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十一篇)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十一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9 14:16:49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十一篇)
时间:2022-12-09 14:16:49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一

1、学习本文主要通过日常的对话与独白来表现人物的由小见大的写人方法。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及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鲁迅先生的七次对话或独白。

2、难点:鲁迅先生的两句诗对表现鲁迅的性格、组织琐事、结构全文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睚眦必报:哪怕是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引伸为极小的怨恨。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p19注②

毁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妄加揣测:指胡乱地估量推测。揣:估量,忖度。测:推测,料想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喻明指骂甲而暗骂乙。

惴惴不安:形容因为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定的样子。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不期而遇:没有事先约定而出乎意外地碰上。

消尽散绝:完全消散了。

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作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顿。

尽心竭力:投入整个身心,使出全部力量。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非常镇静。

游刃有余:p24注①

满城风雨: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到处轰动起来,议论纷纷。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梦魇:梦里遇见可怕的事情而惊叫、呻吟。

混淆乾坤:把男女的界限搞乱了。乾:(天)代表男;坤:(地)代表女。乾坤是八卦中的两卦。

时弊:社会上一时较有影响的弊病。

机缘:机会与缘分。

攀附:旧时指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

大防:大的明显的界限。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作者简介:

唐:原名唐瑞毅,笔名晦庵、风子等,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鲁迅研究家。19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念到初二,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33年在鲁迅影响下从事散文与杂文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至今。

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61年鲁迅先生八十诞辰,外文出版社主办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学》要作者写篇纪念文章,后写成此文同时发表在《中国文学》9月号和《人民文学》9月号上。

本文引用的两句诗出自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关于本文,作者曾说:“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中战斗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敌人恨,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

文章以“琐忆”为题,“琐”字在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表明文文章所记,都是一些“小事”;二是表明这类“小事”很多,文章所记的,仅是其中一二。这标题不仅提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表明了作者的选材意图──以小见大。这是回忆性纪念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

预习思考题:

1、本文所记的七件事,可以分为几类?

2、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小事组织成一篇文章的?

3、文章的侧重点在哪一方面?

4、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和鲁迅面貌举止的描写。

5、本文怎样做到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的?

6、试用两种方法分段。

两种不同的分段思路:

第一种,以鲁迅的诗为纲,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17自然段)鲁迅先生爱护青年,平易近人,体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第二部分(18―28自然段)记述鲁迅先生对敌人的蔑视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风格。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这是一个过渡句群,前一个句子承上,后一个句子启下,还同前文“有人议论”等句相照应。

第二种,按结构分,见后结构特点。

作业:

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

第二课时

小结:

一、语言描写――对话与独白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全文的材料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的七次谈话(对话与独白)

1、代人挨骂(1─8自然段“对话”)

2、自夸国大(10自然段“独白”)

3、自惭浅薄(10自然段“独白”)

4、替人补靴与进化论(10─17自然段“对话”)

5、攀附阔老(19自然段“独白”)

6、禁止同泳(19自然段“独白”)

7、“官批本”──皇帝免冠(20─27自然段“对话”)

这些事,对于鲁迅只是些零星的细微琐碎的生活小事,所以叫做琐忆。

这三次对话与独白的描写很有特点:

⑴具体而不空洞──亲身所闻,亲眼所见。

⑵交代介绍与谈话有关的时代背景、事件始末、听者反映,使读者对谈话有更充分此了解。

⑶综合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段,使人物声态并作,真切如见,更加有立体感。

二、结构特点──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

本文标题为《琐忆》,所写的材料也确实很“琐”,一“小”二“多”,又交代了谈话的来龙去脉,又旁及许多事件及典故,全文形虽散而神聚,线似隐而实现,井然有序。

“纲”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概括了全文的基本内容。“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写照”就形象说,“体现”就精神说。对这两句诗的阐发,使文章纲举目张,七个材料都紧凑地统一到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回忆中去。

“序”也就是在结构上贯穿线索是“近人”(鲁迅究竟是“近人”还是“难以接近”)。

第一段介绍初识前就将这线索点出,作为全文的铺垫。介绍了初次会晤后,第九段指出鲁迅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接上了这根红线,下面着重叙述鲁迅对青年的关怀,是“近人”。18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有人觉得他“不易接近”,是因为他对敌人决不“宽恕”与“妥协”,进而将文章推进到有关“横眉”的内容,28自然段是全文结尾,没有顺势收在鲁迅对敌人斗争的材料中,而是作者“如坐春风”的抒情,仍归结到对广大青年的爱护与关怀上,贯穿线索仍在起作用。

第二种段落分法,可围绕“近人”这一线索分为四段:

1、“不敢接近鲁迅”(1─8自然段)

2、“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9─17自然段)

3、“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18─27自然段)

4、“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28自然段)

“归”,末尾一段,以一个亲身聆听过鲁迅先生教诲的青年的身份,由衷地抒发了对先生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溢于言表,把文章的格调顺理成章地归结到了“纪念”的旨意上,使文章琐而有归,成为纪念文章的上品。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与鲁迅交往的几件琐事,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永久怀念和感激的心情。

作业:

思考和练习

第三题、第四题。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二

一、作家简介(见书上)

二、解题

1、文章所记的都是小事;

2、这类小事很多,文章所记只是其中一二;

3、标题不仅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且表明了作者的选材意图——以小见大。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三、课文导入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华盖:不好的运气)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憎分明)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四、初读课文

1、字词音积累。

2、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层(1—17)记叙了4件鲁迅先生爱护青年的小事,体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第二层(18—28)记叙了3件鲁迅先生对敌人蔑视和批判的小事,体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

五、再读课文

1、文章开头点明文章主旨: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

2、文章哪些部分在写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哪些部分在写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答:1——17;18——28。

3、1——17

作者写了哪些事情来表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些事情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何种品格?

答:

①、我与鲁迅先生不期而遇的第一次谈话:鲁迅先生替我挨骂却并没有责怪我,看出我的紧张结巴连忙掉转话题,语调亲切且面带笑容。(平易近人)

②、用有趣的比喻引导不懂政治腐败光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的青年。(对青年循循善诱)

③、用有趣的比喻鼓励在夸夸其谈的学者面前自惭浅薄的青年。(爱护信任青年)

④、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生活琐事也乐于代劳,帮助不太熟且无礼貌的青年补靴子。

(对青年关怀备至)

4、18——28

作者写了哪些事情来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这些事情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何种品格?

答:

①、用要饭的攀附阔佬的故事讽刺***请美国我们主持公道的奴颜媚骨。(不畏强权)

②、以戏说“戴防毒面具“讽刺***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泳的虚伪荒谬。(不畏强权)

③、我的第一本书因涉及皇帝被官批而退回,鲁迅先生建议我出版官批集并讽刺***政府屈服强权的懦弱与愚昧。(敏锐深刻、不畏强权)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于鲁迅先生的何种感情?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①、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怀念、敬仰之情。

②、一是将这种感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叙述之中。(如叙述与鲁迅第一次见面的表情和心理:先是“不敢”、继而“紧张”、后又“一怔”,最后两人都笑了,表现出对鲁迅从疑虑到信赖,从敬畏到亲密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二是通过议论直接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如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听了鲁迅的话就会头脑清醒,就会增加勇气,又说鲁迅说话态度镇静,亲切从容,使人“如坐春风”等。)

6、文章主旨: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与鲁迅先生之间的7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7、作者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领全文,后面为什么却先写“俯首甘为孺子牛”,后写“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样写有何好处?(练习册

答:①、打破原诗顺序,使全文给人一种逆向变化之美。

②、这样安排符合作者认识、了解鲁迅的逻辑过程,也更能真实地展现鲁迅的伟大人格。先是听说鲁迅不易接近,接触后方知鲁迅平易近人,于是很自然地展开了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面的描写。后来,与鲁迅熟了,无话不谈了,再去表现鲁迅人格的另一面: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样就显得合情合理。反之,如果先写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就会让人觉得鲁迅真的不易接近,与鲁迅平易近人的客观事实相悖,这样就会造成文章前后矛盾。

8、文章记叙了我与鲁迅几次谈话,这些谈话内容加之鲁迅教育青年、批判**的那些话体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谈话方式和语言风格?

答:三次谈话;用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的谈话方式;体现了鲁迅深入浅出、讽刺幽默、富有启示性的语言风格。

9、品读最鲁迅的语言(想与练第四题)

①、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10自然段

答:“狮子”比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繁荣的`强盛的中国;对“猪羊”比喻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鲁迅用此比喻教育青年要认清现实,不要一味夸耀中国的地大物博,而要想方设法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被外国列强所侵略。表现了鲁迅对青年的循循善诱。

②、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10自然段

答:“烂泥塘”比喻夸夸其谈的学者,“小溪”比喻青年,鲁迅用此比喻鼓励青年不要自残浅薄,表现了作者对青年的爱护和信任。

③、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16自然段

答:鲁迅说“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来说明有些青年也会变坏,鲁迅再不会从“补靴子”这类具体的小事上去帮助青年。“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说明鲁迅今后会在思想上多关心和帮助青年,使他们不至于倒退。表明鲁迅先生积极负担起教育青年的责任,并对青年充满了希望和信任。

10、修辞:比拟和借代(练

(1)比拟:根据联想,把物当人写,或把人当物写,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1自然段

(2)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一个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如:红领巾—少先队员……20自然段

六、重难点分析

1、文章开头点明文章主旨,为什么却先写鲁迅不易接近而不直接表现鲁迅的伟大人格?文章开头点明文章主旨,为什么却先写鲁迅不易接近而不直接表现鲁迅的伟大人格?

答:欲扬先抑,与下文鲁迅的平易近人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造成跌宕起伏,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且更加自然和深切地表达出来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2、想与练第二题:鲁迅一生中和许多可歌可泣的伟绩,作者为什么专选一些小事来写鲁迅呢?

答:①、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关于鲁迅先生的大事人们已经写得很多了,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而对于小事,人们往往不知道,而我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小事就更鲜为人知。因此,这类小事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鲁迅先生在小事上都表现得如此不平凡,这更加突出地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三

【教学目的】

&nbsp1、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体会课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

&nbsp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nbsp3、鉴赏本文在选材上以小见大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理清结构;理解主题。

【教学方法】读,讲,写。

【教学过程 】

1、解题:琐。

2、解释“横眉”两句诗。

3、介绍《自嘲》。

4、掌握本课的词汇。(指出文中哪些成语应掌握,结合注释解释。)

5、理清结构与理解中心。

①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内容;概括段意。

〖板书〗

┌首次晤见────平易近人

“俯首”│        ┌批评┐

└三件小事│鼓励│爱护青年

└补靴┘

┌“故事”─讽刺奴颜媚骨  幽默的智慧

“横眉”│“建议”─嘲笑假道学    讽刺的威力

└“建议”─预言灭亡趋势  非凡的观察力

②讨论“补靴”一段中某些句子的含义

①什么是“进化论”?结合语境理解。

②鲁迅先生现在对“补靴”持何种认识?

③“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处”一句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何种心情?请细加体会。

【练习】

掌握成语,以及某些成语的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写作特点,完成练习。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

1、分析写作特点

选材:以小见大。

表现手法:┌议论开头,抒情结尾

①叙议结合│

└主体部分,叙述为主。

┌升华题旨(言行小事反映伟大思想)

②故事前后议论的作用│

└承上启下、照应

2、组材(结构)特色──先写“俯首”后写“横眉”,原因何在?                        能否倒置?

“能憎,才能爱”,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正是出自对人民的深沉的爱。作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战友,作者更多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亲切关怀;作者把侧重面放在表现“俯首”,即对青年的.关心爱护这一面──即使是表现鲁迅“横眉冷对”的战斗风格,也是从“我”受到教育的角度来写──这就使文章的感情特别真挚,更能激起读者对鲁迅先生的缅怀,激发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更深切地去爱人民,恨敌人。

3、完成练习。

4、写作练习

把下列成语连成一段话。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睚眦必报、指桑骂槐、

入木三分、游刃有余、居高临下、如坐春风。

5、介绍课外有关文章

陈白尘  《战士的葬仪》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四

《琐忆》..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了解结构思路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括七次谈话的要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投影出示鲁迅的诗《自嘲》,学生朗读。

教师明确: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较为熟悉:“怒目而视人民大众的敌人,甘心为人民(广大青年)作牛马”它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表现了鲁迅热爱青年、蔑视敌人的高贵品质。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写的《琐忆》这篇课文(板书),文章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几次谈话,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显示出鲁迅深邃的思想、闪光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

3、本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 周年而写的,作者唐|,浙江镇海县人,学者、散文家。

(建国以来,人们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重在表现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而忽视“甘为孺子牛”这一面,而本文却不同,着重写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二、解题:

“琐忆”,“琐”:小而多。“忆”:选取的材料是作者耳闻目睹亲生经历的事,以小事来写伟大人格,本文写法的一大特点:以小见大,在选材组材上做到琐而有序、琐而有纲。

三、出示教学目标 (投影)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了解结构思路的特点。

四、概括要点:(七次谈话内容)

1、学生回忆概括要点的有哪些方法?

明确:①抓中心句

②抓中心词

③综合提炼

2、请学生看一看,本文记叙了自己和鲁迅的几次谈话?

明确:七次

3、结合练习2中的例子,概括要点。

方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2。

交流: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不一定要求标准答案,合理即可)

打出投影:给以明确(结合每一位同学的答案和七次谈话的内容分析)

4、总结:提出综合提炼的重要性。

五、了解结构思路的特点:

问:文章的七次谈话内容是否很散乱?

可不可以分类?

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不散乱,可分类。

七则材料,前4则为一类,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平易近人。后3则是一类,表现对敌人的憎恨,体现出鲁迅的爱憎分明的立场。

依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示投影)这句话在结构上是全文的纲领,它为选材定了标准,使零散的琐事有了一定的围绕的中心,一个鲜明的贯穿线索,的确这句话是鲁迅伟大人格的体现。本文不仅选材,还是组材都服务于这一主旨,真正做到了琐而有纲,琐而有序。

六、作业 :

1、找出文中的.议论段落。

2、朗读体会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

3、思考练习3、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精读有关语段,通过任务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文中议论语句,议论段落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概括要点的方法概述了文中七次谈话的内容,文章通过七件琐事,表现了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蔑视敌人,彻底斗争”的高贵品质。体现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这也是全文选材的一条总纲。

二、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三、精读语段,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外貌描写:

(1)学生找,教师明确:第九节(齐读这句)

(2)这一句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移就”修辞,“象征”手法。

白描式的肖像描写,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鲁迅坚定、沉着、勇敢而顽强的战士形象,但这并不防碍他的平易近人,因为“能憎,才能爱”(爱憎分明)

2、语言描写:

(1)学生朗读第10节“鲁迅先生叹息说……浅点好”

这里“狮子、猪、羊、小溪和烂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这些话有何作用?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五

进入这诺大的学校,仿佛进入了一口深不见底的井。我们就如井底之蛙,一般只看得见井口一般大的天空,但那次他们那一双手把我拉回了井上,看到阔大的天空是多么多么的美丽,是多么多么动人。

早上起床望向天空,是片片的昏暗,像是被墨水倾洒拨过。看到有些发黄的树叶,被风卷起,一片又一片飞扬漫布。没有小鸟的鸣叫,也没有蝉一生一息的叫声,这天刚刚开始并不是非常的美丽。可这天也是我的生日,也是不能受到祝福的生日,似乎这万物都不曾知晓我何时来到这个世间,只有前天晚上接到爸爸妈妈对我温柔说的一句生日快乐。

上课铃声敲醒了,我这一天又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天,坐在教室里,我像是一个摇头晃脑的和尚听老师讲课,眼睛咕噜咕噜转,却满脑子想着,难道真的没有人记得我的生日吗?思绪还未断,又被老师敲了一声声,木鱼声拉了回来。

我觉得孩童时的向往,全被关进了对一切都淡漠的学校了。

到了中午,饭店里的饭菜味,随着一份还未送到的礼物带到了教室里,肚子早就饿了,一听到下课铃声,也不顾人群冲出教室手上,还残留着握笔时所留下来的墨汁,像极了今早的天空,现在太阳已经慢慢升到最高点上了。

吃饭的时候,他们依然像以往一般,谈笑风生,拿起了筷子夹菜时,有意无意的提起生日,但他们也都是不以为然,我也不好意思再纠缠,心里仍旧抱着期待,一天才过了一半。

晚上下了自习,彻底打消了我的期望,一天就剩下回宿舍的时光了。月亮愈发昏暗,我的心也慢慢蒙上了一层雾,我心里怀着沉闷进了宿舍,宿舍居然空无一人。我十分不解的走了进去,就埋头收衣服时。生日快乐,歌的旋律在我的耳边响起,他们捧着一个蛋糕走向我。

我们眼前的一切所冲击着,原来他们都知道的呀,我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内心,差点潸然泪下,笑着唱一声又一声的生日快乐,就在耳边回响起来。蜡烛的光影摇摇晃晃的照在我的脸上。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阵又一阵的自责之情。原来是我误会他们了,他们居然没有忘记我的生日。我转头微笑着扑向他们。我们几个小人,现在便是形影不离的家人。

那次生日我终身难忘,原来友谊是这么的美好呀,原来这个学校真的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冷漠无情呀。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六

《琐忆》..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了解结构思路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括七次谈话的要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鲁迅的诗《自嘲》,学生朗读。

教师明确: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较为熟悉:“怒目而视人民大众的敌人,甘心为人民(广大青年)作牛马”它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表现了鲁迅热爱青年、蔑视敌人的高贵品质。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写的《琐忆》这篇课文(板书),文章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几次谈话,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显示出鲁迅深邃的思想、闪光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

3、本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 周年而写的,作者唐|,浙江镇海县人,学者、散文家。

(建国以来,人们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重在表现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而忽视“甘为孺子牛”这一面,而本文却不同,着重写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二、解题:

“琐忆”,“琐”:小而多。“忆”:选取的材料是作者耳闻目睹亲生经历的事,以小事来写伟大人格,本文写法的一大特点:以小见大,在选材组材上做到琐而有序、琐而有纲。

三、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了解结构思路的特点。

四、概括要点:(七次谈话内容)

1、学生回忆概括要点的有哪些方法?

明确:①抓中心句

②抓中心词

③综合提炼

2、请学生看一看,本文记叙了自己和鲁迅的几次谈话?

明确:七次

3、结合练习2中的例子,概括要点。

方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2。

交流: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不一定要求标准答案,合理即可)

打出投影:给以明确(结合每一位同学的答案和七次谈话的内容分析)

4、.总结:提出综合提炼的重要性。

五、了解结构思路的特点:

问:文章的七次谈话内容是否很散乱?

可不可以分类?

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不散乱,可分类。

七则材料,前4则为一类,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平易近人。后3则是一类,表现对敌人的憎恨,体现出鲁迅的爱憎分明的立场。

依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示投影)这句话在结构上是全文的纲领,它为选材定了标准,使零散的琐事有了一定的围绕的中心,一个鲜明的贯穿线索,的确这句话是鲁迅伟大人格的体现。本文不仅选材,还是组材都服务于这一主旨,真正做到了琐而有纲,琐而有序。

六、作业:

1、找出文中的议论段落。

2、朗读体会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

3、思考练习3、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有关语段,通过任务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文中议论语句,议论段落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概括要点的方法概述了文中七次谈话的内容,文章通过七件琐事,表现了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蔑视敌人,彻底斗争”的高贵品质。体现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这也是全文选材的一条总纲。

二、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精读语段,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外貌描写:

(1)学生找,教师明确:第九节(齐读这句)

(2)这一句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移就”修辞,“象征”手法。

白描式的肖像描写,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鲁迅坚定、沉着、勇敢而顽强的战士形象,但这并不防碍他的平易近人,因为“能憎,才能爱”(爱憎分明)

2、语言描写:

(1)学生朗读第10节“鲁迅先生叹息说……浅点好”

这里“狮子、猪、羊、小溪和烂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这些话有何作用?

明确:狮子--强大国家 猪、羊--弱小国家

小溪--青年 烂泥塘--夸夸其谈的学者

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正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时期,自夸国大极其危险。青年人单纯、热情。虽然阅历浅薄,但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的学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要好得多。有力地表现了鲁迅对广大青年的热爱、言传身教,不用教训方式。

(2)第16段语言描写,表现鲁迅克服思想上的局限,多为青年着想,使青年们变虫豸、变猴子的机会少一些。

猴子、虫豸--思想变坏甚至走上反革命道路。

(3)学生读第19段中“攀附阔佬”、“禁止同泳”两部分,体会幽默、讽刺的语气。

“攀附阔佬”表现了国民政府依赖美国的奴颜媚骨,以耻为荣,丧失国格。

“禁止同泳”表现了国民政府伪道学的丑态、自欺欺人。

这些语句表现鲁迅幽默的智慧和讽刺的威力。

3、神态、举止描写:

第17节:表现鲁迅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第23节:逼真地写出鲁迅在敌人面前居高临下、从容不迫,对敌人极端蔑视和憎恨。

.总结:课文从这几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

四、找出议论语句、体会作用:

1、学生寻找,划出议论语句,议论段落。自己体会

2、明确:

(1)开头第1节两句诗后的评价:点名题旨,鲁迅的人格魅力。“全部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也是全文的总纲,线索。

(2)第1节有关鲁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议论,为第一次见面作铺垫。

(3)第9节关于鲁迅思想成熟的抒情性议论。(朗读)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内涵,揭示“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结合练习四:2

(4)第18节,与体分析见练习三(朗读)点明了“横眉”的内涵

(5)第19节最后,非凡的观察力。

(6)最后第27节,抒情性议论(朗读)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慨、热爱、怀念之情。结合练习四:3

.总结:这些议论集中而鲜明地阐发、开化主题,而且有些也利于各部分的衔接渡。

五、阅读p46阅读材料

六、作业:

1、归纳词语

2、课课练

3、预习新课

附: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

《琐忆》..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七

琐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唐 |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了解结构思路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括七次谈话的要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鲁迅的诗《自嘲》,学生朗读。

教师明确: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较为熟悉:“怒目而视人民大众的敌人,甘心为人民(广大青年)作牛马”它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表现了鲁迅热爱青年、蔑视敌人的高贵品质。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写的《琐忆》这篇课文(板书),文章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几次谈话,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显示出鲁迅深邃的思想、闪光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

3、本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 周年而写的,作者唐|,浙江镇海县人,学者、散文家。

(建国以来,人们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重在表现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而忽视“甘为孺子牛”这一面,而本文却不同,着重写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二、解题:

“琐忆”,“琐”:小而多。“忆”:选取的材料是作者耳闻目睹亲生经历的事,以小事来写伟大人格,本文写法的一大特点:以小见大,在选材组材上做到琐而有序、琐而有纲。

三、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了解结构思路的特点。

四、概括要点:(七次谈话内容)

1、学生回忆概括要点的有哪些方法?

明确:①抓中心句

②抓中心词

③综合提炼

2、请学生看一看,本文记叙了自己和鲁迅的几次谈话?

明确:七次

3、结合练习2中的例子,概括要点。

方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2。

交流: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不一定要求标准答案,合理即可)

打出投影:给以明确(结合每一位同学的答案和七次谈话的内容分析)

4、总结:提出综合提炼的重要性。

五、了解结构思路的特点:

问:文章的七次谈话内容是否很散乱?

可不可以分类?

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不散乱,可分类。

七则材料,前4则为一类,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平易近人。后3则是一类,表现对敌人的憎恨,体现出鲁迅的爱憎分明的立场。

依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示投影)这句话在结构上是全文的纲领,它为选材定了标准,使零散的琐事有了一定的围绕的中心,一个鲜明的贯穿线索,的确这句话是鲁迅伟大人格的体现。本文不仅选材,还是组材都服务于这一主旨,真正做到了琐而有纲,琐而有序。

六、作业:

1、找出文中的议论段落。

2、朗读体会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

3、思考练习3、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有关语段,通过任务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文中议论语句,议论段落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概括要点的方法概述了文中七次谈话的内容,文章通过七件琐事,表现了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蔑视敌人,彻底斗争”的高贵品质。体现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这也是全文选材的一条总纲。

二、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精读语段,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外貌描写:

(1)学生找,教师明确:第九节(齐读这句)

(2)这一句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移就”修辞,“象征”手法。

白描式的肖像描写,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鲁迅坚定、沉着、勇敢而顽强的战士形象,但这并不防碍他的平易近人,因为“能憎,才能爱”(爱憎分明)

2、语言描写:

(1)学生朗读第10节“鲁迅先生叹息说……浅点好”

这里“狮子、猪、羊、小溪和烂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这些话有何作用?

明确:狮子--强大国家 猪、羊--弱小国家

小溪--青年 烂泥塘--夸夸其谈的学者

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正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时期,自夸国大极其危险。青年人单纯、热情。虽然阅历浅薄,但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的学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要好得多。有力地表现了鲁迅对广大青年的热爱、言传身教,不用教训方式。

(2)第16段语言描写,表现鲁迅克服思想上的局限,多为青年着想,使青年们变虫豸、变猴子的机会少一些。

猴子、虫豸--思想变坏甚至走上反革命道路。

(3)学生读第19段中“攀附阔佬”、“禁止同泳”两部分,体会幽默、讽刺的语气。

“攀附阔佬”表现了国民政府依赖美国的奴颜媚骨,以耻为荣,丧失国格。

“禁止同泳”表现了国民政府伪道学的丑态、自欺欺人。

这些语句表现鲁迅幽默的智慧和讽刺的威力。

3、神态、举止描写:

第17节:表现鲁迅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第23节:逼真地写出鲁迅在敌人面前居高临下、从容不迫,对敌人极端蔑视和憎恨。

总结:课文从这几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

四、找出议论语句、体会作用:

1、学生寻找,划出议论语句,议论段落。自己体会

2、明确:

(1)开头第1节两句诗后的评价:点名题旨,鲁迅的人格魅力。“全部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也是全文的总纲,线索。

(2)第1节有关鲁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议论,为第一次见面作铺垫。

(3)第9节关于鲁迅思想成熟的抒情性议论。(朗读)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内涵,揭示“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结合练习四:2

(4)第18节,与体分析见练习三(朗读)点明了“横眉”的内涵

(5)第19节最后,非凡的观察力。

(6)最后第27节,抒情性议论(朗读)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慨、热爱、怀念之情。结合练习四:3

总结:这些议论集中而鲜明地阐发、开化主题,而且有些也利于各部分的衔接渡。

五、阅读p46阅读材料

六、作业:

1、归纳词语

2、课课练

3、预习新课

附: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吴剑)

外国散文两篇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会概括要点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意象进行描写的方法

3、体会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意象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过去所走过的人生历程中,你一定遇见过或感受过许许多多的美丽的事物。那么,你认为世间最美的是什么呢?请填充:

世间最美的

明确:妈妈的爱,朋友的情,宏伟的建筑,美丽的山水……,坟墓。

二、明确中心意象:

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中山陵和印度的泰姬陵美不美?为什么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金字塔--雄伟神秘美;中山陵--雄伟秀丽美;

泰姬陵--历史悠久美;托尔斯泰墓--朴素美。

原文两处:1、“这里,逼人的朴素……”

2、“人们重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

三、明确围绕中心进行描写的方法:

1、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那些语句描写了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明确:①“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只有几株大树隐蔽。”

②“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③“夏天,……;冬天,……;……包容着当时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2、请同学齐声朗读这三处文字,体会围绕中心意象(朴素)描写的方法。

四、明确托尔斯泰墓为世间最美丽的本质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托尔斯泰墓之所以是世间最美的坟墓,那就在于“朴素”二字。那么,“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地坟墓,是否也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呢?为什么?

明确:不美

由此可见:坟墓之美,是在于墓中的人--伟大的人格。

五、讨论“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

1、“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一句中,“启示”指什么?

2、伟大的托尔斯泰为什么自己选择了这样一块墓地?

明确:因为以那样举世闻名,曾以累累巨著,伟大思想哺育民众的杰出人物,在他的墓前塑像、树立纪念碑也是当之无愧、情理之中的,世人也大都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像托尔斯泰一样伟大的人们的,可是托尔斯泰墓除了树木萧萧风声飒飒之外一无所有,平常得就像那些流浪汉,无名氏的士兵一样,于是伟大的英名与其普通的坟墓之间,人们的心理习惯与客观现实之间就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冲撞,结果是无限敬意的凝聚和心灵的激荡。

六、请同学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读朗读全文

七、作业:自学《冬天之美》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八

2、琐 忆

二、琐    忆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主要通过日常的对话与独白来表现人物的由小见大的写人方法。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及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鲁迅先生的七次对话或独白。

2.难点: 鲁迅先生的两句诗对表现鲁迅的性格、组织琐事、结构全文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睚眦必报:哪怕是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睚眦: 发怒时瞪眼              睛,引伸为极小的怨恨。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p19注②

*毁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妄加揣测:指胡乱地估量推测。揣:估量,忖度。测:推测,料想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喻明指骂甲而暗骂乙。

*惴惴不安:形容因为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定的样子。惴惴: 恐惧、              担忧的样子。

*不期而遇:没有事先约定而出乎意外地碰上。

*消尽散绝:完全消散了。

*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作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              一顿。

*尽心竭力:投入整个身心,使出全部力量。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非常镇静。

*游刃有余:p24注①

*满城风雨: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到处轰动起来,议论纷纷。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梦魇: 梦里遇见可怕的事情而惊叫、呻吟。

混淆乾坤: 把男女的界限搞乱了。乾:(天)代表男;坤:(地)代表              女。乾坤是八卦中的两卦。

时弊: 社会上一时较有影响的弊病。

机缘: 机会与缘分。

攀附: 旧时指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

大防: 大的明显的界限。

掌故: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作者简介:

唐  : 原名唐瑞毅,笔名晦庵、风子等,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鲁迅研究家。19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念到初二,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33年在鲁迅影响下从事散文与杂文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至今。

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61年鲁迅先生八十诞辰,外文出版社主办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学》要作者写篇纪念文章,后写成此文同时发表在《中国文学》9月号和《人民文学》9月号上。

本文引用的两句诗出自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关于本文,作者曾说: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中战斗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敌人恨,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

文章以“琐忆”为题,“琐”字在这里有两重意思: 一是表明文文章所记,都是一些“小事”;二是表明这类“小事”很多,文章所记的`,仅是其中一二。这标题不仅提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表明了作者的选材意图──以小见大。这是回忆性纪念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

预习思考题:

1.本文所记的七件事,可以分为几类?

2.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小事组织成一篇文章的?

3.文章的侧重点在哪一方面?

4.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和鲁迅面貌举止的描写。

5.本文怎样做到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的?

6.试用两种方法分段。

两种不同的分段思路:

第一种,以鲁迅的诗为纲,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17自然段)鲁迅先生爱护青年,平易近人, 体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第二部分(18─28自然段)记述鲁迅先生对敌人的蔑视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风格。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 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这是一个过渡句群,前一个句子承上,后一个句子启下,还同前文“有人议论”等句相照应。

第二种,按结构分,见后结构特点。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小结:

一、语言描写──对话与独白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全文的材料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的七次谈话(对话与独白)

1.代人挨骂(1─8自然段“对话”)

2.自夸国大(10自然段“独白”)

3.自惭浅薄(10自然段“独白”)

4.替人补靴与进化论(10─17自然段“对话”)

5.攀附阔老(19自然段“独白”)

6.禁止同泳(19自然段“独白”)

7.“官批本”──皇帝免冠(20─27自然段“对话”)

这些事,对于鲁迅只是些零星的细微琐碎的生活小事,所以叫做琐忆。

这三次对话与独白的描写很有特点: ⑴具体而不空洞──亲身所闻,亲眼所见。⑵交代介绍与谈话有关的时代背景、事件始末、听者反映,使读者对谈话有更充分此了解。⑶综合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段,使人物声态并作,真切如见,更加有立体感。

二、结构特点──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

本文标题为《琐忆》,所写的材料也确实很“琐”,一“小”二“多”,又交代了谈话的来龙去脉,又旁及许多事件及典故,全文形虽散而神聚,线似隐而实现,井然有序。

“纲”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概括了全文的基本内容。“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写照”就形象说,“体现”就精神说。对这两句诗的阐发,使文章纲举目张,七个材料都紧凑地统一到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回忆中去。

“序”也就是在结构上贯穿线索是“近人”(鲁迅究竟是“近人”还是“难以接近”)。

第一段介绍初识前就将这线索点出,作为全文的铺垫。介绍了初次会晤后,第九段指出鲁迅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接上了这根红线,下面着重叙述鲁迅对青年的关怀,是“近人”。18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有人觉得他“不易接近”,是因为他对敌人决不“宽恕”与“妥协”,进而将文章推进到有关“横眉”的内容,28自然段是全文结尾,没有顺势收在鲁迅对敌人斗争的材料中,而是作者“如坐春风”的抒情,仍归结到对广大青年的爱护与关怀上,贯穿线索仍在起作用。

第二种段落分法,可围绕“近人”这一线索分为四段:

1.“不敢接近鲁迅”(1─8自然段)

2.“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9─17自然段)

3.“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18─27自然段)

4.“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28自然段)

“归”,末尾一段,以一个亲身聆听过鲁迅先生教诲的青年的身份,由衷地抒发了对先生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溢于言表,把文章的格调顺理成章地归结到了“纪念”的旨意上,使文章琐而有归,成为纪念文章的上品。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与鲁迅交往的几件琐事,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永久怀念和感激的心情。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2、琐 忆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九

琐忆记叙文

记忆的帆船在时光长河里自由飘荡,随便打捞起一两只从长河那岸来的漂流瓶便足以使我流连忘返。

山沟沟旧事

山沟沟便是依山傍水的地方罢。孩提时期的日子并不常有父母的踪影,的.是与爷爷奶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远远望去,两个大身影在田地里耕作,而我则乖乖的坐在不远处树荫下的小板凳上。偶尔也会按捺不住便站起身来,拨开泥土砂石寻找蚯蚓的踪迹,追随着蝴蝶寻到芬芳花香的发源地,然后折下一朵回去奶奶的身边为他别在耳际,“奶奶,你戴上花好漂亮啊!”奶奶慈爱地嗔笑道:“就你这张小嘴甜!”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奶奶在明媚阳光下笑成一朵花。

不叫我姐姐的弟弟

在我四岁的那年,父母带着全家走出了山沟沟,在镇上安家落户,我与表弟便一同在离家不远的幼儿园上学。他是我小姑的儿子,比我晚了半个月,是理应叫我姐姐的啊,可是他偏不,就因为他长得比我高。先不说说他没叫我姐姐,我可从没享有过半点当姐姐的“待遇”:“这兄妹俩长得真可爱!”“他是你哥吗?长得真高啊!”“什么?你是姐姐?我不信。”你瞧,不知道的总以为我们是兄妹呢,唉,我真是白比他早出生半个月了!

小跟班跟车

走出山沟沟后,父亲便买了辆大货车做起运输行业,除去上学,最多的时间便是与父亲在一个个工厂或城市之间东奔西走。父亲一人出去时为了节俭,一日三餐总会尽可能地回家吃,但只要我们谁跟车出去,他便不忍心饿着我们了,于是妈妈总会安排我做小跟班,以防爸爸饿着肚子。如果是在沙县吃饭的话,我总会点上一盘炒年糕,尽管我也很想尝试其他的饭菜,但一到点菜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张口就是炒年糕。因为父亲知道,我这只小馋猫会垂涎他盘中的卤蛋,所以他总是会点饭,然后把卤蛋悄悄地放在我的盘中。卸货后,父亲总是在中介那儿四处寻找划算的生意,尽量不空车回来,有时运气不巧,也会等上一两天。但是只要带我出去,为了不让我想家,总会签定一些不怎么划算的也便是一趟了。还有每次下车前让我锁好门的叮咛,偷拍我的睡相……

很多的回忆早已随波逐流,只有这些琐碎的记忆被装在漂流瓶里保留了下来,日久弥新……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十

脑海中的回忆,是我与过往唯一的联系。支离破碎的段子,让我却倍感简单与遗憾

少时,刚接触书籍,凭借琐碎的印象,读完了一本又一本,墨印的幽香,诱惑着我去仔细思考,去用心读懂每一个字,去体味作者的伤感离别,感受作者的跃然相见。书中的现实,让我经历了过往的繁华。

如今,初中的学习生活让繁忙的我,不再拥有自我的读书时间,凭借着支离破碎的回忆,我想象着从前的我。

第一次坐在局限的钢琴凳上,我开始了钢琴的生涯。忆及从前,每天晚上练琴的时光,便是我最放松的时光。黑白相间的键盘,88个琴键,每一个都像是我的掌中之宝。书上每个跳动着的音符,在我的指尖流露,嘴里哼着调子,手上弹着曲子,沉醉在旖旎的夜晚。

放弃了我所陪伴多年的钢琴,是如今我莫大的悲伤。不成曲的调子,却依然回荡在嘴边,琐忆之事,正是我过往的鉴证。

简单的过往,却被我忘得遗憾。

过往模糊的记忆,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即便是相似的地点,我也会在脑海中拼命搜索,仅有的回忆,仅剩的记忆。童年的无忧无虑,少时的友谊作伴,而如今的初中,只剩下幼时断断续续的回忆,只记得,我在那里做了些什么,却不记得故事的主角。

简单幸福的从前,我们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逃脱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即便是承载着社会的书籍。而现在啊,我们却想飞得更高,而忽视了转过身的昨天。美好的记忆总是昨天的,我们却拼命在走向明天。朝花夕拾,却别有一番滋味。

简单的过去,遗忘的未来。过去的琐事却让我心生快感,原来如此,昨天的记忆也是成长的代表,代表着我们拥有希望的明天。却不代表着我们要抛弃昨天。

琐忆,我们要勇敢的记住过往,等到该是回忆的时候,才回过了头来发现,我们空白的过去。

高中课文记叙文篇目篇十一

《琐忆》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第3 课时

教学课题     琐忆

任课班级      高一 六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内容,学习关于鲁迅的四件小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四个小故事的学习了解“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作用,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写作.

3、德育目标: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鲁迅其人,体会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学习革命战士身上那种为民服务、为民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讨分析式学习关于鲁迅的四件小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   研讨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地点     教室

板书设计

多媒体演示文稿

一、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是唐|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八十周年而写的叙事散文。

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如果我们用鲁迅的两句诗来概括鲁迅的为人,这两句诗句是什么呢?

教师明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应该说这是本文的一个总纲,在这个总纲之下,作者写了七件小事。作者正是要通过这七件小事把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和“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种精神展现出来。

如果说按照诗句的顺序来说应该首先表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但是作者却没有这么安排,而是先写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为什么呢?

教师明确:更想突出鲁迅的这一特点。

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体味一下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内涵吧!

二、正文学习

都有哪几件事能表现“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精神的?

(一)学习第一件小事(初次相见)

1、 学生复述

2、 从学生的复述中可以看到作者在是否见鲁迅的问题上是很矛盾的,即怕见又想见,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明确:怕见是因为他听别人说鲁迅是一个脾气很坏,爱骂人,睚眦必报的人,很不易接近,所以还是不见的好。想见是因为鲁迅正在代自己挨骂呢,心中内疚,希望能当面道歉。

3、 作者在徘徊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晤见了鲁迅,真正见到鲁迅之后,鲁迅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明确:平易近人的

4、请大家看第九自然段关于鲁迅的肖像描写,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的?(出示一幅鲁迅的画像作为比对)从这描绘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教师明确:倔强、与社会对立不调和

5、 这跟鲁迅的平易近人相冲突吗?影响鲁迅的平易近人吗?

教师明确:并不冲突,正所谓“能憎才能爱”,正因为他对敌人的毫不留情,才越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同志的爱。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这也正是鲁迅难能可贵的一面。

6、 鲁迅原来是这样的平易近人,但是在这之前可是有不少对于鲁迅的评价的,说他是如何的睚眦必报,如何的爱骂人,如何的不好接近。把这些负面的评价放在这里有何用意呢?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

教师明确: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鲁迅的平易近人,别人的中伤与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

学生回 答

学生复述

幻灯演示

(二)、学习第二件小事(教育青年)

1、 鲁迅教育青年时采取什么方式?

教师明确:运用亲切的比喻的形式

2、本体与喻体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喻义?鲁迅运用这个比喻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效果?

教师明确:

三)、学习第三件小事(鼓励青年)

1、 鲁迅的教育方式很特殊,无论是在教训那些妄自尊大的青年还是鼓励那些自惭浅薄的青年,都能用比喻的形式,把道理娓娓道来。

2、 我们看一下,在鼓励青年时所运用的比喻,本体与喻体分别是什么?喻义是什么?鲁迅运用这个比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教师明确:

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引导启发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在教师指导下思考寻求答 案

学生讨 论

幻灯 演  示

3、从教育青年、鼓励青年这两件小事上我们能看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明确:循循善诱、平等待人。他从没有把自己放到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上,去指责别人,也没有用教训的口吻对人说教,“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是与别人站在同一水平上,像朋友一样,在亲切的交谈之中,就会让人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

(四)、学习第四件小事(帮助青年补鞋)

1、 这是鲁迅在生活上关心青年的一件小事,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2、 我有一个疑问,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大家,为什么会为了这样一个青年去补鞋呢?是什么影响他,使他这样做的?

教师明确:受到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年一代胜过年老的一代。

3、这种思想对鲁迅有过怎样的影响?会不会因为这对自己有过牵制就放弃帮助青年呢?

教师明确:不会的,正如作者所说,只不过是不再帮青年补鞋了,而是要做一些其它的事情,还会继续帮助青年的。其实鲁迅除了帮助青年补鞋,也曾帮助青年发书,改稿,资助金钱等等。

4、从这件小事中,反映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师明确:乐于助人、乐于代劳

三、总结

你们还记得在第一节课里你们自己对鲁迅的评价吗?有的说他是严厉的,有的说是威严的,在学习过这四件小事之后,你对鲁迅的印象有没有改变呢?

教师明确:鲁迅具有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四件小事,但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鲁迅,让我们了解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我们看这就是作者的了不起之处,并没有什么大的道理,只是几件小事而已,这就是本文中所应用的很重要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

四、 作业

1、作文

(1)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

(2)运用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中心要明确,700字以上

2、根据学习提纲预习文章后半部分

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讨 论

幻灯演示

课后小结

从初中开始,学生们就不断地在接触鲁迅的文章。对于鲁迅的文章他们都感觉很难理解而很少认真地研究学习,正因为这样鲁迅文章中的精华学生也就无从体会,所以我在讲这篇文章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尽量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学生共同研讨,整堂课气氛较为热烈,对于学习这篇文章显示出了很大的热情,更了解了鲁迅这个人和他的作品以及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意蕴。

李云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