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春节的散文(实用8篇)

2023年春节的散文(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0:31:08
2023年春节的散文(实用8篇)
时间:2023-11-26 10:31:08     小编:ZS文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的散文篇一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欢天喜地的节日。每逢春节的老老小小都忙起来,热闹极!

今年的春节对我来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春节。因为以前除夕夜都是姑姑到我们家来一起过春节,而今年我和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在小年夜晚上凌晨1点多钟一起乘火车到爷爷老家去过春节。当时,那叫一个困啊!眼皮睁都睁不开,没有办法,我只好拿一盆冷水洗脸,硬是把瞌睡虫给赶跑。要知道我从来没有这么晚还没睡觉。最可笑的是,除夕夜那天因坐火车太累,春节联欢晚会没看多少就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爸爸问的头一句话就是:“你昨天夜里12点有没有听到鞭炮声?”我听以后纳闷极,“根本没有放鞭炮的声音!”这一回,连妈妈也笑。爸爸接着说:“昨天那鞭炮声音就像打仗一样,这么响的声音你都没听见,真像一头死猪。“听这话,我忍不住地哈哈大笑起来。

在老家期间,最让人感到新意的就属拜祖宗和平安神。这可是当地的传统习俗。街道上到处都有跪地拜神的人。突然,爷爷叫我赶紧往前看。哇!原来有一户人家在小汽车前面拜起来。接着,我们又陆续发现许多户人家都在小汽车前拜。这是为什么?原来他们在拜“车神“,让”车神“保佑他们平平安安。

在老家期间,我还足足地过一把玩鞭炮的瘾。我和两个哥哥一吃完年夜饭就奔到屋外放鞭炮。一开始我不敢放,但看到那两个哥哥放得那么好玩,心里便开始发痒,也想试一试,可一拿到手上,刚才壮的胆子又不知跑到哪里去,就这样费劲几番周折,我终于鼓起勇气,放一个鞭炮。这可是我第一次放哦,心里不禁得意起来。玩着玩着,胆子越来越大,不一会儿便和两个哥哥玩起火。我们找一个易拉罐,每人拿一把“火焰棒“开始烧起来。只见东东哥哥把一把“火焰棒”全塞进去,顿时一团火便从易拉罐里喷出来,我们吓得连忙退后几步。我们拿起易拉罐抖抖,顿时“火焰棒”烧成的灰如瀑布一般倾泻下来。

这次的春节真是过的与众不同。在我童年的生活中又画上一道彩虹。

春节的散文篇二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小妮要花儿,小孩要炮儿。老头要衣裳,老婆打急慌。”这是儿时我和小伙们最爱唱的歌谣。在欢快的歌谣声中,我急切地盼望着新年快些来到。在我无忧无虑的童心中,新年,是一年中最幸福、最欢乐的时光。

暖洋洋的房檐下,母亲坐在凳子上,手中忙个不停,面前的大竹筐里堆满了针线活。记得那个时候是母亲最忙碌的日子,一家人的新棉衣新棉鞋在春节到来之前都要赶制出来,可这个时候也真是我们这些小伙伴最开心的日子。

(一)肉味留香童心梦。

晚上,我家的饭桌上就多出了一碗用猪油爆炒的白萝卜丝,我和弟弟狼吞虎咽地吃着。母亲笑呵呵地说:“小馋猫,慢些吃,明儿多买几斤肉,春节时让你们吃个够。”不大一会儿,一碗比平时多了些荤腥的白萝卜丝就风卷残云般地被我们吃完了,可母亲的话却飞进我的心里开了花。吧嗒着留有肉味的小嘴巴,盼望着有肉吃的新年快些来到。梦幻中,一个热气腾腾的夹肉馍飞到了我的眼前,诱人的肉味在鼻尖上萦绕,用“垂涎三尺”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是最恰如其分的了。

儿时对肉味的向往是刻骨铭心的,一年中难得吃上几回肉,偶尔吃了一回肉后,肉味就会在嘴里留香好多天。对吃肉的欲念只有使劲地攒着,以待在春节时痛快地过把瘾。

(二)货郎挑里乐新年。

“咚咚呛,咚咚呛”,一阵子拨浪鼓声响过,“找头发换针——”一声浑厚响亮的声音过后,家家户户的柴门就会“吱嘎”地应和着。老奶奶扭着小脚出来了,大娘大婶子风风火火地也赶来了,俊俏的姐姐们也互相招呼着走来了。就像电视里播放的快镜头,刹那间,人们就把货郎挑子围个水泄不通,忙着挑选着自家过年的东西。

我从拥挤的缝隙间使劲地往里钻去。

哇——货郎挑上的东西真多:一朵朵色彩斑斓的绒花在青竹条上颤动着,一根根五颜六色的头绳齐刷刷地在白亮的铁丝上飘动着,一块块花红柳绿的梨膏糖在精致的盒子里憨实地躺着。货郎挑上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堂的货物。

老奶奶拿着用头发换来的针线满意地走了,婶子拿着用旧布鞋换来的梨膏糖开心地离去了,大姐姐拿着用两只鸡蛋换来的蝴蝶发卡兴高采烈地离开了。

“把这朵粉红的绒花给我,再拿两根红头绳。”是母亲来了,她拿着一大团旧布头对货郎说道。

“绒花是你的。红头绳是你姐姐的。春节时再戴上。”母亲笑吟吟地对我说着。

“我也要妈妈给我买花戴。”我的小伙伴美君向家中跑去。

(三)烙馍麻糖卷甜梦。

妈妈把一根香甜酥脆的`麻糖卷在又薄又软的烙馍里,递给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拿着就咬……“哎哟——”我的手一阵疼痛。我睁开眼一看,手里的烙馍麻糖不见了,可指头上却留深深的牙印……原来是美梦一场。

岁月消磨去了好多的印痕,可这个梦境却难以从我的内心深处抹去。

(四)桃符余庆喜盈门。

“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门上有。”……。

我和最要好的小伙伴莲英一边唱着歌谣,一边牵着手在我们两家来回跑着,看大人们贴花花绿绿的对联和窗花。我也拿着一幅短短的对联贴在了莲英家的堂屋门上,正当我俩满意地欣赏着门神下我们贴好的对联时,只听到莲英她父亲急切地喊着:“丫头,快揭了!你们怎么把‘六畜兴旺’贴在了堂屋门上?”

我一脸的迷惘。“丫头,去,贴在我家的牛圈里。”莲英她父亲笑着命令我……。

此后的每年春节贴对联时,这件事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总让我忍俊不住地笑出声来。去年,我还向儿子讲起此事。我和儿子的笑声给庭院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五)除夕欢歌美梦多。

吃了大年夜的饺子后,就是我们姐弟三个最幸福的时刻了。母亲像变魔术似的从柜子里拿出我们梦寐以求的过节礼物——头花、红头绳、新棉衣、压岁钱。我们欣喜若狂地接过母亲递给的礼物。我和姐姐乖巧听话,得到了五角压岁钱,弟弟比较顽皮也很知足,拿着母亲给的四角压岁钱欢跳着就去找邻家的小伙伴炫耀了。

为了明天春节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靓丽,我和姐姐把新棉衣先来个热身试穿。穿上合体暖和的新棉衣后,我和姐姐就欢天喜地的争着在镜子前照来照去。姐姐的把红头绳系在两条发辫上,“扑棱棱”,发辫上霎时盛开了两朵鲜艳的红花儿。花儿人面相映红,瑶池仙子也羡慕。姐姐真美!姐姐把一朵粉红的绒花戴在了我高高翘起的独辫上,乐得我屁颠屁颠地在屋子里扭来扭去。

“新年好啊,新年好,祝福大家新年好……”我和姐姐边歌边舞,乐得爷爷捋着花白的胡子呵呵直笑。欢快的歌声携着开心的笑声飞出了我家的屋子,飘飞上了大年夜那深蓝的夜空上,乐得漫天的繁星也陶醉在这美好的夜色之中了。

(六)元日新阳好梦长。

“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我长长。你长粗来做大梁,我长长来穿衣裳。”记不得我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个顺口溜,听说,春节那天鸡叫头遍的时候起来,抱着椿树,脚不能挨着地面,闭上眼睛,默念三遍,就会灵验。来年的个子就会“嗖嗖”地往上直窜地长。

我当时就默记在心。在同龄的小伙伴们中,我的个子也不是算低,但我还想长得更高些,偶尔得到了这个迅速成长的“秘笈”时,我喜不自胜,暗下决心。在那个年夜的晚上,临睡之前,我专门到西墙下的那颗大椿树下熟悉环境,并把它周围的柴禾清理干净后,我才安心地去屋子里睡觉。

我躺在被窝里唯恐睡着了误了时日,就睁着眼睛支楞着耳朵听外面的动静。“喔喔——喔喔——”迷迷糊糊中听得一声鸡叫,我登时来了精神了,立即穿好衣服就悄悄推门走了出去。夜又黑又冷,深蓝的天空中明亮的星星泛着清冷的光辉,一阵刺骨的冷风拂过,我哆哆嗦嗦地缩着脖子快步地来到了大椿树下。我抱着大椿树,脚不挨地嘴里念念有词地默诵着“椿树王,椿树王……”默诵完三遍后,手脚冰凉的我赶紧跑进了屋里钻进了被窝里。我满意地合上了困顿的双眼。梦里,我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小朋友们都在仰着头羡慕地看着我……我甩着油亮的长辫子,学着《红灯记》里小铁梅的样子唱着:“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虽说是,亲眷不相认……”

欢乐时光,留在了童年,幸福之花,开在了童心。好想好想让时光倒流,牵着童稚的阳光,踏着儿时的梦幻,走进天真无邪的元日里,去迎接那溢满着快乐幸福的每一轮蓬勃的红日…….

春节的散文篇三

新的一年是孩子脸上的笑容向世界宣告我又长大了一岁。

新的一年是妈妈的期盼放飞了很远的风筝再远的路。

就要回家了。

新的一年是我最爱的围巾温暖我。

陪伴我。

满怀希望坚定地前行。

新的一年是大树的年轮。

勾画出又一个不太规则的圆将回忆珍藏心中。

新的一年是船上的帆迎着新的一年的钟声再次起航。

春节的散文篇四

从大年三十那天的中午开始,大人们就开始忙了。见我们一边儿闲着没事,就赶着我们去洗澡,换新衣服。而爸妈他们呢,则是负责把前几天买来的供品整齐地放篮子里,待全家都整理好后,再一同前去上香。上完了香,就该“烧元宝”了,这可是我们大展身手的好时机。我们各自从篮中拿了一叠,几个几个地往火炉里扔。六岁的小华由于个子太矮,只好来到了小哥的面前,张开双手,摆动了一下身子。没办法,小哥只好放下手中的“活儿”,把她抱起来,让小华也往里“投”几个元宝。“投”完后,小华才衣服“心满意足样”地从小哥身上下来了。

从庙里回去后,大家就差不多可以开饭了。饭桌上,我们简直可以说是“狼吞虎咽”,见到好吃的就往嘴里塞:什么鱼饺,什么烤鸭,什么肉丸子……只要是好吃的,我们绝不放过。之后再灌下一大瓶雪碧,整个人就够撑的了。反倒是白米饭,被我们“晾”一旁,纹丝不动。

春节的散文篇五

回到老家的那几日,才真正领略到冷的概念,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苍白。刚到家,真是不习惯,冷的直跳脚,幸亏没有电脑,可以不停走动,增加运动的热量。

年前一天,才忙好所以的事,天气太冷,婆婆也没要我做什么事,但我也没闲着,看着孩子,不让他们跑到风头上去玩,新春佳节,感冒可不是什么好事。这个春节,也预想差不多,没什么新颖的,甚至有点孤单吧,村里的人都各忙各的,我平时很少在家,彼此间都不怎么熟,见面打个招呼,互相寒暄几句,就没话可说了,我老公就不一样了,到家就没影了,到处找人打扑克,炸鸡,那些同村,同学,三朋四友,这家请那家带的,乐得整日不归家,我们那男人就是王,厨房里永远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什么事都不用做,就长张嘴留着吃饭。过年那几天更是得意忘形。

没结婚在家时,母亲是最忙碌的,现在婆婆是最忙碌的。春节那天,婆婆就早早忙着洗菜,切菜,打点着零碎的事,天太冷我就没参与,我就负责烧菜就行了,在他们家,我烧菜是公认的好吃,虽赶不上丰富的盛宴,也不算色香味俱全,但吃起来,还是不错滴,全家人围在一张大圆桌上,还有我老公哥哥家也在一起做满的了一桌,孩子喝果汁,大人们喝白酒,红酒。席间不时笑语连连,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感受着只有春节才能相聚在一起的喜悦。

由于家里的近亲有人老(死了)了,所以春节不贴春联,不贴福字,不放鞭炮,烟花,所有和喜庆有关都不得有,而且整个村子每一家都得如此,所以这个春节显得异常冷清,除了家人团聚,没一点春节该有的喜气。大年初一,天气特别好,阳光绚烂,我就跟着老公到朋友家看别人“炸鸡”(一种赌钱游戏),因为不懂,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就看着他们个个乐翻了天。村里的女人也不知跑哪去了,连聊天的人都没有,我就坐在门前晒着太阳,磕着瓜子,有阳光相伴也算是享受吧,也只能这么认为吧。

初二,才是我对于这个春节最具有意义的一天,回娘家喽,天气依然很好,迎着阳光,老公开着车奔驰在回家的路上,心生感慨,以前回家,都是我妈妈家,只是现在换了位置,但还是憧憬待会见到我母亲的喜悦,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怎能不激动呢。一路上都是走亲访友的行人,带着新年的祝福,赶往各自目的地,年礼当然必不可少,车行至镇上,买了礼物,正好和我妹妹一家相遇,一起到了我妈妈家,上次见我妈妈还是在病床上,因为眼睛动了手术,这次见她精神很好,眼睛也早就痊愈了,只是脸上的皱纹一点也没少,一家最能干的人,也是一家最忙碌的人,真希望她以后不要在那样辛苦了。一辈子任劳任怨,不知疲倦,也该是享享清福的时候了。

虽说现在过年没那么有气氛了,年味也没那么足了,这可能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吃的,用的,穿的,不用等到过年才能拥有,所以到过年时,一切就显的那么随意,没有了期盼,就会少了热情。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没有减少,反而在这特定的节日里成了联络感情的盛宴,成了家庭团聚,朋友相聚最好的大联欢。美好的日子就从这一天开始,生生不息,绵绵流长。

在此:恭祝全家人:

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春节的散文篇六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

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历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咱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非常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非常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春节的散文篇七

春节,是个喜气洋洋的节日,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

天,令还未成熟的孩子兴奋的,又长大了一岁,而是可以好好地放松一下———与兄弟姐妹们嬉耍聊天,玩得尽兴了甚至打架摔跤,也不担心爸爸妈妈会大发雷霆。更令倍感兴奋的是,一家人老老少少团团围坐在桌上,唠着家常,然后不知不觉得,的红包接踵而至,可谓“财源滚滚来”啊!

春节,免不了燃放鞭炮。虽说这是男孩子的最爱,可谁也没规定女孩子不许喜欢。这不,与我同龄的女孩子们手持火柴,瞅准时机,时不时把燃着的一颗爆竹塞进石缝,便迅速撤离,在暗地里笑看过往行人的狼狈相。每每看着她们开心地大笑,我总是忍不住也去堂一下。可每每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点燃那爆竹,只不过是在塞进石缝时的那一丝迟疑,让我每每手被燃得火辣辣,还被的路人逮住劈头盖脸地骂一通。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家喻户晓,千古名传。也正如诗中所说,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福字,好不热闹。而春联也了我的一大喜好。春节前夕,我总是四处搜集春联,然后回家“大显身手”,将一句句话用墨汁书写成品,挂在自家门上。每当看着那稚拙的字迹挂在门上,心中有一丝激动与不小的成就感。

水饺,谐音“顺脚”,意为一年中顺利,心想事成,水饺成了春节宴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就本人来说,我喜欢全家团坐在一起,每人手捧一碗水饺,筷旁萦绕着腾腾热气温馨而舒适。

春节,充满着喜庆与欢乐,它那独具的炮鸣与饭香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春节的散文篇八

伴随着立春的脚步,春节长假匆匆而去。春节,是传统文化记忆的再次强化,是亲情友情炽热的添加剂。人们短信拜年、微信祝福,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走亲访友、展望来年,那种愉悦如春风拂面,其乐融融。

鸡年春节,避开无谓的应酬,忘掉工作的压力,抛却琐事的烦扰,删除怏怏的心情,在万籁俱静的深夜,泡上一杯香茗,手捧一本墨卷,让自己的灵魂展开本真的翅膀,开始一次次别具一格的“串门”走访。

说来惭愧,我已经与古圣今贤多次爽约。三十多年前,踏入师范学校的大门,图书馆里浩若烟海的藏书,让我这个农家子弟眼界大开。从那以后,诱人的书香让我如痴如醉。

多年以来,“为稻粱谋”之外的花销,一多半都用在买书藏书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书柜上一排排的书,就像一个个新朋友,等待我去会晤;大哲巨擘的煌煌圣言,就像一扇扇神奇之门,等待我去打开。我为因纠缠于尘世的碎屑却把预定时间一推再推而赧颜。

这新春佳节是多好的拜访机会呀。古圣先贤们默默地守候在书橱里,与我今晚相约。书,向我展现了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打开一本书,我就可以与人类最伟大、最高贵、最智慧的灵魂进行交流,呼吸着幽幽书香,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聆听他们的心灵独白。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淡泊宁静,李清照的清新婉约,柏拉图的理想王国,尼采的另类智慧……时光让无数个生命随风而逝、无数个故事烟消云散、无数个体验无影无踪,最后留下的,只有他们卓尔不群的文字。

当然,我还忘不了拜访当代的大方之家。莫言的迷幻而现实,史铁生的“写作为了活着”,赫塔·米勒折磨人的《心兽》,“霍乱时期”的爱情病态……透过字里行间,我甚而偷渡进他们的心灵,寻幽探微,流连忘返。这样的“串门”是轻松而随意的,正如杨绛先生所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