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一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3、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导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源。诗人被迫离开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离家别土的悲剧,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
二、准确朗读诗歌
1、略微补充些文学常识(古体诗、“三吏”“三别”)
2、听范读,注意节奏起伏
3、注音:吏逾邺戍咽妪泣
4、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三、疏通诗意、把握内容
1、速读诗歌,解释重要词语,理解诗意
2、提出疑难,共同讨论解决
3、分别用一个对偶句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讨论)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寻找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并分析意境(练习)
五、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六、小结、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二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目标1目标2。
目标2。
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a、背诵古诗。
b、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问:谁在哭?(儿媳)。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3)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教学内容可以补充:《石壕吏》(石壕吏构思如何巧妙)、补充杜甫生平事迹相关文学常识、小测)。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四
2、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5、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6、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逾】越过【老妪】老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犹得】还能够【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新】最近。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也可以有异议)。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问:谁在哭?(儿媳)。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6、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这首诗反映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不好,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教学目标及内容:《石壕吏》构思如何巧妙、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学生复述写作背景、课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朗读并背诵课文。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3、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4、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5、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6、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学生写完后课相互阅读比较,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互评)。
学生总结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在这篇课文里自己学到了什么?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五
通过把诗句补充完整的练习导入新课。投影显示诗句:
1、朱门酒肉臭,。2、烽火连三月,。3、露从今夜白,。4、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由解析题目引入时代背景和《三吏》《三别》1、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途中就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流传最广。2、“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作者简介。
四、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故事。
1、学生结合注释,同桌对译。
2、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4、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5、投影显示连环画图片,要求学生给图片排序。
六、精读揣摩要求请找出诗中耐人寻味的字词揣摩其深层含义1、教师示范:“有吏夜捉人”中的“捉”字: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备教资源(1)“夜”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2)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3)“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七、放飞想象,体会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1、提示思考: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投影显示: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学生同桌表演,教师抽查。
3、总结出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4、看视频片段加深印象。
八、总结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九、听读模仿、读出感情。
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揣摩、模仿。
2、配乐齐读,教师评价朗读效果。
十、齐读对联结课。
十一、布置作业:
1、基础题:背诵并默写全文。
2、拓展题:搜集古诗中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名句。
3、
创新。
题:续写石壕村老妇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六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目标1目标2。
目标2。
二课时。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a、背诵古诗。
b、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七
师: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石壕吏)。
生:齐听清楚了(一名学生将全诗读完)。
师:读得很好。有节奏,也有语气。下面大家可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读一下注释,将故事大意叙述出来,准备三分钟。
师:刚才我们读课文,又看了注释,谁能把课文的大意说出来,请举手。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生:说略。
师:这首诗的大意我们知道了。下面我们再读一篇课文,看那句话那个词不懂,提出来。
9生自读课文)。
生6,”死者长已矣”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看注释,咱没理解怎么说。
生7死者与世长辞了。
师:下面你一个词一个词的解释一遍,然后再和起来再解释一遍。
生8略。
师:对,还有那些不明白?
生9老翁逾墙走,是说老翁而逃,为什么呢?
生10因为他不愿去当兵,怕被抓。
师:对一般抓兵都抓年轻人,老翁都吓得跑了,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年轻人都给抓光了,只剩下老头,所以抓。
师:走是什么意思?
生:跑。
师:对。
生20:急应河阳役是什么意思?
生21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生22老头走了,妇女赶快去服役,这是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24;因为派抓人抓不到不好交差,所以把老妇人抓走了。
师:就是这样。这里有一个急字,是写谁的?
生:25写老太太。
师:是老太太对服役感兴趣吗?
生:26不是,是没办法。
生27:老太太替老头着急。
生28她为救老头,怕官吏发现老头。
师:关键的问题是谁急?
生29当然是当差的急了。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了。
生从“吏呼一何怒”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对。这里是老太太顺着当差的话说下来。反映了当差的急。
生30:为什么老太太连“出入无完裙”得儿媳妇还要说说,就像应付查户口一样?
生31:说明村里的男人都抓完了。
生32说明家里没有当兵的男人。
生33老太太表明家里只有妇女和小孩。
师:正是这样。词句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34书是什么意思?
师:信。
生36:题目叫石壕吏,为什么内容写老太太的多,而写当差的少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一会解决。词句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问问你们。(出示卡片:暮投石壕村)。
生37:投,投宿。晚上投宿在石壕村。师:对。(出示卡片:存者且偷生)。
38:生;,且,暂且。活着的另一个儿子暂且活着。
师:活着的人只指另一个儿子吗。
生:也指老头老太太。偷生,应理解为“苟且活着”,是凑合活着的意思。
师:为何说凑合活着?
生39:战争年代,生活困苦,也很危险。
师:说得对。(出示卡片:老妪力虽衰)。
生40:老qu。老妇人。虽,虽然。合起来示老妇人年老力衰。
生41:妪字应念yu虽也不应理解为虽然,应为即使讲。
生:断断续续的哭。
师;咽就是哽咽,声音发布出来,一会幽,一会无。断断续续。合起来就是有人断断续续小声哭。
师:再看一篇课文,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生看课文)。
生:天明登前途的前途怎么讲?生44前面的路。
生:两句。有吏夜捉人和吏呼一何怒。
师:(板书:捉呼)吏捉人时,老太太在干什么?
生:出来应付。
师:(板书:出)那么吏呼一何怒是呢?
生:啼。
师:(板书:啼)后面吏出来没有呢?生:(齐:)没有。
师:那么老妇和谁致词呢?生:作者。生49:不对是向吏诉说自家的遭遇。应是吏问吏听。
师:正确。问什么呢?
生;49(:模拟吏的声音)你们家里有男人吗?
师:非常好。(板书;问诉)中间有吏的活动/?
生;老妇人说自家没有男人,吏肯定要挨屋搜查。
生:一定是苦苦哀求。师;对(板书:查求)。
师:按说官吏查不出家里有男人,救应到别处去抓人,抓一个老太婆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男人都抓光了,只有抓老太婆了,做做饭也好。
师:按说抓一个伙夫不咱没着忙,应让老妇人进屋跟儿媳妇告别,可是官吏允许了吗?
生:没有。而是逼着快走。师:谁逼着走?生:官吏逼着老太婆走。太凶残了。
师:很好。(板书:逼走)。
师:由上面的分析看来,这首诗题为“石壕吏”,而内容写老太太的多,但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也就是明着写老太太,暗写官吏。这种方法叫“虚名实暗”法。情大家注意领会这点。
天明的时候,诗人与老翁独自话别,说明老太太已被抓走了。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生: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师: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八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四)背诵指导。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师生背诵。)。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
(五)写作手法分析。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六)教师总结。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
(八)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夜捉呼怒。
老妇啼苦。
“我”忧国忧民。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九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
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总结与课堂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完成课堂练习。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知识点归纳:
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望岳产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十一
2、通过朗读、模拟对话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模拟对话深入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景。
1、谈话激趣。
2、历史背景。
石壕吏教案教案篇十二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课时。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