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读论语有感(通用18篇)

最新读论语有感(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2:41:05
最新读论语有感(通用18篇)
时间:2023-11-12 22:41:05     小编:XY字客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读论语有感篇一

中国古学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将中国人民从千百年的水生火热之中解救出来。其中儒家学派是我最喜爱的一家学派,它让我受益匪浅。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又名孔夫子,他名丘,字仲尼,山东鲁国人。他可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与弟子编纂的《论语》被流传千百年,将知识以及人间道理向世界各地传播。当翻开一些语文课本,你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这正是世人对孔夫子的赞扬。

在读完《论语》后,我深有体会,其中有几条孔子语录让我铭记在心。

孔夫子知道的知识是多少呢?犹如那滔滔江水吧。

《论语》所带来的道理数之不尽,孔夫子流传的学习精神也不会殆尽。我们应当感谢《论语》带来的知识,更应当感谢孔夫子编纂了这篇千古长论。

读论语有感篇二

妈妈板着脸说:“为什么考不好,是不是又粗心啦!750字作文”这是爸爸在和上海亲戚聊天。可以说,没有他们的领导和人民的团结,就没有现在的我们。到了银梦湖,乘船西行到了"农家乐"那里人人好客,坐在宽敞明丽的楼阁里,阵阵菜香扑鼻来;如今,微笑已融化了阿姨心底里封锁着的坚冰,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微笑还可以使更多的人摆脱烦恼的枷锁,可以使更多人的生活变得阳光灿烂。

整篇课文是针对两个内容的。前三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后三则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一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这则论语教育了我们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宽容的品质。特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告诉我们学了知识就要温习知识,这样学习一定会好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是我经常说的话。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就可凭此当老师了。我们一定要养成预习复习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知识,这样我们也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则,第三是告诉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过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千万不要只知道读书而不知道思考,这样就会迷惑不解。也不要只知道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既要读书,也要思考,这样才是对的。

后三则则是讲学习态度了,那就要看看我们的学习态度端不端正。端正的态度就是学好的关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提的一个问题。说明了孔文子学习好又喜欢学习,不以为向比自己成绩低的人请教看做耻辱。

这种优良的学习态度真值得我学习。这一则是表现学习态度的精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告诉我们,学了知识而不说出来,刻苦钻研不知道疲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这些我哪一点做到了呢!孔子非常谦虚,其实这几点他都有,但是他还是说他没有做到,这是多么谦虚呀!最后一则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几个人同行,其中必有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我们要取长补短,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读论语有感篇三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大致分为7辑。第一辑“课表与课改”,第二辑“教材编写”,第三辑“高考语文”,第四辑“语文教学”,第五辑“研修文化”,第六辑“大学本义”,第七辑“文学生活”,而我最感兴趣且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辑:语文教学。下面就本书第四辑: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谈谈我的读后感。

温儒敏教授提出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该如何定位呢?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带进课堂中。如何实现语用,温儒敏教授建议我们教师让学生自己读,接着老师带着学生边读边把生词和某些难点解决了,并在阅读中很自然地讲解或者穿插讨论课文中的重点。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通常都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了再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读,我发现学生也乐于去读,乐于去说,且很自然地走进了课文,接近作者,理解文本。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为重要的!学生阅读时,我们并不是仅仅口头布置,而是要授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在课堂上,我一般会提问学生: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回答的都千篇一律,让我很疑惑。看了温教授的这篇文章,我明白了:阅读得有提示、得有具体,得有练习。原来我没有教给他们一些方法,而不是笼统的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温儒敏教授提出略读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新的教材中,“精读”改成“教读”,“略读”改成“自读”。“教读”课安排有预习,思考题也比较多,照顾到方法的提示与练习。“自读”课有导读,还有旁批提示,引导学生顺利阅读,理解课文,激发思考。除了“教读”、“自读”,教师还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延伸,这样的语文课才算是成功的。所以温教授建议我们老师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因为扩大阅读量,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需要引起重视。

温儒敏教授认为现在滥用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且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确实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只要手指头动一动,上网百度一下,什么教学资源都有,这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凡事都是有利弊!现在的我们过于依赖多媒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困扰。滥用多媒体会让我们的老师失去自己的个性,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温教授建议老师语文课不用或者少用多媒体,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

“活到老,学到老”,这段时间阅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我受益匪浅。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读论语有感篇四

曾陪着儿子一起去读他们学校组织的《论语》学习班,请来的是同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上课,课上得很精彩,由此让我开始了对《论语》的再接触。大学里曾学习过《论语》,但都没有这次重读体会更深。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当时,既没有电脑,又没有印刷,“书”是在竹简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绳一片片串接起来的。这样,一本《易经》之类的书可能要有几十卷。而孔子经常反复翻阅,以至于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翻断,勤奋学习后又能将所学的化成自己的东西,实践在自己的人生中。这就是他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几乎家家都有书架,人们却不那么爱读书了,有些书都成了摆设,很少有像孔子那样读书如饥似渴,一本书读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孔子学习,要多读书、多实践,继而从中体会到孔子的“悦”——读书带给我们的内心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现在,人们交往绝大多数已经放弃写信,而改用e—mail,而且几秒钟就能把自己想说的话发布到全世界。就算没电脑,打个电话也能迅速地相互取得联系。可在古代,联系远方的`朋友只能用书信,以两千五百年前的条件,信使传递信件的速度与今日相比可想而知。今天交通便利。地上有火车、海里有轮船、天上有飞机。可你想象一下孔子时代人们怎么出行呢?他的朋友要从越国去鲁国拜访他,就需带上足够的干粮、盘缠,赶着驴车,历尽千辛万苦才能见上一面。当孔子见到他久违的好友风尘仆仆来到他家时,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而且其中的“乐”一定不仅在于聚会时的互叙衷肠,它也证明了孔子的德行与声望之高,远方的朋友才会不辞劳苦来看望他。

尤其欣赏《论语·里仁篇》里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意思是说:看见贤能的人,要想着向他们看齐,遇见不贤德的人,要想着相对照地在内心反省自己。能够有向好的、贤德的人学习、看齐的心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真正落实行动可是不容易。生活中有些人会给自己找借口说“我已经尽力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等等。孔子的学生冉求就说过这样的话,于是他就给自己画地为限,不愿再努力进取了。这样看来孔子所说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多么及时和必要啊!它让我们就像照镜子一样,时常观察周围而反省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贤之处,以便及时改正。我想我们身为教师,既要这样去教育学生,更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大家都努力照老夫子所教诲的去做,我想和谐社会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吧。

读论语有感篇五

说起读书来,给别人感觉总是"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种朦朦胧胧的诗意感觉,我记得读红楼梦的时候,贾宝玉也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我觉得这个闲字说的特别好,把这层诗意的窗户纸给捅破了。

以前应科的书生,确实有一些些闲人。尤其是那些"中产阶级"的读书人,他们不误农,不经商,虽专工科考却不那么用心。闲暇之余,偶尔搞个《聊斋志异》谈谈精神恋爱,好不快乐。但是也有些寒门子弟,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如贾岛贾先生,只能写写苦吟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之中,就如贾宝玉这般闲处的并不太多。正经的读书人,有些真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讲究格物致知穷理。而像我等只希望读读专业书,提高下业务能力,能养家糊口的,根本就不入方家之耳目。

闲读书,读闲书,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读书的地点就是花前月下浓荫处,寻一所竹子造起的精舍,点燃一盏青灯红豆,四周一定要清扫的整洁,最好的是布置一些简单的书柜,柜子里的图书不暇是皇皇巨著,还是稗官野史,越多越好。不消雕槛朱窗,不必美酒盛馔,不用丝竹乱耳,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亦佳。

古代的书目讲究经史子集,纪昀等人编辑的《四库全书》也是按照这个系统去整理的。中国的古代文字博大精深,对于习惯用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显得晦涩难懂。所以王国维、章太炎、黄侃之类的国学大家在现代真是寥若星辰。而且现代的书籍业在应用机械后发展的迅速,书籍也远远没有以前那么珍贵,大家对书籍也不那么重视,藏书也都变为了私人对古董文物的收藏,甚至是待价而沽,所以那些如"天一阁""万卷楼"的藏书盛事也不浮于世了。

大话说了一大篇,我们现在转入正题。今天我是第一个给大家读《论语》,所以我选择的是论语的开头——"学而第一".在我的印象中,对孔子总觉得他是个温和的.老者,而且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者。不知道为何,每次提及孔子,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邵珠合。他前几年因病去世了。

学习论语大概在小学四五年级,而且是当时必背的篇章。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而我一个是脑袋笨,再者实在调皮,背诵这几句的时候总是丢三落四,每次都被老师用教杆敲打一顿。后来渐渐地,提起论语,都觉得冷冰冰的,有一些阴影存在了。

作为我们认知的源头,《论语》应该算是我们最早背诵过的正正经经的典籍之一了。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反而觉得有些论语的话儿非常的贴近人心。所以自己也觉得,是时候通通彻彻的读一遍论语了。所以,身边同事说广告人为何读论语,我并不是那种实用主义的立场,我倒觉得如今而立之年读一读《论语》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这段话很简单,习在古代的写法是"習",鸟儿数飞也。学了新鲜的事物,就应该和初飞的鸟儿一样不断地实习,这里的"習"应是指实践的意思。所以孔子是一个务实派,而不是后人对"腐儒"的偏见那样。

第二句,乐在我老家的方言里,是读洛的,我的老师也喜欢读洛。程子说,"说"是内心的,而乐则是由内而外的欢喜。这总让人联想起曹孟德说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欢乐场面。

第三句,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对别人指指点点好像是每个人最常见的根性。我乐于把知识、技艺等与你分享,但你不接受,所以就衍生出许多的不满和愤懑来。而这种乐于及人,不知不愠绝对需要君子的那种坦荡的胸襟和德行。

至于此,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对"为学"的一番善言。而我今天读这一篇,反而觉得这三句,更像是孔子对我们一生的训诫。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人在年轻时,就要多学习多实践。而在中年,更多的任务应该在于去结交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扩大自己看待事物的视野,从而做一番自己喜欢而且利于社会的事业。而年老之时,则更需要阔达的气度起理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的道理,去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和培养年轻的一代,去关照自身,达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共融。

当然了,以上也只是我独断的片言只字。孔子是伟人,每个人都孔子的教诲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读论语有感篇六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这一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学会轻身外之物,才能强心灵之轻而永得愉悦,终生无悔,于政于事业是一种莫大的得益。也把那些对身外之物看的很重,而怕失去怕得不到的人称之为“鄙夫”,即被鄙视之人,小人也。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与事君也与哉”,可以重用呢?最后的结论是不可能应重用。

这种“鄙夫”对得到利益或权利非常看重,怕失去;对未得到的利益或权利,怕得不到。在这种心态下,“鄙夫”“无所不至”,就会不择手段地想得到未得到的,千方百计地维护既得的。在这种“不择手段”与“千方百计”中,其围绕的中心是“自己”,并不是“他人”;是“局部”而非“大局”。你说这样的人能够“与事君也与哉”?能够于政于事业有莫大的帮助吗?当然是不可能。“鄙夫”做事,即使有利于政于事业,也是自己先得益得大益。他决不会无故耗费心血地去换来自己的小益,更不可能白忙乎而自己一无所得。

当然,同这样的`“鄙夫”共事相交,就得多留几个心眼,要谨慎。我们虽不应存害他之心,去阻挡他,但也得防范一下这种“鄙夫”的“无所不至”。也许你的见解不同于他,他就会与你不利。

如今社会,这样的人更是比皆是,政界如此,商界如此,甚至于艺术界也在有这样的人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更有甚者是好多少年朋友,也因利益问题成为“鄙夫”,呜呼!

读论语有感篇七

汲取先贤智慧,铺就成功阶梯。论语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书,它是修德立身之学,是做人处事的经典。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讲的每一个道理和智慧,给与我们每一个忠告和提醒,仿佛就是针对我们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让我们知行合一。

南怀瑾先生说,论语这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入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缺乏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立了基础,阅读论语这本国学经典,也就是我们在和先圣先贤在对话,让我们的生命层次不断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问题,包容万物,保罗万象。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对远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读论语,开启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内观,大格局,不断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让正向的能量不断加强,让缺点和不足不断的减弱变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阶层和位置的,认清自己的阶层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阶层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责权利运行规则。

每天所思、所坚持不懈的遵循论语中的三基点:愿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进,每天所思,坚持不懈的杜绝坏习惯,愿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读论语是国学入门的基础,方向正确,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能最终开启智慧印记,让自己优秀成长,敬业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读论语有感篇八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今天我喜欢这一句话,感觉孔子说的很有道理,对自己也有帮助,而且还可以在平常通过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并加以反省。

在这句话中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个字耻,这个字的意思是羞愧,惭愧,指有缺点但是未能尽责而感到羞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给我的第一感受和懂得的道理是:不要把决心下在嘴皮子上,而是要付出真实的行动,就像孔子说的,说的多而做得少的人,君子认为这是很耻辱的。我也把这句话当做我的座右铭,这也让我反省了以前每次考完试后在作文里下的决心,可最后碌碌无为一个月过去了,期中考试来临了,可这次结果又让人失落,于是再一次下定决心期末要考好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下次用实力来证明自己。这样一系列的话相信大家都见过、读过也听过,但是毕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承诺的很好,结果啪啪打脸,这些也都是我之前的老路,也用自嘲的一种方式来告诫大家要靠行动去证明自己,而不是嘴上说的那么简单。

也许当你努力去想奋斗时,会被某些人翻出以前的旧历史来打击你,给你泼凉水,但是请一定不要气馁,因为通往成功的路没有哪一条很通畅,都要经历磨难,只有经过风雨才能有阳光出现,而且努力分解开来拼成的是成功二字,也让我们知道努力背后是成功,决心背后要靠行动,我们一定要少说多做就如孔子所说,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读论语有感篇九

学习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书中占有较多比例。在读完《论语》后,孔子告诉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对学习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学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我们要学习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不仅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际关系出现较多矛盾。

二、为何学?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告诉我们: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变成“六蔽”。由此可见,学习的意义非凡!

三、何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的知识,可以成为其中的老师。我们可采取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知识后,及时的温故,及时的思考,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也是很危险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深体会和牢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学习型社会中,不但要求我们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告诉我们: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方能成为好学之人。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难题时,要不耻下问。而不是以韩愈《师说》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学的人。

学习,不是空乏的获取知识,而是用知识去充实自己,推动成功。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认为,思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而思,思而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读论语有感篇十

近来,我们学校开始了“好书漂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读了很多有益的书,其中最喜欢《论语》这本书。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

书本里面写了许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写“孔子学琴”,孔子从小刻苦好学,他向鲁国大师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几天,大师都很满意了,但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掌握技巧,又过了几天,孔子已经把这首曲子弹得如行云流水般动听了,可孔子还是觉得曲子的.道理没有理会。读到这里,我觉得孔子很专心学琴,没有浪费时间,他整个人都沉醉在音乐当中。

当我继续读下去,我知道孔子把这首曲子奏得跌宕起伏了,可以学新的曲子。但他还没体会作者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经过不断练习,终于有一天,他从曲子里感受到了作曲者,就是周文王。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之后,不要骄傲自满,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事,都要用专心致志、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还要不懂就问。孔子勤学好问,对事情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论语有感篇十一

在此之中,最重要的是讲道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敬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怨而友其人"对呀!人没有了道义,还会有朋友吗?孔子最看中精神价值。他说:"见利思义"把"义"放在"利"上,把精神放在物欲之上。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把对道的追求,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他以救世为己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人能弘道",为了行道,他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

人不但要讲道义还要讲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爱人",这是"仁"的重要内涵之一.他认为一个人的爱心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年少时在家中救应该爱父母兄弟;长大了进入社会要爱他人,"仁"的最高境界则是爱广大人民"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

论语一本教会我做人的书,它将伴随我走向人生的每一步.

读论语有感篇十二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据字典中的解释,上面这则中的“纲”指的是拉网的.总绳;弋指用带绳的箭射鸟。故其说的是:孔子钓鱼,但不用鱼网网鱼;用箭射鸟,但不射已经归巢的鸟。有人说,这是虚伪,既然要捉鱼,那用网捕和用鱼竿钓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其实和上面讲的“文”和“质”是同一个问题。“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看似是一些陈腐的框框条条,其实这是“文”的表现。即便猎取也是有度而有原则的。我不大相信一个信手残害生灵而内心不感到丝毫不忍的人能有什么好的“质”。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我是不太赞同的。

读论语有感篇十三

论语之美,美在斯文,美在斯人。读《论语之美》,领悟到孔子的博学多识与深邃思想,一直沉浸在对孔子的崇拜欣赏中。从片面的点滴认识到系统的整体理解,有了层次的提高与质量的飞跃。每次的阅读,都会产生醍醐灌顶的顿悟。孔子思想,犹如一股清泉,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隧道”而历久弥新。

在第二章中,“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疲倦。这是孔子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大教育家的两个最基本的优点和特点。

“学而不厌”,指的是对自己。一个“学”字,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学而不厌,贵在“不厌”,不厌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境界,一种“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欢歌前行。

孔子强调:学习要“学而能化”,“学而能通”,“不当书呆子,不学死知识”,要化知识为智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博学、笃行、慎思、明辨”,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时至今日,难道不是至理名言、励志名句吗?对一个善于学习的心灵而言,人人是可学的老师,处处是可学的良机。

学习,不只是手和眼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心的功夫。无论学习什么,不仅要学其形,更要得其精神和灵魂,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使其“隔行不隔理”。学无止境,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在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使身心不断臻于新的境界。当今时代,我们必须终身重视学习,才能具备广博的知识底蕴,进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三人行必有吾师”,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谆谆教诲,也是鞭策我们勤奋好学的座右铭。

诲人不倦,指的是对学生。难点便是“不倦”二字。不倦的动力来自对学生无私的关爱与对教育执着的信念。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个体,只有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跟不上了,那是因为他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脱节,尤其是在数学学习方面,更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天长日久,孩子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么想融化这个大雪球非一朝一夕之功力,更要诲人不倦,耐心施教,既要帮孩子拾起以前丢下的芝麻,又要指导他们拣起现在的西瓜。西瓜与芝麻要兼得,必须在西瓜与芝麻之间搭建知识与情感的桥梁。

有了孔子,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他教无定所学无常师,山巅、水涯、居所、路途等,都是他传道授业的良好所在。孔子的“有教无类”,使文化的传承重心得以由官府转移到民间。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

学而不厌,乐以忘忧,孔子集为大成;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孔子培育七十二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谆谆教诲,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教书育人,终身学习的精彩解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们要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

《论语之美》语言朴实,含蓄隽永,简洁凝练。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与思想来源。孔子学说,在一步步引导着我们走向成功,收获智慧,创造诗意,把心灵修炼成一轮明月,从而光照乾坤。

读论语有感篇十四

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洁。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让为主,亲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实无欺,做事周而不比。贫而乐,富而好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对国家的热忱之心吧。古有陶潜范仲淹,今有鲁迅李大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待敌人横眉冷对,掀起复兴的革命。对待民众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澜。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为了大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于自身的修养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对理想的追求。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所以,就请你停下疾行的脚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那份纯真、那份快乐,去寻找真正的理想吧!

读论语有感篇十五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国学名著——《论语》。其中,我对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传不习乎?”感触颇深。

我认为曾子说得非常正确!的确,既然是为别人做事,那么我们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朋友之间要讲诚信,不能搞阴谋诡计;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如果不复习的话,会前记后忘,这样是学不好的。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标准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们传诵。三国时期,蜀国战败,刘备病逝,刘备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请诸葛亮来辅佐他的儿子。诸葛亮不负刘备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光复汉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说话算数,从不反悔,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温故而知新。他读书的方法有点奇怪,他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一点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绉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总会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新的收获,新的认识。

三省吾身,是古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取得成功。我们应该多多学习古人的优点,传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使我们的言行永远不败于古人。

读论语有感篇十六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读论语有感篇十七

两个孤独的生命面临着危险的境地,它们如果放弃的话,将立刻腐烂变为土壤,不再拥有那充满活力迎接阳光的生命了。甲种子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它说:“我们已经被运送到了这无光的地方,不会有生存的希望了,认命吧,比现在在这儿挣扎好受一些的。”而乙种子却说:“虽然我们生来是默默无闻的种子,但我们应该努力实现自己作为种子的.价值,让我们的生命多姿多彩,虽然现在身陷绝境,我相信,一定会有机会见到阳光的。”后来,甲种子消融在泥土里。

运货的车来了,把乙种子运到了户外,乙种子便成长了。长出了油绿的叶子,开出了满树的繁花,引来了成群的蜂蝶。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自己,虽然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是很优秀,老师曾说过;无论在多么寒冷的冬天,与严寒抗争到底的永远只有松柏,它们的坚强和坚持让它们成为冬天里唯一的绿色,是金子,最终会发光。我相信只要我自己拼搏向上,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蜡烛虽然生命短暂,但它的一生却因追求而发光,为人类提供了光明,力争使自己着的更亮,甚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停止,这与乙种子的精神多像!乙种子的精神让我心动,更加值得我学习。我相信追求不断,成功则会不断,我将坚持到最后一刻!

读论语有感篇十八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本章里孔子解答了怎样做个好学君子这一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求学应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不仅仅为了吃饱饭和睡舒服,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做事勤勉。

孔子认可的是为己之学,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才能学问才是我们求学的目的。今天,我们都在讨论首先是做好人,其次才是增长学问能力。学习不仅是为了三餐温饱,而是有更高尚的追求,教师要传授学生知识,就必须使自己有更高的学识,而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保证自己本身的知识不枯竭,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