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一
中国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老残游记读后感。
作者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老残游记》是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的阴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晚清的社会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有4部。《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孽海花》。其中每部书的侧重点各不一样,而《老残游记》则更以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而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我觉得书中对大明湖的风光,黄河冰雪以及对音乐的描绘等艺术成就尤高,看起来让我很受感染。比如在描绘济南府的时候用“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来写,仅仅八字,就写出了济南的水多,树多的特点。我曾两次去过济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别清澈,连护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摇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摆动。而大明湖中随处可见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无时无刻不活泼地冒着泡泡。
作者在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读后感《老残游记读后感》。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而读书是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和政治观点来评判古人的,古人的观点和现在是有出入的。所以读书时,不要过分在意作者的政治观点,不能因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样而否定这是一本好书。
今天看老残游记,读到老残拿了药水去救人,看看头上的题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过去几页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残续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这是本好书,淡淡的科技色彩杂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说来,清新异常。如果不是19之后我国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子,大部分是“有知识无文化”,而成为老残这样的人。老残是一个热爱科技的人,而且不辞辛苦,愿意身体力行。
作者自称“燕北闲人”,状物描景很有点朴拙淡雅的情景。他写得大概也都是北方的景致。
文中一些情景,境界还是蛮好的,比如写黑妞白妞唱曲,店小二还评价说“撂在地上摔三截儿”(形容其音高,,似乎以前又有人形容的时候,用“音细若发,直干云霄”的,好像音高了,就很轻,能够飘上天或者冲上天)。比如雪夜宿玙姑家,听玙姑演说佛道儒三家的异同,又听玙姑黄龙子等的“交响乐”一段,让人如入天堂,写玙姑颇有林下风范,想必是作者心目中第一等女子了。只是临走的时候,黄龙子又玄不唧唧的说了一些预言,挺无聊的。写翠花翠环的一段,也特别有意思,了解一些社会人情世态。这三段,算是正好写了三个社会等级的女子。玙姑一等,是自由身自由心的;白妞一等,是唱曲谋生的;翠环一等,则是最下等的,最苦的一种。
作者对黄河作堤造成的百姓流离之苦,通过翠环的口,写得如此细致,让我这个从没有经历过什么苦的人为之唏嘘。
这本书我之所以去看,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偶然看到好像朱自清还是谁,说他初中时候看得课外书中最喜欢的。所以就去看,是比较信任他们的话。这一次去看,却发现原来我去年看过的,至少看过前五回。可见我去年看书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真是可恶!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二
《老残游记》中,写人写事的技巧并不高,但写景却是《红楼梦》、《水浒传》所不能及的,更不是《西游记》所能比的。
如书中关于大明湖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
这是静,就是一幅画,是如此的和谐与安详,光是颜色的词儿,就有十一个,而绿色就有三个:苍翠、绿、碧。
苍劲的绿给人以无限岁月和历练的想象,一阵疾风吹来,树枝轻轻摇,正见树枝苍叶,晃出阵阵林涛,枝怒吼,风狂嚎,摇得苍叶上下翻,却不嬉笑。
翠柏与苍松相映,翠柏更富有活力,鲜艳的衣装而清雅,连袈裟都逊色几分,香客拜佛,也会偷窥春色。
碧绿如翡翠,耀眼闪人心,誓与皇家色一较高下,却不知深入凡世红尘中。……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大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有声有景,分明一幅动态画,虽不如上段色调繁多,却也清新雅致,那一声渔唱,虽未听过,但在耳边响彻。
书中的人固然重要,事情也重要,可没有场景,就算有仙家,也只是在白板上添了几笔,可有可无。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三
寻踪晚清风土,踏迹官场沉浮,追逐侠客视野,畅饮百态人生,《老残游记》和《葬花海》《二十年目睹之怪状》《官场现形记》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6——1909)乃晚清才子,博识甚广,本书深挖晚清社会矛盾,小说直观的展示了晚清的风土民俗,官态时弊。一个孤胆郎中铁英(老残)的梦境开始,以老残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蓬莱仙山湖光山色诱人,老残同友前往却发现危船,好心救船反遭暴击,船毁人溺,老残从梦中惊醒,梦之所向,行之所至。老残前往济南观湖光楼阁,泉景水色,在一次出诊时无意结识济南名流,为宫保(官职)赏识,时值黄河水患,欲留老残得治水良策,奈何老残忘却名利,推官辞礼,夜走曹州。曹州扶台玉尊为酷吏,虽清廉却施暴政,苛政之下曹州虽无盗案,却也民不聊生,人人惶恐自危,玉尊所抓盗犯十之七八乃是良民,冤或重刑,衙门十二台牢笼,月月饱满,日日死尸,奈何这玉尊在外官名却极好,宫保欲推荐其升值,老残至此,慨曰:官员无才便是德,妄有才之人,为名利而做官,国乱强盗作案有三四,酷吏做案却有七八,遂修书至宫保劾之。
时遇以曹州县官,与其辩进退,出治盗之良策,寻退世江湖高人以威名震盗。老残回省城走过齐河县,巧遇黄河冰凌,无法渡河,住店之时又遇见省中官吏,交谈欢悦,吏要二妓,与老残弹唱取乐,此二女却泪如涌泉,诉其故,原先黄河大水,家破人亡,为生计去青楼为娼,吏欲赎之,却是官名在身难以现身,老残只好代为效劳,吏有心,却也成全老残一桩没事,嫁为残妻。此事之后又道齐河冤案,大户贾家一十三口被灭门,唯有一女幸存,原先此女与外人有染,自残全家,却嫁祸给已故哥哥的嫂子魏家,案情重大,省府派酷吏刚弼审案,刚弼自持,重刑魏家妇女,女不忍其父受刑,签字画押,即等凌迟,老残闻之,夜信宫保,祈明官重审,不日,明官白公半日断冤案,其后老残又助县官巧擒元凶,遂携妻游走江南。
念今日时政,名曰法制,实为人治,官僚吃喝嫖赌比封建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冤案非一把手批示,难以昭雪,与封建又是何等相似,虽无酷吏,却有暴政,官员为盗,乱国乱政者十有八九。古之翰林之学士,虽未愚忠却深悟孔孟之道,书生意志,乃属初生牛犊,而世下文人墨客莫不是拍须溜马,剽窃抄袭,丹心孺牛之辈何其罕见。
《老残游记》中妓女有言:文人在妓女面前作诗非怀才不遇,即风花雪月,想今日文人官报作唱莫不是大唱赞歌,拍须求职,为政者却也沉溺其中,何如娼妓?此乃粪青偏激之言,可做笑谈。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看了很多遍了。最早是语文书里面的《大明湖听书》这个编目。年少时哪里明白这文章的好处,虽然描述白妞的说书是那样的极尽渲染之能事。
之后有了几本书在肚子里面打底子,再于暇时认真的从头看起,细品下来,滋味竟是那么的悠远绵长。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最著名的有《徐霞客游记》在那里呢。其实他能够和《格列佛游记》相类比。对现实的不满,《格列佛游记》能够天马行空到幻境之中找到寄托,可是老残,还是现实的,他没有神游天外,他想在夹缝里面找到生存的空间。
老残其实不是避世的,他是入世的,虽然摇着串铃,不愿意做官,可是摇串铃的时候看到的是国计民生,虽然没有入仕,可是交接的都是官场上的人物,谈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策略。说实在的,在这篇所谓的游记里面,看到最终,心痛的成分多,灰心的成分更多。
作为一个山野之人,有济世之心,那是最苦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是想尽一切可想的办法,又能解决几何?最终,往往只剩下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所以老残最终还能尽享隐居之乐,那真是上苍的眷顾了。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五
最近刚读完,觉得很合我的胃口。老残一个人到处游历,用非常文艺的话来说就是流浪。有点类似美国的嬉皮士时代。只不过老残是一个人拿着铜铃行医,一个是开着破车飞驰在美国西部的公路。不同的是老残接触的多是官,或者说是为民请命的角色。
我最喜欢看那段一个刘姓青年去找一位隐藏在山里的高人,一路上所见所闻让人犹如仙境,还遇到神仙似的人物,那段经历当真是回味无穷。到后来倒是无趣了些,结合了较多社会上的流行元素,不喜。总的来说很有意思,推荐。
周六周日没事,浏览一下书架,拿下了一本古典名著,是《封神演义》和《老残游记》的合订本,内蒙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六本,八大古典名著,其中包括四大古典名著,剩下的四大就是《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我正在看的这两部。
看看目录,《封神演义》很长,算得上是长篇章回小说,《老残游记》只有20回,应该算中篇吧,先从它看起,结果一下子就看进去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就看完了.给我的感觉是没有想到的好,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使我不忍释卷,文中借助老残为主线,很深刻地剖析一些社会现象,其深刻让人不由得佩服作者的犀利。作者亦堪称一个哲学家,对诸子百家分析评点,旁征博引,视野极度开阔,颇有大家风范,是一部好书,值得再读。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六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前些时候,看到网上传言,秦桧在家乡已站起来了,现在的社会价值取向真得让人迷惘和心寒)。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见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众多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然而,他认为“这些鸟雀跃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用站笼站杀,吓得很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见第六回)”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己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己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同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因此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见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由于贾家的亲家魏家佣人急于想救出自己东家,就对刚弼进行巨额贿赂,刚弼凭此就主观臆断,判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他的逻辑是“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什么肯花钱呢?卑职一生就没有送过一个人钱。”(见第十八回)幸亏此案被老残知晓,就写信向抚台反映情况,抚台派出白太尊白子寿来主审此案,才让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终又救了贾家十三条人命。
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些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认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伤,宰天下则天下死!(见第六回)”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如此之话,实为不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七
今天看老残游记,读到老残拿了药水去救人,看看头上的题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过去几页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残续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这是本好书,淡淡的科技色彩杂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说来,清新异常。如果不是19之后我国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子,大部分是“有知识无文化”,而成为老残这样的人。老残是一个热爱科技的人,而且不辞辛苦,愿意身体力行。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八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d除恶的“大青天”。d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d臣、厌恶d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前些时候,看到网上传言,秦桧在家乡已站起来了,现在的社会价值取向真得让人迷惘和心寒)。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见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众多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然而,他认为“这些鸟雀跃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用站笼站杀,吓得很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见第六回)”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己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己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m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九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老残游记》读后感2000字。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前些时候,看到网上传言,秦桧在家乡已站起来了,现在的社会价值取向真得让人迷惘和心寒)。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见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众多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然而,他认为“这些鸟雀跃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用站笼站杀,吓得很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见第六回)”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己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己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同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因此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见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由于贾家的亲家魏家佣人急于想救出自己东家,就对刚弼进行巨额贿赂,刚弼凭此就主观臆断,判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他的逻辑是“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什么肯花钱呢?卑职一生就没有送过一个人钱。”(见第十八回)幸亏此案被老残知晓,就写信向抚台反映情况,抚台派出白太尊白子寿来主审此案,才让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终又救了贾家十三条人命(这十三人是被一种类似蒙汗之类的“千日醉”所害,通过雪得解药“返魂香”而救活)。
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些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认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伤,宰天下则天下死!(见第六回)”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如此之话,实为不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学识渊博,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因此,就小说内容而言,涉及各种自然科学范围颇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当不错,特别是对北京济南一带的风情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读后收获颇丰。当然,刘鹗对于所谓“清官”的讽刺,悠悠以为,多少有些过了。清官毕竟是人人诵之,人人赞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渊源历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当代社会中的珍稀动物。刘鹗所写的“清官”实非“清官”也,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沽名钓鱼之辈而已。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十
《老残游记》是晚清时的一部社会谴责小说,暴露了晚晴时代封建制度的弊端和阴暗。它是十大古典小说白话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本书的作者刘鹗,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学识广博,在算学、医道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作者作为一个思想开明,勇于创造的人。他的人生事业却是艰难坎坷,充满波折的。本书既是他为国家存亡的担忧,也是他对自己事业的哀叹,刘鹗希望用这本书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挽救国家的危亡。
《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胡适说过:“《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套用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的描写。”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生动。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比如在描绘济南府的时候用“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来写,仅仅八字,就写出了济南的水多,树多的特点。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刘鹗的代表作。一个偶然机会,有人请刘鹗给《绣像小说》半月刊杂志写小说连载,刘鹗一时兴起,就答应了。他写《老残游记》,十分潇洒,兴到即写,写得无趣即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1903年起,刘鹗以洪都百炼生为笔名写作的《老残游记》陆续在《绣像小说》杂志上发表。到十三回因故中止。后又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报上,才完全出版。
《老残游记》全书共20回。小说以一位人称“老残”走方郎中铁英的游历为主线,通过老残游历的见闻和作为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
《老残游记》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形象。“清官”玉贤,这个人自以为清廉,不要钱,但埋在他内心深处的目的,甚于赃官的贪图钱财。玉贤出任曹州府知府“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天天不得空”,群众都畏惧和愤恨他的残忍,道:“这个玉大人真是了不得,赛过活阎王,碰着了就是个死!”。玉贤在曹州府的“功绩”还包括他一手制造了几起冤案。如对于家一案,于朝栋一家因与强盗结仇,被栽赃陷害,玉贤不加调查,不审真情,一口咬定他们是强盗,父子三人活活被站死。民间对此议论纷纷,有人酒后说了句玉大人“好冤枉人”,就被玉贤以“妖言惑众”的罪名罚“站笼”而死。玉贤手下的人见于朝东一家几口“死得实在太惨了”,都动了恻隐之心,下决心要弄清这桩案件,而且也抓到了移桩嫁祸于家的强盗。强盗原不过是想让于家吃几个月官司,结果闹得那么厉害,“都后悔得不得了”。然而恰恰是这个心里总觉得自己是清官的玉贤,唯恐这桩“不照律例办事”而造成的冤案会使他受到上司的责询查办,使自己苦心经营的只为做官且急于做大官的私欲付之东流,竟然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释放了那强盗。后来因为他捕“盗”成绩显著,上司赏识,还被朝廷加官进爵。
小说通过对玉贤、刚弼两个所谓的“清官”滥用私刑、草菅人命的罪恶的描写,得出“清官比贪官更可恶”的结论。作那些表面上所谓事事为民生的官员其实虚伪造作,而对政治有极强的创新意识的老残在曾对们提出改革,让人们将有价值的东西发展下去,但是老残的一番创新思想并没有引起反响,而当老残到山西谋求发展时,他说服了当地官员,却又难过京中大官的这一大关,从而发展受阻。晚清社会并不只是像我们所知道的官场腐败那样,它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腐败和黑暗现象。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晚清时候的封建政治和那些所谓的“清官”的真面目。对我们学习历史和思想提升方面都起重大的作用。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十一
中国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
作者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老残游记》是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的阴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晚清的社会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有4部。《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孽海花》。其中每部书的侧重点各不一样,而《老残游记》则更以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而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我觉得书中对大明湖的风光,黄河冰雪以及对音乐的描绘等艺术成就尤高,看起来让我很受感染。比如在描绘济南府的时候用“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来写,仅仅八字,就写出了济南的水多,树多的特点。我曾两次去过济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别清澈,连护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摇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摆动。而大明湖中随处可见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无时无刻不活泼地冒着泡泡。
作者在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而读书是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和政治观点来评判古人的,古人的观点和现在是有出入的。所以读书时,不要过分在意作者的政治观点,不能因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样而否定这是一本好书。
今天看老残游记,读到老残拿了药水去救人,看看头上的题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过去几页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残续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这是本好书,淡淡的科技色彩杂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说来,清新异常。如果不是1920年之后我国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子,大部分是“有知识无文化”,而成为老残这样的人。老残是一个热爱科技的人,而且不辞辛苦,愿意身体力行。
作者自称“燕北闲人”,状物描景很有点朴拙淡雅的情景。他写得大概也都是北方的景致。
文中一些情景,境界还是蛮好的,比如写黑妞白妞唱曲,店小二还评价说“撂在地上摔三截儿”(形容其音高,,似乎以前又有人形容的时候,用“音细若发,直干云霄”的,好像音高了,就很轻,能够飘上天或者冲上天)。比如雪夜宿玙姑家,听玙姑演说佛道儒三家的异同,又听玙姑黄龙子等的“交响乐”一段,让人如入天堂,写玙姑颇有林下风范,想必是作者心目中第一等女子了。只是临走的时候,黄龙子又玄不唧唧的说了一些预言,挺无聊的。写翠花翠环的一段,也特别有意思,了解一些社会人情世态。这三段,算是正好写了三个社会等级的女子。玙姑一等,是自由身自由心的;白妞一等,是唱曲谋生的;翠环一等,则是最下等的,最苦的一种。
作者对黄河作堤造成的百姓流离之苦,通过翠环的口,写得如此细致,让我这个从没有经历过什么苦的人为之唏嘘。
这本书我之所以去看,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偶然看到好像朱自清还是谁,说他初中时候看得课外书中最喜欢的。所以就去看,是比较信任他们的话。这一次去看,却发现原来我去年看过的,至少看过前五回。可见我去年看书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真是可恶!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十二
《老残游记》是一部醒民救世的哭泣之作。作者刘鹗是一个思想开明、力主实业救国的爱国人士,奉行“尊良知,尚实行”,但在腐朽的晚清王朝,他的作为受到旧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排挤,事业屡屡失败,最后竟落得个“勾结洋人,盗卖仓米”的罪名发配新疆,次年病逝。刘鹗自言《老残游记》是其哭泣之作,在自序中,他解析“哭泣”,最后总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若年轻时读此书,一定会感觉很痛快。主人公老残是一个手摇串铃的走方郎中,在游历之中,代筹计策,请来武功巨擘坐镇,使酷吏治理之下的一县百姓免遭不幸;出资救妓出火坑,后又助其皈依佛门;修书助孤孀释奇冤,巧计勘破十三条人命大案……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老残,博学、睿智、侠肝义胆,堪称“文侠”,但凡侠义之举,总是让人心潮澎湃、心生敬慕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老残本是有着兼济天下宏愿之志士,喜爱结交奇人异士,原是相约倘若国家需要之日,俱要出来相助,其时讲舆地,讲阵图,讲制造,讲武功的,各样朋友都有。后来明白:治天下的又是一种人才,其辈所讲所学,全是无用的,故尔各人都弄个谋生之道,混饭吃去,把那雄心便抛入东洋大海去了。痛惜家国之命运,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此一叹也!
老残以独特的视角,直指晚清大厦摇摇欲坠的原因,虽切中要害但未指出根本。书中第一回,老残做了一梦,一只大船在巨浪洪波中行将沉没,船上载满了人,老残认为驾驶的人并未曾错,错的是船上的水手,因为驾驶的人所缺的是一个指引方向的向盘,而水手却不顾船只沉没,坚决拒绝接受“最准的盘”。类比书中故事,老残批判了那些表面“清廉的格登登的”实则刚愎自用、肆意残害百姓、滥杀无辜的“清官”,以及表面求贤若渴,实则昏谬无能、纵容“清官”肆虐的“好官”(在此,“清官”“好官”即是水手),却因自身局限,未曾指出酷吏、昏官误国的根本原因,也即那驾船的人才是关键之所在,此二叹也!
不能兼济天下,起码能补救残世。痛感国弊民穷,老残并未放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拯民于水火而得解脱”的人生理想,只是,自己本是那送去“最准的盘”的人,可以让大船向着正确的方向行驶,保得一船平安,而今只得在洪波巨浪中打救那一个又一个沉没的人,顾得这个又失了那个,一生所学及抱负,只得如此,三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