性和岗位的'差异性。在实施考核时,往往用同一评价标准去度量不同管理上岗位的入员,考核材料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考核结果失准失真,影响了考核工作的效率。甚至有的学校生搬硬套上级文件,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为考核而考核。

3.考核结果效用不大。年终考核结束后,往往将考核成绩统计好,评选出考核等级就结束考核工作,没有对考核成绩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查找行管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对行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工作情况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的反馈,使被考核者觉得考核只是一个形式,没有给行管人员一种压力和促进作用,从而导致行管人员进取心不强,满足现状,行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考核结果不能合理应用,整个考核工作起不到促进t作、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作用。

4.考核评价主体单一。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高职行管人员能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能否为教师和学生尽快解决工作或学习中的困难,是衡量行管人员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工资效率的标尺。当前,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考核沿袭的是传统的人事考核方式,评价主体主要是管理人员的直接上级和同部门或同科室的同事,而作为其工作重要指标的服务对象并没有纳入。在考核时,为平衡内部关系和照顾员工的特殊需要,管理人员的考核结果很容易内定为“优秀”和“合格”两个等级,并出现先进轮流当、评选优先考虑职称晋升等不合理现象,致使考核流于形式,失去了争先创优的激励作用。

1.制定考核标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对于绩效考核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考核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服务态度,对待工作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二是行管人员应该做什么,其任务、职务、工作要点是什么,这是数量方面的问题;三是行管人员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做,达到何种标准,这是工作质量问题。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和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管理事务中行管人员所在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并对完成这些工作所履行的岗位职责和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工作条件等进行认真、务实的说明。在制定工作绩效评价标准时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制定具有一定激发潜力的工作目标,只有合理的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才具有最大的激励作用。

2.确定考核内容及其权重。第一,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应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其中,“德”即品德、道德,是指行政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品德以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情况。“德”作为考核和用人的首要标准,具体由四个方面构成:政治品德,即世界观,具体表现为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廉洁奉公、办事公道、品德高尚等方面;伦理道德,包括大公无私、牺牲精神、相容性等;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上的原则性、事业心、责任感、政策性等;心理品德,包括行为动机、性格特征,志趣爱好等方面。“能”即能。力或才能、才干、本领,是对行政工作人员的才识和业务专业技术水平方面的要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方面:一般能力是指各类工作人员完成一切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基本工作能力、身体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为适应一定活动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专业和综合特征的能力,包括业务专业技术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执行能力、经验能力。“勤”指的是工作尽力尽责,勤奋不怠,甘于奉献,具体表现为行管人员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事业心,工作中是否一丝不荀,平时是否肯学肯钻、任劳任怨,是否达到了规定的出勤率。在此,关键是考核其工作态度和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的勤奋敬业精神和劳动工作纪律情况。“绩”指的是一个人的工作实绩,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工作指标上的绩,即在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时质量好、数量多;工作效率上的绩,即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组织效率和管理效率高;工作效益上的绩,即完成工作任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时间效益等方面的效益好,取得的成果绩效就好;工作方法上的绩,是指采取了什么样的好方法、什么样的好措施、什么样的好手段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廉”即廉洁、公正,主要考核执行党和国家清正廉洁的有关规定和严格要求自己的情况,有无违纪现象,自身修养、爱好是否健康向上,能否积极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自觉抵制不健康行为,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等状况。第二,考核要素权重。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估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表示在评估过程中,对被考核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进行分配,对各考核指标在总体评估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事实上,没有重点的评估就不算是客观的评估,每个人员的性质和所处的层次不同,其工作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对不同内容、对目标贡献的重要程度做出估计,需设定不同的权重。各评估要素及其权重分配见文末表。

3.考核程序。第一,组织领导。在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下成立行政人员绩效考核委员会来组织、指导、监督考核工作。其成员由学院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组成,办公室可以设在人事处。第二,日常考核程序。一是个人按月做好平时考核记录,着重记载出勤、完成工作任务的项目、数量、时效、工作成绩和差错等。二是部门负责人每月根据当事人当月工作表现、工作实绩及当事人月考核纪实的记载予以评价。三是考核委员会向各部门收集情况:行政值勤督查出来的问题,办公室日常考勤考核情况,教育教学巡视发现的问题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的相关情况等等,每月初召开一次考核例会进行通报汇总,由人事处存档备查。第三,核程序(网上)。一是考核的行管人员进行自评打分,并向考核委员会申报加分项目及证明材料。二是负责人对本部门人员进行评分排序;分管领导对所分管的部门负责人进行评分排序,若分管部门在两个以上的,还需对其分管的所有一般行管人员评分排序。三是对象打分。教育教学方面的行管人员由测评老师和学生各40人打分,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由测评教师40人打分。第四,据自评、民主测评等分别对全部行政人员进行排序。上半年直接取其前30%和后30%作为a,c等;下半年先取其前60%再加(减)分排序,取其前30%作为a等,其余为b等,后40%加上加(减)分项目再排序,取其后30%为c等,其余为b等。绩效考核满分为100分,加分项另行计算;扣分均以各项分值为限,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考核结果直接为不合格(d等):(1)学期绩效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2)1作出现重大失误,给学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3)严重违反党纪、政纪和法纪受到处分及处理的;(4)学期累计旷工达4天以上者;(5)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6)违反其他国家法律法规的。第五,委员会审查考核加减分情况及综合测评成绩,报学校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批确定考核结果,交人事处发文。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接受当事人的咨询。当事人对考核结果持有异议的,可以在公示之日起三日内向学校考核委员会书面申请复核,考核委员会在接到复核申请之日一周内提出复核意见,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第六,分组成。绩效考核成绩=自评分(10%)+部门(主管)评分(40%)+服务对象评分(50%),此为绩效考核主要依据。年度考核以学期绩效考核结果为重要依据,并进行全校推优,确定等次。第七,适(本网网)时沟通。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就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业绩与工作障碍与考核者保持随时的沟通。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应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肯定其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实施绩效考核,能否达到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是进行绩效考核的重点,而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是绩效考核中的难点。行管考核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且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机制,只有系统抓好绩效考核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考核真正取得成效,达到考核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小芬,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i].中国高新技术企业,(7).

[2]张秋霞.论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j].航海教育研究,2009(4).。

[3]黄晓芬.论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与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j]南通大学学报,2010(1).

[4]赵志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

[5]余泽忠.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八

国内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全面发展实现了信息化,内部建立了局域网,外部与互联网相连,硬件环境相当完善。软件方面,国内各大财务软件公司已开发了多套财务管理系统,erp也已是各公司主推的产品,企业也已实施。但它们基本上是基于国内的财务制度,功能上还不够完整,还未得到国际认可,没有达到国际化的要求。例如世界银行对中国电力系统的多项贷款项目中均附加相应的软贷款项目,要求开发符合国际化会计的财务管理系统。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如何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在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体会,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来分析企业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管理系统应具备功能的.设计方法。

二、财务管理系统国际化的功能分析。

控制和集成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于企业战略决策是非常基本的要求。现有财务管理系统中已包括财务会计功能,但国际化后应予加强,使之可以集中跟踪财务会计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多家子公司,并以多种语言和多种货币以及多套会计科目体系所表示。国际化财务管理系统应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特别在总帐、应收/应付帐款、资产会计、资金管理等方面予以加强。

管理会计提供内部成本所要求的种种功能。现有财务管理系统中也含本功能。但在管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核算、产品成本控制、成本对象控制、实际成本核算、获得能力分析应进一步完善,以满足国际化需要。

国际化财务管理系统不仅要加强以上功能,还应引入目前国内财务管理系统尚不具备或不完备的功能概念。

(一)投资管理方面。

投资是当前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如何进行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国际化财务管理系统的投资管理应支持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包括从策划到结算的整个投资过程。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功能模块:

1.企业预算管理。投资管理模块可以应用任何条件定义投资计划结构,可以分配特定的投资工具到投资计划结构的若干结点。可以了解最新的投资信息,如可利用的预算,计划成本以及由于内部和外部活动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投资计划可以帮助分配预算,监控投资计划,避免预算超支。

[1][2][3][4]。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九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了一定影响。在当今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主要工具。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将高校职工和领导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费用。由此可见,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建设是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满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需求。此外,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减少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他们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确认和数据更新上能够节省时间,保证真实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第二,有利于高校管理者科学、高效、便捷地完成管理工作。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高校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教职员工的动态信息、人本资源配置、绩效情况。同时,教职员工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学校的规章制度、通知、自己的薪资情况等。第三,管理人员可以快速处理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共组的公正公开性。尤其是涉及个人利益的职称考评时,人力资源工作者可以根据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进行评定。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十

其次,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譬如,一种成熟的理论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存在体现公共理性的力量,公共领域由于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而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参与和监督精神,因此它的存在有助于公共性的发扬(注:[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版。)。许多国内学者也认为,“经济的市场化或自由化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而获得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在市民社会里,各种非官方的社团组织及他们活动于其中的非官方的公共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一般而言,自治原则、法治原则、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公共性等被人们认为是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随着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它在政治生活中起到有效抑制公共权力对社会公众的滥用,从而发扬民主行政理念,使公共管理更能体现为公众利益的本质目标(注:参见汪俊昌《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浙江学刊》19第3期。)。由此看来,当前对于“公共性”的研究,既是过去探索的延续,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也有人认为“公众”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or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因此,从起源上看,“公共”更多地意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这也应证了,随着时代发展,当代的“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公共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的观点。

哈贝马斯考察了另外一种公共性起源。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公共性或公共领域不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而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注:[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受到国外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启发,国内也有学者从社会领域分化的角度分析公共性的产生。他们认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具有对应的相关性。整个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客观进程,都在于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日益分化,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整合体。在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也开始了分化的历程,除出现了国家职能的多样化趋势,其中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是最为基本的两大职能。由于国家统治职能是在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的关系中实现的,所以,虽然它表现出一定的现代公共性的内容,但本质上是与公共性相悖的。而在管理职能中,公共性则是其最为根本的特性,甚至可以断言:归咎于管理职能的是一个纯粹的公共性的领域。因此,社会领域的分化引发国家职能的分解,从而导致公共性的彰显。

在论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变时,国内外学者都倾向于用“公共性丧失”一词。一种观点认为,在近代功利哲学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倾向共同催生下,古希腊公共性的含义进一步丧失,现时情况是,“通过集体的方式寻求更大的善已被个人的计算、功利以及成本和利益所替代。政府的目的在实践中已是私有的福利(privatewell-being)。我们凭借官僚、技术和科学的手段来决定福利、幸福和功用。这里没有公共的原初含义,有的只是原子个人的集合体;这里没有公共利益,有的只是许多私人利益的聚合体。”虽然美国公共行政对于如何实现公共性有过几种理论,包括以利益集团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多元主义视角);以理性选择人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公共选择视角);以代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立法的视角);以消费者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提供服务的视角);以公民权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公民权视角)等,但这些理论都不能真正代表公共。真正的公共理论架构应是以宪法为基础,公共概念必须建立在公民权、仁慈和爱之上,此外还需要听证系统和程序的保持及发展,及对集体公共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

哈贝马斯也认为,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理论中的公共性一词,可以译成公共性,也可以译为公共领域,二者没有实质差异。但倾向于用公共性指称政治层面,而用公共领域指称社会层面。――笔者注),由此导致公共性丧失。“两种相关的辩证趋势表明公共性已经瓦解:它越来越深入社会领域,同时也失去了其政治功能,也就是说,失去了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督的政治功能。”在这里,哈贝马斯把公共性的丧失归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相互渗透(注:[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在我看来,关于“公共性”本源及演变,其实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背景,这一背景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首先,最早意义上产生的“公共性”代表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民主制。其次,在古代社会,由于没有明确的公/私领域划分,在政治领域,代表国家权力的“公”吞没了“私”,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控制,因而公共性等同于国家权力。再次,按照哈贝马斯的看法,直到近代,“公”与“私”才截然分离,各有自己的独有领域,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盛行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理论,在政治领域采取国家放任主义,公共行政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影响下,热衷于对纯粹管理技术和效率的追求,从而形成对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的冲击,于是就有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公平与参与及同期的政策分析理论中的民主因素等。最后,现代社会“公”与“私”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经济领域表现为国家干预与自由经济并存,而在政治领域,以第三部门为核心的公民社会成长壮大,社群主义盛行,引发大规模的公民参与和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公共性”问题再一次被重视起来,此时,突出“公共性”不仅是公共部门的内。

在要求,同时也是公民社会外力推动的结果。

在对国内外关于“公共性”起源和演变问题的相关论述做一番考察之后,我们仍然不得不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什么是“公共性”?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在没有给出自己明确的答案之前,我们发现,对公共性问题的阐述可以有很多角度,不同学科也有不同的认可。仅从公共行政与哲学等角度对“公共性”的内涵进行阐述的观点,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公共性”。该理论认为,“公共性”是用于描述现代政府活动基本性质和行为归宿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在一般情况下,是指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具体表现为:从基本理念上讲,“公共性”指政府组织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由此,衡量政府活动是否达到公共性的基本标准是,公共政策及其执行是否坚持和维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否在舆论中充分体现和表达了公民的意志,政策与执行的出发点是否超越了政府的自利倾向,而考虑更为普遍的社群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等。在道德层面上,“公共性”应是每一个政府公职人员的职业态度、观念和信仰。它要求公职人员以此信念竭诚为民服务,明确政府组织与公职人员的行为必须在道德上、伦理上满足公共性的基本要求,并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防止部门和个人偏私的利益驱动。在政治过程层面上,“公共性”意味着在涉及公共物品提供等集体行动上,存在着有效的决策参与通道和决策选择机制。在这里,“公共性”的获取及其保证,具体化为政府政策利益导向的选择过程,它包含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是否具有开发性,以使公民能够充分了解有关政策的信息,并能够与政策制定者进行磋商;公民的利益能否通过民主的程序得到表达与整合;公民依靠怎样一组规则来决定政治决策的选择,决定政府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等。在政府的财政活动中,评价“公共性”价值是否满足的核心要素,应是政府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物品行为和与此相关的政府收支行为的基本取向和政策目标,以及相关的财政制度和规则的安排(注:孙柏瑛:《公共性:政府财政活动的价值基础》,《中国行政管理》第1期。)。

2.作为一种公共精神的“公共性”。这种观点认为,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内涵可以归结为公共精神。现代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应包括四个方面:民主的精神,即人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法的精神,它意味着政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制约;公正的精神,即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并不受公共权力所侵害;公共服务的精神,即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公平分配,政府的施政过程应平等、公正和透明。这四种公共精神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实现方式应是:逐步实现政府与公民平等化;行政权力既受到保护又受到制约;行政活动既有效率又有责任;公共行政是由民众驱动的、积极的、合作主义的、参与的过程,等等(注: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5期。)。

3.作为一种最新理念的“公共性”。把“公共性”看成是公共管理的最新理念:它揭示了管理目的的公益性,强调了为公众服务的出发点;它明确了管理的`范围是那些公共事务,揭示了管理所依据的权力为公民所授予,因而其行使必须接受公民的监督,以公民认定的是非为是非,不能违背公民的意志;它体现着行政过程中的责任,要求行政行为必须对其后果无条件承担责任;它强调了行政过程中必须有公民参与,强调注意听取公民的意见,这就要求行政过程中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它强调公共行政的结果必须取得公民的认可,这就要求有向公民报告的制度,工作一定周期后,政府应按程序向公民报告,以接受公民审查并予以通过,等等(注:刘熙瑞:《理念・职能・方式――我国地方行政机构改革面临的三个转变》,《人民论坛》第7期。)。

4.作为一种价值基础的“公共性”。该理论认为,由于行政体系的价值基础是其公共性,因而政府的制度安排所要重建的价值观念就在于明确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也就是说,政府把自我表达存在的公共性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政府的组织机构、行为方式、运行机制、政策规范等,都无条件地体现出其公共性。政府组织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实体,但这个实体却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也不是任何一个社会集体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的代表,它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政府价值公共性最直接的表现是政府的规范体系和行政行为系统的公正性,而且这种公正性是一种制度公正,是包含在行政行为机制之中的,有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体系提供的,是一种制度安排(注:张康之:《行政改革中的制度安排》,《公共行政》20第4期。)。

5.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针对传统公共行政过分追求理性与效率的倾向,新公共行政主张:(1)社会公平。强调所有公民平等的政治和社会机会。它同样代表着对所有公民而不是对公共机构负责,以及对公共部门经决策和实施项目负责。(2)代表性。尽管大众并没有影响代表决策的直接权力,但相信代表性肯定是新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是唯一的激励因素,需要考虑其他价值观的积极参与。(3)响应性。主张政府需要更多地响应公众的需求。(4)参与。新公共行政提供在公共事务中广泛程度的公民与公务员参与。(5)社会责任感。公共管理者被视作以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他们的自我利益去创造高效率同时又是平等的服务(注:参见[美]张梦中等《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公共行政》20第3期。)。

6.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这里指哈贝马斯重点探讨的资产阶级公共性的本质。他认为,“公共性应当贯彻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立法”,从而“公共性成为国家机构本身的组织原则”。他进一步提出,在资产阶级哲学那里(霍布斯、卢梭、洛克和康德),公共性等同于理性,甚至是良知,依靠公共舆论表达出来。而在法哲学那里,公共性需要法律和道德元素支撑,所以“康德所说的公共性是唯一能够保障政治与道德同一性的原则。公共性既是法律秩序原则,又是启蒙方法”。而“默格尔根据18世纪的范型把公共性的功能界定为统治的合理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哈贝马斯指出了公共性作为市民社会独立领域的批判力量和促进资产阶级统治合法化的献身精神(注:[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综合起来,有关“公共性”内涵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其次,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第三,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第四,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第五,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哈贝马斯)。总之,倾向于把“公共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活动的最终价值观,在此之下,才有公正、公平、公开、平等、自由、民主、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价值体系。

尽管在公共性问题上。

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对于公共管理基于它是一种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公共部门管理活动我们把这种管理活动的公共性内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这里的国家、政府与社会都是从狭义的意义上说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这些组织具有不同于其他私域组织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组织的代表性、行为的公务性、宗旨的公益性、权力的法定性等方面。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把如何经济地和富有效率地实现管理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价值观更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私人管理建立在个人本位主义和自利性本质之上把追求个人效率或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取向。与其迥然不同的是公共管理注重在民主政治理念上去实现公众的高度参与、社会公平以及承担为公众谋求福利的责任。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就如霍布斯所言“契约没有刀剑就是一纸空文”。恩格斯也认为国家本质上是同人民大众相分离的公共权力。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利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公共力的公共性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首先从公共问题入手公共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同时由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宗旨是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正是公共管理公共性的题中应有之意。

“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基础性内涵,与公共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治理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它是实证的过程还是规范的研究,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认为,就总体而言,作为公共管理的本质内涵,公共性与社会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阶级与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公共性与社会性在最广泛意义上是一致的或领域是重合的;随着阶级与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公共性的代表,公共性逐渐从社会领域中凸显并独立出来;而在阶级与国家消亡之后,公共性与社会性又再次融为一体。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公共性,是指处于从阶级与国家产生到消亡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定概念。另外,从上述公共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可以得出,社会性是公共性的存在基础,公共性则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社会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公共性则有质的规定性。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公共性将不断扩张与壮大,最后发展成为社会性。

1.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区别。

首先,从概念的定义上看,社会是具有多重性含义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社会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二是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既可以指最广义的“人类社会”,也可以指狭义的社会性事务,如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务。因此,理论上对社会这个概念作界定并不简单,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定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实践创造了社会,社会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注: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政治科学常用的社会概念,最初在思想家眼里是与国家等同的,例如卢梭就把国家、社会共同体和社会契约混用起来。直到19世纪以后,大多数资产阶级理论家才开始把社会当作与国家对立的社会领域,即市民社会或公共社会。摩尔根较早指出,“我们可以在这里提出一个前提:即一切政治形态都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式,此处使用方式(plan)一词系就其科学意义而言。这两种方式的基础有根本的区别。按时间顺序说,先出现的第一种方式以人身、以纯人身关系为基础,我们可以名之为社会。这种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第二种方式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我们可以名之为国家。这种组织的基础或基本单位是用界碑划定范围的乡或区及其所辖之财产,政治社会即由此而产生。”(注:(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页。)马克思主义把社会性看成是人的本质属性,并认为社会的产生先于国家,因而国家代表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不能如早期思想家所认为的那样可以等同或浑然一体。

其次,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公共与社会各有所指。平常说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是我们区分政府所代表的“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实际体现,表明在政府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情况下,政府代表的公共性与社会所代表的社会性相互关系的状况。一般而言,公共性表示一种权力或权威,而社会性则代表公开性、参与性和非国有化等意思。

2.公共性与社会性的联系。

其主要表现在于:公共性来源于社会性,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一致的,比如在非阶级社会里,公共性实际上和群体性是等同的。然而,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从根本上抽象并升华了社会性(群体性),比如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公意”,体现出公共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本质特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公共性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性。二者的联系具体表现在:

首先,从起源看,早期的思想家对公共性与社会性是分不清的或认为等同的,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国家与社会根本混淆。如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生活的自然需要。国家就是达到正义或公道的手段。在这里,他是把国家与社会等同起来,混淆了两者界限。因此他的国家充其量是群体的结合,因为还没有出现与人民相分立的公共权力(注:邹永贤主编:《国家学说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直到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区分了国家与社会,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恩格斯肯定国家源于社会说,同时指出,“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斗争中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5页。)。因此,我们认为,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性与整个社会所代表的社会性是具有产生的异时性的。

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公共性与社会性由混沌统一到分离对立,再到在新的社会领域内的统一,体现了公共性与社会性及其相互关系具体的和历史的辩证演进过程。

再次,在具体实践中,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以社会性为参考坐标。表现为公共部门的活动越是接近社会,其公共性越明显;越远离社会,其公共性越弱。如公共管理从权力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从管理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管理原则从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变,如此等等,其结果都使公共管理活动更趋向民主,更能保障公平,并尽可能给公众带来效益。

五、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关系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公共性与社会性是各有其特定内涵的复杂概念,同时二者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用它们作为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工具,从而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有实践上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都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公共管理既是一项主观见诸客观的管理过程,又是一种现实状态,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一现象时,就必须既看到它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又要注意这一过程的社会属性。针对这种社会属性,人们的态度、方法不是企图超越或跨过它,而应该是在承认它的前提下,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探索公共管理不同的运行模式。

其次,仅就公共管理的社会性来说,它包含“公”与“私”两个不同领域,前者是公共权利的活动范围,后者是指狭义的社会领域,包括各种盈利组织、第二部门及公民个体的活动范围。尽管在理论上,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废除公、私界限,逐步走向大同。然而,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同一社会内部的公与私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即在一定时期里,公共权力活动范围远大于社会力量的活动范围,甚至取代后者;而在另一特定时期,社会力量可以很强大,能够取代公共权力的管理(治理)作用。所以,公共性与社会性的相互关系,有其客观的发展过程,取决于客观环境而非主观的意念。

再次,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曾是困扰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从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中获得启示。改革开放前,我国曾长期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根端的情形是公共权力无所不在,政府行为无所不包。改革开放后,我们经历了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这一过程使得国家、政府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社会力量获得发展机会,并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增长。在公共管理(行政)领域,表现为政府职能社会化、管理主体多元化及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等。然而,尽管社会化是遏制公共权力或权威泛滥的有效途径,却不代表可以在现阶段过分夸大社会化的作用,原因是从上面对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明确了二者关系演变过程的客观性。或许结论应当是:当前,我国公共管理(行政)改革与发展必须做到,在努力体现公共性的同时,积极走政府职能社会化的道路。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十一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医学、法学、工程技术学等教学实践性特别强的领域中创造出来的。20世纪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在管理学科大学生教学培养过程中广泛使用案例教学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发展,案例教学法在许多高校逐渐受到重视,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报告书,特别推崇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中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中国教育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引进并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21世纪初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公共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丰硕成果。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公共管理案例中心,自主建设具有时效性、本土性和典型性的公共管理案例库,致力于公共管理案例开发、案例写作和案例教学方法研讨。2014年,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国200多所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开展教学案例评选,首批入库案例400多个。大量真实、鲜活、典型的案例带来了以问题为导向、突破传统、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可以说,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显著特色。然而,在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案例教学法改革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矛盾仍然很多。加强对案例教育规律和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性研究,对于提高中国公共管理教学水平、促进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置身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从与他人的研讨中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大数据弥漫校园生活、网络技术覆盖大学课堂的当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大学教室中随处可见低头族挑战课堂权威的现象,不仅反映出传统教学方法日渐式微,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对丰富的知识更加渴求、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更加自觉。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创新,大学生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了解知识更加容易,因此实践应用知识技能的获取则显得更加重要,但也非常困难。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置身案例场景,师生互动,以案说理、以案说规(规程)、以案说效,将公共管理实践中发生的包括管理原则与原理、操作规程或方法、管理效果和效率在内的真实故事,用案例陈述或演示的方法生动地反映出来。

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疑难、困惑的解决明了化、可操作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公共管理兴趣,使学生深刻理会公共管理知识,增强公共管理实际技能,这便是案例教学的好处。

二、科学把握案例教学重点。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改革总体设想是围绕提升学生能力这一根本目标,编选精彩教学案例,设计教学互动场景,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因此,编选教学案例、设计互动课堂、准备教学场景是实施案例教学计划的三大重点。

(一)编选教学案例编选教学案例重在编,难在选。

一个优秀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应当具备4个1+的基本元素,即一个主题、一个故事、一个道理、一个冲突,所谓+就是在故事结局里应包含一系列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案例拓展应提出至少一个或多个思考作业题。

(二)设计教学互动场景如何教好案例是摆在教学方法改革上的一道难题。

除了要有一批优秀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一支优秀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师资队伍、一个优秀的案例教学计划并严格实施之外,合理而巧妙地设计案例教学互动场景则是打开案例教学这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可以说,教学互动是实现案例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效果的根本措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重在互动、难在互动、妙在互动。作者通过长达十年的案例教学实践发现,有三种互动演绎模式常见于案例教学课堂。不同的互动演绎模式其教学目的有一定差别,教学实践中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程序、要求都有所不同。

十多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不少高校把案例教学改革纳入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计划之中,展开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法改革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五个方面的突出成效。

一是坚持开展公共管理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公共管理教学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研究中搜集了大量公共管理案例故事,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二是积极开展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收集入库的案例既有本校教师编写、修改的原创教学案例,也有采用同行编写的优秀教学案例。一些高校还在公共管理教学中建立了案例教学网络,网上案例面向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生开放。

三是加强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建设。目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材有数十种之多,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初步形成体系,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与完善。

四是逐步建立完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案例教学制度。有些高校的公共管理学院建立了教学案例采用制度、案例教学评价制度、教学案例网络管理制度、案例教学方法推广制度等基本制度并认真加以落实;有的还建立了案例教学实施与推广计划,在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中全面开展案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大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道永远难解的方程式。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专业,案例教学在我国高校更是一种崭新教学方法的实践。我们虽然历经十余年努力探索,但是,实践经验仍然非常不足,理论认识更有待于不断深化。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案例教学这样一个重大命题,理论研究博大精深,实践研究方兴未艾,只要我们坚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毅力,努力克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重困难,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认识并把握公共管理案例教育教学规律,成功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伟大飞跃。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十二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不可挡,在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的进步中,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问题不断出现、发展,进而衍变成公共管理体系的革命。公共管理这种全新的管理形态,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破除行政区域限制,构建起全面的行政区机制和制度,在促进持续发展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奠定起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坚实的基础,并设计出其发展的政策性框架。

一、引言。

现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世界区域化程度不断加深,暴露出很多公共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的我国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方式,既能够完善与充实公共管理制度的相关理论,也可以推动各个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所以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下,我国要重视提高公共管理制度,以满足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促进下,让公共管理制度逐步创新。

由于现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势趋于复杂化,很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另外全球新区域运动的诞生,现在各个民族间、国家间传统区域出现明显变化,其模式也在从封闭向开放转化,导致单凭一国力量,难以全面解决公共管理问题,一旦出现严重问题,只能运用洲际较量,共同合作才可以予以解决。如国家安全防卫、环境治理与保护等。

(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建设,需要创新公共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正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出现很多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如改革行政区划,在调整时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各个行政区在重新分配权利时存在较为激烈的博弈现象。另外,我国历史原因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也是较为严重的区域公共问题。农民数量大,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就此问题,只有在制度上完善和改革,才会推动公共管理的全面开展。所以,在转型期研究公共管理问题特别重要。

(一)传统行政意识带来的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社会背景复杂,社会制度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其行政区域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性,不同级别的政府不会轻易放弃管理本区域经济的权利,所以出现利益保护的思想,各个政府会制定地方保护政策,政府间并非合作而是竞争,影响区域间的关联性,进而造成难以全面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现象。

(二)利益群体产生的阻碍。

改革与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实质是重新分配利益,会对原来的利益群体具有影响,所以会受到较强的阻碍。区域政府依赖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主观上不想对公共管理制度予以创新,想维持原有政策与制度的稳定性。所以创新过程会出现很多矛盾。特别是现在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担心合作会影响自己利益,所以大部分政府不想开展合作,进而影响制度创新。

(三)缺少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

创新是立足于现有制度而进行的改革,如果创新制度和现在运行的制度出现矛盾,就会对创新的效果和进度带来影响。现在我国公共合作的法律不完善,政府间合作并非以法律为基础,而是以领导的意愿为前提,其合作体现出明显的随意性。此背景下,公共管理制度可能创新的空间较小。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以环境改变与社会发展为前提的,在世界各国提高经济合作与交流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的主体也出现明显的变化。所以要以现实为基础进行公共管理理论的改进与创新,要继承原有公共管理理念中实践性强、科学先进的理念,破除陈旧理念的影响,要将其和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按照新时期发展的具体要求,专项行政理念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要求,只有合作的公共管理理念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另外,还要逐步转变目前公共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情况,我国公共管理中各个客体及主体一定要在明确关系的前提下,提高双方的合作与交流,进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机制。

(二)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

法制化是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重要条件与内容,这是由我国目前深化改革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运用法律对各地区政府的权力使用和责任范围进行规范,这样公共管理制度才会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为政府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保障。分析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实践,我们发现法制化的公共管理制度,能够增强管理政策严肃性与权威性,进而实现与政府的长期稳定合作。所以,我国各个地方政府都要重视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提供优秀的运行环境。

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内容中,对公共管理政策进行完善是重要的基础与保障。但在较长时间内,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没有出台全面而完善的公共管理政策,极大影响了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而且现有公共管理政策体现出重视国内的特点,难以适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所以一定要对传统公共管理政策进行完善与改革。

第一,区域间要运行功能性的.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施环保政策。现阶段,人们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环保政策也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其次,对市场竞争的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推动国内市场科学、全面的发展,降低各地区间不公平竞争的情况。最后,制定完善的地区间共同发展政策,能够科学调节不同地区不均衡发展的现象,缩短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差异。

第二,根据一体化原则对各种政策进行落实与协调。一体化原则是不同的国际间政府与区域间政府以交流协调为基础,制定政策、调整政策以及执行政策,能够降低因为管理机制不同而产生的问题。政策一体化能够推动公共管理政策的健全,能够增强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和协调性,能够提高各地区公共管理的配合水平,进而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既能减少公共管理的成本,也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结束语。

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对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时,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摒弃陈旧的管理理念,学习与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将法律武器当作是创新的基本保障,逐步健全公共管理政策。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效、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商曼.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才智,2014(33).

[2]王印红.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3]孙健.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5(02).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十三

本文是一篇项目风险管理论文,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借助项目风险管理知识,结合该项目的特点进行风险研究,分析sg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度量,评估出各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针对风险情况提出应对和控制措施,使sg公司在项百建设过程中能尽量规避风险或将风险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迅猛发展,钢铁产量持续佚速增长。产量增长过快促使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产量比例进一步增长,也导致库存水平达到历史高点。自受到金@危机冲击以来,钢铁产品出口量大幅下滑,国内市场产能过剩的矛盾逐渐突显;同时,随着市场竞争旧益激烈,钢铁市场供需关系逐步由本世纪初的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钢厂所处的市场环境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赢得客户的长久信任和支持对于钢厂的重要性空前提高,钢铁行业只有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保证不被海汰出局。这就要求钢厂在改进生产力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客户服务,提{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客户价值来达到扩大自身收入和利润的目的。

面对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sg公司也越来越关注客户,认识到持久稳定且忠诚的客户群才是钢厂最宝贵的资源,特别直供用户是钢厂成功和提商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客户关系管理作为获取和管理客户资源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客户关系管理对钢厂而言是一种商务管理战略,是在信息技术上结合现代管理技术开展的包括识别客户、选择客户、争夺客户、发展客户和稳定客户等一系列过程。

1。2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钢铁市场的持续低迷意味着钢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虽然国家带来了有利帮助,包括从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消费拉动内需方面降低融资成本,为农业现代化、工业信息化、城市生态化等提供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钢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直很难扭转供过于求的局面;未能改变同质化恶性竞争,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无法获取进口矿价格的话语权。对于钢厂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潜力与差距同在。sg公司在钢铁行业中,还存在不少劣势:自供矿比例低,吨钢成本中人工费、折旧费、财务费在处在钢企高位水平;产品附加值低,无法实现良好的效益。在经济下行和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中,sg公司暴露出一系列在经济扩张期不易觉察、经济紧缩期不适应市场的问题。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将客户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分配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加强对销售环节的监控,完善客户和企业资源的保密体系,并对系统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因此打造一个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sg公司的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借助项目风险管理知识,结合该项目的特点进行风险研究,分析sg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度量,评估出各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针对风险情况提出应对和控制措施,使sg公司在项百建设过程中能尽量规避风险或将风险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对sg公司进行该项目的风险控制、最后项目的成功实施和提升sg公司项目管理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得出的这套方法和经验可为其他钢厂在客户关系管理项目建设方面提供宝贵意见,也为国内其它行业企业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建设提供参考。此类项目风险管理经验,对于以后项目管理、项目运营、风险规避与应对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第2章相关理论综述。

2。1客户关系管理。

2。1。1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企业对客户长期管理观念的重视是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主要来源,这种观念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客户,给客户提供信息自主权是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发展的前提。客户自主权的获取能逐渐提高客户忠诚度,最终提高公司的利润率。客户关系管理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思想,第二是创新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第三是软硬件系统集成管理和信息技术与企业日常管理之间的协调平衡。

2。1。2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

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包含7个方面内容,具体见表2。1。

2。2项目风险管理。

2。2。1项冒风险管理的概念。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项目存在的风险和度量风险影响程度、发生概率,并针对此结果恰当合理地使用各种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等应对措施,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降低或者消除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管理科学、信息系统科学等多种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单一的管理手段无法应对项目从风险来源、潜在因素、形成过程和影响程度各方面带来的错综复杂的问题,从项目的组织架构、成本核算、实施流程上着手的措施存在片面性,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要以最低的成本去调整不良影响,就要合理的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和措施。

2。2。2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即顺利达到项目目标,包括一系列过程:通过风险识别找出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评估各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在该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创造条件,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降到最低,同时尽量扩大风险事件的有利结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的总目标安全可靠的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应与项目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两者组合成为一个明确的、具有层次化的目标系统。如将项目目标细分为工期目标、质量目标、费用目标、安全目标、环境目标等,则对应的项目风险控制目标为进度风险、质量风险、费用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等的'控制。

第3章sg公司概况及客户关系系统建设项目介绍。。。。。。。。。。。。。。。。15。

3。1sg公司概况。。。。。。。。。。。。。。。。。。15。

3。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项目。。。。。。。。。。。。。。。。。。。16。

4。1项目的风险识别。。。。。。。。。。。。。。。。。。23。

4。1。1技术风险。。。。。。。。。。。。。。。。。。。。。23。

5。1技术风险应对与控制。。。。。。。。。。。。。。。。。41。

5。1。1确定需求转换的合理性。。。。。。。。。。。。。。。。。。。41。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十四

如今,可以开发出一套系统应用在校园教务上,它可实现多方面的功能,比如教务通知的发布、课表的实时发布等功能。通过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开发出适合教务使用的应用软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本文中主要对软件的课表解析功能进行介绍。在对系统软件设计之前,先要对其进行结构分层处理,即用框图形式来表示。这样就使得我们在进行软件系统各部分的设计时有了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鉴于这些我们可以很好的进行系统软件的具体设计。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系统软件按照功能的实现来看,从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表内容获取、数据处理、窗口显示。当数据经过本软件时,第一步就是要进行课表源文件的解析,第二步是数据的处理,这里包括存档数据库、数据提取分类等。第三步是将提取的数据在客户端中显示。通过结构分层,使得我们在对软件系统的各个具体部分的设计有了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事实上本文中的系统软件设计就是根据这个分层结构来一步一步完成的。

文章中开发的系统软件主要为校园教务服务,最终要形成一个客户端软件。它具备的基本功能有:

(1)能够实时的发送教务通知信息;。

(3)将我们需要待发送的数据可以自动排版在图片所在的显示窗口。

要建立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最重要的是要对各种数据的流程进行详细的规划。在本文设计的系统软件中,数据要经历各个功能模块的处理,最终得到预期效果。软件体系数据流程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知,本软件体系的数据流程要经历几个功能模块的处理。软件的整个结构中有来自三个方向的数据输入:第一个是背景图片的加载,它要经过流接口istream的装载,然后把数据输送给ipicture的com接口,并在显示窗口显示。第二个是来自客户端的数据输入(通知信息等),数据通过窗口类cwnd处理并在函数onpaint的作用下将数据绘制到窗口中。第三个是课表文件的输入,在课表解析模块的作用下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然后存入数据库。最后把得到的文件送出。

该系统的软件结构框架从整体上规划了不同部分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思路。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对这些功能进行具体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在具体设计中对于每个部分的实现过程。在visualc++6.0设计平台上,对于类的定义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部分。为了实现各种应用功能,定义了不同需求的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各个部分的具体功能。

该模块在jpg编码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客户端中添加背景图片。对该模块进行重新的定义后,可以对图像数据进行保存和图像流数据进行装载。本文中定义的ipicture对象名为指针ppic,在打开背景图片后使用函数globalalloc对图片进行分配全局存储空间,在进行图像装载后我们还需要获取图像的大小,这里使用ppic-get_width得到图片的宽度,get_height得到图片的高度,通过这些就可以把任意的背景添加到客户端窗口上。

在客户端窗口中的视图需要转化为jpg图片格式,在上述中我们能够获取视图图像的宽度和高度,这两个参数能够为程序中将要获取视图的范围提供数据。下面要做的是进行在指定设备环境区域的像素位块转化,在进行转化时,必须要知道目标矩形区域的x轴与y轴坐标才能对设备环境中的图像进行剪切变换,主要是将原场景的颜色格式转换成能够与目标格式匹配的格式。将图元数据通过cximage类的转换,就能够获得我们感兴趣的区域图片。

显示类preview是用于在客户端中处理过的数据能够显示在窗口的类。在客户端输入的数据或课表解析传过来的数据是和窗口句柄相联的,将我们需要的数据自动的绘在窗口的特定区域。在该类中,数据的显示是动态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方便的实时把其他的功能作用在窗口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一些特定功能的函数和窗口句柄相联的,比如背景颜色的变换、字体大小颜色的改变、图片的变换等。

该模块的作用是在背景图片中绘制教务通知等文字信息而使用的。在对函数cwnd::onpaint进行定义后它能够实现动态的显示信息内容,并且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内容。onpaint是wm_paint消息的消息处理函数,负责响应wm_paint消息。通过类cfont来控制文字的格式,可以达到丰富的显示效果。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十五

人类管理活动开始以后,管理领域便逐步扩展。在管理分类上,可以大致分为公共管理和非公共管理,两者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不可缺少的。把管理作为学科来进行专门研究,应当认为是在工商企业方面肇其端,然后及于其他部门或工种。各种管理之间既有共性原则和要求,也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即无不在存在区别的同时,又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非公共管理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公共管理的配合和支持。为发展知识经济而实施的知识管理也是如此,它对公共管理的依赖或需求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在,曾有专家指出:“今后的一个最为火爆的题目就是知识管理。……最佳的公司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来做的,……以使其符合他们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1]我们首先从对知识管理的发展战略同公共管理的关系考察开始。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对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名列前茅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调查,提出六种模式和实施方法。其战略模式为:

(一)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是一种综合性战略计划。通常将知识视为产品,坚信对知识实施有效管理会对企业赢利甚至生存产生积极影响。

(二)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是最普遍采用的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将知识融入产品和服务,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增加销售,鼓励知识转移活动。

(三)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旨在通过获取、开发和转移客户需求、偏爱和业务情况等知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一战略要求对客户问题实施知识管理。

(四)建立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使之认识到知识对其高度竞争性工作的重要价值,从而建立激励机制和纳入评估体系,并努力建设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企业文化。

(五)无形资产管理战略,充分发挥专利、商标、经营管理经验、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作用,重点是无形资产的更新、组织、评估、保护和增值以及市场交易。

(六)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通过企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和开发,进行新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活动。要不断地发现和创造知识,明确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关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方法是:

(一)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要有领导人、专门小组和基础设施,如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和图书馆等。

(二)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动员全企业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三)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包括职业道德、企业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领导者的支持是成功的保证。

(四)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因特网和内联网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要开发数据库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

(五)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研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如无形资产组成指标法、计算知识管理的投资回报率等。

实施知识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

(一)建立递增收益网络。

(二)通过内联网把人们联系起来。

(三)承认个人在知识发展中的独特性。[2]。

从以上各点不难看到知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例如知识转移活动、对客户实施知识管理、专利、商标、基础设施等,均涉及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其中颇多属于政府行为。某些重大基础设施,亦非企业所能和所愿办理,因为投资既大,还要管理、维修、更新和向全社会开放。

知识更新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没有这一得力支撑,便难以顺利实现。原因是从各方面进行激励、协调,只有国家能够做得到,政府也有责任发挥其应有作用。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意见,“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一系列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企业)组成的系统和网络……活动和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决定一个国家扩散知识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3]这些是通过政策、体制、机制和组织等方面来结合进行的。以下试以美、德、日三国为例,可见梗概。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有:自由主义经济传统、崇尚创新、投资大、重培养新公司、实行间接投资,以免造成不平等竞争。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历史久,有优势,基础研究好,技术集中化程度高,七家大公司研发(r&d)投资达总额的31%。

我国也有“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等国家创新体系。

二、知识管理的发展环境与公共管理。

个别企业要实施知识管理,必然会接触到公共管理领域的有关事项。仅就企业间的问题或纠纷而论,不少要依靠公共管理部门来解决或处理,还不说许多必备条件和整个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

大环境如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不仅国家要有措施,还要有国际协议来保证,不容许有转嫁污染等错误行为。

发展经济需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这又是非政府不能承担的重要职责。跨国犯罪和国际恐怖事件,还需要国际协作去防治。

事关全局和根本、长远的特大工程和基础设施,是公共管理中经常性的或被看作是“保留”项目,如道路交通、能源电讯、网络等。

研究、开发中的巨额风险投资,个别企业也常缺乏相应的胆识和能力。不进行高代价的试验,科技创新又难以有突破性进展。

诚然,“知识管理是一个范围广大而复杂的题目,……对关系企业来说,知识就是力量。”[5]可是,“知识是一个难以表述的目标。要具备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也是不实际)的”[6],问题在于对不具备的知识有迫切需要时怎么办?那就要看到咨询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咨询业是社会中介组织,属于非政府的公共管理范围。知识经济时代,咨询业将更加发达。

但是,企业文化不可能是孤立自生的.,它与所处的大文化环境存在各方面的联系。后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挥起重要作用。应当肯定,在公共管理领域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风气,必将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

譬如说,企业文化以诚信为本,员工要有敬业和乐业精神,重视效率、质量等等。倘若早有这些素养,显然就比较容易合乎要求。否则,必然有很大的差距和难度。因此,“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在每个时代都起着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随着社会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文化和精神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8]重要到什么程度呢?不妨借中外两位教授的意见来回答。

一位是我国的两院院士、电子学家罗沛霖教授。他说:“伴随新的产业革命,文化不再仅仅抽象地、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物质实践,而且文化事业(产业)终将占据社会物质实践的绝大部分,并终将成为整个社会物质实践的压倒的支配因素。

这是人类进步史中无可比拟的大事件”

因此,如果说实施知识管理必须倡导、创建和弘扬优良的企业文化的话,那么,一方面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企业文化成为愈来愈热的热门话题;另一方面,与公共管理状况有直接联系的社会大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也就显得格外突出。因为任何一种优秀文化,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或下一道命令所能形成,需要社会群体共同作不懈努力和进行长期的积累。这就涉及人才培养中的文化、品德素质等问题。

三、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供应与公共管理。

这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要害问题。关于知识、技能、思想、精神、品德、文化之类,都离不开作为载体和主体的人。以下是从人力资源和供应的角度,相对集中地考察知识管理对公共管理的依赖或需求。从特定意义上来看,称之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或重中之重均不为过。

事实是,若没有符合质量和素质要求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或不能保证供应并及时到位和积极发挥其如所预期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便将成为空想、空谈。而个别企业无论其实力有多么雄厚和历史有多么悠久,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能摆脱的制约因素,出路只有把希望寄托于人才市场。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没有货源就不成其为市场。经历过“有行无市”、短缺经济的人们,都不难回忆那是什么光景和滋味!人才市场也是一样,就是同样要有“货源”。所谓人才争夺,即由于求过于供。尤其是拔尖人才,则更加如此。问题在于,人力资源在哪里?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并保证不断供应?而时代和社会的经常更新和对此的广泛需要是渴求得到满足的。

极其自然,人们把目光和思路转向了教育事业。后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等,既有不同的层次,又有不同的门类和内容,还有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等。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求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通过兴办教育事业来培养人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历来是公共管理特别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改变这个格局,因为个别企业办教育的局限性极大,无法对人才完全实行“自产自销”或“自给自足”。

教育面广量大,着眼于全民素质的改善,是艰巨的任务和庞杂的系统工程,还要循序渐进和全面联系。既要注意普及,又须重视提高。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是可行的和必要的,但国家责无旁贷。由于教育有公益性质,将教育管理列入了公共管理领域。

广义的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还要发展各种教育设施,鼓励自学成才(有自学考试制度),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技知识,奖励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以及发展文艺、体育、新闻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图书、博物、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均有助于培养人才。

由于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快和竞争加剧,加强各种培训已成为普遍的共识。有一种流行的形象说法,把这比作“加油”、“充电”,以利于不断提高和继续前进。那么,这“油”和“电”从何而来?又怎样去加和充呢?除一般培训外,涉及高、精、尖、新的科技和管理理论、方法,即须借助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团体等,就是要与公共管理领域有所接触和打交道。

情况清楚地表明,因为无论任何一个实力哪怕真的是达到富甲天下或富可敌国程度的超特大企业,也没有必要和可能兴办、维持和发展一个完备的教育网和学科齐全、尽收全国、全世界杰出专家、学者的人才库。咨询业之所以愈趋发达,已部分地反映了这种情况和说明了这个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之所以特别重要,亦在于此。

与此相联系和相类似的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与日俱增的客观需要。在为回答如何才能使这类迫切需要及时得到满足的问题寻找答案的时候,上述情景也同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科技日新月异,新人新事层出不穷,看来,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越来越少不了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支撑。

在出现知识经济的知识时代和知识社会里,建立和发展学习型组织的事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日益增多和受到重视。问题具体到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同谁讨论、向谁请教等等。其中最突出和最集中的是知识创新,而为了真正切实做到、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以及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这也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焦点所在,不认真、彻底改变过去的领导观念、方法、作风不行。

问题还在于对“共享”和“集体”的范围,除相对狭小的自身领域(包括工作领域和学科领域等)外,还要想方设法和灵活巧妙地去扩大、更扩大。于是,面向广阔天地的公共管理,极其自然地将成为支持各种学习型组织和整个学习型社会的最得力的因素。

总之,公共管理不能不关心知识经济的发展,不能不注意我们正在进入知识时代和知识社会。因而公共管理研究也就不可无视、忽视知识管理的兴起,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美]赛勒斯・弗赖德海姆著,《万亿美元的企业――企业联盟的革命将如何转变全球工商业》,顾建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月版,第158,159页。

[2]自“战略模式”以下,参阅孙涛编著《知识管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5月版,第23-30页。其中关于“模式”和“实施”与其他有关资料有出入。如:冯鹏志:《知识管理的涵义、模式及其文化意义》,载《求索》20第5期。待核对。

[3]徐勇、王福今等著:《知识管理――如何构建中国的知识型企业》,广东经济出版杜,198月版,第190页。

[5],[6]《万亿美元的企业》,第158页。

[7],[8]金吾仑著:《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的新管理模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41,150页。

organizations,berrettkoehlerpublishers,1996,p.136.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十六

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工作前,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衡量高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高校应针对本校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应满足适用性、渐进性、配套性、可实施性原则,千万不要脱离实际,得陇望蜀,妄想一步到位。如果规划与实际情况相脱离,那么就是一纸空谈、毫无作用。应用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不仅会增加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还会拖延实行时间,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展。由此可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实际运行不断调整和变化。因此,高校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步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第二,注重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不仅基于技术要求,更基于管理要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实施和开发。因此,加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培养至关重要。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操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设备应用技巧,还要注重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未来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才能迎难而上、及时适应岗位工作,不断提升自己。

3.2构建全面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构建了校园网,具有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等特点。校园网能够满足各个部门传输数据信息和数据信息共享交流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构建,同时,还应加强数据信息的规范管理。首先,加强对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具体包括员工就职经历数据信息、考勤数据信息、薪酬数据信息等,保证其真实无误;其次,加强高校基本业务数据信息管理;最后,做好人力资源数据库的优化工作,具体从数据库逻辑结构优化、sql查询语句优化两方面开展。从数据库逻辑结构方面来看,将数据文件信息和日志文件信息进行系统分布,对提高数据库性能非常重要。此外,高校应将各种存储表进行规范管理,将两个相互关联的表放在不同的物理存储设备或者使用sql分区技术将大表进行分割管理,这种数据分离的形式能够优化数據库性能。尤其对高校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而言,数据信息不断增加、访问量比较大,严重影响数据路的运行速度。通过这种“使用分区”方式,将大表进行合理分区,当表和索引变大时,可以通过数据自动分区的方式来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速度,既能节约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又能节省数据查询时间。从sql查询语句优化来看,可以优化算法结构的简单化方式,也就是在查询语句设置时,尽量设计简单的算法结构,尽可能限制结果集航数。同时在对字段进行表达式操作时,如果可以最好不要使用where查询语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数据搜索引擎通过索引对数据库中所有数据进行查询扫描。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方面也不例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求。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进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为研究对象,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完善策略来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十七

摘要:公共支出政策是政府保证社会稳定和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以近年来中国公共支出实践为分析对象,从中国公共支出结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对现行公共支出结构进行探究。非盈利性是中国公共支出制度改革的方向,应确定公共支出的适当比例,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膨胀,确保社会公共性开支,提高公共支出效益。

关键词:公共支出结构;社会公共性支出;制度改革。

一、公共支出制度概况。

(一)世界公共支出结构的基本情况。

一个国家的公共支出结构,会随着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各国国情和经济体制的差异也会影响公共支出的结构。经济理论与实践表明,世界各国公共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基本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印证了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同时,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支出结构中的社会性支出日益得到重视。综观世界各国公共支出的变化趋势,其中也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公共支出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较高、社会性支出(如教育和医疗等)日益得到重视。

财政与改革发展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财政问题往往是引发改革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国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赤字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中国最大的一次财政制度改革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当时的改革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对财政收入的改革,即着重对税收收入制度进行改革。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对财政支出的改革,但效果不太明显。近年来开始探索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虽然这些不是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但是也为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筑了基础性制度平台。

二、中国公共支出制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支出结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公共化改革的推进下作了相应的调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经常性支出中的维持性支出和消耗性支出的比重逐渐降低,民生服务性的.公共支出的比重逐渐上升,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中国的公共支出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改革中仍存在以下问题和缺陷,支出效率有待调整和优化。

(一)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

财政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能、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它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考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仅可以判断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是否合理,还可以将其作为对经济增长的一个评判指标。中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如表-1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出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如表-1所示,1978年中国财政支出为1122.0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78%,1985年降为22.23%,到降到最低点11.15%。降低了将近20个百分点,几乎平均每年降低一个多百分点。财政支出比重逐渐降低的直接原因是财政收入的规模小、数量较少,当时采取的是量入为出的原则。同时,以放权让利为主调的经济体制改革,各项减税让利措施的实行,各种非规范的收费和收入减免,国家和企业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等打破了传统的财政收入体制,使得当时整个财政收入逐渐减少,进而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渐降低。以后,中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大部分年份都不超过20%。此阶段增长的原因是财税体制改革效果开始显现,此后财政收支水平伴随着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开始上升,并且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二)财政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列入正式预算。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即使在,也仅为22.4%,远远低于同期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的支出水平。但是,由于中国财政支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并非真正反映政府的全貌,还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和非制度资金。如图-1,中国预算外资金在达到最高值6346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

在官方正式统计的预算支出之外,中国至少还存在相当部分没有统计但规模很大的支出。首先,还存在着相当广泛的制度外收支活动。该部分主要被地方政府所控制,制度外支出的资金来源一般是未授权的收费,既没有合法性也没有系统性地纳入正式编制。其次,还存在着相当规模的税收支出、隐形负债或有负债,这表明政府对社会承担的实际债务水平要比统计的债务水平高。

(三)维持性支出急剧膨胀,增速过快。

维持性支出是指国家为了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而发生的财政支出,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性质为非生产性支出,是纯粹的政府消耗性支出,依据公共财政的理论要求,此部分支出的比重要尽量达到最小化,保证必要的机构基本运转即可,否则容易产生“挤出效应”,影响社会的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的涨幅较大,绝大多数的年份都超过了10%。如表-2所示,1978年的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4.37%,占gdp的比重也仅为1.45%,而到,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到了14.25%,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也上升到了3.56%,上升了2.11个百分点。从绝对规模来看,行政管理经费支出由1978年的49.09亿元上升到20的4835.43亿元,增长了近百倍之多。

社会公共服务支出,是指关乎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方面的支出,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必然要求政府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的投入。它主要是指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的、非生产性的支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支出虽略有波动,大致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但与中国其他财政支出项目相比,这一领域的支出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各项比重仍然较低。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具有特殊性。在公共支出的安排上,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不应带有盈利的色彩,即公共支出不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社会发展为中心。非盈利性是中国公共支出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中国公共支出制度立足非盈利性的原因。

1.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公共支出是要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其支出效益也就从各方面得以体现,除了经济效益,还可能有政治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等方面的效益。除了中央支出效益、地方支出效益外,还有总效益。这些效益复杂多样,不能仅以盈利性作为效益的衡量标准,要综合、慎重地考虑各种效益,选择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支出方案。

2.其他原因的归结。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利,一旦政府出于盈利的目的而作为竞争者进入市场,市场与政府分工的基本规则就会被打乱。如果政府活动延伸至竞争性领域,就会对整个经济主体实施差别待遇。

(二)中国公共支出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确定公共支出的适当比例。公共支出在社会经济资源中所占的比例,要符合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客观性要求。同时,要加强公共支出管理,加强财政执法检查力度,协定好法定支出与财力之间的关系,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政运行机制改革的要求。

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改变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格局,将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部分从财政中分离出去,解决好“越位”和“缺位”的矛盾。中国公共支出的供给范围应进行调整,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共性开支要强化,一些公共支出如补贴等,要逐步清理、控制、消减甚至取消。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公共支出要退出,以便集中全力确保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的建设。

3.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膨胀。目前,中国行政管理费用涨幅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在一定的财政职能范围内,行政管理费用越多,反映了政府职权范围越大和工作效率越低。降低行政管理支出的费用和提高行政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明晰行政管理范围的界定,引进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行政支出考核指标,严防公款吃喝等腐朽现象的出现。

4.确保社会公共性开支。从当今世界来看,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强化了对社会公共性方面的支出,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是逐渐上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财力的增强,政府职能也逐渐由生产建设慢慢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是,中国财政社会公共性的支出增长较慢,离中国公共财政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今后一个时期,一定要确保科研、教育、农业、人口、资源环境、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支出。在社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网的建设,城市化等方面也需要加大公共支出的支持力度。

5.加强公共支出管理,提高公共支出效益。中国现行的支出结构和项目安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财政对越位性质的补贴和竞争领域的财政投资依然存在。社会集团消费、公款吃喝等浪费现象等是财政支出结构低效率的重要表现。政府应建立健全财政支出考核监督机制,根据不同项目,建立可供考评的量化指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考评,尽可能地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培勇.财政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oecd.中国公共支出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的教务管理案例研究篇十八

应届毕业生户口迁至学校的写推免生现就读学校所在地和现就读学校详细地址,没迁至学校的写户口实际地址即可。档案填写同理。

2.何时何地何原因受过何种奖励或处分要求?如何填写作弊情况?

需要尽量精简字数,不要使用回车、空格等字符,如果没有就填“无”,最多输入200个字节的字符,如有处分需如实填写。

“考生作弊情况”,指考生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的情况。要如实填写,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进行处理。

3.如何填写家庭主要成员及学习与工作经历?

至少有一条完整填写,可填“无”,但不能空。各项数字总和最多200个字节的字符,需尽量精简字数。

4.通讯地址一项重要吗?

通讯地址为接收录取通知书的'有效地址,必须准确填写。

5.个人信息填写有误,需要修改怎么办?

推免生个人信息可在推免报名期间修改,但须在填报志愿前确认无误,否则复试录取期间个人信息的修改可能会导致各招生单位前后信息不匹配。

6.联系方式重要吗?

十分重要。请填写可随时联系的电话。考生在填写固定电话时应注意区号、分机号可以用“-”分开。多个电话可以用英文半角逗号“,”分开,最多可输入40个字节的字符。填写移动电话最多输入11个字节的数字。

电子信箱,须填写常用有效邮箱,最多输入30个字节的半角字符。

7.姓名拼音的填写规则?

最多输入80个字节的半角字符。要求顶格连续填写,并且不可有空格,大小写均可。

8.网报过程中,发现姓名有误如何修改?

网报信息中的姓名从实名注册信息中获取,如需修改,请返回实名注册模块进行修改。注意姓名的生僻字要用拼音代替,不要用问号。

9.如何判断输入的字节是否超过指定数量?

一个汉字是一个字符,一个字母或一个数字也是一个字符。一个汉字是两个字节,一个半角字母或数字是一个字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