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其中,课程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为更好地理解并贯彻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以五段式的方式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旨在打破思维定式、突破课程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我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变课程设置,更是改变教学方法和观念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实践探索,我领悟到了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二段顺应时代需求。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课程改革的关键就在于顺应时代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的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改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第三段培养批判性思维。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分析、评估和推理来形成合理判断的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会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逻辑结构和意义,以及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并让他们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四段倡导终身学习。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味着人一生都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在课程改革中,我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和反思,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并且意识到了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这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段总结。
课程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变革,通过顺应时代需求、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倡导终身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在我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深感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实践探索,我不仅明白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如何将其付诸实践。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他们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和面对未来的挑战。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二
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但学校领导、教师的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正在广为传播,作为学校的一线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充分挖掘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实验区、校之间的对话。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所以我们要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的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总而言之,面对课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都应该积极面对,刻苦钻研,将自已转变成为一个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师。
李玉梅。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育部门也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作为学生,我有幸参与了新的课程改革实践,这带给我了一些新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传统教育中,我们经常被要求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而对于真正的思考和创造很少有机会。然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已经转变为更加灵活、多样和个性化的形式。我们不仅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思考和问题解决。我们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独立思考,并能够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改革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自由,同时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其次,新的课程改革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只关注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然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被要求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不仅仅帮助我们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我明白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也培养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被鼓励去创造和发现新的知识。我们被要求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和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活动让我们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课本中学习知识,更是在实践中创造知识。这不仅对于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培养了我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本上学习和听老师讲解。然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并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这种实践性教学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知识,也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最后,新的课程改革不仅仅带给我们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更是给了我们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由空间。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和布置,没有太多的选择和权利。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学生被鼓励主动参与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也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这样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改革给我的学习带来了许多新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仅是从课本上学习知识,更是培养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相信,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我们的学习将更加有意义和自由,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四
引言:
双减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在过去,学生因为过多的作业和繁重的学业压力常常感到挤压和焦虑,而这一改革旨在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个人才能。作为一名学生,我也有过参与双减课程改革的经历,下面我将就这一主题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针对过度侧重应试的制度改革。
在过去的教育中,应试成为了唯一的标准,学生们为了追求高分,不得不进行频繁的背诵和死记硬背。双减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这种应试导向的评价体系。学校开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我发现,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更愿意去思考问题的本质,从而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二段:减少学生学业负担。
以前,每天堆积如山的作业令我们感到压力倍增,有时甚至忙到深夜。但自从双减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每天的作业负担明显减轻了。学生们有更多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课外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在我的体验中,减负并不代表减少学习的时间,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不再被一些不必要的任务所拖累,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
第三段:注重培养学科交叉能力。
双减课程改革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前,我们只需要死记硬背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就可以应对考试,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现在,学校鼓励我们参加一些跨学科的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文学创作等,这些活动不仅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各个学科的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培养。
双减课程改革也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培养。以前,学校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一刀切的,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而现在,教育部门提倡因材施教,支持学校开办一些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机会。这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特长的人才。
结论:
总体来说,双减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发展个人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我相信,在改革的进程中,相关教育部门会逐渐解决这些难题,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教育领域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参与其中,并深受启发与感动。本文将从个人体验出发,分享我对深化课程改革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深化课程改革使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过去,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关注的主要是知识传授。然而,现在,课程改革使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引入问题解决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了我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改革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
其次,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了学习方法的改变。以往,我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灌输式”教育,老师讲,学生记。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开始走向主动学习的方式。老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递者,而是引导者和指导者。我们有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再次,深化课程改革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学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发展自己的特长。作为学生,这样的改革让我更加全面地成长。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不仅增强了我们的语言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这样的改革让我明白学校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个性、发展潜能。
此外,深化课程改革提倡全员参与,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过去,学校教育主要依赖教师的讲授和教材的指导,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然而,现在,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资源利用等,使学习更加有趣和充实。例如,在英语课上,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了许多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角色扮演等,让我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并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参与课程设计和活动实施,不仅让学生感到更加负责任和关注自己的学习,同时也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综上所述,深化课程改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它使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充实。这样的改革让我们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身的潜能和特长,培养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并激发了我们的创新能力。我相信,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下,我们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六
xx月末我随辽宁省教育厅高中处组织的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学校校长赴山东、上海、浙江调研学习。通过听取校长介绍、座谈答疑、听课及参观学校的方式,了解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状况,尤其是试点省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的发展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师资调配、选课准备、走班制设计及后勤保障措施等,及其学校对课改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理性反思。通过这次调研学习收获很大,现总结如下:
1.不再犹豫。把选择权力还给学生和高校。把选择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学习的科目。把招生的权利还给高校,高校才能按照了自己的办学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这样才能够把学校办好,选择的权利,是未来的方向,也是全世界的主流。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落实立德树人,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升级为核心素养。这次招考改革,教材改革,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次改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改革必须进行下去,不要再犹豫改不改,而是必须思考和做好怎样的改革才更有利于教育教学。
2.不再恐惧。通过学习和实地考察,改革确实对学校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但通过和省厅领导及基础研讯中心同志的交流,发现辽宁省出台的文件,已经可能性地规避了这些问题。作为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不应该有所恐惧。如果我们有恐惧,肯定会把这种恐惧传递给学生和家长,就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恐慌。只要我们认真宣传引导,精心的安排学校的活动,会减少因改革而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青岛十五中就能看出分层走班教学,并不是因为新高考而进行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精确性以及科学性,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就得分层走班教学。借着这次改革的机会,可能会从深层次上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一定会对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和风险,抓住这次机遇,学校就会有新的发展,没有抓住这次机遇,学校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落后。
对于新高考以后,有两件事情我比较担心,第一个担心是,老师对教材不熟悉,还是按照原来的想法进行教学,讲必修教材时把选修内容穿插在内,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高一课时就可能出现不足。第二个担心的是,高一学习任务本来就比较重,一是高一学生不适应高中学习节奏,二是高一开设的科目较多,三是高中课程难度明显加大。现在是高一学习之后要进行学业考试还都想得到的等级。这样他们就会拼命地进行学习,这样一些社团活动可能会受到冲击。
1、建议省里,抓紧时间组建教师培训队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和评价标准吃透,学考要求到什么层面,等级考要求在什么层面。在高一教学的时候要严格把握,否则就会对高一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建议以后参加调研的时候,能分层次看学校,学苗素质好的学校和学苗素质相对弱的学校,教学硬件强的学校和教学硬件差的学校,还有农村地区的学校也要看看,这样就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3、建议依据教学质量高低或者是按照办学特色,让他们做出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设置作为典型学校,供其它学校进行参考学习。
1、规划好适合学校特点的课程设置。
2、为分层走班做好硬件的准备。
3、做好自己学校分层走班的方案。
4、抓紧时间培训学校教师。
总之这次调研学习收获很多,回来后要认真的消化理解,为我校的新高考做好准备。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七
一说起新课改,就让我想起大学时的那门《中学思政教学论》,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接触新课程改革最多的时候,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就在想,如果我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要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课堂打造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但是当我真的成为了一名高中政治教师,繁重的工作几乎让我无法多花精力在这一方面,现实的状况也让我有点点懈怠、一点点倦懒。通过这次的培训,好像给我敲了一记警钟,仿佛该真正准备点什么,为学生做些什么。记得在听讲座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悸动,感觉前面就好像有一扇门,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去推开它,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将会是一条康庄大道。对于此次的培训,我有一些简单的体会: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讲座过程中,有好几个专家提到他们小时候的学习生活:早早地放学后,做点农活,然后一群孩子在山野间玩耍……坦白说,这样的情境,也是我小时候渴望的,放学后不是被关在家里做总也做不完的作业,父母不会紧紧督促我练琴、练字,可以自由地和同学聊天,狂奔在山野间,或者下下棋、看看课外书……但是这些几乎是可望不可求的梦想。现在的我们,只知道低着头解着数学题抑或是背着政史地,很多所谓的优等生,厚厚的镜片下眼睛没有一丝神采。我希望新课改能真正实施,能够成功,还孩子们一个灿烂的童年,让他们过一个真正的充实的花季。
本次深化新课改中提到“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老师”,有时想想,这对老师来说不是权力,更像是一种责任。但是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不断鞭策着更多的老师肩负起这种责任。那么我觉得:首先,新课程要真正实施起来、实施成功,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教师不应只熟悉、拘泥于教材,应该尽量利用教材启发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我们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过去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在我们平时的政治课中,我觉得更有条件可以贯彻。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要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培训过程中,有位专家提到,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新课程改革犹如“戴着脚镣跳舞”,但纵使是“戴着脚镣跳舞”,“也可强身、也可娱乐”。对于每一个参与到新课改的老师来说,你是什么、新课改就是什么,你是怎样的、新课改就是怎样的,你有多用心、新课改就会有多成功。我国著名的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论述:教育是科学,它不仅属于现在,而且属于未来;教育是艺术,懂得教育艺术的人才能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人,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有效措施,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下,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八
自2020年起,中国教育系统开始了一项重要的改革,即“双减课程”改革。这一变革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而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这项改革,并深深感受到了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双减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双减课程改革给学生减负的意义非凡。在过去,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现在,双减课程改革的推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看到很多学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社团活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了。一位曾经很内向的学生告诉我,他通过参加艺术社团活动,不仅培养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还发展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这些经历和收获无疑是他一生宝贵的财富,而双减课程改革正是给予了他这样的机会。
另外,双减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创新。过去,大部分教学是传统的内容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而现在,双减课程改革鼓励教师采用更多的项目、探究和实践性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和实地考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明显增加。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同时,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使学习更加有趣和实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然而,双减课程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惑。一些学生和家长习惯了过去繁重的课业负担,他们认为减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家长来信或来访,反映他们的担忧和不满。对于这些困惑,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向他们解释减负的意义和目的,帮助他们理解并支持双减课程改革。另外,一些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他们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教师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共同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最后,双减课程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双减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向公众说明减负的意义和目的,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同时,家长和学生也应该重视减负改革的效果,并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共同营造一个轻松、健康和高效的学习环境。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减负目标,让学生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总结起来,双减课程改革给学生减负、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改革带来的好处和挑战。我们应该坚信双减课程改革是正确的方向,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双减课程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果。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九
开学初,学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改革的热潮,最近我听了圭峰和福建大田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在网上还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改革在近年来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实施。我在参与了这一改革后,深有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心得和体会。
在深化课程改革中,一门好的课程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过去,课堂上常常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演讲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这样的课堂秩序和氛围让学生们更加兴奋和主动地学习。
其次,深化课程改革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注重的是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能力远远不足以应对各种现实问题。因此,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意味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并使之成为未来社会中的有用人才。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进行实际的交流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通过小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此外,深化课程改革还致力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过去,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城乡差距较大。然而,通过课程改革,教育资源正在得到充分利用,且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更加均等的分配。例如,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学,城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相同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差距。而且,深化课程改革还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
最后,当谈到深化课程改革时,我认为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课外活动是指课程外的学生组织、参加各类社团、实践活动等。课外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会或者社团活动来展现自己的才艺和领导力,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课外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经验。
总之,深化课程改革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一改革,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从学科知识的获取转变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深化课程改革还注重均衡地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此外,课外活动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全面的发展机会。希望随着深化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能够为我们年轻一代提供更加优质和有意义的教育。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一
误区之一:课改是“作秀”,是“赶时髦”
误区之二:“穿新鞋走旧路”
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一线的教师,在课改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奋勇搏击,争做弄潮儿,涌现出了许多的名家大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将课改看作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的教育理念,只是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客气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我们必须承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了操作多媒体的“导演”作用,而让学生“进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是在应接不暇、眼花潦乱的多种媒体变换使用中,让学生看到了其实应该是显而易见却非要搞得复杂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表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感官,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总之,我们对课程改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走出“误区”,抓住课改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与学习型”教师。
第一: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此次课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第三:注重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新课程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课程改革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课改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携手进步,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一齐提高。
(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投身课改。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二
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的课程改革也逐渐深入到各个层级中。通过参与课程改革活动,我深刻感受到这一改革对学生、教师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首先,课程改革使教育更为关注学生。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将学生塑造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课程改革则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入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课程改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进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我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其次,课程改革谋求实用性和综合性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课程改革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服务、创业实践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单一传授知识,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通过参与课程改革,教师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能力。例如,在课程改革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与学生关系建立、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使我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课程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扩展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程等方式,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学科,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此外,课程改革还鼓励学校与社会、企业等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总之,参与课程改革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这一改革对学生、教师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意义。我通过课程改革,获得了更多的心得体会和收获。首先,课程改革使教育更为关注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课程改革谋求实用性和综合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能力。最后,课程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了更多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三
在过去的课堂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下面把我的几点体会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一、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我国正面临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新课程它打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对教师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十几年的寒窗苦换来的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学生将来怎样生活在社会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现在小学生接触新事物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教育极速变革的时代,知识的吸收,应该有更合理科学的引导,大胆的尝试,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无论对与错,不尝识永远是错,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犯罪。我们肯定一切变革的勇气和胆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我的感触颇深,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老师真的轻松了吗?
新课改课上,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老师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候也就是一两句,与以前的课堂相比老师的教学任务轻了,但是老师们真的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提纲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难点、预习过程、预习方法、拓展提升等由于教师备课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
二、学生们真的是“疯”了吗?
新课改课上的学生们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绵羊,他们有的或者站着,或者斜靠在桌子上,有的干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学生“疯”了?不是的。学生们上课形态各异,干什么的都有,好像很散乱,但他们都围绕着学习目标而动,精力集中,所以神并不散。相信学生,相信我们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学生去亲自经历知识,获取知识,而不要我们教师再一味的去灌输给孩子们知识。当然这还要先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全员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们先“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参与每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力争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动中学”、“容量大”、“落到实”、“高效率”、“快节奏”、“收获多”。
三、创新离不开双基的落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展示课上不论是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创的诗歌,小品的表演,还是数学课上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思维,敏捷的答辩,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夯实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任何地方都是学习的天地,我们可以利用黑板、地板、墙壁等等让学生写、算。有布置就一定要有检查,有反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来帮助老师检查,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师不要再只靠自己单干,要相信并培养班干部、课代表和小组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的带动和管理作用。落实“兵练兵,兵强兵”,使更多学生有提高的机会。
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每个人都动起来。
1、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好学生也都有许多较差的学生.其中还有这样许多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没问题但是就是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在班内表现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可由组长选出最活跃的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个.几天下来,效果不错.因为他们也都意识到,这样的确能让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
2、善于激励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及时的肯定是让他们动起来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最可怕的是讽刺挖苦。如果一位同学的发言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教师当堂予以明确的否定,并表示出对该生的不满,甚至让他难堪,那么这位同学将永远不会在你的课堂上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也就是说因为你的一句话或一种态度或者是一个表情,都能影响该生的这一节课或者这一门学科.
3、要有耐心。
没有比学生更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让他们动起来的。关键时刻必须挺得住。当学生不想开口或不习惯开口的时候,当学生停停顿顿、结结巴巴地读句子和课文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剩下的就是启发和等待了。只要问题适当、时间充分、善于启发,学生很快就会奋起而参与。这时候教学就开始轻松愉快了。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四
今年,我们利用假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进一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学情是推进教师教情的。关注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的两堂课要注重学生的思、做、说、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地位,老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大胆的想象,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到教材中去感悟和品味内容。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加强,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的研究课堂调控艺术。
随着高中课改试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及评价方法的变化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开放、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只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才能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把我的几点体会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制不可回避的话题。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处于深度转型期,课程改革也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教师深切感受到了其中的变革和成长,从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体会和收获。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老师通常是知识的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而在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大大提升,他们的参与度也得到了提高。这使得我逐渐从“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抽离出来,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能力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我个人收获最大的地方。
课程改革不仅仅在于内容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逐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大的潜力和创造力。我深刻感受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与此同时,课程改革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应试为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注重应试技巧,却缺乏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而通过课程改革,学生逐渐开始主动探索和认识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在课堂上,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习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明显提高,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课程改革还推动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传统教育体制中,教师通常是独立工作,彼此之间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很难得以分享和交流。而在课程改革中,我开始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共同探索和实践更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团队的协作,我深刻认识到合作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性。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法,也必须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
通过课程改革,我深切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体会到了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改革的脚步虽然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持续探索和实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一定会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六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活动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有的小组只有组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充当观众,有的小组大家争着发言,缺少交流。这时,学困生乘机搞小动作。然后学生开始汇报,说自己认为是怎么样、怎么样的。
反思:其一,在现行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课必不可少,并且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明确,随意性很大。表面上看,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但是一味地强调合作,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自主性。其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相倾听。从学生汇报发言中的“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么样”不难看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对策:首先,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其实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是受到一定外在条件的限制,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或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需要与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的时候开展,因此,我们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选用合适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学生意见不同时,学生思考困难时,和答案多样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其次,开展小组合作应该做到“三合”。一是合理分组,小组成员的划分上,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体现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使每个小组都能均衡开展学习,并使成员定时流动,以保持新鲜感和竞争性。二是合理分工,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合理分配角色,并且实行轮换制。特别是组长的'角色,应该让每个成员分别担当,可以使学生在担当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促进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发展。三是合作交流,小组内的不同做法,不同意见,应该有交流、沟通、融合并形成一致看法的过程。它是一种生生碰撞,相互交流的互动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学习的兴趣,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只要学生地位平等,可以畅所欲言,自身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展示,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互相倾听、交流、补充和纠正,达到互相帮助、学生互相合作的目的。真正把小组合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发展创新思维,并自觉担负起学习责任,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七
听了这么优秀的课、收获很多。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即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八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课程的改革越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制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深感其重要性。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并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课程目标的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教学、多元评价以及跨学科融合几个方面,分享一下我对课程改革理念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目标的明确。传统的课程设置有些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新的改革理念中,课程目标应该更加明确,并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通过设立合适的实践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主导角色,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然而,在新的改革理念中,学生被视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学习。
第三,课程改革倡导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安排课程。在我自己的实践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不同层次和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和自主决策的方式来发展他们的潜能。同时,我通过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诉求。这样既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第四,课程改革强调多元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然而,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不能仅仅通过考试分数来体现。在新的改革理念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评价,例如通过口头报告、作品展示等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动力。
最后,课程改革推动了跨学科融合。在传统的课程中,各个学科之间往往存在着独立性,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综合。因此,课程改革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在我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在不同学科的内容中寻找联系,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应用性。例如,在讲解科学实验的时候,我会引入数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科学和数学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总之,通过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思考,我深感新的教育改革理念对于提高课程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明确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教学、多元评价以及跨学科融合等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不仅使我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还对我个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启示。未来课程改革仍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希望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培养更好的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