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潜在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典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供您参考。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一
导语:在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中,专业的名词解释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考试知识解析,需要考试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吧。
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机体适应环境。如果说构造注意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机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与机能主义思潮有密切的关系。
这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与传统心理学派别不同,精神分析学派不关心对意识经验和正常行为的研究,它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和异常行为。该学派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或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所谓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并且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性欲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但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
行为主义产生的标志是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得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反对心理学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客观研究的方法,即实验的方法。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他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
同时,行为主义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基本原则。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知、期望、目的等作为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赫尔则力图从方法着手,抛弃“观察—归纳”法,采用“假设—演绎”法,以便把心理学建成近似于几何学的演绎科学。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严谨、更加自然科学化了,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以及分析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二
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把需要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与维持个体的生长发育及种族延续有关的需要。如饮食、睡眠、御寒、避险等方面的需要。生理需要也叫天然需要,它是人与动物共有的需要,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理需要已具有社会性质,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社会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如求知需要、成就需要、尊重需要、交往需要、劳动需要等。它是在人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衣、食、住、行等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学习、科研等用品的需要。人的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也包括社会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物质需要也会不断地发展。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如交往需要、道德需要、学习需要、美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交往需要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精神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缺乏社会交往会导致个性变态。
上述需要的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实际上有些需要很难简单地归为某一种需要。如一个人对衣物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但对衣服式样的追求则既是精神需要,又是社会需要,同时还属于物质需要。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三
后来,心理的地形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被结构模型所取代。在结构模型中,心理由三个成分组成:先天的、非理性的和追求满足的本我(无意识系统);习得的、理性的和指向现实的自我(意识加前意识);道德的、价值的超我(有意识的审查者)。弗洛伊德认为,以往关于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地形概念,随着结构观点的采纳“开始失去了意义”。
心理发展的驱力。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角度把心理发展的驱力还原为性,使之成为心理发展的核心驱力。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是一种生物驱力,它既有可能使一个人从事社会能够接受的建设性的活动,也有可能使一个人蒙患神经症。例如,就真性神经症而言,性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真性神经症的“神经病毒”是由错误的性经验(诸如****和禁欲)所引起的。然而,心理神经症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性在其中扮演了更多的心理学上的角色:就歇斯底里症状而言,这种神经病的起因是患者的童年期由于性诱奸而引发的心理创伤所致。此外,孩提时代的性幻想也有可能是成年期神经症的关键起因。弗洛伊德曾先后写过三篇文章:《性心理失常》、《幼儿期的性欲》和《青春期变化》。嗣后,他把这三篇文章集成一书,题为《性学三论》。心理发展的驱力理论便源自于此。
在第一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1)在性反常的反面,确实存在一些先天的东西。社会所谓的“性反常”,仅指性本能的一个部分的发展,它的活动集中在性感区而非生殖器。(2)所有的神经症都具有性的基础,起因于患者在对付自身性欲某一方面上的无能为力;神经症患者以症状代替了反常的性欲。
在第二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指出,神经症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生命最初5年儿童对性感觉的对抗。弗洛伊德的基本论点是儿童具有性感觉。然而,儿童期的性感觉与成人期的性感觉完全不同,他们是自我中心的,或者说是自恋的。儿童最初是从一些分布于身体的性感区受到刺激而获得快感的,这些性感区有嘴唇、肛门、生殖器,甚至周身皮肤。从自我摆弄获得的快感是自恋性的,但这种强烈的感觉以后会作为成人指向性欲对象的部分性欲。儿童和父母处理早期性感觉的方式对成年后的人格有很大的影响。
在第三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转向了成人性欲。成人的性欲始于青春期。儿童期的性欲由于父母和社会的力量使之压抑下来,进入潜伏期。到了青春期,成熟的变化重新唤起潜伏着的性本能。在健康的人群中,性欲导向其他异性。在性行为反常的个体中,与某些童年期本能相联系的快感强烈到足以替代生殖器活动。神经症患者被异常的性要求所征服,并且将其性要求转变成了症状。
在《性学三论》的结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在他以后的岁月中居于文化分析中心地位的概念,即“升华”。它是性欲变化的最重要形式。我们既可以直接表达我们的性欲望,也可以压抑它们,还可以利用性能量促使其转向高级的文化活动,诸如艺术、科学和哲学。这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升华,它把本能的驱力转向了对文明的贡献。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四
后来,心理的地形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被结构模型所取代。在结构模型中,心理由三个成分组成:先天的、非理性的和追求满足的本我(无意识系统);习得的、理性的和指向现实的自我(意识加前意识);道德的、价值的超我(有意识的审查者)。弗洛伊德认为,以往关于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地形概念,随着结构观点的采纳“开始失去了意义”。
心理发展的驱力。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角度把心理发展的驱力还原为性,使之成为心理发展的核心驱力。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是一种生物驱力,它既有可能使一个人从事社会能够接受的建设性的活动,也有可能使一个人蒙患神经症。例如,就真性神经症而言,性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真性神经症的“神经病毒”是由错误的性经验(诸如****和禁欲)所引起的。然而,心理神经症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性在其中扮演了更多的心理学上的角色:就歇斯底里症状而言,这种神经病的起因是患者的童年期由于性诱奸而引发的心理创伤所致。此外,孩提时代的性幻想也有可能是成年期神经症的关键起因。弗洛伊德曾先后写过三篇文章:《性心理失常》、《幼儿期的性欲》和《青春期变化》。嗣后,他把这三篇文章集成一书,题为《性学三论》。心理发展的驱力理论便源自于此。
在第一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1)在性反常的反面,确实存在一些先天的东西。社会所谓的“性反常”,仅指性本能的一个部分的发展,它的活动集中在性感区而非生殖器。(2)所有的神经症都具有性的基础,起因于患者在对付自身性欲某一方面上的无能为力;神经症患者以症状代替了反常的性欲。
在第二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指出,神经症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生命最初5年儿童对性感觉的对抗。弗洛伊德的基本论点是儿童具有性感觉。然而,儿童期的性感觉与成人期的性感觉完全不同,他们是自我中心的,或者说是自恋的。儿童最初是从一些分布于身体的性感区受到刺激而获得快感的,这些性感区有嘴唇、肛门、生殖器,甚至周身皮肤。从自我摆弄获得的快感是自恋性的,但这种强烈的感觉以后会作为成人指向性欲对象的部分性欲。儿童和父母处理早期性感觉的方式对成年后的人格有很大的影响。
在第三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转向了成人性欲。成人的性欲始于青春期。儿童期的性欲由于父母和社会的力量使之压抑下来,进入潜伏期。到了青春期,成熟的变化重新唤起潜伏着的性本能。在健康的人群中,性欲导向其他异性。在性行为反常的个体中,与某些童年期本能相联系的快感强烈到足以替代生殖器活动。神经症患者被异常的性要求所征服,并且将其性要求转变成了症状。
在《性学三论》的结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在他以后的岁月中居于文化分析中心地位的概念,即“升华”。它是性欲变化的最重要形式。我们既可以直接表达我们的性欲望,也可以压抑它们,还可以利用性能量促使其转向高级的文化活动,诸如艺术、科学和哲学。这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升华,它把本能的驱力转向了对文明的贡献。
临近效应。
增强亲近感。
邻近性一般都会增强亲近感。住得近的人自然碰面的机会也相对频繁,重复的接触就会引发、增强相互间的好感。
强烈的相似性。
人们大多选择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与自己相近的人为邻,而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相似性。
越是邻近的人,其可利用度也越高。
邻居之间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费用便可成为好朋友,而且有很多事可以相互嘱托,有快乐可以共同分享。比如可以请邻居照看孩子或房子,家里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都可以相互照应。
认知的一贯性。
与讨厌的人比邻而居,在心理上是难以忍受的。人们在交往多愿意接近与自己合得来、住所比较近的人。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五
导语:在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中,关于名词解释你知道哪些内容吗?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整理的内容知识,需要了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更多知识请上应届毕业生考试网查询。
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机体适应环境。如果说构造注意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机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与机能主义思潮有密切的关系。
这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与传统心理学派别不同,精神分析学派不关心对意识经验和正常行为的研究,它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和异常行为。该学派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或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所谓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并且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性欲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但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
行为主义产生的标志是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得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反对心理学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客观研究的方法,即实验的方法。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他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
同时,行为主义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基本原则。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知、期望、目的等作为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赫尔则力图从方法着手,抛弃“观察—归纳”法,采用“假设—演绎”法,以便把心理学建成近似于几何学的演绎科学。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严谨、更加自然科学化了,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以及分析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六
1、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入手,查看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2、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3、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
4、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5、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6、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7、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8、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斌认识-领悟疗法)。
相关知识。
认知因素致病是指由于对事物的理解、概念的使用、推理的逻辑和包括自我认知在内的偏差与失误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认知因素致病分类:
1)知识性认知偏差。
2)个性认知偏差(多表现为逻辑使用失误或固执的思维方式)。
应用举例——(认知层面和人格层面示意图)。
注意事项——影响认知评价的某些因素:
1、来自童年的固定信念(凡事要完美无缺)。
2、来自以往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经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3、负性自动性想法对认知评价的影响:(1)“自动想法”的概念:是在生活事件刺激下快速进入一个人头脑中的似乎有效或真实的想法。
(2)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动想法。
专栏1-3: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
贝克认为,人们从童年期开始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假设,用于对信息过滤、区分、评估编码,指导对新信息的知觉、对旧信息的回忆及借助图式进行判断与推理,支配和评佑行为。图式形成之后相当稳固,通常不予表达,在其后的生活中继续得到修改和补充。问题在于,人们的有些假设是僵硬的、极端的、消极的,因而就表现为功能失调性态度。功能失调性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类:
(1)脆弱性,如:“一个人请求帮助是软弱的表现。”
(2)吸引/排斥,知:“得不到另一个人的爱,我就不会幸福。”
(3)完美主义,如:“一个人必须聪明、漂亮、富有、有创造性,否则很难高兴起来。”
(4)强制性,如常用“必须”、“应该”等言语要求自己。
(5)寻求赞许,如认为:“为了幸福,我需要别人赞美。”
(6)依赖性,如:“假如你没有人可以依靠,一定会感到悲哀。”
(7)自主性,知:“我的心情是由一些我无法驾驭的因素左右的。”
(8)认知哲学,如:“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肯定会感到厌烦。”
a.t.beck把功能失调性假设进一步归成3类,即: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标准)、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和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成为强者等)。这种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是人们评价生活事件、赋予经验事实以特殊意义,以及主宰人们处理事情方式的基础,是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
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可为日后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所启动。假设一旦启动,便有大量“负性自动想法”产生。这些负性自动想法就是beck情绪障碍两层次模型的表层认知,能为患者所察知,成为患者意识界的事件。负性自动想法具有一些特点:
(1)它是自动的,不经逻辑推理突现于脑内;。
(2)它的内容消极,常和不良情绪相联系;。
(4)它貌似真实,因为它由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派生而来;。
(5)它存在于意识边缘,稍纵即逝;。
(6)它存在时间短暂,但力童很大,并且不能由自己意愿选择或排除;。
(7)它蕴涵认知曲解,而患者却信以为真,不认识它正是情绪痛苦的原因。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七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八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詹姆斯杜威意识的功能詹姆斯提出“意识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华生斯金纳行为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国魏太默、考夫卡、苛勒意识体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产生奥地利弗洛伊德无意识现象,人类异常行为。
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认知。
来自 CooCO.NeT.Cn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九
12对脑神经有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其中有感觉的,如主管嗅觉、视觉的嗅神经、视神经;主管听觉与身体平衡感觉的位听神经。有运动的,如主管眼球运动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主管咽部和肩部运动的副神经;主管舌肌运动的舌下神经。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如主管面部、牙齿、鼻腔、角膜、头皮、口唇和咀嚼肌感觉和运动的三叉神经;主管面部肌肉运动和部分味觉,并支配眼泪和唾液分泌的面神经;主管味觉、咽头肌肉运动和唾液腺分泌的舌咽神经,以及调节内脏、血管及腺体等机能的迷走神经等。
31对脊神经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脊神经从脊髓发出后总是向下行的,所以任何一节脊髓受到损伤,这节以下的神经所引起的感觉和所支配的运动将受到损伤。
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
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十
主试者的知识结构是指开展心理测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心理测验专业技能)。
主试者的心理测验专业理论知识,具体言之,包括(对理心理测验的特点、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对心理测验局限性的认识;了解测验的基本特征;熟悉保证心理测验标准化的必要性)。
主试者必须具有实际操作心理测验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接受严格、系统的心理测验专业训练,熟悉有关测验的(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度、记分方法)等。
主试者的职业道德包括(测验的保密、测验的控制使用、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
选择题要编好题干,也要编好选项,必须注意(题干问题明确,避免与选项用词一致;选项简明扼要,长度相等;每题只给一个正确答案;选项最好用同一形式)。
编制是非题应注意:(内容以有意义的概念、事实或基本原则为基础;每道题只能包含一个概念;尽量避免否定的叙述,尤其是双重否定;“是”、“非”题目的数目应基本相等,随机排列)。
编制操作测验的原则有(明确所要测量的目标,并将其操作化;尽量选择真实性程度较高的项目;指导语要简明扼要;制订评分标准,确定计分方法)。
在选择题目形式时,需要考虑(测验的目的、材料的性质、接受测验的团体的特点、各种实际因素)。
审定试题要注意题目的(范围应与测验计划的双向细目表相一致、数量要比最后所需的数目多一倍至几倍;难度必须符合测验目的的需要、说明必须清楚明白)。
测验指导语的组成。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十一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省,而事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使人格的全面发展。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十二
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知识点: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识记)。
要点: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脑神经有12对,即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脊神经有31对,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中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
知识点: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识记)。
知识点: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识记)。
要点: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其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即大脑皮层;其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大脑大致可分为3个机能区,即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和皮层联合区。
知识点: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识记)。
要点: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点解析及模拟试题篇十三
(1)确定靶症状。厌恶疗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而必须首先确定打算弃除的是什么行为,即确定靶症状。来访者或许有不止一种不良行为或习惯,但是只能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来访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
(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因为不遁行为常常可以给来访者带来某种满足和快意,如窥阴后的快感、饮酒后的惬意、吸毒后飘飘欲仙的体验。这些满足和快意不断地强化着这些不适行为。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常用的厌恶刺激有以下几种:
1)电刺激。电刺激由于能在电压和刺激时间上被准确地调节与控制,又是人们普遍惧怕的,因而常被用作厌恶刺激。电极一般采用同心电极(concentricelectrode),通常安放在前臂,因为此处较为安全。如没有同心电极,可用盐水浸泡过的湿纱布将电极包裹,也可防止烧灼皮肤。电流的强度因人而异,可先做试验,将电流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直到被试难以忍受,再取其1/4的值作为治疗时的基本电流强度,以后视治疗情况可略加调整。
2)药物刺激。利用药物的恶心和呕吐作用进行厌恶治疗最先由voegtlin和leme-re(1942)报道,他们使用过的药物有吐酒石(又名酒石酸锑钾)、吐根硷(又名依米丁)、阿扑吗啡(又名去水吗啡)等。
3)想象刺激。最先报告使用想象刺激进行厌恶治疗的是gold和neufeld(1965),后来cautela将之俞名为内隐致敏法。他用语言提示使来访者进入想象,在想象中将不适行为和厌恶反应联系起来。想象刺激有许多优点:安全,不会伤害来访者,而且不拘条件,随时随地可行。
4)其他刺激。任何能带来不快情绪的刺激都可作为厌恶刺激,只要这种刺激不给身体带来较大的损害。例如,憋气、羞辱、强烈的光线、尖锐的声音以及针刺等。
(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在实施不适行为或欲施不适行为冲动产生之前,即使来访者出现厌恶体验,肯定无益于两者的条件联系。同样,在不适行为停止以后才出现厌恶体验,也达不到建立条件反射的目的,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小小的惩罚。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