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一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6、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7、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单一标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二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三
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教学例1。
谈话: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汇报:黄花有(5)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倍。
反思:
(出示两幅图)。
同样都是2朵蓝花,刚才我们得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现在怎么又变成5倍了?
黄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
(2)改变一倍数,凸显本质,强化概念。
(蓝花又开了一朵)。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继续设疑,和例题比较,引导学生辨析。
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一份的朵数来圈。
(二)“摆一摆”提升“倍”的认识。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个红圆片),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几倍?
猜测:蓝圆片可能摆几个,红圆片能正好是蓝圆片的几倍?
思考:(出示2个蓝圆片)如何调整红圆片,使我们一眼就看出是几倍?(课件演示)。
操作:蓝圆片还有可能摆几个?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摆法。
展示并介绍不同的摆法:
蓝圆片摆4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2倍;。
蓝圆片摆1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8倍;。
蓝圆片摆8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1倍。
对比辨析:红圆片始终没变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蓝圆片的倍数关系发生变化了呢?你发现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数在变化,倍数也在变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图)红花12朵,蓝花3朵。
谈话: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追问:4倍?你们都认为是4倍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里圈图的方法,问:你们是怎么圈的,红花圈出了几个3朵?
课件演示:把花排整齐,验证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板书算式:12÷3=4(倍)。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呢?
结合图进行引导: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其实就是想12里面有几个3(出示:12里面有几个3)。
动画介绍:“倍”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2.变式练习,体现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师:如果有更多的红花和蓝花,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红花45朵,蓝花9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便。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连一连、填一填(数学书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追问:红萝卜为什么要4个一连?
2.考眼力。
(1)出示3根不同颜色的带子。
提问:你能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吗?
抢答:()带子的长是()带子的()倍。
(2)变式:红带子剪成和绿带子一样长。
提问:你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倍数关系?
揭示:当两个数量一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互为1倍的关系。
五、回顾总结、知识延伸。
比较:出示蓝花、黄花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比较图,全课总结。
延伸:结合班级人数,用“倍”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12÷3=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列举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同学们,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用什么来付款?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每5套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3、出示其它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认。
4、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呀,请你们按规律分一分。
5、请看到书上的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的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换钱游戏:进行简装的计算:
四、实践活动:
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下面同学们通过活动,看能不能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1、老师手中的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
2、这个玩具1元1角钱,有几种付钱的方式?(四人小组讨论)。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呀,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50页。
教学目标: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模拟人民币,挂图,物品。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按质地分办哪两类?
1元=()角1角=()分。
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讲授新课。
1、老师拿了14个1角的硬币去买书,你们觉得这样方便吗?谁能帮我想一个好办法?
(换钱)怎么换?小组讨论。
可以用10个一角去换1张1元,2个1角换一张2角。原来12角=1元2角。
请学生填空:3元8角=()角26角=()元()角。
你是怎么想的?
2、同桌利用学具互换人民币。
3、黄老师在商场中看到了价格牌上是这样写的:笔记本1.50元(问这1.50元是多少呢?)。
4、看其它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本子0.50元5角。
墨水3.00元35元。
书包35.00元7元8角。
尺子1.20元3元。
彩色笔7.80元1元2角。
5、如果我要买一本本子和一把尺子,你们会计算吗?
如果我用10元去买一瓶墨水,该找回我多少钱?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板书)。
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利用学具来进行买东西的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六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3~4页。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1)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靠右走,按次序地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3.师小结,全课结束。
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l.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德育目标: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
教学重点: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座位号、电影票等。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引入:
(一)捉迷藏游戏。
教师:你们最喜欢什么游戏?
生:(齐答)捉迷藏。
小鸭在讲台的左边,小狗在讲台的前面,小兔在讲台的后面,小猴躲在讲台的右边。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小动物们躲藏的位置。(板贴:位置)。
(二)联系实际进行描述。
指名学生把前、后、左、右的同学介绍给大家听。
二、新授:。
l.引导学生熟悉整幅图。
这是一年级5班的同学们。瞧!他们坐得多整齐。数一数,一共有几组?每组有多少人?
2.发散思维找朋友。
教师描述位置,学生说出那个学生的名字。
教师说出学生的名字,指名学生说出他的位置。
3.指出说位置要确定方向。
(二)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l.明确数的方向。
教师:你们和这么多的同学成为好朋友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上是从左往右,由前往后数的。从左往右数,请第1组同学向老师招招手(学生招手);第5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学生点头);第8组同学笑一笑(学生笑)。
教师:请同桌间互相说一说你们的位置。
同桌间互相说,后指名说。四名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三、创设情境:
如果新转来一名同学,你怎样给他安排座位?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1、个子矮坐在前面,个子高坐在后面。
2、中间。因为转学落了一些课,中间听课清楚。
3、最后一排,放在前面就看不见了。
大家都把好的座位让给了新同学,大家的提议都很好!
四、练习:
练习一第3题,先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七
教学要求:
进一步认识的两数相差关系的结构,理解、掌握两数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列式计算。
1、出示例图。
(1)学生口述图意,列式解答。
(2)分别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2、揭示课题。
二、完成复习第13题。
1、完成复习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比较3题的异同之处。
(3)小结解题方法。
3、完成复习第14题。
三、提问题和补条件的练习。
完成复习第17题。
1、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和条件,并说明理由。
2、学生解答。
四、课堂作业:复习第15、16题。
教后随笔。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八
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
(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
(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
(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
(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
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九
“数学乐园”是新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中的第一个数学活动。其中安排了五个活动:数学迷宫探秘、找朋友、我当邮递员、比一比谁的耳朵灵、你投球我评说。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深入研究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及关键设计时我遵循下列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
大纲特别强调学生要运用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学习数学,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要突出活动性,要让全体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获得数学知识,增长能力。“数学乐园”本身就是一次数学活动,因此,教学要体现活动性。
二、全体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要获得对数学的认识,就需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乐园”活动时,我采取分组的办法,以便所有学生都有活动的`机会。
三、兴趣性原则。
对刚入学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要让他们感到数学单调、枯燥,从而失去对数学的爱好。因此在组织“数学乐园”活动时,教师要把教材上的内容活化变成学生喜欢的活动,让他们在乐中求知。
四、发展性原则。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主流。“数学乐园”的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情感放在首位,使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劲头。
课堂教学实施开放性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学生思维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应主动地把开放性原则作为创新思维教学的突破口,从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去考虑课堂教学创新因素,让学生的眼睛、嘴巴、头脑、双手及学生的时间、空间开放。这种开放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激励学生思维创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十
生:珠子。
师:这里有几种颜色的珠子?
生:两种,红色和黄色。
师:猜,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学生猜。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多?
生:数一数。
生:摆一摆。
师:怎么摆?
(指名演示)——“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12个红的,8个黄的。
师:现在呢?(红的多)。
那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
生: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一小棒分开(指名演示)。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吗?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师:你看,这个时候红色的分成了几部分?
哪两部分?
(和黄色一样多的这部分及多出来的这部分)。
师:谁听明白了?
生重复说。
师:那你看,把这些一样多的拿走,剩下来就是比黄色的多的几个。
生2:也可以算一算12-8=4(老师板书算式)。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我们知道了:从红色珠子里拿走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色多的部分,就可以用减法计算。
2、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小朋友袋子里的珠子,哪种颜色的多。
学生操作。
展示反馈:你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多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哪种颜色的珠子少?少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3、比较。
求……比……多几与求……比……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只是问的角度不同,意思一样。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巩固深化。
1、松鼠弟弟说我有20个松果,松鼠哥哥说我有25个,松鼠哥哥的松果比弟弟多几个呢?谁能把式子列一列。
2、小女孩有34本连环画,小男孩有30本,小男孩比小女孩少几本?
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3、p74t1。
4、这是一个班里4个小朋友的作业情况,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想一想,说一说。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81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小组观察汇报: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几?为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后各是几分?
也就是说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
3、认识1时=60分:
下面请同学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走一圈,时针就走了一个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板书:1时=60分。
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
4、学习读时间:
5、介绍方法:
6、小结:
三、练习: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多少吗?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就来做练习,看谁学得最棒?
1、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4、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试一试我是早上7时45分上第一节课,11时5分下班。下午2时40分上课,5时30分下班。
5、同桌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样学的?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比100多1的数是99。()。
53和35一样大。()。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99大于100。()。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39和41的中间是40。()。
40+5比50+4小。()。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水果丰收的喜悦。
2.在认识水果的基础上,对水果的种类、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教具:一棵大树;水果若干;贴有水果标记的篮子三个;贴有红黄绿颜色标记的篮子三个;音乐磁带《苹果》;剥好的桔子若干份。
学具:塑料水果若干(苹果、梨子、香蕉与幼儿人数相等);海绵纸剪出各种水果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小朋友们好!(放音乐:苹果)。
2.师:听!多好听的音乐呀,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动起来吧!
二、第一环节:按水果的种类分类:
1.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表演的是什么呀?你们喜欢摘苹果吗?
2.师:小白兔种了一棵神奇的果树,树上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小白兔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它把水果摘下来,并放到它准备的3个篮子里,我们一起来看看这3个篮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篮子上的标记)。
4.教师请全体幼儿一起上来摘水果,送水果。
5.老师评价幼儿的操作结果。
三、第二环节:按颜色标记给水果分类。
2.老师出示篮子,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主地看篮子上的标记,然后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选一个水果,送到篮子里,教师请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要把这个水果送到这个篮子里。
3.全体幼儿一起上来送水果,教师根据幼儿送水果的情况来做出小结:刚才我们是按照水果的颜色来送水果的,所有的红色的水果都只能放在有红色标记的篮子里,所有的绿色的水果也只能放在有绿色标记的篮子里,黄色的也是。小朋友们送得都不错,我们一起来夸夸自己!
四、结束部分。
1.师:今天我们帮小白兔摘到了许多水果,还将水果按标记分别送到了篮子里。小白兔可高兴了!它请我们小(6)班的小朋友吃水果呢,我们一起来尝尝小兔家的桔子吧!
2.教师引导幼儿在吃一吃的过程中,说一说桔子的味道,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之情!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符合小班初期的幼儿实际认知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出发,我创造性地设计了数学活动:水果分类。以幼儿完全熟悉的水果形象来进行数学活动“按水果的种类和颜色标记来分类”,把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变成了有意义的教材。
在动动、玩玩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幼儿原有的兴趣不断深入、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对水果的种类和颜色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对其归类,体验水果丰收的喜悦。在活动中,不但积累幼儿分类的经验,还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情绪和注意力完全处在兴奋地状态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本次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帮助小兔从果树上摘水果、送水果,从仓库里拿水果、送水果为主线,让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既让幼儿学到按标记分类的知识,又能培养幼儿助人为乐的情感。
在第一环节中,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小兔提供的篮子上的标记,认识各种水果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来分类,这是小班幼儿完全能做到的。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初步感知了水果的形状,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为下一环节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中,我要求幼儿能根据水果的颜色来分类,因为幼儿没有进行过颜色的认知教学,所以这一次我引导幼儿自己自由探索,不刻意强调要求幼儿来认识各种颜色。通过幼儿的操作状况来进行完整地总结,巩固幼儿将水果放入相应颜色标记的篮子里的意识。采用这样的方法,人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个个都能动手。这个过程中,幼儿基本上都能区分出水果的颜色,但有很多幼儿都没有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操作结果,在孩子们送水果过程中,我也忽略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操作和思维过程,没有及时提醒他们送水果的时候要说一句话,没能给幼儿一个充分表达的机会,这是我在本环节中的一个的失误。
第三环节中,我以小兔感谢大家的帮忙,请大家吃水果来结束,在吃的过程中,让幼儿品尝水果的味道,不但满足了幼儿的需要,也让幼儿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助人为乐的快乐。
整个过程中,我们班的幼儿的情绪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表现也非常地积极,他们在活动中的学习一直是主动的,积极的,也可以说是热情的,应该说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座位、老师的教具摆放我没有考虑周全,导致整个活动显得有些乱。活动时,我对孩子们的随机表现的应变和掌控能力把握的还不够,孩子们的一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的表现被我忽视了,我只是将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孩子们的个体表现出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尽快归入正题,避免一些事态的意外发展。事后,我感到这是不对的,我正因为这种原因,而失去了好多教学的契机。另外,我觉得在一些环节之间的过渡语我处理得还不是太好,这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的,我在这一方面还有待于学习和提高。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我再提供幼儿一些简单的作业操作,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就更能达到目标了。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style="color:#125b86">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学-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方法。
2、会运用这个除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8÷71800÷3÷6480÷6÷8720÷9÷8。
560÷561800÷18480÷(6×8)720÷(9×8)。
2、简便方法计算。
3、动手做。
24个圆片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体会连续等分: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
4、引入新课:除法的运算性质。
5、出示目标(见学习目标)。
二、自互学习:(出示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指名读题。
2、(出示学习指导)。
(1)根据题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
(2)试一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如果有困难,可以与书进行交流。
(3)对比一下,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能用语言概括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5)试着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
自学时间5分钟。
3、学生自学(学生对照学习指导,自学,并完成学习指导的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4、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三、精讲要点。
1、小组汇报。
2、解决各小组中在自学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
3、小结:除法的运算性质。
4、练习:教材p43做一做,指名板演。
四、当堂检测。
1、判断。
(2)100÷(25×4)=100÷25×4。
(3)400÷(40×25)=400÷40÷25。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200÷25÷4÷25÷8350÷14。
3、有1440个玩具,每24个装一盒,每6盒装一箱,一共要装多少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