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优秀18篇)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8 00:19:02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优秀18篇)
时间:2024-02-08 00:19:02     小编:琉璃

这段时间的学习总结表明,我们还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增加写作细节和描写的能力。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一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谈五点粗浅的体会:

一、紧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

二、依据文章体裁特点,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学《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时,让孩子们先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赠”和“刘景文”;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秋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几种事物看出是写秋天的景色的?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的景色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诗人的心境。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说说,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边九天景物的特点。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秋游。《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二

所谓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以后,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实际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对于学校教学效益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而教学效益又是学校生存的基础。

一、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在课时的设置上各个学科有主副之分,但就学科作用而言却没有什么主副之分。无论什么学科既然被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就说明它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现如今社会所亟需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讲求均衡教学,尽量不让学生偏科,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任何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绝对不能厚此薄彼,在小学阶段就严格区分主副科,学生就会对于主科倾尽全力地认真学习,而对于副科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想实现科学学科的有效教学,首先,就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这门学科对于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激发起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首先就要在课前多下功夫,把准备工作做得既细致又充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教学素材进行准备。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准备充分的教学素材,认真筛选教学材料,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米可炊”。二是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对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只有充分地了解了教学对象,才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三、转变师生角色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相较于学生而言,教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经验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理应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只能是被领导者和被动接受者。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上相对于教师处于弱势,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具备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小学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对偏小,但是正是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最小,这些优势是很多成人所无法比拟的。小学生的想象往往是天马行空的,而很多有创造力的想法正是在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诞生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各种科学实验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因此,除了知识的讲解,教师还要重视科学实验。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准备和实验操作的准备。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实验仪器,以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事先的`设计并充分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同时又不能让学生陷入模仿性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只有这样的实验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3. 注意在小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是其中

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实验步骤与实验职责,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团结协作的能力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团结协作的能力会让学生受用终身。

《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三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例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我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起来。“原来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老大爷的生日就是2月29日。”“原来年、月、日这么有趣!”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会了数学的奥秘,激起学习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有效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而且要有与教材相关的学习材料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1.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

在开展自主研究活动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例如,教学《认识线段》,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根毛线,让学生通过把毛线拉直感知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接着让学生经历变式操作竖着拉直、斜着拉直等,充分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一根毛线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抽象”,从而有效地完成线段这一概念学习的过程。

2.创设充分的实践时空。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进行多角度地分析与比较,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例如,教学《认识角》,安排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活动前,教师和学生商定找角的规则:音乐声起,走下座位,寻找生活中的角;一边用手指,一边轻轻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音乐声停,回座位坐好。用一段音乐来掌控学生实践的时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3.凸显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猜想、讨论,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自主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安排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第一步,提供材料,启发大胆猜想;第二步,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第三步,验证归纳,确认计算方法;第四步,整理应用,揭示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梳理出寻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途径:实验发现验证。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但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经验分享》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四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谈五点粗浅的体会:

一、紧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

二、依据文章体裁特点,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学《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时,让孩子们先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赠”和“刘景文”;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秋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几种事物看出是写秋天的景色的?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的景色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诗人的心境。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说说,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边九天景物的特点。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秋游。《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五

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和学校的教学经验,儿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概念: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前者主要依靠对具体事物的概括获得概念;后者主要利用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旧概念来理解新概念。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积累,概念同化逐渐成为他们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概念同化实际是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是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概念同化虽然不需要经过概念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辨别、抽象、分析和概括等相对复杂的心理过程,其关键属性是以定义的形式直接揭示,但是概念的直接揭示不能等同于教学的简单、空洞。要保证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不是形式地记住概念,同样需要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探析,寻求有效的策略,精心设计相关教学过程。下面笔者以《认识小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为例,谈谈对小学数学概念有效同化策略的一些认识。

策略一:全面探寻已有固定观念。

同化学习就是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作为固定点来吸纳、同化新概念,这些相关概念就是固定观念。因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丰富的,因而与所学新知相联系的固定观念应该是多样的。同一新知的学习,往往有多个不同的固定观念。这些固定观念从学习时间上来说,有的离新知比较近,有的离新知比较远;从外在特征上来说,有的比较外显,有的比较内隐;从清晰程度来上说,有的比较明朗,有的比较朦胧;从同化作用上来说,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

面对如此复杂而丰富的固定观念,在概念教学中,首先要全面分析同化新概念的固定观念,由近及远,由显性到隐性,并预测其在新知学习中的同化作用,以其同化作用的强弱为主要依据,抓住重点,兼顾其他,组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受感知觉中强刺激的影响,人们常常将离学生比较近的、比较外显的、比较明朗的观念作为固定观念,而忽视甚至漠视因时间的延长、记忆的衰退或条件的内隐而变得模糊,但同化作用却比较强的固定观念。例如,对于小数来说,人们很快能将刚学的十进分数作为它的固定观念。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仅仅用十进分数作为固定观念,教与学总免不了肤浅和生硬。再仔细深究我们就会发现,小数其实是人们对整数的一种仿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显然,整数不带分母的简便书写特性也是小数的固定观念之一。此外,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缘于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十进制计数法也应该是它的固定观念之一。只是“满十进一”的思想十分隐蔽,是一种隐性的固定观念,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这种观念学生很少用语言表达,但却经常不自觉地在使用,应该说这个固定观念缄默而稳定,对理解小数产生,同化小数概念及其运算,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对于这些同化作用特别强,但外在朦胧而隐蔽的固定观念,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掘,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复习、重组、改造等方式使之显性化,并使其具有更合理的同化结构。可以说,多种固定观念的多重联系,使学生对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获得了通透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小数概念的同化学习。

策略二:架构立体的同化模式。

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概念同化应该有三种形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学习模式各有特点:下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并列结合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相关观念的潜在的吻合因素即“同构态”,并将这种相同的结构抽象出来,因而并列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迁移;而上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提升。相比较而言,下位学习的进行比其他两种学习形式要容易一些,因为演绎性获取相对来说要比类比性获取和归纳性获取更省时、省力,且易于保持。

由于数学概念逻辑联系的多样性,概念同化的三种学习模式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既有分别,更有联系。在概念同化学习中,同一概念的学习往往不能仅靠其中一种模式完成,而必须综合采用两种或三种模式同时作用才能完成。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把各种模式之长有机组合起来,构建最牢固的认知“脚手架”,最大限度地放大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内驱力,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小数概念,如果将小数仅仅与十进分数相联系,小数概念的同化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显然这属于并列结合学习,而且是一种一对一的转换式的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将小数不仅与十进分数,而且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建立起联系,那么同化的模式应是这样的,可用下图表示:

从左面的图式可以看到,引导学生建构小数概念,可以先利用整数的写法和十进分数两个观念的组合,初步建构小数,这是一种组合式的并列结合学习;初步认识小数后,再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和小数,感悟其共同点——都遵循十进位值制,理解正是它们都遵循十进位值制,十进分数才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这样又使学生将新学的小数概念纳入已经十分熟悉且概括性、包摄性更强的十进位值制的思想之下,这又是一种相关下位学习。显然,通过下位学习,能使学生对小数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来看,学生有效同化小数概念的模式应该是并列学习和下位学习的有机组合。其实在前文所列举的教学准备片段中,在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同时,笔者又通过引发学生的类推猜想,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不易注意的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变单一的并列转换学习模式为网络化的并列组合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新旧概念的“同构态”,使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知实现一种结构性的迁移,进而顺利地从购物情景拓展运用到例题的测量情景中。

策略三:逐级提升同化水平。

概念同化的本质就是揭示新旧概念的联系。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活跃。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同化学习中,新旧概念联系的复杂性、抽象性决定了学习者对新概念的精确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像概念形成一样,也应该遵循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

例如,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其中蕴涵的十进位值思想的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一种渐进式的转换和提升。具体来说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感知。生活中有两种情况经常用到小数,这就是购物情景和测量情景。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教材从测量的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将测量的结果即不足1米的课桌的长和宽,先用整数表示,再用分数表示,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如果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应该是购物的情景学生更为熟悉,积累的数的经验也更丰富。因此,有必要在测量情景前增加购物的情景,以此为切入点。像前文列举的准备性教学片段中所述,通过猜想类推,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经验实现对小数的自主建构:小数与十进分数等值,它也是对整数形式的一种仿写。接着,引导学生把购物情景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测量的情景中;然后,借助两种不同生活情景的启示,初步建构纯小数的位值雏型;最后再返回到购物的情景,以纯小数为基础,建构带小数的位值雏型。相机完成教材中“想想做做”第2、4题,初步形成关于小数的数感。

2.数形结合。《九章算术》日:“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古往今来,数与形密不可分。数形结合具有双向性,一方面“以形助数”——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形为手段,数为目的;另一方面,以数助形——借助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来提炼事物(图形)的本质,数为手段,形为目的。显然,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生活情景后,可以采用以形助数的手段,对小数位值雏型进行形象的解剖和精确的刻画,使小数位值雏型转化为直观的位值模型。教材中“想想做做”第1、3、5题等练习,提供米制直观图以至脱离了具体量的正方形图、数轴图等,这些都是为学生理解小数提供丰富的直观支撑,使学生形成有关小数的清晰表象,为概念的抽象概括提供坚实的基础。

3.抽象概括。在学生根据米尺图、正方形图填写好有关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学生归纳纯小数的本质属性:不管是1元、1米、1个正方形„„只要平均分成10份,那么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表示;反之,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在学生填写完数轴上的小数后,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确:数轴上0-1之间都是零点几;1-2之间都是一点几;2-3之间都是二点几„„从而深化理解带小数的意义。

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从概念到概念的过程,但是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建立,不是—种简单空洞的逻辑链接,同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个生动丰富的学习过程:情景感知——数形结合——抽象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概念真正在已有的概念体系中“落脚”,获得心理意义。

策略四:同化与分化有机整合。

奥苏贝尔在同化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渐近分化的原则。该原则主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明确新旧知识的区别,并使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协调整合。因此,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心理建构还应该是—个从同化到分化的过程。当然,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种分化应该是与其对立面——同化有机统一的过程。在概念同化过程中,如果说同化是寻找新旧概念的共同特征,那么分化就是辨析新旧概念的区别特征。同样,对小学生来说,这种分化也应该是渐进式的。例如,在引导初步认识小数后,可以通过如下两个层次的设计逐步实现新旧概念的精确分化。

1.联系具体量析数。例如对于36.6℃来说,要使学生明确,同样是“6”,前者表示6℃,而后者表示6/10℃。

2.析抽象的数。先出示现代使用的小数,如768.6,然后由近及远,出示远古使用的小数,如6785|4763等,让学生辨析小数部分位值与整数部分的异同,将数学史的介绍与对小数的位值辨别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实现小数与整数位值意义的分化,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上述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将一直进行的求同的思维过程实施逆转,变求同为求异,变同化为分化,最终实现对十进位值制的进一步建构和对小数意义的深化理解。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六

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探索问题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功能。而学生实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完成探究,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小学生实验一般是2至4名学生组成一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实验。这类实验一般以测量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或得出结论,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目前,科学教学中的学生实验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生实验的实效性值得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许多仪器、药品并不齐全,部分实验在实验室内无法完成,开出率较低。

第二、专业教师缺乏,农村教师的课时量大,顾此失彼。

大部分农村教师课时量较大,每位教师都担任三门以上科目,每

位教师一天少则三四节课时,多则六七节,教师忙于备课,研读教材,忽略了让学生认真预习实验教材的环节,不可能都准备充分,导致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不甚明确。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到实际操作时,就形成盲目混乱的局面。 教师在课前没有准备齐全实验用的仪器和药品,到实验开始时,学生发现没有某种仪器或药品,或仪器有破损,就会围住教师要这要那,造成混乱的局面。上课时往往顾此失彼,陷于被动和忙乱。教师在实验前不断的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怕学生做实验占用时间多了,怕学生在实验中发生意外;实验时又发施号令,指挥学生统一的行动。没有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没有多余的时间做好实验总结,就要忙于下一节课的准备。

“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认识七色光的由来。上《植物的果实》可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田野里收集一些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开果实丰收报告会”的形式来激发对果实的认识。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教师在教学时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随时而择。

三、就地取材,丰富农村科学实验课教学途径。 虽然农村小学配发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联系农村小学的实际,就地取材,既能丰富农村科学实验课教学途径,又能走出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在用好现有科学实验室里的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喜好:到山野采集各种奇特的树叶标本;到山上寻找一些熟知的矿物标本;到小溪边捡鹅卵石、到石子堆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等有趣的事情。这些自己制作的“鲜活”标本教具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丰富了科学课堂实验教学多种教学途径。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七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模式,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呢?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想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2.创设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潜能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势给学生创设一个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点;即让学生用自己的的体验,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相关的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圆柱体的体积”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演示课件,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课件,然后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在学生猜测到”底面积乘高”时,教师创设了一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式学习。他们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整个推导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了两组知识迁移的情境,通过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一道判断题250×4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根据因数末尾有零乘法的简便计算法则,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零,还有25×4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两种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老师或其他人,久而久之,就会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此外,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八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一生从事小学科学教学事业的追求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总是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甚至使小学科学教学面临困境,小学科学有效教学之路走得很是艰难。究其原因,造成小学科学课堂教育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理念的影响不容忽视。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们进行自主的课堂探究。新课堂标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指明了方向,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都不能懈怠,而要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工作,为实现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作出应有贡献。

随着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新要求的提出,小学科学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是摆在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难题。小学科学教师要实现科学有效教学,应根据科学教学现状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孩子们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一、小学科学在实现有效教学方面面临的困难

作为一门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学科,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繁多。小学科学作为整个科学教学的起点和小学科学研究的基础,承担着重大使命。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小学科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且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因而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始终不能与小学语文、数学等这些“主科”相比,只能以“副科”身份居于小学教学序列中。小学科学在小学各门学科中的定位与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存在矛盾,短时间内难以改观。另外,制约小学科学教学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教学条件的制约。随着人们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大量教学实验器材,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是由于现实问题,很多学校的实验器材和设备还很落后,实验器材的更新赶不上教学对器材的要求。这就导致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总是捉襟见肘,很难保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圆满完成。小学科学实验器材投入不足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小学科学发展,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致很多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绝大多数知识教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作为实验科学这样的教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小学科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建立、每一个定律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有赖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这一基础。实验教学不仅让孩子们亲自看到科学现象、懂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懂得了知识形成过程、研究方式方法,从而形成了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成长更加重要。同时,大量有趣的实验教学也是孩子们对科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孩子们对实验教学充满了期待,可是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很少接触和进行实验操作,导致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激发和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们自主探究性学习。可见,实验器材的不足直接制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孩子们的学习状态。

二、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孩子们的学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

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从教师如何教和孩子们如何学入手优化课堂教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作为一种无形的课程教学资源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好的课堂氛围具有和谐、融洽的特点,能够为孩子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孩子们摆脱了那种在老师威严下学习的压力,无疑会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课堂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合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强弱。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堂交流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们。改变传统教学中孩子们的被动接受状态。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们,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九

当前,小学毕业班作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毕业班教师煞费苦心,准毕业生们疲于应对,作文成绩总难以提高。面对小考、中考、高考的改革中对作文教学的日渐重视,对小学毕业班有效作文教学途径的探索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想这是每个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师真正想了解的东西,我愿意以自己长期从事毕业班作文教学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我以为,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师已经走进了作文教学的误区。也就是说,我们辛辛苦苦的付出,很可能做的是无效作文教学,用的是无用功。学生们在作文课堂上无助的眼神和无力举起的笔,都在提醒我们:我们挣扎在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五大误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五大误区:

1、无主动性。无主动性。小学毕业班上下学期,语文教材安排了十四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项目,这些项目是:缩写、看图作文、一封信、漫画类作文、“快乐的时刻”或“难忘的教训”、写一个人、自由作文、读后感……、20年后、童年趣事、我发现了……、调查报告、假如我会克隆、难忘的人与事,仅此而己,很多严谨的毕业班语文教师严格按照这十四次作文任务进行作文教学,殊不知,做得越好,就越有可能固步自封。我们都看得出,这十四项作文训练内容空泛,虽具有大众性,但缺乏鲜明的个性,缺少能力提升的层次性。可以说,被动地学作文,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极有可能陷入作文教学的泥沼和围城。

2、无目的性。无目的性。也有毕业班语文教师看出六年级作文教材的局限性。他们高举旗帜,冲出作文围城,却面对茫茫荒野,不知何去何从。是呀,不训练那指定教材,训练什么?是另选作文教材,还是自编教材,这是很让人举棋不定的,是很折磨人的。确实很多老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随意性地指导学生训练。今天训练“写人”,明天就改成“叙事”,这周“写信”,下周“写景”,随意而为,学生弄得晕头转向。

在没有趣味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会高涨的。而他们笔下的作文也一定是枯燥无味,了无生趣,缺乏灵动的生命力的。当作文的教与学没有了趣味这个润滑剂,它的动力会越来越小。缺少了内在动力的作文教学是注定涌不起美丽的浪花。

4、无力性。无力性。或者称为无支撑力。我们知道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非作文因素。比如字词掌握、写字、标点、卷面等等。很多教师重视了对学生作文审题能力、作文方法运用能力、用词造句能力的训练,而对那些非作文因素往往无能为力。没有了这些支撑点,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架构在沙盘之上,很容易坍塌,作文成绩自然就很难得以提升了。

5、无效性。无效性。或者它是微效性,肤浅性,不深入性。很多老师好不容易选好一个作文训练题目,进行了精心批阅,针对性指导,精心比谰,认真评讲,却也仅止于此,一次作文训练宣告结束。我想很多老师都会这样进行训练,这显然是不够的,效果是不够好的,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要知道,作文训练的资源开发远不止于此,有些被浪费了。这也是个误区。需要我们走出来。

二、小学毕业班有效作文教学的八个小学毕业班有效作文教学的八个策略教学的八个策略:策略:

以是读后感式的,也可以是摘抄好词好句方式的,还可是编内容提要式的,下周一上交,教师应浏览一遍,尽量评高分,学生会越来越有兴趣做这件事。我的学生多年来坚持做这一点,并为一这方式取名作“采蜜本”。这一方式得到家长支持,一个家长在儿子笔记本上书写:“密蜂采蜜,我采佳句”,以勉励孩子,试试几周,相信孩子的知识悟性会得到提高,而作文需要知识来丰富。

《小学毕业班有效教学策略初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们在一起

学习

的大舞台。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促进我国整体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文章结合当前

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索,使我国的整体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程改革中对于小学语文的课程特点以及培养目标都进行了新的界定和划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逐渐的向合作、自主和讲求探讨性等方面靠近。但是由于不少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同,在执行的过程中,收到的效果不太理想。下面通过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来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1.1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新课程标准

通常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合作性不能充分得到发展,只是拘泥于学习的形式。某些老师不能够真正的理解互动交流的精髓,只是单纯的找一些和课程相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而这些问题往往使

同学

无话可说,进而导致冷场的场面;(2)多媒体的使用不恰当。很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喜欢展现自己的才能,经常用电脑代替人脑,用多媒体完全取代了粉饰课堂,使整个课堂变成了走过场;(3)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平衡性的缺失。不能够把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思想承载的特性和一种语言工具的特性处理好。

1.2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精确

语文课本质上是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体现,也是教师和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的体现。这些都需要教师及其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去深刻的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感受,能够从

心灵

上与作者达到共鸣,而不是单纯的去草草的读一遍,而不去深刻的对文章进行剖析和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缺乏耐心的阅读心灵,只是单纯的死背教材,没一点自己的实际观点;()(2)缺乏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含义;(3)缺乏对文章整体的概述,只是片面的分段进行理解。

1.3教师对学情不够了解

(1)没有认真的关注所有的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切实的提高是小学课堂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教师会不自觉的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2)对学生在每个阶段的特点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性,拥有自身的个性与共性,把握其发展的特性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生作为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其是为以后奠定基础的,不需要对于课本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

1.4教师课堂评价不合理

(1)教师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鼓励作用。有些教师对于学生评价过于单一,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言过其实,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缺少相应的根据等等情况,都不能够提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的还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些都是错误的课堂评价;(2)教师评语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教师评语应该主要以鼓励为主,但是也应该贴切实际,不应该盲目地一味的迎合学生,这样不能够使学生进行反思,起不到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

2.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要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打破常规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以教师为提供服务的平台,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新型模式。使学生可以走到讲台的前面,而教师走到幕后,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环境,并且还要尽量的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

2.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通过现代的媒体技术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创造出声形并茂、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兴趣,还能够使其对于课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再现情景的过程,还能够开发学生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向更深的地方发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项链》一课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自由发挥的形式,对女主人工从借钱买项链到挣钱还项链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们合适的工具(多媒体、服装等),这样不仅摆脱了单调乏味的口授,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合理分配课堂的教学时间

如何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知道一节语文课的时间40分钟,然而一个正常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常只有20分钟左右,对于小学生甚至会更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到这个问题,将重点的内容放在学生们注意力集中的那一段时间,而不是一味地满堂灌,或者一味的自主研究、探讨,这些做法都是对于课堂时间的浪费。

2.4组织讨论,注重互动

课程改革中明确的规定,要进行新形式的课堂师生互动,既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其提供服务的平台,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由于受到时间以及学生水平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愿意开展课堂互动,这就是互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然而,只要教师精心布置,大胆实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可以使学生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及高效。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一

“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但这是最终标准。如果我们从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来看,则有以下观点。

一、抓精心备课,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认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实行“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方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xdth/jxfs/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带进生活之中;第三是网络资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并精选一部分,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四)精心设计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作业练习,在“新”、“趣”、“实”上功夫。

二、课堂上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

课堂上要突出重点,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功夫,在课堂上花比较大的精力解决。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不要孤立地讲授重点。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知识的教学,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的教学。对一般知识内容少讲,花精力少些,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2、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1] [2] 下一页。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二

目前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为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我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活动,现就调查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本次调查选择了三至六年级60名学生和20名数学教师(教龄以上和以下各20名)做了全面细致的了解。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展开,教师的调查涉及基本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方法与策略、教材与资源、评价、课程实施的反思、以及职业需求等7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调查内容涉及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从统计结果很明显地暴露了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说明:本次发放“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共20份,其中包括20年教龄以上10人,20年教龄以下10人。以下是对本问卷重点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1、学生对数学的预习,你的要求是怎样的。

选项内容。

必须经常预习。

有时要求预习。

不要求预习。

其他。

人    数。

2

12。

6

 

所占比例。

10%。

60%。

30%。

 

对“预习”有要求的占调查总数的70%,说明教师们对学生的数学预习工作是比较重视的,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课堂,能够更好地充当学习小主人的角色。选“不要求预习与其他”项的占调查总数的30%,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担心学生预习后在上课时会缺乏新鲜感;另一种是学生是低年级的,缺乏预习的能力。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是如何选择的?

选项内容。

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学习内容。

偶尔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学习内容。

基本不为学生提供拓展的数学学习内容。

其他。

人    数。

18。

2

 

 

所占比例。

90%。

10%。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课堂上适时地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让学生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做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并要力争把它做得更好。调查显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90%的教师均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拓展学习内容,说明大部分教师已有了关注不同学生发展差异的意识及行为。但也不难发现“偶尔提供拓展数学学习内容”的还占到总人数的10%,这说明我们的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当然“拓展的内容”不在于知识的高深,而在于“活”即要关注知识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及学生的思维深度。

3、你在教学中是如何使用教材的?

选项内容。

只作为一个平台经常注入其他内容。

根据教材编写思路和实际整和教材。

完全按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教学。

其他。

人    数。

5

15。

 

 

所占比例。

25%。

75%。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要做到读懂、读通、读透这三个层面。所谓“读懂”即要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教材中有哪些基本的知识点,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所谓“读通”即教师要了解教材中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所谓“读透”即教师要融会贯通地灵活处理教材,根据现实对教材进行重组。调查显示:有75%的教师能根据教材编写思路和实际整和教材,这部分教师认为:当前的新教材已充分体现出“新、实、活”的特点,但毕竟新教材不能充分兼顾到所有地区的现实状况,为此应当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这样才能让所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更喜欢数学,以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4、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您最希望得到下面的哪项支持和帮助?

选项内容。

提供教学配套材料。

提供新课教。

转载自 COOCO.NET.CN

学设计范例。

教研人员的听课指导。

组织经常性的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

人    数。

5

4

2

9

所占比例。

25%。

20%。

10%。

45%。

有50%的教师选择了“提供新课程教学设计范例”以及“提供教学配套材料(如教学挂图、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等)”,说明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媒体的辅助,而新教材的配套资源还不够充分,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45%的教师选择“组织经常性的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在新课程深入推进的今天,教师们已关注到课堂教学深层性的东西:课堂教学情境该如何创设,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教师们通过参加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可以适时地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困惑,这是一线教师们迫切需求的。

二、学生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说明:本次调查,我们从我校抽取了60名学生,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各30名,(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学生的比例为2:3)从学生的问卷中也可以反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一些心态及希望。

(一)情况分析。

1、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选项内容。

   浓厚兴趣。

有兴趣。

一般。

人    数。

45。

11。

      4。

所占比例。

75%。

18.4%。

6.6%。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选项内容。

听老师讲解。

与同伴讨论交流。

其它。

人    数。

     35。

21。

 4。

所占比例。

58.3%。

35%。

6.6%。

3、对于家庭作业的布置。

选项内容。

 愿意老师统一布置。

分层布置。

自己布置。

人    数。

45。

7

      8。

所占比例。

75%。

11.6%。

13.3%。

4、课堂表现。

选项内容。

  敢于大胆的质疑问题。

有时敢。

其它。

人    数。

39。

23。

      8。

所占比例。

65%。

38.3%。

13.3%。

(二)思考:

1、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教学。

经过低年级的学习训练,中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常规,初步学到一点学习方法。这个阶段就要逐渐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成分。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面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不论是训练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还是训练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能力、迁移能力,都还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不过教师主导作用的特点要有些变化,教师在讲、读、示范各方面都要略少于低年级,要适当增加提问及其难度;要适当增加学生独立学习的因素,但这种独立学习仍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也可称半独立学习;要适当增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2、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教学。

高年级小学生要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主。所谓独立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在教师的稍加帮助下,学生对学习内容就能自行理解。这个阶段的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的条件,如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了一般的学习常规及初步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教师稍加帮助主要靠自己去完成是完全可能的。

在这个阶段,教师主导作用的特点和中年级又有所不同。不仅表现在教师直接教的分量上、时间上的减少,而且要求教师启发、提问的深度上要加强,提高思维训练的难度;学生的独立学习,不完全在于增加自学的时间、分量,而且要求能独立思考,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举一反三。

总之,在整个小学教学中,教与学在向着“教是为了不教”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的日益提高上。从形式上看教师的活动是越来越少,学生的活动是越来越多;从实质上看,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始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是主导作用的特点有所不同,主导的方式有所变化而已。

三、在小学数学施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调查显示,有60%的教师选择了学校“提供教学配套材料(如教学挂图、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等)”,说明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媒体的辅助,新教材课堂资源不够充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材的编排上,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但有的图画内容多,里面提供的数学信息也很多,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受思维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很难选择相应的有效信息,往往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而影响了正常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看图,选择有效信息。

3、教师们普遍感到对当前的新教材内容、编排意图及体系难以理解;因新教材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求较高,预设的是一种理想的班级状态,在施教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课时任务难以完成,中下学生接受困难,再加上目前班级人数过多,难以兼顾,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授起课来很费力。

4、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有待加强: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完成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不够及时。学生学业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中后进生比例偏高,且转化困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提优又要补差,教师们感到操作起来有难度。

四、建议。

1、要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评价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多数学校仅以学生的书面测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致使教师的一切工作围绕着考试内容转,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拓展教师发展空间。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一支业务精良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进行轮训,使教师在业务知识、教育理论、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同时还要加强教材培训的深度与广度。没有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要改变只热心于就课论课的课堂教学观摩,改变只热衷于对教学方法的研讨而忽视了对教材的研究等现象,教研工作要回归到对教材的钻研和学习上,加强对教材的辅导工作,规定任何教师在教学任何一个教学内容之前必须接受全册教材辅导和单元教材辅导,没经辅导的内容,不允许上课。通过教材通研使教师了解全册教材的体系,把握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前后的联系,知道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建议。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一定成效,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还有许多认识需要梳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和完善,作为教育的行动者、思考者,应不断地思考,大胆的实践,精心演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努力去追寻充满诗意的课堂,尽情地享受她的快乐和美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三

摘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是现下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自主学习和探究;在课后做好反思和总结工作,在实践中推动有效教学。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推行新课程改革计划,推进有效性教学。音乐课作为培养小学趣课程之一,不仅要内容新颖,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更要拓展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涵养,关注其健康发展。但是,从目前各小学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教学方式机械单一,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课堂质量。笔者在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多年,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有效性教学,进行过思考和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作为培养学生艺术兴趣的音乐课,音乐老师要高度重视起来,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点。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小学生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模拟再现现实生活。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有音乐天赋,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感受艺术美,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小天才。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因材施教,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预设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顺利推进新课改计划。

二、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弱,需要老师进行指导。音乐是陶冶人类性情的工具,音乐又是一门艺术,难以把握和理解,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改变传统的听唱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音乐教学方法。

由于过去的教学条件有限,只能以课本讲授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音乐课堂的感染力。如在对《哆来咪》进行音乐欣赏时,笔者备课时准备了《音乐之声》的一些片段,让他们在电影里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播放《音乐之声》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电影故事内容,加深了他们对《哆来咪》的记忆,引起了学生讨论的高潮,达到了欣赏的教学目的。其次,要改变固定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做游戏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分成几个小队,在音乐播放的同时,模仿划船的动作前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最好,并给予鼓励。这样的教学方法释放了小学生的天性,深受学生的欢迎,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点,在快乐的学习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最后,可以将音乐与体育、美术等学科相结合,采用多元化教学。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最大的亮点在于,学习让学生做主,实行人本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起到辅助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但不能成为温室的花朵,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音乐课的设立,就是要陶冶学生情操,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欣赏,把握音乐情感。比如在学习爱国情感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播放电影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英雄的故事,走进人物内心,在音乐的感染下,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豪情壮志,建立起他们对祖国的崇敬感,真正的从小树立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音乐情感的把握,教师讲解的再详细,也只是教师自己的感受,靠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讲授重难点时,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学习讨论中,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双方的互动,在互动中,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愉快的完成音乐教学。

在现代教育理念里,老师和学生关系应是良好的朋友关系,老师起着指导作用,所以在音乐课里,老师可以与学生融成一片,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

有效地师生互动对于音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也应该准确的掌握课堂节奏。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课堂纪律不好维持。所以,教师再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时,也应该树立自己的威信,掌握好课堂纪律。比如,在练习发声时,可能有一些学生会起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温和的指出他们的不良习惯,多鼓励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使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陋习,在音乐的熏陶下,帮助学生改掉陋习,而不是歧视乐感不强而又爱捣乱的学生。只有老师本身做到公平、公正,学生才会信任老师,老师才能发挥感染力,把学生引导正规的日常教学中。

结语:总之,音乐是一门艺术,小学音乐教师作为艺术的培养师,肩上的重担任重而道远。努力提高有效性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对小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推动新课改进程,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艺术水平。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课改新路,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2]刘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3]陈?h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之我见[j].艺海,2011,(04).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四

这个假期,我细读了郑莉老师编着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教学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就是音乐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将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以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概述,“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表现”领域的教学策略,“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策略,小学音乐课堂突发事件应对政策这八大章节。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火车头,积极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其前进的有效动力。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全国的进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成为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帮手。

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乐曲欣赏、歌曲教学和乐理学习三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三方面内容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乐曲欣赏是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模块之一。在乐曲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音乐情境,重塑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用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音乐教唱,多是教师教唱与学生跟唱相结合,教学中仅仅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理解起来也相对较为困难,演唱时往往是机械的重复而缺乏感情。通过多媒体描绘歌曲所表现的景象,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唱,则更容易学会、唱好。如在教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之前,通过图片展示彝族人民衣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让学生想象他们载歌载舞的幸福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热闹氛围之中,通过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幸福的彝家娃娃了,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开始学唱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内涵。因此,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乐理往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有关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要进一步学习更深层次的节奏、速度、高低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信息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如在学习节奏时,可以一边播放不同节奏的歌曲片段,一边呈现与之节奏对应的乐谱,通过同步动画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各个节奏的不同特征,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可以分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小学低年级教学,以培养初步的音乐感知力为主要目标,以唱游律动为突破口。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激发热情的冲动和心灵感应,在歌唱游戏中产生学习兴趣。小学中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突破口。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磨炼他们对学习、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小学高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师生讨论研究,把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处理方法,教师以高水平的范唱、范奏,唤起学生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引导他们憧憬理想和未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这本著作使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环节元素之间的关系,采取恰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作用,协调各类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所学得到的教学策略理论,认真思考、积极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不断努力。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五

自课改以来,教师们都在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探索与实践。我认为,阅读教学至少应把握住四个关键点。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一、工具人文,经纬交织,生得“意”而不忘“言”

一般性阅读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文本的意义”,而不是获取“文本的语言”。获取“文本意义”的阅读和获取“文本语言”的学习过程有着本质区别,一般性阅读活动其实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意化”,是“得意而忘言”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真正的语文课,应该真真切切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着力于学生语言的“生长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理解文本思想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同时,还需要理解运用语言,如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是怎样为那个特定的内容和情感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的。现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淡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因而教学是低效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本蕴含的人文因素本身就很丰富,不需要教师过度地开掘,过多地渲染,就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积累的知识也为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扎实有效地吸收内化语言,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要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领悟读法,学习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运用语言上下工夫。比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品味关键词语,深入情境,体验情感,再体会文本这样表达的妙处。这样的教学模式探究了学语习文的一条规律:不仅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标得以有效落实,学生“得意”的同时而不忘“言”。

二、多元解读,正确引导,生得“异”而不忘“本”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它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的酝酿过程。很多高效成功的课堂都来自于教师、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对同一文本也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这时,课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准确把握,如在学习《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时,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奉劝人们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还有的学生说这不能怪南郭先生,只怪齐宣王做事马虎,不好好审查资格。面对这样的文本解读,教师一定要予以正确引导,引领学生认识到“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是值得称赞的,但做人一定要诚实,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这样的引导必然会让学生得到真正感悟,当他们再遇到像《狐假虎威》这类文本时,学生就不会再说那只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了。

三、指导学法,点滴渗透,生得“鱼”又能“渔”

当前,教师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往往注重对文本的开掘,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或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下工夫,大量引进课外学习资源,以求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很少考虑,甚至忽略学法的渗透、指导、总结。因此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结合文本,渗透学法。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是自然地渗透,不能机械地、孤立地灌输。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感知学法。如学习《桂花雨》一课,在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时,教师就可以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1)母亲的话会引发我对童年时代的哪些美好回忆?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谈谈感受。此问必然会让学生联系前文的“桂花香”“摇花乐”内容来理解。(2)母亲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感受?此问必然使学生联系下文,回顾全文来理解。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串联全文,整体感知,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2举一反三,迁移学法。(1)课内迁移。比如有些课文段与段的结构相似,学生学习了前面内容后,教师帮助学生及时小结学习方法,这样就可以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法迁移了。以《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为例,课文中有关陶校长四问的内容表达结构相同,教师以第一问为典型引路,渗透“读――圈――扣”的学法指导,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此法自主学习另三问。这种由扶到放、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2)课外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巩固、运用学生课内习得的知识及能力。“课内习法,课外用法”是大语文观教学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对于先概括后具体的叙述方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某一自然环境或建筑物后,运用课内学到的写法写下来,及时地迁移课堂上学到的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

四、超越文本。适度拓展,生得“近”又求“远”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习新课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对文本作者、课文背景的拓展阅读,搜集相关图片资料等。如能长期坚持,学生们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课前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时,课前我引导学生动手搜集有关长城、运河的图片资料,为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学生学完课文后,我便组织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在阅读时,就自然地将文本的信息与课外读物中的信息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让学生多方位、准确地了解了林冲、洪教头的个性特点。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内阅读引领到课外阅读,引领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六

(重庆市巫溪宁河中学)。

摘要:初中的英语教育是开展英语基础教学的重要转折点。小学阶段的一些学习习惯和中学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少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适应的症状,继而出现掉队,考试成绩下滑等现象。调查显示,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低年级初中生开展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大的拦路虎。所以,初一英语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尝试使用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其必要性。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七

一、基本思想。

(一)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2.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

3.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音乐学等。

(二)功能目标。

1.歌唱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特别是轮唱、对唱、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歌唱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3.通过齐唱、对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4.通过唱歌,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二、教学程序:情境导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2.表演展示,交流评议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四)完美结课。

三、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声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娴熟的伴奏,恰当的鼓励方式、和谐的律动舞蹈等方面能力。

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确立好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教师随时激发调动学唱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3.教师应经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4.教师应在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重视课堂教学的展示、反思和交流,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做好课前准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贯穿课堂始终。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要独立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演奏和表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现歌曲的目的。

策略解读。

一、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悬在山尖上。老师对着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孩子们热烈讨论: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还是喧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老师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老师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和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执教《谁在叫》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里加入一小段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并配上轻快的音乐。老师精彩的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跳起来。

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课前律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音乐、动作,示范动作优美、准确。律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情趣,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寓教于乐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如《草原就是我的家》,先让学生读歌词,然后老师说:你们很聪明,歌词读得也很好。老师有个想法,你们自己随着范唱录音来学唱歌曲吧!如果觉得哪里学起来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对歌曲的难点部分通过范唱进行及时点拨。随后学生可跟琴或伴奏音乐填词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

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将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感受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这样便于提高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本环节是教学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如:在执教《洗手绢》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唱得这么好听,你们能想个办法为歌曲伴奏吗?老师今天没有带打击乐器,你们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时学生设计各种活动为歌曲伴奏,如:拍手、弹舌、拍手加拍肩、跺脚等,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予以鼓励。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四)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结课艺术千姿百态。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束等等。

教师也可以在课将结束时,布置与该课有关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这一课,可让学生回去后折个粉刷匠的帽子,戴在头上学习粉刷匠爱劳动的精神,自己也来当当粉刷匠,并表演给家人看。这样的结束语,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了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基本思想。

(一)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家姚思源的教育思想。

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理解、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

(二)功能目标。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

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感,释放自我,充实精神生活,并在欣赏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模式结构: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三)创造——探索表现积极创新。

(四)升华——归纳拓展审美升华。

三、实现条件。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搜集、整理素材。精选音乐欣赏教材、音响和音像资料。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教师要掌握好其他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的最佳运用时机,同时要处理好其与音乐教学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确保音乐课的主体性。

一、教学模式: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二、操作要领: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又称为情感唤起阶段。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接受老师利用艺术手段创造的情境刺激,从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唤起音乐的情感。

作为欣赏教学的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是课的关键阶段。好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建立学生的课题意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学生的学习情绪既可因“导入”得当而高涨,也会因“导入”不当而低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活课堂,让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在宽松的音乐氛围中进入到音乐欣赏中。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开始就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导入欣赏通常采用实物直观教学法、音乐作品对比教学法、讲述法等方法。教师的导言务求简洁明了,富有趣味性、情感性。一般情况下,课堂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导入”教材和创设课堂情景是相辅相成的;

2、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情境创设的前提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在初听音乐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生动形象的故事、游戏、诗歌、语言及多媒体技术等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学生的丰富表情和各种动作可以看出,学生的想像是多么的精彩。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来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形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分段落欣赏音乐作品,进一步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欣赏教学深入以后,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的段落要反复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去理解感受音乐,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身等积极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京剧音乐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欣赏到唱腔、脸谱、服装和表演,亲自敲击锣鼓,练习走台步和念白。这样就为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形象,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自学地进入音乐情景,自觉地分析理解音乐的内涵。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学中,首先完整地听赏一遍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欢乐情绪和愉快情感以后,接着进行分段听,让学生体验三段各自不同的情绪;再结合律动重点听第二段、对比听第一、三段,让学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结构、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内涵。这样一个倒骑牛、口吹横笛、摇头晃脑、欢乐诙谐的牧童形象就一步一步地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中心的环节莫过于复听、细听、精听,只有通过不断地聆听,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再一次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层次的熏陶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入地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对音乐作品有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如:欣赏《二泉映月》时,老师可将当年国内指挥大师、交响乐团以及学生乐队在不同场所演奏的录像呈现给大家。巩固阶段,老师在放音乐的同时加入文学作品《孤独的夜行者》。学生们体会到阿炳在旧社会饱尝辛酸屈辱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同时,《二泉映月》作为民乐百花园中的奇葩不仅属于中国的,也属于世界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初听感受音乐、复听分析音乐的基础上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教师要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使学生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在前几个环节中,都注重情知两方面的交融、互促,发挥了情感积极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应该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像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对乐曲进行再创造,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语言、舞蹈、美术等)表现自己的音乐想像和联想。如拍掌(用轻、重、快、慢等方法拍出乐曲的节奏)、形体动作等,进一步体验乐曲强弱的变化,加深了对乐曲的感受。

围绕本课内容,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以音乐为载体,可适当发挥通感的作用,用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贯穿音乐欣赏课堂,如: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等相关文化,丰富课堂内容与形式,让欣赏课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联想,让欣赏课真正的“动”起来。

此教学模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八

摘要:所谓“有效教学”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教材内容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有效”就是在教师讲解之后或者一段时间内,学生得到了进步或者发展,可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水平。有效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更加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之前陈旧的教育思想理念已经不适合用来教育新一代的学生,所以,新的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如何使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成功理解教材内容是数学有效教学的目的所在,数学有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个人成绩,而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呢?对此,我浅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创设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有一颗好奇的心,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材内容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圆的认识”第一节课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理解“圆”这个图形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课件,在课件中播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圆,例如,“硬币”“钟面”“自行车轮”等常见事物,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圆。用“钟面”引导学生“圆心”的概念,找到圆心确定一条半径就可以画出一个正圆形。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轮子要用圆形?而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呢?”学生自主思考,将圆形与其他图形相对比,以此得出答案结果,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二、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把教材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不确定的因素往往容易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只有做到正确地处理,才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与和谐,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尊重学生的问题。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思维比较分散,容易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也许教师的一个词就可以使学生联想出许多与之有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教师不可能预设的到,那么,对于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呢?我认为,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要建立在尊重学生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由于学生受年龄、心理的影响,也许提出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并不十分切合,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运用正确的处理手段,在既不影响课堂教学,又不打击学生对于提问主动性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

2.为学生留一些空间。

可以想象,如果整堂课都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解,那将是多么枯燥的一节课啊,不仅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会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甚大。所以,给学生留一些想象空间是有必要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留几分钟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给学生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可以缓解数学课枯燥的学习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热烈互动,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一举两得。

三、“渗透式”的教学策略。

对于数学这门科目来讲,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数学知识内容可以明显地写在教材中,容易背诵或者记忆,但是,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规律等无形的东西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教会学生公式之类的“硬件”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学会方法、规律等,对于小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数学,这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参考,只有让学生会“学”数学,才能把数学学好、学精。另外,教师要对教材的知识内容深入挖掘,找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共通点,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改进,把学数学的方法逐渐渗透进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数学的要领。教师的责任归根到底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所以,提高成绩固然重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只有掌握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懂得会学、巧学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分组合作学习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整体数学学习成绩,使教学更有效。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进行“有效教学”,是顺应潮流的一种教学手段,把小学数学课程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通过不断积累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可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宏曼,成继红.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有效教学[j].教育与职业,(33).。

[2]冯胜.小学数学低年级有效教学例说[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