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一
春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满眼的色彩,绿、粉、黄等,最为抢眼的还是红色。红的对联、红的年画、红的窗花、红的灯笼、鞭炮炸后那纷纷飞落如蝶般的红色纸屑……
儿时的农村还很清贫。在北方,每年只能种一茬庄稼,所以农人门过着半年农作半年闲的日子,虽然清苦些,但也惬意自得,那种闲逸是现在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每年一进入冬季,农忙闲下来的女人门就开始张罗年节的东西,她们开始纳鞋底、做新鞋、拆洗被褥,缝新衣服。大姑娘小媳妇则开始买上些彩纸,聚到一起,坐在热炕上,把那些五颜六色的彩纸巧妙地折叠成各种形状,放在炕上的小方桌上,拿起剪子,剪窗花剪年画。那时的农村,没人舍得花钱去买这些,用不多的钱,买些彩纸,自己动手,她们手中的剪子旋转飞舞,不停地闭合,剪尖飞快地咬着手中的彩纸。不一会功夫,一些活灵活现的图案就呈现在眼前了。那些栩栩如生的戏里人物、吉祥花鸟、鱼虫、动物等就鲜活起来,摆在桌上、炕上、挂在墙上,惹得孩子们围着就像看大戏一样,大姑娘小媳妇们却沾沾自喜,欣赏着一幅幅逼真喜气的图案,嘴角都弯成了上弦月。
一到腊月,年的气息愈加浓厚,粉刷房屋、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年货都是自家产的,如瓜子、大豆、豌豆、炒熟。熬麻糖、炸果子、炸麻花、炸江米条、压粉条等,人人脸上都充盈着喜气,孩子们更是高兴,他们尾在大人们的身后,虽然冻得小脸通红,跺脚哈手,也是不愿离开。和大人们一起干着一些他们并不会干的活,大人们也乐得其中,帮家里干活成为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好不容易盼到腊月二十八九,大家就该忙着贴窗花,贴春联了,孩子们忙活着帮娘亲姐姐递窗花送浆糊,看着雪白的窗户格子上贴满鲜活的窗花,孩子们咧着小嘴笑,指手画脚,数叨着那些是姐姐剪得,那些是嫂子剪得,还争着讲窗花的寓意,俨然个个是小小故事家。
贴春联,农村称贴对子,也是孩子们愿意并抢着干的事,春联不像现在街市上买的那些,千篇一律,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现成句子。记忆中农村写的春联语言质朴、简洁、风趣,却饱含着农人们对美好事物以及来年丰收的期望。大红的纸写上黑色的字,虽然有些字句,孩子们不太懂,但还是乐此不疲地跑东家串西家看各家大门上的春联,顶着纷飞的雪花,时不时会摔倒,但还是相互激烈地争论着谁家的好与坏,就像都是些行家一样。还有些人家没有会写字的,又不喜欢去找人代笔,就会在春联上或画或剪上家禽五谷,分为上下联,贴在大门上,也别有一番韵味。
春节太多东西让我无法忘怀。有些习俗虽然随着岁月变迁已经消失,却无法从心灵深处剔除,就如儿时的灯巷,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那份记忆始终无法抹去。
记得村里的大人们除了诸多年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家家自己做灯笼,村里的好几条街巷都命了名字,有女儿节、媳妇街、男子街、婆公街,村里的干部会布置任务,让各家按着自家的人员制作灯笼,从年三十就挂到各条街道,标上自己的名字,一直到过了二月二才摘掉,也预示着春节结束。
那些未出阁的姑娘们心思巧妙,将戏剧人物、飞鸟走兽、瓜果蔬菜、各种农作物做成灯笼,挂到女儿街。那些灯笼都蕴含着姑娘家的心思,希望哪个小伙子能读懂灯笼上的心事,喜结连理。媳妇们则是暗自和姑娘们较劲,也是别出心裁制作出更加漂亮的灯笼,希望得到公婆丈夫的夸奖,得一个好媳妇的名声。男人们、公婆们各期所好制作出各种不同巧妙的灯笼,孩子们更是调皮好奇,用千奇百怪的想法,让大人们将其实现并作出他们最终满意的作品才肯罢休。他们并不把自己的灯笼挂在哪一处,而是在晚上就会从各自家中提着灯笼走街串巷,那些花卉、鱼虫、动物小灯笼在孩子们的手中形成一条独特的农村年节夜景。记得我们游走每一条挂满灯笼的街巷,怎么也也看不到同样的灯,现在回想起,真是敬佩当时人们的那种执着和认真。
过了正月十五后,村民门开始投票评出最好最有创意的灯笼,发奖品。说是奖品,其实就是让村里的年轻人敲锣打鼓到家里送上一块村里制作简单的匾,相当于现在的奖牌吧。这家人今年在村里就享受着极高的荣誉,是村里人学习的榜样,也是下年度要竞争的对手。
春节虽然预示着春天的开始,但记忆中却很寒冷,大片的雪花将小村装扮的洁净而明亮,映衬的对联,灯笼愈发鲜亮,那些色彩在雪白中愈显其娇,搅荡着小村的宁静,让春天的脚步也凌乱了几分。
过年,那份儿时的欢喜,散乱在记忆深处,深刻在心里。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二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象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骄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象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起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的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三
“三十日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不但大鱼大肉的饭菜好,粽子年糕的点心多,还有橘子荸荠,甘蔗金蛋,又有橘子花生可以消闲;穿着红红绿绿的新衣服,小孩子过年,本来高高兴兴,是可以快乐的。但我自幼,每到过年,总感觉到遗恨,就因为是言论不自由。在做小孩子的时候,生着嘴巴,常是弄些吃吃固然要紧,随便谈谈,也是非常需要的。一到过年时节,说话就时刻受人干涉:平常说惯的话不能照样再说,什么杀,什么死,这一类字样不能提到,连声音相像的也要避忌。还要说起好听的话来,什么长生果,什么八宝菜;藕要叫做偶偶凑凑,熟的叫做有富。明明是一个人死了,在平常是说得非常痛快的,死了,说死了就是;到了过年时节,像《彷徨》中的《祝福》上所写,要改口说作“老了”。这实在是虚伪,我不佩服;何况不惯。因此随时存戒心,不敢随便发言,故意做哑子。
可是生着嘴巴总要活动,被人干涉不免懊恼。肚子饱了以后,有得吃不再感觉到怎样;说话不能自由,这可要不得。所以,以前一到将要过年的时候,现在回想到幼时过年的情形,于高兴觉得快活之中,也是觉得有点可恨的。
于言论不自由以外,幼时过年,我还有觉得可恨的,就是照例去拜干娘的岁。我怕拜岁,元旦可以故意起身得迟,一起身就跑到街上去看花纸,拨糖。要我向人伏地跪拜固然不甘心,人家向我伏地跪拜也不愿意接受;当时年纪虽然还小,可是成人的侄子侄媳妇得向我伏地跪拜,觉得受不了。拜干娘的岁是我一个人的事,挑选日子,特地雇得船摇到十里路远的城里去,是躲避不了的。送去两坛小京庄的老酒,一担四盒,一对提盒,莲子白糖,桂圆全鸡。干娘白面团团的非常和气,总给我预备着花炮,糖菩萨。糖菩萨我所爱;但拜一拜是不来的。到了干娘的面前,我照例躲到带我去的大姊的老奶母的布裙后面。叫声干娘更不愿意,我总这样想着,既然和我的父亲没有关系,何必叫她做娘呢。
实在她并没有到我家来过;无非因为我的大哥夭亡,怕得我也养不大,所以结下这一份干亲,因为干娘是儿女成行的。迷信和虚伪的礼节,成了我幼时过年可恨的第二点。 辛亥光复,民国成立,改用阳历过年,当时我在城里的中等学校读书;学校里依照阳历放假,家庭中仍照阴历过年。为着提倡阳历的过年,学校里于阴历过年时严格维持上课。青年心理维新,对于社会习俗的守旧觉得可恨,记得有一年的阴历元旦适值星期日;星期六的下午回家还有埠船,第二天没有开行的埠船,我和一个同学一直步行到校。人在学校里上课,家中的年货吃不着,也觉得可恨。 晚婚的我,初在中等学校里教书时,寒暑假仍然住学校里。
尝见寺院中和尚贴着“念佛过年”的字条,以为“做小说过年”也是一法。可是一般亲戚朋友,有家眷的,以为无家过年太冷静,争来邀约过年,我竟被认作可怜人,弄得连做小说过年也不成,这就使我觉得过年的另一可恨了。 抗战时避难闽西闽北;福建的永安虽然新建了省会,却保守着过年的旧俗。这并非只是依然注重阴历的过年;所谓旧俗是到了除夕这一天,街上冷清清,连猪脚爪都买不到一只。有些人家,先生阳历过年,太太阴历过年。
我家照例阳历也不过年,阴历也不过年。可是日常的菜蔬总得备一点;过阴历年要好几天买不到东西,要多预备一点;怕得不新鲜,照故乡的习惯,打算到除夕去买。那里知道太迟了;这一年接连好些日子,没有荤菜进口。人家过年,我家过了难;岂不可恨? 后来转到深山的乡间;农村的风气朴厚,左邻右居要好;一到年底;有的送大蒜来,有的送糕粽来,有的送自做的豆腐来;房东送鱼来;无虑没得吃。可是到了元旦,自然是阴历的,为难的事就来到;许多女邻居,三寸金莲穿着绣花鞋,提着锡茶壶,拿着茶盆来敬一杯冰糖茶,算是要好,盛意难违,却之不恭;当初我托故预先避开,结果要她们多走几趟,或者老是坐着等候,只好勉强喝几杯,我名之曰恨茶。为着在深山的村庄过年,我已喝了不少的恨茶。 如今孩子已经有点大了,社会的习俗依然,也正如《彷徨》的《祝福》上所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不管战事怎样激烈,一到年边,照例随时可以听到爆竹声;因此孩子也要玩弄些花炮。过年的花炮火药气应该是香的,战场上火药气可非常臭。战争中的过年的花炮火药气不知是臭是香。不能说是不臭不香;即使认作亦臭亦香,也非常要不到;总是一种可恨之气呀!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四
还未到大年三十,四处便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各家各户门上都贴上了火红的对联,就连小区门口也挂上了红红的灯笼,而此时的我,却坐在返回老家的客车舒适的车厢内,听着轻松的音乐,畅想我未知的新年。
回家的路上,爷爷打来电话,他神秘地告诉我:“这次过年,我会带你和赵檬一起去祭祖,以后等我老了,走不动了,就靠你们了。”我不明白“祭祖”到底是要干什么?为什么要我们来继承爷爷的“衣钵”?带着满腹疑问,我回到了老家。
终于到了过年这一天,全家老老少少都喜气洋洋地开始准备,而我也终于找到机会向爷爷询问祭祖的事,在我的追问下,爷爷终于开了金口。原来,祭祖是农村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专在过年时举行,分为两个部分,即“祭祖宗”和“拜神”。爷爷讲完后,我和弟弟就带上四挂鞭炮,一大迭纸和一些香上山了,来到太爷爷太奶奶的墓前,我们虔诚地烧香、烧纸并跪地叩头。离开时还放了一挂鞭炮,意思是告诉祖宗后人来祭拜了。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我和弟弟完成仪式的时候,都冻得手脚冰凉,但是心中却充满神圣和虔诚的敬意:所谓“祭祖宗”,不过是一种仪式,重要的是告诉人们不要忘根啊!站在风中,我忽然觉得心里很温暖,很温暖。
回到家里,满屋飘着肉香,我好奇地将头伸到锅边一看,原来煮着猪头。一会儿,只见爷爷拿过一个洋瓷盆,把猪头装好,并给猪嘴里咬上猪尾巴,把一双筷子插在猪头上,我恍然大悟:“爷爷,这是不是表示“有头有尾”呢?”爷爷笑着点点头。
“拜神”仪式开始了。首先要拜家神,大堂上放着一尊庄严的家神像,爷爷将猪头放在供桌上,然后点燃三炷香,虔诚地拜三拜以后,便将香插在神像前,随后爷爷吩咐我和弟弟各点燃一支蜡烛,立在神像两旁。拜完家神,爷爷端起猪头,我和弟弟拿上香和纸,我们祖孙三人又分别到了大门、猪牛圈、灶、水井、路边和菜园等地燃香参拜。爷爷边告诉我们,拜大门是在拜门神,在灶、路边是拜灶神和路神,在猪牛圈、鸡圈求的是六畜兴旺,在水井边拜的是一年四季有水喝。
每到一处,我和弟弟都认真地烧香参拜。就在拜完路神回身之际,我看到爷爷温和的目光,他站在雪地里,眉发上都落了不少雪——他在微笑!爷爷额上的皱纹显得更深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望着我和弟弟爷爷笑了,笑得那样欣慰。
年过完了,每每想起爷爷的笑容,我的心都会为之一颤。我想,除了那温暖的笑容,我更不会忘记的,是过年的祭祖,它不单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要我们记住自己的根。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五
自古以来,春节就是我国民间一个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前一个月称为腊月,古时人们会在腊月廿三祭祀灶王爷。据说这天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一年来善恶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也称“送灶”,人们并在祭灶节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的说法;腊月廿四掸尘,“掸尘”就是家庭内外大扫除,“尘”是灰尘,与陈旧的“陈”谐音,过年了,掸去陈旧的东西,按照民间的说法就是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除旧迎新;人们还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都是过上一个平安吉祥、顺利如意的新年。
中国的年夜饭是过年的一场大戏。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开始精心为这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做准备了。民谣有“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炸果酥;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说法。我从放寒假起就开始期盼着过年,不久妈妈便帮我买了新的衣裤鞋袜,然后就看着冷落了很久的冰箱被爸妈塞满,车库里也堆了一箱箱的东西。越接近除夕,我们越忙着到超市里把吃的用的往家里搬。年味越来越浓了,各种市场都人山人海。终于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我们迎来了大年三十,也是我生命中过的第二个牛年,一个很不一般的过年。以前,我年年的除夕夜都会在龙泉的外公外婆家度过,今年是例外——因为我们搬新家了,按照风俗搬家的第一个年要在新家过,于是我们三个人过年,自然冷清了很多,虽然鞭炮很响。好在妈妈烧了很多我喜欢吃的菜,还特意烧了一道菜——红烧鲤鱼,寓意是“年年有(余)鱼”,对我们学生来说还有另外含义“鱼跃龙门”。接下来是不断的电话问候、短信祝福。妈妈催促我乘春晚还没有开始赶紧去洗澡,我洗完澡换上新衣服,要是以前啊,可是我去爷爷家拜年收红包的时间了,这次只能坐着看春晚。小沈阳的英文名字“xiao sheng yang”,还有那浓厚的东北方言味道,逗得我们前仰后合……
当新年钟声敲响,我和爸爸在楼下放鞭炮,丽水的上空烟花、爆竹声声,响彻天空。那绚丽的烟火是美丽的迎春女神,她用转瞬即逝的生命,带给人们梦幻般的色彩与憧憬,也诠释了一个人生真谛:“在短暂的人生里,也要释放出最美丽的‘火花’”。呼吸着弥漫着硝烟味道的空气,好象新年也就随之渗透到我的血液。“过年了!”我开心的高喊着,然后大口大口的吃着预示着好运与福气的饺子。
除夕夜按照旧历是要守岁的,我却不知不觉睡着了。几个小时后,一觉醒来就过了一年了!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迫不及待的回龙泉去。天空神奇的飘着雪花,雪越下越大,我们坐在车上望着高速公路上漫天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云和一带的山上早已是满山白皑皑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呈现在我的眼前,看样子除夕夜这里早已经是大雪纷飞了,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你带来了新年最美丽的问候和祝福!这雪白的世界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唯美主义境界啊!
就这样在飞舞的雪花中,我们回到家乡龙泉。回乡是一种甜蜜的味道,让人心里温暖。虽然元旦我们回过家,可是还是涌起游子久久未归乡后终于回到故乡的感觉,不就是二十多天未见,却仿佛已经过了二十年。一路想了回家后的千言万语,见了外公外婆,只说了一句“我们回来了”,也许这是外公外婆最需要的问候吧,我马上就被他们包围着,“高了”“瘦了”……这也许就是我解不开的回乡情结的原因吧。回家后天天和表妹们一起玩耍,毕竟我还是孩子呀,一个天性爱玩的小孩。拿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后,我还开心地偷着乐!
回家的第三天,我们去亲戚家拜年。我们家没有太多的拜年习惯,但每年初三都会去乡下安仁林样的亲戚家拜年送礼,这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大雪刚刚融化,竹林屋舍被雾气缭绕着,宛如仙境。这里也是一个盛产香菇和木耳的地方。家家户户门前空地,山上田里都是搭着木棚房,里面是一袋袋的香菇、木耳的菌种,可爱的香菇、木耳就在袋子里钻出来,鲜嫩极了!我们整整两桌子的人围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农家菜,一个个脸都红扑扑的……
走进春节,享受红红火火的中国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开心快乐,最重视的节日。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春节,它不仅洋溢着真诚的欢笑,也凝聚了浓厚的亲情,更是浓缩了一部厚厚的中国文化史,我们将在春节的喜悦中代代传承着我们中国人的绵绵不断的幸福。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六
季节推开腊月的大门,春节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古典女子,插一枝大红的灯绒花,迎着飘舞的瑞雪,走进五谷丰登的农历和乡村古老纯朴的风俗,在庄稼人的心坎上做窝筑巢。闪光的镐头和弯把犁,大汗淋漓的农事,躲在粉刷一新的墙角憩息。裸露金黄牙齿的玉米棒、鲜红的辣椒串和粗犷沙哑的播种谣挂在屋檐下,打探春耕的消息。辛勤劳作一年的庄稼人忙着赶集上店、置办年货。精明强悍的小伙子和花枝招展的姑娘,系上红绫绿缎的长腰带,风风火火地练习踩高跷、耍旱船。孩童们高举五颜六色的灯笼,等待火爆爆的鞭炮爬上竹竿梢……腊月,是山乡一年中最兴奋、最劳神的日子,也是庄稼人一年中最闲暇、最疲倦的日子。
春节,一个在古老中国传承几千年,备受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显得十分神圣而高贵。
春节,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传说在远古时代,“年”是种非常凶残的动物,长期生活在海底,每到除夕夜就成群出来觅食,所到之处,人畜无一幸免!所以,每到除夕夜前,在外打猎的亲人都争相回家与亲人团聚,躲避这场灾难。人们利用“年”怕火、怕红色、怕响声的弱点,在除夕夜穿起红衣裳,家家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于是“年”便逃之夭夭!这办法、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内容大都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形式也带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经过年代的.更替和岁月的洗礼,顽强地生存保留下来。它记录着前辈与自然抗争的历史足迹,象征着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流淌在中国人血管里、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是全体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殿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草木萌动复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万物葱茏。当新春来临,必然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将至,家家各有期待,人人怀揣心愿,以看似雷同的形式和方式,迎接各自心目中的新年。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人们无论旅途多么遥远,总把颠簸和疲倦捆进鼓囊囊的背包,在年夜钟声敲响之前,走进一副火红耀眼的春联,走进亲人特别是父母那殷切期盼的眼神。腊月三十除夕夜,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家庭温暖、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子,早已拿着香火或烟卷,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那响声……转瞬,伴随清脆的钟声和辞岁的仪式,旧年历已翻完最后一页,春天一步踏入新的年历,大家翘望岁月的金锤迈着急促而坚定的步子,跨越二十四节气,敲响老老少少增岁添寿的庄严时刻。争相点燃鞭炮,挑旺炉火,温热老酒,守住勤劳善良的美德和五彩斑斓的期冀,渴望一年望不到头的好收成、好运气。
庄稼人与土地生死相依,自古是一对孪生的亲兄弟。如今农家的日子恰似见风就长的紫色豌豆花,互相憋着劲,攀比长势和高低。因为劳动,才有平凡而壮美的生命和享受快乐的权力,才有甜润脆亮的歌声和甜蜜温馨的节日。
一年奔波,端午节你可以不回家,中秋节也可以不回家,但到了春节,无论天南海北、老人孩童,不分年龄、性别、地域,人们都千里迢迢地回家,停靠在温馨的家庭港湾。春节时,在神州大地,在全球所有华人聚居地,大家共同欢聚和兴奋!这就是年的魅力,彰显出一种神奇的魔力。
网络化与地球村的时代,“人远天涯近”。社会更需要有一个情感交流与亲情汇聚的节日,调适心情,丰富生活。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交流的增加,春节的影响渐渐大起来了。由于春节倡导和谐、和美、团结、愉快、欢乐的主旨,与当今世界人民盼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相契合,可以说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有中国人的足迹,就有春节存在,扭中国秧歌,赏欢快锣鼓,看彩灯闪烁,观龙狮狂舞,听爆竹惊天,品礼花绽放,书迎春桃符,吟诗唱歌,吃团圆饭、春晚联欢……到处洋溢春节的味道。
中国春节,已愈来愈全球化和国际化。它是全世界珍存下来不可多得的古老而传统的民俗,这一文化遗产的独特光芒,正让人类共享着亲情的温暖,团聚的欢乐与和平的幸福。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走了甲午,又迎乙未,“羊年”春节如约而至。回乡的、采购年货的、走亲访友的,京城的人们忙碌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看看周边的人们,总感觉到似乎少了些过年的味道。小时候过年,最幸福的就是盼年,那种虔诚的心情、那种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满怀。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给老人磕头拜年,要压岁钱,逛庙会等等,除夕夜,追逐着鞭炮燃放时的硝烟味和响声,端着盛满饺子的大碗和一群小伙伴,村东跑村西,那种质朴、那种热闹、那种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长大后,这些已经印记在脑海中儿时的梦,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一种独有的挥之不去的影好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人生无常,有起有落。有时好像花儿一样多姿多彩,有时好像河流一样弯弯曲曲;人生之路,有鲜花、有掌声,也有荆棘、有旋涡;走南闯北,人到了一定年龄,生活的历练难免会遇到遇上难忘的人和事,正因为这些奇怪的事、难忘的的人,才使得人生更加丰富精彩。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合家团圆,共度良宵。家,亲情,融融的爱意,构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扎根心中、生生不息。午后起床,仰望窗外,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正在徐徐开放。恍然间,腊八已过,匆匆忙忙似乎己记不起腊八粥、腊八蒜的味道,小年刚过,吃过的饺子也许还没完全消化掉,但似乎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下班步行回家,看到街道两旁路灯杆上挂着的一排排的红灯笼和有关年味广告、标语,才深深地感受到年真的越来越近了。春节将至,这意味着春天就要来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这给刚刚还在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中生活、盼望着春暖花开日子的人们,带来了不尽的喜悦和希望!
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春节太多的内涵。古往今来,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里,给了许多文人墨客想象发挥的空间,留下了许许多多美文佳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事过境迁,时隔多年,如今读起仍脍炙人口。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留传至今。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购年货、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辞旧迎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开始了。翌日,男女老少无论贫富,都穿上平时舍不得穿戴的节日盛装,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作罢。
由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历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也正是这种变数,赋予我们每个人多姿多彩的人生。春节传承千年,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如今的春节,虽然年味越来越淡,但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来说,天南地北的亲人汇聚到一起,过一个团圆年,这无疑成了一件非常奢侈、幸福、快乐的事情。
春节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年的开始。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日子还是要一天一天的过,新年伊始,时光向好,那就让我们怀揣美好,放飞希望!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八
岁末年初,年轮加圈,春节依旧。
灯笼,新衣,鞭炮,春联,年夜饭……“年”的图景,带着新春的问候,带着节日的祝福,将人们溶入新春佳节的喜庆氛围之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日子过着过着,就到了年关。经过了无数次的轮回,猛然觉得年已不再所轻,于是勾起了“世事沧桑心事定,脑中海岳梦中飞”的梁启超的诗句。记忆中的乡村春节,就在这样的喜庆里辞旧岁,迎新年;别严寒,接新春。新春的景象总是把日子过得安宁而坦荡,明媚而温暖,让农人所有的憧憬变得清晰,所有的生命变得豪放。年轮上的乡村春节,既回旋着历史的沧桑,也面对着未来的召唤。
年关将近,拣拾童年散落的记忆片段,接着春节生活的多姿画面,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可直到至今,我一直弄不清春节的意义,只觉得春节就是用来尽情享受的:人们可以翻出藏在箱底的新衣,在年关与农活脱离,穿得干净漂亮又无需劳作弄脏弄旧的新衣;红红的对联为山村的热闹增添了欢乐的喜气,从中感受的人们日子的红火、温暖与幸福,给人一派明媚,表达了农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春节总是用巨大的手掌把家放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有再多的钱不想去挣了,有再多的事不想去做了,有再多有工作也放一边去了。春节让漂泊的心开始寻找家的港湾,让家在人的心里有了分量,于是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所有出门在外的游子都会拼命往家赶;于是有了春运的高峰,有了白发苍苍的老母倚在门边翘首期盼阖家团圆身影。年告诉我们,春节就是家人团聚,充满天轮之乐的时间概念,它是家的守护神,诠释了家对人的全部意义。
春节是一个大的舞台。如果说新衣是迎宾曲的话,那么守岁则是这舞台上的谢幕舞。乡村的春节,冬去春来,农人们歇了农耕,阖家团圆。全家人围坐火塘,守着年与年交替的那一刻,谈论生活的炳恼,谈论工作的艰辛,也谈论一年的喜悦与收获,那情景里有祈祷,有期盼,也有感恩,守着除夕,就是守前明天和希望。也有一部分人们,随着时间的更迭,随着物质的充裕,把守岁的内容变成了春节的联欢晚会,不再谈论五谷丰登的话题,不再商量来年的庄稼要种什么样的品种,而是盯着电视屏幕,怕错过了赵本山的相声,品不够宋祖英的歌喉,观不够杨丽萍的舞蹈……有时,电话也会骤然响起,让精彩的晚会受到打扰,那是亲朋好友带来的新春祝福。
越是年关,关于乡村春节的记忆就越鲜活,只是人的生命太有限了,短短几十年就会让人们的记忆落下沧桑。从“过节好处是解馋”到“看着晚会过春晚”再到“旅游过年成时尚”的今天,乡村的春节在传承与嬗变中,物是人非,早已不见了当年的
身影。其实,春节就像一本代代相传的曾经厚重的书,封面还是那个封面,当是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最初的内容。当我们记起团圆、拜年、祭祀先祖等那些关于春节的繁缛礼节,我们就会发现春节是一种圈腾,它依旧神圣地站在岁月深处,流淌着延绵的血肉亲情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九
一大早,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了,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临了,家家户户的拜年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谱成了一首好听的交响曲。大街上,大家帮穿着新衣服,红、黄,蓝、绿,鲜艳又漂亮,把马路点缀得五彩缤纷,真是美极了!
空地上,许多小孩子拿着烟火在燃放着,嘭的一声,烟火冲上天,把天空彩画得五颜六色,真是亮眼,我换上新衣服,觉得自己焕一新,并且成长了,不再是以前那个顽皮又无知的黄毛丫头。下午,全家一起去逛街,街上真热闹,许多摊贩,为了招揽顾客,在摊位上,我们使出奇思异想,吸引客人来观看,引起购买动机,所以,每个地方都人挤人,争先恐后地购买,所以,每个老板的脸上都是笑着的,没办法,大賺钱嘛。
连我们全家也不例外,大包小包提回家,大丰收。晚上,亲戚朋友登门拜访,免不了的一顿盛情款待,妈妈使出看家本领,各种名菜纷纷出炉,盘盘都是色、香、味俱全啊!所以,在开饭后,我食欲大动,嘴巴猛咬,肚子就像气球似的一直膨胀起来了。后来,我同大家一起游玩,玩得开心极了,简直不想休息了呢!最后,在大人的催促下,大家只好各自去找周公,结束了快乐的一天。
隔天,我不须母亲大费周章地“拖”我起来,因为我早已准备就绪,就等着出发上路去奶奶家了。母亲还以为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呢!一路上,全家人东西南北、有说有笑地聊了起来,就在笑声中,奶奶家已不知不觉的出现在大家眼前了。一下车,大家就拉着我到附近的百货公司逛,百货公司里人山人海,挤得真的是水泄不通,里面商品干种万样,令我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出店门后,就像历经了一场大战,累得受不了。
开饭后,我们几个小萝卜头以秋风扫落叶的方式来解决午餐,不久,个个盘子都底朝天了,下午,精力旺盛,干脆来运动。跳绳、排球、溜冰鞋、羽毛球……花样百出,不过,倒也惹出了一大箩筐的笑料,笑得大家的腰都直不起来了。夜晚,观看电视新年特别节目,节目生动有趣,精彩好看。隔天,家人到庙里进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无事,健康快乐。
这一次春节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种种愉快的回忆。我小学的最后一次新年画上了美好的休止符。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十
题记:故乡、乡愁,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相牵最美的一份释怀,你所有的经历终会停圆在故乡,不管期盼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乡都是你丰盈生命的一笔珍贵素材,一份感动、一如往惜,是千里万里遥寄于你的乡愁、牵挂。
世上有一个最纯朴的地方叫故乡,人间有一个最温暖的港湾是故乡。
故乡的遥遥守望,故乡的真情实意,故乡的不离不弃,将永远是身在异乡的游子奋斗的原动力。纵然风尘仆仆,纵然满面尘霜,只要想起故乡那片熟悉而亲切的土地,只要想起故乡那温柔而可亲的笑脸,满身的疲惫便能化作风轻云淡,一路远去。
故乡是包容,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你的一切荣辱得失它都给以包容、以温情。故乡那袅袅炊烟和潺潺溪水,那篱笆矮墙和柴垛灶炕,那蛙叫虫鸣和鸡鸣犬吠殳风中的悠悠牧笛,还有那故乡母亲的声声呼唤。永远是每个游子一生最难以割舍的情结,是心里最美的风景原,是生命中最纯洁的情感圣地。
乡愁是故乡,无论在异国他乡、还是在日照月映下;无论在日暮黄昏后,还是在每逢佳节时;无论在孤影徘徊里,还是在觥筹交错间,故乡,始终萦绕游子心头和脑海的都是游子心中对你最深的依恋和牵挂。
乡愁是游子心中开得最艳的那一朵花;乡愁是乡情,是游子眼里描得最深的那一幅画;乡愁是乡恋,是游子嘴里说得最多的那一番话。
乡愁有时候很小,小到是村口的一树浓荫,祠堂的一柱香火,童年的一声呢喃,老屋的一缕炊烟。乡愁有时候又很大,大到是一个家庭的谱牒承嗣,一个聚落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的兴衰流变,一个国家的宏伟史诗。山高路远梦萦绕,千里归程解乡愁。
乡愁是春节风雪封堵不住的温热,是回家渴望和团聚梦想,是漂泊在外的人们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缘,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与依恋,是故乡美好的过往在游子心中发酵的升腾,是对身在异乡者深入骨髓的心灵慰藉。
春节是乡愁,是伤感、是美好,是游子油然而生一种名为乡愁的情绪,乡愁如酒、越陈越厚,乡愁如寄、越远越香,乡愁如梦、颠倒苍生。
春节是乡愁,乡愁在春天里进发,装载着的是那浓浓的乡愁,使这条归乡之路充满了艰辛、拥挤与疲惫,也无法减弱游子们期盼早日回家的心。
春节是乡愁,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回家过年,浓烈的思乡之情,与家人团聚,成就了代代传承,铸就了每一个人的乡愁。
新春已近在咫尺,故乡早已在风尘中为你守望,母亲早已在老地方把你踮脚等候,那是一份最长、最深、最久长的守望、等候,自你离开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蔓延飘摇在每一个流年季节,每一声晨钟暮鼓,每一道地平线上,等你,等你回家……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十一
家乡的春节,是微风拂过的日子,是餐桌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是一副红底金色的春联,是燃放鞭炮时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
吃饺子
在我的脑海里,饺子是那一只只下水的鸭子。“每年初一,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是用白面做饺子来饮食,煮的味道当然是香味浓浓。富贵之家,通常包牛肉胡萝卜和芹菜肉丝馅儿,而贫苦之家,则是相反,通常吃白菜馅儿。”这说的就是新春佳节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爷爷的身体更壮了,爸爸的口才更棒了,妈妈的面容更红润了,哥哥姐姐的成绩更好了,我也成了大家的骄傲。那幸运的饺子也衔在了每个人的嘴里……
小小的饺子,营运的是团圆的温馨,蕴涵的是丰富的亲情。
贴春联
在我的视线里,春联是家乡人辞旧迎新的寄托,是家乡人对新生时光的期盼,是节日喜庆气氛的第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春联,成千上万的人家,都在太阳初升,将明末明之际,贴上心的春联,迎新新年的到来。
传说中哪个名叫“年”的鬼,早就在一年又一年的火红中逃离了世界。如今的“年”里,只有喜庆,只有希望,人们贴上去的也只是火一样生活的热情。
燃爆竹
在我的想象里,银装素裹的冬天是被大地红的鸣响赶走的。寒冷去了,温暖来了,于是我的河流咔嚓一声解冻了,我的花儿也千里迢迢穿越寒冬抵达了春天,我自己也从年的那一头跑到年的这一头,辞旧迎新啊,我的心里生长着喜悦的枝杈,我用青春的火柴点燃勇敢、点燃激情。于是,青春与激情在喜庆团圆的爆竹声中拔节,拔节,再拔节!
如果游子听到春节临近的爆竹声响,恐怕是要激动的流下泪来了吧!为了不流泪,所有的人才不远万里都要回到家乡,共度春节。爆竹声是以示团圆的一万个理由。
吃饺子、贴春联、放喜庆的爆竹,在这春节的习俗里,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那么,这样的事就会变成一副天然诗画。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十二
年节是味道,是情结,是传统,是文化,它穿越千年,行走于乡村街头巷尾中和都市高楼大厦间。只要滚烫的血脉里氤氲着华夏民族的情感,你就永远也低挡不住那撩人的年味儿。
童年时节,每至除夕,全家人总爱围桌而坐,边吃边聊边守岁。爆竹声渐渐稀少,我的眼光开始迷离。这时父亲常拿“年”这种怪兽来吓唬我。说“年”其实是面目狰狞、凶恶强悍、生活在荒原中的野兽,专吃各类飞禽走兽,小至瞌睡虫大至活人,如若一眨眼,就可能把你的头咬去。这话奇效无比,我立马警醒起来,睁大了眼睛。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关于“年”的传说,也对它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
我在乡村度过了二十二个年节,灵魂深处对年的理解全是那时的记忆。买爆竹,送灶神,贴门神,祭祖礼,送火神,赶庙会,听大戏,拜大年,吃五花八门的年夜饭,走亲访友……这些活灵活现的场景就像“年”这棵大树上的枝枝节节,实在让人心驰神往,情醉神迷。总之,乡村的年味儿浓,浓得化不开,让人能赏玩到十足,体悟到深透。
城里也有年味儿,只不过像天边飘飞的云朵,淡淡地来,又淡淡地去,让人不会产生太多的情趣。不串门,不寒暄,大街小巷空空荡荡,只有寒风夹杂着从乡村飘来的火药香味儿穿巷口而出,清闲得很,缥缈得很。当然,聚餐是有的,公园里也能走出零星的三五个人,但这些与熙熙攘攘赶庙会和浩浩荡荡拜大年,自不可同日而语。
但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总有贴门神的习俗。这种习俗大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种怪病,梦中常闻鬼哭神嚎,弄得他夜不成寐,焦虑万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闻知此事,全身披挂,分站门之两旁为之守护,这种方法果然灵验,李世民不久就大病痊愈。为感激这两位将军,他令人画影图形,张贴宫中大门的两侧。从此,民间“贴门神”开始大行其道。这只不过是种传说,但却能很好地表达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大概起源于桃符,贴春联当然也是表达一种喜庆之意。相传后蜀主孟昶曾写过“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算作我国最早的春联。每到年节,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这种美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说到春联,还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当年暂居于浙江绍兴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夫人的劝说下,写了一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对联张贴于门外,半盏茶工夫不到就被人揭走。他只好再写“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还是不能留住。这下急坏了夫人,王羲之急中生智,又写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样一副不吉利的对联没有人再揭,第二天大年初一他又在上下联各加三字,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真令人拍案叫绝不止。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过年的习俗当然也各不相同。老舍回忆中就说北京那地儿的小孩子喜欢三件事,一是买杂拌儿,二是买爆竹,三是买诸如风筝之类的小玩艺儿。第一种买杂拌儿,其他地方的孩子们恐怕只能望之而兴叹了。到了河南,阎连科曾在文中说,走亲戚的礼肉,一条条挂在半空,这真是一种奇观。浙江要吃酱肉粽子、鱼干,还有喷香的煮芋艿(张抗抗《故乡在远方》),福建则要做白糖年糕、红糖年糕,还有“炸枣”和“五香肠”(斯妤《除夕》)……虽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终究年味儿没有变,这都能让人产生悠长深远的回味之情。
年节还是一种人生的体悟。异乡游子,每到年节总有忧思忧愁萦绕心头,这种羁旅乡愁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唐代的高适就有一首《除夜作》,他写道:“旅馆寒冷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一个“愁”字把诗人欲归不能、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不是王安石的《元日》诗所能比拟的。苏轼被宋哲宗贬谪到惠州,他在那里度过第一个春节时悲感交集,赋诗一首,记下了他感伤的情怀。他说:“前年侍王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今昔对比,一盛一衰,一荣一枯,人生感慨,全寄寓在漂泊江海独处禅房的心境中。
年节怎样去过,纯是一种心境,来不得半点强求。钱钟书过年,谢绝来客,潜心读书;冯骥才过年,“闭关”与笔墨独家对话,这不都是一种情致吗?你也可以与家人独处,尽享天伦之乐;也可以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更可以围炉煮茗,捧书夜读……只要你觉得幸福。
“爆竹声声一岁除”,其实,年节对我们来说,既是浅浅的划痕,又是重重的一笔。过了不惑之年,岁月变得急促而没有节奏,稍不留神,那流水般的日子就会从你的指间溜走。把握当下,惜时如金,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当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其实,在浓浓的年味中能生出如此的感想,应当说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年节是味道,是乡愁,是温馨,是幸福,是文化,是一首洋溢着浓浓思绪的恋曲。只要你是中华儿女,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躲不开那撩人的年味儿。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十三
题记:过年是喜气洋洋的日子,春节也是万家团员的节日。然而,并非所有的老人都有资格享受四世同堂的人生晚宴,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红红火火的过春节。有那么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没有妻子儿女,只有他一个人的身影,窸窸窣窣的穿梭在温柔的月光里,多少年来,陪他的老人们一个个离他而去。他最忠实的听众只有一只可爱的黑猫,他最忠实的朋友只有床头那个收音机。让我们走近他的生活,了解空巢老人的内心世界吧。
他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看上去很有神;花白的头发让他看上去很苍老。
老人在本族里排行最小,按照乡下人的规矩,凡是子嗣稀少的家族,为了子孙兴旺,辈分都会很高。村里人都唤他老爹,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孤独的只有自己听到那颗咚咚的心跳,寂寞的只有云知道他的烦恼,他的身影很修长,背影里的灵魂像是偷吃了人间所有的苦难,惹动了上天的惩罚。老爹年轻时,在生产队当过小队长。妻子生了两个儿子。母亲得了肺炎,刚开始一直咳嗽,他以为是感冒了,就没有太在意。后来越来越严重,上医院检查后才知道已经没有办法医治了。
母亲临走时,他哭的像个泪人。父亲走的早,是母亲把他和姐姐一手拉扯大的。老人一辈子都没有享过清福。他握着拳头,使劲砸自己的脑袋,一个劲的怪自己没用。外面刮着呼呼的北风,村子里一片漆黑。他仿佛听到了鬼叫声,心里不由的一阵害怕。老爹抓紧了母亲的手,生怕小鬼将母亲的魂勾走,就再也醒不来了。突然,煤油灯灭了,他知道母亲的阳寿已尽。一个可怜的老人,就这样了无牵挂的离开了这个她生活了一辈子的村落,离开了她最爱的亲人。临走时,穿着破破烂烂的粗布上衣,蓝色棉裤,连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
腊月二十三日,是北方人的小年。也是老母亲的祭日。头七那天,正好正月初一。他和老婆孩子来到母亲的坟地,给老母亲烧了很多纸钱。他知道母亲苦了一辈子,在那边得花很多钱。活着时,吃不上,穿不上。现在死了,也算是一种解脱吧。他一个劲的给母亲磕头,祈求母亲的原谅,原谅生了他这么一个不孝的儿子,怕花钱连病都给母亲耽搁了,他越想越痛苦。
人家都在过春节,而老爹却像是在逃避一场浩劫。很多来烧新灵的人,烧完纸,磕过头,就都走了。关系好点的,留下来和他说说话,但是他耳朵里啥也听不进去,只想着躺在棺材里的那个人是自己,而不是老母亲。
第二年十月份,母亲走了还不到一年,又一次噩耗传来,妻子得了胃癌。他的天塌了,连个给他喘息的机会也没有留。妻子是外地人,跟他十几年之久,穷日子把她雕琢的只剩下一幅瘦骨嶙峋的“佝偻”。完全没有了人样,什么也吃不下,妻子最喜欢吃葡萄,也是她最后的心愿。可是这个时节,哪有卖的葡萄啊?再说连饭都吃不饱。他眼睁睁的看着,妻子的眼圈一天天深陷下去,身上的肉都掉光了。她躺在被子里,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堪,有时发出歇斯底里的吼叫声。吓得几个孩子都躲在门后面,看也不敢看面目狰狞的母亲。他不知道妻子还能活多久?她已经彻底瘫痪了,动也不能动。他不知道癌症是什么?只是搞不明白,医生说是胃癌,为什么病人却瘫痪了?他痛苦的跪在院子里,大声叫骂老天爷,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为什么要这样惩罚他?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事,让他最爱的人一个个都要承受这么大的苦难?他真的想不明白,其他人都好好的,为什么倒霉的事让他一家子全碰上了?
妻子临死前,浑身都是脓包。脸上都变形了。她躺过的床单被子全是血水和屎尿。
一九九零年腊月初一,妻子走了。
两个孩子哭的死去活来,他的大脑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记得呢?整天像个傻子一样,跪在妻子的灵位前,别人对他说什么,他根本听不到。他也顾不了孩子怎么办?他真想一头撞,和这个可怜的女人一起安葬,最起码他少受点煎熬。
他姐姐帮忙招呼客人,安排入殓的事情。他彻底傻了。大家都这么说,有人说是受了太大的精神刺激,有人说是打击太大,得好好休息。也有人真担心他会做傻事,将家里所有的农药都藏了起来……只有姐姐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可是姐姐又无能为力,除了开导,再也没有任何主意。
又是一个春节,老爹开始反感过年了。
其他人都火急火燎的准备年货。贴对联,挂福字,杀猪宰羊,做豆腐,买菜,蒸馒头,打扫屋子,清洗被褥……老爹什么也不愿做。他只是给孩子买了鞭炮,烟花,除此之外,过年又是一次被痛苦蒸煮的煎熬。
在村子里的每个角落,各色各样的烟花把天空装扮得花花绿绿,精美的“礼花”直冲云霄,“嘭”一声炸开了,天空顿时变得五彩斑斓,那微弱的火药却像七彩花一样绽放着。可好戏不长,“礼花”从天空中慢慢变淡,变淡,直至烟消云散。
老爹站在院子里,他和孩子们看着天空那边,一股冲击般的银光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它努力的向上喷着,喷着。落下的便义无反顾跳出了银光,就好像珍珠成千上万从空中掉落,给人极美的感觉;“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这震耳欲聋的响声一定是鞭炮!那热闹的的声音,也足以给新年增添许许多多的喜庆了。突然,老爹的心头一亮,他仿佛被电击了一下。看着两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妻子的音容笑貌仿佛一下子出现在他眼前,那样逼真。
所有的小孩子是最喜欢过年的。就像老爹的星星和灿灿,妻子生了六个孩子,夭折了四个。只有这两个最小的孩子活了下来。星星才五岁,灿灿八岁半。都还没有上学。
烟花,是小孩子们春节最爱玩的。灿灿最喜欢那种没有响声的“电光火花”,点燃后拿在手里,多像魔术师手里的魔法棒啊!“电光火花”喷出的火花就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在空中跳跃着,嬉戏着。不过,对于像星星这样调皮的男孩子可不喜欢“电光火花”,他喜欢声音响亮、刺激的“甩炮”。他会不时地从兜里掏出一只,用力往地上一甩,“啪”地一声大响。如果你正好从那儿经过,肯定会吓得一个激灵,那些“小调皮们”则哈哈大笑。
也许伊人已去,空留两行热泪。那么,活着的人,更应该好好去生活。好好珍惜生命的珍贵。无论如何两个孩子就是妻子留给自己最宝贵的遗产,也是她生命的延续和传递。
老爹决心重新振作起来,把孩子抚养成人,好对得起黄土下那个可怜的孤魂,不知道她现在过着怎样苟延残喘的生活?也不知道她投胎何处?若是知道,他一定会去看看。
村里人对他家接二连三出事,都感到很奇怪。有人说是老爹在选择院落时,不太谨慎,把住宅安在了煞气重的地方。也有人说,可能是动了土,才惹动了神灵的惩罚。没有人说出个所以然来,也没有任何人能代替老爹,连连在两年内失去母亲和妻子的痛苦。就连老爹自己也不清楚是招谁惹谁呢?母亲去世仅仅一年不到,妻子就得怪病身亡。从此以后,他更加迷信了,每逢初一十五,他都会和村里其他人一样虔诚的去寺庙,敬香,祈求一家人平安。
他内心的伤痛犹如千万条嗜血虫在吞嗤他的五脏六腑,每时每刻都在折磨他,每天晚上他都会梦见母亲和亡妻,穿着原来一模一样的衣服,在家里做事。一觉醒来又恢复到原来冷冷清清的现实世界里。这是常有的事。
他请来了法官,把家里整顿了好几次。希望超度亡灵,还他片刻的安静。不知是身心受到了刺激,还是内心得到了安慰。他再也没有做过奇怪的噩梦。两个孩子长得很好。
不幸的事又再次发生在他的身上,灿灿感冒发烧,高烧不退,呕吐不止。他也没有及时送往医院,一九九五年,年仅十三岁的小生命就这样又离开他。
人们又一次被这个噩耗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都怪老爹抠门。现在又不是旧社会。老婆孩子生那么大的病,却不去医院,在家里等死。还有人说,老爹害怕花钱,小病就扛,大病抗不过才吃药,其实家里人的病都是被耽搁了,才发展成了大病。众说纷纭,多少也传到他的耳朵里,俗话说的好,人言可畏,唾沫星子能杀死人,从此后大家都不爱和他打交道,都说老爹吝啬,怕花钱,爱占便宜,不吃亏。
星星在姑姑家长到十二岁时,因为偷了邻居家的东西,被姑姑打了一顿,从此后,就回到老爹哪儿,再也不去姑姑家上学了,最终辍学在家。
老爹教会了儿子做饭,虽然做的很难吃,但还是吃的很香。有一天,他干完农活,回到家里时,院子里有七八个小孩子来找星星玩,他们每人手里拿着星星刚烙好的饼子。星星很善良,他一点也不像抠门的父亲。老爹生气的把其他孩子骂了一顿,又当着孩子们的面,把星星狠狠的抽了几鞭子。孩子们吓破了胆,再也不敢和星星玩了。
老爹担心儿子把家里的馍馍送给其他的小孩,索性将所有吃的东西都锁了起来。连火柴,食盐,酱油,碱面苏打都不买,还要让星星做饭。由于吃不到东西,星星饿的肚子疼。他就去了大伯家,大婶待他如同己出。大婶就给了他火柴,和其他的一些东西。星星也就凑合把一顿饭做熟了。星星去领居家借面,借油,借钱买东西。这是经常的事。可是老爹却不关心这些。只要儿子能把饭做好,他吃了就可以了。若是他干活回来,星星什么也没有做自然少不了要挨打,挨骂。
有一天,星星去了邻居家。他又一次偷了三盒火柴,两个鸡蛋。那天,老爹碗里终于吃到了鸡蛋,他问鸡蛋是哪儿来的?星星撒谎说是大婶给的。老爹再也没说什么。
看到老爹没有生气,星星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一样高兴。无论去谁家,多多少少都会偷拿别人家的东西,因为都是小物件,大家也都不在意。慢慢的,他偷的功夫越来越高明。随便一个他喜欢的东西,就能在主人的眼鼻子底下,神不知鬼不觉的偷偷拿走。
时间一长,星星爱偷东西的事情已经不胫而走,村子里传的沸沸扬扬。大家都知道星星是个小偷。当然老爹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又把星星狠狠揍了一顿,这一次打的更重,好几天他走起路来都一跛一跛的,像个瘸子。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星星没有妈妈,他多么渴望有个妈妈呀,一个疼他,爱她,一生一世照顾他的妈妈。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老爹会这样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什么都舍不得买,还要做饭。不做饭就打。偷东西都是被逼出来的,你不去偷,就挨打。偷了,也挨打。到底让他怎么做,老爹才会满意?他开始恨爸爸了,他更讨厌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一九九八年四月,星星偷了村子里一户人家的三百元钱,就离开了家。再也没有了消息。
这件事让村子里的大人小孩,将老爹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大家一致认为,星星能走到今天,完全是被老爹逼上了梁山。孩子是无辜的,一切都是老爹的错。是他把孩子毁了。
星星走了,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像个孤魂野鬼,又像个被世人抛弃的小猫小狗。可怜极了。
他到处打工挣钱,好不容易还清了星星拿走的三百元。
两年后,星星在天水干活的饭店老板又找到家里,说星星偷走了他店里的两千元。要老爹偿还。老爹自然是不相信,他去了天水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这件事警察已经备案了。若是不还钱就抓人。
老爹真是欲哭无泪。他一生已经很艰辛了。为什么又生出这么个不孝子,还整天惹事,让人不得消停。没有办法,他从邻居和街坊哪里借了两千元,还给了老板。
老爹的生活,被阴霾笼罩。他的内心到处是逆流成河,谁在乎他的人生是这么不易?谁又在乎他的遭遇是如何波涛滚滚?除了他的大哥真正关心他以外,他感觉自己在村子里连走的路都没有。不管人们怎么骂他,如何侮辱他,这一切他都可以接受。唯独不能接收的是不争气的星星。若是灿灿活着,该有多好啊。最起码灿灿是很听话的。
多年来,他最怕的节日就是春节。尤其是接先人的时候。当给先人写好阴间接收的纸钱,放在盘子里的时候。每包纸上都会写上亡灵的名字。当他看到一个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名字,一幕幕往事会像电影一样,出现在他的眼前。温柔多情的妻子,活泼可爱的灿灿,和蔼可亲的母亲。这三个人是他最熟悉的,还有老父亲,祖父,祖母,这些他一点点印象都没有,真的没有……不是自己无情,只是他们过世的太早了,感觉就像没有见过一样。
每逢春节他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味道都有。心里烦乱如麻。什么都不想买,平时怎么样,过年还是老样子。家里没有电视机,他去大哥家看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老爹的春节就像一场灾难,一场生离死别的怀念。
时隔五年后的春节,星星回家了。来时还带着一个漂亮姑娘的照片,自称是他女朋友。老爹很高兴,一切既往不咎。又是买菜,买肉,买各种年货。他的兴致很高。这么多年了,星星就像失踪了一样,他每时每刻都在想他,思念他,担心他。虽然这个父亲很不称职,但是爱子之心天地可鉴。只是有一种爱,却表达不出来,而是深藏在心里这就是父爱。
原来,星星从天水出走后。先后在西安兰州等地,打工挣钱。他谈了好几个女朋友,那些女孩子像吸血鬼一样,将他的积蓄吸干后就不见了。连人也没了踪影。根本没办法要钱。
他这次谈的女朋友,是一个离异女性。和他一起买烧烤。生意很不错。等明年年底就结婚。
老爹对星星的话深信不疑。高兴的拿出自己的一万元积蓄,痛痛快快的给了儿子。过完年,星星走了。也带走了老爹的一片希望。老爹盼望着星星结婚的那天。就像盼星星盼月亮那样煎熬……
之后的每一天,他都盼望星星能打电话回来,告诉他什么时候结婚?可是,这次又让他失望了,儿子又一次骗了他。他哪有女朋友啊?明明是欠了人家好多钱,没有办法,才演了这么一出戏。
几年过去了,星星已经过了三十岁。附近的姑娘都结婚了,在外面打工的星星,也谈了无数个女朋友,还是以失败结束。事业爱情两茫茫,一到年关,他更不敢回家。满以为欺骗让他在报复老爹的道路上大快人心。可是每骗一次老爹,他的心里越感到罪孽深重。
每次回家,看到老爹住的屋子。他总是会偷偷的抹眼泪。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连台电视机也没有。整个屋子黑乎乎的。让人不敢进去。都什么年代了,家里的一切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和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老爹的生活,艰苦朴素是一贯作风。他的每一分钱,都是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他永远舍不得给自己买件衣服,也不会买好吃的。国家对老年人越来越好,老爹每年都是五保户,低保户,光补助就两万元。还有他平时打工挣的钱,一个人这么多年存款五六万。
他看到村子里的小伙子都娶了媳妇。唯独星星还打光棍。他自己光棍一条,再也不能让星星跟他受罪了。
妻子去世后。他曾经也想再找个老婆。可是他没有。为了孩子,他把自己的婚姻大事放在了一边。只要星星生活的好,他就会好。
一个人的时候,老爹会想起很多事。那些和他很要好的老友,现在都变成一座座新坟。要是早点给妻子治病,也许现在的自己将会和其他人一样,体面的活着,有尊严的活着。要是把灿灿的病治好,现在他估计都娶上媳妇了。还有大胖孙子。呵呵,真好。想到这里,他会不自觉的大笑,感觉很甜蜜。星星能有今天,完全是他的错。那么小的孩子,我又让做什么呢?让他给你做饭?还是给你惹祸?别人骂的对,自己真是老糊涂了。世上哪有卖的后悔药?他真的想好好吃一瓶。把所有的后悔都治好,再也不要这么折磨自己了,这么多的后悔,把自己折磨了整整一辈子。若是那天闭上了眼,才会消停点。
人生啦,什么都是假的。钱是假的。他前半生最爱钱。结果就因为没钱,才毁了这个幸福的家。要是当时借上好几万,现在还不都还清了?妻子,老母亲,儿子,我对不住你们啦。说到这,他对着灵位嚎啕大哭起来。
人生是假的。一个人活着时,什么都不能满足。经常抱怨挣的钱不够花,种的粮食不够吃,屋子嫌小不宽敞,嫌弃老婆不够漂亮,讨厌老公太窝囊,又说孩子不听话,长大没钱娶媳妇,孩子太笨不学习,考不上大学真冤枉,工作不好爱跳槽,这山望着那山高。
星星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他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工作上的不如意,爱情的屡屡失意。让他年轻的心,越来越成熟。
从小到大,每当听到别人说,妈妈的病,明明能治好。可是老爹却不管。哥哥也一样。自己又被父亲逼上了做小偷的道路。想起这些事,他恨父亲的心,就会加重。他原本打算过年回家,可是又一想,还是算了。
每当看到老爹的照片时,他又是莫名的伤心。他们俩相依为命这么多年,他什么都没有为老爹做过,就连件衣服也没给买过。都说养儿为防老,父亲还指望着自己养老了。可是,他却拿大把大把的钱砸向那些花蝴蝶似的女人,为了讨好她们。他什么都愿意做。给女人们买首饰,买衣服,几千元的衣服他眨都不眨眼,为了给女人过生日,他花干了所有积蓄,买了一条金项链……可是到头来,一个个都扬长而去,现在和陌生人有什么区别?还有他的酒肉朋友们,平时,他花钱请客,别人吃完饭,两嘴一抹,嘴甜的像糊了层油似得。当他有难了,连个电话也不接,生怕自己受到牵连。当他没吃没喝,流落街头时,他追过的所有的女人,看都不看他一眼。他的朋友们,生怕他来借钱一个个都躲的远远的。他把太多的钱花在了没有意义的人和事上,却忽略了一个真正需要去关心的人,那就是他的老父亲,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他抚养自己长大,承受了那么多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与煎熬。父亲为了自己快乐的成长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他失去了太多太多本来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一切都是为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父亲真是太可怜了,他几乎把一切都给了儿子。星星突然觉得父亲特别慈祥,一切过去的隔阂都土崩瓦解了。他多么想马上见到老爹老妈啊。
想到这里。第二天,他拿起准备退掉的火车票,简单的收拾了行李,匆匆回家。
这一次,他没有告诉老爹他要回来的消息,他只想给爸爸一个惊喜。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十四
中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从落魄到战争,从和平到富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而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春节。
春节前夕,大街小巷的店铺都挂满了红灯笼,贴上了闪闪发光的对联,有着一派辞旧迎新的气氛,商店里的墙壁都粉刷一新,玻璃也擦得晶莹透亮。这时候,庞大的人群带着迎春的喜悦涌进大商店购年货,商店里的年货琳琅满目,多得让你眼花缭乱,无法选择。焕然一新的大街上,许许多多的小朋友高兴地拿着零花钱这里逛逛,那里玩玩,见到好东西就买下来。来来往往的汽车的鸣叫声、小商贩的叫卖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为这热闹的大街谱上一曲欢快的交响曲。
在除夕的晚上就更热闹了!我家的桌子上摆着许多美味佳肴:淌着汁水的红烧羊肉,有香气扑鼻的火锅,还有很多美味水果,真是让人垂涎三尺!我们举杯祝福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也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餐桌上大家边吃边聊着这一年来的变化,聊到高兴之处,大家都开怀大笑。吃过年夜饭,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演员们那一身身精湛的舞艺和那迷人的身姿、动听的歌声,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夜晚,狂欢的气息川流不息,人们把一个个烟花点燃。烟花在天上喷出了一个个美丽的花朵,真是美丽极了。我看见小伙伴都在放,我想:让我的烟花也为这灿烂多彩的夜空画上美丽的一笔吧!于是我把烟花点燃,“砰!”的一声,烟花在空中烁出一道道绚丽无比的彩虹。“哇!好漂亮!”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向这里看过来,异口同声地喊道。我哈哈一笑,又点燃了第二个……
放完烟花的时候,是我们这群小朋友最快乐的时候,我和哥哥姐姐高兴地玩起了“跳山羊”的游戏。
春节真开心呀!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节啊!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十五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过节的不同方式。春节,作为中华人民特有的解释,必定过得比往前的日子更热闹。家乡潮州的春节,过得却别有一番滋味。
从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开始,家乡潮州的春节就正式拉开序幕。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备足贡品,供奉“老爷”——天神,以表示潮州人民对“老爷”对他们一年平安保佑的感激。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这些日子,潮州人民要备足过年时吃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现出一派焕然一新的景象。
除夕佳节真热闹!大家都穿上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的新衣服,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到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每个人的心头总有一份说不上的激动!黄昏是否,家家户户都要到各自的租屋里几百祖先,祭拜按“长者先,幼者后”的顺序祭祀祖先,以表我们对祖先的敬重。祭拜完祖先,春节必不可少——年夜饭。除了万不得已,每个家庭的成员都要来吃这顿年夜饭。一张大大的圆形围桌,摆上热乎乎的饭菜,再为彼此道上几句新年祝福语,夹杂着几声欢笑,我们想这是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中,潮州人民正式迎接来了新的一年。
转眼间,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元宵节。说是元宵节,不如说是潮州人心灵手巧的表现: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手绘宫灯,走马灯,“筷子”灯……各式各样的灯笼让人应接不暇。一些寺庙还举办了“猜灯谜”的活动,大家欢聚一堂,为每一位猜中灯谜的人鼓掌喝彩。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潮州的春节在正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圆满结束。潮州虽然不能算是什么大城市,但是家乡潮州的春节过得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十六
在我们这里,对于商人来说,腊月二十九才算是真正的春节,而对于我们小孩来说,二十一的大集就算是春节了。
腊月二十一大清早,卖鞭炮的,卖春联的,还有卖年货的,早已在大街上摆好了摊。我们小孩就高高兴兴地到大街买鞭炮,大人们忙着给我们买新衣服,这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不过,大人们不会买任何年货,因为他们觉得二十一还太早,何况店铺到二十八或二十九才关门,早着呢,不急这一会儿。
该过小年了,我们这里不像北京那么隆重,我们这里二十一这天全家要吃一顿小的团圆饭,这时有的家庭就买年货了,小孩们的鞭炮早已装满箱子。糖、瓜子什么的也已经买好,颇有几分春节的味道的了。
到了除夕,家家户户的店铺关门,无论你离开家乡多远都要回家。除夕的下午家家户户贴福字、贴春联、贴年画……晚上灯火通宵、烟火满天,门前堆起柴、木头等易燃品,把它们点着了,邻居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孩子们在一起近似疯狂的放起自己心爱的鞭炮,一阵阵的爆竹声奏响春节的圆舞曲,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啊!
初一的时候,家家户户登门拜年,小孩子们兴奋地收着压岁钱,大人们痛快的给压岁钱,上午拜年,下午大家就都休息了。从初二开始走亲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家乡的春节真热闹,而且还能领压岁钱,哈哈!要是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啊!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十七
黎明将近,东方渐渐露出了灿烂的晨光,晨光中呈现了崭新的2014,湛蓝的天空,洁白如雪的云,小鸟欢快地歌唱,花儿伴着小鸟的歌翩翩起舞……过年咯!周围洋溢着春节的气息!道路洁净,各大商铺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上了喜庆的对联,人们脸上荡漾着快乐的笑容。
除夕早上,我的兄弟姐妹的手就开始“痒痒”了,迫不及待地买了些炮出去放。放着放着,我们就开始嘀咕了:这么点鞭炮怎样够放呢。于然而急匆匆地跑回家里,正准备再偷偷拿一些时,被外婆发现了:“你们不然而已经放过鞭炮了吗?晚上到底还放不放了!”哎!大人就然而这么唠叨,我们只好作罢。我只能垂头丧气地出去玩。
这天除了有好玩的还有好吃的。
晚饭时舅舅和舅妈带着弟弟也来外婆家吃年夜饭了。餐桌上的饭菜真丰富,看得我眼花缭乱,真让我垂涎直滴,不知先吃哪个好。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说着祝福话,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气氛十分融洽,真叫合家欢乐呀!
吃完晚饭后,我们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随着夜色的降临,外面的鞭炮声也断断续续地响起来了,这响声向人们传递着欢乐……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我们拿着鞭炮冲出了家门,汇入了今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此刻鞭炮声然而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天空上相互交错,流光溢彩。天空仿佛都被染色了,我们欢跳着,跑着,笑着,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我们的明天更加完美!
春节的名家散文800字 春节的散文名篇篇十八
春节然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这个时候,孩子们已放假,大人们也忙碌着买衣服、蔬菜等春节必备物。随着鞭炮声的逐渐稠密,春节就来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然而一年里最冷的一天。在腊八这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腊八粥然而用各种米、各种豆和各种干果熬成的。每一碗粥都然而一场农业展览会。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然而要祭灶的,人们在灶台的墙上贴好灶王爷的画像,画像前摆上整只公鸡或整只猪头,在点上两只蜡,上三柱香,放上贡品。待三柱香燃尽后,用手将蜡烛扇灭,切莫不可用吹的,否则便然而对灶王的不敬。
过了二十三,就要大扫除了。窗帘、床单、被套、枕巾务必洗一遍,墙裙、玻璃也得擦干净,以显出万象更新的派头。
到了除夕,就能够穿新衣服了。对联、门花都要在下午三点前贴好。这天晚上,一家人嗑着瓜子、吃着糖、喝着饮料,看着热闹的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二点钟,各家各户鞭炮齐鸣,还务必守岁。
从正月初一开始,就要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一辈的人领着孩子,带着礼物到老辈家里拜年,老辈要给小辈的孩子发压岁钱。
元宵上市,又一个春节的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各单位各部门都会挂出各式各样的花灯来,有旋转式的,有卡通式的,也有象征企业或单位的辉煌业绩的,各具特色,令人应接不暇。接下来,就该烟花出场了,随着花炮的燃放声,一朵朵漂亮的烟花在空中怒放……
就这样,春节就在欢呼声和燃放声中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