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某一观点或某一理论,设计或选择一些典型的、疑难的、有争议的案例,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这种讨论有时会是热烈的、尖锐的,信息资料会是多重的,答案也会出现多元的。教师在其中进行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可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极地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选择和设计典型案例
案例是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
1、案例的设计和选择,要具有针对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那种与教学内容挨不着边,或是反复讨论无法下定论的案例应该绝对避免。论文参考。我们在《企业管理概论》课的案例教学中,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并设计了针对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案例, 既有企业管理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既有大型企业的案例,也有中小企业的案例。例如通过“海尔”海外发展战略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
2.案例的设计和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选取学生身边企业发展的案例,如庄园乳业、cdma之路等。另外还有一种选择案例的方法是由教师提出一些课题,让学生自己用课余时间会调查,上网或到图书馆去收集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写出文档来相互讨论交流,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的设计和选择应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理教学主要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具体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后面三种。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
案例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应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口说话阶段
开口说话是案例教学的起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大多数学生宁可动手写,也不愿动口说,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无法讨论,案例教学也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缺乏自信,不敢站到大众面前讲述自己的观点,二是有我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唯一目标是考学,因此学生和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中考和高考进行,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在学习中广泛应用,把学生训练成只能写,不能说思维僵化的人。
因此,要实施案例教学,首要的工作和任务是让学生开口。具体的办法有:
1、开方式谈话,树立学生的自信。在案例教学之前,安排一次以上无主题的谈话和讨论,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向大众随意的开口说话,只要上来,无论讲什么,讲的好坏,都给予称赞和表扬,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论文参考。
2、采用强迫性的手段,消除学生的紧张心里。有些同学不愿意开口,是因从来没有在公众面前讲话的经历,心里紧张所致。采用点名的办法,强迫他上讲台去讲,刚开始可能表达不清楚,有了经验心理因素客服以后,情况就会好转。
(二)讲述案例阶段
学生开口说话以后,就可以进行第二个阶段即讲述案例阶段。讲述案例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归纳总结事务的能力。同时在这个阶段,可安排一到两次有主题的课堂讨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解放禁锢的思维。
(三)分析案例阶段
寻找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和核心。这个阶段可以细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撰写案例报告,由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知识独立撰写案例报告,没有形势要求,只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即可。第二步小组讨论,由学生自愿组成几个小组,就案例中的某些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第三步课堂讨论,由学生选派代表或自愿上讲台,发表对案例中所存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并鼓励就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从而深化对某些事物和理论的理解。第四步后续作业,结合案例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强化对案例的认识。例如在讨论庄园乳业这个案例后,就给学生布置了“大学生乳品饮用状况调查”和参观庄园公司的作业,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案例教学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训练,就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和教师互动良好,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案例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1、案例教学生动形象,有利于深化和理解理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真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
2、案例教学中的民主、科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3、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案例教学创建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特别是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反思”进行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论文参考。而案例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原理规则举一反三,这样有利于他们获得解决其相关问题的策略知识和能力。
案例教学是对学生和教师能力的双重考验和锻炼,需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使其更加科学和有效,以便在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二
此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活动中自始至终以幼儿的兴趣为主。从开始选座位(喜欢什么颜色,就坐到那种颜色跟前的椅子上)到回答问题(谁愿意告诉大家)再到动手操作(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表),教师非常尊重幼儿每一次的选择。通过选择强调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来激发、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活动以一只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展开,教师能及时捉住深挖教育契机,对幼儿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幼儿探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设置问题,来挑战幼儿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给每个幼儿提供交流、发言、参与的平台。教师的语言交待清晰,亲和力强。
活动时间有点长,活动的难点突破的不明显。原因一提问:毛毛虫从星期日小小的卵壳钻出来,到星期六长成什么样?幼儿回答:“变成一只花蝴蝶。”我的预设答案是毛毛虫长成又大又胖。我当时再三引导,幼儿的答案始终有点偏离。紧跟着的提问是:“为什么毛毛虫从星期日到星期六会长成又大又胖的?”幼儿回答:“吃了许多有营养的东西”。幼儿的回答重点围绕着吃的什么东西,而我的提问目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之间发生的变化关系”。我一直在深深的思考这两处的提问,是否突出问题的中心,语言组织是否精练,诱发式引导是否到位?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我的语言优式等等。如果把第一个提问改为:毛毛虫从星期日到星期六经过一星期的时间长成什么样?也许更符合幼儿的逻辑思维,更贴近生活,也为我下一步的引导起到铺垫和梳理的作用,第二个问题抛出后,幼儿回答偏离中心时,教师应该顺着幼儿的问题和兴趣点及时引领幼儿的思考方向,如:毛毛虫在一天里吃这么多有营养的食物会长大吗?为什么?这样以来幼儿思考的方向就不会偏离中心。原因二多媒体的效果侧重故事的内容,如果把知识点与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相结合,就能更好的服务于活动需要。通过以上两处我深深感悟到一位教师的应变能力、随机性、观察力和对教材、幼儿的熟悉程度直接会影响到对这节活动的驾驭能力。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三
起点一直是20世纪会计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曾出现过会计本质论、会计假设论、会计对象论,会计动因论、会计职能论、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等,仍存在争论的是会计目标论和会计环境论。以上几种理论都是从某个角度看,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则来支持,不容易立脚。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必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考察,才能确立起来。本文试从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符合的条件,及对会计目标论和会计环境论的评价,得出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相结合才构成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结论。
一、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具备的条件
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人点,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有总起点和分起点(多层次)之分。从整体上讲,会计理论研究只有一总的逻辑起点,具体研究某一会计理论问题时并不一定要从总起点开始进行逐步推演,只需从分支起点出发即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同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严密性,及对会计实践的指导和预测作用,在确定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时,必须要给出其必备的条件。
(一)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研究事物必须先知道事物的现象,然后从事物的现象中去发现本质,可知性是指只要具有一般知识的人就能正确地认识该事物。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更需要本身的可知性,如果研究起点就模糊,推理出的其他范畴必然模糊,构建起来的理论必然经不起实践检验。
(二)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能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会计系统是一个由多要素有机构成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但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之间木能直接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必须要有一个中介,只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连接,才能从复杂的会计环境抽象出某些供会计系统处理出信息;也只有通过这个桥梁建立起来的会计系统才是严密而有用的会计系统,由此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才是严密而的理论体系。
(三)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能够对其他范畴进行推理论证。会计理论体系由许多范畴构成,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是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起点是可知的,通过它要推理出其他抽象的范畴。推理过程要经得起论证,才能保证构建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的严密性。否则,会产生由一个起点推理同一抽象范畴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会计理论的模糊及混乱,从而不能发挥会计理论的指导和预测作用,最终导致该理论成为一种诡辩的无用的理论。
(四)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会计理论从会计实践来,又反过来指导会计实践,并在会计实践中得到检验,不断完善和。只有与实践联系起来的理论才是有用的科学的理论,需要以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为枢纽,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一端在实践里面,一端在理论里面,使二者有效地联系起来,只有用从会计实践中找出的会计理论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
二、对会计目标论和会计环境论的简要评析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流行了多种起点论,只有会计目标论与会计环境论具有一定逻辑性,但又有其片面性的一面,因而不能成立。
(一)对会计目标论的评析。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从而导致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这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会计目标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念逐渐在美国会计界得以确立并达成共识。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工作范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后,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才由会计假设让位于会计目标。
起点推导的其他抽象范畴的涵义也不同,同时也造成不同的会计目标连接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的方式也不同。因此,由这种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既不严密,也缺乏科学性。
(二)对会计环境论的评析。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是会计外环境与会计内环境的有机组合体。会计外环境是指、、经济和中同会计相关的部分,包括主体的其他职能活动、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活动、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有关法律制度、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会计内环境是指会计实践及其发展,具体体现为各个发展阶段的会计人员价值观念、会计思想、会计工作程序与、会计工作手段、会计工作内容等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因素。
会计环境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认为: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由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会计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着会计程序和方法。而会计假设则受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申,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为: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假设、对象――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这种观点有合理性一面,由会计环境为出发点揭示会计的发展,把会计理论建立在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便会计理论有了物质基础。但是,这种观点犯了一个西方的错误,即存在决定一切,近似一种“宿命论”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物质决定作用。
环境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会计之所以能从“结绳记事”成为国际商业语言,正是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变革的结果。但是,会计环境仅指会计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客观条件,以此为起点会计不能探明会计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性。会计环境虽具有可知性,但不能将其自身与会计系统连接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也不能推导出会计其他的抽象范围。再者,这种观点同样造成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模糊性,连接的多样性,从而导致连接环境和系统的模糊性。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构建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样不严密,也缺乏性。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的结合成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合理性
会计目标或会计环境都不能单独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二者都是极端的观点,一个夸大主观能动性,另一个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都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会计理论体系申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对会计理论体系申的其他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会计理论体系构建起着决定作用。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不能割裂一方。在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客观的莫过于会计环境,而最主观的莫过于会计目标,所以,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才是会计理论研究起点。
(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
计环境是可知的。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互,会计环境在一定的时期是可知的,而会计目标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但人们往往会有一些超现实的想法,由客观或主观的单方面的作用会产生多种会计目标。但人的主观意识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只能偏向某一特定的会计目标,因而,这时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就是可知的、惟一的。
(二)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能够推理论证出会计理论体系的其它抽象范畴。会计理论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等方面,其中会计环境和会湘标的作用很关键。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和主观的会计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要素。一定时期的会计目标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推导出特定的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概念、会计准则等,并且是确定的、经得起论证的,其推导关系为: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假设、概念、本质、信息特征等。
(三)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联系起来。会计实务在会计环境中进行,会计环境联系着会计实务,而特定的会计目标是推导会计理论体系其他要素的关键,并且也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因此,二者的结合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其间的关系是“会计实务――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理论――会计实务”。
(四)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能够连接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会计环境虽然不能连接自身和会计系统,但由它产生的会计目标在这时发挥它能够连接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的功能,反映出它们在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中的分工,才反映了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中必须要体现出主观因素,其连接关系可表示为下图:
会计环境(筛选过的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
会计目标会计系统
由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为: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一一会计实务。
四、小结
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必须具备前述的四个条件,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辩证地去思维。以前的观点舍弃一方面而突出另一方面,是不科学的。只有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考察,才是唯物辩证的。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四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颗心唤醒一颗心。
--题记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这是龙文教育的办学核心宗旨。旨在警醒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用责任与良心去灌溉祖国的花朵。但是,我从工作里一年多的学习中得出的结论是:教育,不仅仅是一项良心工程,更是一项浩大繁琐的智慧工程,而且这智慧并不是说说而已。
一、用智慧带动课堂
作为一对一的教学工作者深知,一对一教学和班级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不能够很清楚地认知差异,就会出现很多“重复性”与“垃圾式”的教学模式。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容易陷入“填鸭式”和“题海式”的枯燥教学程式里。久而久之,孩子厌学,教师倦怠。智慧的教师则是把学习或复习的工作扔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添上课的积极氛围。比如可以在考前的复习课上扔给学生这样几个问题:
1.你认为这段时间你学的最好的模块是什么?
2.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3.你觉得学习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4.你对复习课有哪些好的建议?
5.你对老师有什么建议?
良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巧妙地避免了被动性地听课局面,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出针对性的重难点有效各个击破,取得高效率的课堂效果不失为一种智慧的策略。
二、智慧管理可用“以法治生”、“以爱引导”代替“反复说教”。
管理我们手里的学生,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建立师生关系的初期就要订立好原则与标准。否则界限不明,后期的教学工作就成了无用功。此外,作为教师的我们易于陷入居高临下的境遇,将自己摆在中国传统的说教者和拯救者的位置上,一两次,一两个月的教育就希望学生能够“脱胎换骨”,这未免有点异想天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学生的改进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过程,对待学生固然要严厉,但是更多的'是心灵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沟通。面对各种脾气古怪的后进生,教师应该学会冷静理智地对待和付出关爱。因为我看到很多老师曾经尝试做了很久的道德说教者后却看不到学生半点变化时就会如激怒的狮子,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多一点理智,让脾气性格古怪的孩子发完火,使完性子,抑制住我们内心的怒气,慢慢去感化和教育。人心都是肉长的,教育的本职其实就是让血肉鲜活的心开出美丽的花朵,让坚如磐石的心柔软鲜活起来。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艰难而细腻的工作。
三、用智慧与学生相处
平时的教学任务和整理道具任务比较繁琐,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人力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充分发师生间的互动作用。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有“事”可做的,并且在做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价值感。面对学生,我们决不能从心底里将他们划分为三六九等,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去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中国的经济发展愈发讲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成功的标准呆板地被固定为有钱有车有房,孩子成功的标准也被唯一地固定为第一第一还是第一。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目的很呆板,认为只有第一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才是最根本的价值体现。于是实在学不好的总不能得到认可的孩子就开始转移注意力,久而久之,行为便会出现偏差。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只有学会让学生在教师恒久的引导下“亲其师”才能令学生“信其道”。否则一味求快求成果,急功近利的心态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纵深的隔阂与鸿沟。用爱去沟通是一门恒久而艰难需要不断学习的艺术。因为每个人的耐性是有层次的,很多教师在长时间反复苦口婆心地教学后仍然不见成果,这个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便深感挫败,面临巨大的瓶颈。这就让我们不但怀疑孩子更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于是在教师的道路上能够走下去并且能够作为成功教育者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有恒久耐心和爱心的;一种是不断总结教训并且不断尝试新的方法的。二者真的缺一不可,归纳为一句话则是有智慧的人。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五
一、计算教学的变化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各种教材相应的进行了重组和改版引发至课堂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新的课程标准中数与计算的课程也同样有了自己新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二、计算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 《解决问题》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图中操场上一共有3组跷跷板,每组跷跷板上有4个人,跷跷板边上一共又有7个人在玩耍,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7+3×4,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二)关于估算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人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 ),教学楼高20( ),鸡蛋重50( ),西瓜重( )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
(1) 62.7×0.45=440.86 (2) 483×0.64=309.12
(3) 0.04×68=0.17 (4) 0.84×7.5=0.705
第(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第(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
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关于算法多样化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
2.算法最优化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
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我以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作者简介:周凤娟,女,30岁。师范毕业,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安丘市教学新秀、潍坊市优质课一等奖。所执教的课在10月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讨会石家庄年会上获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在《山东教育》上发表文章三篇,所撰写《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获人民教育出版社优秀奖。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六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或许有了初步的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含视频资料)、大纸蛙两只、大纸带一条
学生: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3分钟):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参加过跑步比赛啊。
老师想请两个小朋友来比一下(选两个小朋友,一个站在1号位,一个站在2号位,事先在地上粘两条线),其他小朋友做裁判,谁先跑到老师这儿,谁就赢。(师发令:预备,开始!)(看学生反应)
根据孩子反应,借孩子之口说出比赛的不公平。
设问:“要怎么比才公平?”
再次比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跑步结束后,两个孩子各奖励一只小青蛙。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熟悉的跑步比赛,调动气氛,同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跑也为后面的青蛙跳远比赛的公平性奠定了基础。)
(一)聚焦(5分钟)
1、故事导入
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个故事。秋天到了,森林里动物们准备举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小青蛙看见了,它好羡慕啊,自己都没参加过运动会呢,然后它赶紧把这个消息去告诉了它的伙伴们。
小青蛙围在一起讨论,一只小青蛙说道:“我们青蛙弹跳能力可好了呢,要不我们先挑选一个跳得最远的去参加比赛,肯定能得冠军呢!”“派我去,派我去,我跳得可远了!”一只小青蛙急切得说道。另一只小青蛙不服气了,说道:“哼,我跳得更远呢,应该派我去!”然后这只也想去,那只也想去,大家都想去。
2、问题聚焦
(1)小朋友,你们说怎么办?
(2)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比出谁跳得更远呢?
(师及时作出评价:哦,你说得真棒(奖励小青蛙)。谁再来说一说。)
3、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
师:从同一条线上开始跳,我们把这叫做起点。蹦,跳了一跳后,它从起点跳到了这里,最后落地的地方,我们称为终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起点和终点。(板书:起点和终点)
(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出起点和终点。明确共同的起跳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二)探索及研讨(33分钟)
1、确定起点、终点和比赛规则(7分钟)
(1)(出示纸带)大家看,这个就是我们青蛙跳远的赛道。(黏贴在黑板上)
(2)我们先要标什么呀?(板书:画起点线。)
(3)(出示两只大纸蛙)两只青蛙要准备跳远了,小红蛙先跳,在起点的位置上站好(师故意将身体压在起跳线上,看孩子的反应)。小青蛙要准备起跳喽(看孩子反应)。引起孩子冲突,不能踩线,要对准起跳线。引出:为了比赛公平,头对准起点线。
(4)一只青蛙跳了一跳后(同时配音),设问:我们还要标什么?
终点怎么标呢?
板书演示:在青蛙的脚部画线作为终点,也就是离起点最近的位置处画线。
(5)板书演示:小青蛙第二次跳,这次跳得更远了,可是跳歪了,怎么办? 演示:找到青蛙离起点最近的位置,画线作标记。
(6)板书演示:小青蛙第三次跳,头反方向了,怎么办?演示:同样的方法,在离起点最近处画线作标记。
(7)设问:三次跳远成绩,我们取哪次最为最终成绩啊?生:最远的那次。
师:将最远一次的线画长。
讲述:所以起点到终点的这段距离就是我们小青蛙跳远的距离。(板贴:箭头、距离)
(设计意图:利用黑板逼真的板演,渗透公平比赛的规则,引导孩子知道如何对齐起点和确定终点。)
2、热身运动(4分钟)
(1)谈话:等下我们每个朋友都扮演一只小青蛙来进行跳远比赛。如果你是红色的,那你就是小红蛙。你要让你的小红蛙跳起来,并且跳得远哦。比赛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下热身运动,练习练习怎么让我们的青蛙跳起来。
(2)(出示图片:纸蛙)小朋友们看,青蛙上下有两条线,我们按的时候把手指按在上面的一条线上,按下去后小青蛙的身体是这样有点往后的,就像弹弹弓一样,往后拉,松手后,青蛙就能弹跳出去了。我们来看个小视频,看看老师是怎么跳的。
(3)微视频:青蛙跳远。
(4)学生活动:试跳青蛙。(组长拿出材料盒里的小青蛙,按照编号分发给对应的小朋友)
(5)示意:会跳的举手。活动结束后,组长将青蛙放回材料盒。
(设计意图:比赛前的热身运动,让孩子尝试怎么弹跳青蛙,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青蛙比赛打下基础。)
3、青蛙跳远比赛(22分钟)
(1)做要求:接下去我们就要来进行比赛了。老师给你们两人一个赛道。起点的位置已经标注好了。我们来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2)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视频,我们来看看小朋友是怎么跳远比赛的。
观看微视频:青蛙跳远比赛。
(3)(老师要考考大家刚才有没有认真观看)设问:小红蛙跳了几次?(师补充:不管远近每只青蛙只能跳三次,如果跳出赛道或跳到地上了,可以再来一次。)
一个小朋友的青蛙跳,另一个小朋友干什么?(提醒:做标记的时候,先按住青蛙不要动,然后再做标记)
三次跳完以后,取最远的一次,还要标上什么?(板书演示:姓名写得大一点)
(4)谈话:每个小朋友跳好以后我们四人小组中再来比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找出小组中的冠军。
演示:冠军产生后,我们将冠军最远的一次用剪刀剪下来,然后贴到黑板上来。(提醒:使用剪刀要小心,不要伤到手)
想不想来比一下。
做的又快又好的小组奖励小青蛙哦。
名,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活动结束后,要求将材料都放回材料箱里(小组长负责)。
(6)设问:大家看看,谁(第几组哪个同学)的青蛙跳得最远啊?(预设
孩子可能起点没贴在一条直线上)
引导孩子说出要对齐起点,确保比赛的公平。
师总结:对齐起点,比较终点。
的团结协作能力,并且进一步明确起点和终点的标识。利用孩子间互相比较谁的青蛙跳得远,让孩子进一步意识到对齐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三)拓展(纸蛙折叠方法)(2分钟)
1、出示大纸蛙:给表现好的小朋友(5个)和表现好的小组(前二)各奖励一只大纸蛙。
2、师:其他小朋友是不是都很羡慕啊,别着急,青蛙的折法在这里。
出示图片:纸蛙的折叠方法。
3、每人一张印有折叠方法的纸和一张手工纸,课后可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去折一折,用老师今天教的方法去和爸爸妈妈进行纸蛙跳远比赛。
(设计意图:亲子活动,让孩子在一个新的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公平测量的意义)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七
1. 计算教学太依赖于情境。主要针对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2. 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同样是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教师一味地刻意引导,致使学生为了迎合老师,想一些低价值的、原始的方法来充数。
3. 课堂练习时间没保证。现在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越来越少了。
4. 口算不讲速度。
二、计算教学的对策
1. 引入形式要多样。
2. 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3. 保证适量的练习。
感想:
我在教学计算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同样也出现了上述的误区。计算是学生的最基础的知识,但我发现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降低了,主要表现在计算的准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而学生对计算这一部分也没多大的兴趣。同样我认为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往往要做练习了,下课铃声也响了,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这也是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在以后的课堂40分钟内必须要保证有10分钟的时间练习巩固,同样也要保证练习的质量,加强学生平时的口算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八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生命的火焰!英语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的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对学习者智慧的培养。
从教十多年来,接触并使用过很多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新课改这几年里,更是学到并使用了不少的新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适合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课堂。总之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要讲究英语教育教学的智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自学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使学生从苦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
一、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1、适应期:其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着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预习前,教师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好笔记,课堂上释疑,并将有关的材料发给学生,他们首先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讲解、讨论。
2、半自主期: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每一周我都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们共同确定一周内要上的内容,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决一部分难点,课堂上进行以某组主讲,其它各组提问,这样学生间相互动起来了。教师讲学生之所想,做到了有的放矢,课堂的听课效果大大提高。
3、自主期:“以课本为依托”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确定重点、难点,在有关的参考书中寻找答案,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释疑,相互补充,教师总结,测试预习效果。实际上,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贯穿着三个阶段的是自测,即设立学生题库。学生根据所预习的内容,以组为单位各出一份试卷,进行互测互检,教师将这些试题汇编就是他们单元复习的资料。
二、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一位教育家在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认为教师只有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感染和吸引学生,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记单词词汇是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恰恰就是单词词汇了。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记英语单词感兴趣。
记单词是十分枯燥的,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到一处。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几十个单词抛给学生,规定用多少时间给我记下来。学生一定会非常反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酝造一个非常宽松的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记的话,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把记音标和单词的任务完成了。
三、主要实施途径
实施途径是教育机制的组成部分,是理论的实践形式。培养中学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促进自学能力形成。
1、在管理上,建立学习小组,研究初期强调每位学生认真做好预习,辅之以检查督促评比;中期以特色为主,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后期互帮互学,小组竞争。
2、在教学上,以人为本、以情为线,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操作上,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学生预习能力与阅读能力作调查。一是对前期水平和后期水平作对比,二是了解学生对待预习和阅读的前后不同态度作比较。
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反馈,不断调整充实研究的内容,使研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因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个案研究法:抓好两头带动中间,通过对好差两头个案追踪调查,有更多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带动全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近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得到了领导、同事的热心帮助,我的学生与我一同成长,我学会了许多英语教学法的智慧,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健康人生观,即:乐观、自信、进取!我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自豪!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九
识字教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更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教材的固化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原因出现问题,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本文即从当前苏教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阐述趣味教学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助力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苏教版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效果不明显
基于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仅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统以及文字的大量练习,强调的是“多练多做”,而并非“多想多思”,并为注重提升学生对于认识文字的兴趣以及文字形成的内在原因[1],也无法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文字组成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文字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学习的兴趣下降,积极性不高,自觉学习的习惯与意识难以养成,但偏偏小学教育阶段又是学生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重要培养阶段,尤其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汉字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影响巨大。因而这种单一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小学语文的教育效率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二)学生智力发展尚不成熟,文字理解能力较低
在小学受教育阶段,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们的智力发育尚不成熟,因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也相比较成年人来说较为低下,而语文识字能力的培养又是一项内容较“硬”的教育,唯有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以及内容才能真正的将该文字牢记于心并成功的运用出来。但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约2500多个汉字,如果每个汉字都要进行大量的注解的话,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完成,这种文字理解能力低下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往往导致学生在小学教育时期形成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影响在更高教育阶段的学习活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厌学、退学等情况的发生。
(三)苏教版教材选字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现实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汉字的选用是参考以往的教学内容与一定的教学标准进行的,但由于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各种生僻字也浩如烟海,因此在生字的编排与安插时出现失误,导致生字的放置位置与汉字的实际使用情况不相符,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对生字的理解产生偏差时,如在苏教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生字表中,“诳、虞、蜻、蜓……”等20多个生字不属于课后生字表的非常用字,这样的情况在二年级语文的教材中也有出现。因此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选字不合理,与实际情形相脱离的问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及知识储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对所应该掌握的生字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二、提升小学语文苏教版识字教学的策略与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趣味识字教学活动
传统的小学教育方法不仅无法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反感,因此,要进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开展趣味识字教学活动,在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的同时,达成教育的目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教材中选取必须掌握的部分汉字,将其拆解成不同的汉字组成,如将“思”拆解成“田”和“心”,将“好”拆解成“女”和“子”,以此类推,将拆解好的字制成卡片分发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造字大赛,以最终拼出的汉字数量作为裁定胜负的依据。通过这种趣味的识字教学活动,再让学生们巩固已学汉字的同时,又能根据生活经验掌握更多新的汉字,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互动与课后练习相结合,提升学生对于生字的理解能力
生字又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对于生字的理解并加强其对于该生字的练习和运用,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避免因生字的使用不当产生不良的影响[2]。比如在苏教版的课后生字练习中,造句是基本的练习形式之一,以“崭新”为例,是“全新、极新”的意思,一般用于形容新事物,如果在教学活动不注重对于该生字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崭新的太阳”等错误的运用。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汉字的释义之外之外,课堂互动也是增进学生对于汉字理解的重要方式,如在课堂中以汉字所包含的意思设立情境,让学生们融入其中,以此形成对于该生字的情景模式,帮助学生生动的理解其字形与字义,课后在用作业的形式进行练习,复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三)突破教材合理开展教学内容,使之与现实运用相匹配
由于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生字编排上与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这一方面的改进与完善,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进行内容的设置,而应突破教材联系实际合理开展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匹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与运用生字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也有助于顺利实现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中生字部分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阶段识字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所能起到的影响是巨大的,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汉字总体上虽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仍需要不断的改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便通过阐述趣味教学对于识字能力提升与教学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工作人员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提供借鉴和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所学知识充满探究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可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兴趣盎然,积极探索,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尽可能多地让每一个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获得科学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创新火花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实践研究中点燃了。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让课堂更为精彩。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一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孔子。他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教师启发学生时,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主要方法和规律是:
1.以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形成启发式教学的思索主线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重点,而突出重点就不能不有所舍弃。因此,中学语文课文的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强调“一篇一得”或“一篇两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学时以教学重点贯串整个讲述,让所有的讲述紧扣教学重点,努力把重点讲深讲透。这样,由于教学的口子开得比较小,就使学生在集中突破中获得强烈的效应;还由于每篇课文的个性与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使得每一篇新的课文的讲述吸引着学生进入新的思维天地。
我们在讲课文时虽是“一篇一得”“一篇两得”,但这篇是按计划安排的这“一得”,那篇是按计划安排的那“一得”,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确定教学重点很有讲究。例如教学初中语文第一册《小桔灯》一课: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来看,第一册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而《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的五篇课文,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因此此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上。还有《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以“说话要有条理”作为本单元教学语文知识的重点,因此结合课文的实际,此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叙写、刻画人物”上。只有这样确定各课的教学重点,才能使各篇课文的“辐条”指向了单元的“轴心”,使各个单元的“辐条”指向了整个教材的“轴心”。
2.借助导读提纲建立起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
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块去,这就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能是乱问,必须有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并且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教学目的及内容重点常不能很好把握,必须使学生对讲课的思路有所了解。为此,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借助导读提纲去建立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确定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要求教者善于抓出总的问题,以此去总领课文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编导读提纲,则要求教者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把小问题提出来,以此统领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总的问题与各部分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1][2]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二
关于词语教学的教学论文 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谢嫦娥
【内容提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词语教学中,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理解词语、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词语教学应通过点激想象,感受词语的形象;通过比较碰撞,挖掘词语的内涵;通过突破表面,走近词语的意蕴;通过拓展引领,漫生词语的意趣;通过品味感读,展示词语的音韵。让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从而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领略词语的魅力。
【关键词】词语 感性 内涵 意蕴 音韵
一位教育家说过:“不要把‘祖国’这样一些词像廉价的钱币那样塞给学生。”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的一个环节,通常是老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芳香来不及品味,尤其是像‘祖国’这样一些美好而意蕴深厚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
其实,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记得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诚然,小学生学习词语,多半是从感性化、形象化入手,逐步走向概念化、理性化,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词语教学要从这点出发,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词语的内涵,实现理性提升。
一、想像,词语形象的感性显现
有些词语经过解释,意义不成问题了,但词语本身所包孕的形象也丧失了,这些词语不能解释了事,要引导学生去通过联想、想象去体味词语的形象性。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王崧舟校长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二泉映月》中的一幕精彩片断。
教学片断1:《二泉映月》片断
(课文中有这样的三句话: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 „„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
生:我觉得是坎坷。(教师板书:坎坷)师:闭上眼睛,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让自己走进70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个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学生反馈)
生1: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苦闷。
生2: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生3: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
„„
在这个片段中,王老师以“坎坷”为支点,通过想象等手段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在多重语境之间实现了词语理解,使本来相对静止的、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联想力和深度思维。
二、碰撞,词语内涵的感性灵动
有的词语用同义去代替(即所谓换词),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畅贯,但表现力会因之而大大削弱。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飞来飞去”。但仅仅通过“换词”来达到对词义的理解,却又显得肤浅,不够全面、生动,缺乏美感的体现。此时,若辅之以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就能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多种方法层层递进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不同的词语表现力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的同时,感悟祖国语言的精妙!
三、突破,词语意蕴的感性放射
有些词,从词语解释上看是很理性的,这相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其实,我们老师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突破这种客观限制,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如:人教版第十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靠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老师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对此,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有的说: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车夫的脸蜡黄腊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五十开外了。有的说: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明显的营养不良。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反应更热烈了,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身体肯定不好,他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这时候,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学生也跟着动了感情。一个说:“我一定会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医院去。”一个说:“我一定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一个说:“我一定马上打电话给我爸爸,我爸爸是个医生。”
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得到感性放射,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四、拓展,词语意趣的感性漫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今的词语教学方法千姿百态,但教师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及文本的把握,以及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吸收。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意象生动,意蕴无限的词汇,这些词汇一经运用便意趣横生,如果以它的意思平实地去表达,那趣味便失去大半。诸如此类词语,容易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教学时,除了教师本身对词语内涵的正确解读之外,还要选择恰当的教法,适当拓展词语的外延。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托学生课内外知识和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展开教学,定然妙趣横生,同时,又夯实了文本教学。
教学片断3:苏教版第十二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生:我看出了她的“金蝉脱壳”计。“‘啪’的一声村姑倒地死去,可是倒地的只是白骨精的化身,她的真身却化为一缕轻烟逃跑了”。生:我发现了“美人计”。“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
生:我发现了“连环计”。“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差点丢了性命,她知道有孙悟空在,是吃不到唐僧肉的,决定再施诡计,让唐僧把孙悟空赶走”。
生:他还用了离间计和苦肉计。“孙悟空扮成老头„„我这条老命也和你拼了”。他用自己拼命的方式来离间师徒的方式。
生:他还用了调虎离山计。师:这里的“虎”是谁? 生:孙悟空。
生:使用了“激将法”。白骨精把孙悟空激怒,让唐僧责怪孙悟空滥杀无辜,进而把孙悟空赶走。
变老儿——离间计 调虎离山 喊救命——声东击西 说拼命——激将法 苦肉计
师:真是计中有计,环环相扣,计计相连,阴险之至。这就叫做—— 生:诡计多端。
生:诡计多端。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让学生用“三十六计”来解读“诡计多端”,以“诡计多端”为支点,带领学生沉入多重文本,在多重语境中感悟词语的意趣,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拓展了词语的深度思维。
五、品读,词语音韵的感性展示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一生读词语,教师正音:幽,涓)师:现在请大家依次读词语。(学生读,语气平淡)
生: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树枝相互遮掩,看不见天空,里边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声。
师:真美!来,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苍绿幽静。(读得抑扬顿挫,很有绿意浓浓的感觉)生:我读“流水涓涓”,仿佛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流水。
生:我读着“鸟鸣声声”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鸟在树林里边飞边叫,周围满是清脆的鸟鸣。
师:老师给你们配音,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热切地)好。
(教师用口哨模拟出了清亮的鸟鸣,学生读“鸟鸣声声”,声音里包含喜悦,读完学生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师:谢谢鼓励。
生:老师,我来读!“泉水清清”(学生充满深情,“清清”两个字读得很舒缓)我仿佛来到了清澈澄净的泉水边,里面有很多鱼儿在嬉戏玩耍,还可以望见溪底的沙石,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格外清晰。
师:好一面天然的镜子啊!你读得真美!
师:读着不同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请你把觉得最有味道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学生读其余的词语,都读得绘声绘色)
师:谁能用这些词语来介绍大熊猫故乡的环境?先自己准备一下。生(在位置上自言自语)
师:好,请一个同学来说说,让他把我们带到大熊猫的故乡。生;同学们,我们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苍绿幽静的原始森林。这里,树木郁郁葱葱,箭竹茂密,泉水清清;鸟鸣声声应和着流水涓涓,咱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天堂!(热烈鼓掌)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词语的魅力就这样牢牢地在学生心里生根了。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这样,就一定能让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使学生成为词语的“富翁”。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山西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山西教育出版社。
3、《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11。
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三
摘要:传统音乐教学的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呆板无趣,教学效率低下,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启发式教学法被逐渐引入、应用,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鉴于此,本文从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并具体阐述了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实践应用方法,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声乐;有效途径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用和认可,教师利用音乐、实物、生动的语言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启了学生对声乐的感觉,这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供都大有裨益。
一、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1)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声乐抱有一定兴趣,才能够高效地接受所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学习兴趣就自然被激发,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在学习中得到了艺术享受。
(2)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它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抢答、自由发表意见等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逻辑思维,同时引导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和能力上取得较大进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声乐知识
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讲声乐知识生动形象地讲解到位,学生就难以理解掌握。而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用生动丰富的声乐语言来传授知识,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把枯燥乏味的课堂趣味化。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快速掌握声乐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音乐教学目标较为明确,这些都为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声乐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大大提升了学生能力、想像力,课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另外,学生通过演唱、欣赏歌曲、舞蹈、角色扮演等丰富了课堂之余,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培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素养。
(2)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课堂组织方式不同的是,声乐教学过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歌唱技巧。这种“技巧+理论”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但由于我国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仍停留在班集体授课模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有效途径
声乐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发声的技巧,以达到认识和操纵歌唱活动的目的,这些技巧是学生需要通过自身感觉去体验、去寻找到的。因此,在声乐教育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方法如下:
(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
学生学习声乐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气息。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中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自然地发声,更好掌握深呼吸要领,教师可引用熟悉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想象特定的情境该发什么音。例如,教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时,就要引导学生想象置身祖国大美河山之中的情感体验,调动其情绪,加深气息,使之贯穿肺腑,这样学生在掌握气息时就更能把握要点,深刻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感受怎样才能调好气息,把握好声线,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跳音练习,练习跳音可以很好地锻炼腹肌,让学生腹肌灵活,且能在快速发音的同时能保持喉器稳定,气息更深。
(2)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声音训练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声音,歌唱者提高发音技巧的主要途径是声音训练。练声所选用的'歌曲一般是由上下音节组成,旋律比较单调,体现不出美感。由于只能机械地反复练习,影响了很多初学者声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难以掌握连音和跳音,对于声乐学习也不利。为使这一现状得以改变,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利用启发式教学法,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发声技巧。中国汉字是单音节体系,每个汉字都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想要发出清晰的唱歌语言,就必须先引导学生学号普通话。如诵读“八百标兵奔北坡”。“b”是字头,发音时要将着力点至于双唇,短、快、有力地发出“b”音,过度到字腹上。
(3)启发式教学法对声乐教学的情感启发
歌曲演唱的目的是诠释和演绎出歌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题。而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怎样训练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掌握好情感的表达,一般情况是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知识面较窄,所以对歌曲的主题、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难以深刻理解。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法对这一难题可以有效的解决。例如,教师在传授有关历史类题材音乐时,为了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可以适当讲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而更好的演绎出歌曲的艺术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能力的提升。因此,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还要将启发式教学法适用范围推广,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需求,促进学生声乐技能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4]谭锡颐.浅析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腔美,原因是没有依照字音去行腔,因此,声音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