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但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表达。总结范文中的亮点和亮眼之处可以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整体水平。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一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老师感到中 ;论文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学田径课不好上了。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技术技能的教学陷入了误区。使得田径课程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落。一些技术相对复杂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铅球等逐渐淡出了课堂。众所周知。田径课程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竞技体育领域里。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包含了健身、竞技、基础和教育的功能。因此。田径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其改革的前景值得探究。
二、传统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从历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发现。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可终究未能实现。笔者认为。只要不是把学校体育变成竞技运动场。而是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练习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只要运用得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以竞技运动的技术标准去教学生。最后出现“教不好。也不像”的尴尬局面。
2.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实用价值令人怀疑。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跑、跳、投三大类项目。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始终是围绕这三类项目学习。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频繁重复。使得学生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此类技术的实用价值。如蹲踞式起跑。在生活中有谁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用蹲踞式起跑呢?又如铅球、跳远等诸多项目。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4.对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难以把握。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强调“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和完整。不渴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主要有“淡化”与“强化”两种分歧。不少人误认为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就是不需要技术教学。因为受以往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的影响。要教授技术必须要系统和完整。并且注重技术细节的教学来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否则就难以完成技术教学。众多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茫然。造成了传统技术教学思维下田径课程教学的无所适从。田径课程几乎成了一块“是非”之地。许多教师都不愿涉足。
1.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田径内容教学受到竞技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教学方式非常枯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二是体育课程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教学。而不是培养专业化的运动员。学生并不具备运动员那样的运动能力。对技术细节难以掌握。因此。以竞技技术标准去要求普通学生是不合理的。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的要求。那么。到底如何来传授运动技能。应该传授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周兵教授提出了运动技能的“分类假说”。即把运动技能分为基础类运动技能、专门类运动技能和专项类运动技能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三个层面贯穿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忽视或取消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减弱。甚至失败。专项类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熟练、自动化了的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最为完美的表现形式。专门与专项类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改造与组建都是以基础类运动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基础类运动技能是金字塔结构的核心层次。中学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主要是处于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两个层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技能或专门技能。而不是专项技能。因此。在技能教学中。不可用专业化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来教学生。不必过度苛求技术的细节。技术的细节是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2.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新课程下的技能教学是要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排斥竞技运动本身。更不是反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体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当然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而不是追求竞技运动的终结目标——更高、更快、更强。由此。我们必须对竞技内容加进行改造。 ;(1)竞技内容的“简单化”。“简单化”在于摈弃以往过度注重运动技术的细节。教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识。如在江苏省第三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常州宋美红老师在《快速跑》一课中。一改高抬腿、后蹬跑等传统的技术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跨越、抢收呼啦圈的比赛游戏发展他们的步幅和步频。以提高其快速跑的能力;连云港张旭光老师的《三级跳远》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三级跳的节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离的橡胶轮胎。发展学生跳跃的能力。而并没有去注重踏跳和摆动的技术细节。可见。竞技内容的“简单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但“简单化”是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识。
(2)竞技内容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强。他们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价值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例如。通过跨栏教学来发展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在跨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跨栏的基础技术。而不是学习跨栏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又如。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南京的王萍老师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阳光伙伴——合作跑”。发展学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颇受专家和教师的认可。由此可见。竞技运动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竞技内容的“趣味化”。竞技内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竞技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掷内容的教学中。把铅球或实心球换成自制的纸球。通过多样化的投掷方法:前抛、后抛、单手和双手抛。或者改造成打“保龄球”。同样。还可以尝试竞技式投掷技术。发展投掷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在蹲踞式跳远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学中。结合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利用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可以同时学会两项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降低难度、简化规则、改变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3.走竞技与健身相结合之路。要彻底打破田径教学内容的旧格局。就必须对现有的田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径教学对人们生活、健身的意义。因此。把中学田径课程以走、跑、跳、投四大类运动形式进行分类较为合理。然后再根据各类不同的运动特征拓展教学内容。其中涵盖了竞技运动的项目。而竞技项目则是其中典型的运动技术。以跳为例。分成了水平和垂直两种的跳跃的形式。在新课程下的跳跃类项目的教学可以通过更多形式的跳跃练习来发展学生跳跃技能。例如。发展学生垂直方向的跳跃能力。就可以通过学习行进间三步上篮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水平方向的跳跃能力可以从原地、行进间等各种形式进行选择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技术化的教学。突出了健身性。使得田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且形式多样。
来自 CooCo.NeT.cn
四、结论。
新课标下的田径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术教学为主线的竞技体系。而以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走竞技和健身相结合之路。此外。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并不仅在于田径课程的本身。更在于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变革和创新。让田径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黄小平.“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田径教材的处理与转化策略[j].田径。。(2).
[4]邵力平。冯晓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2(1).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二
公共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调解心理压力,培养体育观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公共体育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乒乓球教学是公共体育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也必须要随着教学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
1研究对象。
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公共体育乒乓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公共体育乒乓球教学改革的学术论文,对论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当前乒乓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2.2专家访谈法。
走访吉林省内乒乓球教学的教师,对乒乓球教学的策略进行讨论。
2.3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乒乓球班的学生各100名,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99%。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乒乓球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学习兴趣的调查,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乒乓球的学习兴趣较高,其中有49%的学生对乒乓球学习非常感兴趣,有38.4%的学生对乒乓球学习感兴趣,有8.6%的学生不感兴趣,有4%的学生非常不感兴趣。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较高,乒乓球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选项课之一,深受学生的喜受,乒乓球教学都是在室内进行教学,不容易受天气的干扰,教学环境比较理想,学生对乒乓球学习的认知度较高,都对乒乓球学习有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乒乓球学习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的学习周期较长,造成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
3.2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影响当前乒乓球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有28.3%的学生认为乒乓球选项班的教学分组不合理是主要的问题,有33.8%的学生认为教学模式陈旧是主要的问题,有32.3%的学生认为教学评价不合理是主要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大都是采用选项教学的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教学内容,然后学校按照人数进行分班教学,这种方式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乒乓球水平差异、身体条件差异,学生的分组不合理,容易导致考试评价的不合理。一些有基础的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往往在考试当中不容易取得好的成绩。乒乓球教学模式的陈旧也被认为是影响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高校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快乐体育,但是乒乓球教学仍旧没有完全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在教学中过多的强调运动技术教学,强调乒乓球教学的竞技性,而忽视乒乓球教学的文化性与教育性,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体育观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的乒乓球学习兴趣较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比较热衷,乒乓球运动在大学校园比较受欢迎。
4.2乒乓球教学改革过程当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乒乓球教学的开展,
教学分组不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都是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3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班,选项班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健康水平、运动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4.4乒乓球教师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淡化乒乓球教学的竞技性,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观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乒乓球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
4.5对乒乓球考试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进步幅度大小,来制定不同的考试标准,使乒乓球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4.6加强校园乒乓球文化的建设,学校可以举办乒乓球俱乐部、乒乓球社团,定期举办乒乓球比赛,乒乓球文化节活动,使乒乓球运动在校园里全面的开展起来,形成有校园特色的乒乓球主题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惠军.民办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章.(24)。
[2]谷颖.沈阳师范大学乒乓球必修课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01)。
[3]曾阳.对我国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3)。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有关职后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专家进行访谈,进而全面了解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对当前我市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探求能够促进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驻马店市;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一、前言。
职后教育主要是指教师任职后,所参加的国家或者学校组织的教育,职后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还可以更好地完善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职后教育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这些研究可以从宏观上对各学科教师的职后教育进行一般理论性的指导,而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具体到体育学科这一特定的领域,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具体探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每个方面。如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知识型经济己崭露头角。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中学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头脑上不断改变思想,在教学上不断扩展技能。本研究通过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客观反映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总结职后教育过程中经验与不足的同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持续稳步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借鉴发达城市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经验,为提高我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增强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体系,为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教师职后教育奠定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查阅二十多篇有关教师职后教育的文献资料,并查看部分的专著,对资料和专著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对驻马店市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为93.0%,有效率为88.0%,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
1.参与的次数和时间。问卷调查显示每年参加职后教育培训次数在1-2次的教师有136名,占全部人数的77.3%,次数在3-4次的教师有24名教师,占总人数的13.6%,培训次数在4次以上的教师有8人,占总人数的4.5%;参与职后教育培训的时间多分布在工作期间,部分老师也将职后教育安排在寒暑假期内。
2.对职后教育的认识程度。调查表明,42名教师认为职后教育是提高学历的`教育,占总数23.9%;56名教师认为是提升教学水平,占31.8%;45名教师认为是全面的素质培训,占25.6%;13名教师认为是更新教育的思想,占7.4%。此外,有20名教师不明确职后教育究竟是什么,占11.4%。这表明我市教师对职后教育模糊不深刻,认为职后教育就是单纯提高教学水平的观念普遍。部分年轻教师不清晰教师职后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且不重视。
3.参与原因。结果表明,116人参训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占65.9%,89人参训原因是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占50.6%;67人参训是因评职称需要占38%;127人参训是为提高教学能力占72.2%。提高教学能力、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学习新的教法和理念、评定职称等构成了教师参训的原因。其中提高教学能力所占比重最高,说明教师参训的动机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个人职业的发展。但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而参训比例也偏高,可知教师自身参训学习的积极性仍需要引导,最终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要求。部分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职称和提高工作,这样就偏离了职后教育的目的。
4.职后教育形式。从形式上而言,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主要以提升学历为主,如进行自考本科或攻读硕士学位,而真正能够接受系统、全面职后教育的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学校为体育教师提供职后教育的机会还相对较少。研究表明,由于学校经费的局限性,学校把职后教师培训更多的安排到主干课程教师群体上,而对于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较少涉及,有的也是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基本知识的再培训,或是课程教法培训、函授教育。
5.职后教育效果。研究表明,驻马店市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都希望能够通过职后教育的培训,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理论、教学技能与方法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升,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也使自身能力可以符合教育更新的节奏。接受过职后教育培训的教师虽然参与了不同形式或是不同内容的职后培训,但是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均对培训效果不太满意,平均有58%的教师普遍认为培训效果一般,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原因的分析。中学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周都要上10~12节课程,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再去投入到职后教育培训中去,即使参与了职后的培训,也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类似于在职研究生的学历培训,因为费用较高,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因经济原因也放弃少有的提升机会,影响职后教育的积极性。参与到职后培训的教师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多数是为了评优或是评职称,而背弃了职后培训是为了通过学习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一出发点。部分中学对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重视程度偏低,投入经费较少,也影响到中学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2.职后教育培训自身存在的原因。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培训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多数为体育学科本科课程的再重复,使得教师觉得培训枯燥。在培训过程中又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缺乏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互动,使得参与过一次培训的教师感觉学习的意义不大,进而影响下次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的参与度。对于体育学科前沿性的知识介绍不足,专业教学知识和专项能力知识少有涉及,教师真正需求的技巧难以满足,在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无法满足中学教师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使得培训结果和实际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次数较少,多数教师认为职后教育对教师职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建议应该增加职后教育的培训次数。从职后教育的动机方面来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培训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应该根据中学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安排职后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对中学体育学科的教师职后教育不够重视,投入经费不足,建议学校给予一定的关注,建立职后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补贴。培训的授课形式过于单一,传统一对多的培训授课形式比例过大,建议多采用讨论互动式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以确保职后教育效果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史志谨.关于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1).。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百色学院作为地处偏远山区的地方高校,近年来为了适应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声乐科目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出更多在新时代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合格人才。本文将以百色学院声乐教学为例,分别从教学现状、观念、模式及内容等几个方面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声乐课教学改革。
声乐课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精准阐释歌曲的美,从而为其未来的歌唱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百色学院,每年大一开学第一周,声乐教研室都会进行一次新生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案。声乐学习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每个学生每周一个学时,形式上对大一、大二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大三、大四以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方式。在各个年级段期末结业考试时,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大四阶段从很多学生的就业实习单位反馈来看,学生们很难与实习单位的要求相适应。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声乐教学缺乏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为了适应这种就业的变化,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型的办学定位。学校的办学定位就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学术型高端人才,也需要大批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必须明确一个原则来培养人才。百色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毕业之后去了广西当地中小学从事教师工作,也就是说声乐教学要从以前的声乐表演型向师资型人才倾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声乐的学习不仅要学会如何唱歌,而且还要学会教别人如何唱歌,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舞台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说课、做示范的能力。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培养的`音乐表演学生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上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使学生学有所长,学即能用,培养以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为宗旨,集理论、表演、教学、演唱于一身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角色的转换。以往的声乐教学和别的其他科目教学过程一样,教师和学生是传授知识和被传授知识的关系,教学的中心是教师,学生唯师是从,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还有的教师十几年不换教材,声乐教学曲目和时代脱节,使学生学习的曲目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教学效率、效果大打折扣。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师必须制定新的教学方案,不断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去经历、去探究、去比较、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以协助者的身份只在关键性步骤上略加指引,鼓励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正确面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一)小组课与个别课的改革。个别课就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因材施教,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非常具有针对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歌唱天赋,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也是我国声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延续过来的教学模式,几乎存在于所有音乐院校。随着教学的深入,小组课也有它的弊端,特别是在知识的信息量上了解偏少,无法使学生系统性、完整性地了解声乐教学规律。另外一方面一对一的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并不适用,无法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还会加剧他们的疲劳,这时就需要小组课的加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们在谈论比较中逐渐掌握声乐学习技巧,提高声乐表演技能,然后教师逐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指导。
(二)分年级教学模式安排。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声乐教研室将教师四个学年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规划,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方面。一年级新生主要是声乐基本技能的训练,每个月三次“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师主要讲解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及共鸣等方面的知识;一次小组观摩课,让学生们彼此评价,分辨正确的发声、呼吸方式。二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处理,主要是以个别课和小组课交叉结合为主,教师结合音乐作品本身进行详尽讲解,同时进行启发式引导。三年级以声乐实践训练为主,模式上主要以小组课、集体课、合班课为主,同时带领学生到声乐实践基地进行实地演出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综合能力。四年级是实习训练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和水平,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基地,为学生赴社会实习保驾护航。
(三)启发式教学的反馈。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以问题设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多开一些小组课、集体课、合班课,教师以讲座式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设置一定量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在课下自己解决,在下次回课的时候教师就不同学生所回答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点评,鼓励学生多思考、勤实践,自我创造、更新,从自身出发去学习和掌握声乐技能,在相互了解中提高学习进度。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独自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近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和舞台实践能力。
(一)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教师的口传心授、模仿、范唱为主,专业课的学习只让学生在演唱技能上得到了提高,关于声乐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就相形见绌了。所以在学生大一、大二两学年,学校就将学生的主专业课改叫声乐基础,这个基础除了小组课、个别课之外还涉及声乐演唱发声的原理与方法、歌曲艺术风格处理、嗓音保护、钢琴伴奏与演唱声部的配合等相关理论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对声乐专业术语进行掌握,了解演唱审美,明确声乐演唱基本方向,为学生以后从事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突出地方特色。众所周知,广西是山歌的海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适量的山歌让学生学习是必要的,引导学生发现壮族山歌的艺术美,定期带领学生到民间采风,向当地的歌王、山歌传承人请教,设置相关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去户外举行山歌对唱,或者是晚会、歌圩等。这种不拘泥于课堂的交叉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声乐教学内容,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不同的演唱技能。
(三)歌唱语音的训练。歌唱语音在声乐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声乐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歌唱语音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分为嗓音歌唱发声训练和声乐作品训练两个部分,在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台词正音这门课也在一定程度上起歌唱语音训练的任务。为了集中解决学生在歌唱语音知识和语音发声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必须开设包含歌唱语言学、歌唱语音学、普通话语音、意大利语音等专门的歌唱语音训练课程。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应对一些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歌曲的唱歌要求,还可以开设这些不同语言的训练课程,这是因为学生不可能只学习一种语言的歌曲,世界上有几百个国家,语言种类更是成百上千种。所以唱未经改编的歌曲是最能领会作曲者的创作内涵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者对歌曲风格的把握,进而完美诠释歌曲内涵。通过语音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语言学、语音学和歌唱语音发声技巧,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控制语音发声能力,改正不正确的发声习惯,进而提高语音歌唱控制技术,最终达到吐字、咬字符合歌唱发声要求,完美诠演绎唱语言内涵。
五、结语。
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业务能力,使其能够使用今后的社会发展。作为一名应用型本科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声乐教学观念、变通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引导学生深入声乐作品的本体,挖掘与声乐作品相联系的音乐知识,带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06).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现阶段,阳光体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并且对于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各个学校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将阳光体育理念有效融入其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因此,从阳光体育的视域出发,首先对于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方面针对性的提出改革的有效策略。
以来,我国就提出了“阳光体育”的口号,并且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阳光体育本质上属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以及富有趣味性的运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爱。通过开展阳光体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各个学校均开始认识到了“阳光体育”的重要性,并且在阳光体育的视域下,对于各项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希望能够提高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其中,体育舞蹈是体育课程中一门至关重要的体育课程,其将体育与舞蹈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从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将从阳光体育的视域出发,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和特征分析。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及主要内容。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是指提倡广大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加强室外体育锻炼。随着阳光体育的不断开展,促使各个学校开始重新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将此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体育课程与阳光体育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阳光体育的特征分析。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均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封闭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更加强调开放性特征。因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应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视程度,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创新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总之,阳关体育的最为鲜明的特征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阳光体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一方面,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方式,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方式与阳光体育运动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对于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目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阳光体育,其核心理念在于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和实际运动能力水平,选择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开展教学。除此之外,根据阳光体育教学的相关要求,其要求学生能够将阳光体育教学理念与日常体育教学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及教学内容选择上均保持两者的有效衔接,在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学校体育教学被认为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只有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倡导,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才能保证阳光体育在体育教学中顺利开展。学校必须加大对阳光体育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内容,突出体育课程的变化,设置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提升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目前学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首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一直沿用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体育舞蹈的配乐也并未进行及时的更新。其次,在对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时,所采取的方式也较为简单,考试内容往往是学生只需要跳完一段已经学习过的体育舞蹈动作即可。再次,教师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并未对体育舞蹈的发展状况、发展背景等进行详细的讲授,往往以讲解相关的动作为主,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体育舞蹈的有关动作技巧,但是却未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动作的核心内容所在。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导致教学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并且与教材的衔接性也并不大。
(二)体育舞蹈教学尚未形成清晰的教学目标。从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实施体育舞蹈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并未形成清晰的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导致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较为单一、单调以及枯燥。由于教学目标无法充分发挥其正确的指引作用,教师在讲解体育舞蹈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舞蹈动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仅仅只是学习到了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而已。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对于科学的、合理的锻炼方式也较为模糊,学生往往会觉得体育舞蹈教学也只是学习任务而已,无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些均对学生较好地学习体育舞蹈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性。
(三)体育舞蹈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和单板。目前,大部分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和乏味。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解体育舞蹈的动作,并且向学生讲解和示范具体的动作要领,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一模一样的模仿学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模仿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的动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即使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的动作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但是修改的范围也仅仅只是局限于小范围内的改动,这种小范围内的改动对于教学效果起到的作用也是甚微的,这也是当前大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尽管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但是仍然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进展,所起到的成效也甚微。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只是机械性、呆板地进行模仿和重复,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体育舞蹈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片面化。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也毫不例外。目前,教师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体育舞蹈的动作是否规范以及动作是否流畅熟练两方面进行评价。很显然,这种评价方式是非常局限和片面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长期沿用这种带有“功利性”性质、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评价方式,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培养和提升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一)对体育舞蹈教学目标的改革策略。现阶段,在全国各个学校大力倡导阳光体育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为了保障体育舞蹈课程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并且保持其与阳光体育理念的一致性,就必须明确定位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只有明确的、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体育舞蹈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阳光体育视域下,在对体育舞蹈教学目标进行改革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讲授体育舞蹈的动作,保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之外,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思想等方面也均应该是舞蹈体育的教学组成内容,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和锻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可以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应该将体育舞蹈与阳光体育理念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从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兴趣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体育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潜力,并且加大对学生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身体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改革策略。在阳光体育视域下,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体育舞蹈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首先,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舞蹈学习的激情,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引学生朝着全面的、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对传统枯燥的、单一的以及呆板的教学内容进行突破和创新,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可以将一些赋有特色的、创新的元素等有效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中。例如,拉丁舞、街舞等均是这个时代背景下学生比较热爱的体育舞蹈的学习内容。通过将新鲜的、潮流的时尚元素等有效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锻炼的欲望,这对于阳光体育的发展必然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同时,应该加大对学生体育技能的锻炼与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体育舞蹈的原理、健康养护等方面的知识,在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最后,教师应该注重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特征。因此,将体育舞蹈的理论知识作为出发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向学生讲解体育舞蹈运动的方法等。将这些知识和方法与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统一和结合,可以明显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地完备性特征,促使学生在阳光体育理念地指引下进行科学的运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对体育舞蹈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在当前阳光体育的视域下,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帮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对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实施改革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中的人数均等,以小组的方式让小组成员进行体育舞蹈的编排和表演。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内心的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每位学生均可以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课外拓展的教学方法实施体育舞蹈教学。换而言之,即将课堂上教学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的延伸和补充,从而让每位学生均能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促进课堂上所学教学内容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更好地实现体育舞蹈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实际上,课外拓展本质上可以认为是启发学生进行自发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鲜明的寓教于乐的竞技类的体育舞蹈项目有效融入到课外教学中。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校级或者地区级的一些比赛,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舞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深刻领悟到阳光体育的深层次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阳光体育的视域下,对于体育舞蹈教学实施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个学校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不同的教学改革策略,使其教学改革与阳光体育理念保持一致性。同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习惯,在阳光体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下,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管罗红,成征涛.阳光体育视域下的健美操教学改革[j].新西部(理论版),,(17):128,95.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六
在对声乐艺术美学加以解读的过程中,如果以哲学的理念来思考就会发现:声乐艺术与哲学在某些方面存在深刻的联系,并且精神与物质的完美统一是声乐艺术美学的重要追求。
因此,本文基于哲学视角,简单分析了声乐艺术美学,并以此为基础,站在哲学高度从多个方面解读了声乐艺术。
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进一步审视声乐艺术,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美的形态,可以有效实现对声乐艺术的完善和超越,并提高声乐本体的“自知之明”。
1声乐艺术美学。
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为主,声乐需要人为练习,很多情况下人们说的学声乐,就是学唱歌或者不同的唱腔,声乐发出的是悦耳、连续性、有节奏的声音。
而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的特性,它以一定的美的规律为基础,然后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整体。
声乐的艺术美融合了各种美的因素,时空性、综合性、创造性是声乐美学的具体特征;呼吸、共鸣、吐字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基本条件;语言、旋律、情感、表演是形成声乐美的基本要素。
总的来说,在声乐艺术美的构成内容中,必不可少的是语言美、旋律美、声腔美。
有效探索声乐艺术美学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美学的构成看,声乐美学就是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
从这个层面来看,笔者要想进一步探索声乐艺术美学,就要明确其核心问题:即从哲学—美学的高度来认识声乐艺术的本质。
2基于哲学角度的声乐艺术美学解读。
2.1歌唱的存在依存于物质。
从宏观的哲学视野进行探索,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基于马克思关于物质的认识来看,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决定人的意识,但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它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人类通过自己的感觉来感知这种客观实在。
简言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回到声乐艺术中,声乐艺术所反映的就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意识,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成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并且延续着它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声乐艺术所彰显的艺术之美深入到了人的内心,与人们的精神相融合。
其中,这种深刻的感染力不只是单纯的音响流动,其本质上是富含生命力的人类物质运动的结果。
2.2精神活动是声乐的本质。
声乐艺术具有一定的精神属性,并且在声乐艺术活动中有多方面的体现。
首先,基于声乐艺术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审视,人类主体的歌唱体现了思维的参与过程,并且以人体的各种发声器官为物质载体,最终实现了声乐艺术之美的张扬。
其中,人类主体在声乐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是多元互动的,例如歌唱情感的传递、调控器官运动觉、领悟歌唱内容等。
任何的心理活动都不会是凭空而生,声乐歌唱主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如此,它是人体大脑机能运动的结果。
其次,从声乐艺术的精神属性来看,具有一定的表现形态。
其中,多元交叉是歌声属性的一个主要形式特征,并且在此过程中,辨证的逻辑法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例如,声乐艺术是一种以声音为承载的听觉艺术,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这种听觉艺术需要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声乐歌唱者的面部表情及其外在形象特征)来增强表达效果;声乐还是一种表演的艺术,但是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表情达意却是需要着重体现的;声乐是一种音响艺术,但是其中却容纳了语义和音乐的元素,成为一种特殊的音响。
2.3声乐艺术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可以清楚的认识道: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行的,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彼此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物质和精神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在声乐艺术美学的表达中,物质与精神也是相依而存的,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因果关系。
如果歌唱过程中缺少了人类发声器官的物质依托,那么歌唱就无法进行,人声也不会产生;另外,如果歌唱过程中只存在人声器官这种物质载体,而人的主体意识却不存在,那么歌唱就少了声乐艺术之美的内涵,具有审美价值的声响就成为一种妄想。
因此,在声乐艺术的表达中,物质与精神是相互依托的,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简单来说就是其中的一方难以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声乐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识,但是,物质和精神的简单组合并不能构成声乐艺术,各自还需要为自身创造一定的条件。
首先,声乐艺术表达的物质基础。
承载声乐发声器官的是人体,因此,健康的体魄成为声乐物质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为前提,适合声乐演唱的各种呼吸以及发声器官才有了存在的可能,而这些也是促使一个人在声乐演唱中立足的基本前提。
基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每个人都拥有发声和呼吸器官,并且他们都可以进行歌唱,但并不是所有会歌唱的人都成为了歌唱家。
所以,人体需要具备生理性的歌喉,同时还要有用其进行歌唱的潜质,这个也是声乐歌唱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物质要求。
其次,声乐艺术歌唱中的精神基础。
这种条件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对声乐演唱主体的精神状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它需要演唱者具备良好的音乐心理素质,并且自身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层面的条件,歌唱者才能进一步发挥这些条件的价值,并利用这些要素的运动来实现歌唱的目的,并将其转化为歌唱技巧和歌唱能力,有效的适应歌唱表演和声乐作品表达的需求。
3结语。
总的来说,哲学与声乐艺术美学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虽然两者从属于不同的门类:声乐是一种艺术,哲学是一种科学。
因此,在对声乐艺术美学进行鉴赏的过程中,笔者站在了哲学的高度,对声乐艺术美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进一步探索了哲学与声乐艺术之间的联系:歌唱的存在依存于物质,歌唱主体的精神活动是声乐的本质,声乐艺术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
在对声乐艺术美学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笔者也深深的领悟到: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声乐艺术美学的一个主要追求,同时,它也是鉴赏和评价声乐艺术的一个标准,在声乐艺术演唱研究中具体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七
按照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而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因此,首先,作为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学校领导、教师应该自上而下地转变教育思想,扭转重智轻体的教学倾向,真正将德智体美劳贯穿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其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面对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应该汲取有关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将学生的终生受益与体育效益结合起来,树立起一种终身体育的观念。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为依据,使学生乐意去学、愿意去学,从体育课程中得到快乐。第二,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比如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将体育社会人文学、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放在教学中,让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要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物质作为保证,如果没有良好的设施条件以及工作环境,任何形式的素质教育,任何的新课标改革都很难顺利实行。
1.4突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首先,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应该采用能动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改革增加课程的开设次数,并且开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下辅导班,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以一种最放松的心态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而绝非仅仅是教学内容学习的一部分。
1.5构建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育测评标准。
任何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贯彻到底,得到良好效果,必须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考评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改革的初衷,否则,任何的改革措施都将是一种形式化的口号宣传。
2.1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提法,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而教师则是“配角”,也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还有人认为学生是“上帝”,而教师是“商家”。上述对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定位实际上反映了其对于“学生主体性”这一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其实,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的是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上获得知识。比如在二年级体育教学中,有关于练习学生合作精神的活动。教师设计以下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旅行都去过什么地方啊?学生回答。师: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开火车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好不好。生:好啊。然后给学生介绍游戏规则,组织学生合作跑。教师在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予以表扬,并鼓励学生自己说出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人犯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而且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心态,迎接挑战。
2.2组织开放式教学。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让课堂变得有气氛,有目标。过去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要学生步伐一致,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在新课标要求下,对于学生健康以及情感要求更加具体化,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思想、张扬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3优化教学过程。
2.3.1感悟体验教学法。
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以及小奖励等。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使体育教学变得愉快。例如,在对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跳远指导的时候,可以引入乌龟赛跑的`故事,将这个故事稍加改进,告诉同学赛跑的时候遇到了一条河,以此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体验式的教学中获得乐趣,获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一种乐观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2.3.2情境教学法。
好的氛围会给人带来好的心情,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共鸣,最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结合时事,也可以结合故事,通过一定的实物途径,帮助学生以情境的方式理解教材内容,从深层次提升其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2.4新课标下,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要求对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合作精神等都方面进行很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差异,所以应该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教师采用随堂评价、学生互评、自评方式,使教学氛围融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评价是双向的,是从师生对立关系转向统一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为重要的还要通过课程的开展来塑造学生的个性,进而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养成习惯、如何创新,促使学生具有强壮身体的同时,也具有优秀的灵魂。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也随之进入人们视角,并将此纳入体育教学当中,形成一种“文化植入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传承文化。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本文针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以期为“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教学模式;传承;改革对策。
目前我国许多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正在逐渐消失,淡出人们的视野,采茶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传承、保护和推广采茶舞的一个重要方式。探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将采茶舞改编成适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有效地促进采茶舞的传承,也将有效充实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1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笔者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实践调研,发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具体来说,第一,采茶舞是一种舞蹈,本身包含了多种肢体动作的展示,可以对舞蹈者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实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并且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练习采茶舞可对呼吸系统机能、心血管机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升身体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灵敏性、协调性。第二,采茶舞本身是一种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了很多美学特征,如健、力、美等,并包含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采茶舞的习练体验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感受采茶舞中蕴藏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造诣和艺术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当前采茶舞传承困难的状况下,通过教学改革将采茶舞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良好传承,对采茶舞的再创造、再发展来说非常有利。
2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类型,其中蕴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价值观,这是采茶舞真正的核心价值。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当中,要充分重视采茶舞中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将采茶舞中蕴含的健身娱乐、崇尚劳动、祈福求丰、乐观豁达的民族文化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不可“重视了动作而忽视了精神”。在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总结如下:
2.1遵循民族文化规律。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规律,可以说是体育项目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因此,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必须尊重采茶舞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规律,溯本追源、厘清源流、透视逻辑,以体育动作和文化内涵的紧密连接为切入点,达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如此,才能以文化规律、文化内涵作为内核精神,支撑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使采茶舞在体育教学当中“外有形、内有神”,强化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2.2遵循体育锻炼规律。
进行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锻炼规律也是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体魄,将采茶舞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在充分考量其健身功能的基础上,将采茶舞强身健体的效果体现出来,根据先进的人体运动学理论,在采茶舞的力度、幅度、频率等方面做好科学设计,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通过消耗体能,减少身体脂肪量,并有效锻炼身体心肺功能。要合理、灵活控制采茶舞锻炼量,过大会造成身体损伤,而过小则健身效果不足。
2.3植入体育创新元素。
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一味照搬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真实的民族传统舞蹈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需求是有明显区别的,此时必须以创新促发展,通过创新为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注入鲜活的动力,在尊重民族传统舞蹈内核精神和外化特征的基础上,对采茶舞进行重新编排,在采茶舞的动作、节奏、伴乐等方面植入新鲜的创新性内容,在采茶舞的习练过程中体现时代精神、时代风貌,迎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体育诉求,真正使采茶舞以独特的精神风貌走进校园、走进体育课堂,赢得师生的青睐。
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面向的是学生,面向的是真实的课堂,因此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教学规律。具体来说,要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对采茶舞进行适当改造,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师资力量、场地条件、器材设备、学生年龄层次等,将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模式化、规范化,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和操作标准,适当降低舞蹈中特定动作的难度,将采茶舞大众化、简单化,以便采茶舞可以契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需求,并兼顾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使采茶舞和体育课堂教学良性结合。
采茶舞是一种民间歌舞载体,而体育教学是成熟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二者之间的良好融合,必须讲求方法、讲求策略,基于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特征分析和现代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现提出一些可行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供参考。
3.1采茶舞文化内核的植入。
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来说,外在表演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核是协调统一的,外在表演形式的展示,离不开内在文化内核的支撑,而内在文化内核的体现,又必须以外在动作形式的展示为途径。将采茶舞改革成为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采茶舞外在舞蹈形式的改编,更要重视采茶舞内在文化内核的植入。基于采茶舞深厚的区域民族文化内涵,将采茶舞的文化内核提取出来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并不困难。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区域民族精神,将采茶舞中体现的乐观豁达、欢乐祥和、坚强勇敢、不懈奋斗的内核精神尽可能地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增强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充实度;另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民族审美观念,通过民族审美观念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将区域民族的舞蹈动作美学文化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接触和体验采茶舞中的美学文化,充实学生的美学素养。
3.2采茶舞表演形式的改编。
采茶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表演形式多样,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类型,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并不适合直接应用到现代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必须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改编。已有实践表明,较好的改编方式就是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健身操,以此将传统采茶舞的表演形式“课堂化”,在健身操已经得到普遍推广的情况下,帮助采茶舞高效地融入到现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采茶操,一是要按照有氧运动原理和现代健身操编排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运动强度承受力,将采茶舞中的舞蹈动作进行改编,在表现采茶舞舞蹈动作特征的同时,符合健身操的编排原则,将采茶舞改编为感染力强、适合课堂推广的采茶健身操;二是要做好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在创作采茶健身操配套音乐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借鉴传统采茶舞的曲调风格,如赣南采茶戏唱腔《送郎调》改编的《十送红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改编案例,在传统采茶舞曲调风格的支撑下,采茶健身操的民族文化内涵将更加能够充分体现,更加能吸引学生的习练兴趣,此外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也应符合健身操的音乐创作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展现运动的热情与活力。
3.3采茶舞教学策略的制定。
形成完善的教学策略,是实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植入采茶舞文化内核、改编采茶舞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采茶舞体育教学策略,是达到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关键环节。制定采茶舞教学策略,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茶舞教学课程设置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在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下,结合采茶舞的难度和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合理安排采茶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采茶舞体育教学课程系统,在此课程系统的规定下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工作,促进采茶舞体育教学实现有效、可持续、系统化的改革;二是科学运用情景教学法增强采茶舞体育教学效果,通过民俗文化背景音乐的播放、教学现场的环境布置、多媒体视频和图像的展示等方式,多角度创设生动形象的采茶舞教学情境,营造丰富的.采茶舞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舞蹈体验,使学生在习练采茶舞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身体方面的锻炼,也可以充分感受采茶舞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三是重视采茶舞的教学反馈,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目前方兴未艾,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对当前采茶舞体育教学方式的反馈,以此为依据结合体育教学开展原则,及时调整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良好的改革应变性,获得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
3.4采茶舞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茶舞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以及体育教学改革质量的重要保障。从采茶舞教师的来源来看,各个体育院校是为采茶舞教学输送教师资源的主要阵地,但是在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采茶舞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确保体育院校所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采茶舞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地方体育院校为依托,通过在体育院校设置民俗体育课程,强化相关教材与教法研究,逐步推动采茶舞教学体系的完善。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提升在职体育教师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民族体育技能至关重要,为此,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合理构建在职教师培训机制,通过组织教师参与采茶舞培训班、研讨会、观摩会,提高教师将采茶舞融入体育教学的能力,确保教师掌握体育改革工作的方向、提升采茶舞教学课程开发的意识,从而实现采茶舞教学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对接。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实行兼职教师制度,通过对当地文化人才的充分利用,使当地文化人才融入到采茶舞教学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当中,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采茶舞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升学校采茶舞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采茶舞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于采茶舞的身体锻炼效果、美学特征、民俗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改编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已有实践也证明了可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要重视采茶舞中文化内涵的传承,重视采茶舞中美学特征的体现,也要重视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形式要求、设置方式,更要重视从采茶舞教学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以及人才引入等方面做好采茶舞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采茶舞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良性结合,最终实现“帮助采茶舞传承”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双丰收。
参考文献。
[2]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九
摘要:快乐体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在快乐中进行体育教学,在体育学习与练习中满足身心需求,陶冶情操,寓教与乐,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为教学归宿;快乐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理念,越来越为我们所熟悉,并且逐渐的被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本文依据行为科学,学校体育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快乐体育的含义、实质、特点及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快乐体育是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
2、快乐体育的实质。
在此思想指导下的、富有人文特点的全面教育。
3、快乐体育的目标。
快乐体育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将死板的、固定模式的体育教学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作为一种现代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的产生和流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快乐体育将成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一个巧妙结合点。
4、快乐体育的特点。
4.1教学思想:
主张以“以生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而面向终身体育,从兴趣入手,抓住学生得体育情感,促进乐教、乐学、会学、勤学,将育体和育心相结合,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4.2教学结构: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高度统一。
4.3教学教法:主张采用启发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4.4教学组织: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波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4.5教学关系:主张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并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5、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
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以下分别列出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与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模式的对比。
(1).教学任务:“三基”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2).教学特征:系统性、规范性、全面性、程式性;
(3).教学目标:以体为本、追求健身、掌握技能;
(4).教学方法:直观法、灌输法、填鸭式等;
(5).课堂纪律:强调集体性、纪律性、划一性;
(6).师生关系:教师为主、师道尊严;
(1).教学任务: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观念;
(2).教学特征:兴趣先导、参与体育、体验体育、享受体育;
(3).教学目标:以人为本、追求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特长挖掘、情感交流;
(4).教学方法:启发式、游戏法、情景法、竞赛法等;
(5).课堂纪律:变化让你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6).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融洽、主导、主体同等重要;
6、快乐教育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以“人”为本的。
素质教育被提到了更高的要求。而快乐体育的核心是把全面的育人视为体育教育的目标,强化情感、兴趣、创造,个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主动学习。
6.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6.2有利于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6.3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6.4有利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双向性;
6.5有利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7、结束语。
总之,快乐体育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中学体育教育起着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促使教师不断提高的重要作用,但要想它充分发挥它的这些作用还需要我们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刻苦钻研,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真正享受体育的快乐。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想取得体育教学的积极效果,就要明确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特别是要弄清楚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开展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来看,中学体育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将体育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来丰富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开设多个体育科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从而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领悟生活.中学体育教学的体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存过程体验,二是体育课程文化的体验,三是体育创新活动的体验.这三种体验,是中学体育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学生体会中学体育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将丰富学生的体验性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进行大力推广,使体育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目的性,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目前中考制度的改革,体育成绩已经计入了中考的总成绩,这就使中学体育教学具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将更加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已经将教学目标和发展性纳入到了教学理念中来,使中学体育教学的理念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此外,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尊重,以及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要求.具有这种发展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是融知识!技能!观念为一体的教学,它关注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和生存.所以,我们在理解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时候,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发展性,要将二者作为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来看待.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教学的互动性.由于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互动环境和互动氛围,使老师和学生能够通过有效沟通和互动而共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互动性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十分有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学体育教学理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互动性的重要作用,要将互动性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互动能够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和融洽和谐的入文环境,这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虽然目前中学体育教学已经认识到了教学有效性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教学体制!老师水平以及学生参与程度的限制,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在目前的教学制度下,现有的教学体制是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现行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时间少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时间要少,课堂时间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在这种局面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1.2现行教学体制下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体育课程的分值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较小,在有些地方的中考中体育成绩甚至没纳入到中考中,这就导致了一些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2.1.3现行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缺乏趣味性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限制,在现行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只管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很难得到大幅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也会大打折扣.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在体育老师的选择上,存在把关不严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导致体育老师的水平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体育老师的水平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体育老师的水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是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关系到老师能否教会学生足够的体育知识.而思想道德水平,关系到老师能否发挥带头作用,能否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榜样作用.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来看,老师的水平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把好用人关.
2.3学生参与程度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
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而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性的因素.因为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的参与者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3学生的参与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体育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教材的要求,制定出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详细分解成子目标,落脚于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学体育教学要想取得积极的效果,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树立正确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开展体育教学的保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我们应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应将教学有效性当做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来讲,正确的教学理念应为丰富学生的体验性!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发展性!提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中学体育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要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把握中学体育教学要点,切实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3.2做好课堂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
对于中学体育教学而言,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做好课堂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课堂前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本堂课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并明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有效开展的目的.目前的体育教学已经把教学设计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教学设计的作用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除此之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体育课堂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要有足够的准备,做到有效应对.
3.3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实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我们把具体的策略归纳为:激发学生动机策略;教师传授指导策略;引导学生探究的策略.这三种策略主要针对了体育教学的三个方面,即:学习动机!教师指导和教学手段.由此可见,这三种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要想取得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采取这几种策略,积极推动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3.4正确利用评价手段,对体育教学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估。
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质量的衡量和价值的判断的过程,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为教学提供信息的反馈,以使教学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对于中学体育教学而言,除了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外,还要利用评价手段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估,通过评估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进一步完善中学体育教学.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来看,评价手段已经成为检验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要对这一手段加以有效利用.
4、结论。
在目前的教学形势下要想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教学的效能观!师生观和学习观等方面提高认识,实施有效的教学.除此之外,中学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应注重教学目标的设立,体育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能力以及教学反馈情况的掌握情况.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是影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所以,中学体育教学要想达到有效性目标,就要利用以上的手段和积极因素.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一
摘要: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各项学科的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全面的改革,中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学体育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健康第一。同时也开始愈加的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及心理体验。对此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体育教学法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作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长期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发现,在课堂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施以正确的指导,可以明显的改善体育教学的现状[1]。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体会到快乐,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个性、各项能力的提升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将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体育教学法的运用进行简述。
1.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其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教师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没有兴趣。一方面来说,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新的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标要求,学生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也开始更加的全面。体育课不再是单一的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单一的传统教学就会将这两方面作为对立面看待,进而影响体育课的进行。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心理已经开始趋向成熟,其看待问题开始更加的全面,更加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会忽视这一问题,进而影响到快乐体育教学法的实施。
2.组织难度加大。
在快乐体育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在这种自主能力发挥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地,进而就会增加教师对体育课堂的组织管理难度。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学存在着人数多、规模大、器材不足等问题。想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保证练习的条件。
1.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推崇的是学生作为客体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作为受众在课堂上没有主导权[2]。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素质教育要求,体育课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此,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实现自己定制的学习计划,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的提升。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作为一项双向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教学的方向、进度、内容等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那么在多于学生而言,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及高超的技艺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例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篮球技巧引起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知道,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中不会排斥教师,同时还会在篮球中找到乐趣,保证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3.追求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教学观念中,对学生施以的是体力增强、技艺提高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是成人化的动作、思想,导致了学生缺少少年的活力。对此,快乐体育教学法将针对中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内容将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运动中放松下来,缓解心理压力。例如很多学生对篮球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体育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学生运动的潜力,同时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快乐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最后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4.寓教于乐的的教学快乐教学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寓教于乐。教师在对学生施以技术指导、锻炼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到一定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发现课堂中的乐趣,保证学生身心愉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课堂知识深入到游戏当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快乐。快乐体育教学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中,学生注重技术的练习,同时还可以提升心理的愉悦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集体运动,激发学生参与到群体运动的兴趣,树立集体责任感。
三、结束语。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进而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影响教学的质量[3]。通过使用快乐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中不仅收获了身心上的双向发展,同时还会感受到快乐,进而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推荐将该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二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掌握精准专业技能的学生比没有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更具有就业优势,体育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以后会因为自身的出众素质被企业接纳,也容易与身边的同事形成友好的关系。因此体育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否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带入到整个企业的文化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就要与就业做好对接工作,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各项教育。
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简单。很多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过于简单,体育课程很多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并没有新意,这样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降低了。另外,课程安排方面也存在不合理和不科学严谨的现象,高职院校只是大面积的实施各种体育课程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特点和自身兴趣展开教学,学生更缺乏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了解,结合以上状况,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很难获得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各项体育技能,体育思维也得不到锻炼。
2.体育教学资源不足以支撑就业实践。高职院校随着扩招的实施,学生越来越多,那么教育资源在不改变的前提下一定不足以支撑目前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就业实践。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是体育场地紧张、教学器材不足、教学设备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等等,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以后不能进行实践的锻炼,这样情况下,教学基本处于理论学习的空白状态。另外,因为某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技术的引进上没有突破性进展,所以对于自身已有的教学资源也出现开发不足的现状,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3.课程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单一。一些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目标还处于模糊的认识状态,因此体育教学建设也没有得到学校相关人员的注意,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够合理、科学。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动作即可,并没有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再复习,或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与此有关的其他动作。另外,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仅是从技术评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考察,并没有从就业的角度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角度出发,这样教师无从得知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真实学习情况。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分析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状况以及行业规范进行教学。高职教育不同于义务阶段的教育,学生毕业以后就要面临就业,因此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一定要将体育教学和体育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不同发展意向出发对学生展开不同的训练,高校培养人才在就业导向的基础上要拥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这样才能培养出较为使用的务实性人才,才能让社会和企业更加认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例如,一切企业需要拥有强大劳动力的员工,而强大的劳动力正是每天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而发生的结果。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就业的重要条件。
2.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对接高职就业的体育教学改革,要针对体育学院所设的不同专业,针对未来职业的特点,有规划的进行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课程内容要符合现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在毕业以后让企业接受的体育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黑龙江某高职院校针对目前流行的滑冰、滑雪以及排球、篮球等,开设了这些专业,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也有了更高的参与度,而且这些专业也是企业考核人才的一个标准。因此不仅是高校,作为学生也要对自己的未来的就业情况进行判断,然后选择相应的专业进行学习和深造,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和过强的专业本领,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脱颖而出。教师可以在教学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就业出发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3.完善教学设施,强化评价机制。教学设施的购进与教学资源的额利用时学生进行体育实践和体育锻炼的基础,在以就业对接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对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合理的引进教学器材,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集合多项元素,例如,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的体育锻炼程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地认识。
综上所述,本文对对接就业的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在以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就业和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强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高职生就业素质[j].运动,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三
[论文摘要]探索新时期中专数学教学,以适应新时期中专教学的特点,是当今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中专教育作为职前教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使其就职后即可成为车间、班组的基础技术骨干。因此,中专的教学体制和形式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来执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更应着重于实践技能的发掘和培养,为其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但就目前中专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而言,其重点仍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摆脱老的框框,违背了中专培养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变革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制约教学形式变革的几个主要因素。
中专数学教学脱离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几十年来在学校一直实行的那种教师讲课,学生记录;课堂听讲,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中、小学,还是中专和大学。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备课、讲课到学生作业、考试等诸环节都是几十年一贯制。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这就是正规的教学形式。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规范化教学。殊不知这种规范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使教师陷入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而且也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授理解知识,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
其次,中专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排及课堂教学的环境,也限制了教师教学形式的发挥。作为教师,也希望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教学大纲、教材的约束和教学环境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力使自己的授课生动活泼一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些作法因脱离不了总体的限制,往往收效不大。特别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变化往往又显得不能适应,反而事倍功半。
再者,中专学校的学生,一方面要使自己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教学环境,排除外界干扰。另一方面又要熟练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考试。而学生在一节课内完全集中精力听讲是不大可能的,课后还必须去复习、巩固课堂内容。繁重的课程使学生无暇对所学知识做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因此数学课程大多是前面学后面忘,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即使有少部分较好的学生掌握,往往也是停留在表面上。
二、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改革的一些看法。
第一,应该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这里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应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更应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仅仅是为了讲授课本内容而上课,那只能使数学课程教学陷入僵化模式。而作为学生更应充分认识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去汲取知识,不能只是被动适应教师。要善于从教师的引导中发掘本质问题,掌握其实质,并能加以引伸,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索,做到先入为主。
第二,现行中专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已采用多年,是一套系统性很强的教材,不失是一部好教材。但因为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教材的编排,使得教师必须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进行教学。按照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应该舍去。应删减必学内容,增加应用部分,缩短整个教学时间,使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选排教学内容,增加灵活性,使学生切实学有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要求和基础理论,对教学的侧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专数学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无须有太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实不然,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从而逐步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数学课的理论性较强,但从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应重视其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拱桥形状可视为抛物线,让学生实地测量计算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电路中l-c振荡回路所产生的渡形在示波器上显示为正弦曲线。同学们通过观察不仅能理解正弦曲线的概念,若进一步介绍阻尼振荡和无阻尼振荡,还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正弦曲线在电学中表示的波形是一种理想状态。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一分为二,再将剩余部分一分为二。重复这一步骤至无穷,这个过程涉及了多种数学概念,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数列极限、无穷小量及级数等等。教师对这些概念加以引伸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地接受新概念。此外,如今计算机发展速度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丰富的计算机软件,包括教学软件,都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这些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都能起到增强理解、提高兴趣的作用。
第四,关于中专数学的考试形式。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但数学课的考试不能仅局限于演算、论证。对一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可以通过笔试检验其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还应该考察其应用能力、理解能力。这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得出。因此,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重点在平时,考察其实际运用能力的权重应增大。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避免出现高分低能。
总之,如何培养高标准的中专合格人才,使其学有所用,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单一的学科内容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中专数学教师理应不断汲取新知识,使自己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的新思想。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四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紧密结合多年来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实践,主要就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有机地运用于我院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引言。
大学物理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通往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桥梁。该课程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思想精华,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和锻造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且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物理课程特点是:知识面广、内容繁多,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这就需要必须有足够的教学课时量方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数是要工作在一线的技术工作岗位上。因而独立学院应特别注重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的课时安排非常有限。不少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上课时“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司空见惯,教学进度普遍较快,而且对内容的讲解也是广而不精,无法对新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地拓展,这就使得独立学院的大学物理教学与其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很不相适应。加之,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底子比较薄,不善于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上课易走神,一旦遇到听不懂的问题,就懒得再去听,这节课听不懂,下节课有的干脆就不听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悄悄地玩手机。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教学效果却一直在低水平状态下徘徊。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学生不知道学习大学物理到底有何用?所以,他们对学习大学物理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独立大学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兼顾学生特点,注重讲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就要从优化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入手,对大学物理课程实行分专业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效果。
第一,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我们可以对大学物理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对那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要重点进行精讲,对于那些与专业联系较少的内容可以略讲,而对于那些和专业基本不相关的内容则可以以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学。现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电气专业的后续课程以及工作环境都离不开电磁学,所以我们就以电磁学部分的物理知识作为了精讲内容,利用一学期的时间来进行学习;而对于力学、波动和光学的基本知识我们利用一学期时间简单进行介绍;而对于热学部分则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由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第二,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为所有工科专业服务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搞“一刀切”,对所有专业一视同仁,安排同样的课时,讲授同样的内容。同时为了满足学院各专业的需求,要求大学物理内容必须全面,覆盖面要广。但是作为基础课,学院安排的'课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矛盾,内容多课时少。而分专业教学是针对各专业进行分别授课,对一些不密切相关或不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优化,这样做不仅节约了课时,也较好地解决了大学物理授课时间少的问题。第三,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就是因为不分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大学物理教学才出现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赶进度、抢时间,无暇对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学生对学习物理普遍感到困惑,加之有些内容与其所学专业缺乏直接联系,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尽失。这就使得大学物理教学陷入了困境。而大学物理实行分专业教学,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和整合,这样做无形中就节省了课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所学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和取舍,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重点的讲解,一些内容重点可以与专业课有机联系进行拓展讲解,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些知识将来会用到哪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大学物理可以学以致用,进而培养和锻造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第四,在传统模式的大学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少有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因为教师的授课节奏快,学生的思路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所以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无法与老师产生思维上的共鸣。因此,即使老师启发学生互动,学生也很难与老师互动起来。而分专业教学有了充足的授课时间,教师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对重点内容精讲、细讲,还可以对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扩展。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和老师的思路同步了,能听懂学会了,自然而然地学生也就主动与老师互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就随之得到了提高。
我们学院的教学班有: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工科专业。在学院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归类。各专业课程对大学物理课教学内容的主要需求见表1。根据各专业课程对大学物理课教学内容的需求,我们将学院工科各专业分为两大类:即电气类(主要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土木类(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由于电气类各个专业课都离不开电和磁,故而把它们归为一类,以电磁学作为任课教师精讲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其他大学物理课的内容比如:热学、光学知识等进行简要介绍。而土木类专业力学知识是其共同的知识需求,故而归为一类,教师应将力学内容作为重点讲解内容;但各专业还略有差异,比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对热学部分需求较多,而测绘专业对电磁学知识有所需求。所以,任课教师应将大学物理课分为:大学物理(a)和大学物理(b)。土木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学物理(a),教师要重点讲解力学部分,而对于热学、电磁学和振动波动的知识根据专业再进行灵活选讲。电气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学物理(b),教师要重点讲解电磁学部分,对于振动波动和光学知识作简单讲解,而对于力学部分只介绍一些质点力学的基本知识。总的指导思想是:对于独立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大学物理课应以满足专业学习需求为宜。在这一改革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对学院相关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大纲、培养计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将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在级、级学生中随机各抽取了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了教学改革试验,即在学院同专业的班级中抽取了四个小班,以两个小班作为一个教学班,两个教学班由同一任课教师为其上课,一个教学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参照班),一个教学班实施分专业教学(实验班)。授完一学年的教学课程后,将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我们在2014级的土木工程专业(1401)和2015级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510)分别实施。考察一个班级对知识掌握的整体程度,主要是看班级的不及格率,两个年级学生的分专业教学实验结果见表2、3。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实施分专业教学的实验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要比参照班明显提高。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分专业教学是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院两个年级两个学年四个教学班的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其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不仅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节约了授课时间,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效果。但这项改革目前还处于初级试验和改革阶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采取以点带面的改革方法,逐步增加试验班级数量,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使大学物理课真正变成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学以致用的课程。为达此目的我们将继续进行认真探索和实践。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五
论文摘要:近几年,高职语文教育逐渐边缘化。而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待于提高和加强。如何解决这一难点问题?文章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思路与合理化建议。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这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感受颇多,可谓是几多欢喜几多忧。喜的是,近几年,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良好。忧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却逐渐处于边缘地位。且高职语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对于如何改革,同行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我也想谈谈对高职语文改革的几点建议。
加强高职语文教育。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近几年,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更是倾其全力加大对专业及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相反,对公共基础课的投入却明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专业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将来就业,而语文课不可能立竿见影地达到人们预期的功利性目的。另外基于对公共基础课“必需、够用”原则的不同理解。部分系、专业的教师认为经过中小学十多年语文的学习,学生“必需”的语文能力应该是已经“够用”的了。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缺乏明确的认识,认为语文课和找工作关系不大,学不学都一样。由此,导致了从领导、老师到学生都认为语文课是一门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课程。
但是,从近几年毕业生及在校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情况很不令人乐观。很简单的一张假条,学生往往写得是语意罗嗦重复、错别字也很常见。专业老师常抱怨学生的毕业论文思路不清、文笔不畅,结构、格式、用语等总有些不妥。即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也感到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这不是笔者个人的感受,而是同事问的共鸣。这样的语文水平,将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后劲。
再者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都有推动作用。语文中的写作训练不仅是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思想的训练,更是学生完整人格形成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项工程。因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语文类课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希望高职院校的领导能在教学上做出调整,营造—个有利于语文学习的环境。
加强课程建设,逐步形成高职语文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语文教学地位的边缘化,使得高职语文的教育理论目前也处于贫瘠的状况,理论的`薄弱势必导致教材的差强人意。
目前,高职语文教材版本不少,但内容编排上了无新意,教材缺乏高职的针对性。大多数语文教材是按文学史的线索或按体裁来编排。有的按照阅读和写作知识两大板块来编排;有的依旧是三大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加文学鉴赏。总体上看,内容编排上显得杂乱,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且这些教材,内容上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因此需要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语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高职语文教材不能仅仅给学生一个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在内容编排上。应该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要从文化的层面,选择大学生关注或应当关注的内容,通过一组组相关美文,引导学生在品味其文辞表达之美的艺术感染中体验文化、探讨社会人生问题,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
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实际,尤其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特别讲实用。所以,教材在内容选用上,应结合时代特征,突破传统语文的教学空间;既要注意提高大学生品味,又要适当照顾大学生口味;既要满足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实际需要,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高职语文教材就不能仅仅只盯着经典作品,还应该安排一些贴近大学生心理的内容和更多能适应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实用性内容。
再者,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加强相关后续课程的建设,并作适当的调整、补充,使之形成较为合理的序列,包括文学鉴赏、名著导读、实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高职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切合学生实际和时代需要的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高职语文地位逐渐边缘化。另一方面,从开设语文课的情况来看,其现状确不令人满意。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基本是依篇讲析,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学生对语文学习无新鲜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职语文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教法上,必须摆脱语文教学篇章分析模式。老师的作用在于导读,从大处着跟,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师资安排上,应尽量安排课堂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教学,并实行分块合作式教学,即根据各个老师专业教学和科研特长,每人负责一个或几个各自领域的专题,轮流讲授,而不是只由一个老师统讲到底,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师的专业特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改变过去“一只粉笔,一张嘴”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突出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语文教学不能仅拘囿于课堂,而应另辟蹊径,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进行教学。如:在学生学习之余,举办各种有关文学、文化、人文知识的讲座;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举办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各种活动。语文老师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教和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改变高职语文课时少的现状,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
当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再加之高职院校若能在语文学科上作实质性的调整,重视人文学科,营造一个有利于语文学习的环境。那么高职语文教学必将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六
摘要:初中阶段通过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综合能力,注重挖掘学生潜能,为其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们目前的历史课堂,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教学成效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这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基于此,作为当下一名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注重课堂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高效课堂;兴趣;环境;自主学习。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然而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长期以来研究摸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
1积极构建良好教学环境是优质课堂构建的基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其记忆力是平时的三到五倍。对于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应该重视良好教学环境的构建。首先,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这个见解十分有益。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如承载历史教学的图片、光碟、媒体、模具等,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让学生利用这些辅助学习的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创建自由质疑的学习环境。学贵有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允许学生假设与质疑,在质疑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质疑与析疑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最后我们还可以创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有人认为,只有当教育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因此,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理智上的挑战,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其实,良好的教学环境真的是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通过上述三种教学环境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正确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生,而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发现者”。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的一代新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应该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了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同时,鼓励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后总结复习,并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教学环境的构建;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的提高初中阶段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七
摘要:分析了包装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革和创新的内容和方向。其内容包括:建设一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和创建网络虚拟包装实验室。
关键词:包装工程;实验教学;虚拟包装实验室。
1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多数实验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1-3]。东北林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自开办以来这几年经过多次修订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计划,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置,逐渐适应了新形势下社会对包装工程专业教育体系和特色培养人才的要求,但像许多农林院校一样,我校包装工程专业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与成立较早的包装专业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还有许多需要改革的因素。
包装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重视实验环节,许多课程,如包装材料学、包装机械、包装工艺学、运输包装、包装测试、包装印刷等都分别开设了相应的实验,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2.1实验室管理制度封闭。
实验的开设一般依附于专业课程,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影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2.2实验室师资队伍自身问题。
在一些新办包装工程的高校,由于我国包装学科自身培养的博士至今寥寥无几,所以引进的大部分是外专业的高学历教师。这些年青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即进入高校从事教学,自身对包装的了解和理解都非常有限,包装方面的实践能力更是十分匮乏。由这样的教师去指导学生实践,其效果可想而知,极易形成“大糊涂教小糊涂”的局面,更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了[4]。
2.3实验内容偏重于传统验证性实验。
由于包装实验的特点基本都是按照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来进行实验操作,所以造成开设的绝大多数实验都是操作型实验,较少开设设计型实验或综合型实验。单纯以“验证、认识”理论原理为准则,造成学生只看现象,不注重本质;只强调结果,不看过程的状况;使学生难以真正完整设计或检验包装,学习处于被动状态[4]。
2.4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实验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形式单一而枯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只是对实验内容简单机械地模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和激发,没有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5]。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八
为了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从总的包装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各院校包装专业的特点统筹安排实验内容,合理选择实验项目,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按照理论课程教学计划,构建由浅入深包含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型实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层次分明又形成一体化系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其中,验证性实验对理论课内容进行复现,以利学生对包装基础知识的掌握,如纸、软塑包装材料基本性能测试、包装机械原理等。综合性实验则侧重于某些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将相互联系的实验重新整合成若干项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跌落试验、冲击试验与包装材料缓冲性能评价相结合。设计性实验要求既具有综合性又有探索性和创新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从文献资料检索到试验方案设计、确定,到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液晶显示器包装设计,包括包装材料的选用、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性能试验及评价等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5]。
3.2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包装专业实验内容的选择应以加强基础技能、突出综合设计、培养创新能力为基本原则进行科学编排。在基本技能方面,既要强调必须掌握的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志趣和特长,按不同层次设计实验内容,引导学有余力、在该实验中有志趣的学生,向更高要求和难度进军,让其自我发挥并脱颖而出。在综合实验设计方面,根据现代化先进技术及课程设置情况,安排一些综合性强、实用性高、创造空间广的综合设计性题目,以培养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7]。
制订新的实验操作考核体系,改变以往实验考核成绩按平时成绩记分的办法,以多种形式对教学总体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改革与完善学生实验考核方法和考评标准。现以实验多个环节制订考核标准,根据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技能、自行独立设计实验能力、教学实习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核,重点考核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实验平时成绩综合占25%,对全部实验过程、结果等进行考核,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课堂提问进行了考核;实验基本技能考核占40%,综合性设计实验占25%,实验课程论文和实验报告占10%[8-10]。
3.4创建网络虚拟包装实验室。
由于包装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包装工程实验室占地面积大,仪器设备昂贵,升级换代较快,设备生命周期内的利用率偏低。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实验室资源日趋紧张,除了满足学生教学需要,实验室还要承担科研、对外服务等任务,常有时间冲突,给试验安排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问题尤其严峻。为解决上述问题,很多包装界人士献计献策,并取得了一定效果。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急速增加,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装工业也深受影响,有许多包装网站应运而生,而且对包装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意味着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包装工程实验室,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成为一种趋势,用这种方法解决包装工程实验室所面临的问题成为一种可能。应用网络技术构建并设计虚拟包装工程实验室,体现了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共享性、高效性、自主性等原则。网络虚拟包装工程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使在校学生对包装实验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节约了资源,有利于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效果[11-12]。
4结语。
以包装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为主题,以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包装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已势在必行,这也是新时期国家、社会、时代对包装高等教育事业的要求。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包装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也许会对其他兄弟院校带来些启示。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九
摘要: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学科,根据该课程教学的特点,从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了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在素质教育前提下,对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做出一点贡献。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
用人单位需要有一定理论知识底蕴并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而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它担负着重要使命。
大家知道声乐不同于其他学科,是用人声表现的音乐;它是一门特殊的、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学科。
声乐教学法就是研究如何使不同性别、不同生理条件、不同接受能力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受教育者,在一定时间内,即保留自己天赋的声乐特色,又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的咬字归韵的技巧和运用声音表现声乐作品内涵,提高其歌唱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1]。
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是专门培养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课,进一步确立了它的声乐教学目标是: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有较高的符合幼儿教育所需要的音乐素养、歌唱能力、表演能力及组织教学能力的人才[2];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服务面向、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由于近几年学前专业用人的需要,招生政策有所放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普通高中,学生音乐基础起点不同,个别差异性大。
根据学前专业的性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判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需把握好学前专业与声乐教学两方面的关系,声乐教学中要相对降低对声乐技巧难度的要求,而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制定一套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
因此,作者针对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传统教学与教学改革加以对比,阐述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声乐教学模式的确立。
(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声乐课教学的模式一般都是个别课教学或叫作“一对一”教学,这种授课方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世界各国声乐教学中的主要授课方式,无疑这是经过无数声乐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声乐教学的基本方式,在人们心目中已根深蒂固。
其优点是:专业性强,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生理条件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一对一教学模式一般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发声练习,第二步歌曲练习与处理,以提高演唱能力为目的,注重技能的培养,声乐理论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是无序的、不全面的。
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声乐教学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更大的功能是促进和提升全民的素质,所以,声乐教学完全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从声乐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探求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新模式。
(二)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根据学前专业的性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为学生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课程模式,以声乐大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有助于取长补短。
同时更注重了声乐教学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声乐大课是由教研组所有老师集体研究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具系统性。
主要从基础的、共性的方面去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实物、人体解剖、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理论部分,更好地为技能训练打好基础。
大课教学极大发挥了声乐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及教学水平,才能上好声乐大课。
小组课:由任课教师开展组内的观摩学习与典型辅导,也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为主,但要求比大课教学细化,学生的歌唱状态容易行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避免了重复教学,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个别课教学,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生理条件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前面已有详细介绍。
实践证明,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前声乐对学生全面的培养,教师在新形势下就必须转变观念,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去培养学生,以声乐大课为主,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就符合幼儿教育所需要的音乐素养、歌唱能力、表演能力及组织教学能力的人才的成长。
二、以声乐理论为支撑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构建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
声乐教学发展至今,倡导科学与自然的发声理念。
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已有被打破的趋势,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以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为原则,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使其具备自然歌唱的能力。
(二)了解科学的发声体系。
科学的发声体系,是通过前人在声乐教学中的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一个使嗓音永葆青春的秘诀。
学前教育学生大多是初学者,了解科学的发声体系,就要利用实物、解剖理论,运用形象易懂的语言讲解清楚发声器官的构造及发声原理。
人的发声器官大致有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
其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经过共鸣腔体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
歌唱时要形象地提出建立“两个反向”的理论,即声音在前人在后,声音向上气息向下的反向提法[3],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发声时气息、肌肉群的运动方向,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三)声乐有效教学方法。
声乐有效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以先进的理念为基础,广泛吸取和借鉴世界先进性的声乐艺术加以有效教学的方法来体现[4]。
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到声音的潜能,加大声乐的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1.口腔体操训练。
任何一种运动要想达到即省力又高效,都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就像我们在长跑之前做一做肢体伸展运动,腿脚就会比较利索、有力,关节和韧带也就不容易受伤,说话也是一样的,发音的清晰主要取决于口腔肌肉的灵活协调,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对口腔的开合和下巴的放松进行训练,便于歌唱时口盖的调节。
张嘴训练有助于颌关节的打开,“抬头张嘴”有利于下巴和舌面的放松,“哈欠张嘴”有利于喉咙的打开,牙关松开,“惊吓张嘴”有利于收紧小舌扩充呼吸通道;唇肌的训练用“咧(收拢双唇再伸展成一条横线)”、“撇(撮拢噘唇向上下左右撇伸)”、“转(撮拢噘唇向上下左右转圈)”三项练习,锻炼嘴唇的活动能力,使双唇灵活,可使字音变得清晰富有弹性;舌肌训练利用“舔(舌尖抵上齿龈往软腭深处舔向小舌)”、“顶(舌尖顶推两颊)”、“伸(张嘴将舌头伸出)”三项锻炼舌肌的弹性力量和放松能力[5]。
2.适度打开喉咙的重要性。
“打开喉咙”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前提,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同时,它也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
打开喉咙将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喉头自然向下,保持叹气的状态,喉外肌肉不能紧张,下颌不能僵硬,下巴要自然放松。
每一句开头都应注意打开的状态,有利于气息调整。
在歌唱练习时,声乐学习者往往盲目追求声音的.音量,忽视内口腔的建立,因而出现捏喉、挤压的毛病,这种违背科学练声的歌唱状态,最终导致声音憋在喉部,听起来觉得声音出不来,这时,我们如果采用边打哈欠边进行哼鸣的方法练习,就有助于喉部的肌肉放松,让声带自由振动,产生具有泛音的效果。
3.“哼鸣”练习确立声音位置、改变音色。
在声乐学习中,哼鸣练习是指用柔和的半声带感情的哼唱练习,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方法,它是用鼻腔发出“m”音来练习发音的方法,长期练习可改变音色和确立声音的位置、扩展音域、提高歌唱的能力以及对喉头、气息的稳定等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哼鸣练习有三种方法,即闭口、小开口和大开口哼鸣。
哼鸣练习能较好使喉部肌肉放松,进而有助于打开喉咙;有助于体会声音共鸣的感觉,进而获得高位置的“头声”;有助于“换声区”的解决,进而扩展音域;有助于控制气息与声音的平衡,进而获得歌唱器官协调自如的运动;有助于声音集中,进而获得良好共鸣";有助于疲劳、受损伤的声带得到休息、恢复。
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说过:“许多歌唱家每天都练习哼鸣,我的亲身经验可以证明这种练习的好处,哼鸣使嗓音增加灵活性,而又使声带得到休息”[6]。
哼鸣练习时,应以轻声小声为主,放松喉头,集中气息,闭合好声带,让集中而又有支持控制的气息使声带发出柔和、轻声地哼鸣,然后逐渐慢慢增加练习时间,使声带得到必要的保护、休息与恢复。
声乐学习者如果歌唱方法不正确,如喉咙过度用力,力量太重等等,都将会造成对声带的破坏,这种情况可用哼鸣练习来调整、修复。
哼鸣练习在声乐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只要能正确的掌握并运用它,就能帮助我们获得流畅灵活、清晰明亮、集中结实、优美圆润的歌声。
4.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补充。
通过课件的演示,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在课堂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还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图像和视频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更具有直观性。
信息量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的体系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
但目前的学前声乐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全面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状态,教师在新形势下就必须转变观念,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去培养学生。
经过上述本人在声乐教学中提出的改革办法,可以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在素质教育前提下,对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立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7.
[2]陈长玲.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建设[j].美与时代,2003(7).
[4]李莉.中职学前声乐教学有效教学方法[j].素质教育,2013(8).
[5]彭丽佳.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5.
[6]弗・兰佩尔蒂,李维渤.嗓音遗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