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游西安博物馆 云游西安博物馆心得体会(汇总13篇)

最新游西安博物馆 云游西安博物馆心得体会(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21:52:06
最新游西安博物馆 云游西安博物馆心得体会(汇总13篇)
时间:2023-10-27 21:52:06     小编:影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游西安博物馆篇一

第一段:引入云游西安博物馆的背景和目的(15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尤其在疫情期间,它为无法亲临现场的游客提供了一种便捷与安全的参观博物馆的方式。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怀着对西安文化的向往,决定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来进行一次虚拟的参观,以满足我的好奇心并丰富我的文化知识。

第二段:成果展示与感受(250字)

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我得以虚拟参观了西安历史文化的瑰宝。首先,我看到了秦始皇兵马俑,那壮观的阵势让我不禁震撼。在虚拟导游的带领下,我了解到每尊兵马俑都具有独特的表情和服饰,它们的存在着活生生的历史。接着,我参观了唐代的大雁塔,虽然只是通过云游,却依然可以欣赏到大雁塔内精美的壁画与佛像,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此外,我还参观了西安古城墙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些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西安悠久历史的厚重。

第三段: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优点(25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优点在于它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无需考虑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此外,云游西安博物馆还提供了丰富的展览内容,使观众可以轻松了解西安的历史和文化,而且云游过程中导游还会解说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的详细信息,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展品。此外,虚拟体验还能够让人们深入了解历史细节,例如通过放大镜观察细节、虚拟还原过去的场景等,这些都是传统参观无法实现的。

第四段: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250字)

虽然云游西安博物馆带给我们许多便捷和乐趣,但它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云游无法真正代替亲身参观的体验,无法感受到真实的空气、氛围和文物的质感。此外,云游也无法解答观众的个性化问题和提供实时的互动体验。为了进一步提升云游的体验,可以在虚拟导游中加入更多的人性化的互动功能,例如观众可以与导游进行在线交流,以及添加一些VR等高科技手段,提供更加逼真的体验。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300字)

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的虚拟体验,我对西安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云游无法取代亲身参观的魅力,但它的便利性和丰富性使得参观博物馆的门槛降低,为更多的人带来了文化的启迪和艺术的欣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对云游西安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将会越来越完善,为人们呈现出更为真实和立体的博物馆体验。同时,我也期待有机会能够亲自到西安博物馆参观,体验真实的历史魅力。总之,云游西安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使得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加普及和便捷。

游西安博物馆篇二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两侧。

唐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铜铸造,重约6吨。钟身为三格,最顶端蹲有蒲牢,钟身分别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凤凰、狮、牛、鹤等纹饰及32枚钟乳,既装饰了钟表,又起到调节音韵的作用。钟身正面铸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书的骈体铭文292字,是李旦书法仅遗于世的绝少手笔。景云钟的钟声悦耳动听,浑厚悠扬,咱们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钟声就是用景云钟录制的。

我左手边是另一件国宝级文物,大夏石马。大夏是少数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0xx年,由于当时的战乱,大夏国遗留下来的文物极其稀少。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巨石马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现在请大家看远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便是《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陈放的《开成石经》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而得名。《开成石经》包括了《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论语》;《尔雅》等12部儒家经典作品。。《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在唐代印刷术还部是很发达,为了避免传抄的错误,唐文宗就下令将它们刻在了石碑上,供人们校对。

在阅读了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一部巨作之后,我们将进入第二陈列室进行参观。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1620xx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颜真卿书写的《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纪念他的父亲而立的家庙碑,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的世袭与功业。仅从文中“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颜氏家族的兴盛和荣耀,《多宝塔碑》是颜体早期的代表,《颜氏家庙碑》则是颜体不如辉煌与成熟的杰作。 还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我们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里陈列着汉魏至唐宋的各种书体名碑,其中包括篆,隶,行,草等5种书体,如汉代《曹全碑》《仙人唐公房碑》唐代张旭和怀素草书的《

千字文

》,唐徽宗的《大观圣作之碑》等。《曹全碑》是我国现存汉碑中汉隶的精品,为国家级文物,碑石刻于东汉晚期,是百姓和官吏为纪念东汉灵帝时陕西合阳县令曹全而集资修建。碑文记载曹全曾随军征战,战功显赫,主政合阳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在碑石上还刻有捐钱的花名册。《曹全碑》的书法扁平匀整,清丽流畅,自然典雅,秀美飞动,不仅是汉隶中婉约的代表,更是汉碑中的精妙之品。

第四展示主要成列史料名碑,这些碑石记述了明清两代陕西人名的苦难生活和奋起反战的历史事实,并保存了地理绘画等材料,其中有《黄庭坚诗碑》、《太极全图》、《达摩东渡图》、《达摩面壁》、《集字魁星点斗图》等等。《集字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按马德昭所画,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品取士,每经首选一成为“魁”。“魁”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对学府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求金榜提名。碑上刻的形象是鬼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于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唐宋时期,皇宫大殿前置有石板,上雕龙和鳌的图案,考中进士站在台阶下迎榜,而状元则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 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意思是只有按照儒家这个修养标准去努力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朋友们,由于时间问题,第五第六展厅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石刻艺术。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他征战时骑的六匹骏马,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并于唐贞观年间十年完成。唐太宗亲自为每匹马写出赞语,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踻”1920xx年被美国文物贩子盗走,现存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特勒骠”、“青雕”、“什伐赤”、“白蹄乌”也在1920xx年的一个夜晚被切割成块,准备装箱盗运,幸好被拦截了下来,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这四匹真品。四骏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它们身上,即记载着历史的辉煌,也记载着历史的耻辱。

参观了陵墓石刻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宗教石刻。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而佛教也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从而开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漫长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佛教风行,也就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水平的不断精进。最后我们看到的这件雕像是唐代雕刻的老君像,是当年安禄山为讨好玄宗李隆基特命人在幽州范阳以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汉白玉雕像,它原立于骊山华清宫的老君殿里,是盛唐时期顶礼膜拜的道教造像,老君身穿开领道袍,正襟危坐于石台上,神情庄严雍容,面相丰颐恬静。底座三层,上面刻有变形的牡丹花和莲花图案,老君像的塑造不仅是统治者政治目的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盛唐时期恢弘的气势。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到次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3

页,当前第

2

1

2

3

游西安博物馆篇三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世界知名的秦岭山脉之中的博物馆,是一个容纳了数百件珍贵历史文物和文化展品的地方。半坡博物馆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建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有9座展馆,共分为9个主题展馆和4个特别展览馆,展品覆盖了中国封建时代、民间艺术、革命文化、战争历史等诸多领域。在参观半坡博物馆之后,我被这个博物馆的高度和广度所震撼,更被其中展示的珍贵文物所感动。

段落二:半坡博物馆的展厅设计是非常用心的

半坡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十分用心,每个展厅都极具特色,展品之间相互呼应,引人入胜。特别是半坡博物馆的展馆里,每件文物的位置都被精心设计,造型精美,色彩协调,营造出了独特的基调,让人仿佛已经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历史风雨飘摇的岁月之中。

段落三:半坡博物馆的文物展示让人咋舌

半坡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艺术品是古老的文明遗产,辉煌的历史遗产,也是文化艺术之间的完美结合。有许多文物和艺术品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些文物展品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个性和变迁脉络,每个展品都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引领我们想到那些古老的时光和历史的沧桑,半坡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以其精美的品质,生动的展示,以及全面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我们不曾知道的历史故事。

段落四:博物馆的人文气息也是非常浓厚的

博物馆不仅仅是陈列丰富文化艺术藏品的地方,更重要的还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在半坡博物馆参观,除了古典文物的清丽历史绘影外,还散发着人文的气息。那些展厅内的人文背景板介绍,感情丰富的诗歌引用,和贴近生活,最为接地气的“谈话”。 这样的布局和表现形式不仅使游客在视觉和知识上得到充分的满足,还增添了我们的情感体验。

段落五:半坡博物馆的参观让人受益匪浅

通过对半坡博物馆的参观,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千年文明的宏伟和深厚,还学习到了很多新的历史知识。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文物的学问、艺术中的美丽,以及历史中的战火与悲壮,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半坡博物馆展现出的人文情怀更加丰富了游客的感受,让参观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了更多的思考。总之,参观半坡博物馆收获非常多,我深深感到了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也对中国现在的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游西安博物馆篇四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石质书库,它之所以叫碑林,是因为它里面碑石如林,小编收集了西安碑林博物馆

作文

,欢迎阅读。

今天我参观了被誉为“文化历史宝库”“书法艺术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它是由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馆组成的专题性博物馆。肃穆庄严的西安孔庙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刻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最令我震撼的还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圣殿—碑林。

来到碑林,我犹如置身于碑的森林。走过一间间藏室,仰望着一座座碑石上的文字,我仿佛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九百多年前开始,一代代有识之士为使碑石文化不被人们遗忘,他们耗尽心血集藏石碑,并竭尽全力保护它们不受战火的摧残,才有了今天恢宏的碑林。从秦篆汉隶到魏碑,唐宋明清诸多大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真迹,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样的大师。

看完了这么多的碑石,最令我难忘的还要数“开成石经”。有人说:“如果将碑的历史比做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那么‘开成石经’便是它的源头。”“开成石经”共刻114石,每石高约2米,均双面刻字,共计228面。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等十二部历史巨著,共计160卷,65万字,有着“石质图书馆”之美誉。讲解员告诉我们,在开成二年时,印刷术还不够发达,当时的学子没有教科书,他们只能相互借书来抄。皇上知道后,害怕这些学子出现传抄的错误,于是命人将这些知识无误的刻在石碑上,供那些学子去抄。

在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讲解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文字变迁,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写法就与现在不同,原来的“光”字上面是一个“火”,下面是一个“儿”,是一个十分形象的象形字,而现代的“光”字上面是一个“小”,下面是一个“兀”,它已完全没有象形字的特点和意义。

石碑上的汉字告诉我,古人用最软的笔写出了最硬的字,顶天立地、落落大方,而现代人在电脑出现以后,动手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写一笔好字的人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要将中国文字的艺术传承下去。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石质书库,它之所以叫碑林,是因为它里面碑石如林,藏石达3500余件。

碑林里,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台孝经碑》,这块碑是由唐玄宗亲笔书写并注释的。它形式独特,四面都刻字,碑冠刻的是青龙腾空,它还有三层碑座,每一层都都刻有精美的图案。那石碑上都画上了一个个格子,格子里是用楷书工工整整的刻上了每一个字,格子旁边的小字是对该字的注释。可以看出,唐玄宗对这种所谓的小事都这么认真,真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接下来我们去的是7个大型石碑展室,展室里的石碑不仅造型百出,碑上记录的事也是五花八门,不仅有李斯、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的杰作,还有文字游戏《画里藏字》碑,乍一看,是一幅漂亮的竹子,可走近仔细看,却是一个个字,还是一首诗呢!画即是字,字即是画,字画合一。更有的碑刻的是地图,图上“每六寸折地一里”标注得清清楚楚。当时没有测量仪器,地图还能画的如此精准,真是不可思议。

我们最后去的一个展室里的碑全是原来放在国子监给学生作范本,用处类似于现在

字典

一样的碑。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些碑,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印刷术,学生们的课本都是他们自己用手抄出来的,你抄,我抄,他抄,难免会有些笔误。有了这样一个范本,学生们有了一个校对的地方。这块碑上,用正楷端端正正地刻上每一个字,字字都工整准确,让人肃然起敬。

走出博物馆,可我的心还在那一块块碑、一个个字前。这次参观,使我认识到了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奇葩,字写的好,不仅是看起来美,更是为了准确地传递信息。通过这次参观,端正了我写字的态度,教会了我怎样把字写好,树立了我写好字的信念。

我爱西安碑林博物馆!

游西安博物馆篇五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石刻艺术馆

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20xx年,"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xx多年。

孔庙

西安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20xx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多为明清建筑。

第xx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

11月16日,"第xx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东西临展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日本临书作品97件(组),是从五百多件临帖书法作品中评选出的优秀获奖作品,包涵了真草隶篆各种书体。

碑林石刻艺术室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第一展室

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0xx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了"三绝碑"。

第三展室

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

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第五展室

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展室

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

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游西安博物馆篇六

各位游客:

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接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 52字,最初只有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颜真卿不但书法潇洒流畅,为人也是坚贞不移,刚正不阿。《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作品,代表了他早期风格,。《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写的,书法造诣到达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请大家看这边的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也是我们碑林“最贵”的一块碑了。怀仁和尚将王羲之的墨迹集合而成。他以唐太宗能为玄奘撰写纪念碑文深以为荣,由因唐太宗特别推崇东晋王羲之的行草书,于是他就从300年前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搜集字句,为了补齐所缺的字,他不惜在全国张榜重金征集,前后花了24年,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因此,集字碑也称“千金碑”。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陈列室,它主要向人们介绍书法的演变史。在这一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汉代到宋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源流的书体碑石。大家可以通过比较,来领悟书法的发展演变脉络。

大家看这通曹全碑它是我国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也是汉隶的精品。是陕西合阳县县令曹权集资修建的。它体现了我国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蚕不双涉,燕不双飞”。也是国宝级文物。接下来大家来看这两通碑,分别是张旭的《肚痛帖》和怀素的《千字文碑》,他们是草书的代表作品,狂草,即狂放的草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张旭他为人豪爽,嗜酒如命,经常喝的是酩酊大醉,酒醉之后为求尽兴竟然用自己的头发蘸墨来写字,疯疯癫癫的,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张癫”。而千字文就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四字一句对偶压韵,便于记忆是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

穿过着道门我们就来到了第4陈列室。再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块比较有趣味的碑石。大家看这是清代马德昭《魁星点斗图》此图以儒家修养的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鳖”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鳖斗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是文字游戏之作。

清《关帝侍竹图》图中有一竿风竹和一竿雨竹,仔细看此图由竹叶组成五言绝句一首:“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此诗图实为当时文人附会关羽而拼组的文字游戏之作。

最后,在后面的3个展厅当中,主要展出了一些宋代至清代时期之间的一些诗文碑石。大家可以参观一下。

各位游客我们碑林博物馆不仅是因为“碑石如林“而著名。而且它的石刻艺术也是驰名海内外的。接下来我们来到的便是石刻艺术博物馆了,石刻艺术博物馆建于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

由于时间关系再这里我只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两个石刻艺术的代表作昭陵六骏和老君像。

昭陵六骏,相传由著名的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仪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场景。它们分别是(白蹄乌,特勤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由于他们过分的精美,其中飒露紫和拳毛瓜两骏马石刻于9 4年被以美国人勾结封建军阀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六骏经过了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他们的造型依旧健美,神态逼真,是唐代杰出的艺术珍品之一。

老君像,这座老君像原来位于西安郦山的老君殿,老君既老子,他是道教的创始人,当时统治阶级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推崇道教封老子为创始人。据说这座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李聋基让人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采用了圆雕的手法,既细致入微有自然生动,也是属于国宝级文物。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到次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游西安博物馆篇七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游西安博物馆篇八

各位游客,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x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颜真卿不但书法潇洒流畅,为人也是坚贞不移,刚正不阿。《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作品,代表了他早期风格,。《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写的,书法造诣到达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请大家看这边的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也是我们碑林“最贵”的一块碑了。怀仁和尚将王羲之的墨迹集合而成。他以唐太宗能为玄奘撰写纪念碑文深以为荣,由因唐太宗特别推崇东晋王羲之的行草书,于是他就从32019年前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搜集字句,为了补齐所缺的字,他不惜在全国张榜重金征集,前后花了24年,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因此,集字碑也称“千金碑”。

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陈列室,它主要向人们介绍书法的演变史。在这一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汉代到宋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源流的书体碑石。大家可以通过比较,来领悟书法的发展演变脉络。

大家看这通曹全碑它是我国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也是汉隶的精品。是陕西合阳县县令曹权集资修建的。它体现了我国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蚕不双涉,燕不双飞”。也是国宝级文物。

接下来大家来看这两通碑,分别是张旭的《肚痛帖》和怀素的《

千字文

碑》,他们是草书的代表作品,狂草,即狂放的草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张旭他为人豪爽,嗜酒如命,经常喝的是酩酊大醉,酒醉之后为求尽兴竟然用自己的头发蘸墨来写字,疯疯癫癫的,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张癫”。而千字文就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四字一句对偶压韵,便于记忆是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

穿过着道门我们就来到了第4陈列室。再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块比较有趣味的碑石。大家看这是清代马德昭《魁星点斗图》此图以儒家修养的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鳖”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鳖斗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是文字游戏之作。

清《关帝侍竹图》图中有一竿风竹和一竿雨竹,仔细看此图由竹叶组成五言绝句一首:“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此诗图实为当时文人附会关羽而拼组的文字游戏之作。

最后,在后面的3个展厅当中,主要展出了一些宋代至清代时期之间的一些诗文碑石。大家可以参观一下。

各位游客我们碑林博物馆不仅是因为“碑石如林“而著名。而且它的石刻艺术也是驰名海内外的。接下来我们来到的便是石刻艺术博物馆了,石刻艺术博物馆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

由于时间关系再这里我只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两个石刻艺术的代表作昭陵六骏和老君像。

昭陵六骏,相传由著名的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仪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场景。它们分别是(白蹄乌,特勤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由于他们过分的精美,其中飒露紫和拳毛瓜两骏马石刻于192019年被以美国人勾结封建军阀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六骏经过了1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他们的造型依旧健美,神态逼真,是唐代杰出的艺术珍品之一。

老君像,这座老君像原来位于西安郦山的老君殿,老君既老子,他是道教的创始人,当时统治阶级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推崇道教封老子为创始人。据说这座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李聋基让人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采用了圆雕的手法,既细致入微有自然生动,也是属于国宝级文物。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到次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游西安博物馆篇九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一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二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两侧。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三

国庆长假,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了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距今已有930年的悠久历史,以碑石荟萃而著称。碑林馆藏宏富,总藏石4000余方,碑石时代序列完整,被誉为“历史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殿堂”。碑刻的.种类齐全,书体完备,真草篆隶行均有,居中国古代碑石收藏之冠。

当我面对一件件书法名作,讲解者清脆的声调会帮你更深刻地理解原作的精神;走在古代碑碣刻石之间,讲解者郎朗的诵读声,会引发内心的怀古幽思。观赏一件件碑刻碣石,听着讲解就像聆听一场精彩的演说,听那些关于哲思、书法、博物一系列娓娓动听的故事。面对丰碑碣石,仿佛与古人对话,与先贤交流,如同一树花,增一瓣香,润一片心,使人们的视野愈加开阔,想象更加丰富斑斓。它展现的不仅是古与今的融合,师与生的融洽,更是心与神的融汇,思与行的融化。

碑林,中华文明的寄托!我爱碑林,我爱我的祖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