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父母心教学设计(模板16篇)

2023年父母心教学设计(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3:09:08
2023年父母心教学设计(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6 03:09:08     小编:翰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一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通过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告诉我们再优越的条件也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纵然有千万个理由,也不能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进一步体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崇高,让我们窥见的是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前四篇课文已对学生进行了父爱、母爱、兄弟之爱的亲情教育,本文被选为第五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学习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二是想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因为目前的初中生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往往忽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很少真切地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我希望让他们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能去试着理解、体谅父母。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分三大块:

在导入新课这环节我提出一个学生很喜欢讨论的问题,即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提了一些学生日常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父母的注意,唤醒了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动起来了。从而架起了文本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这一块我安排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骤:“初读,理情节。”理清故事情节——本文是一篇小说,在小说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近5分钟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第二步骤“二读,抓神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找出了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如“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讨论这对父母是否“心狠”,并结合文中这些关键的词语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分析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学生可以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步骤“三读,析语言”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语言的词语。我自己认为学生解读文本还是比较到位的,有学生能够从父母的话中分析出换回,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出于对孩子的不舍,而且抓住了较关键的词句,如“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记得我们的,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的不得了”中的“可怜”一词,这是对孩子的怜爱之情,如“总担心她是不是这样那样”一个“总”字体现了父母时刻对孩子的牵挂。学生找出了能够表现父母内心的语言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父母的心不仅是一颗依依不舍之心,浓浓的爱子之心,而且还是一颗痛苦矛盾的心。

第四步骤“四读,明主旨”学生们讨论,并找出了相关的语句。感受到了这对父母的可怜又可敬。

这一块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对文本的理解立体起来了,大多数学生们走了进这对父母深沉的内心去感受、品读父母亲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至爱真情。

让学生讲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内心深处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情感的升华即要珍视亲情、珍爱父母。是情感教学目标的落实,从学生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这篇课文对他们来说还是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最后一个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简洁,对学生的鼓励上还缺乏技巧,在个别问题的总结上做的还不到位,学生展示的面还不够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我相信,只有反思才能提高,才会有进步!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二

1、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主要是前松后紧,学生演一演的时间没控制好,占用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几个环节进行的太紧张,特别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个环节还有几个学生想说但是没时间了。

(后来在第二节课时,我又让三名学生讲了讲自己与父母的故事。作为改进措施。)。

2、板书有点简单,在板书设计方面还要再充实一些。

3、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语言不够丰富。

4、又一部分学生在交流时,不敢说,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三

洋洋是从幼儿园本部转来的孩子:还没见到她,我就听同事介绍她在总园的表现是如何好,老师对她如何喜欢,简直可以用“百里挑一”来形容。我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孩子,多了一份好奇。一洋洋终于来了。她长得漂亮,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特别讨人喜欢。再加上先前我对她默认的好印象,洋洋几乎成了我眼中唯一的“好孩子”,甚至有时还会得到我默许的“特权”。

直到有一天,发生的那件小事才让我彻底醒悟过来。那天早上孩子们还像往常一样去操场玩。我静静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的举动。突然墙角边传来的争吵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原来,洋洋和莹莹为了争玩“羊角球”吵了起来。只见洋洋对莹莹说:“你快点下来,让我骑!”莹莹不甘示弱地说:“我才骑了一会儿,每天都是你抢着玩的,我才不下呢。”洋洋见说服不了她,就横跨一步挡在前面,插着腰说:“你要不下来,我就不让你走。哼!”说完伸手就想抓球。没想到莹莹一转身就逃走了。洋洋生气地站在原地猛跺脚。忽然她看见我站在不远处,于是就像看到“救兵”一样飞快地向我跑来。只是她还不知道,我已经目睹了全过程。

洋洋“委屈”地对我说:“老师,莹莹抢了我的羊角球,不还给我。”我诧异地看着眼前的她,惊讶于她早熟的虚伪表演,不敢相信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好孩子”。突然间,从心底产生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于是我严肃地说:“真的是这样吗?”洋洋似乎是被吓着了,又似乎是心虚了,小声地说:“真是……是这样的。”“我知道了,你去吧。”说完我扭过头,不再看她。洋洋失落地走了。

事后,我冷静地思考着:为什么洋洋会有这样的表现?难道这只是洋洋的错吗?我反复问自己。

傍晚时候,我拉着洋洋的手来到了安静的操场。边走边说:“洋洋,老师讲一个故事给你听。”于是我把早上发生的事情编成了故事。听完故事,洋洋忐忑不安地看着我,轻声说:“对不起,老师,早上我说谎了。”望着她清澈的眼睛,我知道她是善良的。于是轻轻抚摩着她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一个好孩子,应该在任何时候都是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答应老师,永远不再说谎好吗?”洋洋郑重地点点头说:“老师,我不会再撒谎了,相信我。以后我一定会做大家的好榜样的。”“说得好!”我高兴地拉起洋洋的手,欢快的笑声回荡在操场上。

以后的日子里,洋洋真的改变了很多。从她的眼神中,我能感觉到她在用心帮助别人、用心学做大家的榜样。看着洋洋一天天的进步,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爱孩子是每一位老师的天职,但决不应该把这份爱,仅仅肤浅地放在脸上,甚至让它变成纵容孩子学会虚伪的“罪魁祸首”。这份爱应该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只有用关怀和严格才能诠释它的真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四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地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学完本组课文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再让学生对三个小故事谈看法,通过学生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语言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在互评互说中提高了语言修养,培养交际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全面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父母之爱,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每位学生能在虚心的听取和尽情表达中体现交际目的。

最后布置回家后让学生给父母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这一环节我把课堂延伸到家,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五

这节作文课上,我对《父母的爱》这篇习作进行了讲评,讲评的重点是:

1、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通过修改,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具体、真实、感人。课后,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我将问题习作的讲评作为重点。这同其它作业讲评一样,学生的错误之处是需要重点讲评以起到纠正和巩固的作用的。典型性问题更需作为重点来处理。讲评前,我将学生的习作加工了一下,把多篇习作整合为一篇,将需要讲评的问题糅合在同一篇习作里。这篇特殊的习作,看似是教师所作,其实还是来自学生的。这样就避免了同一问题需要多篇习作来讲评,还可以保护"被讲评"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看到自己习作的影子,但都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习作,没有被批判的感受。

2、落实全员修改。我认为,普遍的问题一定要落实全员修改。使全体学生都动起脑、动起笔来。才能见到实效。在全员修改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先明确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我将要修改的问题习作印发给学生,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明白了修改要点后,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修改。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缺失这个实践环节,学生的修改能力是无从培养的。3、通过“专家会诊”这样一个环节,师生合作修改展示,把修改的全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教师在修改过程中的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了斟词酌句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4、在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等。让作文课不单是写,而且还有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

1、修改问题作文时没有突出重点,修改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当堂修改自己作文的环节没有进行。

2、在修改问题作文之前,按照预设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大家介绍一下“使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的方法,由于教师的疏忽,只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简单地说了一下,然后就将幻灯片打出来,匆匆走了一下过场,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作文讲评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空间,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在作文讲评中真正体会到写作之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六

《父母的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作文。围绕这单元的主题,首先在教学这单元课文时对课文的描写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地指导,同时在口语交际课时也让学生谈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为作文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安排体现了三个层次:

先通过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孩子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四篇课文,也许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了本组的一些收获吧。再对三个故事谈看法,我让学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过程中,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形式多样有同桌说、小组说、班上说。同时,让学生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引导,表扬说的好学生。

最后是给爸爸妈妈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促使父母正确教育孩子。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第二是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对这堂作文课,首先是通过复习本单元课文引入作文主题,然后对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回顾。因为先在一班上了,发现有学生还是不会审题,所以我就想到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因为我校的学生有些和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难免感情用事。果然二班的学生没有一个偏题。接下来就是选材指导,因为有所借鉴,所以二班的学生选材也没出问题。重难点在于指导写具体。因为考虑到时间,所以在指导写具体方面时间还是有些仓促,因此好几个学生作文写得不具体。所以我认为,只有指导到位,学生才能避免存在的问题。

这次作文教学,我受到不少启发:第一,为了提高效率,环节应该尽量简洁。第二,需要深入细致指导的地方(把文章写具体几乎是我们每个单元作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间绝不可以少。第三,学生的文章现在我可以拍下来借助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现,大小可以进行调整,那天因为制作成了幻灯片,所以不能调整。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是一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习作指导课。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习作前交流指导,使学生感悟到要真实表达,学会把内容写具体,还要表达出真情实感。通过这次课,我收获颇丰。

首先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用了一一系列图片将学生导入情景。让学生感觉到不是为了写作文而写,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进行交流。

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想写的事写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但从学生的成文情况看,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的描述了事情的经过,个别还有重点写了自己当时的`表现的。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指导之前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如果再次教学这篇习作,我会在此环节指导中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让学生虽然反复练习讲同一件事,但每次都讲得都有激情,因为要求细致明确了,讲的内容就更精彩了,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就更有兴致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事情说具体。最后,让学生在交流过程能够自己总结出说具体的方法。虽然本课是习作指导课,但指导中评改也是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边写边纠正,边写边改。对学生评文的方面,角度的训练,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做好。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还是起步阶段,因此要像爬山一样,有针对性的一步步去引导,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八

教材解析:

《父母心》选自教科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

设计理念:

课文感人至深,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为线索,以情感教育为依托,再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大量的记叙了人物的语言,以此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是其写作特点。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揣摩、领会人物心理,从而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与创新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是最疼你们的人?家中最牵挂我们的人是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文章《父母心》,来感受父母对儿女的那颗挚爱的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交流)。

2、学生根据教师出示课文填空,学习概括课文内容。

三、探究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默读读故事发展这部分,感悟文本内容。

边读边思考:

1、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他们冷酷吗?

学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受父母送走孩子时肝肠寸断的心情。教师指导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情与血的交融。

2、穷夫妻一共几次反悔?每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吗?几次反悔能说明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师生评价。

3、把“与其……不如……”这句话用“宁可……也不……”再说一遍。

教师小结:看来你们真正读懂了父母的心。父母的心就是对孩子的爱。这对父母最后选择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

四、总结学情,拓展延伸。

2、小练笔。

续写课文内容。

教师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尚知回报,我们更要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要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九

《孝敬父母》是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站的内容,这也是本学期我的第二节公开课。随着经验的.慢慢累积,每一次课都能取得一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更恰当。

本次课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在于课堂中所选取事例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代沟”的表现能以生活中的事件加以体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此外,本节课也有课堂活动,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本节课在一些内容的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准确,在父母与子女的在“思想方面”的差异,“思想方面”范围太广,学生不易总结,可以改为“饮食观念”更好些。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十

设计意图:

《父母的爱》是小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本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何谓真正的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其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教学重点。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

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表述流畅,感情真挚。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引出话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二)、联系实际,讨论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二、选择话题。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选择自己的习作话题。

3、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

三、教师示范。

1、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2、引导学生评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个故事讲得怎样?

3、读诗歌,感受母爱。歌词略。

4、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四、明确要求。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要求。(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2、教师的建议: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动笔写作。

第三课时课后拓展。

一、回顾习作要求:学生回顾,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作品赏析选取内容不同的习作让学生赏析、评价。

三、例文评改学生读例文,集体评改。

四、修改习作。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2、自己修改习作。

五、佳作赏析。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地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学完本组课文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再让学生对三个小故事谈看法,通过学生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语言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在互评互说中提高了语言修养,培养交际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全面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父母之爱,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每位学生能在虚心的听取和尽情表达中体现交际目的。

最后布置回家后让学生给父母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这一环节我把课堂延伸到家,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十一

(江苏省优质课二等奖)。

教材版本: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

课题:第四课人不能选择父母(2)《天下父母心》。

教学目标:1.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是无微不至的。

2.我们要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

3.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给我们的爱。

教学重点: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教学难点:对子女的爱――天下父母同心。

教具安排: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先用多媒体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片头崔京浩的《父亲》歌曲,引起学生的注意,创设本课教学情景。

师:关于这个话题老师这几天一直有一个困惑,这就是:

《我与女儿的对话》。

我:女儿,爸爸问你一个问题,你要说实话。

女儿:好的。

女儿:(想了一会)爸,没有。

我:为什么呢?我们不是为你做了许多事情吗?

女儿:那不都是应该的呀!

我:……。

师:我困惑了。要知道,我和她妈妈对她的关心呵护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但现在我的女儿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了我们点点滴滴的爱?我想从大家,我女儿的同龄人这儿得到一个答案。(这一段的目的是创设情景,引出要探究的问题是感受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用不同形式表达的爱。)。

爱的诉说。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父母因为我而发生的喜怒乐忧?(比如……)让我们从父母的喜怒乐忧中体会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说,这是教学中的一种境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恰当的发挥才能开阔思路,深化主题)。

学生讲述。(教师要注意分别选择喜、怒、乐、忧的事例,并从中挖掘出爱的表达。这里还要准备必要的资料以弥补学生发言的不足。)。

看视频《真爱如山》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思考:面对张斯振的举动你有何感想?

《真爱如山》视频。

我真心为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高兴,因为你们都拥有天底下最爱你们的爸爸和妈妈。其实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我们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其实,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然而,也正因为爱,由于我们一时难以理解,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了冲突,伤了父母的心,可父母仍然在爱着我们。那怎样才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呢?只有体验才能感悟。现在请我们一起进入爱的体验。

爱的体验。

情感剧场。

提醒:1.表演同学要表现出使用书包、水、毛巾、脸盆、苹果、水果刀、日记等道具。

2.下面同学要注意观察父母是怎样呵护小明和小明又是怎样对待父母的。

3.表演的同学要用心体会父母与小明的心态。

生: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我们给予父母却很少。教师引导学生:爱是无价的,是用数字无法表达的,也是无法偿还的。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并不想你们报答什么,只要你们能够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哪怕给我们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说一句问候,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师:下面请看小伟同学是怎样表达对自己父亲之爱的:请同学们先默读教材第43页的《给爸爸的一封信》,然后请一位同学诵读:教材第43页的《给爸爸的一封信》1、2、3段。

要求:1.有感情2.有节奏。

爸爸:

今天,是我走进清华大学的第一天,我要把积压多年的心愿向您谈露。

您是家中最辛苦的一个。由于妈妈身体不好,里里外外全靠您一个人张罗。您就像一头超载的老牛,默默耕耘。在我13岁那年,您病倒了,病中您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挨门挨户讨饭,也不能停学。不然,爸爸死了也合不上眼呀!”

上初三那年,我报名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可哪想到,您为此受尽屈辱。为了凑够200元的费用,您整整奔波了一个星期!当您把钱放到我手里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扑在您的怀里,哭着说:“爸爸,我要是得不上奖,您罚我跪三天!”可是您却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得不上奖,爸不怪你。只要你有这个志气就好。”顿时,一股抑制不住的自豪涌上我心头:“我有天底下最好的爸爸!”

师:同学们,我们像前面视频中的张斯振一样,都无法选择父母的健康与衰弱,也无法选择父母的外貌和性格,还无法选择父母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但我们可以如张斯振一样,可以选择孝心,选择报恩,用我们稚嫩的手为父母分担琐碎的家务,用我们懂事的心让父母感受儿女成长的快乐!说到不如做到,现在我们就开始行动,给父母一份爱的回音!

爱的回音。

请同学们在承诺卡上写下对我们父母的郑重承诺:

要求:1.语言要简洁、有意义。

2.内容可以是各个方面。

3.要写两条以上。

如:爸、妈,请放心,我一定会细心地体会你每一句话中爱的密码,我要用你对我的爱,播撒亲情的种子,请相信我。

可一定要亲手交给父母并说到做到呦!

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见证一下你的承诺好吗?

学生读承诺书,老师进行点评。

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信我们现在应该能够想起父母为我们做的最令我们感动的事了,课后请把你记忆深处的情感以“父母的爱心”为题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邮局邮寄给自己的父母,给他们一份惊喜!

同学们,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我要说――可敬天下父母心!让我们一起共同高歌一曲《母亲》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热爱!

动漫《母亲》(师生同唱)。

师:祝愿全天下的父母永远健康,永远快乐!(师高声)。

(本文发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第2期杂志)。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十二

今天在网上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感人至深习作,让我很感动。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从习作前的交流来看经历了同桌或者小组交流后,学生已经汇集或者说选择了一些写作素材。这些素材是不是可以直接进行习作了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考虑到班级授课,五年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已经很明显,还是需要对习作的核心目标有所撷取和展现。全班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此。

学生讲故事,用口语表达,是陈述性的语言表达,难以达成书面表达中所需要实现的目标。于是就需要教师追问、点拨和指导。指导什么?凸现细节,也就是动作、语言等。学生讲述的“故事”中可以交流的点无处不在,比如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仅仅是考试成绩吗?还是因为自己不努力或者不仔细而后悔啊?诸如此类,这样就把核心话题遗落了,看似深入交流,实则离题万里。教师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然后集中一点,寻求凸现或者突破。

二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体感觉余翔老师的课上的真实,学生的基本功也很强,是一节值得学习的课。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十三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十四

《父母的爱》是小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本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何谓真正的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其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表述流畅,感情真挚。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讨论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拓展延伸。

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选择自己的习作话题。

3、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

1、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2、引导学生评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个故事讲得怎样?

3、读诗歌,感受母爱。歌词略。

4、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要求。(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2、教师的建议: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动笔写作。

第三课时课后拓展。

一、回顾习作要求:学生回顾,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作品赏析选取内容不同的习作让学生赏析、评价。

三、例文评改学生读例文,集体评改。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2、自己修改习作。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地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学完本组课文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再让学生对三个小故事谈看法,通过学生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语言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在互评互说中提高了语言修养,培养交际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全面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父母之爱,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每位学生能在虚心的听取和尽情表达中体现交际目的。

最后布置回家后让学生给父母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这一环节我把课堂延伸到家,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十五

《父母心》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结束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

这份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在这份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教师的话无需多说,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发现与探究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这或许是我的一大遗憾吧。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拓展延伸,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先学到的东西为基点,步步为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课本为纲,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语文学习于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出示我一直不赞成详尽地展示,很多时候,这会使不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套用教师提出的目标中的语言来答,无形中减少了思维过程。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反思。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导入和导学过程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环节,省时高效。多年的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欢迎出错”是我上课常说的话,因为“错了我们大家都有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学生的回答偏题率也越来越低。

因此,我对我的教学策略充满自信,至于我的学生,我更是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父母心教学设计篇十六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学生通过《背影》、《舔舔的泥土》和《我的母亲》三节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