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一
考琳·麦卡洛,1937年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她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师,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最终成为神经病理学家,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现定居于美国。
临床神经生理学顾问。考琳?麦卡洛是一位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家。作为女性作家,她尤其对女性的情感及心理活动有着深刻的感悟。
《荆棘鸟》这本书在西方文坛被誉为“继《飘》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荆棘鸟》被后人称为澳洲的《飘》。与《教父》、《爱情故事》、《穷人、富人》、《洪堡的礼物》等作品一起,被《时代》杂志列为十大现代经典作品。
爱和命运。讲述的是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族史,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帕蒂·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妇人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的演员朱斯婷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梅吉与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菲奥娜、梅吉和朱丝婷祖孙三代敢于冲破传统以不同方式追求幸福、渴望主宰自身命运的女性形象,表现了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女权运动的萌芽和发展女性自我意识的慢慢觉醒,女性对父权制压抑从自发到自觉的抗争,以及由此而改变的命运。
居下来,随着梅吉年复一年地长大,她和拉尔夫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但为了权力,拉尔夫离开了德里海达,离开了梅吉。而梅吉家也嫁给了剪毛工卢克·奥尼尔,但卢克只为了挣钱,梅吉生活的并不幸福。后来,拉尔夫却又来到梅吉身边,他对梅吉的感情使他在梅吉去到麦特劳克岛之后也去了,并在那儿一起渡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为了到罗马去担任职务,拉尔夫再次离开梅吉,之后梅吉决定离开卢克,重新回到德罗海达,她生下拉尔夫的孩子,戴恩。二战暴发时,拉尔夫也已晋升为红衣主教,梅吉的女儿朱丝婷长大后当了演员,戴恩长大了,却提出要当教士,她把戴恩送到罗马的神学院,让拉尔夫照顾他。但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脏痉挛突然发作,溺死在海里,之后拉尔夫知道了戴恩是他的儿子。拉尔夫悲痛万分,在给戴恩做完弥撒后,在悲伤与悔恨中死去了。
1、拉尔夫:
地毯上蜷成一团,像刚刚流淌出来的鲜血,”仿佛一只力竭而死的荆棘鸟。
2、梅吉:
梅吉,无疑她所有的歌声都是带着伤痛的,她最大的痛苦却还是她的爱情。她爱的人也同样的爱着她,但他是个教士。梅吉是家族中第二代“为爱而生”的女人。明知拉尔夫是个教士,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从上帝手中夺回属于她的爱人。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漫长之旅。梅吉最终得到了上帝在拉尔夫身上“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戴恩,然而戴恩却志献身于教会,离开了梅吉,而后在朝圣的路上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上帝那里夺来的东西又回到了上帝的手中。在与上帝的较量中梅吉最终失败了。“失去得到失去”,为爱与命运抗争了一生的梅吉品尝着生命带给她的得与失。梅吉在历尽沧桑后,梅吉流露出了与菲奥娜一样的神情,回顾一生,梅吉微笑了:“我己尽我所能,我无怨无悔。”
拉尔夫神父和梅吉既是荆棘鸟又是荆棘树。鸟儿寻找荆棘树,就意味着承受连生命都承受不了的痛苦,但只有承受经历这个无比巨大的痛苦,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声。最美好的东西,只有用深痛巨创才能换取,才能把生命中美好的爱情释放变成永恒。
1、三只荆棘鸟的不同抉择:
(1)、菲奥娜—无声的荆棘鸟:
菲奥娜是克利里家族中最早将刺扎入胸膛的荆棘鸟,在追求荆棘的道路上,她曾也为之奋斗过、追求过,为属于自己的幸福争取过、反抗过,但她的斗争是短暂的,她最终还是向命运妥协了,做了一只无声的荆棘鸟,默默的度过一生。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二
正的杯具是一种微妙的形式,它绝非是原本美的东西结合后又因彼此的冲突而告终的那种,而是当好不容易结合后却时常因外在压力或内心谴责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思想境地中,最终这种因环境或某种特殊原因的压力而在实际上或抽象意义上分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白瑞德与斯嘉丽,主人公背负着或沉重或戏谑等特性,在上帝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留给读者无尽的感伤,同时却使人心灵得以净化。仅有把一种感情放在记忆中或想象中去品味,同时使之在一种被呵护的状态中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物质的或肉体接触如果稍有不当都是对它的亵渎。与人共享青春,但愿独自苍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感情也一样,如果麦吉和拉尔夫没有结合,杯具的味道就会冲淡,与人在逝世前仍对他们所憧憬的保留一份绝对的神秘,的确带有淡淡的紫丁香般的哀伤!遗憾的是酸涩的,美却是令人愉悦的,这就是杯具的魅力。
拉尔夫爱上麦吉源于一种直觉,然而这种感觉却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很难说请一见钟情和理智思考后的真情谁更好,但犹如佛教中的密宗禅宗一样,终能修成正果。
感激文学殿堂里杯具的独特贡献,主人公以其悲壮,作家以其刀笔,直入人的魂魄深处,唤醒人性沉睡的或正要入睡的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从而有了参照物以修正自我,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着人的荒芜或即将失去的精神家园,使人高雅起来,杯具的高尚正在于以其悲成全人类之美!
——至拉尔夫死在麦吉的怀中及文中对战后归来的其弟兄的描述及人物的死亡安排,作者人性化及个性化色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感动之余遂乱写下自我的一点感受,时常感动,学会感恩,让自我成为“人”!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三
《荆棘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鲜活的人物描述。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生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荆棘鸟。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细细口味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述,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感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读书笔记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因此会痛就是正因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完美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正因最完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感情故事,之因此经典,也许是正因这是一个感情杯具——从两人(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杯具。在我看来,《荆棘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鲜活的人物描述。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生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展现了三代男生对爱不一样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最受宠的孩子被母亲极力挽留却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感情从门第间展开,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刻画方面所下的工夫。
很久没有通宵达旦的看书了。
第一次似乎是高中时代看《青春之歌》,为林在卢离世后看到生前的信而心怀激荡,但没有泪水;后来读续集的《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觉得大刹风景。读研前曾经通宵读过《骨指》,恐怖得难以入睡。
今晚,是不惑之年的第一次,为一本书难以入眠。
于是,阅读便多了些人生的苍凉。
而真正的结局,却是如此的撕心裂肺。只是,年龄已不再有曾经的心潮激荡。
我老了,然而,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最近又把《荆棘鸟》看了一遍。这本书让我不止一次对人这种动物的本性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同时也牵引我从现实生活中移身出来,从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度视周围的环境,在心理上不断给予调解,修正,而《荆棘鸟》是我看过所有爱情故事里最让我心痛至极的了。
一次错误的相识,一场无望的苦恋,一个缺憾的结局。处处萦绕着让人想哭的气息。它打碎了我的一个梦:我一直以为爱就是一切可能,只要友爱,什么都可以逾越与放弃。
而书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却横亘着一条无形的鸿沟,一个是皈依上帝的教父,一个是小他20岁的姑娘,放弃信仰,获得爱情,可是失去了信仰的一个人,又是多么的孤立无助,最终可怜的爱情失望的走了。而我的心也随之冷却下来。爱情于现实生活而言,原来也只是一个选择项,而不是题目本身,对所有的人,都有落选的可能。
拉尔夫在一次度假中找到了独自旅行的梅吉,爱情之火将两人燃烧从而抛弃了上帝和精神的禁锢走在了一起,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梅吉得到了拉尔夫的种子,之后梅吉生下了拉尔夫的儿子。然而梅吉对拉尔夫隐瞒了真相,直到儿子成年后也选择了做上帝的使者,梅吉无奈把他送到了拉尔夫身边。
书中最后一段文字写的非常好,我现在摘录在这里供大家慢慢体会吧。
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她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来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时隔十八年,我再次拿起《荆棘鸟》这本书,不知是缅怀师范时光,还是想在聆听一种鸟的声音。十八年前的记忆,只知道是一曲爱的悲歌,但当时内心也深深的触动了。所以当我们再次交流起来的时候,我就急不可待的想在读读她,还好朋友借我了这本一直想看却又没机会看的书。
细细品味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读书笔记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所以会痛就是因为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说来我知道《荆棘鸟》这本书有点晚,是在大学的时候。不只一次在各种推荐必读书目里看到过,这就是最初的印象了,也就记住了。后来在图书馆借书时,也多次看到了。可往往只是随手翻翻就没有再继续看下去了,或许是时机未到吧,我一直都没有看。
至于是什么原因使我再次想起这本书已经不得而知了,我只是很急切,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它。于是便去图书馆找了又找,唯独没有它的踪影。我只好在网上在线阅读了,最初是断断续续的看的。可不自觉的越陷夜深,只要有时间便坐在电脑前一章一章的看下去。看完了,还意犹未尽,又看了不少他人的读书笔记。然后又看起了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可以用震撼人心来形容。
这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伟大著作。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看这本书同时还看了另外一本时下流行的青春小说,也改编成了电影,可通篇看下来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是觉得故事很单调,人物更是没什么个性,语言也是我所不喜欢的,简直是味同嚼蜡,我算是有点理解这个词了。
这一群荆棘鸟一直在歌唱,荆棘刺入胸膛,鲜血浇灌最美的花朵,歌声成为最美的生命绝唱。荆棘鸟用歌声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用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真正的爱和美好,这本身不就是一件美好的事吗?可是生活中,更多的也许是妥协、迎合和背叛,于是有了庸常的人生和乏味的尘俗。喜欢今年春晚中的《当你老了》和《从前慢》,喜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慢,喜欢爱上皱纹和白发的温情——这些不需要荆棘刺进胸膛的惨烈,但一样需要有颗对爱和美好执着的心。我相信在喧嚣庸常的世俗生活中,也一定有荆棘鸟在用生命歌唱着,只是我们被蒙蔽的心倾听不到她的声音。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这是这本书的开头。当我看到这个开头的时候,我就知道,它已深深的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
这本书的却是一个悲剧,但却也凄美。这本书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因为权力么,地位么?男人总是想要得更多,但是当爱情与荣誉不能兼得,便义无反顾的选择荣誉,而无奈舍弃爱的人,即使内心会痛苦,但他们无法做到放弃理想。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平静的心情突然泛起涟漪:“回忆就是这样的:即使是那些充满深情厚爱的回忆也概莫能外,好像脑子里有一种无意识的愈合过程,尽管我们曾痛下决心永勿忘,但它依然能使创伤弥合。”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个人吧,也许是受了伤害离开,也许是生离死别。曾经以为的天长地久,曾经一辈子的约定,曾经觉得终生难忘的人儿,曾经在心中生生割开的深深沟壑。却都在时间的迁移中,冲刷得干净,即使再努力的镌刻,也会被时间冲淡,再深的沟壑,也会由时间填满。
拉尔夫,他爱着梅吉,从她还是个孩子时就爱着,直到生命完结的那一刻,他们之间本没有任何的阻碍,除了一个原因——他是个教士。可是,为了对权力的追求,在梅吉与教会之间,他还是选择了教会,他得到了一个人应该拥有的一切,金钱、名望、地位,而正因为他的选择,也注定了他的爱情不会圆满,注定一生要受到灵魂情感的洗理与挣扎。
梅吉,坚韧、忍耐、包容、优雅,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她最大的痛苦却是她的爱情,她无法与上帝争夺身为教士的拉尔夫。最终,她选择了卢克做为拉尔夫的替身,本想与卢克相安过上一辈子,可是,卢克却是个金钱的崇拜者,一个地道的守财奴,在他心中,梅吉也只不过是个挣钱的机器,他对田地的爱,对甘蔗的爱,远远胜过对梅吉的爱。对于这些,梅吉也以自己特有的坚韧而坚持着。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这是一种至高无尚的领悟。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真心的付出!!!
细细口味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述,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感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读书笔记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因此会痛就是正因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完美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正因最完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感情故事,之因此经典,也许是正因这是一个感情杯具——从两人(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杯具。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他不能谈感情,他也以为自己能够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就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那时的梅吉只是一个9岁的女孩,却照亮了拉尔夫的内心。在梅吉长大成人之前,两人有过一段温馨完美的时光,正因那时能够不必避嫌。但是随着梅吉的长大,痛苦和矛盾也就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取了他的事业,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期望梅吉能够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但是,谁能想到,梅吉选取的丈夫,居然也只是正因他酷似拉尔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这样的境况之下重逢,最后情感战胜了理智,拉尔夫屈从于梅吉的愿望,梅吉也如愿地从上帝那儿偷来了拉尔夫——一个属于他们的儿子。正因她知道拉尔夫永远也不属于他,那么得到他的儿子,就已经是上帝的恩赐了。从此,梅吉离开了她的丈夫,守着一双儿女回到了家乡。结局,偷来的东西自然要还回去的,当他们唯一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觉得也卸下了心头的包袱。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他的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应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向是个坚强的人。
在我看来,《荆棘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鲜活的人物描述。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生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展现了三代男生对爱不一样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最受宠的孩子被母亲极力挽留却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感情从门第间展开,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刻画方面所下的工夫。
可能是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熟练的写作技巧,十分传神的眼神和心理描述,和很多不经意间说出的经典的有哲理的话,使我不时的产生共鸣,因此会让我觉得这本书十分好看,同时又说不出它哪里好看。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四
荆棘鸟:是传说虚构的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一生只唱一次歌。从离开巢开始,便执着不停地寻找荆棘树。当它如愿以偿时,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着血泪放声歌唱——那凄美动人、婉转如霞的歌声使人间所有的声音刹那间黯然失色!一曲终了,荆棘鸟终于气竭命殒,以身殉歌。
这种惨烈的鸟像极了书中为爱情献身的三代女人。
本书从女主梅吉三岁开始写,横跨五十多年。梅吉的妈妈是以为从小家境优渥的千金小姐,爱上了事业有成且有家室的政治家,即使他不要她,她还是为他生下了孩子弗兰克。家族以她为耻,让她下嫁给工人帕迪,逐出家门。
对丈夫言听计从的菲,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人,没什么可以是她欢喜,尽心尽力照顾几个孩子,却没有热情,唯有弗兰克是她的光芒之源。然而弗兰克二十出头就踉跄入狱,分离了三十年。对于帕迪她有的只是感激,帕迪那么爱她,她都始终紧闭心门,直到帕迪在大火中烧死,她才发现她已经爱上了帕迪,为时已晚。
梅吉继承了母亲那种淡然的品质,从小被忽视,10岁以前只有弗兰克疼她。10岁,收到有钱姑妈的召唤,举家来到德罗海达,她遇到了拉尔夫神父,28岁的神父对这个美丽的小女孩一见倾心。菲压根就不关心这个女儿,梅吉来例假以为自己得了重病,还是由拉尔夫解释的。
拉尔夫教士身材颀长,相貌英俊,是不可多得的美男子。他照顾梅吉,陪伴她成长,他的存在贯穿了梅吉的整个青春期,两人的感情也在不断升温。而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妈看在眼里,女人的嫉妒和占有欲使她报复拉尔夫,她本来立的遗嘱是把财产留给梅吉一家,临死改成了留给教会,并让拉尔夫掌管。如果他选择销毁这份遗嘱,梅吉一家将得到1300英镑。但拉尔夫成为主教的野心使他公布了这个遗嘱,离开德罗海达,晋升去了,放弃了和梅吉的爱情。男人的梦想是征服世界,一名教士的梦想是成为红衣主教,爱情没有位置。
女人的梦想是征服男人,那个她深爱的男人。梅吉只想过普通的生活,与一名男子结婚生子,拉尔夫亲手粉碎了她的梦。一名长相酷似拉尔夫的剪毛工卢克出现了,被追求的梅吉以为自己爱上了卢克,嫁给了他。然而男人都有同样的梦想,卢克看上的是梅吉的钱,想用来买农场。他不关心梅吉的需求,甚至不考虑一个弱女子的身体是否适合长途跋涉,不给她钱花,让她去别人家做管家,不想与她生孩子。她与卢克的孩子朱丝婷是她用计才怀上的。
梅吉被打回了原形,有一个丈夫并不能减轻她对拉尔夫的思念。她赌气嫁给卢克,使她更寂寞,更无助。拉尔夫知道梅吉嫁人以后才幡然醒悟,自己爱梅吉是如此的炽烈。为什么人总是在失去以后才想到要珍惜?拉尔夫在度假的小岛上找到梅吉,终于在一起。在短暂的美好时光,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他有着和拉尔夫一样出色的外表。梅吉不仅偷到了上帝的男人,还偷到了上帝之子。
朱丝婷就像菲不喜欢梅吉一样,也得不到梅吉的关注。朱丝婷只喜欢弟弟,她和弟弟相亲相爱。戴恩是梅吉偷来的,他向往上帝,他也要去做教士,这让梅吉难以释怀。她把戴恩送到拉尔夫身边,拉尔夫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却不知情,直到他溺水而亡。看到这里,我哭到不能自已,为什么上天要夺走这么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要毁灭这爱情的结晶,那是梅吉的命啊,梅吉太可怜了。后来想想,我可能是在哭自己,哭我未筹的壮志。一时之间,梅吉失去了她从上帝那儿偷来的两个男人,拉尔夫病逝。
朱丝婷的守候者雷恩真了不起,最终与朱丝婷厮守在一起了。朱丝婷的外婆与母亲都是爱情的殉道者,朱丝婷胜利了,赢得了爱情,这是本书唯一的喜剧,也是普天下向往爱情的女人的希望。愿我们勇敢地守候爱情。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五
有这么一种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以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在那荒蛮的柳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麦卡洛笔下克利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正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爱交织在命运里。梅吉和她的母亲一样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去爱.她和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让人觉得是荆棘鸟最动听的歌唱,久久不能忘怀,但最终还是曲终人散。
我不相信命运,但我却坚信爱可以超越一切改变一切。我不欣赏主人公对命运的妥协,但却感动于他们对爱情的执着。
忠实温雅的帕迪,始终以含蓄的方式爱着"从天上掉下来"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奥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爱的背叛的阴影;暴烈而备受苦恼折磨的弗兰克,在监狱里埋葬了出人头地的梦想;温柔内向而倔强坚强的梅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的拉尔夫神父;骄横张狂,满腹尖酸的玛丽夫人;还有温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丝婷……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极富个性的人物,谱写了《荆棘鸟》爱与命运的交响曲.
很少有一部作品让我读了以后感觉那么深刻,特别是关于荆棘鸟的传说。当荆刺刺进鸟儿胸膛的那一刹那,我也感觉到莫名的心痛.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可是我不知道荆棘鸟的人生算不算是一种悲剧.
小说的结尾这样写到:鸟儿胸前带着荆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但是,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刺扎进胸膛。"。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林·麦卡洛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爱情故事,其中主线是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作者以一种平铺的文笔演绎了克利里家族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不能谈情说爱,在遇到梅吉之前,他做到了,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是内心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梅吉的长大,他们的感情愈来愈深,矛盾与痛苦也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可上天弄人,梅吉结婚之后,他们却又重逢了,而且拉尔夫也理智让位于情感,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梅吉也因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可儿子后来又永远的离开了她,接着是拉尔夫的离去。梅吉,这个痴情的女人,将孤独的过完她的人生。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地在想:难道美好的东西只能因最深痛的巨创甚至于生命来换取吗?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斯嘉丽与白瑞德,无不如此。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形时,是要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却要受尽磨难,还是要一份平静无波的情感,庸碌地度过一生?我想,我们要解决这问题,应该再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们是幸福的现代人。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六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该作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考琳・麦卡洛是澳大利亚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一九三七年六月一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部惠林顿一个牧业工人家庭,十二岁移居悉尼。此前,一家人过着游牧生活。考琳・麦卡洛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艺术才能,她从五岁起就写诗歌,讲故事,学画画。但是经济大萧条给这个劳动家庭带来的巨大打击使她很早就意识到,文学艺术很难给一家人带来温饱,而她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促使她走上与文学创作全然不同的道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考琳・麦卡洛开始在悉尼大学攻读神经生理学,毕业后,在悉尼皇家北岸医院创建了神经生理学部。五年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她到英国伦敦大学儿童健康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此后移居美国,在耶鲁医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达十年,成为颇具影响的神经生理学家。她至今仍为威尔士王子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澳大利亚老年医学基金会资助人、悉尼皇家北岸医院神经生理学部名誉顾问,同时为促进第三世界神经生理学研究,特别是培养该学科女医生,她协助美国耶鲁医学院创建了神经生理学系。她和著名医学家罗登・卡特勒爵士同登澳大利亚一百名杰出人物榜。
就《荆棘鸟》一书大胆与大家分享,谈的略浅还请指教。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述了克里利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结束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横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主人公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这本书里还有其他精彩的东西,比如朱思婷和雷纳的爱情,他们的爱情观,菲与帕迪的爱情,菲与弗兰克父亲的爱情两代人之间爱情观、生活观的对比,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残酷,澳大利亚、新西兰不同地域的特殊景观,生活的深沉与热情书中其他人物的生活等。
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考琳.麦卡洛试图通过克利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正如小说结尾所写的那样:“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但是,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荆棘扎进胸膛。”
《荆棘鸟》魅力的第二个源泉是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作为一部家世小说,《荆棘鸟》里的人物并不多,但极富个性。《荆棘鸟》在结构上分为七部,每部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进行叙述,而将这七个部分贯穿在一起的,正是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爱情纠葛为全书定下基调的,是在书中作为题记的那个凄婉的传说,全书以荆棘鸟那凄婉的歌声开始,又在那凄婉的歌声中结束。
下面就书中人物展开与大家的分享。
菲奥娜和帕迪。
菲象一个自动陀螺一样从早到晚在厨房和后园子里转,疲劳得难以缓解,因为她处在一个收入菲薄的家庭,哺育了六个孩子,后来有添了三个,她昼夜不停地劳作,直到最后麻木,只当她失去劳动能力,到了风烛残年,才赢得她自年轻时就想要的闲适。
菲和帕迪的结合是利益与遮羞的产物,未婚先孕与遭人遗弃让贵族身份的菲奥娜屈身下嫁给了贫穷的剪羊毛工帕迪,帕迪受宠若惊,迎回了天仙一般的妻子。可从结婚后,帕迪就陷入了冷漠的深渊,菲奥娜可以跟他过艰难而繁重的生活,可以给帕迪生儿育女,可她却永远不爱帕迪,对于帕迪,菲奥娜就是几乎一具“行尸走肉”,对初恋男友的迷恋与狂热的思念毁灭了菲奥娜的一生,也毁灭了帕迪的一生和未婚先孕的儿子弗兰克的一生;菲奥娜那种病态的几乎伴随一生的迷恋与冷漠彻底毁灭了她一生的爱情;直到帕迪不幸在夏季雷电引起的大火中丧生,生命中巨大痛楚的刺激才激起了她那冷漠的冰山,奥菲娜漠然中惊醒,痛苦地喊出:我竟然是那么深爱着帕迪!我竟然傻到因为漠然和对过去的狂热迷恋忽视了帕迪一生,竟然没有对他说过一句我爱你。帕迪在大火中丧生的姿态,鲍勃在发现父亲的尸体时说:“那简直是一个活人的姿态。”深爱着菲奥娜的帕迪菲奥娜因为愚蠢的迷恋,毁灭与痛楚伴随自己、也带给了他人。
梅吉和拉尔夫。
梅吉一家以前是住在新西兰,后来迁往澳大利亚的姑妈玛丽・卡森家,澳洲最大的牧场之一德罗海达,从此便一直在那里生活。有一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例如梅吉和拉尔夫红衣主教的爱,在梅吉是一个10岁小姑娘,在拉尔夫只是一个穷教士时;在拉尔夫从尘土中抱起小梅吉时,这种爱就开始了;天主教的神父是不能结婚的,所以这段爱情是禁爱,所以这两个人,尤其是梅吉一直陷于欲爱不能的痛苦之中。拉尔夫一直陪在梅吉身边,看着她成长,直到玛丽・卡森一张遗嘱把德罗海达的一切交给拉尔夫、交给教会,无论梅吉一家是否接受这份遗嘱,拉尔夫都没脸再跟他们一家长期相处。梅吉的姑姑、玛丽・卡森用一顶红衣主教的帽子让拉尔夫抉择,拉尔夫最终倒向了上帝,用玛丽・卡森这本该属于克利里,即梅吉的一千三百万英镑登上了高级教士的行列,梅吉对拉尔夫的爱似乎已经歇斯底里了,连嫁给卢克的原因都只是因为卢克长得简直是拉尔夫的翻版;她竭力从拉尔夫那儿得到了一个孩子,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后来又像拉尔夫那样投入了上帝的怀抱。
玛丽.凯森――疯狂的爱恨交织。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著作里必定会出现几个让人无法评价的人物,他们游走于好与坏之间,你甚至无法肯定的指出他是灰色的。这种人,表面看和普通人是一样的,我们都不能肯定的说自己是好人或是坏人,起码我不能。但,他们和我们是不同的,比起普通人,他们更为疯狂,他们的疯狂往往是推动情节的关键因素,和他们的人品一样,他们的疯狂也无法定义。
玛丽.凯森是疯狂的。她没有任何后台,没有高贵的出身,但当她老的时候却拥有上千万的财产。虽说她的成功在很大一部分上是来自女人的天赋,但若是没有十足的努力,她也不会有此后的成就。
她的出场并不多,可每一次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当看到六十多岁的玛丽爱上二十八的拉尔夫时我还是瞪大了眼。她恨自己的年纪,用妒忌的眼光追随着拉尔夫和梅吉的身影,终于,她采取了报复。这个报复是在她死后运做的,但却改变了拉尔夫和梅吉的一生。一份只有拉尔夫才知道的遗嘱,只要他公布出来,就可以马上拥有一千三百万英镑,他会马上飞黄腾达,可以立刻在教会里占有一席之地,但如果他隐瞒下来,那么那一千三百万巨款就还是属于梅吉家的。
60多岁的玛丽爱拉尔夫,疯狂的爱,所以她要令他痛苦,永远的痛苦。
弗兰克。
弗兰克因为身高矮小而自卑,他不得不用强壮的身体来弥补这一不足,于是他成了全镇气力最大的人------这一优势也让他成为打架的一把好手,事实上,他更乐于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卢克。
至于卢克,因为他张的像拉尔夫,梅吉选择了他,希望他能让梅吉幸福。但是当发现他是个情场老手。更发现他冲着梅吉来原因之一是梅吉是德罗海达的唯一女性继承人的时候,他是目的是不纯的。结婚后卢克带着梅吉到昆士兰州创业,卢克为了省租房子的钱让梅吉留在穆勒夫妇家中当管家,而自己却迷上了收甘蔗的工作,他常年在外几乎没有怎么跟梅吉一起。男人出去打拼,让妻女留守也是常有的,很难说卢克不爱梅吉,但很确定的是他从来没有关心过梅吉。他总是给梅吉画饼充饥……按照穆勒夫人的说法,卢克不仅没有生意头脑,还是个守财奴,不敢听从穆勒夫人的意见买下一块土地来投资。到了最后,估计他一辈子都在割甘蔗,买不到一块地与梅吉过上正常的生活,直到割不动了。所以梅吉离开他是相当明智的。
之后便是开始她的一双儿女的故事。戴恩长得很像拉尔夫,而且最后也成为了一名神父,只可惜年仅26岁便死于一次海上救助。女儿朱丝婷最终也确定在欧洲发展她的演员事业。
作者的笔法胜在多人物的细腻描绘上。就像开始写到:从梅吉在拆开礼物之前的心理,一直到最后都是相当地细致。当梅吉拆开礼物的时候,那种惊喜甚至有点点难以置信的心理,她一直以为她不会得到这个小娃娃,竟然在生日的时候得到了;两个淘气的哥哥过来抢走了她的艾格尼丝,梅吉那种悲伤无助的心情。弗兰克赶走两个弟弟之后,对妹妹的细心安慰,当梅吉看到被扯得四分五裂的艾格尼丝时那种惊慌的表情。一个场景下来,如此纯洁的小女孩,如此温馨的家庭场景。
全书里面,最让我惊讶的是梅吉的母亲菲奥娜(小说中一直简称为“菲”)。那个优雅、性格沉默温和,在弗兰克离家出走、丈夫和儿子死后心如死灰的人,表面看上去她谁也不关心的人,却是最了解梅吉的人。她和梅吉感情不算很亲密,但是自从菲从女儿手上接过孙子戴恩的时候,她就知道戴恩不是卢克的儿子,而是拉尔夫的儿子。这在很后面才交代了出来。她理解梅吉,不仅因为她明白既然梅吉不想跟卢克过日子了,自然就不会跟他再有第二个孩子。更是因为她和梅吉的经历是惊人地相似。她的大儿子弗兰克是她和别人的儿子(她是带着弗兰克嫁给后来的丈夫的),而弗兰克的生父在新西兰是一个有头有脸的有妇之夫,他们也是相爱但注定无法在一起,当她怀上弗兰克的时候,她非常开心,因为菲觉得就算没办法嫁给他,也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个孩子,也能从他身上“偷”来一个孩子。这个想法跟梅吉怀上拉尔夫的孩子时一模一样。然而她也告诉梅吉,是“偷”来的终究要付出代价,弗兰克身陷囹圄,而仿佛预言一般,戴恩年仅26岁就死了。
荆棘鸟,明知用荆棘刺穿胸膛后,在那首生命绝唱完成之后,自己也会死去,然而它不得不如此,明知事情行不通却仍然要这样做。然而还是菲的那一席话点破了一切:每个人都唱着自己那支小小的曲子,相信这是世界从未聆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难道你不明白吗?咱们自己制造了自己的荆棘丛,而且从不停下来计算其代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诉自己,这是非常值得的。
用了很长时间看完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太长,而是书中看似平静的叙述隐藏的巨大的悲哀让人无法承受。至此,我明白了我永远不会有作家的冷静与近乎残酷,我写小说时,在动笔的那一刻,就先被自己的感情淹没了。
最幸福的时候,也是痛苦将至的时候。就像荆棘鸟扑向尖刺的时候,也是她唱得最动听的时候。
菲奥娜是一位贵族的女儿,未婚先育,孩子弗兰克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政客,他爱菲却不能娶她。菲被家族遗弃,被父亲安排嫁给了剪毛工人帕迪。婚后,她对帕迪与孩子极其冷漠,她把自己埋在繁重的家务之中,每天一言不发像陀螺一样劳作着。她可以给帕迪生儿育女,可以劳累,但她不会爱他,她爱的只有弗兰克及弗兰克的父亲,她一直都生活在对自己早年的欢乐的幻想之中。直到帕迪被大火烧死,她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如此深爱着他。而在他生前,她从没说过,也从未知晓。
有的爱情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就像《神雕侠侣》里的郭芙,直到嫁给耶律时才明白自己爱的是杨过。她以前专门跟他作对是因为她为得不到他的爱而气恼。我们总是自以为很透彻,却在自己对自己的判断的坚持中做了傻瓜。
菲的女儿梅吉在孩提无知时,虽然有痛苦的时候,如在教会学校读书被阿加莎修女责打,被迫和小朋友特丽莎分手及弗兰克逃走,都曾让她深深痛苦,然那时她有真实的欢乐,就象艾格尼丝的到来、认识拉尔夫、哺育小哈尔,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只有当拉尔夫被利欲权势,将自己卖给玛丽死去的灵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无底的黑暗。“梅吉,我把你卖了,卖了一千五百万银币。”拉尔夫说。对穿着玫瑰灰衣服的梅吉说。他痛苦的说,我爱你,梅吉,可是,我是个教士,我将只能忠诚于上帝。然而梅吉始终都爱着拉尔夫。她嫁给了有点象拉尔夫的卢克,只为了生一个象拉尔夫的孩子。失去的爱情没有在卢克那得到丝毫弥补;习惯单身的卢克从没有把梅吉当妻子看,充其量只是迷恋她的美貌罢了。而最让卢克迷恋的不是梅吉的美貌,而是她的钱。这是他接近梅吉的最初的原因。两个人在一起的理由都与爱情无关。这以后,她对生活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热爱,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面对。
结婚时,她没有告诉拉尔夫,当拉尔夫回到德罗海达农场梅吉的家时,万分痛苦。梅吉生产的时候(卢克的孩子,叫朱丝婷),卢克都没来看她一眼。这时来寻找拉尔夫神父突然出现,陪梅吉度过痛苦。此时的梅吉,看着他,看似没有爱,也没有恨。其实梅吉还爱他,一生只爱他一个人。然而她有种极强的自尊心,就像她的母亲一样,深深的隐藏着自己的感情。不表示爱,也不表示痛恨嚎啕大哭。
产后的梅吉在好心的安妮夫人的帮助下去了一个小岛度假,在静谧的氛围中,她开始想以后的路该怎样走。“跟卢克就这样过吧,拉尔夫永远是一个梦。”她对自己说。可是就在她决定将拉尔夫忘掉的时候,他却来海岛上找了她。她没有告诉拉尔夫,在海岛上,她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跟拉尔夫长的一模一样的孩子,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实上只是一种微薄的安慰。她说,拉尔夫是属于上帝的,她得不到,但终于从上帝那里偷走了一样东西。她对戴恩越喜欢,越衬托出她的孤单与可怜,爱的无力及失去爱人的虚空。她的母亲菲说:“没有人能从上帝那里偷走什么,偷的东西总要还回去的。有一天,你必定失去戴恩。”长大后的戴恩第一次见到拉尔夫就开始崇拜他,并最终决定当一名教士。梅吉伤痛欲绝,却由他去了。在希腊的海边,戴恩为救落水的几个女人而死。在梅吉要求拉尔夫帮她找到戴恩的遗体带他回澳大利亚时,拉尔夫才知道戴恩是他的孩子。主持完戴恩的葬礼后几个小时,拉尔夫红衣主教停止了呼吸。在最后一刻,他没有想到梅吉。他痛苦与欢乐的来源,他一生只爱过一个的人。他在爱情与权力间痛苦挣扎的一生终于结束了,也解脱了。
在拉尔夫与戴恩死后,梅吉才得到真正的解放。就像帕迪死后,老去的菲才得到安宁一样。此时歌声最为响亮,也由于痛失所爱而分外悲伤。
同样因戴恩的死而悲伤的还有戴恩的姐姐朱丝婷。本来她打算与戴恩一起去希腊度假的,可是为了陪雷恩,却去了伦敦。她觉得如果自己不是那么自私为了陪自己爱的人而是陪着弟弟戴恩的话,弟弟就不会死。这个外表冷漠粗鲁却感情浓烈的女子,因此逃避雷恩。她觉得自己唯一爱的就是弟弟,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弟弟。雷恩也不能。
雷恩去了澳大利亚德罗海达找梅吉,希望梅吉能帮助他说服朱丝婷留在他身边而不是回德罗海达。他说:“一般人是不能满足朱丝婷的,奥尼尔太太。如果朱丝婷选择了我,她还可以在舞台上表演,这是德罗海达无法给她的好处。”这时,他坚定地望着她,就像望着一个敌手一样。“我是来请求你使她务必选择我的。说这话似乎很残酷,但是,我对她的需要超过你可能对她的需要。”当梅吉说朱思婷留在德罗海达没什么不好时,雷纳说:“朱丝婷好奇心太盛,在德罗海达她会感到寂寞的。”他最了解朱思婷,胜过她的母亲。可是当朱思婷说收到母亲不同寻常的信时,他的心头一沉。他想梅吉确实从从容容地考虑了这件事,但是,本能告诉他,这是她的行动的开端,但不是他所喜欢的那种行动。梅吉开始耍弄她的女儿弄回德罗海达,以使那个王朝传之久远的把戏了。他开始劝朱思婷回家。他开始怀疑,也许她的母亲是对的,而自己却错了。他的眼睛突然之间显得冷漠了,好像他的思想非常艰难地集中在与他说的话不同的事情上。
她义地反顾地执行着自己离开英国的计划。在一片混乱之中,某个有这种力量的人打电话来了,只不过不是劝说她改变主意的;雷恩甚至还不知道她要走呢。他仅仅是来请她在他将于莱恩公园他的房子里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当女主人。“好姑娘,求求你!不要哭!来作我的女主人吧!”他说。最后,朱思婷还是说:“我告诉你我要永远回德罗海达老家去了吗?”他从烟盒里取了一支烟;那双大手既没有犹豫,也没有发抖,反而运用灵活。“你很清楚你没有告诉我。”他说道。
她要走,他绝不会拦。他还没有想清楚,到底怎样对朱思婷才是最好的。
朱思婷走的时候,她的一生中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要让他高兴。
他似乎并没有仔细看;至少他没有说到她精神疲乏或可能有病,甚至连行李都没提到。这一点儿也不像他。过了一会儿,她开始体验到世界末日即到来的感觉。他和他平时的那样子大不一样。
能帮助她把这顿饭吃好,使它成为那种可以在旅行中缅怀往事的时候感到愉快、有趣的事情。只要她使自己相信他是为她的离去而感到烦恼,也许事情就好办了。但是,她做不到。他也没有那种情绪,相反,他显得这样冷淡,使她觉得自己似乎和一个纸人坐在一起,薄薄的,真让人担心会让一阵清风吹走,以前她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
他再也不管她叫好姑娘了;最近以来,她已经注意到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下降了,今天晚上他一次也没用这个旧日的昵称。
朱思婷回到房间时,收到了母亲的信,梅吉劝她回到雷那身边,她终于明白了朱思婷怎样才会幸福。此时雷纳已经派人来接朱思婷。“其实我自己不了解我自己,不得不需要某种帮助。”朱思婷对雷纳说。
“不是你想的那种方式。我知道你爱我,我可以等待。我总是相信,一个有耐性的男人最终会胜利的。”
雷纳比朱思婷成熟很多。有雷纳,朱思婷才会得到照顾。
故事的结尾,朱思婷嫁给了雷纳。
这是《荆棘鸟》中,最称得上完整的爱情。
“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每一个人,都在艰辛地爱着。不管结果。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七
本文目录。
有这么一种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以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在那荒蛮的柳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麦卡洛笔下克利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正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爱交织在命运里。梅吉和她的母亲一样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去爱.她和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让人觉得是荆棘鸟最动听的歌唱,久久不能忘怀,但最终还是曲终人散。
我不相信命运,但我却坚信爱可以超越一切改变一切。我不欣赏主人公对命运的妥协,但却感动于他们对爱情的执着。
忠实温雅的帕迪,始终以含蓄的方式爱着"从天上掉下来"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奥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爱的背叛的阴影;暴烈而备受苦恼折磨的弗兰克,在监狱里埋葬了出人头地的梦想;温柔内向而倔强坚强的梅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的拉尔夫神父;骄横张狂,满腹尖酸的玛丽夫人;还有温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丝婷……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极富个性的人物,谱写了《荆棘鸟》爱与命运的交响曲.
很少有一部作品让我读了以后感觉那么深刻,特别是关于荆棘鸟的传说。当荆刺刺进鸟儿胸膛的那一刹那,我也感觉到莫名的心痛.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可是我不知道荆棘鸟的人生算不算是一种悲剧.
小说的结尾这样写到:鸟儿胸前带着荆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但是,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刺扎进胸膛。"。
这就是《荆棘鸟》的故事。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林·麦卡洛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爱情故事,其中主线是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作者以一种平铺的文笔演绎了克利里家族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不能谈情说爱,在遇到梅吉之前,他做到了,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是内心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梅吉的长大,他们的感情愈来愈深,矛盾与痛苦也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可上天弄人,梅吉结婚之后,他们却又重逢了,而且拉尔夫也理智让位于情感,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梅吉也因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可儿子后来又永远的离开了她,接着是拉尔夫的离去。梅吉,这个痴情的女人,将孤独的过完她的人生。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地在想:难道美好的东西只能因最深痛的巨创甚至于生命来换取吗?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斯嘉丽与白瑞德,无不如此。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形时,是要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却要受尽磨难,还是要一份平静无波的情感,庸碌地度过一生?我想,我们要解决这问题,应该再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们是幸福的现代人。
返回目录。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处女作,也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最成功的一部小说。这恐怕也是目前为止,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南大陆和岛屿的最成功的一部文学作品。
全书以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为主线,展开了一幅生动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画卷。内容生动、情节紧凑、故事跌宕、人物刻画也非常到位。
克利里家从新西兰来到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大牧场定居和经营,这是他们一家最大的转机,也为许多悲喜剧,更多的是为悲剧埋下了种子。
克利里家很富有,克利里家也不缺乏社会地位,拉尔夫能成为红衣主教,位高权重非常人所能想象。然而金钱和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些东西:爱情、亲情、故乡、事业、梦想、自然、人生大舞台的精彩、身心疲累时的偷得的宁静,等等等等,正是它们带来了极大的幸福和极大的痛苦,让人在尘世中温享着美好,却又留下了累累伤痕!
当拉尔夫神父去火车小站迎接他们一家的时候碰到了梅吉,两个人的孽缘就此注定了,尽管两人的年龄相差一辈。孽缘,是因为相互爱上了注定不可能在一起的,不该爱上的人。
一个追求上帝、追求事业、追求权势并毫不犹豫地为了这一切而付诸行动,但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男人,他摆脱不了人性,他在尘世生活唯一的渴求就是希望拥有一位有着独特吸引他的气质的小女孩——梅吉。但是,得到了前者就不可能得到后者。他只能在事业飞黄腾达的时候,内心忍受着感情的煎熬。
另一个单纯善良,坚强而高傲,渴望浪漫的而又正常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但是这最平凡的愿望却成了最不可能的幻想。梅吉为了这份感情,嫁错了人,有了失败的婚姻,进而大半辈子守在了德罗海达,那青春年华,那一辈子的家庭浪漫,都没有得到,这是多么大的代价!也正因为这些代价,那个最平凡的愿望变得如此伟大!
梅吉的母亲菲欧娜并不喜欢她和帕蒂生的孩子,包括梅吉。梅吉的父亲和哥哥们也都爱梅吉,但是他们毕竟没有那么细心,没有那么敏感,他们并不能替代母亲的角色。从小最疼爱梅吉的是弗兰克,恰恰弗兰克在梅吉的成长岁月里出走,进而进了监狱。剩下的能从生活、思想、情感上各个方面来教导和关怀梅吉的,只有拉尔夫了。梅吉从小女孩到少女情窦初开的过程,都是有拉尔夫精心关怀的,梅吉对他的感情也由一种对于兄长家长的依恋之情,变成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是必然的。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牧场环境里,在梅吉周围比较亲近的人当中,还有谁能取代拉尔夫吗?拉尔夫对梅吉温柔、体贴、情感上关怀备至,思想和知识上又是梅吉的老师。拉尔夫必然成为梅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在终于确定拉尔夫不能和她厮守的时候,梅吉选择嫁给和拉尔夫极为相像的卢克。然而卢克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畜生,一个守财奴,一个外表魁伟内在猥琐狭小的人。这就和拉尔夫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梅吉最终决定返回德罗海达,再也没有嫁给他人的念头。只是,她和她母亲一样,更加偏爱拉尔夫的儿子戴恩,而相比之下卢克的女儿朱丝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这一点上,梅吉并不比她的母亲更高尚,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狭隘和厌恶。但是这毕竟就是人性,这就是女人的心理,原谅她吧。
拉尔夫是一个矛盾的化身。他有能力、有城府;他善于交际,能赢得上至教皇下至平民甚至包括纳粹的好感;他的厚黑学也不错,该黑时黑,该厚时厚,所以能步步登天。这些都是他强势的一面。但他却守着内心的折磨,那就是身为一个男人,对正常感情、对爱情的渴求。而这段爱情甚至从他年轻时候开始一直到老,折磨了他一生。拉尔夫第一眼就被梅吉的气质和美貌所吸引,从此内心被这个女人所俘虏,再也没有逃出。他外表刚强,内心其实比梅吉要柔弱,所受的痛苦是一种近乎于在绝望中挣扎的痛苦。直到当他得知戴恩其实是他自己的儿子,亲自给戴尔举行完葬礼仪式后,再也无法承受这一生的折磨和打击,阖然去世。
无疑,拉尔夫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功利心,他虽然非常矛盾和痛苦,但还是宁愿舍弃儿女情长,舍弃婚姻生活,舍弃一个正常的人所拥有的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权利。这就是代价。当拉尔夫获得巨大的权利和地位的时候,他必然要舍弃很多极为宝贵的东西,当他通过不算正当的手段取得本该克利里家族所拥有的财富的时候,他的死亡必然也是因为克利里家族。虽然克利里家族和他本人其实都是善良的,并且一直关系融洽,互相关照爱护。这又是人性的一道美丽的光芒。
梅吉和拉尔夫之间的爱情是非常可悲而可叹的,梅吉几乎殉道士一样的对爱情的执着,拉尔夫在上帝和世俗面前的苦苦挣扎,都让人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张力。
但是,梅吉和拉尔夫之间的爱情又是因为一个极其可笑而可鄙的浅薄的理由,却造成了这么大的悲剧,可见人类一点点的狭隘会造成多少人间悲剧,造成人类解放的多少重重障碍。基督新教的牧师可以结婚生子,为什么天主教的教士却不可以谈恋爱?必须禁欲主义?这多么像中国落后的封建礼教做造成的各种匪夷所思的惨象?一直延续到文革,一直延续到今天,那些被父母横加干预的恋人们,那些传统落后理念下被深深束缚着的人们。天主教的禁欲主义的丑恶本质,在这本小说里被暴露得一览无遗。
如果上帝是伟大的,他就不应该如此丑恶,如果真有所谓上帝的话,真有上帝吗?哈哈哈哈!(我想梅吉会非常赞同我的。)。
玛丽是个非常厉害的女人。
她最可怕的地方是三点:1、心机深。她利用各种手段配合自己的美貌成功俘获了澳大利亚最富有的人的心,并进而成了澳大利亚最富有的寡妇。她也是最早看穿拉尔夫对梅吉的特殊感情的人。2、自制力强。她可以忍受着对于拉尔夫那种占有欲的煎熬而并不展开什么追求,她可以在拉尔夫的裸体面前大笑着离开,尽管内心受着欲望的啃噬和折磨。3、精明强干。她的丈夫留给她的遗产,她打点得很好,在不同行业、不同国家都有投资,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富有的人。她管理德罗海达大牧场游刃有余,对各项事情都了如指掌,安排得丝丝入扣。
有了这三点,这个女人一定非常厉害。
但是上天不会如此厚待一个人的,她一辈子孤独、自闭、怀有强烈的对年轻貌美而有气质的拉尔夫的占有欲,但却不能得到他。最后死的时候,那种腐臭的味道,那双可怕的眼睛,让人直接和那些最可怖的女巫联系起来。
帕蒂和菲欧娜都是可怜的,也都是幸运的。可怜的地方是:都没有真正得到自己所深爱的人。幸运的是:两人能够结合和过一辈子。帕蒂作为一个剪羊毛工竟然和天仙般的贵族式的女孩相伴一生,并且这女孩还任劳任怨地跟着他过苦日子;而菲奥娜嫁给了一个虽然她不爱但却是最适合她、最能照顾她的好人。
帕蒂是最代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新移民性格的人,这种性格在帕蒂的儿子们身上也可以看到。他们热爱土地,热爱牧场,勤劳勇敢。他们对外界的兴趣不大,最喜欢的就是牧场、大地、自然,最喜欢的就是用一年到头的实实在在的劳动来换取收获和一丁点奢侈的安逸。他们不追求浮夸的名利,双手就是他们的美德和勋章!
帕蒂知道菲欧娜并不真正爱他,但他还是对菲一如既往地好,尽到了做丈夫的责任。他是温暖的,可靠的,最朴质的男人品质在他身上闪光,这要比背叛菲的那位成功的政治家,或者比拉菲尔都要强得多。
菲欧娜让人爱不起来,她幽幽地就像一座冰冷的美人雕像,不会笑,不轻易表露感情。她把自己的结缘洒向了周围许多爱她的人,包括帕蒂、梅吉还有其它儿子们。她只钟爱弗兰克,她的爱情,乃至于她的人生早在她被她爱的人抛弃的时候就终止了。
菲欧娜身上的很多性格特点都遗传给了梅吉。她们都内向、极为坚强、极度痴情、有强烈的自尊心、对于儿女的偏爱严重。她们身上所发生的情感故事也是惊人的类似。这种戏剧性的巧合又有着性格决定的必然性,两个女人的爱情悲剧深刻决定和影响了两代人的生活。
菲欧娜和梅吉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命运的态度,两者的勇气差之甚远。菲欧娜自从受到了恋爱和背叛的打击之后,就几乎完全丧失了生活的乐趣,丧失了人生的追求,她的一生都是偏安状态,偏安于新西兰的破旧房子里,偏安于富庶的德罗海达。她对于生活就是任其自然,怎么都行,没有什么大的追求。
但帕蒂和孩子们还是潜移默化地让她深深爱上了这个家庭,爱上了帕蒂,爱上了德罗海达。虽然,她更爱大儿子弗兰克,大概就是因为弗兰克是那位感情背叛者的延续和影子。
弗兰克的偏狭暴烈的性格是因为长期极度的压抑,和心中越来越强烈的无名的愤恨而决定的。他首先是个男人,有着强烈的功利心和事业心。但挚爱的人只有他的母亲和他的小妹妹梅吉。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他充满了叛逆,而叛逆必须有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帕蒂。最终,他因为他的性格葬送了30年的大好光阴,一个人就这么毁了。
这帮兄弟很像他们的父亲,继承了良好的品质。他们都善良、朴实、勤劳、勇敢,有着大陆的性格。但是有一点非常奇怪,他们都没有结婚,都非常腼腆,不善于追求女人。这是这部小说里很难用逻辑和常理来解释的,我觉得很牵强。但是这也是为了小说的需要,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比如梅吉等。如果个个都结婚,拖家带口的几十号人物,那梅吉、她的两个孩子都要大大弱化了。
这帮兄弟是如此喜欢德罗海达,如此喜欢牧场的生活,他们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尽管那里充满了苍蝇、燥热、沙尘、干旱和洪水,尽管那里离现代文明似乎很遥远,但毫无疑问,那里也是一片心灵舒展、心旷神怡的地方。他们呆在德罗海达,无意识也是在追求心灵的一种宁静,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城市里的人是不会有的。
克利里家族终于出现了一位叛逆者,要走出德罗海达,要追求现代人的生活。她忍受不了一成不变,她的心无法静下来,她要精彩,她要无羁,她甚至要放纵。这就是朱丝婷,很明显遗传了父亲的性格,而不是母亲的。
朱丝婷表面上对于感情是随意的,不在乎的,但其实是非常在乎,同时又非常矛盾的。这从她对雷纳的态度能看出来。虽然她也随便交过一些男友,但她并没有真正投入。她的爱情需要一个足够实力的人去激发和引导,这个人当然必须很成熟才行。符合这一条件的也只有雷纳了。
朱丝婷和戴恩之间的姐弟之情让人感动。两个人的性格完全相反却又非常互补,性格上的差异反而成了一种兄妹之情的必要基础,如齿轮咬合一般。两个人真的是难得见到的姐弟搭档。
这是小说中一个比较极端的人物,虽然我觉得每个人都典型得有点极端。这个家伙简直是完美的化身,上帝的最忠实信徒,最不应该来到凡间的人。如果说朱丝婷的叛逆经常可以在世界找到,卢克的守财奴形象也到处都是,就算是德罗海达那一帮不结婚的兄弟也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戴恩这种形象是最不可能的形象,虽然戴恩人很好,但很多他的思想和行为并不符合人性,所以这个人物的刻画非常虚假。
上帝所希望看到的很多品德都能在戴恩身上找到,过于完美了。过于完美的人,往往是短命的。于是戴恩为了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去了,在作者眼里又是必然的。我实在觉得戴恩的离去时不必要的,作者在很多事情上的描写都过于极端,不符人性,在戴恩的去世上编得真是太假了,我看不出任何性格发展的不可避免性,看不出任何情节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只为了一个牵强的理由:戴恩太完美了,所以上帝喜欢要把他召回去。那上帝是不是太白痴了?如果是为了突出拉尔夫知道戴恩是他儿子所发生的反应的话,那我没觉得必须通过一个轻率的戴恩的死亡来表现这一情节,毕竟那早就是二战以后欧洲的黄金发展时期,如果戴恩在二战中死去我倒是没觉得太多惊异。
戴恩内敛的性格和朱丝婷相反,但又是那么喜欢姐姐,只有他一个人真正懂得朱丝婷。其实戴恩如何钟爱上帝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反而觉得他受了宗教的欺骗,浪费一生的时光。但是他对姐姐的无私的和真正理解的爱,让我觉得他很温暖,也是他最散发人性光芒的地方。
戴恩的离去只能说明一点:他是用来陪衬朱丝婷、拉尔夫、梅吉和所谓的上帝的,作者对戴恩是否太残忍了?不把其当人看了。
最终需要有人来接替拉尔夫照顾德罗海达,最终需要有人为德罗海达的克利里家族延续家族血脉,所以这个人物不得不出现,他就是雷纳,最终有能力承担起照顾德罗海达,并和朱丝婷结合在一起的人。
《荆棘鸟》总的来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所有的形象都非常典型,栩栩如生;情节没有拖沓,波澜起伏;展示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也比较广阔,横跨三代人,从新西兰到澳大利亚到罗马天主教廷到伦敦;小说可以挖掘的题材很多,包括移民、故土、自然、幸福、宗教、金钱、亲情等等;这部小说所阐释的许多对爱情尤为打动人心,特别是梅吉和拉尔夫之间的爱情,深深感染着读者。
《荆棘鸟》所揭示的,早已超出了爱情、亲情、宗教等概念的范畴。读者可以从那段描写荆棘鸟的文中,感同身受到,那生活的种种艰辛、人生的勇气、活着的血泪、生命的高歌!人生需要多的经历,而往往经过最刺痛胸膛和心脏的荆刺的伤害,流出殷红的鲜血的时候,才能唱出人生的最强音——同时也是最美的音色!生命只有一次,弥足弥足珍贵!宇宙中再也没有比一次生命更宝贵的事物了!只有那些,极少数的有心者,才会像荆棘鸟一样,不庸庸碌碌度过这个人生,不浑浑噩噩地追求猪圈般的满足低级感官和趣味的生活,他们一定是天底下心灵最富有,人生最精彩的人,因为他们就像荆棘鸟一样,在人生中无怨无悔,奋力向前向上,经历命运的风风雨雨,面对荆刺,挺起胸膛,引吭高歌!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鸟儿胸前带着荆棘,他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刺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棘刺进胸膛。”
考琳·麦卡洛是澳大利亚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一九三七年六月一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部惠林顿一个牧业工人家庭,十二岁移居悉尼。此前,一家人过着游牧生活。考琳·麦卡洛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艺术才能,她从五岁起就写诗歌,讲故事,学画画。但是经济大萧条给这个劳动家庭带来的巨大打击使她很早就意识到,文学艺术很难给一家人带来温饱,而她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促使她走上与文学创作全然不同的道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考琳·麦卡洛开始在悉尼大学攻读神经生理学,毕业后,在悉尼皇家北岸医院创建了神经生理学部。五年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她到英国伦敦大学儿童健康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此后移居美国,在耶鲁医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达十年,成为颇具影响的神经生理学家。她至今仍为威尔士王子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澳大利亚老年医学基金会资助人、悉尼皇家北岸医院神经生理学部名誉顾问,同时为促进第三世界神经生理学研究,特别是培养该学科女医生,她协助美国耶鲁医学院创建了神经生理学系。她和著名医学家罗登·卡特勒爵士同登澳大利亚一百名杰出人物榜。
朱思婷和雷纳的爱情,他们的爱情观,
菲与帕迪的爱情,菲与弗兰克父亲的爱情。
两代人之间爱情观、生活观的对比,
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残酷,
澳大利亚、新西兰不同地域的特殊景观,
生活的深沉与热情。
书中其他人物的生活等。
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考琳.麦卡洛试图通过克利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正如小说结尾所写的那样:“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但是,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荆棘扎进胸膛。”
《荆棘鸟》魅力的第二个源泉是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作为一部家世小说,《荆棘鸟》里的人物并不多,但极富个性。《荆棘鸟》在结构上分为七部,每部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进行叙述,而将这七个部分贯穿在一起的,正是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爱情纠葛为全书定下基调的,是在书中作为题记的那个凄婉的传说,全书以荆棘鸟那凄婉的歌声开始,又在那凄婉的歌声中结束。
下面就书中人物展开与大家的分享。
菲象一个自动陀螺一样从早到晚在厨房和后园子里转,疲劳得难以缓解,因为她处在一个收入菲薄的家庭,哺育了六个孩子,后来有添了三个,她昼夜不停地劳作,直到最后麻木,只当她失去劳动能力,到了风烛残年,才赢得她自年轻时就想要的闲适。
菲和帕迪的结合是利益与遮羞的产物,未婚先孕与遭人遗弃让贵族身份的菲奥娜屈身下嫁给了贫穷的剪羊毛工帕迪,帕迪受宠若惊,迎回了天仙一般的妻子。可从结婚后,帕迪就陷入了冷漠的深渊,菲奥娜可以跟他过艰难而繁重的生活,可以给帕迪生儿育女,可她却永远不爱帕迪,对于帕迪,菲奥娜就是几乎一具“行尸走肉”,对初恋男友的迷恋与狂热的思念毁灭了菲奥娜的一生,也毁灭了帕迪的一生和未婚先孕的儿子弗兰克的一生;菲奥娜那种病态的几乎伴随一生的迷恋与冷漠彻底毁灭了她一生的爱情;直到帕迪不幸在夏季雷电引起的大火中丧生,生命中巨大痛楚的刺激才激起了她那冷漠的冰山,奥菲娜漠然中惊醒,痛苦地喊出:我竟然是那么深爱着帕迪!我竟然傻到因为漠然和对过去的狂热迷恋忽视了帕迪一生,竟然没有对他说过一句我爱你。帕迪在大火中丧生的姿态,鲍勃在发现父亲的尸体时说:“那简直是一个活人的姿态。”深爱着菲奥娜的帕迪菲奥娜因为愚蠢的迷恋,毁灭与痛楚伴随自己、也带给了他人。
梅吉一家以前是住在新西兰,后来迁往澳大利亚的姑妈玛丽·卡森家,澳洲最大的牧场之一德罗海达,从此便一直在那里生活。有一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例如梅吉和拉尔夫红衣主教的爱,在梅吉是一个10岁小姑娘,在拉尔夫只是一个穷教士时;在拉尔夫从尘土中抱起小梅吉时,这种爱就开始了;天主教的神父是不能结婚的,所以这段爱情是禁爱,所以这两个人,尤其是梅吉一直陷于欲爱不能的痛苦之中。拉尔夫一直陪在梅吉身边,看着她成长,直到玛丽·卡森一张遗嘱把德罗海达的一切交给拉尔夫、交给教会,无论梅吉一家是否接受这份遗嘱,拉尔夫都没脸再跟他们一家长期相处。梅吉的姑姑、玛丽·卡森用一顶红衣主教的帽子让拉尔夫抉择,拉尔夫最终倒向了上帝,用玛丽·卡森这本该属于克利里,即梅吉的一千三百万英镑登上了高级教士的行列,梅吉对拉尔夫的爱似乎已经歇斯底里了,连嫁给卢克的原因都只是因为卢克长得简直是拉尔夫的翻版;她竭力从拉尔夫那儿得到了一个孩子,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后来又像拉尔夫那样投入了上帝的怀抱。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著作里必定会出现几个让人无法评价的人物,他们游走于好与坏之间,你甚至无法肯定的指出他是灰色的。这种人,表面看和普通人是一样的,我们都不能肯定的说自己是好人或是坏人,起码我不能。但,他们和我们是不同的,比起普通人,他们更为疯狂,他们的疯狂往往是推动情节的关键因素,和他们的人品一样,他们的疯狂也无法定义。
玛丽.凯森是疯狂的。她没有任何后台,没有高贵的出身,但当她老的时候却拥有上千万的财产。虽说她的成功在很大一部分上是来自女人的天赋,但若是没有十足的努力,她也不会有此后的成就。
她的出场并不多,可每一次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当看到六十多岁的玛丽爱上二十八的拉尔夫时我还是瞪大了眼。她恨自己的年纪,用妒忌的眼光追随着拉尔夫和梅吉的身影,终于,她采取了报复。这个报复是在她死后运做的,但却改变了拉尔夫和梅吉的一生。一份只有拉尔夫才知道的遗嘱,只要他公布出来,就可以马上拥有一千三百万英镑,他会马上飞黄腾达,可以立刻在教会里占有一席之地,但如果他隐瞒下来,那么那一千三百万巨款就还是属于梅吉家的。
60多岁的玛丽爱拉尔夫,疯狂的爱,所以她要令他痛苦,永远的痛苦。
弗兰克。
弗兰克因为身高矮小而自卑,他不得不用强壮的身体来弥补这一不足,于是他成了全镇气力最大的人------这一优势也让他成为打架的一把好手,事实上,他更乐于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至于卢克,因为他张的像拉尔夫,梅吉选择了他,希望他能让梅吉幸福。但是当发现他是个情场老手。更发现他冲着梅吉来原因之一是梅吉是德罗海达的唯一女性继承人的时候,他是目的是不纯的。结婚后卢克带着梅吉到昆士兰州创业,卢克为了省租房子的钱让梅吉留在穆勒夫妇家中当管家,而自己却迷上了收甘蔗的工作,他常年在外几乎没有怎么跟梅吉一起。男人出去打拼,让妻女留守也是常有的,很难说卢克不爱梅吉,但很确定的是他从来没有关心过梅吉。他总是给梅吉画饼充饥……按照穆勒夫人的说法,卢克不仅没有生意头脑,还是个守财奴,不敢听从穆勒夫人的意见买下一块土地来投资。到了最后,估计他一辈子都在割甘蔗,买不到一块地与梅吉过上正常的生活,直到割不动了。所以梅吉离开他是相当明智的。
之后便是开始她的一双儿女的故事。戴恩长得很像拉尔夫,而且最后也成为了一名神父,只可惜年仅26岁便死于一次海上救助。女儿朱丝婷最终也确定在欧洲发展她的演员事业。
作者的笔法胜在多人物的细腻描绘上。就像开始写到:从梅吉在拆开礼物之前的心理,一直到最后都是相当地细致。当梅吉拆开礼物的时候,那种惊喜甚至有点点难以置信的心理,她一直以为她不会得到这个小娃娃,竟然在生日的时候得到了;两个淘气的哥哥过来抢走了她的艾格尼丝,梅吉那种悲伤无助的心情。弗兰克赶走两个弟弟之后,对妹妹的细心安慰,当梅吉看到被扯得四分五裂的艾格尼丝时那种惊慌的表情。一个场景下来,如此纯洁的小女孩,如此温馨的家庭场景。
全书里面,最让我惊讶的是梅吉的母亲菲奥娜(小说中一直简称为“菲”)。那个优雅、性格沉默温和,在弗兰克离家出走、丈夫和儿子死后心如死灰的人,表面看上去她谁也不关心的人,却是最了解梅吉的人。她和梅吉感情不算很亲密,但是自从菲从女儿手上接过孙子戴恩的时候,她就知道戴恩不是卢克的儿子,而是拉尔夫的儿子。这在很后面才交代了出来。她理解梅吉,不仅因为她明白既然梅吉不想跟卢克过日子了,自然就不会跟他再有第二个孩子。更是因为她和梅吉的经历是惊人地相似。她的大儿子弗兰克是她和别人的儿子(她是带着弗兰克嫁给后来的丈夫的),而弗兰克的生父在新西兰是一个有头有脸的有妇之夫,他们也是相爱但注定无法在一起,当她怀上弗兰克的时候,她非常开心,因为菲觉得就算没办法嫁给他,也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个孩子,也能从他身上“偷”来一个孩子。这个想法跟梅吉怀上拉尔夫的孩子时一模一样。然而她也告诉梅吉,是“偷”来的终究要付出代价,弗兰克身陷囹圄,而仿佛预言一般,戴恩年仅26岁就死了。
荆棘鸟,明知用荆棘刺穿胸膛后,在那首生命绝唱完成之后,自己也会死去,然而它不得不如此,明知事情行不通却仍然要这样做。然而还是菲的那一席话点破了一切:每个人都唱着自己那支小小的曲子,相信这是世界从未聆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难道你不明白吗?咱们自己制造了自己的荆棘丛,而且从不停下来计算其代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诉自己,这是非常值得的。
用了很长时间看完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太长,而是书中看似平静的叙述隐藏的巨大的悲哀让人无法承受。至此,我明白了我永远不会有作家的冷静与近乎残酷,我写小说时,在动笔的那一刻,就先被自己的感情淹没了。
最幸福的时候,也是痛苦将至的时候。就像荆棘鸟扑向尖刺的时候,也是她唱得最动听的时候。
菲奥娜是一位贵族的女儿,未婚先育,孩子弗兰克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政客,他爱菲却不能娶她。菲被家族遗弃,被父亲安排嫁给了剪毛工人帕迪。婚后,她对帕迪与孩子极其冷漠,她把自己埋在繁重的家务之中,每天一言不发像陀螺一样劳作着。她可以给帕迪生儿育女,可以劳累,但她不会爱他,她爱的只有弗兰克及弗兰克的父亲,她一直都生活在对自己早年的欢乐的幻想之中。直到帕迪被大火烧死,她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如此深爱着他。而在他生前,她从没说过,也从未知晓。
有的爱情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就像《神雕侠侣》里的郭芙,直到嫁给耶律时才明白自己爱的是杨过。她以前专门跟他作对是因为她为得不到他的爱而气恼。我们总是自以为很透彻,却在自己对自己的判断的坚持中做了傻瓜。
菲的女儿梅吉在孩提无知时,虽然有痛苦的时候,如在教会学校读书被阿加莎修女责打,被迫和小朋友特丽莎分手及弗兰克逃走,都曾让她深深痛苦,然那时她有真实的欢乐,就象艾格尼丝的到来、认识拉尔夫、哺育小哈尔,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只有当拉尔夫被利欲权势,将自己卖给玛丽死去的灵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无底的黑暗。“梅吉,我把你卖了,卖了一千五百万银币。”拉尔夫说。对穿着玫瑰灰衣服的梅吉说。他痛苦的说,我爱你,梅吉,可是,我是个教士,我将只能忠诚于上帝。然而梅吉始终都爱着拉尔夫。她嫁给了有点象拉尔夫的卢克,只为了生一个象拉尔夫的孩子。失去的爱情没有在卢克那得到丝毫弥补;习惯单身的卢克从没有把梅吉当妻子看,充其量只是迷恋她的美貌罢了。而最让卢克迷恋的不是梅吉的美貌,而是她的钱。这是他接近梅吉的最初的原因。两个人在一起的理由都与爱情无关。这以后,她对生活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热爱,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面对。
结婚时,她没有告诉拉尔夫,当拉尔夫回到德罗海达农场梅吉的家时,万分痛苦。梅吉生产的时候(卢克的孩子,叫朱丝婷),卢克都没来看她一眼。这时来寻找拉尔夫神父突然出现,陪梅吉度过痛苦。此时的梅吉,看着他,看似没有爱,也没有恨。其实梅吉还爱他,一生只爱他一个人。然而她有种极强的自尊心,就像她的母亲一样,深深的隐藏着自己的感情。不表示爱,也不表示痛恨嚎啕大哭。
产后的梅吉在好心的安妮夫人的帮助下去了一个小岛度假,在静谧的氛围中,她开始想以后的路该怎样走。“跟卢克就这样过吧,拉尔夫永远是一个梦。”她对自己说。可是就在她决定将拉尔夫忘掉的时候,他却来海岛上找了她。她没有告诉拉尔夫,在海岛上,她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跟拉尔夫长的一模一样的孩子,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实上只是一种微薄的安慰。她说,拉尔夫是属于上帝的,她得不到,但终于从上帝那里偷走了一样东西。她对戴恩越喜欢,越衬托出她的孤单与可怜,爱的无力及失去爱人的虚空。她的母亲菲说:“没有人能从上帝那里偷走什么,偷的东西总要还回去的。有一天,你必定失去戴恩。”长大后的戴恩第一次见到拉尔夫就开始崇拜他,并最终决定当一名教士。梅吉伤痛欲绝,却由他去了。在希腊的海边,戴恩为救落水的几个女人而死。在梅吉要求拉尔夫帮她找到戴恩的遗体带他回澳大利亚时,拉尔夫才知道戴恩是他的孩子。主持完戴恩的葬礼后几个小时,拉尔夫红衣主教停止了呼吸。在最后一刻,他没有想到梅吉。他痛苦与欢乐的来源,他一生只爱过一个的人。他在爱情与权力间痛苦挣扎的一生终于结束了,也解脱了。
在拉尔夫与戴恩死后,梅吉才得到真正的解放。就像帕迪死后,老去的菲才得到安宁一样。此时歌声最为响亮,也由于痛失所爱而分外悲伤。
同样因戴恩的死而悲伤的还有戴恩的姐姐朱丝婷。本来她打算与戴恩一起去希腊度假的,可是为了陪雷恩,却去了伦敦。她觉得如果自己不是那么自私为了陪自己爱的人而是陪着弟弟戴恩的话,弟弟就不会死。这个外表冷漠粗鲁却感情浓烈的女子,因此逃避雷恩。她觉得自己唯一爱的就是弟弟,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弟弟。雷恩也不能。
雷恩去了澳大利亚德罗海达找梅吉,希望梅吉能帮助他说服朱丝婷留在他身边而不是回德罗海达。他说:“一般人是不能满足朱丝婷的,奥尼尔太太。如果朱丝婷选择了我,她还可以在舞台上表演,这是德罗海达无法给她的好处。”这时,他坚定地望着她,就像望着一个敌手一样。“我是来请求你使她务必选择我的。说这话似乎很残酷,但是,我对她的需要超过你可能对她的需要。”当梅吉说朱思婷留在德罗海达没什么不好时,雷纳说:“朱丝婷好奇心太盛,在德罗海达她会感到寂寞的。”他最了解朱思婷,胜过她的母亲。可是当朱思婷说收到母亲不同寻常的信时,他的心头一沉。他想梅吉确实从从容容地考虑了这件事,但是,本能告诉他,这是她的行动的开端,但不是他所喜欢的那种行动。梅吉开始耍弄她的女儿弄回德罗海达,以使那个王朝传之久远的把戏了。他开始劝朱思婷回家。他开始怀疑,也许她的母亲是对的,而自己却错了。他的眼睛突然之间显得冷漠了,好像他的思想非常艰难地集中在与他说的话不同的事情上。
她义地反顾地执行着自己离开英国的计划。在一片混乱之中,某个有这种力量的人打电话来了,只不过不是劝说她改变主意的;雷恩甚至还不知道她要走呢。他仅仅是来请她在他将于莱恩公园他的房子里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当女主人。“好姑娘,求求你!不要哭!来作我的女主人吧!”他说。最后,朱思婷还是说:“我告诉你我要永远回德罗海达老家去了吗?”他从烟盒里取了一支烟;那双大手既没有犹豫,也没有发抖,反而运用灵活。“你很清楚你没有告诉我。”他说道。
她要走,他绝不会拦。他还没有想清楚,到底怎样对朱思婷才是最好的。
朱思婷走的时候,她的一生中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要让他高兴。
他似乎并没有仔细看;至少他没有说到她精神疲乏或可能有病,甚至连行李都没提到。这一点儿也不像他。过了一会儿,她开始体验到世界末日即到来的感觉。他和他平时的那样子大不一样。
能帮助她把这顿饭吃好,使它成为那种可以在旅行中缅怀往事的时候感到愉快、有趣的事情。只要她使自己相信他是为她的离去而感到烦恼,也许事情就好办了。但是,她做不到。他也没有那种情绪,相反,他显得这样冷淡,使她觉得自己似乎和一个纸人坐在一起,薄薄的,真让人担心会让一阵清风吹走,以前她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
他再也不管她叫好姑娘了;最近以来,她已经注意到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下降了,今天晚上他一次也没用这个旧日的昵称。
朱思婷回到房间时,收到了母亲的信,梅吉劝她回到雷那身边,她终于明白了朱思婷怎样才会幸福。此时雷纳已经派人来接朱思婷。“其实我自己不了解我自己,不得不需要某种帮助。”朱思婷对雷纳说。
“不是你想的那种方式。我知道你爱我,我可以等待。我总是相信,一个有耐性的男人最终会胜利的。”
雷纳比朱思婷成熟很多。有雷纳,朱思婷才会得到照顾。
故事的结尾,朱思婷嫁给了雷纳。
这是《荆棘鸟》中,最称得上完整的爱情。
“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每一个人,都在艰辛地爱着。不管结果。
返回目录。
细细口味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
读后感。
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所以会痛就是因为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之所以经典,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从两人(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悲剧。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他不能谈爱情,他也以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就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那时的梅吉只是一个9岁的女孩,却照亮了拉尔夫的内心。在梅吉长大成人之前,两人有过一段温馨美好的时光,因为那时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随着梅吉的长大,痛苦和矛盾也就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事业,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但是,谁能想到,梅吉选择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这样的境况之下重逢,终于情感战胜了理智,拉尔夫屈从于梅吉的愿望,梅吉也如愿地从上帝那儿偷来了拉尔夫——一个属于他们的儿子。因为她知道拉尔夫永远也不属于他,那么得到他的儿子,就已经是上帝的恩赐了。从此,梅吉离开了她的丈夫,守着一双儿女回到了家乡。结局,偷来的东西自然要还回去的,当他们唯一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觉得也卸下了心头的包袱。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他的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在我看来,《荆棘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鲜活的人物描写。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人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展现了三代男人对爱不同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最受宠的孩子被母亲极力挽留却被上帝愚弄……感人的爱情从门第间展开,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刻画方面所下的工夫。
可能是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熟练的写作技巧,非常传神的眼神和心理描写,和很多不经意间说出的经典的有哲理的话,使我不时的产生共鸣,所以会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同时又说不出它哪里好看。
返回目录。
作者——考琳〃麦卡洛是澳大利亚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出生于一个牧业工人家庭,十二岁移居悉尼。此前,一家人过着游牧生活。考琳〃麦卡洛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艺术才能,她从五岁起就写诗歌,讲故事,学画画。《荆棘鸟》的问世使更多的读者认识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荆棘鸟原本是产自南美的一种珍稀鸟类,因其擅长在荆棘灌木丛中觅食,其羽毛象燃烧的火焰般鲜艳而得名。传说这种鸟,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她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深刻里,她超脱了...作者以荆棘鸟为名,是有象征意义的。荆棘鸟象征着执着、无畏而又悲怆的追求,为了最美好的理想而毕生追求,而最终牺牲了了生命。也象征着生命最终的绝唱,如流星划落,一生一次的美好是超越了人世的普通美丽。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全书分七部,每部以一人为中心,但又彼此联系,前后呼应。本书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作为一部家世小说,《荆棘鸟》里的人物并不算多,但都极具个性。作品为我们展示的是丰满的的奇妙人物。
作为一部巨著,很多东西让我有的可读。如细腻的人物内心的刻画,生动的环境描写。。。时间关系,我在文中重点读了主人公梅吉的经历,所以就重点讲讲我读到的梅吉及读后的感受吧!四岁的梅吉就有了打动人的力量,她就象她的生日礼物洋娃娃一样,温顺而美丽、可爱。岁月流逝,这朵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放着。金红色的美丽头发,灰色的眼睛柔和、纯洁,象一对熔化的宝石,或者象卢克眼中看到的:是融进了蓝色光谱中的一切颜色,柔软的身材,娇嫩的体态。这样温柔、美丽的结合,世上仅有这一枝。梅吉有着天生的母性,对孩子特殊的迷恋。熟练地给弟弟妹妹换尿布时的梅吉象个小妈妈,那些动作让拉尔夫着迷。费兰克走后,弟弟小哈尔成了梅吉的中心。在照顾小哈尔的过程中,梅吉的母性不断增强,她甚至觉得她就是小哈尔的母亲,并渴望真正成为母亲,成为菲那样的女人。母性为梅吉增添了圣洁的光芒。梅吉天真烂漫,纯洁无暇,这朵玫瑰一尘不染地静静开放。
作为一个美丽的女性,梅吉又有着与生俱来的坚韧。在15岁遇到初潮,单纯无知的她以为得了绝症,沉默地隐藏着自己的恐惧。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梅吉最打动人的精神力量,也是女性永久的美的力量——执着。拉尔夫几乎就是梅吉所有的梦想,甚至生存的目的。拉尔夫英俊而优雅,父亲般的慈爱,兄长般地关怀,带她参加集市,教她骑马,关心在意着她的任何一个不快和烦恼,象保护小鸡一样保护她,甚至在梅吉初潮时当起了母亲的角色。于是这个男人在梅吉的心灵里撒下了爱的种子,她对拉尔夫的爱情,一天天随着她的成长,不可抗拒地发芽、开花。为了这爱情,梅吉用了她的一生来换取。然而她爱上的男人却把自己给了上帝,她永远无法得到这个男人,这就是对于梅吉,是最锋利、最长的荆棘。尽管梅吉在执着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受到深痛巨创,体会到了爱的刻骨铭心,生命却有了完整的意义。在爱的寻找中,她理解了母亲,在失去最心爱的儿子后,她终于发现并从心底真正接受了自己的女儿。上帝并没有带走一切。梅吉因无法得到而显得孤单与可怜,她的灵魂只是在戴恩和拉尔夫死后才得到真正的解放。花开花会落,即便消亡也会变成春泥,这无穷无尽的循环,生生不息,这便是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者,我感叹梅吉的顽强,感叹一个女性能够如此默默地的坚持!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小说中的境遇不完全雷同,但都是真实而残酷的。一个个纯真的女孩成为坚强的女人然后成为伟大的母亲,这个历程的确令无数人感慨!对于我们这些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中国人,尤其是从战争年代到建设时期,再到应对无数大灾大难的中国女性,从没有把自己示为弱者,无论是在工作中施展才华,还是在生活中相夫教子,平凡的日子,不求鲜花掌声,浪漫的假期,默默奉献劳动,“中国的半边天”岂止是半边天,简直就是坚韧顽强的化身!回看生活中那些成家立业的女性,总会不难发现那份可贵的坚持与顽强!所以我喜欢书中顽强的梅吉,苦苦追寻又无怨无悔的梅吉!
经典的爱情总是以悲剧而告终的。《乱世佳人》,《呼啸山庄》,《简.爱》,《红楼梦》等著作能流芳百世,悲剧的意义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正像书中最后说的那样: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明明白白的,而我们就是要像荆棘鸟一样发出绝唱。最后想对所有的老师们说: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八
这只鸟儿就叫做荆棘鸟。
读完这个故事,我一直都在沉思:荆棘鸟是知道的,它寻找荆棘树,就意味着寻找死亡,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就意味着承受连生命都承受不了的痛苦。但是,它还知道,只有承受经历这个无比巨大的痛苦,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声。
我不敢说,但是,我知道有人愿意做荆棘鸟,而且像荆棘鸟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最美好的歌声。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九
作者――考琳・麦卡洛是澳大利亚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出生于一个牧业工人家庭,十二岁移居悉尼。此前,一家人过着游牧生活。考琳〃麦卡洛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艺术才能,她从五岁起就写诗歌,讲故事,学画画。《荆棘鸟》的问世使更多的读者认识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荆棘鸟原本是产自南美的一种珍稀鸟类,因其擅长在荆棘灌木丛中觅食,其羽毛象燃烧的火焰般鲜艳而得名。传说这种鸟,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她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深刻里,她超脱了...作者以荆棘鸟为名,是有象征意义的。荆棘鸟象征着执着、无畏而又悲怆的追求,为了最美好的理想而毕生追求,而最终牺牲了了生命。也象征着生命最终的绝唱,如流星划落,一生一次的美好是超越了人世的普通美丽。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全书分七部,每部以一人为中心,但又彼此联系,前后呼应。本书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作为一部家世小说,《荆棘鸟》里的人物并不算多,但都极具个性。作品为我们展示的是丰满的的奇妙人物。
作为一部巨著,很多东西让我有的'可读。如细腻的人物内心的刻画,生动的环境描写。。。时间关系,我在文中重点读了主人公梅吉的经历,所以就重点讲讲我读到的梅吉及读后的感受吧!四岁的梅吉就有了打动人的力量,她就象她的生日礼物洋娃娃一样,温顺而美丽、可爱。岁月流逝,这朵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放着。金红色的美丽头发,灰色的眼睛柔和、纯洁,象一对熔化的宝石,或者象卢克眼中看到的:是融进了蓝色光谱中的一切颜色,柔软的身材,娇嫩的体态。这样温柔、美丽的结合,世上仅有这一枝。梅吉有着天生的母性,对孩子特殊的迷恋。熟练地给弟弟妹妹换尿布时的梅吉象个小妈妈,那些动作让拉尔夫着迷。费兰克走后,弟弟小哈尔成了梅吉的中心。在照顾小哈尔的过程中,梅吉的母性不断增强,她甚至觉得她就是小哈尔的母亲,并渴望真正成为母亲,成为菲那样的女人。母性为梅吉增添了圣洁的光芒。梅吉天真烂漫,纯洁无暇,这朵玫瑰一尘不染地静静开放。
作为一个美丽的女性,梅吉又有着与生俱来的坚韧。在15岁遇到初潮,单纯无知的她以为得了绝症,沉默地隐藏着自己的恐惧。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梅吉最打动人的精神力量,也是女性永久的美的力量――执着。拉尔夫几乎就是梅吉所有的梦想,甚至生存的目的。拉尔夫英俊而优雅,父亲般的慈爱,兄长般地关怀,带她参加集市,教她骑马,关心在意着她的任何一个不快和烦恼,象保护小鸡一样保护她,甚至在梅吉初潮时当起了母亲的角色。于是这个男人在梅吉的心灵里撒下了爱的种子,她对拉尔夫的爱情,一天天随着她的成长,不可抗拒地发芽、开花。为了这爱情,梅吉用了她的一生来换取。然而她爱上的男人却把自己给了上帝,她永远无法得到这个男人,这就是对于梅吉,是最锋利、最长的荆棘。尽管梅吉在执着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受到深痛巨创,体会到了爱的刻骨铭心,生命却有了完整的意义。在爱的寻找中,她理解了母亲,在失去最心爱的儿子后,她终于发现并从心底真正接受了自己的女儿。上帝并没有带走一切。梅吉因无法得到而显得孤单与可怜,她的灵魂只是在戴恩和拉尔夫死后才得到真正的解放。花开花会落,即便消亡也会变成春泥,这无穷无尽的循环,生生不息,这便是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者,我感叹梅吉的顽强,感叹一个女性能够如此默默地的坚持!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小说中的境遇不完全雷同,但都是真实而残酷的。一个个纯真的女孩成为坚强的女人然后成为伟大的母亲,这个历程的确令无数人感慨!对于我们这些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中国人,尤其是从战争年代到建设时期,再到应对无数大灾大难的中国女性,从没有把自己示为弱者,无论是在工作中施展才华,还是在生活中相夫教子,平凡的日子,不求鲜花掌声,浪漫的假期,默默奉献劳动,“中国的半边天”岂止是半边天,简直就是坚韧顽强的化身!回看生活中那些成家立业的女性,总会不难发现那份可贵的坚持与顽强!所以我喜欢书中顽强的梅吉,苦苦追寻又无怨无悔的梅吉!
经典的爱情总是以悲剧而告终的。《乱世佳人》,《呼啸山庄》,《简.爱》,《红楼梦》等著作能流芳百世,悲剧的意义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正像书中最后说的那样: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明明白白的,而我们就是要像荆棘鸟一样发出绝唱。最后想对所有的老师们说: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十
时隔多年年,我再次拿起《荆棘鸟》这本书,不知是缅怀师范时光,还是想在聆听一种鸟的声音。十八年前的记忆,只知道是一曲爱的悲歌,但当时内心也深深的触动了。所以当我们再次交流起来的时候,我就急不可待的想在读读她,还好朋友借我了这本一直想看却又没机会看的书。
细细品味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读书笔记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所以会痛就是因为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十一
用了很长时间看完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太长,而是书中看似平静的叙述隐藏的巨大的悲哀让人无法承受。至此,我明白了我永远不会有作家的冷静与近乎残酷,我写小说时,在动笔的那一刻,就先被自己的感情淹没了。
最幸福的时候,也是痛苦将至的时候。就像荆棘鸟扑向尖刺的时候,也是她唱得最动听的时候。
很多年前我还很年轻时看过《荆棘鸟》的小说,当时很感动,到现在记忆已有些模糊。这两天在百度贴吧看了一下,勾起多年前的回忆,又在网上重温了小说,只是记得我以前看的和现在网上的可能翻译的版本不一样,风格有些不同,看来我还是更喜欢老版本些。后来又在网上翻看了83年由美国拍的电视剧,感动得一踏糊涂,也许,年轻时拥有爱情不懂爱情,真正懂得爱时人又老了。
言归正传,还是讲拉尔夫和梅吉吧。我相信,每个男人和女人,尽管痛苦一生,煎熬一世,只要能拥有拉尔夫或梅吉的爱。我们没有孤独一生,我们平凡快乐,是因为我们没有遇到那个人,或者遇到了,他并不爱你,或你不爱他。真正的爱是痛苦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当我们回忆人生,会发现人生中最幸福的瞬间,也就是心灵最痛苦的划痕。爱得深,痛得深,也是幸福。拉尔夫和梅吉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他们彼此都爱着自己最爱的人,也被最爱的人爱着,尽管不能结合在一起,那又怎样呢,相爱的一天,胜过无爱的一世。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十二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林.麦卡洛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爱情故事,其中主线是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作者以一种平铺的文笔演绎了克利里家族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可上天弄人,梅吉结婚之后,他们却又重逢了,而且拉尔夫也理智让位于情感,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梅吉也因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可儿子后来又永远的离开了她,接着是拉尔夫的离去梅吉,这个痴情的女人,将孤独的过完她的人生。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地在想:难道美好的东西只能因最深痛的巨创甚至于生命来换取吗?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斯嘉丽与白瑞德,无不如此。
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形时,是要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却要受尽磨难,还是要一份平静无波的情感,庸碌地度过一生?我想,我们要解决这问题,应该再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们是幸福的现代人。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十三
《荆棘鸟》分上下两册,作者是澳大利亚人,名为科林·麦卡洛。这部家世传奇出版后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荆棘鸟。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是的,爱的能力。三位女性,三代人,都在爱的选择上勇敢地做自己,但是在爱的能力上却表现地那么痴傻和笨拙。菲奥娜将对情人的挚情化作对弗兰克的偏爱,梅吉将对拉尔夫的挚爱化作对戴恩的偏爱,朱丝婷对雷纳的爱一直腾挪闪躲着不愿承认。
是生活的悲剧塑造了菲奥娜爱的能力,将她从回忆中惊醒,让回忆变成了慰藉。是雷纳的造访让梅吉意识到她对朱丝婷内心世界的疏忽,并努力去劝慰女儿,让女儿做回她自己。是母亲的信让朱丝婷打消了内心的自责,大胆地表达爱接受爱,真正走出德罗海达牧场,成为丰富世界中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整个德罗海达,包括菲奥娜和梅吉,将成为历史发黄的画卷,被卷起来,被束之高阁或被焚之一炬。
这部小说里,我还是很喜欢朱丝婷和雷恩的恋情,虽然战线很长,尽管朱丝婷身上也有着克利里家族的品性,有着妈妈和姥姥的某种共性,但是终究朱丝婷跳出了这个家族的思维,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还有就是梅吉的两个好朋友,安妮和路迪夫妻俩,是一对患难与共,有着共同爱好,平平淡淡快乐生活的一对好夫妻。感动他们为梅吉所做的一切,也被他们真正的相爱而感动着。
在我看来,《荆棘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鲜活的人物描写。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人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展现了三代男人对爱不同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最受宠的孩子被母亲极力挽留却被上帝愚弄……感人的爱情从门第间展开,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刻画方面所下的工夫。
再说这部书,好,适合着不同的人群,不愧为澳大利亚的《飘》。名著的价值在于经久不衰,每个人读后都会有收益。名著的价值还在于,能折射出我们自己的心里,人生观,价值取向。
我们看一本书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欣赏、反思的内容。也许是自己从事儿童心理教育的关系,我看完荆棘鸟后,我所感动的不仅是一个悲情、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更让我深思的是女儿梅吉延续母亲的命运。因为,母亲为自己的爱所付出的代价,而忽视【这是一种使儿童感到渺小,愤怒和对一切人怀有不信任感的行为方式。】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及生活帮助。母亲所有的爱都给了和所爱人生的孩子,对其他的孩子则视而不见。这并没有让获得爱的孩子感到快乐,而是沉重的内疚,好像剥夺了其他孩子的爱。其他孩子由于没有和母亲的情感连接,则没有归属感。
他们感知到的是妈妈眼里只有一个孩子,家更是母亲爱的孩子的家。母亲这样的命运从未改变。当母亲看着女儿梅吉过着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也延续着她对爱所付出的代价,眼里只看到所爱的人的儿子。忽视孙女时,她是痛苦的、愧疚的,深知自己无法让女儿原谅。唯一做的是请求女儿的原谅,能让孙女不在延续女儿的生活,自己的命运。母女都失去了自己爱的儿子,应该爱其他孩子。让女儿爱孙女,使她勇敢的去找自己的幸福,拥有真正的爱,给她力量去过自己的生活。
母亲的爱对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只要生下她就是一个天使。无论你有几个孩子,多大的孩子,她都需要同等的和母亲情感连接。她需要从母亲的眼神,神态,动作,肢体都能感知到母亲的温情和力量。她归属那里,那是孩子心灵的家。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之所以经典,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从两人(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悲剧。
首先说拉尔夫,他是一个教士,忠于上帝的教士,又是一个男人,一个有着一切需求的男人。男人的外在和内在的一切美好在他身上,都彰显得淋漓尽致,甚至是让世人包括上帝都嫉妒发狂。他为了的理想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是当遇到梅吉时,这种情绪慢慢的复舒,甚至有了违背上帝的想法。他寻找一切时机和梅吉呆在一起,但是目睹了梅吉身体成熟的变化,他的情感日益膨胀,而又拼命压制着,就这样在矛盾和痛苦中与上帝挣扎着。
随着佛罗海达的最大受益人玛丽。卡森的去世,一纸遗嘱就彻底得把拉尔夫拉到所谓的上帝身边了。拉尔夫无法,也不能估量玛丽的财产和权利到底能覆盖多么广,所以曾经向玛丽求婚,向一个孀居多年的老女人求婚,求婚未成,所以没有财团的支持,红衣主教的梦想也是遥遥无期。但是玛丽窥视到拉尔夫喜欢,并爱着梅吉,深深的刺痛了她,所以用最后的遗嘱强行把拉尔夫控制着,因为她了解一个男人的需要,权利事业永远至上的。
拉尔夫如愿以偿了,去罗马,去梵蒂冈从事着他伟大的事业。但是事情远没有结束,矛盾和痛苦的延续,由于他还是个男人,是个有感情的男人,所以一生被牵制着,我想直到他临终的那一刻,才被上帝所接纳和宽恕。拉尔夫是教士,是男人,是美男子,是光明的化身,还是伪君子,各人各自评说吧。
天可怜见,看得途中我总是想起这句话。虽然它的大抵意思我并不很了解,但我知道,倘若天可怜见,会喜爱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也同样以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不会去恨里面的任何一个人---当然,我还没有看完全部的小说,只是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使我触到悲伤的是弗兰克---这个私生子,我总是不可避免把它和希斯克里夫放在一齐想象。尽管他们没有任何背景的相似。他的出场也太少,只有几年的时刻他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可知的,它使我悲伤,是正因他对于母亲和妹妹那种不可比拟的爱。我总是细细去品味这一个细节,当在学校被阿加莎鞭打了的梅吉找到弗兰克,扑在他怀里寻求安慰。只有在弗兰克怀里梅吉才能毫无顾忌地哭出来。对于梅吉来讲,弗兰克是她幼年时期的唯一一个能够依靠和信任的港湾吧。
弗兰克正因身高矮小而自卑,他不得不用强壮的身体来弥补这一不足,于是他成了全镇气力最大的人------这一优势也让他成为打架的一把好手,事实上,他更乐于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近日拜读了澳大利亚作家麦考洛的著作《荆棘鸟》,感触颇深。
前言中,那只荆棘鸟执著地寻找着荆棘树。当它如愿以偿时,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着血和泪放声歌唱,最终以身殉歌。正文中,这只荆棘鸟化身为各个鲜活的人物,他们得到过最简单的的欢乐,却逃离不了那已深深植入身体的荆棘。而书中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聚集在一个词上——野心。
“敌人”的屈服与旁人的呐喊中眩晕、沉醉。最终他离开家人外出闯荡,却因拳击伤人被捕入狱——无期徒刑!而男主人公拉尔夫更是野心的牺牲品。他为了当上红衣主教,坚定地抛弃了爱情,对待梅吉,正如对待那朵夹在书中的玫瑰,收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任其枯萎,最终,因为自己的欲爱不能、欲罢不能与失子之痛将性命交予了上帝。
有野心的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权力、野心,也使亲朋饱受苦难。正如书中弗兰克的母亲在听闻弗兰克被捕入狱的消息后所表现的:她将悲痛默默咽下,不肯去看望她唯一爱的儿子。
书中人物个个都有野心,无论是弗兰克、拉尔夫,还是苦苦追求拉尔夫的梅吉,以及别有心思娶了梅吉的卢克。他们这一位位澳大利亚广袤土地上的鲜活人物演绎了一段段或平淡或壮烈的悲剧。作者在赞扬他们人性闪光点的同时,也将他们的野心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用悲情的结局宣告了对他们性格中“野心”的批驳。
在现实中,人们也常常对有野心者心怀鄙视。古人用《爱莲说》表明自己“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追逐名利、有野心者的鄙弃。今人也依旧,将“黄粱一梦”“车旅蚁穴”等作为警言,提醒自己追求的名利都将成为浮云。
上帝创造人类,人类衍生出善与恶,上帝同时放出潘多拉魔盒使人受到多元的挑战,正如他虽清楚告诉亚当和夏娃别偷吃禁果,但仍很仁慈的留给人以选取权一样,人在无法选取或面临多种选取时必然会犯许多错误,进而修正,因此上帝拯救的就应是行动中的人,以到达一种相对完美的境界。
一切束缚人的本能的宗教或法则总会在人的持久的沉默后的爆发中被突破,牧师和和尚相似。无独有偶,《巴黎圣母院》中也着力刻画牧师受着相思煎熬后的种种痛苦乃至扭曲的心灵,难道仅仅是巧合吗?生理的欲望只能顺势引导,因地制宜,才能使肉体的凡俗升华到精神的神圣。
由此种种,经典的感情总是以杯具而告终的。《乱世佳人》,《呼啸山庄》,《简。爱》,《红楼梦》等著作能流芳百世,杯具的好处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杯具作家的灵性在于他以大悲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一而衍生出二乃至无数,将个体的悲升华到整个人类的一种发自脊髓深处的寒气来,正正因如此,他本人倒是往往乐观的,正因他悲在质量而非数量,在本质而非现象本身。当这种悲超越了人的承受力的时候,喜剧作为一种替代品便出台了。
这本书很厚重,有一种回味绵长的感觉,让人意犹未尽。一家三代,梅吉和她的母亲有着相似的命运,痛苦,不幸,有过美好,但都是短暂的,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却始终得不到。于是他们就选择了一个女人唯一能得到的东西——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补偿所有的损失和遗憾了,可以让自己内心得到满足。
可到最后她们才明白,这终究算是偷来的,既然是偷来的,就必定要还回去。最终她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并且是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尤其是梅吉,她一直在与上帝斗争,争夺拉尔夫,争夺戴恩,争夺属于她的丈夫和家庭,可爱得太深是会遭上帝嫉妒的,于是上帝收回了这一切。拉尔夫,戴恩,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将自己献祭给上帝,终其一生侍奉上帝,并且先她而去。
这是一份怎样深沉的苦难啊,从孩提时代一直延续到垂暮之年。可她挺过去了,凭借她的坚韧,执着。我不禁想,一个人,一个女人,到底蕴藏了多大的能量,可以支撑她度过孤独和无助的漫长时光,并且坚持到了最后。
读完整本书,这是一个顽强女性一生的生命历程,在面对选择有过天真迷茫,在一连串命运的打击时仍然默默坚持,不放弃活的希望,小说与现实生活不会完全雷同,只是向我们剖析了一段“残酷”的人生,向我们讲述着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与命运的抗争,梅吉勇敢的宣布了她非同一般的爱情宣言,是她对宗教,对上帝的斗争宣言,她表现出一个女人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的决心与对宗教不合理制度的抗议,她不怕遭受寂寞,痛苦和精神摧残,愿意用深痛巨创来换取世上最美好的东西。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史,一段爱情故事,更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鞭挞,追逐理想是一段艰辛而坎坷的旅程,为我们自身所作出的选择而努力奋斗,即使痛苦孤独是注定的,然而仅有执着而勇敢的人才能冲破自我获得胜利。
荆棘鸟在荆棘插进身体最深,最痛的时候发出最响亮,最悲壮的叫声,然而,梅吉和拉尔夫何尝不是呢。
梅吉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志大理想的典型简单追求小民的简单生活的女人,拉尔夫是一个渴望权力的事业型男人。这样的两个人相爱注定是一种悲剧。梅吉以家庭为中心,爱她身边所有的家人,然而家人的一个个离开,使得她痛苦不堪,更加地渴望得到一种一家圆满的生活。拉尔夫用了一生来追求他的事业,为了得到罗马教会的权力,他不得不放弃对梅吉的爱。我们且不说他们谁对谁错,但他们相爱了是上帝对他们开得最大的玩笑,使相爱的两个人一生都活在折磨与痛苦中。最终梅吉在失去爱子的也在失去爱人的时候,命运可以说的上得到了一种解脱,因为世上的对她来讲最重要的两个人已不再是她的牵挂了。拉尔夫得知死去的戴恩是自己的儿子的时候也已经向命运屈服了,痛苦折磨对他的伤害达到最高境界,最终能死在梅吉怀中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文末,我感叹两个人错误地相爱,幸福永远只能被痛苦淹没。
在5月24日我曾写过一篇《荆棘鸟》读书笔记。读这本书还是在十年前,当我重新想读起它的时候我的春春已老去。我用了五十天的时间重新回味了我心中的经典,读后的感觉较我在上篇文章所写的有了很大不同。经典不会变,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心情,或许在很多年后再次读起的时候我会有更深刻地感受。
主人公拉尔夫神父被作者描述成完美男人的化身,他有着俊朗的外表、内敛的性格、善良的心灵,唯一遗憾地是他把自己献身给了教会,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所遵循的是禁欲和没有爱情的终生。
然而,拉尔夫也是人,也是一个有激情、有血有肉的男人。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他喜欢上了一个叫梅吉的小姑娘,随着梅吉的不断成长他的喜欢变成了爱,尽管他在努力地克制着这份教会所不能容忍的爱情,但是爱情之火将他的心燃烧的焦灼和无奈。成年后的梅吉也爱上了拉尔夫,当她向神父表白时却遭到了拒绝。
梅吉的姑妈临终前将所有遗产给了拉尔夫,但遗嘱中注明拉尔夫必须终身追随上帝,如果把此笔可观的遗产交给教会拉尔夫就会被提拔重用,如果拉尔夫放弃遗产娶了梅吉,那么他就会违背自己的誓言与追求,艰难权衡之后的结果是拉尔夫最终选择了上帝,确切地说是选择了上帝赋予的至高无上的神权——罗马教廷的红衣主教。
故事讲到这里读者或许已经知道了结果,是的,拉尔夫得到了权利而失去了爱情,那种心痛折磨了他的一生。梅吉的爱情之花在初恋中枯萎,她选择了一位容貌酷似拉尔夫的工人做了丈夫,然而她错了,容貌的酷似不能替代心灵的相通,梅吉在经过一段悲惨生活后重新回到了她的家乡。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十四
一、作家简介:
考琳·麦卡洛,1937年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她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师,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最终成为神经病理学家,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现定居于美国。
临床神经生理学顾问。考琳?麦卡洛是一位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家。作为女性作家,她尤其对女性的情感及心理活动有着深刻的感悟。
《荆棘鸟》这本书在西方文坛被誉为“继《飘》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荆棘鸟》被后人称为澳洲的《飘》。与《教父》、《爱情故事》、《穷人、富人》、《洪堡的礼物》等作品一起,被《时代》杂志列为十大现代经典作品。
二、主题:
爱和命运。讲述的是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族史,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帕蒂·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妇人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的演员朱斯婷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梅吉与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菲奥娜、梅吉和朱丝婷祖孙三代敢于冲破传统以不同方式追求幸福、渴望主宰自身命运的女性形象,表现了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女权运动的萌芽和发展女性自我意识的慢慢觉醒,女性对父权制压抑从自发到自觉的抗争,以及由此而改变的命运。
三、内容概述:
居下来,随着梅吉年复一年地长大,她和拉尔夫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但为了权力,拉尔夫离开了德里海达,离开了梅吉。而梅吉家也嫁给了剪毛工卢克·奥尼尔,但卢克只为了挣钱,梅吉生活的并不幸福。后来,拉尔夫却又来到梅吉身边,他对梅吉的感情使他在梅吉去到麦特劳克岛之后也去了,并在那儿一起渡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为了到罗马去担任职务,拉尔夫再次离开梅吉,之后梅吉决定离开卢克,重新回到德罗海达,她生下拉尔夫的孩子,戴恩。二战暴发时,拉尔夫也已晋升为红衣主教,梅吉的女儿朱丝婷长大后当了演员,戴恩长大了,却提出要当教士,她把戴恩送到罗马的神学院,让拉尔夫照顾他。但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脏痉挛突然发作,溺死在海里,之后拉尔夫知道了戴恩是他的儿子。拉尔夫悲痛万分,在给戴恩做完弥撒后,在悲伤与悔恨中死去了。
四、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1、拉尔夫:
地毯上蜷成一团,像刚刚流淌出来的鲜血,”仿佛一只力竭而死的荆棘鸟。
2、梅吉:
梅吉,无疑她所有的歌声都是带着伤痛的,她最大的痛苦却还是她的爱情。她爱的人也同样的爱着她,但他是个教士。梅吉是家族中第二代“为爱而生”的女人。明知拉尔夫是个教士,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从上帝手中夺回属于她的爱人。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漫长之旅。梅吉最终得到了上帝在拉尔夫身上“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戴恩,然而戴恩却志献身于教会,离开了梅吉,而后在朝圣的路上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上帝那里夺来的东西又回到了上帝的手中。在与上帝的较量中梅吉最终失败了。“失去得到失去”,为爱与命运抗争了一生的梅吉品尝着生命带给她的得与失。梅吉在历尽沧桑后,梅吉流露出了与菲奥娜一样的神情,回顾一生,梅吉微笑了:“我己尽我所能,我无怨无悔。”
拉尔夫神父和梅吉既是荆棘鸟又是荆棘树。鸟儿寻找荆棘树,就意味着承受连生命都承受不了的痛苦,但只有承受经历这个无比巨大的痛苦,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声。最美好的东西,只有用深痛巨创才能换取,才能把生命中美好的爱情释放变成永恒。
五、三位女性命运悲剧分析。
1、三只荆棘鸟的不同抉择:
(1)、菲奥娜—无声的荆棘鸟:
菲奥娜是克利里家族中最早将刺扎入胸膛的荆棘鸟,在追求荆棘的道路上,她曾也为之奋斗过、追求过,为属于自己的幸福争取过、反抗过,但她的斗争是短暂的,她最终还是向命运妥协了,做了一只无声的荆棘鸟,默默的度过一生。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十五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精灵的歌声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停歇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尖最长的荆棘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就是这样讲的。
荆棘鸟的传说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很敬佩那一种一生只唱一次的鸟。直到高中才知道有《荆棘鸟》这本书。我一直以为是一本立志的书,看了之后才意识到或许比立志的书还能使人感到震撼。
许多人都说《荆棘鸟》是一曲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堪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比肩,我觉得它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婉转凄美。
读完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最大的感觉就是震撼,我从来没想过会有那样的事,即使是在书中。《荆棘鸟》是一部有魅力的作品,它的魅力首先来自主题:爱和命运。它讲述的是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史。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帕迪·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夫人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的演员朱丝婷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整整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梅吉与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考琳·麦卡洛将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面都浓缩进了一本杰出的书里。她通过克利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正如小说的`结尾所写的那样“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它被不知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但是,当它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它们是知道的。他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它们却依然要这样做。它们依然把荆棘插进胸膛。
《荆棘鸟》的魅力还在于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作为一部家世小说,《荆棘鸟》里的人物并不算多,但都极具个性。作品为我们展示的是各式各样的奇妙人物:忠厚温雅的帕迪,始终以含蓄的方式爱着“从天上掉下来”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奥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爱的背叛的阴影;暴烈而备受苦恼折磨的弗兰克,在监狱里埋葬了出人头地的梦想;克利里家其他勤劳的儿子们,将别的男人留给女人的精力和热忱献给了广阔无垠的德罗海达土地;温柔内向而又倔强坚强的梅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的拉尔夫神父,骄横张狂﹑满腹尖酸的玛丽·卡森夫人,还有温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丝婷……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十六
正的悲剧是一种微妙的形式,它绝非是原本美的东西结合后又因彼此的冲突而告终的那种,而是当好不容易结合后却时常因外在压力或内心谴责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思想境地中,最终这种因环境或某种特殊原因的压力而在实际上或抽象意义上分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白瑞德与斯嘉丽,主人公背负着或沉重或戏谑等特性,在上帝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留给读者无尽的感伤,同时却使人心灵得以净化。只有把一种感情放在记忆中或想象中去品味,同时使之在一种被呵护的状态中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物质的或肉体接触如果稍有不当都是对它的亵渎。与人共享青春,但愿独自苍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爱情也一样,如果麦吉和拉尔夫没有结合,悲剧的味道就会冲淡,与人在逝世前仍对他们所憧憬的保留一份绝对的神秘,的确带有淡淡的紫丁香般的哀伤!遗憾的是酸涩的,美却是令人愉悦的,这就是悲剧的魅力。
拉尔夫爱上麦吉源于一种直觉,然而这种感觉却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很难说请一见钟情和理智思考后的真情谁更好,但犹如佛教中的密宗禅宗一样,终能修成正果。
感谢文学殿堂里悲剧的独特贡献,主人公以其悲壮,作家以其刀笔,直入人的魂魄深处,唤醒人性沉睡的或正要入睡的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从而有了参照物以修正自我,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着人的荒芜或即将失去的精神家园,使人高雅起来,悲剧的高尚正在于以其悲成全人类之美!
——至拉尔夫死在麦吉的怀中及文中对战后归来的其弟兄的描写及人物的死亡安排,作者人性化及个性化色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感动之余遂乱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时常感动,学会感恩,让自己成为“人”!
言归正传,还是讲拉尔夫和梅吉吧。我相信,每个男人和女人,尽管痛苦一生,煎熬一世,只要能拥有拉尔夫或梅吉的爱。我们没有孤独一生,我们平凡快乐,是因为我们没有遇到那个人,或者遇到了,他并不爱你,或你不爱他。真正的爱是痛苦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当我们回忆人生,会发现人生中最幸福的瞬间,也就是心灵最痛苦的划痕。爱得深,痛得深,也是幸福。拉尔夫和梅吉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他们彼此都爱着自己最爱的人,也被最爱的人爱着,尽管不能结合在一起,那又怎样呢,相爱的一天,胜过无爱的一世。
一个朋友的网名叫“荆棘鸟”,我知道这是一本书的名字,但不知道这代表什么意义。这几天,在找工作的焦虑中终于把这本小说看完了。
可是看完书,我想我明白了。
菲爱着弗兰克的亲生父亲,尽管她的丈夫帕迪对她爱和尊重,依旧得不到她的一点笑容。对于菲来说,她对弗兰克的亲生父亲的爱情就是插在她心上的那根荆棘;而对帕迪来说,他对菲的爱就是插在他胸口的荆棘。
梅吉爱着拉尔夫,可她嫁给了和拉尔夫相貌相像的卢克,而对拉尔夫的爱是穿透她的心的荆棘。而对拉尔夫来说,扎在他胸膛的荆棘是他的梅吉和他的教会权力,对于这两个不能兼得的事物,不管他怎么选择,他都不能免于痛楚。
而朱思婷和戴恩呢?朱思婷的荆棘是她的弟弟戴恩,她的演艺事业,或者雷恩,还是她自己?她的故事到最后也没有结束,所以不能这么早下判断扎在她心上的是什么。而很明显,戴恩的荆棘是他的教会事业,他就像梅吉所相信的那种因果报应,他要被还给上帝。
那刺穿自身的荆棘隐喻一个人的执念,执着于什么,什么就会刺穿他的心,让他痛。而他依旧不愿意放下,在这种痛的驱使下,带着执着的神情走向死亡。似乎,只有这种痛能证明他存在的意义。
假如没有了荆棘,菲快乐地和帕迪生活在一起,拉尔夫和梅吉顺利的在一起,戴恩做了个牧羊人。故事会像一碗糖水,多喝一口就会腻得慌。
这就是人的故事。人总不会把自己的人生弄成一碗糖水的,就算往里边撒一把尘土。
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荆棘,并毫不犹豫的把它插在自己的心上,然后淌血的心带来的痛感会给他源源不断的叫做勇气与坚持的东西。
荆棘鸟读书笔记篇十七
细细口味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读后感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所以会痛就是因为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之所以经典,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从两人(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悲剧。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他不能谈爱情,他也以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就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那时的梅吉只是一个9岁的女孩,却照亮了拉尔夫的内心。在梅吉长大成人之前,两人有过一段温馨美好的时光,因为那时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随着梅吉的长大,痛苦和矛盾也就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事业,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但是,谁能想到,梅吉选择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这样的境况之下重逢,终于情感战胜了理智,拉尔夫屈从于梅吉的愿望,梅吉也如愿地从上帝那儿偷来了拉尔夫——一个属于他们的儿子。因为她知道拉尔夫永远也不属于他,那么得到他的儿子,就已经是上帝的恩赐了。从此,梅吉离开了她的丈夫,守着一双儿女回到了家乡。结局,偷来的东西自然要还回去的,当他们唯一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觉得也卸下了心头的包袱。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他的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在我看来,《荆棘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鲜活的人物描写。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人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展现了三代男人对爱不同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最受宠的孩子被母亲极力挽留却被上帝愚弄……感人的爱情从门第间展开,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刻画方面所下的工夫。
可能是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熟练的写作技巧,非常传神的眼神和心理描写,和很多不经意间说出的经典的有哲理的话,使我不时的产生共鸣,所以会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同时又说不出它哪里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