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
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习。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条件。这个课例就本着这一理念为指导,创设了一个个“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说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并用卡片写下自己所编的算式题;小组讨论分类的标准、依据,各自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开放思维空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改善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做学问”的素养。本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1.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三、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例6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l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87、70、62、15、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
(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15、17、45。
四、结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故事: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地上吃。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猴子他们采了什么水果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用哪一个数字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字。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4)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运用知识。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拿几个学生的上投影仪上长方体讲评。
(二)游戏:比一比。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小组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初步理解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2、能力目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本领带小动物们安家,并相互说一说它们住在哪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3、情感目标: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海的变化真大啊!很多小朋友都搬了新家。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也搬家了,住在一栋新房子里。他们邀请欢欢和乐乐去做客,我们去瞧一瞧!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师:这栋房子里住了哪些人?对!他们都住在一栋房子里。欢欢和乐乐先要到小巧家去做客。听!欢欢正在问乐乐:“你知道小巧住在哪里吗?”乐乐怎么回答呢?我们听仔细了:“太简单了!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
所以他说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我们要像乐乐一样把话说完整,先说哪一层再说哪一面的房间,一起说一遍“小巧住在„„”。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把刚才欢欢和乐乐的对话再说一遍。
师:会吗?乐乐要考考我们,听好了:“小朋友,你们会不会用上中下、左中右来说一说其他人住在哪里呢?”这幅图在我们书上,请你们看着书小组内两人一组,一个演欢欢提问,另一个演乐乐回答。
师:现在老师请每组派两个小朋友来演欢欢和乐乐。注意别的小朋友提过的问题就不要再提了。
三、针对练习,巩固新知。
1.师:乐乐说小朋友们真棒!这回轮到欢欢要考考大家了。请你圈一圈,谁住在紫颜色的房间中?(讲评第一题)师:会吗?请做书上第2大题。
2.师:刚才是告诉我们房间,让我们圈出谁住在里面。这回反一反,告诉你一个人,请你把他的房间涂上颜色。有问题吗?请做第3大题。
3.师:欢欢说小朋友们真厉害,他和乐乐又想了许多问题要难倒你们,怕不怕?这些问题是第4大题,请你们小组内轻轻地说一遍。
师:我们来开小火车。
4.师:最后我们来做抢答题。第一个举手的小朋友才能回答问题,答对者拿一颗五角星,答错者扣一颗五角星。预备开始!
(1)谁住在小丁丁的左面,小巧的的右面?(小淘气)。
(2)谁住在小胖的右面,小亚的上面?(亮亮)。
(3)谁住在小丁丁的下面,康康的上面?(外婆)。
(4)谁住在亮亮的左面,小巧的下面?(小胖)。
(5)谁住在小胖右面的、下面的房间里?(康康)。
(6)谁住在康康上面的、左面的房间里?(小胖)。
(7)谁住在外婆下面的、右面的房间里?(小亚)。
(8)谁住在亮亮左面的、上面的房间里?(小淘气)。
(9)谁住在外婆下面的、旁边的房间里?(小玲和小亚)。
(10)谁住在外婆上面的、旁边的房间里?(小巧和小丁丁)。
四、公开练习,联系实际。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在进行总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的学习最困难等。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而不要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
在复习中,教师要告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复习中题目的难度和范围体现了本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高。数学课的形象、生动、有趣,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很喜欢上数学课。学生的特点是比较喜欢游戏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游戏中他们不仅玩得开心,而且真正学习到知识。大部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每班有五、六个学生因智力问题、贪玩而使学习有较大的困难。有较多的学生常出现抄错数字、看错符号,而且很讨厌单纯的练习。
二、复习的主要内容。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复习的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复习的具体设想。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
3、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4、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如设计学生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或最喜欢的学科,学生在调查中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专题活动中学生复习了20以内数、加减计算,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等知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又如“我当家”专题活动,让学生记录家中一天所发生的数学故事,然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5、以实践操作为主进行总复习。实践操作是本班学生最喜欢的数学学习活动形式。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已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用和小动物捉迷藏的形式出示5以内的数的分与合卡片,让学生猜小动物们身后藏的数字。(设计意图:小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用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复习旧知,既为本节课的学习辅垫,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几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师结: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4、学写算式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算式(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算法: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把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了,也是对简单数量关系的渗透)。
5、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观察两幅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提问:要算出一共多少人,就是把左边1人和右边2人怎样呢?
(3)追问:把1人和2合起来,可以写出什么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在课本上填写算式,算出得数。(设计意图:有前一例题的基础,这里可以简单一些,并且多进行同桌交流,给每个人更多的`锻炼机会)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6、小结“3+2”表示把几和几合起来?“1+2”呢?可能怎样算它们的得数?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3、送信游戏(“想想做做”第5题)动物王国国王送来了许多奖品,要想得到奖品,必须把信送对(准确计算出信封上的加法算式)(设计意图:课将结束,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把本题设计成答对题得奖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把加法计算从看图算到脱离图进行计算,从计算到课堂都达到了高潮)。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再次带学生回忆加法的含义、加号、等于号,算式的读法,加法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课本第24、25、26页整理和复习。
二、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本单元的知识及相互联系。
2.通过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和方法的归纳,以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掌握方法,并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
难点:能按照解题的一般步骤,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师:在前面的第二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整理。
1.口算复习。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9=13-6=15-7=16-8=。
11-7=17-9=15-6=13-9=。
11-9=12-6=13-5=14-7=。
18-9=15-8=11-3=12-4=。
2.知识整理,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
师:这些都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如果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排列,你会怎么排?跟你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晶晶同学是如何整理的?
(1)师:横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横着看,被减数相同,减数依次少1。
预设2:横着看,后面一道算式都比前面一道算式的差多1。
师:为什么会出现后面一道算式比前面一道算式差多1的情况呢?
生:因为被减数不变,减数依次少1,减的越少,剩下的也就越多,所以差反而多1。
(2)师:竖着看,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1:竖着看,每一列的减数相同。
预设2:竖着看,每一列的被减数依次多1。
预设3:竖着看,下面一道算式都比上面一道算式的差多1。
师:为什么会出现下面一道算式比上面一道算式差多1的情况呢?
小结:因为被减数的个位依次多1,减数不变,差也依次多1。
(3)师:斜着观察呢?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规律?
小结:斜着观察,每一斜行算式的差相同。
预设1:被减数和减数都不相同,差相同。
预设2:被减数和减数都依次多1,差不变。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我们通过自己整理20以内所有的退位减法算式,对这36道算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了这么多算式排列的规律,太棒了!
(4)巩固练习。
师:看着这张表,指出任意一道算式,你能很快的说出得数吗?谁能说出差是3的算式?差是4的呢?把差是9的算式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3.解决问题:第24页第2题。
师:小林的老师见我们班同学那么能干,她有问题要考考大家,接不接受挑战?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小丽得了12朵,小林得了9朵。小丽比小林多得了几朵?
师:小林得了9朵花,这个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解决“小丽比小林多得了几朵?”这个问题,与小东得了几朵有关系吗?
师:“小东得了几朵”这个信息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所以是一个多余信息。
师: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告诉你的同桌你打算怎么列算式?
12-9=3(朵)。
师:算式中的12、9、3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小丽得了12朵花,9表示小丽和小林得的同样多的一部分,3表示小丽比小林多得的一部分。
师: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同桌互相提问并解答。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女同学认真思考,男同学积极回答,都挺棒的,下面我们男女同学进行个比赛好不好!
第一轮1.夺红旗。
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二轮2.想一想,算一算。
(1)桃子比西瓜多几个?
(2)西瓜比桃子少几个?
独立完成,集体对改。
小结:求“桃子比西瓜多几个?”或“西瓜比桃子少几个?”这两个问题都是从桃子的个数中减去和西瓜同样多的部分,求剩下的部分(也就是多或少的数量),所以都用减法计算,因为求的同一部分,所以算式都是12-7=5(个)。
第三轮3.跳绳比赛。
(1)小明比小丽多跳了几下?
(2)小玉比小明少跳了几下?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有用信息,排除多余信息。解答之后要注意及时检查。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那些收获?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本班学生共4人,这个班级是个非常特别的班。在课堂上能够听讲的学生只有3人,剩下一个学习能力非常弱,特别好动、好玩,很能做到安安静静的在教室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影响。在学习上学生比较喜欢以游戏形式来学习,在游戏中他们玩得很开心,也学到了知识。对于半期的学习任务,班上有3人左右基本完成。十以内数的加减法大多数都是通过数手指来完成。还有学生常出现抄错数字、看错符号,而且很少有做完题检查的习惯。
二、复习的主要内容: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10各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3、能看一幅图列一个算式、二个算式或四个算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
4、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掌握带有?的看图列式方法。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7、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复习的重、难点:。
重点: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
难点:认识物体和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四、复习的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在半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5、把半学期所学知识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
6、培养学生的良好审题、书写、检查作业的学习习惯。
五、复习措施:
1、将学生的零散知识集中起来,使知识纵成行、横成片,形成互相联系的知识网络。
2、采用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对10以内口算加减法的练习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练习。
4、加强对中下等生进行个别辅导。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运算顺序时,教材在三段内容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第30页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
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想想做做围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和写出计算步骤这两个主要内容而设计,第1、2题说一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以及改错练习,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第4题把乘加、乘减分别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设计成题组,学生边计算边比较,温故而知新。把乘加、加乘安排在一起的题组,再次鲜明地突出了运算顺序。
(2)第32页的例题仍然按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数学式子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编写,但给学生的探索空间比前面的例题大得多。
教材采用和前面相似的教学线索,给学生留出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首先是教材提出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要多少钱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列综合算式。他们可能列式8010+12,也可能列式12+8010。列出的两个算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先算1枝钢笔的价钱。其次是教材让学生独立地计算列出的综合算式,按照自己的计算步骤细致地算一遍,在计算和比较这两个算式中能看到相同的运算顺序。再次是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这个问题,体会在有除法也有减法时的运算顺序。这样,运算顺序就不再是机械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领悟的;运算顺序就不再是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用递等式表达运算顺序的经验,例题没有在综合算式中加蓝线指导第一步计算得到的商的书写位置。教学时要让学生看到,列出的两个综合算式虽然都是先算除法,但由于除法在综合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置也不同。
(3)第34页的例题凸现新的矛盾教学小括号,在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知道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在列综合算式时出现了一个矛盾:解决实际问题要先算买了1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综合算式里的减法),而算式50-205应该先算除法(已有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教材告诉学生:这里要先算减法,综合算式里必须添上小括号。这句话既引出了小括号,又阐述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算式中有括号时,应该先算括号里的运算。
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第1题着重练习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的运算。第2题汇集了各种两步运算的题,有括号的和没有括号的,只有同级运算的和含有两级运算的,这些题综合在一起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运算顺序。而且把6小题分成三组,同组两小题的差别只是有或没有小括号,通过计算和比较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或去掉小括号都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最终改变了算式的结果。第7题通过对同一组的两道题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让学生发现减法的一个性质,为以后教学简便运算作铺垫。
2、在教学运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学段里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都是分步列式解答的,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在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连续的简单问题,并分别列出两个简单问题的算式。列两步计算问题的综合算式,还要进一步在头脑中把两个简单问题和算式组织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在一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材在教学综合算式时作了下面的安排。
(1)初步体会。
第30页例题的第(1)小题,先让学生列分步式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然后告诉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是综合算式53+2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算式,他们观察教材列出的综合算式,能初步知道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合成的,初步体会到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比列分步式要稍快一些。例题的第(2)小题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试着列综合算式。
教材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成综合算式,也可以直接列综合算式。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依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第(1)小题是把3本笔记本的钱和1个书包的钱相加,第(2)小题是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想想做做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买两样东西应付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列综合算式不会有多大困难。
(2)逐渐学会。
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与前面教学的内容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解决的问题不限于求总和与求剩余,还有求相差数(贵多少、便宜多少);二是要求不列分步算式,直接列综合算式。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时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先想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的习惯。如例题里两个小卡通与学生的对话,讲的就是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也是列综合算式时的依据。
(3)学习思辨。
第34页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买书包后剩下的钱,再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在算式50-205里,有减法也有除法,应该先算205。为了先算这个算式里的减法,需要在算式里添上括号。这里就有对算式50-205进行思辨的活动,在算式里添上括号是思辨的结果。类似第35页第5题要先算会议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算平均每平方米铺多少块地砖。对算式384128进行思辨,就知道应该为128加上括号。对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思辨,看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致,能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保障问题正确解决。
第36页第10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这道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再次体会减法的性质。
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教学本单元后,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不要作统一规定。
另外,教材里还有部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主要目的是锻炼思维。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体会条件信息里的联系是多向的。如第38页第10题里,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每4袋装一盒可以知道一盒里有54=20(个)乒乓球;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一共有800个乒乓球可以知道一共装8005=160(袋)。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当求得一盒装20个乒乓球后,就可以通过80020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当求得一共装160袋后,就可以通过1604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对用不同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控制,不要频繁地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要允许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达到这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