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游西安博物馆有感 云游西安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16篇)

2023年游西安博物馆有感 云游西安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7 00:00:25
2023年游西安博物馆有感 云游西安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16篇)
时间:2023-10-17 00:00:25     小编:FS文字使者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云游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云游西安博物馆成为了越来越多观众们喜爱的选择,在我也加入这一行列之后,我深感云游西安博物馆的独特魅力。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代历史的魅力,还领略到了现代科技给传统文化带来的革新和活力。

第二段:展览多样性(25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之一就是展览的多样性。在云游过程中,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览进行浏览,例如“秦兵马俑”、“汉画像石”等。这样的多样性使得观众们不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览进行参观。另外,西安博物馆还提供了许多互动的展览形式,比如虚拟现实、3D云游等,更加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第三段:文化价值(25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丝绸之路”展览中,我了解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在“陶瓷美学”展览中,我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云游西安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展陈,将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第四段:科技创新(25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的另一个吸引人之处在于科技的创新应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我还可以通过3D云游来更全面地了解展览内容,这样的观看方式不仅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体验,还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展览内容。此外,云游西安博物馆还通过智能导览系统为观众提供了多语种的解说服务,方便了国内外观众的参观。

第五段:结语(30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体验让我受益匪浅。通过云游,我可以在不出门的情况下,近距离观看珍贵的文物,并深入了解历史与文化。云游西安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创新,让观众们在云游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惊喜与乐趣。云游西安博物馆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和连接,让观众们在舒适的环境下,尽情地欣赏历史和文化,并从中得到思考和启发。

总结:

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代历史的魅力,还领略到了现代科技给传统文化带来的革新和活力。云游西安博物馆展览多样性给观众更多的选择,文化价值使得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科技创新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观赏体验。整个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体验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感受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二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石刻艺术馆

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孔庙

西安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多为明清建筑。

第十八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

11月16日,”第十八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东西临展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日本临书作品97件(组),是从五百多件临帖书法作品中评选出的优秀获奖作品,包涵了真草隶篆各种书体。

碑林石刻艺术室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第一展室

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了”三绝碑“。

第三展室

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

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第五展室

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展室

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

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看过”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的还看了: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三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今天,我和爸爸妈妈经过一小时五十分钟的飞行,我们来到了古都西安。

在妈妈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先去西安的古城墙上看看。那里的城墙很高,有些地方还有又长又粗的裂缝。城墙上,对着外面的那面是一凹一凸的,下面还有一个一个方形的小口,而朝着里面的那面却很矮,上面即不是一凹一凸的,又没有小口。城墙上还有许多城楼,在城墙的外面还有一条围绕着城墙的“护城河”。城墙很长,我走了很多路都快走不动了,妈妈也后悔当初没租辆自行车骑,如果要骑自行车绕城墙一圈,据说也要两个小时。那时想下城墙也就没那么容易啦。晚上,爸爸带我们去吃了西安有名的“羊肉泡馍”,那里的馍需要自己动手撕,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撕得手都酸了,终于撕完了馍。西安的“羊肉泡馍”的确名不虚传,味道鲜美。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它分为三个展厅和一些专题展厅,展出了许多历史文物,藏品也非常丰富精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我们还去看了大雁塔,大雁塔因为地震,所以倾斜了。

第三天,西安下起了毛毛雨,天气很冷。我们先去了华清池,然后就是我们这次来西安的重点了——参观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被喻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充分展示了人类的伟大。兵马俑博物馆一共有三个坑,三坑呈品字形排列。第一个坑很大,坑内有6000多兵马俑,而且一个个都做工精细。可惜这些兵马俑的兵器都项羽抢走了。第二个坑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坑中的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均为首次发现。第三个坑,是军事指挥部,坑里虽然只有少量的兵马俑,但是秦俑坑中的精华。

第四天,我们跟着旅行社来到懿德太子墓,是乾陵的陪葬墓。我们又来到了“天下第一村”。接着就是我们今天的重点了——乾陵。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参观完了乾陵我们又来到了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最后一天,我们游玩了回民街,街区内有大小形状各异、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约2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在那里我们也品尝到了许多美味的小吃。我和爸爸妈妈还去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走了走,那个公园很大,可惜现在已经没有房子了。

五天的西安之旅很快就结束了,使我开阔了眼界,了解了人文历史,欣赏了祖国河山,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四

第一段:引言(100字)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云游博物馆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方式。近日,我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老文明的魅力。虽然不能亲身踏入博物馆,但通过虚拟的展览,我得以近距离欣赏了众多珍贵的文物,体验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了我对于中华文明的认知和热爱。

第二段:博物馆的魅力(25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的虚拟展览给我带来了无比的震撼与惊艳。透过屏幕,我仿佛置身于秦朝的宫殿之中,感受到了那浩然的气势。宫墙上的壁画栩栩如生,展现出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让我感到仿佛与历史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联系。另外,在虚拟展厅里,我还看到了很多名贵的文物,如陶俑、青铜器等等。这些文物不仅令我赞叹不已,更使我深思古人智慧的结晶和独特的审美品味。云游西安博物馆通过虚拟展览,将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带到了每一个云游者的眼前。

第三段:古城西安的魅力(350字)

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我也发现了古城西安的无穷魅力。虽然不能亲身走进城墙,但通过云游,我仿佛走遍了西安的每一个角落。我虚拟地游览着大雁塔、华清池等名胜古迹,感受到了古代帝王和文人墨客们留下的智慧和故事。在大雁塔的虚拟展厅中,我亲眼见到了法门寺真身舍利以及供奉的金玉密迹,体味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华清池的虚拟场景中,我仿佛感受到了历史上李白和杜牧的诗魂,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山水的宠爱与抒情。通过云游西安博物馆,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古城西安的博大精深和丰富文化底蕴。

第四段:云游的体验(25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不仅给我带来了文化享受,更让我体验到了云游的便利。通过手机或电脑,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够随时随地进入虚拟展厅,深入了解各个展览。云游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我可以跟随自己的兴趣,随时进行学习和欣赏。同时,云游还带给我新的体验方式,通过与其他云游者的互动交流,我能够扩展视野,拓宽思维,增强交流能力。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体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也让我领略到了虚拟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

第五段:个人收获与感悟(25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体验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虚拟展览和云游活动,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古人所创造的艺术与智慧,源远流长,令人叹为观止。通过虚拟展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底蕴,也发现了文物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云游也让我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科技的进步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作为云游者,我应该更加珍惜当下时代的机遇,积极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中,为古老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结(100字)

云游西安博物馆的体验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热爱。通过虚拟展览,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们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云游的便利使得文化的体验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我相信,在科技的持续推动下,云游博物馆将会成为人们更深入了解和感受文化的重要途径。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五

西安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古都西安市的重要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收藏。近期我有幸参观了西安博物馆,亲身体验了在这片文化氛围浓厚的土地上进行写生的乐趣。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西安博物馆写生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对西安博物馆的第一印象

我进入博物馆时,立刻被它的氛围所吸引。一进大门,我们就被一座古色古香的琉璃大门所迎接。穿过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建筑,气势恢宏,令人肃然起敬。进入了博物馆,我被四周宁静的环境所包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走进展厅,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和艺术品宛如活化石,让我感叹古人智慧的卓越和文化的瑰宝。

第二段:在西安博物馆的写生经历

我选取了一件古代陶器作为写生的对象。仔细观察这件陶器,它造型简单而又精致。在红色的陶土上,有着种种纹路,看似没有任何规律,但却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我在用铅笔勾勒出陶器的外形时,尽量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风格,通过精细的线稿展现了陶器的纹理和形态。我力图表达出这件陶器的古朴和大气,用明暗的对比强调了它的立体感。

第三段:写生的难处与收获

写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我发现陶器的纹理非常复杂,线条错综复杂,需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和描绘。其次,在博物馆内,人流穿梭,偶尔会有人挡住我的视线,影响了观察和绘画的连续性。此外,由于我的绘画水平有限,有时候难以准确地捕捉到陶器的比例和细节,这让我感到有点挫折。

然而,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从中也获得了许多收获。首先,通过实地写生,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件陶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仔细观察和描绘,我学会了用画笔去感知和表达物品的美感,增强了我的绘画技巧和感知力。此外,参观博物馆也让我对古代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开拓了我的眼界。

第四段:对写生的感悟和体会

通过在西安博物馆的写生经历,我深感绘画艺术的魅力和奥秘。写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幅画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描绘,让我们对周围的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艺术有更全面的感悟。当我专注于细节,专注于线条和色彩时,我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美的存在,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第五段:对西安博物馆和写生的总结

在西安博物馆写生的这段时间,我对这座博物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慨。它不仅是一座保存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场所,更是一座让人平静思考,触动灵感的圣地。通过写生,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感召力,也更加珍惜了我们的文化遗产。我希望通过这次写生的经历,能够将这些精神和体验传承下去,以更高的热情和责任感去研究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六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导游词

范文,欢迎参考!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丰富,包括历代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画像石等石刻文物和书法、绘画、碑拓等其它文物,尤以碑刻墓志、历代拓本为具有特色的馆藏品。

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较多,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xx多年。

馆区由孔庙、碑林、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展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4667平方米。以来,新建成以“长安佛韵”为主题展陈的石刻艺术馆,并荣获*优质工程“鲁班奖”与“十大精品”陈列奖,形成“一轴两翼”的展陈格局。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文昌门附近,馆内由碑林、石刻艺术等部分组成,其中由历代碑石、墓志组成的碑林是馆内的亮点,其中包括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还有《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唐代碑刻。

在碑林博物馆内,你能够欣赏到历朝历代的碑刻和墓志,这里收藏的碑刻和墓志时间跨度长达20xx多年。其中的珍品有: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著名草书家怀素的《

千字文

》,笔意奔放。

除了书法大家的石刻外,最受游客欢迎就是《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碑刻。《石台孝经》,是儒家经典,碑文由两个皇帝以四种字体书写的,即: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书写碑文,又以楷书作小字注释,又在碑刻成后在碑侧用行书作批注,而此这块碑的碑额是由唐肃宗李亨用篆书所写的。《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一共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十二部经书。

在碑林博物馆浏览时,还可以在馆内的“石刻艺术馆”中观赏到四神墓门、唐昭陵六骏图、孔子见老子图、青龙朱雀图等精美的石刻。游玩后,还可以购买到用原碑刻拓印出来的“碑帖”,不过这里的“碑帖”价格不算便宜,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如果你的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在碑林边上的书院门步行街上购买碑帖,价格相比较便宜些。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石刻艺术馆

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20xx年,"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xx多年。

孔庙

西安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20xx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多为明清建筑。

第xx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

11月16日,"第xx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东西临展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日本临书作品97件(组),是从五百多件临帖书法作品中评选出的优秀获奖作品,包涵了真草隶篆各种书体。

碑林石刻艺术室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第一展室

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0xx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了"三绝碑"。

第三展室

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

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第五展室

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展室

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

诗词

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

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七

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八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两侧。

唐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铜铸造,重约6吨。钟身为三格,最顶端蹲有蒲牢,钟身分别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凤凰、狮、牛、鹤等纹饰及32枚钟乳,既装饰了钟表,又起到调节音韵的作用。钟身正面铸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书的骈体铭文292字,是李旦书法仅遗于世的绝少手笔。景云钟的钟声悦耳动听,浑厚悠扬,咱们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钟声就是用景云钟录制的。

我左手边是另一件国宝级文物,大夏石马。大夏是少数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0xx年,由于当时的战乱,大夏国遗留下来的文物极其稀少。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巨石马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现在请大家看远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便是《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陈放的《开成石经》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而得名。《开成石经》包括了《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论语》;《尔雅》等12部儒家经典作品。。《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在唐代印刷术还部是很发达,为了避免传抄的错误,唐文宗就下令将它们刻在了石碑上,供人们校对。

在阅读了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一部巨作之后,我们将进入第二陈列室进行参观。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1620xx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颜真卿书写的《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纪念他的父亲而立的家庙碑,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的世袭与功业。仅从文中“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颜氏家族的兴盛和荣耀,《多宝塔碑》是颜体早期的代表,《颜氏家庙碑》则是颜体不如辉煌与成熟的杰作。 还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我们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里陈列着汉魏至唐宋的各种书体名碑,其中包括篆,隶,行,草等5种书体,如汉代《曹全碑》《仙人唐公房碑》唐代张旭和怀素草书的《

千字文

》,唐徽宗的《大观圣作之碑》等。《曹全碑》是我国现存汉碑中汉隶的精品,为国家级文物,碑石刻于东汉晚期,是百姓和官吏为纪念东汉灵帝时陕西合阳县令曹全而集资修建。碑文记载曹全曾随军征战,战功显赫,主政合阳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在碑石上还刻有捐钱的花名册。《曹全碑》的书法扁平匀整,清丽流畅,自然典雅,秀美飞动,不仅是汉隶中婉约的代表,更是汉碑中的精妙之品。

第四展示主要成列史料名碑,这些碑石记述了明清两代陕西人名的苦难生活和奋起反战的历史事实,并保存了地理绘画等材料,其中有《黄庭坚诗碑》、《太极全图》、《达摩东渡图》、《达摩面壁》、《集字魁星点斗图》等等。《集字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按马德昭所画,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品取士,每经首选一成为“魁”。“魁”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对学府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求金榜提名。碑上刻的形象是鬼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于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唐宋时期,皇宫大殿前置有石板,上雕龙和鳌的图案,考中进士站在台阶下迎榜,而状元则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 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意思是只有按照儒家这个修养标准去努力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朋友们,由于时间问题,第五第六展厅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石刻艺术。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他征战时骑的六匹骏马,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并于唐贞观年间十年完成。唐太宗亲自为每匹马写出赞语,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踻”1920xx年被美国文物贩子盗走,现存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特勒骠”、“青雕”、“什伐赤”、“白蹄乌”也在1920xx年的一个夜晚被切割成块,准备装箱盗运,幸好被拦截了下来,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这四匹真品。四骏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它们身上,即记载着历史的辉煌,也记载着历史的耻辱。

参观了陵墓石刻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宗教石刻。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而佛教也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从而开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漫长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佛教风行,也就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水平的不断精进。最后我们看到的这件雕像是唐代雕刻的老君像,是当年安禄山为讨好玄宗李隆基特命人在幽州范阳以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汉白玉雕像,它原立于骊山华清宫的老君殿里,是盛唐时期顶礼膜拜的道教造像,老君身穿开领道袍,正襟危坐于石台上,神情庄严雍容,面相丰颐恬静。底座三层,上面刻有变形的牡丹花和莲花图案,老君像的塑造不仅是统治者政治目的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盛唐时期恢弘的气势。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到次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3

页,当前第

2

1

2

3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九

西安博物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是我国间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我有幸获得参观此馆的机会,并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写生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在这次写生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西安博物馆的宝贵藏品的独特魅力,而且对于绘画艺术和历史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第一段:观赏收藏品,感悟历史文化

在西安博物馆,我观赏了文物展览,同时也进行了写生活动。展览中的收藏品包罗万象,有上古铜器、古代瓷器、书画作品、古代钱币等。这些文物不仅丰富多样,还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和民族骄傲。通过观赏这些收藏品,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同时也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细致观察,锻炼绘画技巧

在写生过程中,我用心观察每一件文物,并努力将其栩栩如生地描绘在纸上。这一过程不仅对我绘画技巧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更让我深入了解了不同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例如,当观赏到一件铜器时,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它的线条别致,工艺精湛,正是因为古代铜匠们卓越的技术和智慧,才能够制作出如此美丽的艺术品。

第三段:感受艺术魅力,提升审美能力

在西安博物馆的写生活动中,我不仅学到了绘画技巧,还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通过观赏和绘画古代的书画作品,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之处。例如,我在观赏到一幅山水画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禅意和意境。这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也让我增加了对于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

第四段:思考历史与现实,传承民族文化

在西安博物馆的写生活动中,看到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薪火。通过观赏文物和绘画艺术,我思考了中国古代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与观众交流和分享,我们一起讨论了当今社会中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这让我更加明白,只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我们才能够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体会,展望未来

通过这次参观和写生活动,我对于西安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我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次活动不仅是对于古代文物的观赏和绘画,更是对于历史和艺术的思索与沉淀。展望未来,我会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通过绘画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走进西安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十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参观游览,导游结合碑林博物馆的特色,详细介绍给游客知道。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导游词

范文,欢迎参考!

各位游客、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游览!

就在西安市的三学街,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博物馆,它就是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它利用西安文庙扩建而成,苍松翠柏掩映着它,巍巍城墙护卫着它。千百年来,它经历了重重的硝烟战火,跨越了慢慢的岁月长河,3万多平方米的深深庭院中,已有藏品1万多件,碑刻3千多方,更有国家级文物134件,它以萃为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东方石刻艺术,成为我国最大的碑石博物馆和最为丰富的艺术宝库。

西安文庙

来到碑林博物馆,你会被这恢宏壮观的文化丛林所感染,更会被一座座精美绝伦的书法名碑所吸引,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此丰富的碑石和动人的雕刻,是怎样穿过历史的云烟,与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呢?那就让我们从碑林的形成说起吧。

公元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战火的硝烟,国力的衰弱,使大唐帝京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战争的灾难也殃及到文化。矗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开成石经》濒临战争的毁坏。公元920xx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此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区缩小到皇城之内,国子监便处在了城外,《开城石经》等碑石就被遗弃在露天荒野之中。在许多文人学士、政府官员的竭力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鄩在公元920xx年,陆续将《开城石经》等碑石搬移到城内唐尚书省的西隅,位置在今天西大街广场一带。可是这里地势低洼潮湿,经常受到雨水侵蚀,碑石容易陷落倾倒。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的精心组织下,又将《开城石经》迁徒到府学的北墉,即西安碑林现址,当然与《开城石经》一同迁入的还有《石台孝经》等一批著名的唐代碑石。所以,当我们说到碑林的形成时,就会想到《开城石经》,它是碑林的基础,因为它才形成西安碑林今天蔚为大观的3000多方碑石。

了解了碑林这些曲折而艰辛的迁移过程后,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孔庙旧址。

孔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孔子的专门地方。古人的心中,孔子是圣人,祭孔是天下大事,各地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孔庙。

西安的孔庙,则是唐代武德二年(619),在国家诏令之下所设立,位置在尚书省西隅的国子监附近。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曾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孔庙又称文庙。西安孔庙经历了五代、北宋的几次迁徒,在宋崇宁二年(1103)最终将孔庙和府学迁于现址--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地,从而使孔庙、府学和碑林融为一体。今天的西安孔庙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时的建筑,它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群中轴贯穿、左右对称的原则,整体和谐统一,布局严谨大方,庭院重重,古雅深邃。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太和,是指阴阳会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力的本源。这里既有祈求万福的意思,又是对孔子地位受到人们敬重和尊崇的体现,它是在明万历年间由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

牌坊的南面是照壁,也称"塞门"。塞门外有清朝末年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题写的"孔庙"二字,字体醒目,结构稳健,运笔舒展。孔庙没有南门,因为南面正对明代城墙,所以只能在东西门两侧开门,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义路,其意是指供君子出入之门。

牌坊之下则是明净清澈的泮池,它形如半璧,中间以泮桥连接。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为泮宫。泮宫是学校的前身,春秋时孔子在鲁国讲学,地点就在泮水之滨,后来在这里建立学校,所以叫泮宫。并且成为后世学府的代称,科举时代称生员入学为入泮。

与牌坊相对而呼应的是棂星门。棂星为天田星,主稼穑,凡是古代君王祭天,都先祭棂星,有祈年报功之义。宋代开始将棂星门设于文庙中,棂星成为"主管取士"之神,喻意祭孔如同祭天。元代为两门,清代为三门,中门额刻"文庙"二字,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额刻"道冠古今",用以形容孔子才华学识和道德品行与天地齐平,古今永辉。门头两端雕刻的蹲兽叫做麒麟,神圣威严,寓意福瑞吉祥。

走过棂星门,便可看到处在中轴线上出檐翘角、肃穆庄重的戟门,为典型的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因为古代祭孔时门两侧陈列仪仗性的兵器而得名。按照礼仪制度,古时宗庙、陵墓门前设立戟门及列戟的多少是衡量主人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

穿过戟门,就是东西两庑和相互对称的六座清代碑亭。两庑过去陈列孔子七十二弟子的塑像。碑亭为八角攒尖顶,是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评定一些边患叛乱的战争记录碑石。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是一座最雄伟、最典型的庑殿式建筑,它位于孔庙最后一重庭院中,里面供奉着孔子像。《孟子·万章下》曰:"孔子之谓集大成"。古乐中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成,称为大成。这里的大成就指孔子能够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孔子曾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然而遗憾的是西安孔庙的大成殿已在1959年9月毁于雷火之中,如今这里已成为碑林广场。

大夏石马

屹立戟门西北处的是"大夏石马"。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匈奴人建立的国家,他们拥有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公元420xx年,大夏国的创立者赫连勃勃率军攻占了长安,任命他的长子赫连璝为大将军,镇守在长安,石马就是在长安县查家寨赫连璝的墓旁发现的。

石马采用圆雕的技法,线条简洁自然,风格粗犷古朴,我们至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前腿刻有"大夏真兴六年"、"大将军"等字样。大夏国仅有20xx年的历史,而这匹石马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大夏纪年的文物。石马体态匀称,四蹄健壮,为承担马身的巨大重量,马的两前足与两后足各组之间均未镂空,显得坚实有力。马的双耳已不在,只留下两个插耳的圆孔。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石马那凝重的神情和矫健的姿态,使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在那金戈铁马的时代,它驰骋疆场的飒飒身影。

唐景云钟

与大夏石马相对的是悬挂在戟门东南处的景云钟。它因铸造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距今有近1320xx年的历史。景云钟原挂在唐长安城景龙观的钟楼上,后历经沧桑,数次变迁,明朝时悬挂在全城报时的钟楼上,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中。

景云钟由26块青铜模板一次浇铸而成,重约6吨。钟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井然有序的排列着龙、凤、鹤,、狮牛、飞天、彩云、蔓草等,32枚突起的乳钉起到强固钟体和协调音律的作用,由于铜锡比例科学合理,所以音质清纯、悠扬。钟身上铸有铭文,18行292字,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是李旦少有的传世佳作。

铭文宣扬了道教的玄妙与神奇,即可以报晓时辰,更可以祈福祥瑞。而蹲于铜钟顶端的怪兽称做蒲牢,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生性活泼,爱鸣嘶吼叫,于是投其所好,设置成钟钮用来装饰。景云钟以优美的声音,精美的纹饰、华美的书法而成为世界名钟。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经过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现有大型碑室7座,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这里有享有盛誉的名家精品,有文化交流的历史丰碑,有生动详实的石刻文献,更有精湛娴熟的线刻图案。当你漫步碑林广场,伫立在高大的碑亭之下,你一定会被这绝妙的书法华章所感动,一定会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

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是碑林中保存最早、形制最特别、雕刻最华丽的碑石。它刻于唐天宝四年(745),由于整座碑身立在三层石台之上,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故称《石台孝经》。碑石通高6米,由35方巨石组合而成,碑首上满雕灵芝云朵,三层石台均雕有瑞兽及蔓草纹饰。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张"孝悌"的思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推崇《孝经》正是将孝敬父母和忠于君主帝王、国家社稷相联系,希望通过宗法血缘关系来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政权。天宝四年(745)玄宗李隆基大力提倡,曾诏令"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玄宗亲自用隶书作序、抄录、注解,使我们看到了一代天子丰腴华丽、端庄大方的书法神韵,更充分展示出大唐盛世的气度与风范。碑额由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用篆书题写"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

《石台孝经》以奇特的形制、深刻的内涵、帝王的书法而成为碑林中的"迎客第一碑"。

第一展室

开成石经

早在西汉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必读之书。将儒家经典镌刻在石头上既便于学习和流传,又避免了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在中国历史上,刊刻儒家经典的活动有七次,即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代《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的《嘉佑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代《乾隆石经》。今天除清代的《乾隆石经》因刊刻年代较晚保存在北京国子监旧址外,唯有唐代《开成石经》历经千年的风雨,依然完整地耸立在西安碑林中。

《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城二年(837),它的内容包括儒家经典的《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共刻114石,每石高2米多,均两面刻字,总计228面,160卷,65万多字,被称为最大最重的一部石刻图书,号称"石质图书馆"。《开成石经》改变了过去刻经排列中一行直下的特点,每卷的卷首都在右上方,这样不仅便于装订成册,而且成为唐代的一大创举。《开成石经》由国子监祭酒郑覃主持,刊刻由陈介、艾居晦等用楷书完成。

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发生的陕西关中地震,使《开成石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40多通石碑断裂倒塌。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碑石,明万历十六年对碑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和补刻,并且将补刻小石立在原碑旁,共计96石113面,约53000多字。《开成石经》作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它厚重的积淀和精深的内涵而被世人珍重。

第二展室

当你为唐代的石经而自豪时,眼前第二展室的座座名碑又会让你产生强烈的震撼。这里以唐代名碑为主,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梵汉合文陀罗尼经幢》等,有书法名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褚遂良的《同州圣教序碑》、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史唯则的《大智禅师碑》、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李阳冰的《三坟记》、和《拪先坟记》等传世杰作。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于唐徳宗建中二年(781)。大秦是唐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派别--聂斯脱里派--碑额的上方刻有一个十字架。

碑文记载,景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由阿罗本传到长安,当时的唐太宗派使臣房玄龄列仪仗到西郊迎接。碑文还记述了景教的教旨、教义、教规,大秦国的疆域、产物,以及在唐代截止立碑时一百五十多年的传播情况和政治活动,同时在碑石的下方还刻有古叙利亚文。

公元845年,碑石受到唐武宗废佛运动的影响而埋于地下,明代天启年间出土。1641年写入葡萄牙文的《中国通史》中,译成拉丁文,从而引起世界轰动,现在世界上有6座"景教碑",而唯一的真碑在西安碑林。

皇甫诞碑

《皇甫诞碑》是欧阳询为隋代的大官僚皇甫诞书写。欧阳询是初唐四大家中最早的一位,他经历了陈、隋、唐三代,书法风格结合北碑的纯朴和南帖的柔美,下笔自然随意,字体峻利圆润,法度平整规范,以清秀而独树一帜。

欧阳询少年好学勤奋,与李渊交往十分密切。唐太宗时大兴文教,为了提高书家素质,振奋社会风气,设立弘文馆,选召学士入馆工书,欧阳询任大学士,由他亲自执教。他的书法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名扬海外。他写的片纸数字都被人们争着收藏,作为习书的范本,时人称他的字为"欧体"。

道因法师碑

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记述了道因法师出家求法和曾在大慈恩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的经历。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书法造诣也很深,与其父并称"大小欧阳"。欧阳通从小丧父,在母亲徐氏的不断教诲下,临摹父书,仔细认真,从不懈怠。他的字笔力险峻劲挺,棱角分明,字体严谨规矩,一丝不苟。传说欧阳通对自己的书法特别珍惜,必须在具备象牙或犀牛角的笔管,狸毛或兔毛的笔头,松烟和麝香的黑墨时才肯动笔写字,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而《道因法师》碑就显得弥足珍贵。

多宝塔感应碑

颜真卿是楷书巨匠,他身历4朝。碑林中保存他的碑石有7座,是全国保存颜真卿书法最多的地方。

《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0多岁书写,内容叙述了佛教天台宗和尚楚金禅师修建多宝塔的经过,以及唐玄宗资助修塔和派使者吊唁并监护楚金丧事的情况。此时,正处中年的颜真卿书法端庄隽秀,朴实谨慎,规范整齐,无一懈笔,历来是学习颜体的范本。

颜氏家庙碑

《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他的父亲所立,叙述了颜氏家族的家史和仕宦经历,碑文中"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足以显示出家族的兴盛。此时的颜真卿已有"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风采,书体浑厚圆润,饱满遒劲。俗话说"字如其人",而颜真卿真正做到了这四个字,成为书法界的典范和楷模。

唐代李希烈发动叛乱,颜真卿前去招抚却遭到了囚禁。当李希烈的弟弟在军中被人杀死,李希烈十分恼怒,决意杀死颜真卿。于是假借皇帝之诏,派人用绳子勒死颜真卿,颜真卿终年77岁。颜真卿以他苍劲老辣的书法和刚正不阿的人品,成为"楷书第一人"。

唐三藏圣教序碑

《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代怀仁和尚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遗墨中选辑集字而成,所以碑石称作《集王圣教序》。

王羲之的行书称绝一时,在我国书法史上以"书圣"著称。南朝梁武帝评价"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更是称赞"尽善尽美"。太宗李世民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传说他藏有王羲之墨迹三千余纸,并且是朝夕观赏。当太宗为玄奘翻译的佛经亲自写好序文后,唐僧的弟子怀仁决心将文章用王羲之的行书集凑而成。公元672年,怀仁和尚殚心竭虑,整整花了20xx年的时间,细细拼集,慢慢寻找,甚至不惜千金,购买求得,所以称为"千金碑"。碑石不仅体现了唐初那浓厚的"崇王风气",更凝结着唐朝人对王羲之书法的钟爱之情。

玄秘塔碑

到了晚唐,更有一位久负盛名、闻名海外的楷书巨匠--柳公权。《玄秘塔碑》正是柳公权60多岁为大达法师所写,刻于唐会昌元年(841),碑文记述了唐长安城中安国寺寺主大达法师的生平以及受到徳宗、顺宗、宪宗等几代皇帝恩宠的事迹。碑文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融圆厚于清刚之内,结体疏朗,法度森严,是柳书的主要代表作。

柳公权身居高官,廉洁刚直,敢于直言,人品、书品皆为君臣世人所敬仰。据说,一次皇帝与六学士对坐于便殿,说话间,文宗称赞汉文帝恭俭,又掀起自己的衣角来说:"这衣服已洗过三次了"。众学士对皇帝作贺词,只有柳公权一言不发,文宗问他,回答道:"人主当退不肖而进贤,纳净谏,明赏罚,至于穿着洗过了的衣服,乃小节耳,对于治国有益不大"。柳公权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

当你缓步走出第二展室,当你还沉浸在"颜筋柳骨"的神采气韵中,当你还回味着"大欧小欧"的隽永峻利时,眼前这幽静的回廊下,那一方方规整的青石,又会让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墓志

这些方形青石称为墓志,埋放在墓穴中。上面刻着死者的生卒年月、籍贯、系谱、履历、官职、生平事迹和赞颂文辞,它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陵谷变迁。

墓志在我国汉代已有雏型。到了魏晋时,由于天下盛行厚葬风气,官方严禁在地面竖立墓碑,因此埋入地下墓中的墓志便随之大量出现。而这些墓志大多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在洛阳出土的,被于右任先生收藏,于1938年捐藏到西安碑林。其中以皇室宗亲及贵族官僚的墓志居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独特的书法价值。

第三展室

穿过回廊,进入第三展室,又会将你带入一个五体书法异彩纷呈的世界。这里陈列着汉魏至唐宋的不同书体、不同内容的碑石,不仅可以看到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的艺术特点,如梦英《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汉代《曹全碑》及《熹平石经》、唐代张旭和怀素的草书《

千字文

》、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宋徽宗的《大观圣作之碑》等,还可以通过汉代《仓颉庙碑》、《仙人唐公房碑》和西晋《司马芳残碑》等了解碑石的起源以及碑石形制的演变过程。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远古之时就有了关于汉字创造的美丽传说。伏羲画卦说,神龙结绳说,仓颉造字说,到以后殷商的甲骨文,西周的钟鼎文及春秋的石鼓文。秦始皇统一天下,进行"书同文"的举措,李斯将籀文简化为秦篆,使小篆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的文字。小篆字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俊逸。

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

梦英的《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就是典型的小篆字体,内容是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540个部首偏旁用篆书书写,每个篆书之下用楷书注音。这座碑石字体端庄典雅、古朴凝重,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构字法的典型范例。

当小篆在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使命后,向着容易书写便于认识的方向发展。秦朝末年有一个狱吏叫程邈,他在囚狱中工作的十年时间里,对篆书的笔画和字体的结构进行变革,由于将字体的圆笔改为方笔,繁复变为简洁,于是这种新的书体被称作隶书,到了汉代隶书达到成熟的时期。

曹全碑

《曹全碑》是汉隶中的精品,文字不仅清晰流畅而且宛转妍美。碑石刻于东汉晚期,是百姓和官吏为纪念东汉灵帝时的合阳县令曹全而集资修建的。碑文记载曹全为敦煌人,曾随军征战疏勒,战功显赫。他任合阳县令更是政绩清廉,造福一方,碑背阴还刻有捐资人的名单。《曹全碑》的书法扁平匀整,清丽流畅,自然雅典,秀美飞动,不仅是汉隶中婉约书风的代表。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的书法是汉隶成熟时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据说书写者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以这块《周易》残石为例,结体方正,字字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完全体现出了蔡邕所主张的"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的规范。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不过,对照流传下来的《熹平石经》残石,书法差异很大,不像一个人所书写。我们推测是因为当时这项工程是由蔡邕所主持,加上汉代刻碑不留名的传统,所以流传下来的只有他一人的名字。

《熹平石经》共刻石46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约3万多字。石经刻好后被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学子们校对和传抄。据《后汉书》记载,石经刻立后,前来参观摹写的人将街道都堵塞了,可见当时的盛况。但遗憾的是,石经刻立不久,就遇到董卓之乱,后来又遭遇晋永嘉之难,碑石全部残毁,保存到今天的数量更加少了。碑林收藏的这块,上刻《周易》的内容,两面刻字,共有400多字。这块残石是1920xx年在洛阳出土,于右任先生花费4000两银元从古董商手中买下,后来与"鸳鸯七志斋"藏石一同捐赠给碑林博物馆收藏。

在每一种书体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新的书体也会随即出现。当隶书一步步完善成熟时,新的书体楷书、草书、行书也在逐渐形成。

西汉时已有章草,它的出现是在生活实际的需要中,为了加快公文的处理,开始将方折的隶书简化、草化以处理官牒文书。东汉时张芝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为今草,它的出现无疑更能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人类情感的变化。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的草书称为今草,笔势连绵飞舞,潇洒灵动。

张旭断千字文

《断千字文》是唐代书法家张旭所写,他是将各字上下相连,首尾相接,字体大小错落,粗细相间,浓淡相宜。他曾对颜真卿说:"创变适度,不可妄变"。由于他的字体极为奔放、洒脱,自然舒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难以辨认,一般称为"狂草"。张旭为人豪爽豁达,性格狂放不羁,更是嗜酒如命,每逢喝得酩酊大醉时,就呼叫奔走,在极端兴奋的状态下,手拿毛笔疾书,一下数行。有时不尽兴,竟丢掉毛笔,解开发髻,用头发蘸墨写字,酒醒之后连自己都觉得神妙,所以人们都称他"张颠"。他和李白、贺知章等8位文人墨客,并称"饮中八仙"。

唐人爱酒,是时代的产物。在一个高亢、激越的社会情调中,在一个开明、张扬的文化氛围中,酒成为激活和调动人们强烈生命和文化意识的重要媒介。在豪爽奔放的酒文化中,唐人倾注了生命的无限热情,更融进了五光十色的个性追求,张旭的草书正是这个盛世文化艺术的缩影。

千字文产生于南朝梁武帝时,由周兴嗣在一夜之间将一千字组成了有韵律的文章,为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包括天文、地理、礼仪、法制、技艺及励学等,具有启蒙教育的作用。所以一经颁布,便成为少儿必读必写的教科书,至今流传一千多年,人们依然在传颂吟咏。

怀素千字文

怀素是唐代一位名僧,他是张旭之后以狂继颠的又一位草书巨匠。他因为家境贫寒,自小便出家做和尚,与张旭相同的是怀素虽为和尚,但喜欢喝酒吃肉,并乘着酒兴挥笔作书。因此,人们把张旭和怀素合称为"颠张醉素"。

怀素的字如骤雨旋风一般,随手万变,却又法度俱备。当年怀素练字也十分不易,他没有钱买纸,于是就在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芭蕉树,以芭蕉叶子为纸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在院子里都堆成了堆,他称之为"笔冢"。后来为了学习书法的精华,千里迢迢从家乡湖南来到长安,向张旭以及张旭的弟子邬彤请教,最终成为了与张旭齐名的草书大家。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千字文》都是刻于横置的长方形石块上,它们的形制与我们刚才所见的碑有些不一样。其实我们眼前这种刻石叫做"帖",它与"碑"是有一定区别的。

碑一般是竖长置放,有额有座,立碑的目的是传于后世,所以碑文内容一般都是对碑主人或者对事件的歌颂,有一定的格式,字体以庄重严谨的篆书、楷书、隶书为主。比如《曹全碑》、《颜勤礼碑》就属这一类。而帖是专门为学习书法者提供前代名人书法而刊刻的,以字体的优胜为选择的标准,内容庞杂、形式不一、长短不限,而且帖一般是横方形的石板,比碑稍小,无额、无座,也没有侧面,大多在正、反两面刻字。同样内容的碑一般只刻一座,而同一个人同一内容的帖可能会刻好几块。不同时代,依据不同蓝本所刻的帖也是有好坏之分的。碑林收藏的这几块怀素《千字文》是明代成化年间所刻。

第四展室

这里陈列着宋元至明清时期的一些著名书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等的诗文书迹,以及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明《达摩东渡图》和《达摩面壁图》、清刻《太华山图》、《太白山图》、《关中八景》、《关帝诗竹》、《魁星点斗》等丰富多彩的线刻画,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回味。还有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的明代《感时伤悲记》、清代《荒岁歌碑》,在那些战乱与灾荒之年,人们颠沛流离、痛苦悲惨的生活在碑石上都有详细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黄庭坚诗碑

进入碑林第四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侧碑墙上宋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的巨幅行书作品。黄庭坚擅长写诗,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极深。他的书法清圆妙丽、气贯脉通,运笔则圆劲苍老,结构中宫紧收,四出放纵而神凝之,颇似他豁达磊落的为人。他以画竹之法作书,其风枝雨叶,气高古雅,所以书法达到了风韵最旺的境界。而他的

诗词

对后人也颇具影响,成为宋代诗坛巨匠,开创江西诗派。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皇城的景致,主要写汉代长安城的皇室宫苑,崇高的建筑,盛美的仪仗,优雅的景色,庄严的宫廷,都是普通人所不能见到,甚至不能想象的。全诗如下:

翠盖龙旂出建章,莺啼百转柳初黄。昆池冰泮三山近,阿阁花深九陌香。径转虹梁通紫极,庭含玉树隐霓裳。侍臣缓步随銮辂,冈上应看集凤皇。小苑平临太液池,金铺约户锁蟠螭。云中帝座飞华盖,城上钩陈绕翠旗。紫气旋回双凤阙,青松还有万年枝,从来清跸深严地,开尽碧桃人未知。

苏东坡诗碑

旁边这方碑石为北宋四大家中苏轼的作品。内容是苏东坡《集归去来辞诗》六首。

苏轼,号东坡,是宋代著名大的诗人,

散文

家和书法家。他的一生精力,用在了很多方面,不仅文学艺术造诣很高,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但政治上的波折却影响着他的生活,他曾被几次贬官,晚年甚至远赴海南。我们看这块碑刻的落款是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就是苏东坡谪居贵州后所作。被贬贵州后,垦荒筑屋,耕食其间,使苏轼对陶渊明《归去来辞》中那种隐避的内涵有了特殊的理解和共鸣,借集陶诗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与他在元丰五年(1082)所书的《寒食贴》风格略似。而这座碑石也是碑林仅见的一通东坡名诗刻石,被推为苏贴刻石的较佳者。

米芾四条屏诗

清刻《米芾四条屏诗碑》,是一首反映初春景色的五言诗。"皇都出度腊,凤辇出深宫,高凭楼台上,遥瞻灞浐中。仗凝霜彩白,袍映日花红,柳眼方开冻,莺声渐转风。御沟穿断霭,骊岫照斜空,时见宸游游,因观稼穑功"。

米芾,宋代四大家之一,才华横溢,狂放不羁,他喜唐服,爱怪石,擅收藏,好临摹,由于举止不凡,言行怪僻,素有"米颠"之称。他的书法得苏东坡的指点,变化多端,章法自然,顿挫分明,气韵酣畅。他一生酷爱钟鼎、文竹简碑刻,是无所不晓,无所不学。他曾任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关帝诗竹图

这是一方奇妙有趣的碑石,将文字与绘画融为一体,刻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其中描写由于三国之争,关羽同刘备的两位夫人在下邳被曹兵困于土山上,关羽为保护两位嫂嫂被曹操俘虏。关羽的文采武略备受曹操青睐,曹操惜才爱将,赐以高官厚禄并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而关羽对着这一切淡然处之,最后还是挂印而走。后人赞赏关羽的品行,故产生了这幅关帝诗竹。这幅图由风竹、雨竹构成一幅秀竹画图。风竹的叶子向一边飘动,就好像有清风吹过;而雨竹的叶子则向下低垂,好似有细雨在击打。竹叶恰好组成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首诗表达了当时关羽身在曹营身在汉的特殊心情。有人说这首诗是关羽写给刘备的,据史书记载关羽其人既不善写诗,也不善作画,这座碑是清代韩宰附会之作。

魁星点斗图

《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抚马德昭所画,字体复杂华丽,内容独特新颖,寓意深刻。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经取士,特别是明清,每经首选一人称为"魁",而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多学府和学宫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希望金榜题名。碑上魁星的形象是个"鬼"字,它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在"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古代,皇宫金銮殿前置有石陛,上面雕刻有鳌的图案,考中的进士要站在台阶下接迎金榜,状元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既形象生动,有独具匠心,即构思巧妙,又寓意深刻。

第五展室

当你离开第四展室,绕过墓志廊,来到了第五展室。这里陈列着宋、元、明、清各代的碑石,许多是涉及拨田、瞻学、修渠补城等内容,为研究当时社会史和地方史,甚至为研究碑林与文庙的发展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宋代重刻的秦《峄山刻石》、清代重刻的汉代《敦煌太守裴岑记功碑》、清注释《岣嵝碑》以及清代帝王与将相的书法碑石,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尤其是《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不仅指出了为官之道,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六展室

第六展室陈列的碑石除少数是元、明两代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为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游天冠山诗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公稽章生诗》以及清代康熙的"赐吴赫书"、雍正的"赐岳钟琪书"、林则徐的《游华山诗》和康有为的《曾贡生裕汉碑》等,还有一些为人处事的

格言

碑,这些都能使我们全面认识碑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七展室

誉为"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陈列在第七展室,它是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2)命翰林侍讲学士王著,将宫中所藏历代帝王、名臣及书法名家的墨迹,摹刻在枣木板上并存于宫中,将拓印墨本颁赐给中书省、枢秘院的官员及有功的大臣,因为刻于淳化年间,又是在宫里刻成,所以又称作《淳化秘阁帖》。但是原帖在刻成后毁于战火中,碑林的《淳化阁帖》是清顺治三年(1646),陕西金石家费甲铸用"兰州本"复刻的,共145石,两面刻字,共分10卷,现存多种版本,唯陕西本刻石最全。

走在第七展室,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的时空阻隔,再次重温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真草隶篆,名家荟萃,书法艺术的长河竟是如此波澜壮美。

当我们徜徉在亭廊殿庑之中,驻足于座座丰碑之间,那赏心悦目、摄人心魂的书法艺术,宛如无声之乐,无色之画,无韵之诗,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石刻艺术室

走出碑林第七展室后,建于1963年石刻艺术室又会以一件件精美的石刻造像吸引着你,打动着你,让你叹为观止。

"西安石刻艺术室"的匾额由陈毅书写,整座展室精选汉--唐近一百件的代表性作品,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展出。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威武凶猛,有的肃穆端庄,有的慈祥可爱,无论东汉双兽、画像石刻、李寿石椁、昭陵六骏,还是菩萨残像、皇兴造像、九层石灯、老君石像,都以精练的风格,简洁的刀法,高超的技艺,动人的线条,成为古代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它们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进取向上的风貌,不仅在我国雕刻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陵墓石

陵墓石刻分为地上和地下石刻,是随着陵寝制度和丧葬习俗的发展而形成的。地下石刻为墓室内实用型和装饰性石刻,它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东汉画像石

陕北东汉画像石为地下石刻,出土于绥德和米脂一带,用来加固墓室、装饰墓室。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除少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外,大多则取材于现实生活,如车马出行、农耕放牧、歌舞杂技、狩猎射杀、宴饮迎宾等等,将汉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的情况,生动形相地再现出来,成为汉代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画像石多采用减地平雕的技法,使物象浮起,轮廓用粗劲的阴线来勾勒,眉眼须发等细小部分则用墨线来勾勒。画像石将雕刻与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线条简洁,轮廓清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汉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的艺术瑰宝。

李寿石椁

李寿字神通,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因在反隋征战的过程中立有功勋,死后陪葬唐高祖的献陵。

李寿石椁,由二十八块青石组成,前面正中有两扇可以开合的石门,外部四周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文臣、武将、卫士、飞天等。石椁内部四周线刻乐伎、舞伎、侍女等画面;顶端则线刻星宿分布图,这些图案再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豪奢浮华以及宫廷乐舞的柔美多姿,也表现了人们期盼吉祥的美好愿望。

李寿墓志

他的墓志与众不同,为龟型。龟的四足趴伏在长方形的底座之上。龟甲为墓志盖,上刻篆书"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十六字。龟身为墓志铭,用楷书写成,共1071字,记录了李寿的平生事迹,墓志雕成龟形,那是高贵地位的象征,也是长久保存的象征。

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园墓葬前的仪卫性和纪念性石刻,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仪卫性石刻是在陵墓前神道两侧置放的石人,石兽等;纪念性石刻则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而精雕细刻,昭陵六骏就是纪念性石刻最为突出的代表作。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典型的地上石刻,是置放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寝北司马道上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曾经骑乘过并且壮烈牺牲的坐骑。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的赫赫战功和对六骏的最高纪念,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将六骏雕刻在整块岩石上。浮雕高约171厘米,宽205厘米,由大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雕刻家阎立德于唐贞观十年(636)完成。唐太宗李世民是马上皇帝,更是爱马的皇帝,他亲自为每匹马写出赞语,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在每件浮雕德右上角。六骏无论站立、行走、飞奔,都是他们在战场上的真实写照,不仅反映出人与马生死与共的深厚情义,更展现大唐创业的艰辛不易。然而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騧"早在1920xx年流失美国,其余四骏"特勤骠"、"青雕"、"什伐赤"、"白蹄乌"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它们在默默等待着六骏重逢相聚的时刻。

如果说昭陵六骏将你的思绪带入火热的战争岁月,而佛教雕像会引领您走进一个宁静祥和的菩提世界。

宗教石刻

佛教最早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在两汉之际佛教逐渐传入我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连年,百姓生活流离失所,政治统治极不稳定。到南北朝时佛教广为流传,佛教艺术也随之兴起。

皇兴造像

北魏《皇兴造像》为两面浮雕,正面刻交脚弥勒佛像,由于受印度键陀罗雕刻艺术的影响,还保留着高鼻、深目、宽额的特点,造像的背光是火焰缭绕的舟形背光,充满了浪漫色彩。造像的背面及底座用减地平雕的手法刻画佛教本生故事,背面下方有一段铭文,"遂于大代皇兴五年岁次辛亥为亡父母并"字样,由此断定造像的建造年代和为谁而造。铭文字体刚劲豪放,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佛教在隋唐两代达到鼎盛时期,艺术风格也走出了魏晋的肃穆庄重、秀骨清相,形成完美成熟、温厚可亲的艺术风格。

唐代菩萨像

唐代菩萨像,残高110厘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它以汉白玉雕刻而成,质地细腻,晶莹柔润,再加上那微微突起的胸部和富有质感的腹部,以及那斜披的轻纱、前倾的身躯,使人联想到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此时的宗教形象不再令人望而生畏,而成为人间真情的坦诚流露,这不仅是大唐艺术的大胆创新,更是对盛世文化的讴歌赞扬。

这里的每一尊佛像,菩萨、力士、佛陀,无论高大、低小,还是完整、残缺,它们不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庄严肃穆,那眉宇间透出的是超凡脱俗的宁静和智慧,唇齿间流露的是亲切和蔼的关怀和期待。

唐代老君像

在唐代更为兴盛的是道教,老君像就是当时信仰道教的产物。

老君像,高190厘米,这尊雕像是华清宫朝元阁的遗物。老君即老子李耳,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地位,推崇道教,尊称老子为祖先,发起尊老运动,开展各项活动,并在科举考试中增加《老子策》。据说这尊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从幽州范阳令名工巧匠用汉白玉采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的。老君正襟危坐,褒衣博带,表情严肃端庄,神态气宇轩昂,底座又以丰腴华丽的牡丹花为题材,显得吉祥富贵。老君像不仅是封建帝王政治统治的需要,更是大唐盛世艺术繁荣的象征。

朋友们,今天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愿西安碑林给大家的这次金石之旅留下美好的记忆。祝大家参观愉快,真诚地欢迎你们再次光临西安碑林。再见!

3

页,当前第

1

1

2

3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十一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土地农耕文化博物馆,也是我近日参观过的一个文化遗产最为丰富、展现最为全面的博物馆。这次游览让我的心灵再度得到了滋养,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博物馆设计

西安半坡博物馆外观宏大气派,内部展示区划分明确,展品展示的环境舒适,和谐协调。在博物馆的现代设计中,古老文明得以体现。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把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的理念。同时,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也注重互动和做法自由,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在展览中,常会有一些互动操作,让游客亲身操作或亲身体验,从而让游客深度参与,也可以在多个维度、多个角度全面感受历史文化。

二、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半坡博物馆是岭南文化的宝库,展现了拥有两千四百年历史的古城半坡文化的艺术、宗教、人类生存状况等。这里的展品让我有机会感受到了一个与中原地区区别明显的当地文化,也了解到这种文化的形成背景和历史渊源。在某些方面,这种文化领先于中原地区文化。在博物馆展示区,我看到了历史遗迹、陶器、壁画、玺石、铜器、金银器等各类太古物品,以及生活工具、武器、农耕工具等实用工具。这些展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足以证明了这块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半坡文化博物馆的展品不仅反映了岭南地区的文化,同时也展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趣味。整个展览区域规划合理,尤其是在一楼的博物馆,除了展示岭南地域文化的成分外,还展示了三月三、春祭、神农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吸引了我。展品之间互相串联,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宏伟的地域文化盛宴。

四、文化氛围浓厚

在半坡博物馆,没人会感到无聊。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展品,同时还有多种多样的解说、动画、影片等,让人耳目一新,对不同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浓厚,游客可以跟随馆内的演示导览员,参与展台演示与悄悄话。馆内设立了许多文化交流活动,多样的公众教育课程,扩展了馆内展览内容解读的各种途径,增加了游客和文化的交流。

五、开阔视野,深入骨髓

最后,我认为参观半坡博物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也可以深入我们的骨髓之中。这是一次旅游、文化体验和历史探索的盛宴,同时也可以发现现代文明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有深刻指导意义。通过参观这样的博物馆,不仅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可以充电激励自身更好地去创造和发掘文化价值。

总之,半坡博物馆最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的文化氛围,几乎每一个展览都是非常实用和有趣的。这里的大多数展品都是经过许多学者和艺术专业人士的精心挑选,真正体现了博物馆创造文化价值、传递文化信息的最终目标,也通过展览流传着中华文明的无尽魅力。我将会继续支持和喜欢半坡博物馆,并且期待它的未来发展。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十二

各位游客:

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中国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历史、文学、绘画、雕刻、书法艺术爱好者,来西安而没去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会十分遗憾。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文庙的历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参观这里就像是观看主戏前的序幕。

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建有孔庙,规模最大的要算山东曲阜的那座了。我们面前这座西安孔庙始建于宋徽宗赵信崇宁年间(公元1102—1120xx年),由唐长安国子监旧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移建于此,历经元、明、清各代,屡屡修葺,依然保留着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经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墙根下那几棵古槐有人说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被称为太庙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三学街—孔庙大门—木牌坊】

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三学街不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在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西安府辖的长安和咸宁二县的学府,相继迁移至文庙两侧,遂有一庙(孔庙)三学(咸宁学、府学、长安学)之称。三学街的称谓也就一直延续下未了。今天,这里已成为西安古文化艺术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宝、文物古玩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游完三学街后步入博物馆大门,向东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楼等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别具风格的动人画面。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其实天下孔庙无正门。无论大小,孔庙的整体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开南门,而开义路(东门)和礼门(西门)。全国所有孔庙都把塞门、泮门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对称地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因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说是至高无尚。若开南门,便是不敬。

孔庙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远看就像高高的彩楼。它用12根红木柱支撑,三层棋形斗檐式木质结构,拔地而起,上面彩绘花纹图案和二龙戏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气坊。按当时规格建造法,本来应该把牌坊设在孔庙门外。这座牌坊是由西岳庙迁建过来的,由于门外是城墙,选不出合适的地方,便只好 “屈就”在这里了。

【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两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进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经看到中间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棂星门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棂与灵通用。灵星为星宿之名,是神话传说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棂星门由二门改为三门,中门书“文庙”二字,东西门不变。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大成殿的得名来历—建筑历史—魁星楼的兴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成殿,这说明我们已经游到了孔庙正殿。“大成”取自《孟子·万章章句下》“孔子之谓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犹作乐者,集众乐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其意思为,孔夫子好比乐队指挥,能把演奏的内容融为一体,变成大型演奏,故称大成殿。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成殿始于宋代。这里的大成殿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当时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围有栏杆,东、南、西面有石级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龙纹图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可惜,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时,毁于一场无情的雷电之火。

魁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兴衰,俗称魁星。一般应试得第一名者为“魁首”或称“魁甲”,即指状元。旧时孔庙或学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楼,以祭扫魁星,祈求功名顺利。

这里的魁星楼,建于明神宗朱栩钓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20xx年)。原楼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毁。公元1986年,党和政府据历史资料,依原楼大小、高度及形体重建了魁星楼。此楼建在城墙上,显得更加高大雄伟。

【景云钟—七座碑亭】

我们穿过戟门,在东侧可以找到被称为天下奇物的景云钟。

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20xx年),故称景云钟,也叫景龙观钟。此钟高2.47米,重约6吨,用铜5000多公斤,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它由25块铜模铸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铜铸弥合的痕迹。钟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均饰以各种不同的动物和飞天,造形生动而形象。32枚钟乳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据说它们具有装饰钟表面和调节音韵的作用。

钟上铭文共18行292个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还谈到此钟的铸造经过。

唐睿宗李旦铸钟,是为了纪念他的哥哥中宗李显。李显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三、四子,这两人都做过短时间的皇帝。唐代兴建的钟楼,毁于战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样观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层高的钟楼,悬钟子上层中央,早晚敲钟报时。这座钟移到陕西省博物馆后, 1964年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展,被选入世界名钟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西安电报大楼的方形大钟报时的钟声也是景云钟的录音。

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庙。最后大家数一数,从载门到大成殿的路两侧总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状相同。这些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这些亭子在两侧是对称的,惟前院有一单列,原因是建到这里时,清王朝衰败了,再也没有竖碑和建亭的机会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开始参观博物馆的第二部分,即闻名还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为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唐代石经,包括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书写的《开成石经》等。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长安城务本坊国于监大学内(今西安城南文艺路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志士仁人,为西安碑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碑林的创始人是北宋龙图阁学士吕大忠,是他亲自主持设计,基本形成了以《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为主的碑林陈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当推唐代的韩建,是他把弃于郊野的唐石经第一次迁移到尚书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还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经迁入城内。两人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碑亭及《石台孝经碑》—第一室《唐开成石经》—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西安碑林广场。大家已经看到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两字传说是林则徐写的。亭内竖立着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镌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4石结体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 35块巨石组合。碑文用隶书书写,字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很值得游客们观赏、临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龙,碑座上线刻双狮和卷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显得庄重魁伟,气象不凡。据说当年碑刻好后,李齐古把拓本呈给唐玄宗过目,唐玄宗又写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盛唐书法名家颜真卿】

各位游客,不知道在你们之中是否有书法爱好者?大家应该知道,中国初唐有四位大书法家,他们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他们是二王(王台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然而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应该是盛唐时期的颜真卿。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那么颜真卿的书法则是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颜真卿是怎样一个人?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师等职,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称“颜平原”。他一生为人刚毅正直,屡遭权奸陷害与排斥,最后为维护唐朝统一,以身殉国,被人尊称为 “颜鲁公”。颜真卿善楷书和行草,他博采众家之长、独创自己风格的书法艺术,把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有70多种,在西安碑林这座书法艺术的殿堂里,陈列的颜真卿真迹有6处。如第二室中的《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书写的墓碑,44岁时书写。其特点是字体端正,苍劲有力,结构严密,更多地保留了晋和初唐楷书的风格。还有挥洒自如的《颜氏家庙碑》、劲挺豁达的《争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浑厚雄健的《臧怀恪碑》、气势磅磅的《郭家庙碑》、丰润饱满的《颜勤礼碑》均在第三室。游客们可以根据颜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去体会、去感受。

【诸遂良、王羲之与《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首先我们要搞清碑文内容。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可谓家喻户晓,其实这小说的主人公还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师。玄奘法师曾于贞观三年(公元620xx年)一人离开长安去印度,沿丝绸之路长途跋涉,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共在外20xx年。当他满载657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城时,唐太宗非常激动,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亲自撰写“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碑文内容。

现在我们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时曾任中书令、诗书等职,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托身后大事于他,可见这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话遂良不同于一般大书法家。只是他后来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爱州刺史。请遂良写的位唐三藏圣教序碑》共有两处3 通,一处是镶在大雁塔台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另一处就是眼前这通《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了。那么游客看到这里会问:褚遂良为何要写3通圣教序碑呢?传说,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令褚遂良当场书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事后,请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书写碑文过于拘谨,现场发挥得不够理想,便又重写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世称《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会稽山阴,初任秘书郎,后任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职,官到有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的《兰亭集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传。据说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下令由国库出重金购买王羲之真迹,经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宝有2200余件。所以,历史上曾有唐太宗骗取《兰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于王羲之为唐人写碑与唐太宗崇佛和爱王羲之书法有关。唐弘福寺沙门和尚怀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书法家。为了使皇帝写的碑文和王台之的书法珠联壁合,经久传世,怀仁决。小集字勒石成碑。这时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条件是有大量王体真迹。为此,怀仁和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花费巨大代价,历经20xx年才完成这通特殊的丰碑。

各位游客,西安碑林的参观到此结束。有兴趣的话,您还可自由游览其他碑刻,但愿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谢谢!

3

页,当前第

3

1

2

3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十三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十四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石质书库,它之所以叫碑林,是因为它里面碑石如林,小编收集了西安碑林博物馆

作文

,欢迎阅读。

今天我参观了被誉为“文化历史宝库”“书法艺术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它是由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馆组成的专题性博物馆。肃穆庄严的西安孔庙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刻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最令我震撼的还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圣殿—碑林。

来到碑林,我犹如置身于碑的森林。走过一间间藏室,仰望着一座座碑石上的文字,我仿佛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九百多年前开始,一代代有识之士为使碑石文化不被人们遗忘,他们耗尽心血集藏石碑,并竭尽全力保护它们不受战火的摧残,才有了今天恢宏的碑林。从秦篆汉隶到魏碑,唐宋明清诸多大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真迹,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样的大师。

看完了这么多的碑石,最令我难忘的还要数“开成石经”。有人说:“如果将碑的历史比做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那么‘开成石经’便是它的源头。”“开成石经”共刻114石,每石高约2米,均双面刻字,共计228面。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等十二部历史巨著,共计160卷,65万字,有着“石质图书馆”之美誉。讲解员告诉我们,在开成二年时,印刷术还不够发达,当时的学子没有教科书,他们只能相互借书来抄。皇上知道后,害怕这些学子出现传抄的错误,于是命人将这些知识无误的刻在石碑上,供那些学子去抄。

在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讲解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文字变迁,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写法就与现在不同,原来的“光”字上面是一个“火”,下面是一个“儿”,是一个十分形象的象形字,而现代的“光”字上面是一个“小”,下面是一个“兀”,它已完全没有象形字的特点和意义。

石碑上的汉字告诉我,古人用最软的笔写出了最硬的字,顶天立地、落落大方,而现代人在电脑出现以后,动手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写一笔好字的人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要将中国文字的艺术传承下去。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石质书库,它之所以叫碑林,是因为它里面碑石如林,藏石达3500余件。

碑林里,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台孝经碑》,这块碑是由唐玄宗亲笔书写并注释的。它形式独特,四面都刻字,碑冠刻的是青龙腾空,它还有三层碑座,每一层都都刻有精美的图案。那石碑上都画上了一个个格子,格子里是用楷书工工整整的刻上了每一个字,格子旁边的小字是对该字的注释。可以看出,唐玄宗对这种所谓的小事都这么认真,真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接下来我们去的是7个大型石碑展室,展室里的石碑不仅造型百出,碑上记录的事也是五花八门,不仅有李斯、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的杰作,还有文字游戏《画里藏字》碑,乍一看,是一幅漂亮的竹子,可走近仔细看,却是一个个字,还是一首诗呢!画即是字,字即是画,字画合一。更有的碑刻的是地图,图上“每六寸折地一里”标注得清清楚楚。当时没有测量仪器,地图还能画的如此精准,真是不可思议。

我们最后去的一个展室里的碑全是原来放在国子监给学生作范本,用处类似于现在

字典

一样的碑。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些碑,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印刷术,学生们的课本都是他们自己用手抄出来的,你抄,我抄,他抄,难免会有些笔误。有了这样一个范本,学生们有了一个校对的地方。这块碑上,用正楷端端正正地刻上每一个字,字字都工整准确,让人肃然起敬。

走出博物馆,可我的心还在那一块块碑、一个个字前。这次参观,使我认识到了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奇葩,字写的好,不仅是看起来美,更是为了准确地传递信息。通过这次参观,端正了我写字的态度,教会了我怎样把字写好,树立了我写好字的信念。

我爱西安碑林博物馆!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十五

各位游客、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游览!

就在西安市的三学街,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博物馆,它就是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它利用西安文庙扩建而成,苍松翠柏掩映着它,巍巍城墙护卫着它。千百年来,它经历了重重的硝烟战火,跨越了慢慢的岁月长河,3万多平方米的深深庭院中,已有藏品1万多件,碑刻3千多方,更有国家级文物134件,它以萃为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东方石刻艺术,成为我国最大的碑石博物馆和最为丰富的艺术宝库。

西安文庙

来到碑林博物馆,你会被这恢宏壮观的文化丛林所感染,更会被一座座精美绝伦的书法名碑所吸引,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此丰富的碑石和动人的雕刻,是怎样穿过历史的云烟,与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呢?那就让我们从碑林的形成说起吧。

公元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战火的硝烟,国力的衰弱,使大唐帝京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战争的灾难也殃及到文化。矗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开成石经》濒临战争的毁坏。公元920xx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此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区缩小到皇城之内,国子监便处在了城外,《开城石经》等碑石就被遗弃在露天荒野之中。在许多文人学士、政府官员的竭力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鄩在公元920xx年,陆续将《开城石经》等碑石搬移到城内唐尚书省的西隅,位置在今天西大街广场一带。可是这里地势低洼潮湿,经常受到雨水侵蚀,碑石容易陷落倾倒。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的精心组织下,又将《开城石经》迁徒到府学的北墉,即西安碑林现址,当然与《开城石经》一同迁入的还有《石台孝经》等一批著名的唐代碑石。所以,当我们说到碑林的形成时,就会想到《开城石经》,它是碑林的基础,因为它才形成西安碑林今天蔚为大观的3000多方碑石。

了解了碑林这些曲折而艰辛的迁移过程后,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孔庙旧址。

孔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孔子的专门地方。古人的心中,孔子是圣人,祭孔是天下大事,各地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孔庙。

西安的孔庙,则是唐代武德二年(619),在国家诏令之下所设立,位置在尚书省西隅的国子监附近。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曾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孔庙又称文庙。西安孔庙经历了五代、北宋的几次迁徒,在宋崇宁二年(1103)最终将孔庙和府学迁于现址--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地,从而使孔庙、府学和碑林融为一体。今天的西安孔庙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时的建筑,它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群中轴贯穿、左右对称的原则,整体和谐统一,布局严谨大方,庭院重重,古雅深邃。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太和,是指阴阳会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力的本源。这里既有祈求万福的意思,又是对孔子地位受到人们敬重和尊崇的体现,它是在明万历年间由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

牌坊的南面是照壁,也称"塞门"。塞门外有清朝末年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题写的"孔庙"二字,字体醒目,结构稳健,运笔舒展。孔庙没有南门,因为南面正对明代城墙,所以只能在东西门两侧开门,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义路,其意是指供君子出入之门。

牌坊之下则是明净清澈的泮池,它形如半璧,中间以泮桥连接。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为泮宫。泮宫是学校的前身,春秋时孔子在鲁国讲学,地点就在泮水之滨,后来在这里建立学校,所以叫泮宫。并且成为后世学府的代称,科举时代称生员入学为入泮。

与牌坊相对而呼应的是棂星门。棂星为天田星,主稼穑,凡是古代君王祭天,都先祭棂星,有祈年报功之义。宋代开始将棂星门设于文庙中,棂星成为"主管取士"之神,喻意祭孔如同祭天。元代为两门,清代为三门,中门额刻"文庙"二字,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额刻"道冠古今",用以形容孔子才华学识和道德品行与天地齐平,古今永辉。门头两端雕刻的蹲兽叫做麒麟,神圣威严,寓意福瑞吉祥。

走过棂星门,便可看到处在中轴线上出檐翘角、肃穆庄重的戟门,为典型的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因为古代祭孔时门两侧陈列仪仗性的兵器而得名。按照礼仪制度,古时宗庙、陵墓门前设立戟门及列戟的多少是衡量主人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

穿过戟门,就是东西两庑和相互对称的六座清代碑亭。两庑过去陈列孔子七十二弟子的塑像。碑亭为八角攒尖顶,是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评定一些边患叛乱的战争记录碑石。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是一座最雄伟、最典型的庑殿式建筑,它位于孔庙最后一重庭院中,里面供奉着孔子像。《孟子·万章下》曰:"孔子之谓集大成"。古乐中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成,称为大成。这里的大成就指孔子能够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孔子曾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然而遗憾的是西安孔庙的大成殿已在1959年9月毁于雷火之中,如今这里已成为碑林广场。

大夏石马

屹立戟门西北处的是"大夏石马"。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匈奴人建立的国家,他们拥有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公元420xx年,大夏国的创立者赫连勃勃率军攻占了长安,任命他的长子赫连璝为大将军,镇守在长安,石马就是在长安县查家寨赫连璝的墓旁发现的。

石马采用圆雕的技法,线条简洁自然,风格粗犷古朴,我们至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前腿刻有"大夏真兴六年"、"大将军"等字样。大夏国仅有20xx年的历史,而这匹石马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大夏纪年的文物。石马体态匀称,四蹄健壮,为承担马身的巨大重量,马的两前足与两后足各组之间均未镂空,显得坚实有力。马的双耳已不在,只留下两个插耳的圆孔。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石马那凝重的神情和矫健的姿态,使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在那金戈铁马的时代,它驰骋疆场的飒飒身影。

唐景云钟

与大夏石马相对的是悬挂在戟门东南处的景云钟。它因铸造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距今有近1320xx年的历史。景云钟原挂在唐长安城景龙观的钟楼上,后历经沧桑,数次变迁,明朝时悬挂在全城报时的钟楼上,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中。

景云钟由26块青铜模板一次浇铸而成,重约6吨。钟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井然有序的排列着龙、凤、鹤,、狮牛、飞天、彩云、蔓草等,32枚突起的乳钉起到强固钟体和协调音律的作用,由于铜锡比例科学合理,所以音质清纯、悠扬。钟身上铸有铭文,18行292字,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是李旦少有的传世佳作。

铭文宣扬了道教的玄妙与神奇,即可以报晓时辰,更可以祈福祥瑞。而蹲于铜钟顶端的怪兽称做蒲牢,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生性活泼,爱鸣嘶吼叫,于是投其所好,设置成钟钮用来装饰。景云钟以优美的声音,精美的纹饰、华美的书法而成为世界名钟。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经过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现有大型碑室7座,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这里有享有盛誉的名家精品,有文化交流的历史丰碑,有生动详实的石刻文献,更有精湛娴熟的线刻图案。当你漫步碑林广场,伫立在高大的碑亭之下,你一定会被这绝妙的书法华章所感动,一定会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

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是碑林中保存最早、形制最特别、雕刻最华丽的碑石。它刻于唐天宝四年(745),由于整座碑身立在三层石台之上,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故称《石台孝经》。碑石通高6米,由35方巨石组合而成,碑首上满雕灵芝云朵,三层石台均雕有瑞兽及蔓草纹饰。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张"孝悌"的思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推崇《孝经》正是将孝敬父母和忠于君主帝王、国家社稷相联系,希望通过宗法血缘关系来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政权。天宝四年(745)玄宗李隆基大力提倡,曾诏令"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玄宗亲自用隶书作序、抄录、注解,使我们看到了一代天子丰腴华丽、端庄大方的书法神韵,更充分展示出大唐盛世的气度与风范。碑额由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用篆书题写"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

《石台孝经》以奇特的形制、深刻的内涵、帝王的书法而成为碑林中的"迎客第一碑"。

第一展室

开成石经

早在西汉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必读之书。将儒家经典镌刻在石头上既便于学习和流传,又避免了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在中国历史上,刊刻儒家经典的活动有七次,即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代《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的《嘉佑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代《乾隆石经》。今天除清代的《乾隆石经》因刊刻年代较晚保存在北京国子监旧址外,唯有唐代《开成石经》历经千年的风雨,依然完整地耸立在西安碑林中。

《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城二年(837),它的内容包括儒家经典的《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共刻114石,每石高2米多,均两面刻字,总计228面,160卷,65万多字,被称为最大最重的一部石刻图书,号称"石质图书馆"。《开成石经》改变了过去刻经排列中一行直下的特点,每卷的卷首都在右上方,这样不仅便于装订成册,而且成为唐代的一大创举。《开成石经》由国子监祭酒郑覃主持,刊刻由陈介、艾居晦等用楷书完成。

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发生的陕西关中地震,使《开成石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40多通石碑断裂倒塌。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碑石,明万历十六年对碑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和补刻,并且将补刻小石立在原碑旁,共计96石113面,约53000多字。《开成石经》作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它厚重的积淀和精深的内涵而被世人珍重。

第二展室

当你为唐代的石经而自豪时,眼前第二展室的座座名碑又会让你产生强烈的震撼。这里以唐代名碑为主,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梵汉合文陀罗尼经幢》等,有书法名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褚遂良的《同州圣教序碑》、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史唯则的《大智禅师碑》、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李阳冰的《三坟记》、和《拪先坟记》等传世杰作。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于唐徳宗建中二年(781)。大秦是唐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派别--聂斯脱里派--碑额的上方刻有一个十字架。

碑文记载,景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由阿罗本传到长安,当时的唐太宗派使臣房玄龄列仪仗到西郊迎接。碑文还记述了景教的教旨、教义、教规,大秦国的疆域、产物,以及在唐代截止立碑时一百五十多年的传播情况和政治活动,同时在碑石的下方还刻有古叙利亚文。

公元845年,碑石受到唐武宗废佛运动的影响而埋于地下,明代天启年间出土。1641年写入葡萄牙文的《中国通史》中,译成拉丁文,从而引起世界轰动,现在世界上有6座"景教碑",而唯一的真碑在西安碑林。

皇甫诞碑

《皇甫诞碑》是欧阳询为隋代的大官僚皇甫诞书写。欧阳询是初唐四大家中最早的一位,他经历了陈、隋、唐三代,书法风格结合北碑的纯朴和南帖的柔美,下笔自然随意,字体峻利圆润,法度平整规范,以清秀而独树一帜。

欧阳询少年好学勤奋,与李渊交往十分密切。唐太宗时大兴文教,为了提高书家素质,振奋社会风气,设立弘文馆,选召学士入馆工书,欧阳询任大学士,由他亲自执教。他的书法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名扬海外。他写的片纸数字都被人们争着收藏,作为习书的范本,时人称他的字为"欧体"。

道因法师碑

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记述了道因法师出家求法和曾在大慈恩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的经历。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书法造诣也很深,与其父并称"大小欧阳"。欧阳通从小丧父,在母亲徐氏的不断教诲下,临摹父书,仔细认真,从不懈怠。他的字笔力险峻劲挺,棱角分明,字体严谨规矩,一丝不苟。传说欧阳通对自己的书法特别珍惜,必须在具备象牙或犀牛角的笔管,狸毛或兔毛的笔头,松烟和麝香的黑墨时才肯动笔写字,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而《道因法师》碑就显得弥足珍贵。

多宝塔感应碑

颜真卿是楷书巨匠,他身历4朝。碑林中保存他的碑石有7座,是全国保存颜真卿书法最多的地方。

《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0多岁书写,内容叙述了佛教天台宗和尚楚金禅师修建多宝塔的经过,以及唐玄宗资助修塔和派使者吊唁并监护楚金丧事的情况。此时,正处中年的颜真卿书法端庄隽秀,朴实谨慎,规范整齐,无一懈笔,历来是学习颜体的范本。

颜氏家庙碑

《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他的父亲所立,叙述了颜氏家族的家史和仕宦经历,碑文中"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足以显示出家族的兴盛。此时的颜真卿已有"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风采,书体浑厚圆润,饱满遒劲。俗话说"字如其人",而颜真卿真正做到了这四个字,成为书法界的典范和楷模。

唐代李希烈发动叛乱,颜真卿前去招抚却遭到了囚禁。当李希烈的弟弟在军中被人杀死,李希烈十分恼怒,决意杀死颜真卿。于是假借皇帝之诏,派人用绳子勒死颜真卿,颜真卿终年77岁。颜真卿以他苍劲老辣的书法和刚正不阿的人品,成为"楷书第一人"。

唐三藏圣教序碑

《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代怀仁和尚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遗墨中选辑集字而成,所以碑石称作《集王圣教序》。

王羲之的行书称绝一时,在我国书法史上以"书圣"著称。南朝梁武帝评价"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更是称赞"尽善尽美"。太宗李世民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传说他藏有王羲之墨迹三千余纸,并且是朝夕观赏。当太宗为玄奘翻译的佛经亲自写好序文后,唐僧的弟子怀仁决心将文章用王羲之的行书集凑而成。公元672年,怀仁和尚殚心竭虑,整整花了20xx年的时间,细细拼集,慢慢寻找,甚至不惜千金,购买求得,所以称为"千金碑"。碑石不仅体现了唐初那浓厚的"崇王风气",更凝结着唐朝人对王羲之书法的钟爱之情。

玄秘塔碑

到了晚唐,更有一位久负盛名、闻名海外的楷书巨匠--柳公权。《玄秘塔碑》正是柳公权60多岁为大达法师所写,刻于唐会昌元年(841),碑文记述了唐长安城中安国寺寺主大达法师的生平以及受到徳宗、顺宗、宪宗等几代皇帝恩宠的事迹。碑文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融圆厚于清刚之内,结体疏朗,法度森严,是柳书的主要代表作。

柳公权身居高官,廉洁刚直,敢于直言,人品、书品皆为君臣世人所敬仰。据说,一次皇帝与六学士对坐于便殿,说话间,文宗称赞汉文帝恭俭,又掀起自己的衣角来说:"这衣服已洗过三次了"。众学士对皇帝作贺词,只有柳公权一言不发,文宗问他,回答道:"人主当退不肖而进贤,纳净谏,明赏罚,至于穿着洗过了的衣服,乃小节耳,对于治国有益不大"。柳公权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

当你缓步走出第二展室,当你还沉浸在"颜筋柳骨"的神采气韵中,当你还回味着"大欧小欧"的隽永峻利时,眼前这幽静的回廊下,那一方方规整的青石,又会让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墓志

这些方形青石称为墓志,埋放在墓穴中。上面刻着死者的生卒年月、籍贯、系谱、履历、官职、生平事迹和赞颂文辞,它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陵谷变迁。

墓志在我国汉代已有雏型。到了魏晋时,由于天下盛行厚葬风气,官方严禁在地面竖立墓碑,因此埋入地下墓中的墓志便随之大量出现。而这些墓志大多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在洛阳出土的,被于右任先生收藏,于1938年捐藏到西安碑林。其中以皇室宗亲及贵族官僚的墓志居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独特的书法价值。

第三展室

穿过回廊,进入第三展室,又会将你带入一个五体书法异彩纷呈的世界。这里陈列着汉魏至唐宋的不同书体、不同内容的碑石,不仅可以看到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的艺术特点,如梦英《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汉代《曹全碑》及《熹平石经》、唐代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千字文》、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宋徽宗的《大观圣作之碑》等,还可以通过汉代《仓颉庙碑》、《仙人唐公房碑》和西晋《司马芳残碑》等了解碑石的起源以及碑石形制的演变过程。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远古之时就有了关于汉字创造的美丽传说。伏羲画卦说,神龙结绳说,仓颉造字说,到以后殷商的甲骨文,西周的钟鼎文及春秋的石鼓文。秦始皇统一天下,进行"书同文"的举措,李斯将籀文简化为秦篆,使小篆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的文字。小篆字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俊逸。

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

梦英的《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就是典型的小篆字体,内容是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540个部首偏旁用篆书书写,每个篆书之下用楷书注音。这座碑石字体端庄典雅、古朴凝重,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构字法的典型范例。

当小篆在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使命后,向着容易书写便于认识的方向发展。秦朝末年有一个狱吏叫程邈,他在囚狱中工作的十年时间里,对篆书的笔画和字体的结构进行变革,由于将字体的圆笔改为方笔,繁复变为简洁,于是这种新的书体被称作隶书,到了汉代隶书达到成熟的时期。

曹全碑

《曹全碑》是汉隶中的精品,文字不仅清晰流畅而且宛转妍美。碑石刻于东汉晚期,是百姓和官吏为纪念东汉灵帝时的合阳县令曹全而集资修建的。碑文记载曹全为敦煌人,曾随军征战疏勒,战功显赫。他任合阳县令更是政绩清廉,造福一方,碑背阴还刻有捐资人的名单。《曹全碑》的书法扁平匀整,清丽流畅,自然雅典,秀美飞动,不仅是汉隶中婉约书风的代表。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的书法是汉隶成熟时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据说书写者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以这块《周易》残石为例,结体方正,字字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完全体现出了蔡邕所主张的"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的规范。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不过,对照流传下来的《熹平石经》残石,书法差异很大,不像一个人所书写。我们推测是因为当时这项工程是由蔡邕所主持,加上汉代刻碑不留名的传统,所以流传下来的只有他一人的名字。

《熹平石经》共刻石46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约3万多字。石经刻好后被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学子们校对和传抄。据《后汉书》记载,石经刻立后,前来参观摹写的人将街道都堵塞了,可见当时的盛况。但遗憾的是,石经刻立不久,就遇到董卓之乱,后来又遭遇晋永嘉之难,碑石全部残毁,保存到今天的数量更加少了。碑林收藏的这块,上刻《周易》的内容,两面刻字,共有400多字。这块残石是1920xx年在洛阳出土,于右任先生花费4000两银元从古董商手中买下,后来与"鸳鸯七志斋"藏石一同捐赠给碑林博物馆收藏。

在每一种书体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新的书体也会随即出现。当隶书一步步完善成熟时,新的书体楷书、草书、行书也在逐渐形成。

西汉时已有章草,它的出现是在生活实际的需要中,为了加快公文的处理,开始将方折的隶书简化、草化以处理官牒文书。东汉时张芝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为今草,它的出现无疑更能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人类情感的变化。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的草书称为今草,笔势连绵飞舞,潇洒灵动。

张旭断千字文

《断千字文》是唐代书法家张旭所写,他是将各字上下相连,首尾相接,字体大小错落,粗细相间,浓淡相宜。他曾对颜真卿说:"创变适度,不可妄变"。由于他的字体极为奔放、洒脱,自然舒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难以辨认,一般称为"狂草"。张旭为人豪爽豁达,性格狂放不羁,更是嗜酒如命,每逢喝得酩酊大醉时,就呼叫奔走,在极端兴奋的状态下,手拿毛笔疾书,一下数行。有时不尽兴,竟丢掉毛笔,解开发髻,用头发蘸墨写字,酒醒之后连自己都觉得神妙,所以人们都称他"张颠"。他和李白、贺知章等8位文人墨客,并称"饮中八仙"。

唐人爱酒,是时代的产物。在一个高亢、激越的社会情调中,在一个开明、张扬的文化氛围中,酒成为激活和调动人们强烈生命和文化意识的重要媒介。在豪爽奔放的酒文化中,唐人倾注了生命的无限热情,更融进了五光十色的个性追求,张旭的草书正是这个盛世文化艺术的缩影。

千字文产生于南朝梁武帝时,由周兴嗣在一夜之间将一千字组成了有韵律的文章,为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包括天文、地理、礼仪、法制、技艺及励学等,具有启蒙教育的作用。所以一经颁布,便成为少儿必读必写的教科书,至今流传一千多年,人们依然在传颂吟咏。

怀素千字文

怀素是唐代一位名僧,他是张旭之后以狂继颠的又一位草书巨匠。他因为家境贫寒,自小便出家做和尚,与张旭相同的是怀素虽为和尚,但喜欢喝酒吃肉,并乘着酒兴挥笔作书。因此,人们把张旭和怀素合称为"颠张醉素"。

怀素的字如骤雨旋风一般,随手万变,却又法度俱备。当年怀素练字也十分不易,他没有钱买纸,于是就在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芭蕉树,以芭蕉叶子为纸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在院子里都堆成了堆,他称之为"笔冢"。后来为了学习书法的精华,千里迢迢从家乡湖南来到长安,向张旭以及张旭的弟子邬彤请教,最终成为了与张旭齐名的草书大家。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千字文》都是刻于横置的长方形石块上,它们的形制与我们刚才所见的碑有些不一样。其实我们眼前这种刻石叫做"帖",它与"碑"是有一定区别的。

碑一般是竖长置放,有额有座,立碑的目的是传于后世,所以碑文内容一般都是对碑主人或者对事件的歌颂,有一定的格式,字体以庄重严谨的篆书、楷书、隶书为主。比如《曹全碑》、《颜勤礼碑》就属这一类。而帖是专门为学习书法者提供前代名人书法而刊刻的,以字体的优胜为选择的标准,内容庞杂、形式不一、长短不限,而且帖一般是横方形的石板,比碑稍小,无额、无座,也没有侧面,大多在正、反两面刻字。同样内容的碑一般只刻一座,而同一个人同一内容的帖可能会刻好几块。不同时代,依据不同蓝本所刻的帖也是有好坏之分的。碑林收藏的这几块怀素《千字文》是明代成化年间所刻。

第四展室

这里陈列着宋元至明清时期的一些著名书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等的诗文书迹,以及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明《达摩东渡图》和《达摩面壁图》、清刻《太华山图》、《太白山图》、《关中八景》、《关帝诗竹》、《魁星点斗》等丰富多彩的线刻画,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回味。还有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的明代《感时伤悲记》、清代《荒岁歌碑》,在那些战乱与灾荒之年,人们颠沛流离、痛苦悲惨的生活在碑石上都有详细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黄庭坚诗碑

进入碑林第四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侧碑墙上宋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的巨幅行书作品。黄庭坚擅长写诗,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极深。他的书法清圆妙丽、气贯脉通,运笔则圆劲苍老,结构中宫紧收,四出放纵而神凝之,颇似他豁达磊落的为人。他以画竹之法作书,其风枝雨叶,气高古雅,所以书法达到了风韵最旺的境界。而他的诗词对后人也颇具影响,成为宋代诗坛巨匠,开创江西诗派。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皇城的景致,主要写汉代长安城的皇室宫苑,崇高的建筑,盛美的仪仗,优雅的景色,庄严的宫廷,都是普通人所不能见到,甚至不能想象的。全诗如下:

翠盖龙旂出建章,莺啼百转柳初黄。昆池冰泮三山近,阿阁花深九陌香。径转虹梁通紫极,庭含玉树隐霓裳。侍臣缓步随銮辂,冈上应看集凤皇。小苑平临太液池,金铺约户锁蟠螭。云中帝座飞华盖,城上钩陈绕翠旗。紫气旋回双凤阙,青松还有万年枝,从来清跸深严地,开尽碧桃人未知。

苏东坡诗碑

旁边这方碑石为北宋四大家中苏轼的作品。内容是苏东坡《集归去来辞诗》六首。

苏轼,号东坡,是宋代著名大的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他的一生精力,用在了很多方面,不仅文学艺术造诣很高,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但政治上的波折却影响着他的生活,他曾被几次贬官,晚年甚至远赴海南。我们看这块碑刻的落款是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就是苏东坡谪居贵州后所作。被贬贵州后,垦荒筑屋,耕食其间,使苏轼对陶渊明《归去来辞》中那种隐避的内涵有了特殊的理解和共鸣,借集陶诗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与他在元丰五年(1082)所书的《寒食贴》风格略似。而这座碑石也是碑林仅见的一通东坡名诗刻石,被推为苏贴刻石的较佳者。

米芾四条屏诗

清刻《米芾四条屏诗碑》,是一首反映初春景色的五言诗。"皇都出度腊,凤辇出深宫,高凭楼台上,遥瞻灞浐中。仗凝霜彩白,袍映日花红,柳眼方开冻,莺声渐转风。御沟穿断霭,骊岫照斜空,时见宸游游,因观稼穑功"。

米芾,宋代四大家之一,才华横溢,狂放不羁,他喜唐服,爱怪石,擅收藏,好临摹,由于举止不凡,言行怪僻,素有"米颠"之称。他的书法得苏东坡的指点,变化多端,章法自然,顿挫分明,气韵酣畅。他一生酷爱钟鼎、文竹简碑刻,是无所不晓,无所不学。他曾任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关帝诗竹图

这是一方奇妙有趣的碑石,将文字与绘画融为一体,刻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其中描写由于三国之争,关羽同刘备的两位夫人在下邳被曹兵困于土山上,关羽为保护两位嫂嫂被曹操俘虏。关羽的文采武略备受曹操青睐,曹操惜才爱将,赐以高官厚禄并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而关羽对着这一切淡然处之,最后还是挂印而走。后人赞赏关羽的品行,故产生了这幅关帝诗竹。这幅图由风竹、雨竹构成一幅秀竹画图。风竹的叶子向一边飘动,就好像有清风吹过;而雨竹的叶子则向下低垂,好似有细雨在击打。竹叶恰好组成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首诗表达了当时关羽身在曹营身在汉的特殊心情。有人说这首诗是关羽写给刘备的,据史书记载关羽其人既不善写诗,也不善作画,这座碑是清代韩宰附会之作。

魁星点斗图

《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抚马德昭所画,字体复杂华丽,内容独特新颖,寓意深刻。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经取士,特别是明清,每经首选一人称为"魁",而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多学府和学宫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希望金榜题名。碑上魁星的形象是个"鬼"字,它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在"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古代,皇宫金銮殿前置有石陛,上面雕刻有鳌的图案,考中的进士要站在台阶下接迎金榜,状元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既形象生动,有独具匠心,即构思巧妙,又寓意深刻。

第五展室

当你离开第四展室,绕过墓志廊,来到了第五展室。这里陈列着宋、元、明、清各代的碑石,许多是涉及拨田、瞻学、修渠补城等内容,为研究当时社会史和地方史,甚至为研究碑林与文庙的发展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宋代重刻的秦《峄山刻石》、清代重刻的汉代《敦煌太守裴岑记功碑》、清注释《岣嵝碑》以及清代帝王与将相的书法碑石,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尤其是《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不仅指出了为官之道,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六展室

第六展室陈列的碑石除少数是元、明两代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为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游天冠山诗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公稽章生诗》以及清代康熙的"赐吴赫书"、雍正的"赐岳钟琪书"、林则徐的《游华山诗》和康有为的《曾贡生裕汉碑》等,还有一些为人处事的格言碑,这些都能使我们全面认识碑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七展室

誉为"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陈列在第七展室,它是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2)命翰林侍讲学士王著,将宫中所藏历代帝王、名臣及书法名家的墨迹,摹刻在枣木板上并存于宫中,将拓印墨本颁赐给中书省、枢秘院的官员及有功的大臣,因为刻于淳化年间,又是在宫里刻成,所以又称作《淳化秘阁帖》。但是原帖在刻成后毁于战火中,碑林的《淳化阁帖》是清顺治三年(1646),陕西金石家费甲铸用"兰州本"复刻的,共145石,两面刻字,共分10卷,现存多种版本,唯陕西本刻石最全。

走在第七展室,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的时空阻隔,再次重温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真草隶篆,名家荟萃,书法艺术的长河竟是如此波澜壮美。

当我们徜徉在亭廊殿庑之中,驻足于座座丰碑之间,那赏心悦目、摄人心魂的书法艺术,宛如无声之乐,无色之画,无韵之诗,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石刻艺术室

走出碑林第七展室后,建于1963年石刻艺术室又会以一件件精美的石刻造像吸引着你,打动着你,让你叹为观止。

"西安石刻艺术室"的匾额由陈毅书写,整座展室精选汉--唐近一百件的代表性作品,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展出。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威武凶猛,有的肃穆端庄,有的慈祥可爱,无论东汉双兽、画像石刻、李寿石椁、昭陵六骏,还是菩萨残像、皇兴造像、九层石灯、老君石像,都以精练的风格,简洁的刀法,高超的技艺,动人的线条,成为古代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它们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进取向上的风貌,不仅在我国雕刻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陵墓石

陵墓石刻分为地上和地下石刻,是随着陵寝制度和丧葬习俗的发展而形成的。地下石刻为墓室内实用型和装饰性石刻,它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东汉画像石

陕北东汉画像石为地下石刻,出土于绥德和米脂一带,用来加固墓室、装饰墓室。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除少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外,大多则取材于现实生活,如车马出行、农耕放牧、歌舞杂技、狩猎射杀、宴饮迎宾等等,将汉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的情况,生动形相地再现出来,成为汉代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画像石多采用减地平雕的技法,使物象浮起,轮廓用粗劲的阴线来勾勒,眉眼须发等细小部分则用墨线来勾勒。画像石将雕刻与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线条简洁,轮廓清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汉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的艺术瑰宝。

李寿石椁

李寿字神通,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因在反隋征战的过程中立有功勋,死后陪葬唐高祖的献陵。

李寿石椁,由二十八块青石组成,前面正中有两扇可以开合的石门,外部四周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文臣、武将、卫士、飞天等。石椁内部四周线刻乐伎、舞伎、侍女等画面;顶端则线刻星宿分布图,这些图案再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豪奢浮华以及宫廷乐舞的柔美多姿,也表现了人们期盼吉祥的美好愿望。

李寿墓志

他的墓志与众不同,为龟型。龟的四足趴伏在长方形的底座之上。龟甲为墓志盖,上刻篆书"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十六字。龟身为墓志铭,用楷书写成,共1071字,记录了李寿的平生事迹,墓志雕成龟形,那是高贵地位的象征,也是长久保存的象征。

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园墓葬前的仪卫性和纪念性石刻,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仪卫性石刻是在陵墓前神道两侧置放的石人,石兽等;纪念性石刻则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而精雕细刻,昭陵六骏就是纪念性石刻最为突出的代表作。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典型的地上石刻,是置放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寝北司马道上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曾经骑乘过并且壮烈牺牲的坐骑。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的赫赫战功和对六骏的最高纪念,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将六骏雕刻在整块岩石上。浮雕高约171厘米,宽205厘米,由大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雕刻家阎立德于唐贞观十年(636)完成。唐太宗李世民是马上皇帝,更是爱马的皇帝,他亲自为每匹马写出赞语,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在每件浮雕德右上角。六骏无论站立、行走、飞奔,都是他们在战场上的真实写照,不仅反映出人与马生死与共的深厚情义,更展现大唐创业的艰辛不易。然而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騧"早在1920xx年流失美国,其余四骏"特勤骠"、"青雕"、"什伐赤"、"白蹄乌"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它们在默默等待着六骏重逢相聚的时刻。

如果说昭陵六骏将你的思绪带入火热的战争岁月,而佛教雕像会引领您走进一个宁静祥和的菩提世界。

宗教石刻

佛教最早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在两汉之际佛教逐渐传入我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连年,百姓生活流离失所,政治统治极不稳定。到南北朝时佛教广为流传,佛教艺术也随之兴起。

皇兴造像

北魏《皇兴造像》为两面浮雕,正面刻交脚弥勒佛像,由于受印度键陀罗雕刻艺术的影响,还保留着高鼻、深目、宽额的特点,造像的背光是火焰缭绕的舟形背光,充满了浪漫色彩。造像的背面及底座用减地平雕的手法刻画佛教本生故事,背面下方有一段铭文,"遂于大代皇兴五年岁次辛亥为亡父母并"字样,由此断定造像的建造年代和为谁而造。铭文字体刚劲豪放,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佛教在隋唐两代达到鼎盛时期,艺术风格也走出了魏晋的肃穆庄重、秀骨清相,形成完美成熟、温厚可亲的艺术风格。

唐代菩萨像

唐代菩萨像,残高110厘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它以汉白玉雕刻而成,质地细腻,晶莹柔润,再加上那微微突起的胸部和富有质感的腹部,以及那斜披的轻纱、前倾的身躯,使人联想到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此时的宗教形象不再令人望而生畏,而成为人间真情的坦诚流露,这不仅是大唐艺术的大胆创新,更是对盛世文化的讴歌赞扬。

这里的每一尊佛像,菩萨、力士、佛陀,无论高大、低小,还是完整、残缺,它们不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庄严肃穆,那眉宇间透出的是超凡脱俗的宁静和智慧,唇齿间流露的是亲切和蔼的关怀和期待。

唐代老君像

在唐代更为兴盛的是道教,老君像就是当时信仰道教的产物。

老君像,高190厘米,这尊雕像是华清宫朝元阁的遗物。老君即老子李耳,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地位,推崇道教,尊称老子为祖先,发起尊老运动,开展各项活动,并在科举考试中增加《老子策》。据说这尊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从幽州范阳令名工巧匠用汉白玉采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的。老君正襟危坐,褒衣博带,表情严肃端庄,神态气宇轩昂,底座又以丰腴华丽的牡丹花为题材,显得吉祥富贵。老君像不仅是封建帝王政治统治的需要,更是大唐盛世艺术繁荣的象征。

朋友们,今天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愿西安碑林给大家的这次金石之旅留下美好的记忆。祝大家参观愉快,真诚地欢迎你们再次光临西安碑林。再见!

游西安博物馆有感篇十六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世界知名的秦岭山脉之中的博物馆,是一个容纳了数百件珍贵历史文物和文化展品的地方。半坡博物馆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建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有9座展馆,共分为9个主题展馆和4个特别展览馆,展品覆盖了中国封建时代、民间艺术、革命文化、战争历史等诸多领域。在参观半坡博物馆之后,我被这个博物馆的高度和广度所震撼,更被其中展示的珍贵文物所感动。

段落二:半坡博物馆的展厅设计是非常用心的

半坡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十分用心,每个展厅都极具特色,展品之间相互呼应,引人入胜。特别是半坡博物馆的展馆里,每件文物的位置都被精心设计,造型精美,色彩协调,营造出了独特的基调,让人仿佛已经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历史风雨飘摇的岁月之中。

段落三:半坡博物馆的文物展示让人咋舌

半坡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艺术品是古老的文明遗产,辉煌的历史遗产,也是文化艺术之间的完美结合。有许多文物和艺术品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些文物展品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个性和变迁脉络,每个展品都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引领我们想到那些古老的时光和历史的沧桑,半坡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以其精美的品质,生动的展示,以及全面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我们不曾知道的历史故事。

段落四:博物馆的人文气息也是非常浓厚的

博物馆不仅仅是陈列丰富文化艺术藏品的地方,更重要的还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在半坡博物馆参观,除了古典文物的清丽历史绘影外,还散发着人文的气息。那些展厅内的人文背景板介绍,感情丰富的诗歌引用,和贴近生活,最为接地气的“谈话”。 这样的布局和表现形式不仅使游客在视觉和知识上得到充分的满足,还增添了我们的情感体验。

段落五:半坡博物馆的参观让人受益匪浅

通过对半坡博物馆的参观,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千年文明的宏伟和深厚,还学习到了很多新的历史知识。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文物的学问、艺术中的美丽,以及历史中的战火与悲壮,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半坡博物馆展现出的人文情怀更加丰富了游客的感受,让参观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了更多的思考。总之,参观半坡博物馆收获非常多,我深深感到了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也对中国现在的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