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精选15篇)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8:59:07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精选15篇)
时间:2023-11-14 08:59:07     小编:笔尘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一

全书基于一个假设。“媒介即隐喻”,大体意思是,媒介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借此来认识月亮,手指的特征影响着我们对月亮的认知。主流媒介的特性会影响我们认识问题与传播思想的方式。作者回顾了之前的几个时代,认为为我们提供纯粹的娱乐是电视最大的好处,它最糟糕的用处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简单的来说,人类的媒介经过了这样的变化——书籍、电报、电视、网络。在不同的阶段,媒介具有不同的特征,导致在各自的阶段,话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文字印刷的时代,媒介的特点如马克思所说,是“排除和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作者用理性逻辑的表达内容,读者批判性的接受内容,衍生的演讲术严肃的研讨内容。这些也即当时的话语模式。这个环境很适合严肃话语模式,这个媒介即通过文字,直到现在,也仍然是我们传达或解决严肃话题的主要方式。

随着信息传播范围的变广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已经开始出现了信息过剩的问题。表现在我们接受着大量的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缺乏语境的。想象自己那时,通过电报得知在遥远的英国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这个讯息是苍白的,他不会让你真正的获得什么。但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看到现场的照片。图像和文字互相提供着伪语境,这使得作为一个整体彼此都有了意义。人们有了获得感,但说到底,还是没有获得什么。

电视是作者重点评判的对象。有着组成更复杂组成部分伪语境的电视(音像影字),自然具有上述报纸的特质;同时电视具有非常鲜明的泛娱乐化。简单的来说,但我们尝试用电视去表达一些严肃的话题,我们会用娱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受众更是丧失了思考能力。拿新闻来说,“好,那么”这些的句式使得信息丧失了连续性。我们是抱着娱乐的心理看待电视上的新闻的,这不是说我们幸灾乐祸,而是我们欠缺了对事件的思考,沉浸在新闻画面带来的冲击和内心一时的感受中。在“好,那么”的形式下,也是不允许我们有时间思考的。但久而久之,我们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怎么处理过剩的信息,怎么去探讨严肃的话题。这是任何时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在已经到了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了我们的主要的媒介。

网络时代,资讯具有更强的失效性、流通性,足不出户我们就可以获得千里之外的讯息,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感受这些事件。但还是那个问题,这些讯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感受到的关于事件的各个元素互作伪语境,让我们有了种获得感。这种获得感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又该如何在网络时代去筛选对我们有意义的信息呢?拿微博来说,对于热点的社会事件,有理性分析的真知灼见,但其实更多的是无异议的网络谩骂和打诨。相较与电视来说,网络让受众参与到了严肃话题的讨论上来,但严肃话题娱乐化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毕竟网络仍保留着非连续性和伪语境讯息的特征。

但相对于电视,网络有很强的可塑性。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形成碎片化的讯息平台,也可以有严肃话题的探讨平台(以前的知乎和豆瓣)。这些平台有复古的意味,在这些平台上,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著书立传的年代。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尝试不同类型的平台。我觉得一定能找到一种适合严肃话题讨论还能利用互联网便利的平台。可问题在于,相比这些平台,娱乐化的平台更具有吸引力,也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

其实不必考虑那么多,怎么在海量的信息生存,怎么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我对自己的要求如下:

1.控制在媒体上的时间。

2.选择有态度有深度的媒体。

3.回归阅读。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二

《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前言,提到了两个预言:一个是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实现,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另外一个是来自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赫胥黎认为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他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而《娱乐至死》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预言。

前两个章节讲述了媒介的作用,作者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印刷机如何在美国发展壮大以及如何让通过控制大众时间、注意力等影响着美国的宗教、政治、商业社会和其他重要社会事项。为后面和电视时代的对比做好了铺垫。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讲述了阐释时代如何向娱乐时代转变,从电报、报纸、摄影术的结合部不断改变着公共话语方式,创造了一个躲躲猫的世界,到最终电视的出现,人们开始住在躲躲猫的世界里,电视是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时代变成了娱乐业的时代。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别从电视新闻节目、政治、宗教和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电视是如何发挥作用,把它们变成娱乐的附庸的。第十一章讲述了赫胥黎的警告,作者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他认为如果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

作者认为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规范并控制了传播内容的形式,甚至规范了决定了话语的内容。所以当媒介的形式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整个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改变。

"电视需要的内容和其他媒体截然不同,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过度娱乐的生活挖空了人们的头颅,吞噬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我们越来越忽视灵魂的需求,单纯地凭借眼、声与肉体的感官快感去衡量所见所闻,评价信息,做出判断。

媒体应当成为拓宽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而不是剥夺我们思考的能力,将我们的灵魂变成机器媒介冰冷的附属品。

我希望媒体延伸我们的器官,用它们独有的特性将我们人自己的思考变得更有力量,而不是造出批量的文化复制品;我希望媒体锻炼我们的器官,用声、色、触给我们更加敏锐的直觉器官而不是磨钝我们的感觉,变得麻木,变得不断寻求更强的感官刺激。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三

《娱乐至死》这本书看过有段时间了,内容基本忘记了,只觉得现在的情况要比书里描述的更甚何止千倍万倍,书名对描述现状倒是极为恰当。

起因是派派的广告,“上派派,偷红包”,各路大牌明星,邓紫棋、冯绍峰、洪金宝、柳岩、大张伟、关晓彤、佟丽娅等等齐上阵,据说单广告投资就有2个亿,我真的是呵呵了。这个广告竟然光明正大的导向“偷”,虽然这不是盗窃罪的那个偷,但是又差多少呢?在网上习惯了这种行为,泛化到现实中也只是时间问题。

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接受力强,判断力弱,这种导向让社会发展朝向什么呢?当然这也不是第一次“以偷的名义”来宣传的活动,前几年流行的qq农场,偷菜也是火遍大江南北,现在是由偷物变为偷钱了,要说性质嘛,现实中不是谁都喜欢菜的,偷菜更是没有多少机会,但是几乎人人都喜欢钱不是吗?看看明星们为了搂钱都接这种广告了呢!

另外是公交站台知乎的广告,我不知道知乎的盈利模式,但是这种导向求知的广告我还是很欣赏的,尽管为了博眼球也有一些耍小聪明的宣传语,这个另当别论。

真的要进入一个人人唯利是图、事事娱乐至死的时代吗?想来不禁有些悲凉。而我能做的又有什么呢?这真的是一个问题。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四

初选《娱乐至死》这本书原因是书名比较喜欢可以让我这个不爱读书的人继续读下去。读完以后发现书的内容很简单易懂但给我们了许多思考和可以借鉴的话语。本书大致是说电视在美国的兴起使得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从文化、宗教、政治、教育等方面阐述这些都开始毫无怨言的成为了娱乐的附属品失去了本来的意思。借我们都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本书的第一章是媒介即隐喻,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作者说媒介即隐喻也就是想说媒介在用一种隐蔽的但强有力的方法左右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媒介的产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但同时也影响着文化。它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接受并没有加工那么我们就成了媒介的牺牲品。

第二章是讲媒介即认识论,从印刷品到电视的出现谈人们对认识论的改变,电视出来的认识论劣与印刷制品,而且对于本身还有一定的危险,并且这种危险在逐渐蔓延。而为什么说媒介即认识论呢?我有些困惑。认识论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简单的来说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也就是说大量的媒介的出现它开始承载知识,决定知识的形式,它所表现的无论对错好坏都成了知识。

“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片为中心的文化中不同体现”在作者看来人们的阅读只停留在在了一些符号,读者没有了判断力。电报技术和广告的出现是原本理性倾向的人们开始倾斜。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搜寻信息,而现在人们是得到了一些信息而去找这些信息的来源。我们的媒介环境变了,人们开始更少的去思考了。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五

《娱乐至死》是一本著名的批判主义学术著作,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与哀悼,这本书阐述了传播媒介是如何对文化产生影响,而我们的文化又是如何向着浅薄无知堕落的。

波兹曼通过对美国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社会中人的思维及行为方式的历史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人们所崇拜的工业技术是他们丧失了思考能力,因而失去了自由。波兹曼指出,随着印刷时代渐渐没落,而电视时代的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在儿童与成人合一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六

在2020年的最后2个月,我机缘巧合走进了公司的图书室,从某个书架上翻出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在几天上下班的路途上,书本替代了手机,一页一页又一页,很快就看完了这部作品。

中途我几度回顾书面上那些简短精辟的推荐,封面的配图,好似那个被娱乐时代信息轰炸后身首异处的自己;书里的一字一句,都是对我混混沌沌又麻木无聊大脑的深度剖析。波兹曼的言语,好似当头棒喝,唤醒了疲劳驾驶的我,又在我那不知开向何处的车头挂了个吊钩,牵引我们走出迷途。

《娱乐至死》这本书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波兹曼忧心那时代蓬勃发展发展的电视媒介和衍生出来的电视娱乐文化,忧心成长在内涵浅薄、逻辑断裂、造句幼稚的电视节目和新闻广告轰炸下的大众,忧心我们的精神世界终将有一天死于那些仅会让我们开心的事务上。

不得不说,波兹曼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媒介研究的智者。即使他未能预见到计算机与网络文化发展的新一轮改变,他的著作对于审视如今这个混杂着二次元、三次元、鬼畜、小视频、24小时段子、热搜、微博追热点、网红等各种圈子的媒介文化,也丝毫没有过时。甚至来说,现在从物质到精神层次的快销文化,正是《娱乐至死》最好的脚注。

可惜的是,波兹曼没有预见到,当人们不再重视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当人们沉溺于快速和海量收集信息的乐趣,当人们不知疲倦的追逐一轮又一轮的瞬间热点,印刷文化也免不了卷入其中了。

娱乐时代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出书立传,他们的思想或糟粕都得以传播了。

不过至少,当我看了《娱乐至死》后,再翻开一本书,我至少可以分辨出哪些书是准备死磕一个主题,哪些书只是想要印刷一些信息。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一个拖延症患者或者缺乏勇气开展长期项目的患者,你应该读一下《娱乐至死》;如果你是一个被娱乐过度注射导致阀值较高进而看什么都没有兴趣的患者,你应该读一下《娱乐至死》;如果你是一个每天会花几小时刷小视频小新闻的信息收集症患者,你应该读一下《娱乐至死》;如果你是一个很久没有读过书想重新投入书本怀抱的患者,你应该从《娱乐至死》开始。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七

1、作者说到有两个因素为娱乐化时代奠定基础。这一部分讲到了第一个因素——地区概念的消失。

当信息的传递可以忽略了空间的限制时,信息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时效性和有趣与否,而不在于这个新闻的社会和政治价值。其实我们生活中获取的大多数新闻都是不起作用的,最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如果非要谈到作用,它倒是给我们带来了支离破碎的注意力和一地稀碎的时间。

2、电视时代几乎所有信息都是以娱乐化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的,就连最该严肃的新闻播报也是这样。播音员在播报任何形式的新闻时都是操着同样的语速和保持得体表情的,包括严肃事件和灾难新闻。新闻播报确实是表示严肃正式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消解了报道本身的情感。(其实灾难新闻出现次数太多,也会消耗人的同理心。)广告和音乐也是娱乐化的帮凶。广告把人们的注意力带走,仿佛在强调之前出现的新闻其实与你关系不大。新闻报道中也会出现bgm,似乎是在暗示你此时应该带有怎样的感情来接受以下的资讯。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八

一句话概括:电脑、手机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媒介已经充分融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每天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其中汲取“信息”,却从未思考过人们获取信息是为了尝试去解决生活中遇见的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信息充其量叫做“消遣娱乐”或者有人说即使变成消遣娱乐了让自己”哈哈一笑“也没有任何问题啊,但你是否真的想清楚了——用笑声代替思考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个人感想:

作者开篇就告诉大家,我们未来社会的样貌非奥威尔《1984》的预言而更可能偏向于赫胥黎《美利新世界》的预言——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会被自己热爱的东西所毁灭。

书中的内容我就不剧透了,只想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其一:不管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看书还是看视频抑或是听广播等,这中间只存在媒介的差异,不存在谁比谁高贵,关键在于获取信息的人要清楚不同媒介会有不同的门槛比方说看书的门槛会比看视频高,因为如果你真的”看进去“一本书你得不时的和作者互动,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而视频更多表现为一种单方面的互动,视频怎么演怎么说跟你没多大关系,因为它不要求你去跟它进行互动,视频给你传达的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刺激,情感上的共鸣,高频率的信息展现甚至让你很少有时间去进行思考。简而言之,对于视频信息来说,智力就是我能知道很多事情,但我不去理解它们。

我们面临的真正难题不是如何去获取信息,而是如何去避免走向”信息-行动比例“的失衡,我们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好嘛?答应我(微笑脸)。

其三:电视或者电脑作为信息媒介可怕之处在于其本身的娱乐属性太凸出,为了信息的传达面更广,受众更多,视频只会采取更”娱乐化“的方式或者说观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且由于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更轻松更”好看“信息接收方式,信息提供者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只会进一步加强信息的”娱乐”属性,直至“思想灭亡。”

其四:信息获取工具的内核属性是有差异的!我们看到的视频信息往往是经过"娱乐化"包装成为了假消息,假消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真相越来越远。

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九

最近在读一本书——《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大概讲述了当年从书本阐释时代到电报、电视的娱乐时代之间的转变。读到第五章的时候,感触颇深。

柯勒律治的著名言论“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就算放到现在的互联网泛娱乐时代也完全不过时,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有些人为了追赶信息的时效性,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去刷热搜刷新闻,而这些大量的信息却可能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能够改变任何一天计划的信息,更别提改变以后漫长的人生计划了,这些信息至多是提供一点儿谈资。

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互联网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如果我们中的某些人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模式,那么在我们看来,是这些人不合时宜、行为乖张,而绝不是这个时代有什么问题。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十

一、小学时代,家里买了小霸王学习机,“学习机”三个字加重点。后来,不出所料,学习机变成了游戏机。大学时代,买了个人电脑pc,号称要用来学习。后来,不出所料,电脑也变成了游戏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

2、不要低估娱乐的腐蚀力;

3、这些机器的主要设计目的就是用于娱乐,不要试图螳臂当车。

二、我的手机里没有“今日头条”“抖音”之类的app。这回倒不是因为我担心自己抵制不住它们的侵袭,而是真心觉得这种娱乐太浪费时间。从今日头条看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浮于表面。而看看世界大事、历史碎片、街头巷尾杂谈,也只是猎奇,无法指导我们有所行动。抖音更是消磨时间的好工具,听说很多人刷着刷着,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老了才领悟到,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资产,当然,蹲坑的时候看看这些还是可以的。

三、1984的很多预言都成了现实,但总体而言,于1990年从现实变成了历史。而《美丽新世界》则影响更加长远,从战后延续到我们的时代,并将长期延续下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1984描绘的是个灰色的时代,人类被操纵、被监视、被压制。《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则是个彩色的时代,人类有种神奇的产品,一颗下去,让君忘忧。

其中的成分,可以是电视,可以是手机,可以是电脑。当然,是药三分毒,它也有副作用,主要体现在:

1、可以扩展思维广度,但大部分都是无用的广度。

2、长期服用,将降低思维深度。

3、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生命如此短暂,用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岂不是更好。

四、关于电视、手机、电脑对儿童教育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问题,似乎有不少研究,正反两面的结论都有。

我是倾向于认为,总体而言弊大于利。但是,糖衣炮弹的力量如此巨大,谁能抵挡呢。

五、、《娱乐至死》提及娱乐时代的到来,有一个重要因素似乎有所遗漏,那就是受众的变化。年轻人从奋斗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民众的观点从“知识改变命运”到“知识无用论”,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不少朋友都说,上班太累,压力太大,回到家就想刷个无脑的剧,看个不用动脑的小说。可见,娱乐时代不仅迎合了人类好逸恶劳的天性,而且有着深刻的时代基础,我们终将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十一

2020年,距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出版已经过去了35年。正如书名所说的代表着这个时代主题的娱乐至死精神非但没有远去,反而越发明显。如同最近懂王封杀tiktok事件,似乎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很好的展现。懂王,一位史上最“娱乐”的总统,封杀了目前最娱乐的app,虽说这件事背后的含义是远大于“娱乐至死”的,是中美对抗的加剧,但这两位主角的“娱乐”气息却恰恰反映了当前时代,特别是灯塔国主宰世界下的世界文化的主流气息,即娱乐至死。

正如前言中所写,在《1984》的世界里,我们担心真理部强行禁书,而《美丽新世界》中,却说我们失去禁书的理由,因为我们不再读书;在《1984》的世界里,我们担心真理部检查并修改我们的信息历史,而《美丽新世界》中,我们将被浩如烟海的信息之海填满直至迷茫。最终,《1984》中,我们的世界成为不断修改后的不真实的世界,而《美丽新世界》中,我们却被自己的欲望填满,世界堕落成庸俗的世界。试想,自由意志论者站在山巅,不断摇旗高喊自由至上,反抗压迫独裁者,殊不知,我们却被背刺于自己无限的娱乐欲望。

人类一直警惕着世界会朝向奥威尔《1984》所写的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一超独强的局面建立,在不断揭露、解密苏联的黑色历史后,这种可能性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似乎人们从此就能走向民主文明的康庄大道。然而,不知不觉间,我们似乎又在向着赫胥黎笔下《美丽新世界》中的人们因为爱上并过于依靠工业技术,从而失去自主思考能力,进而失去自由的世界极速前进。这本书就是在说,没错,这是可能的,而且这也是我们现在就在做的。

正文开始,一上来作者阐述了媒介决定认知深浅的观点,即图画——语言——文字——影像媒介的转变对人类认知深浅的改变。上古人类,在只有通过图画记录历史的时候,限于图画所能记载的信息的有限性,不能够交流、留下他们对于深奥问题的痕迹,一言之人类开始思考。之后,语言出现时,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使得我们对于深刻问题的思考成为可能。再来,当我们拥有文字后,通过纸笔,我们能更好地交流传播我们的思想,从而让我们对深刻问题的思考更进一步,让记载成为可能。随后,影像的出现使得交流更为简便,然而随之到来的问题是,我们在思考上的深度反而降低了,因为影像这种媒介本身不如文字更为有效的能传达深刻思想。

在阐述完以上观点后,作者举了美国在还没有电报、电视等现代媒介出现时,仍处于印刷铅字世界时的盛况让我们明白文字这种媒介的好处,从而让我们理解之后现代媒介为美国带来的坏处。比如美国不同时代的不同代表城市的转变,例如美国建国初期打响革命第一枪的波士顿,充满了革命创新之意;之后的工业中心芝加哥,让人们感受到美国的勤奋努力之情;再到世界移民中心纽约带来的包容兼济之心;到现代的当代消费主义代表的拉斯维加斯反映的享乐消费之上。

且其适合播放娱乐向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任何内容经过他们的传播,都会变成娱乐性的事物,而娱乐性的事物是天生带着肆意妄为这个属性的,从而把本该重要的专业性所取代。假若电视电报等现代技术如果只有娱乐性,那还不足为虑,毕竟人类需要娱乐。可是,如果一切内容经过他们传播后,变成了娱乐的东西,慢慢的,娱乐与非娱乐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分清,久而久之,各行各业都变成以娱乐性为主。此后,就连总统医生律师这些职业也变成娱乐性的行业,而从是这些行业的人,不再注意其专业性,只在乎如何能在人群间哗众取宠,到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很难再让对的人做对的事了,更多的就是懂王这种人了。

所以,我们应当怎么做呢?作者提出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不可能办到的也就是抵制,毕竟现代世界已经被现代传媒技术所绑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想让全世界人民认识到娱乐至死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借助现代传媒,颇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另一种,就是通过发展新的教育方式,从而让人们更早、更根本的认识到现代传媒技术的双刃剑本质,从而更有可能处理好与技术们的关系。

结合当下的情况来看,想想这几年在美国的生活,这种大趋势已经形成,而且似乎是不可逆的。美国社会整体上就如同作者所说,万无可娱乐。越来越短的视频,越来越露骨的图片,越来越直白的话语,越来越娱乐的各种行业,整个美国社会似乎都在向着娱乐至死的方向大步向前,只能说,让着人类灯塔在前面探个路吧。作为一个小小的普通老百姓,也只能在这船上做好自己仅能做好的事情吧。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十二

初读时,感觉作者在缅怀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印刷术时代,活在过去以至于无法接受电视机所带来传播媒介的巨变。我还开玩笑说如果尼尔波兹曼活在现在,只怕会被吓死,互联网时代可是比他笔下的电视时代“魔幻”一百倍。随着继续读下去,我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不是无尽缅怀,不是批评新媒介,而是在警醒世人,尤其是媒体行业从业者,怪不得我同学说这是本“媒体人宝典”,书中一再强调,随着电报,电视机的普及,一切政治,宗教,教育,都在以娱乐的形式面向大众,所以作者实为呼吁,呼吁一些本来应该以严肃面貌示人的东西,应遵循其特征选择媒介,媒介即隐喻,即认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媒介也会影响内容,甚至影响改变最终结果。

当下,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些问题,在这个信心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无知可以补救,那么把无知当做知识了呢?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那么我们所获得的是娱乐,还是信息?有人说,现在是碎片化的时代,15秒的短视频占据着生活中不多的空闲时间,手指向上滑动屏幕,是全民的统一动作。我们所获得的多是被分成碎片的消息,放下手机你会发现,自己刚才看过的内容全都记不起来了。书中一段话,我印象深刻,“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文化不会因为假信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我们从不是有目的的去刷手机,我们获取了很多消息,但其实对自己来说没有一点用处。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信息行动比是最低的。

作者担心真正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的确,有多少人把一些所谓历史剧中的情节当做历史,并维护他们所认为的,不允许他人有异议。说到历史,我们能说出过去几天发生的事儿,但是对过去60世纪或60年里发生的事情却知之甚少,最可笑的是,会一部分人不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在哪年。历史的消失不需要奥威尔笔下的残酷手段,只需要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术。

借用书中一句话结尾“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的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十三

读此书受两件事推动,其一,前不久由于工作提前看了《青你2》首期的样片,此前我下意识地与过于大众的娱乐保持一定距离,但此次浸入让我于乱花丛中迷了眼,我震惊于商业性或者娱乐性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团体选秀在现阶段几乎象征大众娱乐的顶峰。

其二,在本周《歌手·当打之年》中,周深凭借二次元神曲《达拉崩吧》夺得周冠军,看片段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激情转发,随后心中却涌起一阵悲哀,在一个主打音乐的节目,音乐性在娱乐性前毫无还手之力,是谁的不幸?我试图从本书中找寻答案,本书作者对于印刷机到电视的剖析,加深了我对于媒介之影响的认识,并催化了我对于人类可能在无意识葬送文明活埋自己的忧虑。

即使作者也尝试提出了解决方案,但在我看来皆是不可行的,是对于娱乐这件核武器的小米加步枪式回答。况且,电视娱乐一切的功能尚未消减,互联网这条凶猛万倍的野兽已成功接管牢笼,成为操控一切的老大哥。我们该何去何从,回溯到过去的文字表述时代是否是保守的倒退?人类集体的未来在哪里?我之个体的未来在哪里?对极有可能成为娱乐产业的一砖一瓦的我而言,价值在哪里?又该如何反抗?互联网更是逃不开的媒介,我需要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十四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在前言和第一章里面基本上都已经阐述完毕,剩下的各个章节基本上都在展开了来讲,无外乎是对自己观点的一些论证。我看这本书主要看每一个章节里面最后一两段,相比于前言和第一章带给我的新鲜感,基本上没有太多新意,作者啰里啰嗦举例子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读起来比较乏味,也不是太感兴趣。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前言里面引用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里面的观点: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我们的文化成为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第1章第9页:这本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转的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随着印刷术影响的减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构成公共事务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

总的来说作者推崇印刷术时代,读书给人带来的思维逻辑严谨性,完整性,而反对电视化时代,为了迎合娱乐的需求而过度碎片化,不利于人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维持,反而可能导致退化。

而现在又有了新的命题,因为已经从电视时代转向了互联网时代,更进一步转向了智能手机时代,自媒体时代。信息极大地丰富,人人都是媒介,娱乐化趋势更加明显,普通人的时间和关注力成为争相争夺的资源。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终将沦为各大传媒公司的奴隶,逐渐在他们营造的“娱乐宗教”的氛围中迷失自我!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十五

我可算是看完这本书了,书中各种例子,各种论证论点的讲述真是让我看的犯困。

我是看着这书名才对这书感兴趣的,也是被朋友推荐过来看的。好的是这书并没有让我感到失望,而是开拓了我的眼界,使我对某些事物有了新的看法。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觉得人类的进化都是因为懒,为了更便利才进化的。以至于到现在的这个时代,人们干啥都能足不出户。所以就有很多时间来用以娱乐,在互联网上被诱惑着,看着大量与自己没有关系的垃圾信息,干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常说一个人要自律就能成功,但是在这个充斥着诱惑的时代下,不自律真的只能怪自己意志不坚定吗。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我怀疑我有些人都感觉不到这种痛苦的存在。在这个什么都讲究一个“快”字的时代下,我们已经应接不暇,我们脑子已经很累了。生活已经让我们如此艰难,哪还有什么时间去思考这些那些。

现今各个屏幕都能成我我们发现世界的窗户,但是却也成为了别人眼睛。在一片和谐下,他们监视着我们。资本家们通过各种渠道给我们投放烦人的广告,各种个性推荐,各种恶心人的操作。隐私被人一览无余,听闻可以用大数据测写出一个人,想想真是令人害怕。

以前上学的时候,有老师说过:以后你们上课就可以不用来教室了,上课都是用电子书,授课都是网上授课。这在当时,只是为了调侃差生而已。但是今年却因为疫情把这种调侃变成一种现实,但是当疫情有所好转的时候,有些学校上半年甚至只上一个月的课,也要把学生召回来上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学、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现在很多的东西都变质了。

人类从征服陆地开始,再征服海洋,再征服天空,甚至还要征服外太空。虽说科技在不断进化,但是我怎么感觉还不如不进化,征服外太空不是为了移民外星球吗,而科技的进化,不是因为各国之间的竞争吗。如果各国之间不再竞争,人类也满足也现状,甚至将文明倒退一点,地球是不是就不会这样了呢,现在的时代也不会这样了呢。

我老是在怀念过去,就算我回到过去的时代,也不见得我就会活的多好。

我是抱着把它看完的心态,再来将其标记看过,这算不算是一种娱乐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