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实用16篇)

2023年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0 04:35:03
2023年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实用16篇)
时间:2024-01-10 04:35:03     小编:雨中梧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一

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对话,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达到增加语文课堂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听课效果的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话、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绍或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打开学生思路,提升学习效果。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为例,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发言表达了对山的喜爱,教师顺势问道:“其他同学有喜欢山的吗?”这样一来,学生便集中精力开始说山、读山;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还没起名字,你能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过师生对话,不仅巧妙地把练习题“给山起名字”融进课文,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上促进学生交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议题、围绕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这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天鹅、大虾和梭鱼》为例,文中的三只动物合伙也拉不动车,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能让大车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学生进行互问互答:“它们当中有谁偷懒,没有使劲吗?”“不是,他们都使劲了!”“它们应该都往前方使劲拉,这样才能拉动大车!”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合作?”最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赛跑、大扫除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让学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品味和体验。

(三)提出与课本对话,促进对文章的思考。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师除帮助学生锻炼识字、写字的能力外,还需带领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在课堂总结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之处发起开放式讨论,不设置答案,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将自己带入文章,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理想的翅膀》为例,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风筝分别代表怎样的理想?”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引申意义;接着教师发起进一步的讨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以此发起学生关于自己理想的讨论;学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我还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飞风筝,慢慢寻找……”通过讨论,学生联系自己的理想,对“风筝”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风筝”与“理想的翅膀”联系起来。

“对话式教学”是素质教育提倡的教学模式,它克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师生沟通、同学交流、课本对话。以“对话式教学”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增强师生的交流、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接收率,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辛曲佳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涂寨山尾小学。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1、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鼓励、引导学生自行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在我执教的一年级《我做的玩具》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探究活动:师:“我小时候有许多玩具,你们有什么样的玩具?”学生们畅所欲言。紧接着我抓住这些学生的谈话,把他们引导到将要探究的活动中:“今天的题目是《我做的玩具》,当看到这个标题时,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自然形成:谁做的玩具呢?我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做玩具呢?等等这些探究的需要,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精心设计好导语,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是让学生自始白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那么好的问题的提出既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教师可以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一句耐人寻味的反问句或者有兴趣的排比句生成问题,这非常有效。因为学生很喜欢观察教师,虽然可能一开始并不是有目的、有成效的回答,但我们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美术教学《乘着大象》一课时,我在首次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尽快了解大象的形态一开始就问学生:你知道有关大象的哪些问题?学生有的知道问题不敢发言,有的回答问题不着边际,显现出兴致不高。在接下来的几次教学中,我及时进行了调整,先播放各种动物身体分解图,之后让学生用语言来拼图,让学生发现大象和其他动物相比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尽情地参与拼图游戏中,老师:“大耳朵应该在右下角”,“因为只有大象才有那么大的耳朵”……学生兴致盎然,自觉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加强了。

二、正确、有趣的启发式示范引导。

启发式示范的'巧妙运用,将正确性示范和“错误性”示范综合运用,这种示范要求教师示范的范围应该确定以具有普遍规律或程式的技法训练示范为主,而具有创意性、探索性的创作过程就要偏重于启发和引导。

在我所执教的五年级人教版《十二生肖》剪纸一课中,在教授完剪纸的基本知识后,课堂中有两次示范,第一次是教师正确快速地剪出某一动物的基本形;第二次示范是在这一动物的基础形上有意的剪出错误的剪纸纹样,以此提出质疑,好看与否学生自有判断。第一次正确示范是揭示课题,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第二次有意的错误示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用观察的眼睛找出问题所在,既巩同了课堂知识,又发展审美能力。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关键处巧妙示范,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找到了结合点。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同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全新的事物,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看”、“不好看”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更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必须注意: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充满信任的眼神,宽容的态度,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精当的讲解。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学得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总之,有效的引导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摆正自身角色,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美术学习引向自主和谐、多元发展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三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引导,课堂过分的热闹,不是真实的语文学习。学生平心静气地阅读,独立地静思默想,彻底地融入语言世界,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习本真;独立学习;静思默想;语文素养。

最近,本校的一位教师上了一节校级公开课,课上她用比较长的时段给孩子独立看书、思考、分析,接着才围绕某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这个“比较长”的时段是多长呢?大概在8分钟左右。而这恰恰是一个有“争议”的教学环节。说它有争议,一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听课教师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是较多的不满,较多的烦躁,较多的“倒彩”。就是说,大家不能忍耐那么长时段的“空白”,或者说,对这样一种教学安排他们不能适应,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几乎不会有这样的设计和实施。二是当点评环节有老师称赏这样的教学环节并以为是一种本真的教学、本真的学习时,不少老师明显地表现为很不以为然。那么,真实的语文课堂学习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真实的语文学习,一定是让学习语文的人真正自主。而真正的自主,首先表现为每一学习个体――学生独立的学习。什么是独立的学习?也就是几乎每一课堂都必须有学生自己的较多静思默想的时空。

面对教材文本自读默思的`时间更多一些,所谓亲近母语,指的不仅是距离,而且需要时间;精彩的语段多读一些,读的方式丰富一些,必背的就即时背诵出来,校园之“书香”需要琅琅的书声来烘托;让学生动手点评、造句写话、黑板板演的机会更多一些,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岂能离开语言的实践和训练;让学生根据抽象的语言文字各自展开独立的想象和思索的机会更多一些,“声光电”尽管好看好玩,但对于学生形象思维力带来的不是增长而是束缚、限制甚或破坏,对于语言能力而言,只会是“降解”而不是提升和增强。

学生自己的真实的学习时空应该主要在学校有效的学习时间里安排,而不是一个概念,只是在学生回到家里牺牲与父母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来获得。于是,那种展示的热闹背后原来是以耗费孩子家庭的欢乐生活为代价的,这样的耗费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样的改革是一种反生命和反改革的行为,丝毫不值得总结、鼓励和宣扬。既然明确了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时空,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老师,在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时,就应该谨守本分,在课堂中严于律己,不说话,不走动,坚决做到不用自己的“言”和“行”,干扰学生学习的安宁和静谧,让学生真正平心静气地阅读、思考、分析、研究。

这一点在现实的语文教育背景下,可能实现起来尤为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天生着一张能说会道、极善雄辩的嘴――当然又仅仅是在课堂上在学生面前,又自信自己的滔滔不绝可以训练出学生的语文的优秀,或者是认为没有自己的“展示”,别人又怎么发现和认识乃至钦服“我”的才华,也确实有人正是以此来判断一个语文老师的水平和能力高低的。

但语文老师有没有反躬而自问,“我”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究竟是怎样学习和学好语文的呢?是在某一个“专家”圈定的框框内,转着圈把语文学好的吗?是借助他人的力量通过告诉的方式获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的吗?或者是在团队中,通过互相的协作、“帮工”等形式提升了自己的理解能力、鉴赏水平和表达素养的吗?我想,主要还应该是静静地在课堂中,在家里,在平时的点滴空闲中,通过自己悄无声息的阅读,通过自己“小楼一统”式的静思默想,通过自己情绪亢奋和冲动时的如行云流水般的下笔写作,逐渐地提升了读写的兴趣,慢慢地养成了一种读写的习惯,而且,让这一兴趣和习惯成为生活和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乃至于生命的一部分,再进而渐次走入读写的佳境,成为读写的高手,或者鉴赏家、作家和专家。其中可能会有一些合作和交流甚至是重要场合的“亮相”和“造型”,但那都不过是整个读写能力形成和发展阶段里的“插花”或者是“花絮”而已。

彻底地融入丰富的语言世界、语文生活,在亲身的亲近、体验、感受和实践中,逐渐成长起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每一个人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我们任何一个语文老师语文学习的成功也几乎没有例外。这与老师的过度的“引导”成为主流和主体,小组的合作交流变得时尚和风行,成为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实在是两回事。

独立地阅读,独立地写作,进而培养起优秀的读写素养,并且在独立中形成特立独行的个性品格,进而具备独立的创造和创新精神,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常态,是基本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方法论。舍此,别无它途!在除此而外的方式方法中假如有什么收获的话,那也只能是语文的应试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考试分数。而独立学习所获得的,分数不过是其中的很小很少的副产品而已。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很少看到这样的长时间平心静气地阅读、思考、分析、研究。这次我看到了,我万分感慨,真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由转入此中来”。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四

何谓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行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建构教学上的认知张力对课堂教学的促进及其优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客互动是建构认知张力的条件。

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获取客体,也即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知识和内在联系的基本能力。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引导下,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学生在整个认知活动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这种主动性、能动性,使其认知活动中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并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扩展思维空间,积极深入到学习材料的意义、结构及本质特征的探索中去,不断获得认知成果,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展开”、“探究”的过程,正是认知张力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因素。

认识的客体――学习材料,则是认知张力的.必要条件,它以“合规律性”的原则呈现。新的教材改变了过去教材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递轻学生参与的滞后模式,增加了动手操作与思维探究的材料,增加了知识回顾与思考,这种材料的增加无疑使学生的经验知识与逻辑数理知识得以增强,使主体认知客体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处于一种有序、渐进的状态,使其同化、顺应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促使学习材料大大地张开了认知的空间。

例如:在《去括号》一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去括号的必要性并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依据,我给出了如下的学习材料:

提出问题:

(2)这些结果形式不一样,其实质一样吗?都为3x+1吗?你能解决吗?

通过上述材料的使用,既有学生外显的认知活动,又有学生以观念形态进行着的内在的思维活动,同进又带动主体以积极的情感、意志,主动地探索,科学地认知,从而使认知的张力在主客互动中形成。

二、师生互动是建构认知张力的源动力。

新的课程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及其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例如,在《中位数、众数》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中位数在现实中的应用性,我出示了如下的问题:

[1][2][3]。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五

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产生的,要向学生学习高效,教师的教学首先就要高效,因此,高效课堂的课前准备是极为重要的,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是十分高的,教师课上轻松的同时,课下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通力合作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组,每组中将好、中、差三类学生进行组合,选取组长,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组长的带领下能够“兵教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为了使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我尝试进行了导学案的使用,效果较好。导学案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讲课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导学案的设计与制作: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分为三部分:预习案、探究案、课堂检测。

(1)预习案:根据教材内容将学生可自学的部分、可独立完成的部分放在预习案中,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哪些学生、哪些题能够完成的怎样,要心中有数。同时鼓励小组内优生将差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

(2)探究案: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科学的核心就是探究,因此学会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因此在导学案中的探究案是整个导学案的`主要部分,探究案的设计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在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探究案应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实验,避免以往实验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不思考的弊端,通过组长协调使每位组员都有一定的任务,使每个人都能体会实验成功的快乐。

(3)课堂检测:没有评价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单纯的学习也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在导学案中我设置了课堂检测环节,每节课根据本节内容精选3—5道典型题在课堂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完成的效果,教师通过统计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课后练习时有所侧重,同时这种检测也激励学生课上积极思考,认真掌握知识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不同课型导学案的设计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教学流程的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科学的设计教学流程,主要是教学中每个问题的设置即不能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太显而易见,一定要巧妙的设置每一个问题,而且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每个环节的过渡语的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简单、精炼。

在精心的课前准备基础上,学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检测学习成果,起到评价作用。然而对于一节课中哪些问题学生不能轻易地解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以往经验,以及学生的预习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出现在什么地方,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或者组与组间交流解决,对于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引导解决。这样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印象会很深,而且理解会很到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学生的讨论和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倾听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误区,及时纠正。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最大限度的深入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后复习时学生针对课堂中不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复习,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复习量,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实现了高效学习。

三、课后作业设计。

结合教学内容和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后作业,精选典型题学生回去重点完成,而且作业设计要有梯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对于一些较难的习题让学生课下一组为单位共同研究,明确答案,上课后教师找学生讲解,通过学生的讲解了解学生在解题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课后作业的设置要少而精,每个知识点布置一至两题,重点知识点设置两至三道不同类型习题,作业控制在20分钟以内,减少学生课后负担,对于学生作业中掌握不好的题型课上利用多媒体再精讲精练,达到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会的目的。

四、结语。

以上是我针对我的教学方法总结的一些方法,实际上要想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仅靠这些做法还是不够的,还要综合考虑很多的客观因素,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继续探索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轻松,真正的实现“高效、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六

21世纪是创新型人才社会,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将来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更具有竞争优势,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实力。在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涉及知识面窄。化学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本就处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浓郁的好奇心。然而,部分教师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反而抑制了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原因、提出对策和验证结果。所以,教师应积极落实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引导学生不断钻研化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认识水平。

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化学学科知识,能立足于所学化学知识思考特定化学现象或反应产生的原因。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知识,尚不能适应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遇到不懂的知识点也不敢向教师指点问题。教师应加强课堂提问,将课堂话语权转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想法,增强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推敲性。比如,教师在上《水的.组成》一课时,教师先介绍氢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播放一段燃烧氢气的教学短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氢气燃烧时的现象。教师再提问学生氢气燃烧时的特征,有利于学生根据气体燃烧现象判断气体组成中是否含有氢气。然后教师播放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动画短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正负两个电极上的现象,并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学生经过观察可知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负极气体体积为正极气体的2倍。教师再在动画短片上点击燃烧按钮,模拟火柴在正、负两极的状态,提问学生通过火柴在两极上的火焰特点有什么实验发现,引导学生发现“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的实验结果,以此来验证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教师根据教学进度,逐渐提高问题深度,促使学生一步步触摸到问题的本质,加强学生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教师应善于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自觉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化学实验。

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论学习,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化学操作能力,利用化学实践增强学生对化学原理和实验知识的理解程度。由于教学任务紧张,大部分教师只要求学生记住化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点。学生没有经过实际操作过程难免对实验会有生疏感,也丧失体验实验乐趣的机会。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已有实验条件,多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比如,教师在上《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课时,教师事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各个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学生打坏、损伤仪器。教师组织学生按照秩序进入实验室,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听从教师指挥。教师分别拿起实验桌上的试管、酒精灯、烧杯、铁架台、集气瓶、量筒、试剂瓶、水槽、试管夹、玻璃棒、石棉网,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在介绍仪器的同时允许学生拿起自己实验桌上的仪器就近观察,鼓励学生遇到不解的地方直接向教师请教。然后教师再随机拿起其中一个仪器,提问学生该仪器的名称和用途,检验学生对仪器名称和用途的掌握能力。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提供化学实践机会,让学生能近距离观察实验操作,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细节,规范自身操作技能。

三、挖掘与生活有关的化学教学素材。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前并未接触过化学知识,在学习生僻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知识时难免无所适从,无法理解化学知识本质。学生往往更能接受熟悉的事物,也更能提起学习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挖掘与生活有关的化学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化学联想能力。比如,教师在上《碳与碳的氧化物》一课时,教师先写下碳的化学符号“c”,向学生介绍碳元素。教师再举例说明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教师通过指出金刚石和石墨的主要用途分别为钻石和铅笔芯,加强学生对金刚石硬度高和石墨硬度低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根据两者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对两者在外观、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上不同点的掌握。然后教师介绍几种无定型碳,如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教师接着放映几组图片,第一组图片内容为火药、冰箱去味剂,第二组图片内容为食品脱色剂、净水剂,第三组图片为金属、水煤气,第四组图片内容为油墨、染料、橡胶轮胎,有利于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区分四种无定型碳的应用范围。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帮助学生将化学概念与生活事物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运用化学角度看待生活。教师应立足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养成化学思维看待问题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總之,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引导学生探索更高层次的知识层面。教师应避免将过多的教学主导权只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形成平等、良好的互动,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师讲解上。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已有内容出发,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增强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七

创造天地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三、方法策略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如运用这些方法训练后的学生,在学习高一化学时,制取no的实验设计方案多达20多种。

四、知识策略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知识策略就是在创新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把高中生物、地理、化学、物理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当地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对策。这样以知识为载体,从“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样的学生才不是“仓库型”人才,才能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八

一些教师教学经验有限,课堂上讲课、画图、演示、做实验、提问、管理学生、维持课堂秩序等常规动作不连贯、不精炼,重复现象严重,浪费、损耗时间严重;一些教师容易受不听话的学生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心情受干扰、忘记教学内容、说话紧张、管不了学生等现象,从而耽误教学时间;学生预习不充分,课堂上教师为追求教学质量,纠结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推进,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此外,学校也通常会安排教学听课,进行课堂秩序检查,甚至临时找教师谈话等,都会影响生物教学的时效性。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上的这些时间浪费问题不仅影响阶段性、整体教学目标的推进,而且容易影响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初中生物具有自身的学科特性,其教学时效性和质量涉及师生的思想观念、学生生理和心理特性、教学形式以及教师课前准备、心理素质、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多层面。因此,造成课堂教学时效性不强的成因也是多样的`:一些教师缺乏时间观念,或上课迟到,或下课早退、拖堂,对一节生物课时间没有宏观掌控意识;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认识,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些教师对生物课没有精确的认识,对生物教学方法掌握不足,导致课堂上手忙脚乱。就初中生而言,他们尚处于天真顽皮、活泼好动的状态,思维发散快,但缺乏系统性,对新事物好奇心强,善于发问,容易在课堂上出现突然发问、摆弄文具、走神等行为举止,制造一些“意外”,影响课堂教学。就教学而言,课前教师由于学案设计、实验、备课等准备不足,容易导致课堂时效性利用率低。另外,由于生物教学实验性强,需要学生直观感受和动手掌握的知识较多,教师往往会高度重视和丰富教学形式,从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加上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干扰,最终导致课堂时间浪费和教学质量更不上。在一节生物课临近结束时,一些教师通常会忽视复习和巩固的重要性,为学生准备的课后作业缺乏针对性和质量性,促使新的生物知识得不到及时掌握,从而给新的课堂教学带来基础薄弱性障碍。当然,初中生物教学的时效性还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习惯、教学能力,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度等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生物教师全面把握,科学审视,正确处理。

在恒定的、有限的生物课堂教学时间内,针对上述时效性不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策略生成。一是深化新课程理念,科学设计初中生物教学计划,科学规化整体性、阶段性,甚至每星期的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严格规定教学时间,确保生物教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二是着力加强生物教师的职业教育,通过管理机制、奖惩制度、监督管理、批评教育等手段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时间观念,严格履行教师职责;通过进修深造、交流学习、相互听课等方法切实加强教师的生物教学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和学生做朋友,亲密接触,拉近关系,做好高效课程的情感铺垫。三是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备课、实验器材、学案设计等准备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努力减少课堂管理、组织教学的时间;在课堂上摆正师生关系,把握距离之度、时间之度,在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教学进度。四是教师要十分注重课堂导入方案设计,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注重学生课后复习和预习工作,为新课教学打好基础;要减少课堂上教学环节的过渡时间,直奔主题,讲求连贯性,确保快速、高效完成整个教学。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个人魅力、知识魅力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吸引和集中学生生物学习的注意力,积极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综合而言,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把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构建,更需要生物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更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探讨。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九

1、教师的修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的情感、仪表、举止等方面的约束能力。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根本前提。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教学应当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师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反之,如果教师情绪失控,动辄发火,学生就会焦虑不安;如果教师没精打采,口授随便,那么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中的反应也只能是死水微澜;若教师情感过度,渲染过重,语调始终高昂激越,学生就会趋于疲惫麻木,继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此种种情形,都难以使学生产生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同样,教师的仪表、举止等如果失度,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切忌把坏的情绪带入课堂,同时也要适度约束自己的仪表、举止等。

2、教师的语言水平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它受教学规律的制约,受各学科性质的支配。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和效率。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保证。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练,有条不紊,合乎逻辑。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能否打开学生的思路,能否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内容,予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既要把问题点到,又不把话说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师要善于应用形象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3、教师的应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控制,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各种条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努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如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可多种教法并重,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利于课堂控制。总之,注意提高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近听了学校几位年轻骨干教师的语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各有特色,每一位教师都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前准备也都很充分,每节课均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那生动形象的画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清醒,能够密切关注学情,并能根据课堂生成、出现的问题,巧妙引导,灵活处理,显示出了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问题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引发初中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进而产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的需求,使初中生能够产生学习生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动机。问题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方法,问题情境教学主要将问题作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在师问过程中以及生问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必须要围绕整个教学目标开展,以便能够促进学生实施定向性学习,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实施教学必须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性跨度,在创设问题情境以后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促进初中生实施目标指引性学习,只有身为生物学习人员的初中生才能够正确并且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并且在初中生得到自身所期望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初中生的学习才能够是成功的学习。创设生活情境能够使初中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能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甚至会引起初中生将某一个领域中的研究和分析看成是自己生活以及学习中的任务,进而使初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目标。实施初中生物教学必须要有一个生活化场景,只有拥有生活化情境才能够将学生生活与生物教育教学的距离拉近,使初中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生物学。创设一个冲突的情境,营造一个知识建构的契机,在过去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形成一种自己对于各种现象的看法以及理解。

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一直都是相对集中但是并不封闭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要通过其态度以及语言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支持初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根据生物教材的内容和目标,采取一种讨论法、谈话法以及探究实验法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对其实施主动的发问。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为了解答疑惑而不耻下问。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设疑,要引导学生能够从无意识设疑转向有意识设疑。很多初中生物科学史十分生动、有趣,将其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实施情境创设,引入新知识和新课题,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引起学生对其进行注意,会使创造以及设疑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初中生物课堂通过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学习进而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和体验,在初中学生个人进行探索这一个重要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互相纠正和补充,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总结和归纳指出本节生物课的内容。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鼓励以及肯定的形式满足学生想要成功的欲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生物教师还必须注重生物课堂的调控,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和新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的能力。学生自己预习而获得的知识是片面和零碎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常都是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并不能正确理解知识点的内涵,所以,初中生物教师要在学生知识归纳的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课堂中具有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可以发挥的余地。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来实现多维教育的价值。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要实施问题情境教学、要营造和谐的生物课堂氛围以及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一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健康、稳定地向前推进,“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已引起了老师们对以往教学的深刻反思。但是,面对全体学生:基础不同,认识参差不齐,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启而不发等的情况,又觉得课堂教学真的难以调控,无所适从。如何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呢?下面我谈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几点体会:

一、与学生互换位置。

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优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下层生来说,参与率极低,时间长了,也就对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中上层学生虽然也有参与学习,但缺乏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我在一些章节的教学中与学生换个位置――让学生讲,我听,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磁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课前我告诉学生:学习这节课我想跟你们换个角色,由你们来教我,看谁教我的知识多,学生都觉得很有兴趣。我并没有向学生提出什么特别的要求和准备些什么,但却发现当天学生预习教材特别主动和认真,他们有的把教材内容看完一遍又一遍,有的看完课本又看练习册,有的还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自找器材做小实验,平时很懒的学生把课文看了一遍,找一两块磁体来玩。在上课时我发现这节课学生的精神状态特别好,早早就把课本等学习工具准备好了。我先让学生告诉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磁”?我还没说完,几十只手就举起来了,我先点了那些平时学习差的学习,他们都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用到“磁”的实例,我一面感谢他们的“教”让我知道了很多知识,一面以学生的身份提出我的“疑问”:生活中那么多方面用到“磁”,“磁”有什么特征、作用?学生很快就帮我解决了,并用自带的磁体做了生动的演示。更精神的是有位学生居然对课本的“同名磁体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提出了质疑,提出:在两块磁体强弱悬殊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是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并即时作出了演示,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后来举起了手越来越少了,但我发现越到后来的同学发言,同学们就越认真听讲,就好像发现自己缺了什么,要从别人那里找回来一样。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脸上也充满了成功感。我感觉到不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参与了学习,自觉学到了应该学的知识,积极动手动脑,敢思敢想敢质疑,学生更能体现到学习的成功愉悦。

二、做错了也有收获。

学生在做课外作业时,抄袭同学作业答案或其它参考书答案的现象比较普遍,老师对此现象也禁而不止。但我觉得学习抄袭作业很大程度上是给我们老师迫出来的,例如:有些学生不会做或做错了就要挨批评、留堂、甚至惩罚,你说学生能不抄作业吗?但我们应该知道,每个班的学生都有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潜在能力等的差异,为什么还要布置统一的作业?既然我们是想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已学知识,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就要学让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问题,我与学生作了一个作业协定:一、以后做作业可以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一部分做;二、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三、确实不会做,可以空出来,也可以请同学、老师指导,但要在题目中注明,四、不会做和做错了,老师一定不会批评你们,而只会帮助你们;五、要明白:只要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和分析而完成的作业,不管是对是错,你们都有收获,如果是错了,改正后会更加深刻。作业协定宣布后学生反应热烈,纷纷表示支持。开始,我还担心学生不会只挑一些简单的题目做应付一下就算呢?很快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开始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业题空了出来,可能也是试试我会不会真的按要求帮助他们,经过几次后,学生已经能把作业独立做完了。不过,这样的作业比原来难改多了,什么错的都有,老师累了很多,但学生抄作业的坏习惯改了,学习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学会将错就错。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你在课前准备如何充分发,有时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讲错了什么,漏什么,并及时有学生发现而毫不客气地指了出来,而且是理直气壮地那种气势。这时有些老师可能会手忙脚乱、十分尴尬。我有一次听课,也碰到了这种讲错的情况,但上课老师并没有手忙脚乱,而是从容解决了问题,还博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课上,老师正在认真的与学生分析一道电学计算题,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你做错了,这一喊,把大家都吓了一跳――有这么多的老师在听课,怎么可以这样说老师呢?同学们正在纳闷和担心,听课的老师也担心上课老师不知如何处理,要知道这样的事如果处理不当,可真要“身败名裂”。这位老师开始也一愣,但很快就回过神来,对学业生微笑着说:“同学们,刚才xx同学说我做错了,这说明他不但认真听课,还认真思考分析问题,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这种学习态度值得大家学习。现在大家认真的重新分析题目,也可以几个同学讨论,看看刚才是不是真的做错了,如果是,错在哪里,你们能不能更正。”一下子紧张的气氛就缓解了,老师心中也有了底,两分钟后,“你认为刚才是有地方做错的请举手”老师刚说完就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老师首先让刚才发现问题的同学发表了意见,再让其他同学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充满了信心,还提出了不同的几种解法。这是老师应用了将错就错的方法,及时调整了教学模式,由老师分析、讲授,变成了学生小组讨论和探究。由于老师对“突发事件”处理得当,一方面及时化解了尴尬场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这是老师的水平问题,反而感到老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好的修养,另一方面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把“一不小心的错误“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新动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更佳效果。

四、缩小教学空间,增加表演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但是我们不难发现,40分钟实在是太少了,而且课堂上提出问题的绝大部分都是上层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几乎没人提出问题,这不是说下层生没问题,而是他们不敢提问题和不会提问题。但是,这些下层生在课后或私下几个同学一起的时候就什么都敢说敢问,于是我就经常在适当情况下安排小组学习,每个小组上、中、下层次的学生都有,并指定了一位学生为组长,每次小组学习都是组长指定一个同学为记录员,小组中尽可能多提出并解决问题。这样就为中下层学生创造了一个敢说、敢问的小圈子,同时也为中上层的学生创造了一个“教师”角色,帮助下层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师式的学生”对于下层生来说是平等的、和谐的和没有压力的。这样,一方面中下层生有了更多的提问和表达的机会和空间,另一方面中上层学生也有了更多的表演和锻炼机会。

五、多与学生聊聊生活。

有些老师在课外与学生聊天时总是离不开学习、成绩,满以为时时“提醒”学生学习,指导学习方法,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样不但使相当一部分中下层学生觉得尴尬而不敢接近老师,也使大部分的中上层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与老师沟通的兴趣,从而也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才诚然与智力因素有关,而更重要的是与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关。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和知识、智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者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互相补偿。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对认知过程起着推动、维持和调节作用,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老师在课外与学生聊天时,应多点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生活疑难,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在情感、意志和性格方面影响学生向良性方面发展。正如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向我表白的心里话:我虽然成绩差,但并不等于我不会,我很喜欢学物理,老师教我的,都记在心里,而且实际操作中我也相信比很多优生好,只是不会考试。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不要局限于所教的科目,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社会自然等等,样样都可以与学生聊,丰富学生的课外见闻,在适当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名人、伟人资料,以名人、伟人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攻克难关的顽强意志和独立创新思考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从非智力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二

我们要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胜任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搞好教学工作。下面围绕师德建设与最佳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爱心与“激情度”的调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就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然而,若激情过盛,又会使愉悦的气氛流于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师主动教学的激情,就不会有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有对学生无限的爱心,掌握好激情的调控。一是自我调控,二是对学生调控。

1.教师自我激情的调控。

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激情,若教师表情冷漠、呆板、情绪低落,学生的求知欲就会烟消云散,课堂如一潭死水。无声无息之后,一无所得,何谈课堂效益。因此,我觉得教师进入课堂,必须容光焕发、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感觉到你对本学科、对学生的爱,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上进、求知的激情,营造和谐、积极参与的氛围,使学生高效地学习。这样的氛围,课堂效益又怎能不提高呢?当然,我们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敬业的精神以及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战胜自我,调控自己的情感,将一切烦事置于教室外。

2.对学生激情的调控。

学生的情绪会随着知识的难易程度而发生变化,知识点的难易与学生的激情度成反比。因此,要很好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教师必须在课前研究好学生、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点的难度,设计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以调动起学生激情,即把好备课这一关。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让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巧妙运用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适当的提问及其他辅助手段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始终处平和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去学习,探讨每个知识点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和环境下积极地探求知识;对于难度小或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耐心与教学语言的组织。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参与程度。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活力,则学生就会昏昏沉沉,课堂也会变得死板、沉闷,这样的氛围效果可见一般;相反,教师的语言流畅自然、绘声绘色、形象直观,则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求知和学习过程中。可见,提高课堂效益,教师的教学语言也不失为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但是,流畅自然、富于激情、组织严密的教学语言并不是脱口而出的,它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极大的细心和耐心,仔细斟酌,反复酝酿;同时它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所作所为的语言评价都应该是理解、鼓励与表扬,而不是高高在上、讽刺与挖苦。可以这样说,课堂上教师优美的语言是课下教师认真努力的结晶,也是一个教师崇高师德水平的写照。

从激励学生参与、调控课堂气氛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是直观形象、简洁明了、鼓励成功三者的有机结合。

其中,鼓励成功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现一个教师实际师德水平的重要标准。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是调动积极性的最好形式,也是增加他们自信心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动脑、开发思维的好方法。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的充分肯定,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语言不应太刻薄,不应有挖苦性,否则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他们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教师课上要多说“再试一试”、“再想一想”、“不要紧张”等等鼓励性语言,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以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信心与提问的技巧。

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教学氛围,不应只追求形式的热烈。活跃与参与更应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主动性、能动性为主,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些都是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因素。问得恰当,能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出现自问自答式;若问得过于简单,学生冲口而出、不加思索,则问题设置失败。因此问得恰到好处,是创设师生融洽氛围的关键,同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不管怎样,在课堂上学生无法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仍是时有发生,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同时还应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帮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因此,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面对全体发问,要使课堂活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信心,增强学生持续参与的自觉性,使全体学生都受益。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而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氛围是根本。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氛围的关键需要有崇高的师德,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充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建设水平,让学生轻松而敏捷地理解知识,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三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堂不应该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之地,而应该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主战场,学生展示才华和能力的舞台,师生平等参与的“创新、互动、开放”的有效课堂。

一、创新课堂模式,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鼓励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并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快乐,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主动的、积极的。

1.体验式课堂。

体验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感知、领悟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明理导行。众所周知,通常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兴趣低下,“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而在体验式课堂中,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容和个人价值标准的和谐一致,领悟做人道理,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例如:在讲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中“保护环境”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垃圾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垃圾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总结道:“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受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教学论文)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其他同学也纷纷议论开来。于是我因势利导,进一步向学生提出了行为规范的要求,保护环境从爱护我们的班级,我们的校园开始吧,这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

2.探究式课堂。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进行探究式活动教学,能转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尴尬现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积极求知,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开展辩论教学活动。在探究式的课堂中引入辩论形式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使课堂成为一扇新打开的窗户,使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灵动的心。“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美国在台湾究竟想干什么”……等等主题辩论,一方面展示了学生的才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活动中,他们收获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学习,完成了一个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尝试课堂小品表演。行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课堂小品表演正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让学生置身于人为创设的特定环境中去探究社会与生活,它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的创新需要教师努力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意在灵活生成的过程中结合课前充分的预设,巧妙引导和点拨,善于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创造性思维的快乐,逐步养成爱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当然,在课堂创新中,如何对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如何处理“教须新法”和“教无定法”的关系等,都是教学中应该注意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搭建互动平台,构筑“学习共同体”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课堂上充斥的是教师这个“主角”的“台词”,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了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谈不上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要求构建有效的互动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搭建互动平台,构筑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在讲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之后,根据学生的智能情况,我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各小组成员在组内宣读自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理解,同时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及思考的初步答案进行讲解供其他组员思考。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品质、思维方式各具特点,在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的思辨中,出现了不同乃至相反的认识结果。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我们的`学校,因为我们的学校整洁;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我们的家园,因为我们的家园到处是垃圾,苍蝇满天飞;有的学生说:我家住在板材厂、塑料厂附近,空气污染严重;有的学生说我家住在公路旁边,噪音污染严重……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不轻易插话、表态,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使思维热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争论的焦点和疑难问题,适时进行必要的点拨,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加以延伸和拓展,促成课堂的高潮和亮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学生思维高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够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互动就能够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保持经常性有效性的互动,真正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课堂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使学生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打造开放课堂,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是开放的、有活力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这个小课堂,还应着眼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结合,在实践体验中把书本上的道理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开放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采访、宣传、参观等,使学生求知的途径不断由学校向家庭、社区延伸,既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视野,又较好地实现了“知行统一”。

例如,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密切相关,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学完《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后,我以《保护环境我为先》为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一起,采用观察记录、取样检测、座谈访问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认识和建议。经过调查,有的小组发现白色污染严重,提出应取消塑料袋的使用,建议买菜用篮子;有的小组看到河道污染严重,提出应禁止乱排生活污水;有的小组发现一些工厂三废污染严重,提出应加强法律力度,严惩污染企业。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保护环境不仅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每个人都自觉行动起来,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实践证明,开放的课堂能使思想品德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由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快乐,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是师生相互尊重、共同创造教育奇迹的乐土;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新奇的发现;应是高效的驱动器,能飞快地处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课堂,也是我们期待构建的理想课堂。

(作者:南安市毓元中学办公室主任,初中政治教师福建南安362300)。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四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创新能力,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彻底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中,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创新习惯;创新能力。

一、大胆尝试新的教法,渗透创新教学。

传统的科学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受器,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听,一讲就是45分钟,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这样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谈不上什么创新教学,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到头来还是稀里糊涂,临考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抺杀了所有的创新能力,所以,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必须改进。

第一,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增长智慧的动力,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只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笔者给七年级新生讲第一章《科学入门》时,大胆创新,设计了有趣的十二个小实验,如:筷子提米、一张薄纸能挡住一杯水、镁在酒精灯中燃烧、水火箭等实验。这些类似小魔术的兴趣实验,大大激发了全班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自觉地去研究探索,去设计创新。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对掌握知识、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还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第四,拓宽视野,大胆走出课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鸿图。

二、运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共享资源进一步丰富,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性进展。比如:笔者在教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停留在嘴巴讲看课本插图等层面,而是巧妙运用共享资源,让学生观看一些保护自然和自然环境的录像作品,由于大多中学生对自然保护很感兴趣,大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设计出更方便、更可行的保护措施,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能力,又增强了保护大自然的能力。

三、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乐于创新。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只有当整个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才敢于说心里话,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造力的积极性,哪怕是幼稚可笑的,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都值得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定会大大高涨,整个课堂气氛会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比如在教学体积测量时,作业本上有一题拓展提高题,爱迪生要求助手帮助他测量一只小灯泡的体积,笔者请同学们思考:你能设想哪些好的方法呢?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登台展示自己的'才能:有的说用钻洞灌水法测出小灯泡的体积,有的说用细针下压排水法测出小灯泡的体积,也有的说用铁块下沉排水法测出小灯泡的体积,也有的说用排沙法测出小灯泡的体积等。尽管有些学生在设计上不够完善,不够科学,但教师应抓住其某一点创新的火花给予表扬,激励学生乐于创新。

四、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

科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广泛,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思维活动、科学实践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如: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做科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如在讲授《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时,就让学生走出课堂,对植物扦插、嫁接搞实践活动,学生们对月季花的扦插、对桃树的嫁接有了直观的认识,还探究了有些难扦插的植物用“扦插+嫁接”的繁殖方法。

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导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活动,使他们在这片沃土中有大胆创新的空间。

五、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开展别具一格的趣味竞赛活动。

学期初,教师可制定一系列的学生比赛计划,如:实验操作比赛、趣味小实验设计比赛、科学小魔术比赛、植物的嫁接比赛、配电板安装比赛,星空图制作比赛、科学探究比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比赛、科学晚会表演比赛等。在一次科学晚会上,学生的表演有歌颂祖国的诗歌朗诵,有保护保护自然的演讲,有趣味科学实验的小魔术、小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晚会把同学们带入五光十色的科学世界,在晚会上,大家听到了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声,看到了“空瓶生烟”、“清水变色”、“物体变色”等梦一般的魔术表演,这时的学生更活了、更动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写出治理保护河流措施方面的小论文,先在班级上交流,最后评出一等奖二人,二等奖三人,三等奖五人,并发奖品给予鼓励。

2.拓展创新活动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每年暑假,我们都定期组织科技夏令营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拓展,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面对面交流,可以现场讨论当时身边的科学现象。如:用饮水机时,就可以讨论:饮水机自动保温、制冷、制热问题,在观察被污染的河流时,可讨论:河流污染的原因和环保的措施,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现场科技小制作比赛,学生们制作的纸飞机、有线操纵飞机、遥控直升机等,在夏令营的最后一天进行航模比赛,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动手能力。通过每年的科技夏令营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创新的视野。通过多种竞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笔、动脑,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分析、操作的创新能力。

初中科学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开展创新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学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只要我们把握好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创新习惯,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周之良.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j].创新学习,(1).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五

摘要: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多识、多练、多思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语文更好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效率引导自学自主参与精心设问。

一、教师“备”得充分、学生“学”得有效。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目标明确、层层深入的课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每篇待授课文,教师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要有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备教学重点,备教学环节。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学生的基础知识、自身阅读能力、智力差异等具体情况,巧妙地安排教学。充分地发挥组织者的作用,调动起每个孩子的积极性,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自我有效感”就是学生作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自信心的具体表现。“自我有效感”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让学生拥有“自我有效感”,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即便是错了,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告诉学生再仔细考虑,听听别人的意见,使学生积极性不会受挫,而能注意聆听别人的`意见,找出自己的不足。

如我在教《白杨》一课时根据课文阅读训练目标,确定了“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白杨树有哪些特点,父亲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特点”这一阅读训练重点。指导学生预习时,参照课前预习提示语,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解决问题。初读时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去读。预习中勾画重点内容及不懂的句子,圈注重点词语,眉批不懂问题,初读体会与收获,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备课设计了“看课题谈预知,说迷惑”等激励性问题,贯彻了激励性与自主性教学策略,使学生阅读兴趣得到激发,能快速得到预设的训练目标。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训练中,阅读的预习习惯能逐步形成,最终内化为一种阅读能力。

二、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自学、自主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唤起学生求知欲。那么怎样恰当地设计问题呢?

1.围绕课文题目,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课文题目是一篇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围绕题目设计几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指导学生自学:。

(1)“基础型”。即根据导读要求,借助字典正确读准字音,正确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作业型”。按导读、预习、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自读、自找、自练。

(3)“自能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三种预习法,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营建了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教《蝙蝠和雷达》,我问:你们知道蝙蝠是靠什么飞行的吗?雷达又是怎么工作的?蝙蝠和雷达之间有联系吗?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便认真阅读课文,寻找正确答案了。

2.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先教给学生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如何依据课文题目、人物言行及重点词语提出问题。例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和人物言行提出问题:小红军到底有多少?为什么说他很倔强?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再让学生自己去逐一解决问题,从而为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奠定了基础。讲课前,教师可以把寻找有关资料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掌握了很多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设计问题,精心指点,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以读为主、整体把握、因势利导、形式多样地指导阅读,从而构建起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课堂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六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普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创新模式,而翻转课堂模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伴随着教学新理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而日渐深入,同时也引领了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翻转课堂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该学校的两位化学教师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为了让那些因事旷课的学生跟得上正常的教学进程,利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然后通过网络进行知识讲解。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加拿大的《环球邮报》将其评价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翻转课堂实践的逐渐深入,其理论研究也逐渐丰富,并且为信息时代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知识的讲解和内化处于不同的阶段,即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在课后练习中消化知识,教师掌握着知识讲解和传授的主动权,而学生通常只能被动、机械地完成知识的理解。翻转课堂则完全颠覆了这一模式,即教师利用教学视频将知识传授阶段转移到课下,而课上则成了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知识重难点,进而完成知识消化的过程。因此,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后可以自主地根据视频进行知识学习,然后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呈现在课堂上,进而在师生的帮助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相较于传统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数学知识设计教学视频,并及时上传网络以供学生学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横加干预,而是应该利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探索。总之,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课堂的管理者。

(二)课堂时间的分配更加科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而学生自由交流和自主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知识传授阶段已经在课下基本完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思考、交流、讨论,从而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

(三)学生身份的改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发现者。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学习节奏,还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利用网上资料查询以及与教师的在线互动,自主突破知识重难点,而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积极地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样,学生就从传统课堂上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翻转课堂不仅对传统课堂的教学地位构成了威胁,更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资源的应用方法提出了挑战。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地区已经具备了课下进行网上学习的物质条件。

其次,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初期,他们一方面乐于探索,另一方面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构建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发挥初中生的个性,并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认识到合作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

再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之间是分离的,因此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较差。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知识的含义,进而提高其知识运用的能力。

最后,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教师机械、抽象的讲解来理解数学知识,并在做题中熟悉知识点,但是难以形成数学思维。而在翻转课堂上,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在探究中理解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公式、每一个理论产生的背景。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知识的深化中实现思维的发展。

(一)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教学理念的革新。

教学改革要理念先行。翻转课堂既是一种实践型的教学模式,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教学实践相机结合的产物。而在初中阶段,很多教师长期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一时间难以接受、消化翻转课堂理念。

面对这一问题,学校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通过教学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方式,转变教师的思想,讓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跳出来,从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出发,使其逐渐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来;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如学习视频制作技能,提高视频质量,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到翻转课堂的构建中来,改善师生关系,主动走近学生,打破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并在课堂上营造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二)明确教学目标,制作优质的教学视频。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内容,还要形成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更要在知识的探索中实现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树立。基于此,教师在翻转课堂的构建中应该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并以目标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一定的`要求。在翻转模式中,视频的质量是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微课的特点,将知识点集中起来,以保证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最精髓的知识点。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課时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视频中通过恰当的情景创设引入主干知识,然后结合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对等式、方程的区别进行思考,最后利用短小精悍的习题检验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当然,在视频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从视频评价中收集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现视频制作中的问题,以不断总结、改进。

(三)鼓励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前面已经提到,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即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索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并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利用适当的课前引导,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国古人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其次,教师还应该重视课堂中对学生的引导。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堂成为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还应该为学生营造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先鼓励学生进行组内合作讨论以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如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则可以通过组间合作或者向教师请教来解决。这样的课堂设计将每一个学生都纳入到了讨论之中,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也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在探索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四)完善成果展示,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构建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数学教学中单纯的知识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自主学习中的体验纳入到评价中来。

例如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针对视频内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知识测验,还应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网上学习的体验进行总结,调动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而在课上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对其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当然,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尽量保证以鼓励为主、纠错为辅的评价方向,从而让学生在评价中能够树立自主学习的自信,并在自我反思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普及,翻转课堂模式的建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掌握教学视频录制的技巧,总结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2]李益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48.

[3]曹文娟.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j].求知导刊,2016(03):112.

[4]刘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5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