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实用12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23:20:14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实用12篇)
时间:2023-11-13 23:20:14     小编:BW笔侠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课后反思:】。

这节课作为区课改实验观摩课,经过多次修改拿出来后,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作为本节课的实践者,我感觉有两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师:大家所提的数学问题中有2个涉及“9加几”,我们就先解决饮料瓶数问题(课件呈现主题图中饮料图)盒子内有9瓶饮料,盒子外有3瓶饮料,如何求饮料的总瓶数?请同学们想想怎么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9+3。

教师:谁来说说结果是多少?(继续板书:9+3=1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9加3等于12的?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饮料瓶,摆一摆,看看你能用哪些方法计算9加3。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或者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然后全班交流。

师:哪一位同学说一说你的算法?

(1)把9看作10,10+3=12,3—1=12。多媒体课件显示教科书上红衣服小女孩的方法。

(2):接着往后数3个,10,11,12。多媒体课件显示教科书上蓝衣服小女孩的方法。

(3)9和1组成10,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得10,再用10加2得12。多媒体课件显示教科书上小男孩的方法。

教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鼓励学生大胆说。

学生:我这样算……。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例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师小结算法。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算法算起来又快又准?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说一说。(师注意组织课堂中的小组讨论,避免一个孩子说其余的都在玩的情况出现)。

谁到展示台上演示这种算法?

指名演示,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时评议。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算法写出来,大家注意看。(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写出算法,这个观点我不同意,费时费力难度不是一点的大)。

师:先把3分成1和2,再把9和1凑成10,最后10+2得12.师边写边示范。

师:这个方法就是叫做“凑十法”。你们学会了这种方法吗?下面再来试着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吧。

课中活动。

唱歌:青蛙跳水歌。

1只青蛙跳下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跳下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跳下水,6只眼睛12条腿。

4只青蛙跳下水,8只眼睛16条腿。

设计意图】消除课中的疲惫现象,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利于学习后面内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教学课时: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方法,体验----------。情感态度:通过感受--------,培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

生2:我认为------------------。

生3:我是这样想的---------------。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方法,了解到------------,那老师觉得----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

1

2

4

6

9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教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4(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三)教学例5(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四)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一定)。

(五)教学例6(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师提问:

(1)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

(3)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思考: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二)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五、课后作业。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7.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例4.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例5.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一定)。

例6.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

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活动目标:

1.学习将物品按用途分类。

2.根据物品的共同特征设计标记。

3.在活动中学习,能够有条理的对物品进行收拾和整理。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ppt图片、幼儿之前要有按标记分类的知识积累、黑色水笔、白纸。

活动过程:

1.首先以圣诞节到了,帮助托板的小朋友整理收到的礼物为情景展开活动,出示图片,让幼儿知有哪些礼物。

2.首先让幼儿自主分类(有的按形状、有的按颜色、有的'按质量的软硬等等),并让幼儿说出为什么这样分。

3.以托班只有三个箱子为由,引导幼儿按物品的用途分三类,把那个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幼儿说出吃的、用的、玩的)。

4.分好后,为了让托班的小朋友更容易的辨认箱子里的东西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做标记,并在纸上画出来。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并没有用实物而是用的图片,因为出示得实物都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课程就不容易继续下去了。采用图片的形式既能提起幼儿的兴趣,又不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一节课的活动下来,总体上的还是不错的。老师的建议是:应该多加一些家具类的或者幼儿部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这样加大了难度,拓展了幼儿的认知面,如果仅限于幼儿常见的物品的话,拓展的部分就无法显现。

小百科: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八

1、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珠子。

师:这里有几种颜色的珠子?

生:两种,红色和黄色。

师:猜,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学生猜。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多?

生:数一数。

生:摆一摆。

师:怎么摆?

(指名演示)——“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12个红的,8个黄的。

师:现在呢?(红的多)。

那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

生: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一小棒分开(指名演示)。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吗?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师:你看,这个时候红色的分成了几部分?

哪两部分?

(和黄色一样多的这部分及多出来的这部分)。

师:谁听明白了?

生重复说。

师:那你看,把这些一样多的拿走,剩下来就是比黄色的多的几个。

生2:也可以算一算12-8=4(老师板书算式)。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我们知道了:从红色珠子里拿走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色多的部分,就可以用减法计算。

2、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小朋友袋子里的珠子,哪种颜色的多。

学生操作。

展示反馈:你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多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哪种颜色的珠子少?少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3、比较。

求……比……多几与求……比……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只是问的角度不同,意思一样。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巩固深化。

1、松鼠弟弟说我有20个松果,松鼠哥哥说我有25个,松鼠哥哥的松果比弟弟多几个呢?谁能把式子列一列。

2、小女孩有34本连环画,小男孩有30本,小男孩比小女孩少几本?

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3、p74t1。

4、这是一个班里4个小朋友的作业情况,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想一想,说一说。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九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习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20+12=32。

方法四:28+2=30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咪咪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5+32=38+6=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

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辨认这几种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历直观认识物体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在分类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你们喜欢的小伙伴,你们瞧,有积木、皮球、还有橡皮泥呢!我们要和这些小伙伴共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去认识大自然中很多美好的物体,如果你们很高兴就向老师招招手!

(二)物体分类。

2.学生分小组活动。

3.学生反馈。

(1)按材料分:把纸做的放在一起,塑料做的放在一起;。

(2)按颜色分:把红色的分在一起,黄色的分在一起,花的放在一块;。

(三)教师小结。

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按形状分的这一类,他们就是按数学眼光来分的.

二、活动二:摸一摸,说一说各种形体的特点。

(一)描述物体的形状。

2.学生反馈。

3.教师同步出示图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二)整理学具。

我们先把长方体放在盘子里,再把圆柱放在长方体的旁边,盘子里还缺谁呢?

(三)构建立体图形。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想象它的样子,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样子。

三、活动三:小组游戏,进一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一)摸出物体,说出形状。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请听好游戏规则,先闭上眼睛,把手伸进袋子里,摸到一个物体后说出它的名字,再拿出来让同学验证,说对了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先从1号同学开始活动.

(二)按指定的形状摸出物体。

教师:由一名同学指定大家在袋子里摸出具体形状,摸对了,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他,从1号开始轮流活动.

四、活动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新知。

(一)数一数。

1.数一数,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说一说。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小组内交流)。

五、活动五:创作活动。

(一)搭一搭。

小组合作,用学具盘里的物体,搭出一件作品,并说一说用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各是多少个,以及搭建的作品的名称等.

(二)捏一捏。

用橡皮泥捏出自己最喜欢的形体,进行展示交流.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手势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在手指游戏中以旧引新。

教师与一学生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其余学生观察两人各出了几个手指。(如5和2)。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并像这样说一句话吗?(指名说,齐说)。

()比()多(),

()比()少(),

()和()相差(),

算式是()。

与学生再玩一次(如:2和0),师:你会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同座互相说说看。

师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两个数相比,如果不是同样多,必然有大有小,我们通常把较大的叫做大数,较小的叫做小数,两个数之间的差叫做相差数。那要求大数比小数多几,或小数比大数少几,也就是要求两个数相差几,用什么方法?对,求相差数用减法。那求大数或小数该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类问题。(板书:大数小数相差数5-2=32-0=2)。

二、在手指游戏中初建数学模型。

1.求较大数。

师:老师伸出几个手指?(5)请你们伸出跟老y币同样多的手指。比老师多伸出1手指,是几个?可见:比5多1是几?怎样列式?(5+1=6)请小朋友边比划手指边齐说:比5多1是6,5+1=6。

师:比5多2、3、4、5又各是多少呢?同座边比划边齐说。后让四大组依次边比划手指边观察边口述:比5多()是(),()+()=()。

师:大胆猜想一下:比5多的数肯定是大数,还是小数,用什么方法?(求较大数用加法)我们不妨再用手指游戏验证一下!

师与男生合作,示范比划:比10多1是,算式是。师与女生合作比划:比10多2是,算式是。比10多3,4,5,等等呢?同座合作边比划边说说看。(边观察手势边思考边口述边倾听。)集体交流后,师小结:求较大数用加法就行了。

2.求较小数。

师:既然求较大数要用加法,那求较小数会用什么方法呢?请小朋友再大胆猜想一下。(减法)让我们同样用手势游戏来验证一下。师做手势边问:比10少1是(),算式是。(指名说,一、二大组齐说。)比10少2是(),算式是。(指名说,,三、四大组齐说。)比10少3、4、5呢?(请同座合作,一人做手势,一人口述。)。

猜一猜:师做比5少4的手势,让学生猜是什么意思,口述:比5少4是(),算式是:。(同座互相玩我做手势你来说的游戏。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展示比划游戏。)。

师小结:求较小数用减法就行了。

三、实际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大胆猜想和实际验证,我们知道了: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掌握了求大数和小数的方法,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许多有趣的问题。

1.教学例题。(出示幻灯片)。

(1)师:图中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干什么?老师扮演小英,男生扮演小华,女生扮演小平,将他们摆花片的情况读出来。

学生说出(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后画批:

我比小英多摆3个。

大小。

师:谁能连起来说是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指名说,齐说:我与小英比,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

师:既然小华摆的是大数,求小华的该用什么方法求?怎样列式?(11+3=14(个))。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哪几步求得小华摆的?(先找与问题相关的比字句,然后画批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最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板书: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

(2)师:如果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你会用以上3个步骤解题吗?试试看!

指名板书:我比小英少摆3个。

小大11-3=8(个)。

师:这个比字句是指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为什么用减法?学生交流。

小结: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步骤来解决比多比少问题的?怎样确定加减?(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想想做做1。

要求学生读题,找比字句,画批,列式计算。后交流思路:我与你比,我的是大数,你的是小数,求我的就是求大数,用加法。

3.想想做做2、3。(步骤同上,指2入板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比多比少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在解题时,要抓住比字句认真画批,准确判断谁和谁比,谁大谁小,然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解答。

五、拓展创新。

师:最后,老师想给小朋友看一道更有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立定跳远比赛中,洋洋眺了110厘米,周周跳了140厘米,蒙蒙比周周少跳20厘米,奇奇比洋洋多跳2厘米。?(屏幕显示)。

生提问题,屏幕同步显示出来,指名口答列式。

[教后反思]。

1.借助手指游戏巧妙建模。

我让学生边比划手指边看边想边说边听:比多(少)是,算式是+(),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充分经历、感受、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大脑中生成了丰富的数形表象。借助丰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以及老师及时的引导点拨,他们很容易就感悟到:比多的数是大数,用加法,比少的数是小数,用减法。此时的抽象概括是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量后必然的理性飞跃!数学模型的有效生成,使学生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复习什么是大数、小数和相差数,以及求相差数用减法,为新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接着通过比划比10多几是几和比5多几是几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多几的数是大数,用加法算;最后通过比划比10少几是几和我做你猜的游戏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少几的数是小数,用减法算。整个建构过程流畅自然而富有变化,学生始终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2.借助画批深悟数量结构。

其实,让学生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求相差数用减法并不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认知直觉就能感悟到;但让学生由比字句掌握其中的数量结构,准确地分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相差数,却并不容易。因为从来没有谁带领他们这样理性地分析过,而且由于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他们常将牛比羊多3只机械错误地理解为羊多(因为生活中我们进行比较时常说省略的比字句,例:谁多?我多)。由于读不懂比字句的含义,他们只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感知层面,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以至于到了五、六年级,还有学生分不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就是低年级教学时没有将学生的认识及时提升到理性层面而造成的恶果。所以借助画批帮助学生准确而深刻地掌握比字句的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非常重要。北京特级教师马芯兰就一直主张借助画批来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当学生能借助画批准确地分析比字句的数量关系后,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答就易如反掌。把这类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全部学完,不仅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能发挥教材的整体结构功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用全局眼光整体建构知识,提高所学知识的通识性,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融会贯通,并为后继学习注入无穷动力。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