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篇一
寒假期间我校开展了大学生下乡调研活动,本次调研的主题是家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技发展。
我将调研地点选在了xx县,这里是我的主要调研地点,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会处询问,近年来,县里的一些主要变化和重大举措,村委会的有关领导便详细的向我说起了,家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进步方面的各项举措。
调研实践近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调查走访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经被污染然严重的地区已被彻底清理整顿,基本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不同地区的整顿效果虽不尽相同,但是整体有了很好的改观。下面我就调查结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总结。
我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走访调研,从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动。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
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条流经我县的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纸厂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边缘仿佛是污秽的沟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县里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涨热情,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县里也开始抓起了生态文明建设,走起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的企事业单位,坚决给以整顿,甚至关停。不少企业受到影响,但是县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的很坚决彻底,对于像造纸厂这样屡教不改的单位,坚决予以关停处理,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其他企业的情况较好,都积极配合着县里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污水先处理后排放,不处理不排放,从而很好的控制了环境的继续污染。
生态环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招商引资一直是我县发展的一项重要渠道,近年来有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来我县实习考察,投资建设不少工厂,发展了经济的同时,科学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引进了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一举多得。
我先秉承“建设生态文明、开发清洁能源、彰显绿色魅力”的思想,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风沙源治理步伐,通过建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园,院内有很多品种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退耕还林也使得大面积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盖率。
现在能做的只有从一些小事来感化他们,让他们亲身的体会到环境的严重性,他们才会有所改变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没亲身体味过你是永远都不会明白的!这就像一句真理影响着广大人民。举一些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来让他们自己感悟!我知道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着急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希望每周都能有一两节课来让他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由不懂到了解,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理解,这一过程。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我国拥有辽阔的国土,无论蓝色的海洋,还是浩瀚的沙漠,无论绵延的山区,还有奔腾的江河,都蕴藏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
其实它们都离我们很近,也可以说贴近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我们都把它们忽略掉了,是我们的遗憾,因为自然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扩大。虽然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随着生产的发展,某些资源的总量也在下降。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很多地区有着严重误区,认为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科技发展,就必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思想上,我县能够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政策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我县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办法,和对与违规排放等违规操作的具体处理办法和处罚形式。
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严格要求各生产单位,严格控制污水废弃的排放。
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才刚刚起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责任艰巨,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和支持。当然首先还是需要县里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具体的工作是无法行之有效的落实的。总的来说,我县几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被污染的地区和水域都有了改善,还建立了生态文明宣传公园,相信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定会越来越好。
不仅是这个方面,在那个领域都是一样的。只有我们对它好了,他自然会对我们好的。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现在总是在不断的发生自然灾害,什么龙卷风啦,什么海啸了,什么地方又有洪涝灾害啦,什么地方又有地震了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回馈给我们的礼物。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样解释那。
我们无言以对,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尽管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罢了。自然界就像一面镜子,你哭它就哭,你笑他也笑,一样的。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你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的!扯到的虽然大了点,但绝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最真实的写照。回到主体上来,环保的问题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为了我们的家乡更加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篇二
xx市户籍人口数xxx万人,约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个乡镇和xxxx个行政村。自xxxx年开始,随着xx生态省和xx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各乡镇已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x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xx个,分别占总乡镇数的x%、xx%和xx%;市级生态村xxx个,占总行政村数的x%。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xx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要求,乡镇生态建设工作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必要条件。根据《xx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xx将于xxxx年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而xx%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要真正达成生态市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市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乡镇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xx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认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利益。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二、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当前,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gdp增长为依据,导致部分乡镇领导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难以转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二)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宁波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规划问题:乡镇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指引,导致建设无序开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等。
(三)拓展投资途径,确保投入到位。采取政府产权管理、间接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如各地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经费由各级政府投资,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可采用xxx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乡镇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由市政府补贴、污水处理费返还金、建设补偿金和乡镇投资构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形式,从建设到运行全部由企业负责,政府则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补贴,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确保乡镇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四)加强环境宣教,实施寓教于乐。要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乡镇生态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必须先从转变意识形态着手。各乡镇要积极引导全民参与,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和竞赛、中小学生宣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篇三
第一步,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生态环境。义乌市把环境污染整治作为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为载体,按照城乡一体化整治的思路,大力开展空气、水环境污染、固体废物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切实加强义乌江流域、城市、农村、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强化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的监管,全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xx年,义乌市地表水4类水占50.6%,城区空气环境api指数优良天数318天,20xx年,1-5月,aqi指数达到优良以上的天数53.3%。生活垃圾全部进行焚烧发电或填埋处理,处理率100%,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虽然目前义乌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距离彻底好转仍有很大差距。一是义乌江水质不稳定,小溪流污染严重。义乌市现有人口已经超过200万,污水排放总量中73%来自生活污水,地表水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其中80%来自生活污水。义乌江水质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和上游来水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反弹,20xx年,义乌江出境断面水质3类水质达42%,4类水质24%,20xx年前4个月,交接断面水质全部为不合格。义乌市19条小溪流30个断面中,劣5类水体20xx年占76.6%,20xx年占86.6%,20xx年占73.3%。彻底改善义乌市水环境质量必须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上下游共同努力,即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二是大气污染治理困难。近年来,义乌市灰霾天气逐年增加(20xx年为84天,20xx年124天),首要大气污染物为pm2.5,属于由机动车尾气、扬尘、烟尘、工业废气等因素引起的复合型污染,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目前义乌市汽车总量已经超过30万辆,并且仍在高速增长,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既需要集中力量突击整治,更需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要想取得长期巩固的治理成效十分困难。三是基础设施仍然不足。目前,义乌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200多吨,没有进行分类回收,以简单的填埋和焚烧方式处理。全市工业固废产生量为36.61万吨,64%为污泥和炉渣,危险废物占1.3%,还未建立工业污泥和危险固废处置场所。随着9个污水处理厂的的运行,污泥产生量将进一步增加,解决污泥无害化处置问题迫在眉睫。
生态经济。义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保护优先理念,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不上污染企业,十年来,义乌市未增加一个工业污染项目。根据义乌的资源、环境状况,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而是以市场为核心,大力发展小商品制造业,推动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推动由规模扩张向研发、设计、营销要效益转变,鼓励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2.6:41.6:55.8。同时,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倒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连续开展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对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行生态化改造,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畜牧养殖业实行生态化改造和萎缩化管理,不断优化产业质量和产业结构。
尽管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占主导地位,但就义乌的经济发展来说,二产的地位也不容忽视。然而在义乌的三万多家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为低、小、散企业,另外还有众多未经审批、技术含量底、污染大的花片、塑料粒子、亚克力等家庭作坊式企业隐藏在城乡,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义乌的经济发展仍属以量扩张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还没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落后生产力也在不断扩张;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产业间关联性差,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调高、调优、调轻、调新、调绿产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体制机制。生态文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必须由全社会共同参与,义乌市正在积极探索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行动体系。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各部门各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办)设在环保部门,承担制定计划、分解任务、考核落实等日常事务,赋予了环保部门指导、协调和督促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在考核体系上,对生态环保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优先列入政府重点工程,把生态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和领导干部任用与奖惩的重要依据。在载体设计上,开展了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从生态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绿色细胞创建等3个层面加以深入推进,促进生态环保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同时让广大公众得以参与、获得实惠。
但是,目前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没有长远规划,现阶段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次在工作格局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大工作格局尚未形成,部门之间缺少联动,未能形成合力。部分企业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违法排污现象仍时有发生。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不高。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从部门走向社会、从政府走向民间。其次,在制度框架建设上,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奖惩机制力度不够,生态考核所占比重太低,生态功能区划执行不到位、违法成本低等情况现实存在。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的创建,加大探索力度,抓紧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良好的生态产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极大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美丽义乌。到,建立政府、企业、公众三大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大格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形成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约束得到缓解,美丽义乌的架构初步形成。
生态文化不断繁荣。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试点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全面开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保基础设施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得到综合整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全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0平方米。
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全面完成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指标。清洁生产普遍推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2%。
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综合决策执行机制、环境保护监管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积极推进,不搞指标摊派;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试点引路,不一哄而上。
高起点规划,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有效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按照义乌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环境准入,实施区域环境分区管理。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全面落实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制度,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的环境监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深化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既要注重末端治理,又要强调源头预防,既不欠新帐,又要多还老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一是健全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体系。强化结构减排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生产效率有效提升,细化工程减排促进主要污染物有效削减,实化管理减排促进环境改善效果得到保障。二是加强产业引导力度。坚持兴商建市的`总基调不变,做强做大商贸业、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鼓励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加大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把落后产能淘汰作为新建项目审批的前提条件。三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针对重点行业制定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循环经济试点。四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生态旅游建设,引导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开展清洁空气行动,重点从能源使用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城市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向社会发布pm2.5监测数据,切实维护公众环境质量知情权。二是深化水环境整治。加快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工程。开展小溪流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监管,确保发挥效用。全面排查整治区域内污染严重的低、小、散等环境违法企业,开展印染、电镀行业整治提升,建设印染、电镀专业园区,淘汰落后产能,实行集中监管,污染集中治理。三加强固体废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垃圾分类回收、工业污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防止二次污染。四是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四边三化行动作为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义乌的重要抓手,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村、绿色村庄等为载体,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健全环境责任追究制,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在年度责任制考核中的比重。二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环保义务监督员制度和非法排污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绿色创建奖励补助机制,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饮用水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
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环保工作能力、应对突发事故能力的体会和建议。
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使环保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城市规划中和各类专项规划中,要参照生态功能区化的范围,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例如工业区和居民区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尽量避免功能区混杂的情况发生,工业区内要有比较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等等。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生态性缺一不可,要留下生态修复的空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
必须建立联动机制。目前,环境污染治理的范畴已经从传统的水、气、声、渣污染治理拓展到辐射、光等新领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涉及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监管等各个方面,涉及到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各项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环保法律的执行力,才能有效解决区域性、结构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东阳整治,必须由金华、东阳、义乌三地政府联动,违法排污企业的关停取缔、应急事故的处置需要政府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
必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综合职能。环保部门是保护环境的主力军,但绝不能孤军作战。新形势下,环保部门已经不是单纯的专业职能部门,而是参与政府决策的核心部门、综合性部门。地方政府要树立政府对环境保护负第一责任的意识,不但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监管、监测、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职能,更要发挥环保部门在规划、考核、监督、统筹协调等方面的综合职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必须加强环保基层力量和应急力量建设。当前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信访纠纷不断增加、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等诸多难题。个别企业心存侥幸,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大量污染严重、未经审批的低、小、散企业隐藏在广大农村,监管十分困难,由此引起的环境信访不断增加;由于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境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面对这些问题,环保部门压力大、责任大,必须改变环保部门的先天不足,基层力量薄弱的现状,建立环保基层站所,建立政府、部门、企业三个层面的应急体系和专业应急队伍,在人员、编制、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例如,义乌市环保局机关编制仅13人,由于编制不足,混岗情况严重,进一步削弱了一线基层执法力量。近年来,义乌市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环保力量建设,20xx年给环境监察大队增加了12个参照公务员编制,20xx年批准成立了环保所并在13个镇街设立环保分所,增加了8名事业编制,基本实现了环保重心下移。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篇四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近年来,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全县七个乡镇200多个村进行了调研,通过广泛座谈、走访,切身感受到,党的农村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广大农民群众对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热切向往,对新知识、新观念、新生活比较渴望,对农村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培训,努力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抓教育、抓活动、抓示范,把创建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紧密结合、与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呈现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放眼全县广大农村,文明村、镇与“十星级文明户”群星灿烂、交相辉映,精神文明建设犹如扑面春风,成为邱县广大农村一道靓丽风景。
(一)以德育人,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邱县坚持把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是向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对新形势下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宣传,增强了农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扎实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文明公约进农家”、“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系列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逐步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大力发展“股份文化”,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秧歌舞、二鬼扳、份子戏、百家书、股份球等80余支“股份文化”团体在全县乡村已经十分活跃。家庭才艺展演、民间艺术展、太极拳表演、篮球赛、乡村舞狮表演、青年乒乓球赛,一场场群众性文体活动把农家人的日子装点得红红火火。
(二)严格考评,建立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为把农村创建活动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注重在规范管理上狠下功夫。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先后下发了《文明村镇创建和管理办法》、《文明村评比标准》及考核实施细则等,使文明村镇创评考核量化、细化,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建立管理制度,制定了年初申报、半年考核、年终评比等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基层推荐、层层把关、全面考核的办法,促使文明村镇创建质量不断提高。此外,强化考核督导,每年年终,对年初申报的文明村镇按考核细则进行认真考核,实行百分制,严格打分,优胜劣汰,推动了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以城带乡,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结合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三年上水平”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全县确立了“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农村环境治理和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一方面,以改善农村环境为重点,广泛开展了农村“环境整洁行动”,对农村“五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进行了集中治理。组织专门卫生保洁队,清理脏乱差,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全县省市县级文明单位与农村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优势,帮助结对村开展“环境整洁行动”、文明卫生知识教育,整治村容环境卫生,搞好净化、绿化、美化,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组织送图书、送文艺、送电影进村等活动;广泛开展破除婚丧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等移风易俗活动,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以点带面,聚全力打造文明村、镇示范点。一是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在文明小城镇建设上,以邱城镇为重点,对镇政府所在地区域内建筑进行仿古改造,既体现现代风貌,又突出古城特色,并组织沿街商户开展美化门店活动,引导商户居民做好门店的门脸、门窗、门牌的修缮和美化;在小城镇建设上,按照“打造亮点、典型引路”的思路,重点实施了“六大工程”(“村民中心”建设、道路硬化、卫生整治、村屯绿化、特色文化、培育新农民工程)”。全省创建文明生态村现场观摩会在邯郸召开,波留固、付东、东锚寨三个村列入示范点。二是在“村民中心”建设上采取典型示范、资源整合、对口帮扶等措施。抓典型、抓帮扶、抓宣传,使村民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功能发挥良好。三是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不断丰富“星”的内涵,进一步健全评选机制,细化量化评选标准,使之更具操作性,严格评选程序,狠抓自评、互评、总评三个关键环节,使之更具严肃性。认真落实“十星级文明户”的优惠政策,使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参评率不断提升,推动整个活动向纵深发展。近年来,全县“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已在全县农村村全部推开,参评率达到95%以上,“十星级文明户”逐年增加。
(五)创新载体,丰富群众性创建内涵。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吸引农民广泛参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各乡镇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精心组织、设计、策划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活动,不断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邱城镇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了文化进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进家庭、移风易俗教育进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乡风进农家”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新马头镇、香城固镇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县前列。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在全县农村各地蓬勃兴起。
二、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览全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实效,但离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农村整体创建水平还不太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足,缺乏建设动力。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指标,只有物质文明建设才是硬指标,抓精神文明建设不如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影响大、政绩好、见效快。二是经费投入不足,阵地建设滞后。由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较少,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不强、创建工作没有吸引力。三是创建活力不够,载体建设不新。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意识不浓、方式方法单一、思路狭窄、载体不活、创建的效果不明显。四是文化队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抓精神文明建设专业人才少,交流学习的机会不多,综合素质不高,导致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度不快、质量不高、后劲不足。
针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结合农村工作实际,要按照贯彻落实实践_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立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要重点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创建积极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才能增强精神文明的感召力,吸引广大农民参加,要摒弃那些形式主义、不受群众欢迎的方法和活动,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针对不同群体人员的思想状况,确定不同的办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创建活动,提高教育和引导水平。
二是要建立创建工作长效机制。解决创建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问题,必须首先加强制度建设,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建立创建投入制度,为创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保证,要把文明创建工作的有关标准和规定进一步细化、量化,并融入到工作全局之中,使评比考核能更全面,更深入细致,根本改变重评比轻创建,做表面文章的现象,让群众和集体都从中受益。
三是要加强队伍建设。对于乡镇宣传委员、文化站骨干人员以及大学生村官要通过培训学习、互相交流等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有才能、有专业知识、热情精神文明事业的年轻同志尽快充实到队伍中,力争建成一支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战斗力强、作风硬朗的宣传文化队伍。
四是要不断加大投入。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要开展科技志愿服务,鼓励和引导农技专家、农民技术员、“土专家”、“田秀才”和种养能手,向邻里乡亲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提高种养技术、经营本领,推动共同富裕;倡导农民就近就便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加强“党员志愿者、妇女志愿者、小小志愿者”队伍建设,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组织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专业户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组织各级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志愿服务组织为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提供信息、联络、组织等保障,在全县农村形成“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的良好社会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篇五
我州经营管理、文化营销和文体人才匮乏,基层文化专业性人才缺乏,乡(镇)文化站人员缺乏能编会演的文艺人才,文化人才有待进一步加强培养和引进。村文化指导员和小组辅导员都是兼职人员,无任何待遇补助,难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稳定基层文化管理人员。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篇六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使环保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供大家阅读查看。
第一步,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生态环境。义乌市把环境污染整治作为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为载体,按照城乡一体化整治的思路,大力开展空气、水环境污染、固体废物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切实加强义乌江流域、城市、农村、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强化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的监管,全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xx年,义乌市地表水4类水占50.6%,城区空气环境api指数优良天数318天,20xx年,1-5月,aqi指数达到优良以上的天数53.3%。生活垃圾全部进行焚烧发电或填埋处理,处理率100%,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虽然目前义乌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距离彻底好转仍有很大差距。一是义乌江水质不稳定,小溪流污染严重。义乌市现有人口已经超过200万,污水排放总量中73%来自生活污水,地表水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其中80%来自生活污水。义乌江水质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和上游来水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反弹,20xx年,义乌江出境断面水质3类水质达42%,4类水质24%,20xx年前4个月,交接断面水质全部为不合格。义乌市19条小溪流30个断面中,劣5类水体20xx年占76.6%,20xx年占86.6%,20xx年占73.3%。彻底改善义乌市水环境质量必须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上下游共同努力,即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二是大气污染治理困难。近年来,义乌市灰霾天气逐年增加(20xx年为84天,20xx年124天),首要大气污染物为pm2.5,属于由机动车尾气、扬尘、烟尘、工业废气等因素引起的复合型污染,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目前义乌市汽车总量已经超过30万辆,并且仍在高速增长,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既需要集中力量突击整治,更需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要想取得长期巩固的治理成效十分困难。三是基础设施仍然不足。目前,义乌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200多吨,没有进行分类回收,以简单的填埋和焚烧方式处理。全市工业固废产生量为36.61万吨,64%为污泥和炉渣,危险废物占1.3%,还未建立工业污泥和危险固废处置场所。随着9个污水处理厂的的运行,污泥产生量将进一步增加,解决污泥无害化处置问题迫在眉睫。
生态经济。义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保护优先理念,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不上污染企业,十年来,义乌市未增加一个工业污染项目。根据义乌的资源、环境状况,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而是以市场为核心,大力发展小商品制造业,推动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推动由规模扩张向研发、设计、营销要效益转变,鼓励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2.6:41.6:55.8。同时,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倒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连续开展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对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行生态化改造,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畜牧养殖业实行生态化改造和萎缩化管理,不断优化产业质量和产业结构。
尽管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占主导地位,但就义乌的经济发展来说,二产的地位也不容忽视。然而在义乌的三万多家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为低、小、散企业,另外还有众多未经审批、技术含量底、污染大的花片、塑料粒子、亚克力等家庭作坊式企业隐藏在城乡,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义乌的经济发展仍属以量扩张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还没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落后生产力也在不断扩张;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产业间关联性差,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调高、调优、调轻、调新、调绿产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体制机制。生态文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必须由全社会共同参与,义乌市正在积极探索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行动体系。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各部门各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办)设在环保部门,承担制定计划、分解任务、考核落实等日常事务,赋予了环保部门指导、协调和督促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在考核体系上,对生态环保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优先列入政府重点工程,把生态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和领导干部任用与奖惩的重要依据。在载体设计上,开展了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从生态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绿色细胞创建等3个层面加以深入推进,促进生态环保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同时让广大公众得以参与、获得实惠。
但是,目前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没有长远规划,现阶段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次在工作格局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大工作格局尚未形成,部门之间缺少联动,未能形成合力。部分企业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违法排污现象仍时有发生。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不高。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从部门走向社会、从政府走向民间。其次,在制度框架建设上,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奖惩机制力度不够,生态考核所占比重太低,生态功能区划执行不到位、违法成本低等情况现实存在。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的创建,加大探索力度,抓紧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良好的生态产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极大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美丽义乌。到2017年,建立政府、企业、公众三大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大格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形成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约束得到缓解,美丽义乌的架构初步形成。
生态文化不断繁荣。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试点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全面开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保基础设施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得到综合整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全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0平方米。
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全面完成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指标。清洁生产普遍推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2%。
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综合决策执行机制、环境保护监管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积极推进,不搞指标摊派;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试点引路,不一哄而上。
高起点规划,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有效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按照义乌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环境准入,实施区域环境分区管理。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全面落实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制度,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的环境监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深化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既要注重末端治理,又要强调源头预防,既不欠新帐,又要多还老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一是健全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体系。强化结构减排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生产效率有效提升,细化工程减排促进主要污染物有效削减,实化管理减排促进环境改善效果得到保障。二是加强产业引导力度。坚持兴商建市的总基调不变,做强做大商贸业、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鼓励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加大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把落后产能淘汰作为新建项目审批的前提条件。三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针对重点行业制定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循环经济试点。四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生态旅游建设,引导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开展清洁空气行动,重点从能源使用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城市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向社会发布pm2.5监测数据,切实维护公众环境质量知情权。二是深化水环境整治。加快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工程。开展小溪流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监管,确保发挥效用。全面排查整治区域内污染严重的低、小、散等环境违法企业,开展印染、电镀行业整治提升,建设印染、电镀专业园区,淘汰落后产能,实行集中监管,污染集中治理。三加强固体废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垃圾分类回收、工业污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防止二次污染。四是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四边三化行动作为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义乌的重要抓手,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村、绿色村庄等为载体,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健全环境责任追究制,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在年度责任制考核中的比重。二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环保义务监督员制度和非法排污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绿色创建奖励补助机制,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饮用水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
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环保工作能力、应对突发事故能力的体会和建议。
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使环保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城市规划中和各类专项规划中,要参照生态功能区化的范围,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例如工业区和居民区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尽量避免功能区混杂的情况发生,工业区内要有比较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等等。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生态性缺一不可,要留下生态修复的空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
必须建立联动机制。目前,环境污染治理的范畴已经从传统的水、气、声、渣污染治理拓展到辐射、光等新领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涉及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监管等各个方面,涉及到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各项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环保法律的执行力,才能有效解决区域性、结构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东阳整治,必须由金华、东阳、义乌三地政府联动,违法排污企业的关停取缔、应急事故的处置需要政府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
必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综合职能。环保部门是保护环境的主力军,但绝不能孤军作战。新形势下,环保部门已经不是单纯的专业职能部门,而是参与政府决策的核心部门、综合性部门。地方政府要树立政府对环境保护负第一责任的意识,不但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监管、监测、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职能,更要发挥环保部门在规划、考核、监督、统筹协调等方面的综合职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必须加强环保基层力量和应急力量建设。当前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信访纠纷不断增加、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等诸多难题。个别企业心存侥幸,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大量污染严重、未经审批的低、小、散企业隐藏在广大农村,监管十分困难,由此引起的环境信访不断增加;由于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境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面对这些问题,环保部门压力大、责任大,必须改变环保部门的先天不足,基层力量薄弱的现状,建立环保基层站所,建立政府、部门、企业三个层面的应急体系和专业应急队伍,在人员、编制、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例如,义乌市环保局机关编制仅13人,由于编制不足,混岗情况严重,进一步削弱了一线基层执法力量。近年来,义乌市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环保力量建设,20xx年给环境监察大队增加了12个参照公务员编制,20xx年批准成立了环保所并在13个镇街设立环保分所,增加了8名事业编制,基本实现了环保重心下移。
根据州政协20xx年重点工作安排,州政协组成以依甩副主席为组长,州政协文史委、民宗委、科教文卫体委及部分政协委员为成员的调研组,于20xx年12月17日20日,深入到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就全州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在州、县(市)党委、政府、政协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实地查看了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召村民小组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展示馆,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曼杭混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室,勐腊县勐捧镇勐捧村委会曼秀村民小组农村书屋、活动室,勐哈村委会曼勒村民小组传统手工织锦技艺、展示馆,景洪市基诺民族博物馆和告庄西双景等文化项目建设情况,听取三县(市)政府关于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情况汇报,并举行座谈,对全州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xx年1月,州委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实施意见》后,各级党委、政府相应出台《分工方案》或《实施办法》,成立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目标责任书,强化组织,明确责任,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文化建设管理队伍,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为全州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加快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步伐,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设立了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民族文化名州建设。从调研的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整合资金、多渠道融资、招商引资等方式,实际投入已大大超出了各级党委、政府确定的财政预算。如:勐海县实际投入资金1691万元,勐腊县1372万元,景洪市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一项就实际完成投资24.65亿元。
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州民族体育场改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块篮球场建设,勐腊县文化馆、勐海县城区休闲娱乐健身广场、勐海英茂公园竣工投入使用,乡镇(街道办、农场)完成18个综合文化站(室)、19个文体活动广场建设任务,各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完成了303个综合文化室、527个文体活动场地、503个宣传栏、2906支文艺队、603支篮球队的建设和组建任务等文化建设项目,全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州级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县市图书馆、文化馆为支撑,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点的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全州文化馆(站)、图书馆和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20xx年,共接待国内外人员39万多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业务培训、组织展览、群文辅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重大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体育赛事规格的提升、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治理等工作的开展,全州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完成了文化主体改革整合重组任务,县市成立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乡镇成立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组建西双版纳州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和大队;完成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免费开放。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州民族歌舞团更名为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县市更名为民族文化工作队。完成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西双版纳电视台的机构改革,实现了合并后一块牌子、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个统一呼号、资源共享的广播电视一体化。
xx年,全州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广播影视、信息网络、文艺演出和休闲娱乐业为特色,多种结构并存、产业特点相对明显、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有新成效、广电网络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闯出新路子、民族文化产品化有新亮点、文化演艺产业有声有色,全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大量细致地工作,傣族园被省文化厅授予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建立了傣族章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基诺族大鼓舞、布朗族弹唱等18个传习所,开通了全国首家傣文网站和建立了网络民族文化传习馆,广播电视节目凸显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民族文化传承体系逐步建立。
积极创作文艺精品,创作完成了《西双版纳文化丛书》《溅血的王冠》《刻在树叶上的歌》《张克扎都诗选》《我和西双版纳》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出版发行傣族英雄史诗《乌莎巴罗》和《汉傣词典》。大型傣族舞剧《水、水、水》被选送参加十八大献礼节目,大型歌舞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在第十四届滇中南民族艺术节上获白鹇金奖,荣获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一等奖、二等奖各1名,在云南新闻奖、云南省广播电视奖等奖项的评选工作中荣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的作品105件,民族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一年来,通过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文化惠民、文化产业竞争力及文化传播力显著提升,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虽然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我州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投融资渠道不够畅通,社会资本还未完全进入文化建设领域,使我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全州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我州经营管理、文化营销和文体人才匮乏,基层文化专业性人才缺乏,乡(镇)文化站人员缺乏能编会演的文艺人才,文化人才有待进一步加强培养和引进。村文化指导员和小组辅导员都是兼职人员,无任何待遇补助,难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稳定基层文化管理人员。
县市区尚未制定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体产业底数不清,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
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宣传发动力度不够。
要在全社会基层农村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内涵,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在文化发展方面潜力巨大,建设民族文化名州众望所归,也顺应中央和云南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大方向、大趋势。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制定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步伐。
各级财政在确保每年足额经费投入的同时,要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引导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筹资金、投资投劳等方式,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中来。
结合我州文化资源、消费市场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各产业发展门类和区域发展重点,紧紧围绕西双版纳就是一个大景区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和西双版纳这一最大品牌,靠前站位,打造亮点,宣传和促销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这一中心,结合各地实际,努力打造一市(县)一品一乡(镇)一品文化精品,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力度,进一步彰显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贝叶文化、普洱茶文化等魅力,让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品,让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最终形成突出特点,打造亮点,抓住卖点,形成经济增长点的文化发展格局。
西双版纳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在于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名州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少数民族文化这一核心和关键。全力开掘这些文化资源,传承、发展、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文化名州必须有一大批文化名品文化精品作为基础和支撑;没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名品文化精品作为基础和支撑,文化名州就立不起来,名不起来。在建设民族文化名州进程中,应该从宏观上作出规划,着力扶植、打造、培育一批文化名品和文化精品,这些名品精品应该涵盖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影视、戏剧、章哈演唱等多种文化门类,使其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以超常规的思维和举措,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加快文化名家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力度,造就一批文化领军人物和文化艺术人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培养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定向培养代表我州本土艺术和有发展潜力的本土人才,造就如:刀美兰、杨丽萍、康朗甩等一批德艺双馨、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乡土文化名人。同时,把文化指导员和辅导员的待遇问题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享受八大员的同等待遇,调动基层文化管理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以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有力契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广播、电视、滚动阅报栏、各种节庆日、文化三下乡大家乐、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活动及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投身文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使文化名州、文化强州、文化兴州、文化亮州成为发展和繁荣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宣传营销战略,倾力打造西双版纳这张富有魅力又响亮的名片,让美丽西双版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篇七
通过大量细致地工作,傣族园被省文化厅授予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建立了傣族章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基诺族大鼓舞、布朗族弹唱等18个传习所,开通了全国首家傣文网站和建立了网络民族文化传习馆,广播电视节目凸显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民族文化传承体系逐步建立。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篇八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1、调查时间:20__年x月x日至20__年x月x日。
2、调查地点:县镇村。
3、调查人:
4、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篇九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的创建,加大探索力度,抓紧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良好的生态产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极大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美丽义乌。到2017年,建立政府、企业、公众三大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大格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形成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约束得到缓解,美丽义乌的架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