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游西安博物馆篇一
第一段:引入云游西安博物馆的背景和目的(15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尤其在疫情期间,它为无法亲临现场的游客提供了一种便捷与安全的参观博物馆的方式。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怀着对西安文化的向往,决定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来进行一次虚拟的参观,以满足我的好奇心并丰富我的文化知识。
第二段:成果展示与感受(250字)
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我得以虚拟参观了西安历史文化的瑰宝。首先,我看到了秦始皇兵马俑,那壮观的阵势让我不禁震撼。在虚拟导游的带领下,我了解到每尊兵马俑都具有独特的表情和服饰,它们的存在着活生生的历史。接着,我参观了唐代的大雁塔,虽然只是通过云游,却依然可以欣赏到大雁塔内精美的壁画与佛像,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此外,我还参观了西安古城墙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些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西安悠久历史的厚重。
第三段: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优点(25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优点在于它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无需考虑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此外,云游西安博物馆还提供了丰富的展览内容,使观众可以轻松了解西安的历史和文化,而且云游过程中导游还会解说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的详细信息,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展品。此外,虚拟体验还能够让人们深入了解历史细节,例如通过放大镜观察细节、虚拟还原过去的场景等,这些都是传统参观无法实现的。
第四段: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250字)
虽然云游西安博物馆带给我们许多便捷和乐趣,但它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云游无法真正代替亲身参观的体验,无法感受到真实的空气、氛围和文物的质感。此外,云游也无法解答观众的个性化问题和提供实时的互动体验。为了进一步提升云游的体验,可以在虚拟导游中加入更多的人性化的互动功能,例如观众可以与导游进行在线交流,以及添加一些VR等高科技手段,提供更加逼真的体验。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300字)
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的虚拟体验,我对西安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云游无法取代亲身参观的魅力,但它的便利性和丰富性使得参观博物馆的门槛降低,为更多的人带来了文化的启迪和艺术的欣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对云游西安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将会越来越完善,为人们呈现出更为真实和立体的博物馆体验。同时,我也期待有机会能够亲自到西安博物馆参观,体验真实的历史魅力。总之,云游西安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使得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加普及和便捷。
游西安博物馆篇二
西安博物馆是位于中国西安市的一座重要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我有幸在最近一次参观西安博物馆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写生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西安博物馆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感。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博物馆的魅力
西安博物馆位于历史悠久的大唐芙蓉园内,占地面积广阔,建筑气势恢宏。进入博物馆一楼大厅,展览室布置得庄重高雅,让人感受到一股深沉的历史气息。走进展厅,我的目光被展厅中璀璨的文物所吸引。在这里,我看到了大量的陶瓷器、青铜器以及绘画作品等,这些文物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而在第二楼的展览厅里,我又看到了大量关于丝绸之路的展品,这些展品记录了西安城市的繁华和国际交流的历史。这些展品无不展示了中国乃至全球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和多样性,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第二段:西安博物馆的厚重历史感
在西安博物馆,我看到了很多让我感动的文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展示的陶瓷器。这些陶瓷器在色彩、造型以及工艺方面都展现出了千百年来中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我特别被一件汉代青瓷瓶所吸引,它的釉色融合了绿、蓝、紫等多种颜色,令人赞叹不已。此外,西安博物馆还展示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无论是在造型还是纹饰上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高度发展。这些文物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厚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第三段:西安博物馆的艺术品鉴赏
除了历史文物外,西安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艺术品。在绘画展厅,我看到了众多中国古代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构图、笔墨还是色彩运用上,都展现出了中国绘画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在所展示的民国时期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中国绘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和变革。此外,在西安博物馆还有一些特展,包括当代艺术品展示,这些作品体现了现代艺术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理念。通过观摩这些艺术品,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与人的生活、社会和心灵的关联。
第四段:写生活动的收获
在西安博物馆进行写生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当我坐在博物馆内写生时,我能够更加专注地观察文物的细节和特点。通过描绘文物的形状、纹饰和色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文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此外,写生活动也提升了我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观察和描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捕捉事物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了自己的绘画水平。
第五段:西安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西安博物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所,它不仅仅是一座文物陈列馆,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博物馆,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历史和艺术的知识。博物馆内的解说员也给我提供了宝贵的解读和指导。除此之外,西安博物馆还举办了各类讲座、讲解活动,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和观众前来交流和学习。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我深刻地意识到,博物馆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人们接触历史、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参观西安博物馆进行写生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通过这次活动深深感受到了西安博物馆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从中了解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提升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创作能力,并认识到了博物馆的教育意义。这次经历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游西安博物馆篇三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一个座落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现代化博物馆,其展览主题是关于远古时期的人类和文明的发展。我有幸在最近一次旅行中参观了这个博物馆,并收获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深刻的感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游览心得,以及对西安半坡博物馆独特魅力的体会。
第一段:博物馆设计的吸引力
首先,我被西安半坡博物馆设计的吸引力所打动。博物馆建筑的外观是现代派的极简主义,黑色墙面和玻璃外墙的混搭展示了一种现代感和未来感。此外,内部的设计也非常出色,除了标准的陈列柜与展台之外,各种科技的运用十分新颖,例如可穿戴式设备用于解释每个展览区的发展情况和技术演进。这一细节使游客对每件展品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段:收藏的丰富性
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展品十分丰富,让我对史前时期的人类和历史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人类迁移、文化厚重、古代工具和断代等方面。博物馆的展览向游客展示了史前人类的起源独立起源的历史。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变迁以及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无论是大小的展品,都带给我许多新奇的知识和体验。
第三段:博物馆的舒适感
西安半坡博物馆给人的舒适感十分强烈。博物馆内部空气流通,灯光温和,配以轻柔的乐曲和背景音效营造了一个宁静的氛围。此外,干净整洁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让参观者可以高度集中并感受到博物馆内部的设计之美。因此,探索博物馆可以得到极大的舒适感,这也为我带来了深度的学习体验。
第四段:交互式的展览和认知功效
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展览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和认知效果。博物馆的科技与现代化元素充分运用,不仅是为陈列和展示展品,同时也是为了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例如,博物馆设置了虚拟现实导览设备和数字化展览,有一个非常先进的多媒体体验区,这些先进的设备都让我犹如置身于文化遗产之中。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总之,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一次非常值得的经历。我从陈列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设计和展览的魅力。这也激发了我探索其他文化和博物馆,以进一步扩展我的认知。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希望博物馆能更好地继承和创新传统,在融入现代科技和文化元素的同时,更好的传递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观。
游西安博物馆篇四
第四展示主要成列史料名碑,这些碑石记述了明清两代陕西人名的苦难生活和奋起反战的历史事实,并保存了地理绘画等材料,其中有《黄庭坚诗碑》、《太极全图》、《达摩东渡图》、《达摩面壁》、《集字魁星点斗图》等等。《集字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按马德昭所画,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品取士,每经首选一成为“魁”。“魁”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对学府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求金榜提名。碑上刻的形象是鬼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于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唐宋时期,皇宫大殿前置有石板,上雕龙和鳌的图案,考中进士站在台阶下迎榜,而状元则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意思是只有按照儒家这个修养标准去努力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朋友们,由于时间问题,第五第六展厅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石刻艺术。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他征战时骑的六匹骏马,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并于唐贞观年间十年完成。唐太宗亲自为每匹马写出赞语,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踻”1914年被美国文物贩子盗走,现存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特勒骠”、“青雕”、“什伐赤”、“白蹄乌”也在1918年的一个夜晚被切割成块,准备装箱盗运,幸好被拦截了下来,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这四匹真品。四骏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它们身上,即记载着历史的辉煌,也记载着历史的耻辱。
参观了陵墓石刻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宗教石刻。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而佛教也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从而开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漫长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佛教风行,也就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水平的不断精进。最后我们看到的这件雕像是唐代雕刻的老君像,是当年安禄山为讨好玄宗李隆基特命人在幽州范阳以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汉白玉雕像,它原立于骊山华清宫的老君殿里,是盛唐时期顶礼膜拜的道教造像,老君身穿开领道袍,正襟危坐于石台上,神情庄严雍容,面相丰颐恬静。底座三层,上面刻有变形的牡丹花和莲花图案,老君像的塑造不仅是统治者政治目的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盛唐时期恢弘的气势。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到次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游西安博物馆篇五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游西安博物馆篇六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石刻艺术馆
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20xx年,"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xx多年。
孔庙
西安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20xx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多为明清建筑。
第xx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
11月16日,"第xx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东西临展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日本临书作品97件(组),是从五百多件临帖书法作品中评选出的优秀获奖作品,包涵了真草隶篆各种书体。
碑林石刻艺术室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第一展室
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0xx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了"三绝碑"。
第三展室
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
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第五展室
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展室
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
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游西安博物馆篇七
各位游客:
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接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 52字,最初只有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颜真卿不但书法潇洒流畅,为人也是坚贞不移,刚正不阿。《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作品,代表了他早期风格,。《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写的,书法造诣到达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请大家看这边的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也是我们碑林“最贵”的一块碑了。怀仁和尚将王羲之的墨迹集合而成。他以唐太宗能为玄奘撰写纪念碑文深以为荣,由因唐太宗特别推崇东晋王羲之的行草书,于是他就从300年前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搜集字句,为了补齐所缺的字,他不惜在全国张榜重金征集,前后花了24年,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因此,集字碑也称“千金碑”。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陈列室,它主要向人们介绍书法的演变史。在这一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汉代到宋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源流的书体碑石。大家可以通过比较,来领悟书法的发展演变脉络。
大家看这通曹全碑它是我国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也是汉隶的精品。是陕西合阳县县令曹权集资修建的。它体现了我国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蚕不双涉,燕不双飞”。也是国宝级文物。接下来大家来看这两通碑,分别是张旭的《肚痛帖》和怀素的《千字文碑》,他们是草书的代表作品,狂草,即狂放的草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张旭他为人豪爽,嗜酒如命,经常喝的是酩酊大醉,酒醉之后为求尽兴竟然用自己的头发蘸墨来写字,疯疯癫癫的,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张癫”。而千字文就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四字一句对偶压韵,便于记忆是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
穿过着道门我们就来到了第4陈列室。再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块比较有趣味的碑石。大家看这是清代马德昭《魁星点斗图》此图以儒家修养的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鳖”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鳖斗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是文字游戏之作。
清《关帝侍竹图》图中有一竿风竹和一竿雨竹,仔细看此图由竹叶组成五言绝句一首:“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此诗图实为当时文人附会关羽而拼组的文字游戏之作。
最后,在后面的3个展厅当中,主要展出了一些宋代至清代时期之间的一些诗文碑石。大家可以参观一下。
各位游客我们碑林博物馆不仅是因为“碑石如林“而著名。而且它的石刻艺术也是驰名海内外的。接下来我们来到的便是石刻艺术博物馆了,石刻艺术博物馆建于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
由于时间关系再这里我只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两个石刻艺术的代表作昭陵六骏和老君像。
昭陵六骏,相传由著名的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仪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场景。它们分别是(白蹄乌,特勤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由于他们过分的精美,其中飒露紫和拳毛瓜两骏马石刻于9 4年被以美国人勾结封建军阀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六骏经过了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他们的造型依旧健美,神态逼真,是唐代杰出的艺术珍品之一。
老君像,这座老君像原来位于西安郦山的老君殿,老君既老子,他是道教的创始人,当时统治阶级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推崇道教封老子为创始人。据说这座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李聋基让人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采用了圆雕的手法,既细致入微有自然生动,也是属于国宝级文物。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到次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游西安博物馆篇八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两侧。
游西安博物馆篇九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一
国庆长假,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了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距今已有930年的悠久历史,以碑石荟萃而著称。碑林馆藏宏富,总藏石4000余方,碑石时代序列完整,被誉为“历史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殿堂”。碑刻的.种类齐全,书体完备,真草篆隶行均有,居中国古代碑石收藏之冠。
当我面对一件件书法名作,讲解者清脆的声调会帮你更深刻地理解原作的精神;走在古代碑碣刻石之间,讲解者郎朗的诵读声,会引发内心的怀古幽思。观赏一件件碑刻碣石,听着讲解就像聆听一场精彩的演说,听那些关于哲思、书法、博物一系列娓娓动听的故事。面对丰碑碣石,仿佛与古人对话,与先贤交流,如同一树花,增一瓣香,润一片心,使人们的视野愈加开阔,想象更加丰富斑斓。它展现的不仅是古与今的融合,师与生的融洽,更是心与神的融汇,思与行的融化。
碑林,中华文明的寄托!我爱碑林,我爱我的祖国!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二
各位游客,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x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颜真卿不但书法潇洒流畅,为人也是坚贞不移,刚正不阿。《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作品,代表了他早期风格,。《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写的,书法造诣到达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请大家看这边的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也是我们碑林“最贵”的一块碑了。怀仁和尚将王羲之的墨迹集合而成。他以唐太宗能为玄奘撰写纪念碑文深以为荣,由因唐太宗特别推崇东晋王羲之的行草书,于是他就从32019年前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搜集字句,为了补齐所缺的字,他不惜在全国张榜重金征集,前后花了24年,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因此,集字碑也称“千金碑”。
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陈列室,它主要向人们介绍书法的演变史。在这一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汉代到宋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源流的书体碑石。大家可以通过比较,来领悟书法的发展演变脉络。
大家看这通曹全碑它是我国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也是汉隶的精品。是陕西合阳县县令曹权集资修建的。它体现了我国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蚕不双涉,燕不双飞”。也是国宝级文物。
接下来大家来看这两通碑,分别是张旭的《肚痛帖》和怀素的《
千字文
碑》,他们是草书的代表作品,狂草,即狂放的草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张旭他为人豪爽,嗜酒如命,经常喝的是酩酊大醉,酒醉之后为求尽兴竟然用自己的头发蘸墨来写字,疯疯癫癫的,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张癫”。而千字文就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四字一句对偶压韵,便于记忆是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穿过着道门我们就来到了第4陈列室。再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块比较有趣味的碑石。大家看这是清代马德昭《魁星点斗图》此图以儒家修养的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鳖”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鳖斗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是文字游戏之作。
清《关帝侍竹图》图中有一竿风竹和一竿雨竹,仔细看此图由竹叶组成五言绝句一首:“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此诗图实为当时文人附会关羽而拼组的文字游戏之作。
最后,在后面的3个展厅当中,主要展出了一些宋代至清代时期之间的一些诗文碑石。大家可以参观一下。
各位游客我们碑林博物馆不仅是因为“碑石如林“而著名。而且它的石刻艺术也是驰名海内外的。接下来我们来到的便是石刻艺术博物馆了,石刻艺术博物馆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
由于时间关系再这里我只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两个石刻艺术的代表作昭陵六骏和老君像。
昭陵六骏,相传由著名的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仪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场景。它们分别是(白蹄乌,特勤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由于他们过分的精美,其中飒露紫和拳毛瓜两骏马石刻于192019年被以美国人勾结封建军阀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六骏经过了1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他们的造型依旧健美,神态逼真,是唐代杰出的艺术珍品之一。
老君像,这座老君像原来位于西安郦山的老君殿,老君既老子,他是道教的创始人,当时统治阶级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推崇道教封老子为创始人。据说这座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李聋基让人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采用了圆雕的手法,既细致入微有自然生动,也是属于国宝级文物。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到次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三
10月5日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了西安碑林博物馆,感受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西安碑林博物馆共有七个碑石陈列室,每一个室都有不同的主题,陈列着不同的碑石。有些石碑呈长方形;有的是竖长方形,顶端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或花纹;还有比较特别的棱柱体形状。为了保护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大多数都被玻璃罩住了。因为年代久远,游人众多,很多文字已经被抹平或者损毁,看不清楚了,真是遗憾啊。
这么多室中,我更喜欢第三室。第三室主要陈列的是各种书体的珍贵石碑。有篆书《美原神泉诗序碑》;有隶书《熹平石经》残石;还有草书《怀素千字文》等等驰名中外的书法碑文。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块《熹平石经》残石了。这块碑被破坏的很严重,从背面还能看到胶粘住的痕迹。虽然被玻璃罩住了,无法触摸,但石碑上的文字挺拔、秀丽,又很整齐,极有气势,漂亮极了。石碑的`顶端刻着15个大字,丰满流畅,雄浑有力,我觉得在写的时候一定用了不少力气吧!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尤其是像我一样的小学生,都趴在玻璃上,认真地感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石碑,让书法艺术的魅力一直流传下去。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四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现收藏从汉代到近代的碑石、墓志四千余方,因碑石林立,故名碑林。
这几天我也去了碑林,碑林有三个门,状元走中间的门,有德人走东门,贵宾走西门。一进去就可以看见“泮池”,泮池中间有一座秀才桥,在古代,只有考上秀才的人才能走秀才桥。
再往里走,就会看见六座小塔,里边有六座石碑,石碑下面还有一只大乌龟,传说,这只大乌龟是龙王的九个儿子中的老大,叫做西西,他刚出生就力大无穷,还很喜欢书法,于是龙王就让他背石碑了,传说它本来还有一个角,最后人们一直摸他的角,给摸没了。再往后就是碑亭,被亭上有林则徐写着两个大字:碑林,上边的碑字没有一“撇”,传说他当时禁烟被朝廷罢免官职,他心想:官职撤了,官帽也飞了,撇就不写了吧!
然后就有一个艺术馆,里边我最感兴趣的`是“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有: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它们在当年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书法的美观,我们也一定要好好练书法!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五
今天,我们去了西安的碑林,我怀着期盼的心情第一个坐上了车,半个小时后我们就到了目的地。
从南门走了进去,一进大门,我就远远地望见了碑林这两个大字挂在门口,但是,令人惊奇的是,碑林的碑,这一个字少了一撇,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字是林则徐写的,他们当时就是这样写的,字的下面有三扇门,有大有小,两边的小中间的大,中间是走状元的,左边是客人,右边才是我们的平民百姓。
参观完大成殿,我们来石经阁,参观分为三个展厅,一共有很多块石碑,都是有许多大书法家写成的,有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等。这些字,一笔一划写得十分精巧,刚劲有力,行云流水,各有所长,让人叹为观止。这一些石碑有的`完好无损,有的小有残缺,但是每块石碑都在不同的朝代记录了不同的历史故事。
看完这些展览之后,我们又拍了许多精致的照片。最后,我提议到商店买一些纪念品回去,可以留着当纪念,大家都说好,于是我就买了许多本书法家写的字。
虽然今天下着雨,天气有点寒冷,但我的内心却十分澎湃,这些精美的书法深深的打动了我,将永远印在我的心里,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争取把字写得更好看。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六
国庆假期第三天,爸爸带我参观了西安碑林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我早就听爸爸说过了,听说里面有很多古代书法名人写的作品,喜欢书法的人都会去那里参观,而且还不止去一次呢。
爸爸向我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石质书库,它之所以叫碑林,是因为它里面碑石如林,藏石达3500余件。
走进碑林博物馆,天啊!真的是碑石如林,石碑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爸爸带我一个碑一个碑的欣赏,向我详细讲解每个碑文的意思和写这些字的人和他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台孝经碑》,这块碑是由唐玄宗亲笔书写并注释的。这块碑样式非常独特,四面都刻的字,碑的最上面刻的是一条巨龙腾飞的图案,它还有三层碑座,每一层都刻有精美的图案。那石碑上都画上了一个个格子,格子里是用楷书工工整整的刻上了每一个字,格子旁边的小字是对该字的注释。可以看出,唐玄宗对这种所谓的小事都这么认真,真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接下来我们去的是7个大型石碑展室,展室里的石碑有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每块碑上记录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不仅有李斯、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的杰作,还有《画里藏字》碑,猛得一看,是画了一幅漂亮的竹子图,可当我仔细看,那些竹子其实是字,写的.是一首诗,非常有趣!还有的碑刻的是地图,地图的距离都量得清清楚楚,真是太精美了!
我们最后去的一个展室里的碑全是原来放在国子监给学生作范本的,是给学生当字典用的。这些碑上,用正楷端端正正地刻上每一个字,字字都工整准确,方方正正。
这次参观,使我认识到了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宝库。通过这次参观,端正了我写字的态度,教会了我怎样把字写好,树立了我写好字的决心。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七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两侧。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八
秦兵马俑在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谁知道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呢?对,就是20000平方米,大概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大家想不想知道他的来历呢?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以前有几个农民相约一起打水井,发现了有一些陶片,他们继续打井,发现那是一条通道。他们陆陆续续下去察看,就发现了‘秦兵马俑’。好!大家一起参观一下吧!
雨花台主峰峰顶平台上耸立的是烈士,原碑为奠基碑,碑上刻有烈士6个闪闪的大字,是集毛书迹而成。新建的碑体上雨花台烈士8个大字由题写。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适应,一他们手中所持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体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
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你们看,那些身材魁梧,头带鹤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是什么俑?他就是将军俑。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身的领军人物了!
他双目乎视前方,神情专注。这个涌鞋底的针角,两头细致续密.中间疏稀.完全符合历支真实。在五六十年代的陕西农村,很多农民仍喜欢穿这种挂、只是鞋尖不向上朗翘而已。几乎每个捅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我们今天实行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秦人2000年前就已采用了。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的。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这条中轴线从泰城南门起,延伸到岱坊,然后与登山盘道相接而通向,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序列上形成一体。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次第展开,贯穿着一种由人境至仙境的历程。
从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府;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帝王上达,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看,红墙黄瓦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三重节奏,构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伟壮观的朝天序列。
大家跟我来。那些身高1。8米什么俑,体格健壮,体形匀称,身穿战袍,披挂铠甲,手持兵器的是什么俑?对,就是武士俑。
夏天的时候这里湖光山色,特别美,其中中日友谊园,是园中园,全明.新氵舄友谊园,是和日本的新氵舄市建立友好城市十周年之际,在太阳岛公园内部投资修建的日式庭园风格的友谊园。在1989年9月正式对外的,每年接待中外宾客达十五万左右。
谁知道身着短甲,下穿紧口裤,左手握弓箭,右手执缰绳的又是什么俑?错了,是骑兵俑。你们看,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术珍品。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走近他们身边,似乎还能感受到他们轻微的呼吸呢!哈哈!!!!
游西安博物馆篇十九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来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舍为“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园林建筑群,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既表现了陕西的悠久历史,又突出了盛唐长安的古老文化。是由中国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著名设计师张锦秋女士设计的。馆内藏有文物37.5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8件,国家一级文物859件,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大家看,博物馆门前的喷水池上方有“陕西历史博物馆”七个金字,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制造的。作为一座现代划的大型历史博物馆,它有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中央空调;有多功能照明和自动放火、防盗报警系统;有文物修复保护科技中心和先进的化验测试技术;有独步海外的唐墓壁画库;有电脑控制、自动检索的图书馆;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还建有六种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告厅。博物馆的陈列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基本陈列的序言大厅。序言大厅不书一个文字,以昂首挺立的巨型石狮,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和绵延不断的黄土高原来昭示主题,构成独特的无言之序。这头巨型石狮是按唐顺陵前的石狮以1:1比例原大复制的。顺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陵墓,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展厅“史前时代”。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一时期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开始,经中石器时期的大荔人,再到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直到传说中的三黄五帝,揭示了人类早期的起源和发展。
这个时期中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这边走,我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猿人头盖骨化石,是于1964年在蓝田县发现的,我们叫它为“蓝田人”。这里是一个复制品,只有770毫升的脑容量,是我们现在正常人的一半。蓝田人是目前已知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我们看到背景的照片就是当时发现头盖骨的地方。在展柜下面,我们看到了一组出自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它们看起来非常的粗糙,所以它的用途非常简单,只用于采集和狩猎。我们接下来看到的是距今7000~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它反映了当时繁盛的母系氏族社会。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定居,并从事耕作和饲养动物,例如,狗、猪等,并且群居于村庄当中。经过精致打磨的石质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半坡遗址就是这一文明的典型代表。这里我们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来自于半坡,包括这些精美的陶器。
参观完“史前时期”,接下来我们走进的是奴隶社会的周代,而周朝是陕西历史第一个朝代,陕西的文字历史也从此开始。在这里看到的是一组青铜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西周达到了鼎盛。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也称周朝为青铜时代。这件青铜牛尊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巧妙的利用了牛身的各个部位:牛身为器,牛尾为柄,牛舌为流,四足站立,可以直接从底下为酒加热,整个酒器生动地展示了周青铜铸造业的高超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秦朝。秦朝距今公元前220~206年,实际上秦朝只辉煌了15年,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下面我们将在展柜看到大量的秦国文物,这里陈列了10个石鼓,顶圆底平,四面刻有四言诗句,内容多为歌颂秦人耕织作农的生活,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接着我们来到汉代展厅。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对以后各朝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的是汉代的一件国宝—皇后之玺,这个洁白莹润的玉制印章是1968年在咸阳狼家沟汉高祖和吕后墓东侧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皇后之玺”四字,似“螭虎”形,它那精美的工艺和造型至今仍然叫人叹服。
我们看到的下一个部分是魏、晋、南北朝,它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大家看这枚多面体煤精组印,是1981年在陕西旬阳城东门外出土的。印章共有二十四面,其中十六个正方形,八个三角形,印章的主人是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胤,隋文帝杨坚和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日丙,被尊称为中国第一老丈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走进第三展室,首先看到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公元581~618年存在的隋朝,虽然是个短暂的王朝,但是伟大的唐朝却恰恰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我们接下来将要看到的是唐都长安城,它占地面积83.1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宫城、皇城和外廓城。当时的长安城是现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过100万。下面看到的是文明于世的唐三彩,而所谓的“三”不仅仅是三种颜色,而“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黄、褐、绿三种颜色为主,因为流行的时间较短,烧制的地区较少,所以遗物不多非常珍贵,是当之无愧的国宝。接下来看到一套唐代金银器—“鸳鸯莲瓣纹金碗”。它于1970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代表着唐代手工业的高超水平。它充分体现出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奢华。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的是一组临摹的唐墓壁画,真品被收藏在壁画库里。我们看到的第一幅是“马球图”,共有20位骑马的球手,在队伍最前面的5位球手正在追击马球。马球运动是在唐代的波斯传入中国的,在唐代广泛流行,甚至女性也都很喜欢打马球。唐代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的15位皇帝都很擅长打马球。但遗憾的是,这项运动在明代以后逐渐消失。我们看到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是从章怀太子墓出土的。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官员接持外国使臣的场面。其中三位外来使者,第一位来自于罗马,第二位来自于韩国或朝鲜,而最后一位是来自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这副壁画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事务。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博物馆独一无二的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件玛瑙杯是由天然的整块玛瑙制作而成,以牛头为首,并雕刻了兽角。玛瑙的质地很硬,比我们知道的玉石都要硬,从这点来看,它的制作工艺的难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它也是中国仅存的一件。
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宋元明清展室。而从宋朝开始西安就不再是首都了,但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它仍然是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最后一件国宝—“青袖提梁倒注壶”,我叫它“奇妙的壶”。产自中国北方八大民窑之一的耀州窑。当我们仔细观看时会发现这件壶没有盖子,所以很多朋友会问我怎样注水。在左手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注水的示意图。按照图示,首先将壶倒转过来,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梅花状的小孔,成u形管,所以水就是从底部的小孔注进去的。另外,牡丹、一只凤凰、一只狮子被装饰在壶身上。其中,牡丹花被视为花中之王,凤凰在中国被视为鸟中之王,狮子在中国被视为兽中之王。这三王争霸的倒流壶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手工艺品。
走到这,我们就结束了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参观,可以说我们用了15分钟时间走过了陕西115万年的历史。从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古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了解了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古代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对历史多了一分了,大家是否在心中也生起了一分爱国情绪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请大家对我的讲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游西安博物馆篇二十
西安碑林博物馆(forest of stone steles museum)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本馆。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现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导游词
范文,仅供参考!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
成语
“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