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模板21篇)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模板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27 01:02:13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模板21篇)
时间:2024-01-27 01:02:13     小编:温柔雨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总结不仅要总结自身,还要学会关注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将分享一些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要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总结写作。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一

慕课这种开放性的教育方法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国际上很多知名大学的开放性公开课程不断的发展,对提高全世界高等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就有“开放共享”这两个理念,这也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对于慕课的认可,这种教育模式所面向的对象不仅仅是在校的广大学生,也可以说社会上的在职人员和务工人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而慕课环境下学生能够了解全世界各地对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见解,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推动行业的发展,有跨越性的意义。

1慕课的定义。

慕课这一词最早源于麻省理工大学,2001年他们将课程免费公开在互联网上,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一些知名的大学也纷纷效仿这种教育模式,甚至一些企业也参与到这种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模式,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百度课堂、腾讯课堂等,都是以互联网在线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育机构,在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断的改革,对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慕课环境对于传统教育的影响。

2.1对职业教育有新的认识。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自我认知不断提升,为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把它应用到终身教育的规划中,在职业教育中虽然传统教育的体系比较完善,但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慕课概念的出现,影响并改变着传统教育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传统的教育不能满足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望,而慕课环境下,他们能够获取到技术更新的内容,并且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学生结构复杂。

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生的学生能力差异很大,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各不相同,这给教师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慕课环境下,虽然课堂内的学生数目,不断的`增多,但是这种环境下,可以让学生反复的练习,不断的思考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2.3资源获取途径多样化。

在传统的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和老师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渠道,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传统的知识渠道来说,微博微信聊天软件等资讯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能够提供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慕课在我国教育中不断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教育,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慕课教育改革认识不够。

3.1移动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全面应用到移动客户端,很多的青年学生利用手机浏览网站,像是百度课程、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等都搭建了手机客户端平台,这些企业和学校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各大院校企业应笑话他们那儿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基础上不断的创新,除了网络课程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微信课堂等新生物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满足自己的教育目的。

3.2教师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对于自身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只有将最新的教育技术融入到课堂教育当中,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胜任,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才能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突破自己固步自封终将会被淘汰。信息技术系的老师在线教育参与率处在较高层次,可以表现出教师对于在线教育的认可度很重要。3.3信息技术在线平台的搭建在大数据背景下收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老师的教育习惯来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这个教育平台主要分为课程管理、平台首页、课程内容、课件内容、讨论区域、师生互动区域、问题回答区域、学习笔记区域等模块,充分利用这些模块,在学习的过程汇总记录、讨论、互动、练习等达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

3.4做好课堂教育设计。

慕课教育环境下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在课堂内容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视频,视频的时间要在15分钟左右,在网络教育中要加入笔记区域、师生互动模块(教师通过网络利用音频和视频与学生进行互动)、课后讨论区、以及相应的练习课件,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于多实践,而在线的练习与互动,并在课程完成后设置结业证书,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网络上要利用好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例如yy、qq语音、百度课堂等,充分利用好他们的平台来设计信息技术课堂。4结束语综上所述,文中对慕课的定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分析它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例如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学生结构的复杂化,知识获取的渠道丰富化,在幕课环境下,对高职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慕课教育模式其开放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对于课堂上的知识能够查漏补缺,是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朱俊军.汪.慕课时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探讨[j].交流,2013(11):177.

[2]孙明.慕课环境下告知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分析[j].信息化教育,2016(19):132.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也随之进入人们视角,并将此纳入体育教学当中,形成一种“文化植入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传承文化。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本文针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以期为“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教学模式;传承;改革对策。

目前我国许多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正在逐渐消失,淡出人们的视野,采茶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传承、保护和推广采茶舞的一个重要方式。探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将采茶舞改编成适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有效地促进采茶舞的传承,也将有效充实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1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笔者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实践调研,发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具体来说,第一,采茶舞是一种舞蹈,本身包含了多种肢体动作的展示,可以对舞蹈者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实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并且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练习采茶舞可对呼吸系统机能、心血管机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升身体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灵敏性、协调性。第二,采茶舞本身是一种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了很多美学特征,如健、力、美等,并包含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采茶舞的习练体验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感受采茶舞中蕴藏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造诣和艺术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当前采茶舞传承困难的状况下,通过教学改革将采茶舞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良好传承,对采茶舞的再创造、再发展来说非常有利。

2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类型,其中蕴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价值观,这是采茶舞真正的核心价值。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当中,要充分重视采茶舞中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将采茶舞中蕴含的健身娱乐、崇尚劳动、祈福求丰、乐观豁达的民族文化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不可“重视了动作而忽视了精神”。在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总结如下:

2.1遵循民族文化规律。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规律,可以说是体育项目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因此,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必须尊重采茶舞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规律,溯本追源、厘清源流、透视逻辑,以体育动作和文化内涵的紧密连接为切入点,达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如此,才能以文化规律、文化内涵作为内核精神,支撑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使采茶舞在体育教学当中“外有形、内有神”,强化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2.2遵循体育锻炼规律。

进行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锻炼规律也是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体魄,将采茶舞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在充分考量其健身功能的基础上,将采茶舞强身健体的效果体现出来,根据先进的人体运动学理论,在采茶舞的力度、幅度、频率等方面做好科学设计,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通过消耗体能,减少身体脂肪量,并有效锻炼身体心肺功能。要合理、灵活控制采茶舞锻炼量,过大会造成身体损伤,而过小则健身效果不足。

2.3植入体育创新元素。

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一味照搬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真实的民族传统舞蹈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需求是有明显区别的,此时必须以创新促发展,通过创新为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注入鲜活的动力,在尊重民族传统舞蹈内核精神和外化特征的基础上,对采茶舞进行重新编排,在采茶舞的动作、节奏、伴乐等方面植入新鲜的创新性内容,在采茶舞的习练过程中体现时代精神、时代风貌,迎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体育诉求,真正使采茶舞以独特的精神风貌走进校园、走进体育课堂,赢得师生的青睐。

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面向的是学生,面向的是真实的课堂,因此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教学规律。具体来说,要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对采茶舞进行适当改造,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师资力量、场地条件、器材设备、学生年龄层次等,将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模式化、规范化,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和操作标准,适当降低舞蹈中特定动作的难度,将采茶舞大众化、简单化,以便采茶舞可以契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需求,并兼顾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使采茶舞和体育课堂教学良性结合。

采茶舞是一种民间歌舞载体,而体育教学是成熟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二者之间的良好融合,必须讲求方法、讲求策略,基于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特征分析和现代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现提出一些可行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供参考。

3.1采茶舞文化内核的植入。

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来说,外在表演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核是协调统一的,外在表演形式的展示,离不开内在文化内核的支撑,而内在文化内核的体现,又必须以外在动作形式的展示为途径。将采茶舞改革成为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采茶舞外在舞蹈形式的改编,更要重视采茶舞内在文化内核的植入。基于采茶舞深厚的区域民族文化内涵,将采茶舞的文化内核提取出来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并不困难。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区域民族精神,将采茶舞中体现的乐观豁达、欢乐祥和、坚强勇敢、不懈奋斗的内核精神尽可能地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增强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充实度;另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民族审美观念,通过民族审美观念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将区域民族的舞蹈动作美学文化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接触和体验采茶舞中的美学文化,充实学生的美学素养。

3.2采茶舞表演形式的改编。

采茶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表演形式多样,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类型,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并不适合直接应用到现代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必须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改编。已有实践表明,较好的改编方式就是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健身操,以此将传统采茶舞的表演形式“课堂化”,在健身操已经得到普遍推广的情况下,帮助采茶舞高效地融入到现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采茶操,一是要按照有氧运动原理和现代健身操编排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运动强度承受力,将采茶舞中的舞蹈动作进行改编,在表现采茶舞舞蹈动作特征的同时,符合健身操的编排原则,将采茶舞改编为感染力强、适合课堂推广的采茶健身操;二是要做好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在创作采茶健身操配套音乐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借鉴传统采茶舞的曲调风格,如赣南采茶戏唱腔《送郎调》改编的《十送红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改编案例,在传统采茶舞曲调风格的支撑下,采茶健身操的民族文化内涵将更加能够充分体现,更加能吸引学生的习练兴趣,此外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也应符合健身操的音乐创作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展现运动的热情与活力。

3.3采茶舞教学策略的制定。

形成完善的教学策略,是实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植入采茶舞文化内核、改编采茶舞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采茶舞体育教学策略,是达到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关键环节。制定采茶舞教学策略,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茶舞教学课程设置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在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下,结合采茶舞的难度和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合理安排采茶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采茶舞体育教学课程系统,在此课程系统的规定下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工作,促进采茶舞体育教学实现有效、可持续、系统化的改革;二是科学运用情景教学法增强采茶舞体育教学效果,通过民俗文化背景音乐的播放、教学现场的环境布置、多媒体视频和图像的展示等方式,多角度创设生动形象的采茶舞教学情境,营造丰富的.采茶舞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舞蹈体验,使学生在习练采茶舞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身体方面的锻炼,也可以充分感受采茶舞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三是重视采茶舞的教学反馈,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目前方兴未艾,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对当前采茶舞体育教学方式的反馈,以此为依据结合体育教学开展原则,及时调整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良好的改革应变性,获得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

3.4采茶舞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茶舞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以及体育教学改革质量的重要保障。从采茶舞教师的来源来看,各个体育院校是为采茶舞教学输送教师资源的主要阵地,但是在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采茶舞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确保体育院校所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采茶舞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地方体育院校为依托,通过在体育院校设置民俗体育课程,强化相关教材与教法研究,逐步推动采茶舞教学体系的完善。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提升在职体育教师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民族体育技能至关重要,为此,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合理构建在职教师培训机制,通过组织教师参与采茶舞培训班、研讨会、观摩会,提高教师将采茶舞融入体育教学的能力,确保教师掌握体育改革工作的方向、提升采茶舞教学课程开发的意识,从而实现采茶舞教学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对接。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实行兼职教师制度,通过对当地文化人才的充分利用,使当地文化人才融入到采茶舞教学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当中,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采茶舞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升学校采茶舞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采茶舞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于采茶舞的身体锻炼效果、美学特征、民俗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改编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已有实践也证明了可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要重视采茶舞中文化内涵的传承,重视采茶舞中美学特征的体现,也要重视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形式要求、设置方式,更要重视从采茶舞教学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以及人才引入等方面做好采茶舞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采茶舞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良性结合,最终实现“帮助采茶舞传承”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双丰收。

参考文献。

[2]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三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掌握精准专业技能的学生比没有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更具有就业优势,体育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以后会因为自身的出众素质被企业接纳,也容易与身边的同事形成友好的关系。因此体育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否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带入到整个企业的文化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就要与就业做好对接工作,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各项教育。

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简单。很多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过于简单,体育课程很多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并没有新意,这样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降低了。另外,课程安排方面也存在不合理和不科学严谨的现象,高职院校只是大面积的实施各种体育课程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特点和自身兴趣展开教学,学生更缺乏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了解,结合以上状况,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很难获得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各项体育技能,体育思维也得不到锻炼。

2.体育教学资源不足以支撑就业实践。高职院校随着扩招的实施,学生越来越多,那么教育资源在不改变的前提下一定不足以支撑目前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就业实践。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是体育场地紧张、教学器材不足、教学设备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等等,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以后不能进行实践的锻炼,这样情况下,教学基本处于理论学习的空白状态。另外,因为某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技术的引进上没有突破性进展,所以对于自身已有的教学资源也出现开发不足的现状,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3.课程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单一。一些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目标还处于模糊的认识状态,因此体育教学建设也没有得到学校相关人员的注意,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够合理、科学。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动作即可,并没有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再复习,或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与此有关的其他动作。另外,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仅是从技术评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考察,并没有从就业的角度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角度出发,这样教师无从得知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真实学习情况。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分析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状况以及行业规范进行教学。高职教育不同于义务阶段的教育,学生毕业以后就要面临就业,因此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一定要将体育教学和体育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不同发展意向出发对学生展开不同的训练,高校培养人才在就业导向的基础上要拥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这样才能培养出较为使用的务实性人才,才能让社会和企业更加认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例如,一切企业需要拥有强大劳动力的员工,而强大的劳动力正是每天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而发生的结果。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就业的重要条件。

2.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对接高职就业的体育教学改革,要针对体育学院所设的不同专业,针对未来职业的特点,有规划的进行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课程内容要符合现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在毕业以后让企业接受的体育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黑龙江某高职院校针对目前流行的滑冰、滑雪以及排球、篮球等,开设了这些专业,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也有了更高的参与度,而且这些专业也是企业考核人才的一个标准。因此不仅是高校,作为学生也要对自己的未来的就业情况进行判断,然后选择相应的专业进行学习和深造,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和过强的专业本领,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脱颖而出。教师可以在教学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就业出发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3.完善教学设施,强化评价机制。教学设施的购进与教学资源的额利用时学生进行体育实践和体育锻炼的基础,在以就业对接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对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合理的引进教学器材,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集合多项元素,例如,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的体育锻炼程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地认识。

综上所述,本文对对接就业的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在以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就业和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强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高职生就业素质[j].运动,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四

经过近十年与中国教育技术学界同仁们的交流,笔者注意到中国在本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发展,同时也看到中国教育技术学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有所帮助。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讨论:w中国教育技术研究所存在的问题;(2)教育技术的本质:定义和发展;(3)教育技术的两大核心支柱:教学设计与学习理论;}4)技术对教学的支撑;}5)教育技术的相关教学传递模式。文章如此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在正确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正确理解教育技术领域所要做的研究和贡献,以避免一味地追踪新技术,忽视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以及在未明自他人的研究宗旨就盲目追随等弊端。

m.davidmerrill在其博客网页上(/)刊登了mar-garyan等在《电脑与教育》(computersandeducation)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摘要。margaryan等利用m.davidmerrill的《首要教学原理》(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对随机抽样的76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质量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告诉我们两种mooc的质量在“有效果、有效率、有趣味”方面都存在问题。因此,对于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来说,对moocs不应该是盲目地评论追从,而应该在进行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找到可行方案,从而提出建议来帮助改进设计,以达到推动moocs发展的目的。这才是教育技术研究所真正需要的。

国际上对于教育技术研究的文章比比皆是,但每一篇好文章都是基于实验数据来进行讨论的,而且每一篇文章都只提供极有限的一个方面的证据来进行讨论。没有一篇文章能够包罗万象地提供所有证据。科学是客观的,应该用实验所得的客观数据来说话,而不能用个人的主观判断来误导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目前中国教育技术领域许多文章大多是题目宏大,却没有实质性的数据来提供证据,以支撑研究问题的解决。严格意义上讲,此类文章不能算是研究文章,因此也不可能把本质问题解剖分析清楚。研究应该是探讨性的而不是争论性的,不应强调谁对谁错,而应先发现问题,再通过设计实验、提供证据来进行讨论,然后提出建议来帮助后继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科学研究唯有依此不断循环迭代,才能将研究结果归纳升华为理论,转而再为实验设计奠定基础。

接下来笔者将首先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史作简要回顾,以进一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教育技术领域所要开展的研究。

二、教育技术的本质:定义和发展。

根据reiser()的定义,教育技术的发展可归纳为四大阶段:教育媒体阶段、系统处理阶段、理论应用于实践阶段、提高学习和改进人类绩效阶段。笔者对reiser(2012)归纳的教育技术的四大发展阶段进行如下的总结与阐释。

教育媒体阶段。早期的教育技术侧重于对教育媒体的描述,即教师通过物理的方式将教学过程展示给学生。在20世纪初期,视觉教学运动颇为流行,例如使用电影、图片、幻灯片等来进行教学。在20世纪代后期到40年代期间,随着无线电广播和动画电影技术的进步,教育技术的研究慢慢从视觉教学转向了视听教学。

系统处理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尤其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越来越多的教育学专家针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展开讨论,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系统处理的过程,而不能把教育技术等同于媒体。1964年,lumsdain。提出教育技术是教学实践者对科学的应用(转引自reiser,2012)。期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将教育技术界定为对学习系统处理的设计和应用,并指出在设计和应用教学信息时应该遵循计划、创作、选择、应用和管理等步骤。该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美国政府于1970年成立了教育技术委员会,旨在研究教育技术在学校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与问题。该委员会肯定了第二阶段的定义对教育技术的定位,这个“系统处理过程”包括目标规范以及教学的设计、应用和评估。该定义也说明了教育技术应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而且该领域的研究目标是发现更多有效的教与学方法。aect于1977年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一个复杂而又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人、步骤、思想、策略以及组织。其目的是为了分析与人类学习有关的所有问题,然后设计策略,从而进行实施、评估和管理”(转引自reiser,2012,p.3)。

理论应用于实践阶段。最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领域中的教学设计基础。随后,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不断涌现,技术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合作式学习也随之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相关的系统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转引自reiser,2012,p.3)。aect'94定义堪称教育技术的经典定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指导着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然而在,aect又将教育技术概述为“通过创造、应用和管理合理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道德实践”(转引自reiser,2012,p.4)。

提高学习和改进人类绩效阶段。reiser(2012)将教学设计加之技术称为教育技术,其内容包括对教学及非教学过程与资源的分析、设计、开发、应用、评估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在各种学习环境中的成绩。他强调在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专业人员通常采用系统的教学设计程序和教学媒体来实现其目标。而且在最近几年,他们还采用非教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绩效问题。reiser}2012)认为“相关的研究和理论会对教育技术领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这四大发展阶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技术的宗旨是为了改进学习者的认知与技能,而改进学习者的认知与技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精心设计的根据则是理论。与此同时,技术使很多原先无法实现的教与学的方法成为现实。下文笔者将讨论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与学习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探讨如何合理地使用技术来帮助教师提高教与学的绩效。

三、教育技术的两大核心支柱:教学设计与学习理论。

smith和ragan()将教学设计的主要步骤分为三步:分析、开发和评估。以分析为例,我们需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者的认知、个性与社交特征,以及学习任务的范畴。分析学习环境是为了了解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譬如说,学校领导是否同意实施多媒体教学,学校教师是否能接受新的教学改革,以及学校有哪些实施设备,等等。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障碍问题。分析学习者的认知、个性与社交特征是为了确保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水平相符合,并且设计出来的教学技巧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学习者永远是教学的中心,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时刻把学习者牢记在心,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者的特征来设计教学。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不但能帮助设计者合理地排列教学顺序,而且能厘清每一学习任务的范畴,从而帮助设计者为每一学习任务设计最合理的教学技巧,使得教学有趣且有效。学习任务分析的结果还为如何评估提供了信息。根据学习任务分析的结果而作的评估方法才是可信的。

笔者列举如下实例来进一步阐述教学设计中分析步骤的重要性。

(1)学习环境分析实例:某大城市的一所高校内的教学科研人员立志为某乡村小学做贡献。在没有进行学习环境分析的情况下,他们设计开发了网上课程,结果发现网上课程在那所小学根本无法实现,因为那所小学所在的区域不具备上网的条件。

(2)学习者分析实例:某知名高校设计的课程在本校实施得非常成功,于是便把该课程推广至其他普通高校,但在其他普通高校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在于,这所知名高校所设计的课程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征而设计的,当此课程被推广到其他普通高校时,课程的对象却发生了变化,名校生源的人校基点高,他们能接受的课程并不意味着其他高校的学生也能接受。

(3)学习任务分析实例:某高校教师最近阅读了一些关于用举例法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文章,于是她在教学中尝试用实例来解释教学理论中的schema概念,然而收效甚微。原因在于这位教师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仔细的分析。schema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实例来解释抽象概念是不够的,让学生领会抽象概念的最好技巧是比喻。又如,某高校教育技术系教授学生教学设计这门课程,其考核方式全部是笔试。学生天天背书,笔试得了满分,却不知如何设计教学。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学习任务就会发现,教学设计最高层次的任务是解决问题;而背书和笔试只停留在陈述性知识的层面上,学生能背书并不等于能动手设计,因此,用笔试作为测试学生动手能力的工具完全不是合理的评估方法。

前面对教学设计的分析部分做了比较详细的剖析。在第一步彻底分析之后才是第二步的设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学习目标,准备评估项目与方法,然后设计教学技巧,包括教学组织技巧、教学传递技巧和教学管理技巧(smith&ragan,2005)。第三步是对所设计的教学材料进行检查与评估,而且所设计的教学材料要经过再三的测试与修改方能完善(smith&ragan,2005)。本研究不对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设计评估计划,以及如何对所设计的教学材料进行评估和修改等问题进行探讨,而对何时需要提供教学技巧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进行学习,以及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且有趣的教学技巧等问题给予重视。为了厘清前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对认知主义理论模型中的信息接收步骤进行简要的回顾。

教学设计不但涉及到学习理论(如认知理论),还涉及到其他诸如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读者可能会问,支持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哪些对应关系等。要想完整地理解这些问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需要长期实践的技能。中国高校在教育技术学课程设置方面相对更加偏重于技术类课程,而对诸如高等教学设计、学习理论与教学技巧等理论深人实践的课程却较少列人课程体系之中,这非常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技巧设计能力与素养,而这种能力和素养正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技术对教学的支撑。

虽然我们讨论了教育技术的.两大核心支柱—教学设计与学习理论,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忽略了技术在教育技术中的地位。技术是用来帮助提高教与学的一种手段/媒体。没有技术的支撑,教与学只能停留在传统的面对面、“黑板+粉笔”的教学环境,或是邮寄、函授及旅行到某教学点进行讲解答疑。电脑数字技术的出现将声、形、图、动画等媒体聚为一体应用于教学,互联网的搜索功能使学习者自由漫游于知识之海洋,极大地变革了学习发生的环境和空间。然而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潮流中,学习者获得的有效知识究竟有多少,如何才能使得学习者获得的知识达到最佳境界呢?这些是学者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依然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回顾前文所述,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析学习者的特征,用理论支撑设计,用实验验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然后决定教学技巧以何种形式对哪类学习者在学习哪些学科知识时最为有效,从而促进教与学绩效的提高。下文笔者将通过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中的成败。

正面实例:某教学软件公司为特殊教育儿童设计了语音多媒体教学包,其中包含各种形式的教材,实验证明这些语音多媒体教学包对教学非常有效,尤其是其中的影视音带非常受特殊教育儿童的欢迎。以其中“sh的发音”为例,课件屏幕上是一群孩子边跳边唱“sharksintheshower,sh,sh,sh“;那些特殊教育儿童看着屏幕上的孩子也会边跳边唱“sharksintheshower,sh,sh,sh”。在这种教学软件的辅助下,特殊教育儿童很快就学会了"sh的发音”。该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这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音乐的旋律和文字的韵律有助于孩子的记忆。

又如,一位小学教师用影视制作并编辑了她的手工劳作教学,包括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如何剪纸、做包、制造模型小车等,屏幕上的解说员是一个年龄跟她的学生相仿的小女孩,解说和教学过程都伴有背景音乐,很受学生欢迎,而且大大节约了以前手工课堂上大量需要重复的工作,同时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从该实例中可以看出,影视适合于手工劳作教学,年龄相仿的女孩能使学生倍感亲近,背景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这正是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中的成功案例。

反面实例:一位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用clicker以及教学游戏来辅助乘法教学。在上半堂课,这位教师不断出题让全班学生用clicke:输人答案,但每次总有12%的学生答案是错的,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做的是加法运算,而且这位教师没有对此进行任何解释和矫正。在下半堂课进行教学游戏时,虽然这位教师要求学生继续做乘法游戏,但是学生使用手中的电脑各行其是,有的玩得很高兴,有的却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可见,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了时髦的技术,但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却非常糟糕。这是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中的失败案例。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合理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最近为sage出版公司评估了一本教科书《actionresearch:improvingschoolsandempoweringeducators》(mertler,),这本书的作者在各章节中运用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技巧,除了传统的教学技巧外,还非常合理地应用技术来提高了此书的功效。例如,在每章节结束部分,专门增加了一节相关网址,提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网页,以帮助学习者拓宽视野。在每章节最后部分,还提供了网上学生学习园地及多媒体教学渠道,包括教学视频、ppt教学讲解、网上资源、网上测试、即时研究(actionresearch)实例、实例注释、sage杂志文章、电子卡及章节总结。所有这些网上工具为不同层面的学习者提供了不同层面上的学习支撑。此教学技巧在没有技术或技术不够发达的年代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以上是微观层面应用技术进行的教学设计实例,那么在宏观层面上如何应用技术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呢?以远程教育网上课程设计为例,远程教育网上课程绝非是简单地将课程搬上网,其设计要比传统课程设计更为复杂。除了需要应用前面所讨论的教学技巧之外,根据bandura(1971)的社交学习理论,还需要讨论网上课程的特殊策略。举例来说,远程教育网上课程需要更多地考虑教与学的互动设计,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科内容的互动((simonsonetal.2014),否则学生会感到自己是在孤独无援的环境中学习,这种孤独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力。为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使每一个学生与最多的同学进行交流。小组成员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在论坛或博客上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既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但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例如,在中国典型的学习环境中,同步讨论是很可取的,但在美国研究生的学习环境中,其情况则相反。美国很多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可能同时是公司的全职雇员或家庭的全职母亲,加上美国分四大时区,因此要求全部学生进行同步讨论是不现实的,而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唯有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再来设计网上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网上学习的概率,进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在宏观层面上的教学设计也需要以理论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

五、教育技术的相关教学传递模式。

教学传递模式有很多种,但不同的教学传递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来决定,在没有一定的前提之下,我们无法比较哪种教学模式更好。举例来说,远程教育是一种教育教学的传递模式,它是为那些不能参加传统课堂学习的学生而开设的。根据simonson等学者的定义,远程教育是教育机构里的一种正式教育方式,它是当学习成员不能聚在一起时,通过远程设备使得学习者能够与其他学习者、教学资源以及教师进行互动的一种正式教育(simonsonetal.2014)。当信息源和学习者被时间或距离隔开时,远程教育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honeyman&miller,1993)。如果远程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课堂学习及考试时,我们就可将其称为“混合式学习”(tabor,)0混合式学习是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学传递模式,而不是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也是近年来远程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其目标与我们前面讨论的不尽一致,它是通过互联网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大规模的交互学习。既然如此,那么该如何确定哪种教学传递模式适用于哪种学习情景呢?笔者将选取三种教学传递模式来进一步阐述。

(1)面对面课堂教学传递模式。在美国各高校都有大批国际留学生,美国移民局规定,国际留学生每学期只能修一门网上课程。有些国家的政府规定他们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计划中,只能修一到两门网上课程。在此种情况下,美国高校只能对这些国际学生开设面对面的课堂教学。面对面课堂教学同时为这些国际学生提供了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环境,这一点对国际学生来说很重要,因为他们赴美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于学习文化与习俗。

(2)网上教学传递模式。美国的研究生多数是全职雇员或全职母亲,即使与学校同处一个区域,赶往学校上课也非易事。因此,对于这类学习者来说,最合适的教学传递模式是网上学习。他们可以在下班后,先安排好他们的家庭生活,然后再静心聚焦于自己的学习。

(3)混合式教学传递模式。很多研究生课程要求学生做项目、做演讲,虽然项目可以在校外做,演讲可以在网上展开,但是与面对面演讲及评判相比较,网上演讲与评判缺乏一定的气氛。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既提供了面对面教学的机会,也提供了网上交流的环境与设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混合式学习便成为较为可取的教学传递模式。混合式教学传递模式被美国移民局认为是一种面对面教学的衍生模式,美国移民局允许国际学生选修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美国采用混合式教学传递模式还可以帮助解决国际学生的选课问题。这也是混合式教学传递模式目前在美国盛行的原因。但是,这种教学传递模式在中国或世界其他各国是否也是最合理的教学传递模式,则需要基于各国的国情以及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以后才能做出科学理性的决定。

随着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课程管理设施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在任何一种教学传递模式中充分使用各种网络设施及应用来进行学习管理,并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能最高效率地利用技术来帮助提高学习仍将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总结。

每项研究都需要精心设计与分析。与其他研究一样,教育技术研究也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每位学者的学问和贡献仅是浩瀚知识大海中的一粟,只有发挥大家的智慧,学问和研究才会有前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是教育技术研究中应采纳的指导方针。除此之外,研究道德也是每一位学者必须要遵从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在交流的过程中更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学术界还须切忌主观批判或盲目跟从。这些都是研究范围中需要提及的研究道德。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各项学科的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全面的改革,中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学体育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健康第一。同时也开始愈加的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及心理体验。对此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体育教学法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作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长期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发现,在课堂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施以正确的指导,可以明显的改善体育教学的现状[1]。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体会到快乐,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个性、各项能力的提升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将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体育教学法的运用进行简述。

1.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其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教师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没有兴趣。一方面来说,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新的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标要求,学生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也开始更加的全面。体育课不再是单一的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单一的传统教学就会将这两方面作为对立面看待,进而影响体育课的进行。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心理已经开始趋向成熟,其看待问题开始更加的全面,更加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会忽视这一问题,进而影响到快乐体育教学法的实施。

2.组织难度加大。

在快乐体育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在这种自主能力发挥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地,进而就会增加教师对体育课堂的组织管理难度。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学存在着人数多、规模大、器材不足等问题。想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保证练习的条件。

1.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推崇的是学生作为客体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作为受众在课堂上没有主导权[2]。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素质教育要求,体育课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此,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实现自己定制的学习计划,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的提升。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作为一项双向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教学的方向、进度、内容等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那么在多于学生而言,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及高超的技艺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例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篮球技巧引起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知道,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中不会排斥教师,同时还会在篮球中找到乐趣,保证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3.追求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教学观念中,对学生施以的是体力增强、技艺提高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是成人化的动作、思想,导致了学生缺少少年的活力。对此,快乐体育教学法将针对中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内容将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运动中放松下来,缓解心理压力。例如很多学生对篮球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体育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学生运动的潜力,同时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快乐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最后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4.寓教于乐的的教学快乐教学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寓教于乐。教师在对学生施以技术指导、锻炼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到一定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发现课堂中的乐趣,保证学生身心愉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课堂知识深入到游戏当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快乐。快乐体育教学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中,学生注重技术的练习,同时还可以提升心理的愉悦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集体运动,激发学生参与到群体运动的兴趣,树立集体责任感。

三、结束语。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进而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影响教学的质量[3]。通过使用快乐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中不仅收获了身心上的双向发展,同时还会感受到快乐,进而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推荐将该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六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想取得体育教学的积极效果,就要明确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特别是要弄清楚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开展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来看,中学体育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将体育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来丰富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开设多个体育科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从而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领悟生活.中学体育教学的体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存过程体验,二是体育课程文化的体验,三是体育创新活动的体验.这三种体验,是中学体育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学生体会中学体育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将丰富学生的体验性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进行大力推广,使体育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目的性,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目前中考制度的改革,体育成绩已经计入了中考的总成绩,这就使中学体育教学具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将更加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已经将教学目标和发展性纳入到了教学理念中来,使中学体育教学的理念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此外,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尊重,以及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要求.具有这种发展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是融知识!技能!观念为一体的教学,它关注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和生存.所以,我们在理解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时候,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发展性,要将二者作为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来看待.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教学的互动性.由于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互动环境和互动氛围,使老师和学生能够通过有效沟通和互动而共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互动性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十分有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学体育教学理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互动性的重要作用,要将互动性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互动能够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和融洽和谐的入文环境,这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虽然目前中学体育教学已经认识到了教学有效性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教学体制!老师水平以及学生参与程度的限制,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在目前的教学制度下,现有的教学体制是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现行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时间少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时间要少,课堂时间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在这种局面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1.2现行教学体制下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体育课程的分值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较小,在有些地方的中考中体育成绩甚至没纳入到中考中,这就导致了一些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2.1.3现行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缺乏趣味性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限制,在现行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只管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很难得到大幅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也会大打折扣.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在体育老师的选择上,存在把关不严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导致体育老师的水平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体育老师的水平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体育老师的水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是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关系到老师能否教会学生足够的体育知识.而思想道德水平,关系到老师能否发挥带头作用,能否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榜样作用.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来看,老师的水平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把好用人关.

2.3学生参与程度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

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而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性的因素.因为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的参与者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3学生的参与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体育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教材的要求,制定出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详细分解成子目标,落脚于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学体育教学要想取得积极的效果,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树立正确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开展体育教学的保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我们应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应将教学有效性当做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来讲,正确的教学理念应为丰富学生的体验性!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发展性!提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中学体育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要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把握中学体育教学要点,切实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3.2做好课堂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

对于中学体育教学而言,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做好课堂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课堂前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本堂课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并明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有效开展的目的.目前的体育教学已经把教学设计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教学设计的作用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除此之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体育课堂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要有足够的准备,做到有效应对.

3.3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实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我们把具体的策略归纳为:激发学生动机策略;教师传授指导策略;引导学生探究的策略.这三种策略主要针对了体育教学的三个方面,即:学习动机!教师指导和教学手段.由此可见,这三种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要想取得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采取这几种策略,积极推动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3.4正确利用评价手段,对体育教学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估。

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质量的衡量和价值的判断的过程,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为教学提供信息的反馈,以使教学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对于中学体育教学而言,除了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外,还要利用评价手段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估,通过评估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进一步完善中学体育教学.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来看,评价手段已经成为检验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要对这一手段加以有效利用.

4、结论。

在目前的教学形势下要想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教学的效能观!师生观和学习观等方面提高认识,实施有效的教学.除此之外,中学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应注重教学目标的设立,体育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能力以及教学反馈情况的掌握情况.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是影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所以,中学体育教学要想达到有效性目标,就要利用以上的手段和积极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七

摘要:快乐体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在快乐中进行体育教学,在体育学习与练习中满足身心需求,陶冶情操,寓教与乐,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为教学归宿;快乐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理念,越来越为我们所熟悉,并且逐渐的被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本文依据行为科学,学校体育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快乐体育的含义、实质、特点及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快乐体育是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

2、快乐体育的实质。

在此思想指导下的、富有人文特点的全面教育。

3、快乐体育的目标。

快乐体育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将死板的、固定模式的体育教学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作为一种现代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的产生和流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快乐体育将成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一个巧妙结合点。

4、快乐体育的特点。

4.1教学思想:

主张以“以生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而面向终身体育,从兴趣入手,抓住学生得体育情感,促进乐教、乐学、会学、勤学,将育体和育心相结合,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4.2教学结构: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高度统一。

4.3教学教法:主张采用启发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4.4教学组织: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波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4.5教学关系:主张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并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5、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

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以下分别列出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与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模式的对比。

(1).教学任务:“三基”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2).教学特征:系统性、规范性、全面性、程式性;

(3).教学目标:以体为本、追求健身、掌握技能;

(4).教学方法:直观法、灌输法、填鸭式等;

(5).课堂纪律:强调集体性、纪律性、划一性;

(6).师生关系:教师为主、师道尊严;

(1).教学任务: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观念;

(2).教学特征:兴趣先导、参与体育、体验体育、享受体育;

(3).教学目标:以人为本、追求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特长挖掘、情感交流;

(4).教学方法:启发式、游戏法、情景法、竞赛法等;

(5).课堂纪律:变化让你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6).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融洽、主导、主体同等重要;

6、快乐教育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以“人”为本的。

素质教育被提到了更高的要求。而快乐体育的核心是把全面的育人视为体育教育的目标,强化情感、兴趣、创造,个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主动学习。

6.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6.2有利于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来自 CoOCO.NEt.CN

6.3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6.4有利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双向性;

6.5有利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7、结束语。

总之,快乐体育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中学体育教育起着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促使教师不断提高的重要作用,但要想它充分发挥它的这些作用还需要我们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刻苦钻研,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真正享受体育的快乐。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八

公共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调解心理压力,培养体育观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公共体育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乒乓球教学是公共体育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也必须要随着教学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

1研究对象。

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公共体育乒乓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公共体育乒乓球教学改革的学术论文,对论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当前乒乓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2.2专家访谈法。

走访吉林省内乒乓球教学的教师,对乒乓球教学的策略进行讨论。

2.3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乒乓球班的学生各100名,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99%。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乒乓球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学习兴趣的调查,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乒乓球的学习兴趣较高,其中有49%的学生对乒乓球学习非常感兴趣,有38.4%的学生对乒乓球学习感兴趣,有8.6%的学生不感兴趣,有4%的学生非常不感兴趣。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较高,乒乓球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选项课之一,深受学生的喜受,乒乓球教学都是在室内进行教学,不容易受天气的干扰,教学环境比较理想,学生对乒乓球学习的认知度较高,都对乒乓球学习有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乒乓球学习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的学习周期较长,造成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

3.2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影响当前乒乓球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有28.3%的学生认为乒乓球选项班的教学分组不合理是主要的问题,有33.8%的学生认为教学模式陈旧是主要的问题,有32.3%的学生认为教学评价不合理是主要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大都是采用选项教学的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教学内容,然后学校按照人数进行分班教学,这种方式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乒乓球水平差异、身体条件差异,学生的分组不合理,容易导致考试评价的不合理。一些有基础的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往往在考试当中不容易取得好的成绩。乒乓球教学模式的陈旧也被认为是影响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高校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快乐体育,但是乒乓球教学仍旧没有完全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在教学中过多的强调运动技术教学,强调乒乓球教学的竞技性,而忽视乒乓球教学的文化性与教育性,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体育观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的乒乓球学习兴趣较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比较热衷,乒乓球运动在大学校园比较受欢迎。

4.2乒乓球教学改革过程当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乒乓球教学的开展,

教学分组不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都是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3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班,选项班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健康水平、运动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4.4乒乓球教师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淡化乒乓球教学的竞技性,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观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乒乓球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

4.5对乒乓球考试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进步幅度大小,来制定不同的考试标准,使乒乓球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4.6加强校园乒乓球文化的建设,学校可以举办乒乓球俱乐部、乒乓球社团,定期举办乒乓球比赛,乒乓球文化节活动,使乒乓球运动在校园里全面的开展起来,形成有校园特色的乒乓球主题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惠军.民办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章.(24)。

[2]谷颖.沈阳师范大学乒乓球必修课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01)。

[3]曾阳.对我国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3)。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九

摘要:翻转是信息时代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他们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化资源为手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顺利有效的实施翻转教学,是当今小学教育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翻转教学;小学教育;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翻转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大课堂中备受青睐,他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就结合当前我国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阐述了国内外对翻转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当前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构建出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希望对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起到一定作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末国外就研究过翻转课堂教学行为方式,他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发学习课程内容,并配合教学视频,就学生课外产生的问题向老师提问,教师根据此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教学,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21世纪之初才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不过是基于国外的翻转课堂案例。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博客也都曾讨论过“翻转课堂”,很多教育者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翻转课堂随之很快在国内盛行起来。

信息技术是小学教学体系中设立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他的操作性较强,也是打开小学生认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的操作为主要目的。而且老师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情感态度方面的认识也不够深刻。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息技术的认识以及信息极速使用的经验,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老师教学模式的落后,导致学生失去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的操作性要求非常强,他相比于其他学科学生接受他的速度要强于其他学科。面对当前我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习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激发学习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翻转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促进信息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当前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生在课外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还加深了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符合当前教育模式的需求,也提高了当前教育的效率,解决了现实教学模式中如何利用技术去解决问题的难题,这也是信息时代发展对信息课程改革的价值体现,也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发展。

(二)教学改革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要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他符合当前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模式必然发展所经历的必然趋势。如何良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界必须解决和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教育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他充分地激发了小学生关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目标更明确,也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效率,是符合新世纪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符合当前社会人才的需要,所以。翻转课程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的运用显得十分必要。

四、解决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措施。

基于我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笔者认为当前几项措施有利于解决以上问题: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教育多数是通过教科书给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而关于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间相对较少。首先,老师要重要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力。其次,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创新意思,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个性发展;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掌握能力,可通过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教学。翻转课堂符合当前教育现状的需求,切实提高翻转教学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界解决教学效率低下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翻转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实际操作的能力,翻转教学模式的运用丰富了小学生的知识,给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孙庆科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参考文献:

[1]朱凯歌.基于电子双板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3]丁小倩.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4]曹晓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老师感到中 ;论文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学田径课不好上了。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技术技能的教学陷入了误区。使得田径课程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落。一些技术相对复杂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铅球等逐渐淡出了课堂。众所周知。田径课程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竞技体育领域里。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包含了健身、竞技、基础和教育的功能。因此。田径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其改革的前景值得探究。

二、传统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从历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发现。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可终究未能实现。笔者认为。只要不是把学校体育变成竞技运动场。而是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练习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只要运用得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以竞技运动的技术标准去教学生。最后出现“教不好。也不像”的尴尬局面。

2.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实用价值令人怀疑。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跑、跳、投三大类项目。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始终是围绕这三类项目学习。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频繁重复。使得学生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此类技术的实用价值。如蹲踞式起跑。在生活中有谁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用蹲踞式起跑呢?又如铅球、跳远等诸多项目。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4.对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难以把握。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强调“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和完整。不渴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主要有“淡化”与“强化”两种分歧。不少人误认为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就是不需要技术教学。因为受以往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的影响。要教授技术必须要系统和完整。并且注重技术细节的教学来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否则就难以完成技术教学。众多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茫然。造成了传统技术教学思维下田径课程教学的无所适从。田径课程几乎成了一块“是非”之地。许多教师都不愿涉足。

1.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田径内容教学受到竞技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教学方式非常枯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二是体育课程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教学。而不是培养专业化的运动员。学生并不具备运动员那样的运动能力。对技术细节难以掌握。因此。以竞技技术标准去要求普通学生是不合理的。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的要求。那么。到底如何来传授运动技能。应该传授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周兵教授提出了运动技能的“分类假说”。即把运动技能分为基础类运动技能、专门类运动技能和专项类运动技能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三个层面贯穿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忽视或取消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减弱。甚至失败。专项类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熟练、自动化了的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最为完美的表现形式。专门与专项类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改造与组建都是以基础类运动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基础类运动技能是金字塔结构的核心层次。中学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主要是处于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两个层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技能或专门技能。而不是专项技能。因此。在技能教学中。不可用专业化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来教学生。不必过度苛求技术的细节。技术的细节是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2.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新课程下的技能教学是要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排斥竞技运动本身。更不是反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体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当然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而不是追求竞技运动的终结目标——更高、更快、更强。由此。我们必须对竞技内容加进行改造。 ;(1)竞技内容的“简单化”。“简单化”在于摈弃以往过度注重运动技术的细节。教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识。如在江苏省第三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常州宋美红老师在《快速跑》一课中。一改高抬腿、后蹬跑等传统的技术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跨越、抢收呼啦圈的比赛游戏发展他们的步幅和步频。以提高其快速跑的能力;连云港张旭光老师的《三级跳远》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三级跳的节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离的橡胶轮胎。发展学生跳跃的能力。而并没有去注重踏跳和摆动的技术细节。可见。竞技内容的“简单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但“简单化”是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识。

(2)竞技内容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强。他们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价值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例如。通过跨栏教学来发展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在跨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跨栏的基础技术。而不是学习跨栏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又如。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南京的王萍老师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阳光伙伴——合作跑”。发展学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颇受专家和教师的认可。由此可见。竞技运动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竞技内容的“趣味化”。竞技内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竞技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掷内容的教学中。把铅球或实心球换成自制的纸球。通过多样化的投掷方法:前抛、后抛、单手和双手抛。或者改造成打“保龄球”。同样。还可以尝试竞技式投掷技术。发展投掷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在蹲踞式跳远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学中。结合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利用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可以同时学会两项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降低难度、简化规则、改变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3.走竞技与健身相结合之路。要彻底打破田径教学内容的旧格局。就必须对现有的田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径教学对人们生活、健身的意义。因此。把中学田径课程以走、跑、跳、投四大类运动形式进行分类较为合理。然后再根据各类不同的运动特征拓展教学内容。其中涵盖了竞技运动的项目。而竞技项目则是其中典型的运动技术。以跳为例。分成了水平和垂直两种的跳跃的形式。在新课程下的跳跃类项目的教学可以通过更多形式的跳跃练习来发展学生跳跃技能。例如。发展学生垂直方向的跳跃能力。就可以通过学习行进间三步上篮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水平方向的跳跃能力可以从原地、行进间等各种形式进行选择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技术化的教学。突出了健身性。使得田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且形式多样。

四、结论。

新课标下的田径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术教学为主线的竞技体系。而以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走竞技和健身相结合之路。此外。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并不仅在于田径课程的本身。更在于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变革和创新。让田径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黄小平.“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田径教材的处理与转化策略[j].田径。。(2).

[4]邵力平。冯晓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2(1).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一

按照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而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因此,首先,作为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学校领导、教师应该自上而下地转变教育思想,扭转重智轻体的教学倾向,真正将德智体美劳贯穿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其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面对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应该汲取有关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将学生的终生受益与体育效益结合起来,树立起一种终身体育的观念。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为依据,使学生乐意去学、愿意去学,从体育课程中得到快乐。第二,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比如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将体育社会人文学、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放在教学中,让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要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物质作为保证,如果没有良好的设施条件以及工作环境,任何形式的素质教育,任何的新课标改革都很难顺利实行。

1.4突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首先,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应该采用能动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改革增加课程的开设次数,并且开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下辅导班,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以一种最放松的心态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而绝非仅仅是教学内容学习的一部分。

1.5构建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育测评标准。

任何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贯彻到底,得到良好效果,必须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考评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改革的初衷,否则,任何的改革措施都将是一种形式化的口号宣传。

2.1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提法,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而教师则是“配角”,也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还有人认为学生是“上帝”,而教师是“商家”。上述对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定位实际上反映了其对于“学生主体性”这一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其实,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的是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上获得知识。比如在二年级体育教学中,有关于练习学生合作精神的活动。教师设计以下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旅行都去过什么地方啊?学生回答。师: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开火车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好不好。生:好啊。然后给学生介绍游戏规则,组织学生合作跑。教师在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予以表扬,并鼓励学生自己说出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人犯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而且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心态,迎接挑战。

2.2组织开放式教学。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让课堂变得有气氛,有目标。过去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要学生步伐一致,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在新课标要求下,对于学生健康以及情感要求更加具体化,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思想、张扬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3优化教学过程。

2.3.1感悟体验教学法。

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以及小奖励等。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使体育教学变得愉快。例如,在对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跳远指导的时候,可以引入乌龟赛跑的`故事,将这个故事稍加改进,告诉同学赛跑的时候遇到了一条河,以此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体验式的教学中获得乐趣,获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一种乐观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2.3.2情境教学法。

好的氛围会给人带来好的心情,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共鸣,最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结合时事,也可以结合故事,通过一定的实物途径,帮助学生以情境的方式理解教材内容,从深层次提升其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2.4新课标下,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要求对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合作精神等都方面进行很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差异,所以应该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教师采用随堂评价、学生互评、自评方式,使教学氛围融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评价是双向的,是从师生对立关系转向统一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为重要的还要通过课程的开展来塑造学生的个性,进而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养成习惯、如何创新,促使学生具有强壮身体的同时,也具有优秀的灵魂。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二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网站信息采集内容,给出了网络信息资源普查实现技术;然后分析了网络资源普查系统架构,展示了新疆电力公司网络资源普查结果。结果显示,网络资源普查系统可以有效获取全网网站基础信息。

关键词:电力;网络资源;普查。

一、前言。

截至,电力行业域名注册总数已达上万个,数目庞大[1]。随着电力行业域名数量的不断激增,了解互联网网站的基础信息将变得十分有价值[2]。我们可以统计分析网站基础信息,并关联网站自身的脆弱性问题,给出预警和态势分析。因此,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普查技术研究,获取电力行业的互联网网站基础信息,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网络资源普查技术研究。

2.1互联网网站信息采集内容。

国内安全厂家大多面向单点用户,没有意愿去挖掘整个电力行业互联网的基础信息。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网站的基础信息进行采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电力行业网站整体的脆弱性。在进行信息采集时,主要采集内容包括:网站操作系统类型、网站操作系统版本、网站服务端语言类型、网站服务端语言版本、网站web容器类型、网站web容器版本、网站开放端口情况、网站第三方应用组件类型、网站第三方应用组件版本等内容。

2.2网络信息资源普查实现技术。

本文设计了一套分布式多维度爬虫系统,从外至内,由点及面,逐步深入获取所有需采集的基础信息。系统如图1所示。图1分布式多维度爬虫系统爬虫调度程序负责对指定url和深度的页面进行抓取,具体的抓取工作通过爬虫管理服务转交给爬虫节点;分析爬虫节点反馈回来的html页面数据,从中提取链接。爬虫管理程序负责维护当前存活爬虫节点列表;找到空闲的爬虫节点,将页面爬取任务交给爬虫节点;将爬虫节点抓取的页面返回给爬虫调度程序。爬虫节点负责完成指定url页面抓取,爬取入口包括已有网站列表、商业网站域名导航网站等。在进行爬取时,每个域名只爬取首页,并不深入爬取后续多级页面。

三、网络资源普查系统建设及应用。

3.1网络资源普查系统建设。

电力行业网络资源普查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数据分析及云平台通信服务器:主要负责跟云平台通信,向云平台注册应用,下发检测任务等;同时,会对检测节点回传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存入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存储检测节点回传的数据,并提供常用的数据分析脚本。云平台:主要负责应用注册、任务分发、任务状态查询及任务的停止等接口功能。各地检测节点:负责完成各省电力公司互联网网站信息的采集工作,并将检测信息回传给数据分析及云平台通信服务器。

3.2网络资源普查系统应用。

本文设计的网络资源普查系统在新疆电力进行了部署,经过一年的普查,探测了ipv4空间共12296个地址,并收集了端口开放情况、组件类型及其版本等信息。以apache服务器版本为例,新疆电力公司apache版本占比最大为35.13%,apache2.2.22版本占比为19.38%;apache2.2.21版本占比为7.25%,其他版本占比38.24%。

四、结语。

网络信息普查是对电力行业网络进行有效管理的第一步,后期可以将网络信息普查结果与首发漏洞相关联,从而预测全网受影响主机数量,完成网络资源普查与漏洞探测的联动,最终实现电力行业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2]王栋,陈传鹏,颜佳,等.新一代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架构的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40(2):6-11.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三

摘要:核电厂发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电厂的发电用水只能选择市政用水或者自然水,硬度较高,或者有机物含量较多,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地处理。而在处理过程中,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出水水质。该文笔者对污水处理中的膜处理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核电厂;污水处理;膜处理技术;运用。

电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我国资源的减少,发电过程中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就成为一种主流方式。水质对于发电设备的效率具有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工艺不合理,操作不合理都会造成污水中杂质不能全部去除,导致设备故障,增加维修成本,并且使得出水水质含盐量、有机物含量较多,不符合核电厂发电厂需求。近年来,全膜技术的出现更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文章对这一技术的特点和原理以及实施过程进行分析。

1膜处理技术原理和特点。

膜处理技术是一种新的水污染处理技术,以一种具有选择性性能的薄膜来实现淡水与盐分、杂质的分离,膜处理技术简单、成本较低,因此应用广泛。目前,主要应用固膜和液膜2种。其主要原理在于利用了杂质、有机物等与水分的体积、大小不同的原理,将其进行隔离处理,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加压的方式。另外,利用了一些杂质不同的化学性质,实现快速溶解,从而将其隔离,效果理想。膜处理技术的优势明显,比如,利用该技术不再需要庞大体积的分离设备,因此占地面积减少,成本也随之减少。在安装上,更加方便,不同性质的膜还可以分离不同种类的杂质或者有机物,使水质进一步满足用水需求。其次,膜处理技术拓宽了处理范围,不仅可以分离固态杂质,还能够对相对分子量从几百到几千的物质进行分离。不需要加热等条件就可以实现。分离过程更加高效、易操作,并且符合现代社会环保节能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四

上文提高教育资源分为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和财力资源,在这三种资源开发下,高校体育教学奖如何进行改革,下文将着重论述。(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离不开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下,体育教学改革将如何发展,其教师资源始终摆在首要位置,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所以,若想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首先就要对教师进行培养,将教师资源开发作为首要的、长期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来说,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完善的体育教师队伍,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开展工作交流活动来促进双方的合作和交流。要从人力资源发展的角度上去探讨高校体育教学研究,除了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之外,更应该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具备应对时时变化的市场,才能留住学生,留住人才。对于本科毕业的优秀体育生,也可提供外出进修再回来任教的机会,使优秀的学生资源转变为教师队伍,这样一方面可以提供学术营养,使其自由生长不受人际关系的困扰,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校任教,这相当于就健全了人才引进机制。(2)健全体育设备资源,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高校体育课程需要利用其体育设备和教学场地来进行教学。在其教学任务下,体育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场地和设备来满足教学需求。而在现今情况下,由于开设体育场地年限有限,资金财力有限等问题。所以,提高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是解决资金场地有限的方法之一,向社会开放,使得高校体育场馆设备可以与社会接触,来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因此,可以通过与外部机构和单位合作来配备高校体育器材,以减少重复购置率。学校无法每样设备都完全配齐,必须在借用或租用其他器材来上课,如借用康复中心或医院的康复仪器完成教学也是一种可能。(3)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现如今,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和兴趣度越来越高。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兴趣颇深,也愿意去学习体育课程,因此可以相对其他课程进行调整来增加体育必修课的数量,这样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增加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高校体育教学很像一个“孤独”的学科,其社会性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故学习体育的学生就会发展成为其他学科培养不出的“社会性”人才,即体育学堂所具备的“社会场力”。还有就是体育学堂所具备的“竞赛性”特质,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竞技与合作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分享与传承,完成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更是涵养心性、培养能力的展现。希望在开发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让体育教学能育人的本性和潜能得以开发,只有这样高校才能认真分析自身的教学情况,更好地去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造福。另外,对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经济性原则。顾名思义,经济性原则就是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即开发资源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教学质量,如何产生高效率的教学质量应该遵循最小成本最大化收益的原则。例如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可以就近取材,提取生活素材与身边显而易见的资源来开展教学,使得学生们熟悉的东西被重新利用,从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2)分享性原则。做任何事总是孤掌难鸣,没有合作就没有成功。如果高校之间能做到资源共享,本着一切有利于体育教学的方法都持续去开发的态度,那么高校体育教学事业将会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在高校之间传递,同样也可以流向社会,流向市场。利用高校自身场地优势,吸收社会资源,开发社会影响度,也可获得一定的酬劳。(3)针对性原则。完成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开发利用。在有效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来发展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让体育课程成为“社会适应场”。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也同样重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不仅要强健体魄更要培养内心强大、有涵养有能力的人才。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针对性地完成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3结语。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有限的教学资源如何被合理地利用,在有效的教学资源下如何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是社会对知识不断更新的需求。在合理利用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和财力资源的背景下,本着经济性、分享性、针对性原则来完成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顺应时代的发展,去完成对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这样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涵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2]张君安.试谈高校体育教学之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5(11):176.

作者:马书爽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五

摘要:信息技术在当前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的出现,信息技术不仅局限于教学所用的计算机课程,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较新颖有趣的课程成为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教学突破与创新的重要项目。本文从面向初中的信息技术微课设计出发,利用微课这一载体实现对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实践与延伸。

微课是依托互联网发展和碎片化的吸收信息方式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技术,即采用短小精悍的视频为教学主要形式与内容,通过学生对视频的观看及课后互动检验教学效果,让学生更方便地接受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教育内容[1]。目前一些著名的微课教学网站如coursera、edx等在微课教学方面已初具规模,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欢迎,我国微课发展才刚刚起步,正是建设优秀微课资源的大好时机。

信息技术的微课设计是需要教师花费一番心思的,和其他科目不同,信息技术科目天然带有多媒体的色彩,而且理论和实践知识并重,在学生教学评测中地位不高,但是对学生日常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这些课程和教学方面的特点,面向初中信息技术的微课设计应该更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并获得进行信息技术实践的技能[2]。因此,信息技术微课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3]:一是确定课程内容与相关主题,微课设计不同于传统多媒体课堂设计,要求以明确的主题作为微课课程的区分点,并且一堂课程不局限于40分钟的标准长度,以知识点掌握的实践为宜。所以微课制作要首先确立相关主题进行备课。二是寻找课程材料,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课程,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将自己讲课的视频上传制作,要充分利用视频这一优势,插入各种有助于课堂理解的多媒体素材,从而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更感兴趣。三是进行课程制作,课程制作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图片处理、视频合成、音频剪裁和相关信息处理的一些专业技能,录制课程的时候要注意课程整体的清晰程度,认真负责地打磨微课制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一)突出课程重心。

多媒体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是课程重心被多媒体信息掩盖,学生在多媒体课程中必然会比较多地关注多媒体的相关内容,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加以引导,那么很可能教学相关内容就会被掩盖。所以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统筹多媒体相关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喧宾夺主。所以采用多媒体材料的时候,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相关材料以保证教学效果。如学习excel等办公软件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函数、排序等相关功能的演示让学生对excel的使用产生兴趣,学生要学习相关技巧和内容,微课教学才能正常开展。

(二)做好时长控制。

微课课程不宜过长,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碎片化”的需求,在教师微课设计中,一堂课以五分钟左右为宜,不能超过十分钟,这样学生对不同课程还能保持较高的兴趣,而且微课的课程标题要和课程中传授的知识点密切相关,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查找。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windows”环节中,对文件的操作和系统介绍就应该作为不同课程而分开,每节课程的时长大概在三分钟左右,这时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马上利用手边电脑进行练习的较有效的课程时长。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重点本来就在电脑上,所以微课中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相关的“实践”特征,教师要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制作微课。一般微课的制作可以通过ppt加视频录制的方法实现,信息技术微课中教师不一定要出现自己的身影,利用视频讲解相关知识即可。ppt的制作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之一,所以教师在这方面要多下工夫,制作过程中体现出学生将要学习的技巧,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采取单调的ppt制作,而应该多应用幻灯片的相关效果,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教授学生制作这方面ppt的用法,最终让学生合力制作一个可以跟教师制作的效果相媲美的幻灯片,实现教学效果大成。录制技术是教师需要注重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很多时候都需要对实际操作视频进行录制,录制屏幕一般可以使用fraps等专业性质的软件,在录制完成后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达到相应的效果[4]。音频录制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没办法一次录制成功所有的音频,还可以对音频进行分段录制,然后通过后期剪辑软件将其结合在一起。在视频剪辑中适时加入一些有趣的网络资源吸引学生,但是由于时长原因不能做过多的这方面工作,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面向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初步接触一些比较实用的计算机技术的开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发展,微课在电脑上进行,力求学生在课程之后就开始实践方面的练习,并且倡导学生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4]朱华英.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对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研讨课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六

摘要: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学科,根据该课程教学的特点,从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了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在素质教育前提下,对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做出一点贡献。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

用人单位需要有一定理论知识底蕴并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而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它担负着重要使命。

大家知道声乐不同于其他学科,是用人声表现的音乐;它是一门特殊的、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学科。

声乐教学法就是研究如何使不同性别、不同生理条件、不同接受能力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受教育者,在一定时间内,即保留自己天赋的声乐特色,又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的咬字归韵的技巧和运用声音表现声乐作品内涵,提高其歌唱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1]。

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是专门培养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课,进一步确立了它的声乐教学目标是: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有较高的符合幼儿教育所需要的音乐素养、歌唱能力、表演能力及组织教学能力的人才[2];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服务面向、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由于近几年学前专业用人的需要,招生政策有所放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普通高中,学生音乐基础起点不同,个别差异性大。

根据学前专业的性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判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需把握好学前专业与声乐教学两方面的关系,声乐教学中要相对降低对声乐技巧难度的要求,而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制定一套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

因此,作者针对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传统教学与教学改革加以对比,阐述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声乐教学模式的确立。

(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声乐课教学的模式一般都是个别课教学或叫作“一对一”教学,这种授课方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世界各国声乐教学中的主要授课方式,无疑这是经过无数声乐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声乐教学的基本方式,在人们心目中已根深蒂固。

其优点是:专业性强,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生理条件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一对一教学模式一般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发声练习,第二步歌曲练习与处理,以提高演唱能力为目的,注重技能的培养,声乐理论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是无序的、不全面的。

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声乐教学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更大的功能是促进和提升全民的素质,所以,声乐教学完全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从声乐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探求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新模式。

(二)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根据学前专业的性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为学生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课程模式,以声乐大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有助于取长补短。

同时更注重了声乐教学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声乐大课是由教研组所有老师集体研究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具系统性。

主要从基础的、共性的方面去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实物、人体解剖、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理论部分,更好地为技能训练打好基础。

大课教学极大发挥了声乐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及教学水平,才能上好声乐大课。

小组课:由任课教师开展组内的观摩学习与典型辅导,也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为主,但要求比大课教学细化,学生的歌唱状态容易行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避免了重复教学,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个别课教学,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生理条件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前面已有详细介绍。

实践证明,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前声乐对学生全面的培养,教师在新形势下就必须转变观念,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去培养学生,以声乐大课为主,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就符合幼儿教育所需要的音乐素养、歌唱能力、表演能力及组织教学能力的人才的成长。

二、以声乐理论为支撑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构建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

声乐教学发展至今,倡导科学与自然的发声理念。

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已有被打破的趋势,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以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为原则,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使其具备自然歌唱的能力。

(二)了解科学的发声体系。

科学的发声体系,是通过前人在声乐教学中的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一个使嗓音永葆青春的秘诀。

学前教育学生大多是初学者,了解科学的发声体系,就要利用实物、解剖理论,运用形象易懂的语言讲解清楚发声器官的构造及发声原理。

人的发声器官大致有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

其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经过共鸣腔体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

歌唱时要形象地提出建立“两个反向”的理论,即声音在前人在后,声音向上气息向下的反向提法[3],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发声时气息、肌肉群的运动方向,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三)声乐有效教学方法。

声乐有效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以先进的理念为基础,广泛吸取和借鉴世界先进性的声乐艺术加以有效教学的方法来体现[4]。

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到声音的潜能,加大声乐的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1.口腔体操训练。

任何一种运动要想达到即省力又高效,都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就像我们在长跑之前做一做肢体伸展运动,腿脚就会比较利索、有力,关节和韧带也就不容易受伤,说话也是一样的,发音的清晰主要取决于口腔肌肉的灵活协调,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对口腔的开合和下巴的放松进行训练,便于歌唱时口盖的调节。

张嘴训练有助于颌关节的打开,“抬头张嘴”有利于下巴和舌面的放松,“哈欠张嘴”有利于喉咙的打开,牙关松开,“惊吓张嘴”有利于收紧小舌扩充呼吸通道;唇肌的训练用“咧(收拢双唇再伸展成一条横线)”、“撇(撮拢噘唇向上下左右撇伸)”、“转(撮拢噘唇向上下左右转圈)”三项练习,锻炼嘴唇的活动能力,使双唇灵活,可使字音变得清晰富有弹性;舌肌训练利用“舔(舌尖抵上齿龈往软腭深处舔向小舌)”、“顶(舌尖顶推两颊)”、“伸(张嘴将舌头伸出)”三项锻炼舌肌的弹性力量和放松能力[5]。

2.适度打开喉咙的重要性。

“打开喉咙”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前提,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同时,它也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

打开喉咙将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喉头自然向下,保持叹气的状态,喉外肌肉不能紧张,下颌不能僵硬,下巴要自然放松。

每一句开头都应注意打开的状态,有利于气息调整。

在歌唱练习时,声乐学习者往往盲目追求声音的.音量,忽视内口腔的建立,因而出现捏喉、挤压的毛病,这种违背科学练声的歌唱状态,最终导致声音憋在喉部,听起来觉得声音出不来,这时,我们如果采用边打哈欠边进行哼鸣的方法练习,就有助于喉部的肌肉放松,让声带自由振动,产生具有泛音的效果。

3.“哼鸣”练习确立声音位置、改变音色。

在声乐学习中,哼鸣练习是指用柔和的半声带感情的哼唱练习,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方法,它是用鼻腔发出“m”音来练习发音的方法,长期练习可改变音色和确立声音的位置、扩展音域、提高歌唱的能力以及对喉头、气息的稳定等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哼鸣练习有三种方法,即闭口、小开口和大开口哼鸣。

哼鸣练习能较好使喉部肌肉放松,进而有助于打开喉咙;有助于体会声音共鸣的感觉,进而获得高位置的“头声”;有助于“换声区”的解决,进而扩展音域;有助于控制气息与声音的平衡,进而获得歌唱器官协调自如的运动;有助于声音集中,进而获得良好共鸣";有助于疲劳、受损伤的声带得到休息、恢复。

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说过:“许多歌唱家每天都练习哼鸣,我的亲身经验可以证明这种练习的好处,哼鸣使嗓音增加灵活性,而又使声带得到休息”[6]。

哼鸣练习时,应以轻声小声为主,放松喉头,集中气息,闭合好声带,让集中而又有支持控制的气息使声带发出柔和、轻声地哼鸣,然后逐渐慢慢增加练习时间,使声带得到必要的保护、休息与恢复。

声乐学习者如果歌唱方法不正确,如喉咙过度用力,力量太重等等,都将会造成对声带的破坏,这种情况可用哼鸣练习来调整、修复。

哼鸣练习在声乐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只要能正确的掌握并运用它,就能帮助我们获得流畅灵活、清晰明亮、集中结实、优美圆润的歌声。

4.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补充。

通过课件的演示,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在课堂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还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图像和视频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更具有直观性。

信息量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的体系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

但目前的学前声乐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全面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状态,教师在新形势下就必须转变观念,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去培养学生。

经过上述本人在声乐教学中提出的改革办法,可以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在素质教育前提下,对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立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7.

[2]陈长玲.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建设[j].美与时代,2003(7).

[4]李莉.中职学前声乐教学有效教学方法[j].素质教育,2013(8).

[5]彭丽佳.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5.

[6]弗・兰佩尔蒂,李维渤.嗓音遗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七

摘要: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近些年来投入较大的方面。在一些学校,多媒体、校园网已像校舍、教学仪器一样成为学校的必备设施,给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透过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繁荣现象,理性地分析其成效,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还是浅层次的,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及有关人士应该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信息化浪潮中的教学改革任务,把教育革命引向深入。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形式最终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随着校园网技术的推广普及,各校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良好的硬件环境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未必带来所期望的教学效果[1]。为了“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培训、技术信息运用”这一目标的实现[2],需要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和实践。不能把现代化教育流于形式,做一些表面文章。尤其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在理论上深入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研究,走出误区找出不足,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一、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

从古至今身为教师者站在三尺讲台前谈天论地、传播知识、答疑解惑。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老师的教诲和传授知识,教与学就是这样天经地义的进行着。这种千古不变的教学方法是人类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他为人类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粉笔、课本、挂图、教具等。

讲授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师讲授的课堂。

知识。

辅助教学手段是实验课、课外辅导、课外图书等。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课外知识,获取课外知识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近代“教学主义”思想在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受到客观主义的影响,教学主义比较强调外部的各个教学要素对学习结果的作用。认为教学是知识单向传播的过程,教学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客观地设计教学策略,能够最终实现逻辑的、系统的、预先设立的目标,是学习者都能达到预先设立的高度客观化的能力和业绩。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研究知识内容的客观性问题。传统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在本质上是分层次简化了的,将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分解为各个级别的子目标和不同的独立单元。这样获得的知识是彼此孤立的,非整体性的知识。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理念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的“建构主义”理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这两种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在某种条件下能否达到统一,能否相互借鉴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些正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3]。

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大致经历如下过程: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独特的对象,即独立的学科,在学校的学科设置中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编写程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素养培养的,而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开始流行起来,与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几乎同时进行。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其含义是基本教学模式没有任何变动。教学录像、幻灯片、电视、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帮助实现原有的教学模式。这些手段只是处于“硬件”地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教学理念和模式没有任何的触动。

年代,教学领域强调要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相融合,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门课程的学习。同时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概念被提出,也涉及到相关领域的研究。所谓现代教育整合:就是指运用整合理念对教育领域中包含的诸多要素进行重新组织所形成的看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绝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在各门课程整合之中培养信息素养,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以轻松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能够方便熟练的操纵现代化教学设备,使之成为常用工具。至今,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相整合,国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这些只能依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有关的专家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摸索经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已经起步并将广泛深入的开展下去[4]。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幻灯片、教学录像和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推广,使广大的教师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这些以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有别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绝非是手段的变化,而是教学理念、模式、学习理论的变化。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实现取决于教学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社会各学科领域科学实践活动呈现出了新的模式。社会的客观需要对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以,新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考虑到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例如:无纸化办公、远程教学、电子商务、无粉笔化教学等等。阅读方式从纸面到屏幕,从线性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从单向阅读到互动式对话式阅读。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变化。这些变化将反映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学制、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这一系列的变化是深刻的。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样改变着考试制度和方法。教育体系、教学模式应该是培养会思考、会观察、会联想、会创造的学生,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会考试、会考高分的学生。高考状元有多少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独树一帜取得真正的骄人业绩?人们觉得中学生、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很牢固,而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的创新能力很差。很难突破以往的学术框架提出使人耳目一新的新技术、新理论。考试制度也应该改革:我国的考试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吸收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考分离,建立题库等等,成绩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改进。但是,是否完全摆脱了旧体制、旧观念的影响?显然,这些影响还是存在的。怎样才能使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探索出一套好的办法和经验。总之,考试不应是为考而考,应该为人才的全面发展脱颖而出而考。

五、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否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来,这是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的时候,有些教师自觉和不自觉地使信息技术适应于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也能像传统教学手段一样来运用。把课程中的内容机械的编入教学软件中,搬上了屏幕。当前,许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用传统的方式使用计算机。不能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演示的辅助工具,要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把课件真正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二)教学改革中需要更新的观念。

教育现代化的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三个要素是:物质基础、相应的行政制度和思想观点。而观念要素是这三者之中最主要的因素。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在适应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必须不断的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更新的观念有以下四点:

1.教师由处于中心地位的主讲者变为“指导者”,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将要彻底的改变。教师的积极主动的思维变为教师与学生在同等条件的积极主动的思维,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辅导者、促进者。

2.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题,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对之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由教师掌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其他的教学仪器、器材应该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感性认识的工具。

3.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变为气氛活跃、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场所。把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讲解转变为基于“主动探索”、“情景创设”、“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4.既然是教学改革,就一定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成为阻力,变为禁锢我们思想的枷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课本+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已落后于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落后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创新能力差,在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互联网和教学软件的应用和推广,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崭新的知识环境中。不只是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主要的是调动启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面对这样的局势,政府相关部门、教育界、专家、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教学改革,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5]。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抓住目前我国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契机,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入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八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使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适应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笔者结合近五年的实际教学,针对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已经成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高中教育事业,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突破,不断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实践的探索,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心得体会。

当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此时的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然而,信息技术并不是升学考试中的学科,在高考应试指挥棒的影响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此,在高一年级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不同等因素,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初中具有计算机课程,但是,信息技术并不是升学考试中的学科,又受到学生个人兴趣的影响以及初中教学质量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只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上网娱乐,对于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差。这样给高中教师的统一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课时有限。

一般而言,高中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因此分配到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就相对较少。在高中教学计划中,信息技术课每个班每周只有两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是有限的,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3、教学设施落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电脑的普及,国内家庭计算机拥有率不断攀升,此外,现今电子设备的更新速度迅猛,学生家庭计算机的配置明显高于学校。大部分普通高中拥有的机房数量在两间左右,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多达数十个,出现了明显机器不足的现象,而我校的机房数是三间,要供二十个班级使用,只能交错安排学生上机,但是个别机房的部分计算机已经损坏,没有及时维护,有时会使我们的教学无法实现一人一机的基本要求,并且计算机配置较低,运行速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教材问题第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各个章节基本没有连贯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前后知识点的衔接,这样就可能使学生感到每节课都要重新学习新知识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学生有点厌烦情绪,最终影响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第二、现实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软硬件层出不穷,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却无法及时更新,教材中很多观点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导致教材和现实严重脱节。

1、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时期,由于信息技术并不是升学考试中的学科,教学质量随之降低。部分学校在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期间,将信息技术教学课时分给其他应试学科,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安排,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因此对该科失去了兴趣。在高中阶段,我们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要让他们坚信“金子总会发光”!例如,每堂课布置些任务,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并能够产生成就感。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教学法,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玩猜词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位同学比划或者描述,另一位同学猜词。游戏结束后,我用设问的方式提问学生“谁是信息发出方?”、“个人信息所用的载体是什么?”、“传播的途径是什么?”“谁是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是什么?,进而引出信息的传播过程这一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玩得欢,学得也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组织协作学习。

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高一年级的学生制作word文档,word文档中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表格等等,那么就要求学生懂得如何获取图片,如何从网络上下载资料以及word文档的制作技术,这么多基础操作知识在我们有限的课堂时间上是无法全部讲授完的,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机房实训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施行分组的过程中选出小组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作为小组负责人,这样既能够使小组内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有进步,又能够在小组之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资料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3、设备及时更新,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知识。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随之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越来越高。那首先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软硬件的维护和更新,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在保证先进的软硬件的基础上,在进行教学时应当要保证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要与时代同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掌握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实际生活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以致用。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到社会生活各个实践领域中,做到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操作系统,以及当今比较流行的小程序或小软件,通过对种种程序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逐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并能够认真学习。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同时,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肩上的责任,应该多学习、多钻研、多和学生互动沟通,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华。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及出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运用,2012(23)。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九

摘要:现阶段,阳光体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并且对于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各个学校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将阳光体育理念有效融入其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因此,从阳光体育的视域出发,首先对于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方面针对性的提出改革的有效策略。

以来,我国就提出了“阳光体育”的口号,并且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阳光体育本质上属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以及富有趣味性的运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爱。通过开展阳光体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各个学校均开始认识到了“阳光体育”的重要性,并且在阳光体育的视域下,对于各项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希望能够提高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其中,体育舞蹈是体育课程中一门至关重要的体育课程,其将体育与舞蹈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从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将从阳光体育的视域出发,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和特征分析。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及主要内容。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是指提倡广大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加强室外体育锻炼。随着阳光体育的不断开展,促使各个学校开始重新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将此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体育课程与阳光体育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阳光体育的特征分析。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均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封闭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更加强调开放性特征。因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应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视程度,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创新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总之,阳关体育的最为鲜明的特征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阳光体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一方面,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方式,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方式与阳光体育运动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对于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目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阳光体育,其核心理念在于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和实际运动能力水平,选择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开展教学。除此之外,根据阳光体育教学的相关要求,其要求学生能够将阳光体育教学理念与日常体育教学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及教学内容选择上均保持两者的有效衔接,在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学校体育教学被认为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只有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倡导,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才能保证阳光体育在体育教学中顺利开展。学校必须加大对阳光体育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内容,突出体育课程的变化,设置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提升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目前学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首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一直沿用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体育舞蹈的配乐也并未进行及时的更新。其次,在对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时,所采取的方式也较为简单,考试内容往往是学生只需要跳完一段已经学习过的体育舞蹈动作即可。再次,教师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并未对体育舞蹈的发展状况、发展背景等进行详细的讲授,往往以讲解相关的动作为主,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体育舞蹈的有关动作技巧,但是却未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动作的核心内容所在。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导致教学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并且与教材的衔接性也并不大。

(二)体育舞蹈教学尚未形成清晰的教学目标。从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实施体育舞蹈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并未形成清晰的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导致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较为单一、单调以及枯燥。由于教学目标无法充分发挥其正确的指引作用,教师在讲解体育舞蹈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舞蹈动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仅仅只是学习到了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而已。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对于科学的、合理的锻炼方式也较为模糊,学生往往会觉得体育舞蹈教学也只是学习任务而已,无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些均对学生较好地学习体育舞蹈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性。

(三)体育舞蹈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和单板。目前,大部分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和乏味。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解体育舞蹈的动作,并且向学生讲解和示范具体的动作要领,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一模一样的模仿学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模仿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的动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即使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的动作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但是修改的范围也仅仅只是局限于小范围内的改动,这种小范围内的改动对于教学效果起到的作用也是甚微的,这也是当前大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尽管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但是仍然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进展,所起到的成效也甚微。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只是机械性、呆板地进行模仿和重复,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体育舞蹈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片面化。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也毫不例外。目前,教师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体育舞蹈的动作是否规范以及动作是否流畅熟练两方面进行评价。很显然,这种评价方式是非常局限和片面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长期沿用这种带有“功利性”性质、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评价方式,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培养和提升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一)对体育舞蹈教学目标的改革策略。现阶段,在全国各个学校大力倡导阳光体育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为了保障体育舞蹈课程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并且保持其与阳光体育理念的一致性,就必须明确定位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只有明确的、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体育舞蹈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阳光体育视域下,在对体育舞蹈教学目标进行改革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讲授体育舞蹈的动作,保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之外,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思想等方面也均应该是舞蹈体育的教学组成内容,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和锻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可以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应该将体育舞蹈与阳光体育理念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从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兴趣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体育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潜力,并且加大对学生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身体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改革策略。在阳光体育视域下,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体育舞蹈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首先,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舞蹈学习的激情,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引学生朝着全面的、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对传统枯燥的、单一的以及呆板的教学内容进行突破和创新,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可以将一些赋有特色的、创新的元素等有效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中。例如,拉丁舞、街舞等均是这个时代背景下学生比较热爱的体育舞蹈的学习内容。通过将新鲜的、潮流的时尚元素等有效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锻炼的欲望,这对于阳光体育的发展必然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同时,应该加大对学生体育技能的锻炼与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体育舞蹈的原理、健康养护等方面的知识,在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最后,教师应该注重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特征。因此,将体育舞蹈的理论知识作为出发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向学生讲解体育舞蹈运动的方法等。将这些知识和方法与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统一和结合,可以明显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地完备性特征,促使学生在阳光体育理念地指引下进行科学的运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对体育舞蹈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在当前阳光体育的视域下,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帮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对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实施改革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中的人数均等,以小组的方式让小组成员进行体育舞蹈的编排和表演。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内心的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每位学生均可以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课外拓展的教学方法实施体育舞蹈教学。换而言之,即将课堂上教学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的延伸和补充,从而让每位学生均能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促进课堂上所学教学内容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更好地实现体育舞蹈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实际上,课外拓展本质上可以认为是启发学生进行自发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鲜明的寓教于乐的竞技类的体育舞蹈项目有效融入到课外教学中。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校级或者地区级的一些比赛,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舞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深刻领悟到阳光体育的深层次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阳光体育的视域下,对于体育舞蹈教学实施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个学校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不同的教学改革策略,使其教学改革与阳光体育理念保持一致性。同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习惯,在阳光体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下,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管罗红,成征涛.阳光体育视域下的健美操教学改革[j].新西部(理论版),,(17):128,95.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二十

私立学校本科主要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在学校不分文理入学的背景下,如何在文科和理科学生中找到一个制衡点,一直是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教学改革找出这两类学生的制衡点,使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一般来说,像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这样民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于应用主导型,其发展目标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而经济学、金融学作为该院校的重点专业,金融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温州金融和经济体系输送应用型人才。而计量经济学作为金融学院金融和经济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对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是经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计量经济学以现实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数量分析发现内在规律,是一门经济学科。从教学的角度来讲,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特别是文科生而言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学科。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它的内容比较枯燥难学,学生对它提不起兴趣,老师比较难教。

一、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文科生先修课程基础薄弱。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要求学生有西方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在过往的教学以及其它老师反应的现象是,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这里面大部分是文科生,他们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拿到学分。归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知识,如果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比较差,则会出现听不懂,有些干脆就不听。理科学生相对来说数学和统计基础要好点,在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要找个制衡点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内容上既要照顾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又要顾及数学基础比较良好的学生。

2.对课程不够重视。

由于是地方民办高校,经济、金融和国贸专业虽然设有计量经济这门课程,但对这门课却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老师甚至觉的这个层次学校的学生没必要修这门课。另外能上这门课的`老师也是寥寥数人,这就造成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教学存在师生比严重失调的现象。所有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是采用大班教学,即使是经济系的学生也是大班教学。大班教学不利于学生和老师的课堂交流,往往大班上课老师本身就比较累,也没精力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另外坐在后排的同学基本上就看不到黑板的板书。

3.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学内容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置。而现实的情况是地方民办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并没有顺应该门课多专业、多要求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没有与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区别开来,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了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

1.多层次教学。

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应该按照专业和学生的兴趣,实习分层次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计量经济学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另一类是偏向于实验教学。第一类的学生中部分学生以后的深造可能和计量经济学相关,第二类大部分学生以后会走上相关计量操作岗位或为写相关计量分析的本科生毕业论文。

2.加强师资建设。

相关信息。

进行讨论;(3)实习集体备课,加强一门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计量经济学是不同于数学和统计学的一个经济学独立分支,虽然计量经济学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又是一门服务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作为三本院校在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设置时应该考虑到我们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笔者认为应该把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安排在两个学期。因为只有充裕的时间才能保证在理论学时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习题练习时间,同时也能更好的消化和吸收。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二十一

膜处理在我国核电厂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更新,膜处理技术已经具有超滤、微滤和反渗透等多种方式,另外近年来还出现了渗透汽化等方式。对工业废水和自然用水具有较好的杂质分离作用。我国各大核电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超滤膜分离处理技术、反渗透技术和全膜分离技术。具体的技术特点和原理如下。

2.1反渗透技术。

反渗透技术是目前核电厂主要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全膜技术相比,其污水处理成本更低,但程序相对复杂,通常采用一次渗透处理和二次渗透处理方式完成。反渗透膜多为高分子化学材料,利用了溶液渗透压不同的原理,可以将污水中的离子进行分离,在实施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渗透压,使杂质能够及时快速地分离。膜元件是整个反渗透技术的核心,加压后的水分通过一些元件进入隔网层,使杂质排除管道外,获得发电所用水。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基本的发电用水需求,但如污水需要再次处理,成本将大大提高。

2.2膜分离技术。

全膜技术已经成功的在我国核电厂除盐中应用,事实证明了该技术的积极性。目前我们将其应用于核电厂锅炉补给水的处理中,全膜分离技术可以减少压差,在低温下运行,减少离子的渗出,并且能够抑制废水的酸化或碱化,防止设备出现腐蚀现象。未来,电厂污水自动化处理是一种发展趋势,不仅能够减少人力、物力,还能够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和效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