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说课稿课件(精选15篇)

2023年说课稿课件(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3 11:49:08
2023年说课稿课件(精选15篇)
时间:2023-10-23 11:49:08     小编:薇儿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说课稿课件篇一

1、课前出示课题:

师:“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真聪明,回答正确,。是的,这是这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

原题是这样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知道)

“雉”是什么意思?(鸡)

2、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子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二)探究算法

1、师:鸡和兔各有几只,会算吗?会的举手,好把手放下,还有这么多不会的,不会不要紧,咱们先来猜一猜。

老师想先来猜一个可以吗?鸡18只。兔20只,行不?(为什么?)

生:

师:是的,讲的真好。

师:谁还想来猜一下(学生猜测,师随机板书)

请同学们想一想,鸡和兔共有多少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正确的吗?(不是)

那怎样验证哪些可能是正确的?

生:通过计算对比腿的只数

这样验证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能)

2、师:但是要验证这么多,真是太耗费时间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地问题入手(出示例1)(化繁为简是不是需要出现)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里什么发生了变化?(数变小了)

3、活动: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几种思路(课前渗透,若没有出现则师举例说明)

(1)直接想到鸡有3只,兔有5只

(2)从鸡有6只,兔有2只开始推算

(3)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

调整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一个的调整:总结规律: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增加2只:反之,则减少两只(让学生必须领会透)

另一种是多个调整:

列表法(板书)

4、学习假设法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计算,再汇报思路)

8*2=16(只)

10/2=5(只)

师:把所的有只数都假设成鸡,算出腿的总条数再和实际的条数比较一下,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可以叫作假设法。(板书)

5、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简单,或者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

生:

学生动手计算,汇报解题思路,

生:(都假设成兔)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解决问题,汇报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生:

说课稿课件篇二

活动目标:

1能用鲜艳明亮的颜色及各种造型表现春天的景物特征,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2能选择各种材料,大胆想象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

3尝试相互商量,共同作画。

重难点提示:幼儿学会合作、分工,能进行整体布局。

活动方法:情景激励法、合作创造法

活动准备:

1丰富印象和感性认识,参加一系列的春季活动,感受春天的到来。

2材料:水彩笔、水粉笔、颜料、皱纹纸、卡纸、树枝、蜡笔、剪刀、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坐在线上,与教师讨论踏青的所见所闻。

2教师小结:原来春天这么美,是因为温暖的阳光,蓝蓝的天,嫩绿树叶,

美丽的花,还有从冬眠中苏醒的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在春天里能快乐地玩耍。还因为春天有很多鲜艳、明亮的'颜色。

3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把春天留在我们教室里,留在我们画纸上。

5教师指导幼儿做画:

1制作中提示幼儿选择多种材料,用明亮鲜艳的颜色着画。

2要求幼儿想好后再取工具材料,注意保持桌面清洁,用具用后放回原处,不乱放。

3听信号后,小朋友分组收拾用具。

6展示幼儿作品,总结谈话:

1展示幼儿作品,带领幼儿观看每组作品,请每组幼儿介绍画或制作出春天的什么景象?并给自己组的画取名。

2教师对幼儿所用的颜色、所画的形态和所选的材料进行评价,帮助幼儿积累绘画的经验。

(二)

小班音乐教案:《春天》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演唱歌曲《春天》,在教师的带领下,能边唱边按照歌词内容做动作。

2.学习根据歌词内容来创编相应的动作。

3.知道唱完后,保持花的造型不动。

活动准备:

1.幼儿围成半圆形。

2.黑板一块,彩色粉笔若干。

3.幼儿用书,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复习韵律活动《小动物走》。

幼儿听音乐合拍地做模仿各种动物走。

(二)教师示范演唱歌曲。

1.教师投影放大幼儿用书《春天》画面,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用歌曲里的语言帮助幼儿梳理画面内容。

2.幼儿一边看《春天》画面,一边欣赏教师清唱歌曲。

(三)教师用较慢的速度演唱歌曲,并边唱边画歌曲的内容。

1.幼儿欣赏教师边画边演唱歌曲。

教师:老师还会一边唱一边将歌里唱的事情画出来呢!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歌词的内容。

教师:春天天气怎么样?地上长出什么啦?树上小鸟在做什么呢?花儿开得怎么样?

3.教师边指图画边示范演唱歌曲。

(四)教师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歌曲。

1.教师:我们一起一边唱一边跳,好吗?可是怎么跳呢?

2.教师逐句引导幼儿创编动作。

3.教师带领幼儿梳理所有动作,并放慢速度边唱边将幼儿编的动作做一遍。

(五)教师设计游戏“蝴蝶赏花”,将游戏加入表演唱。

1.教师:春天的公园很漂亮,花儿开得真美丽,蝴蝶都被吸引来了,小蝴蝶来看花并且要为特别好看的花儿拍照。老师扮做蝴蝶来欣赏花。你们都是一朵朵最美丽的花。一会儿唱到最后一句“花儿开得多么好”时,你们就不要动,让蝴蝶来欣赏。

2.教师带领幼儿表演唱,唱到最后一句时,提醒幼儿保持花的造型不动。

3.幼儿再次玩游戏,教师用动作暗示幼儿,在最后一句时保持花的造型不动。

说课稿课件篇三

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坚强意志、高尚品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习本单元课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实际

小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活泼好动,愿意交流和表达,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章节设置以及教学要求,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走近人物,研究人物,领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自读后,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那种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军神》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重点描写的是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生对这一点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内心。

五、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主要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主要学习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2.情境体验。3.比较法。4.课外延伸。

七、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五个大环节: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二)锁定重点,品军神内涵

引导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夸奖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读一读,理解“钢板”的意思,以及沃克医生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可让学生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片段来探究刘伯承的坚强品质。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课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补充材料。由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时空距离,因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打开思路。例如,我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了刘伯承负伤的经过:“19,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刘伯承伤势之重,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刘伯承作比较,会更容易走进文中,理解刘伯承的镇定,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尊重个体差异,出示自学要求。

(1)画一画。自由读文,画出有关描写刘伯承和沃克神态、语言的语句。

(2)想一想。读一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说一说。把自己的体会和小伙伴说一说。

3.集体交流反馈。教师可让学生仔细阅读“刘伯承伤势虽重,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不用麻醉的坚定意志;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等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此外,通过仔细理解“孤傲――冷冷地问――惊疑――目光柔和――怔住了、口吃――双手颤抖――擦着汗――失声嚷道――关上门,注视……”等表现沃克医生态度变化的词语,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军神刘伯承的高大形象。

(四)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1.口语训练:我们也来夸夸刘伯承,好吗?

在学生夸完后,教师可接着出示小诗《赞军神》,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进一步深化情感。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2.“军神”这个称号不仅表现于此,刘伯承一生中一直是“军神”的表现。(教师可利用远教资源向学生介绍一些刘伯承的事迹。)

(五)课后延伸,强化主题

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里,我遵循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个环节,深化主题。

1.坚强大本营。入营条件: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写一件能证明自己坚强的事。

2.辛勤的小蜜蜂。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或摘抄和意志力有关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课的精华,本课我把沃克医生对得伯承的称赞作为板书,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说课稿课件篇四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达令河。读图8.38p7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纬度位置、地形。读图8.39p76,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2、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古老生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代表动物有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等(前两种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

3、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4、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20世纪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说课稿课件篇五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说课稿课件篇六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

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2)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2、学习难点

(1)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重要作用(2)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由原《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两节合并而来,新教材安排一节删掉了原子知识,简化了分子知识,并将原来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移到了八年级下册,是为了减轻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虽然合并后,知识有删减,但这一节的知识容量还是比较大。鉴于七年级的课时安排,我还是想突出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传递,一节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准备

1、2、

实验材料:

小麦、解剖针、酒精灯、火柴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七、反思

本节课教材内容较多,总是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太少,我总想尽量将知识简单化,以便学生接受、理解。

说课稿课件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说课稿课件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然后再总结。)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见!)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l1]”。

四、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五、小结全文: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六、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说课稿课件篇九

使用教材:《梁祝》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欣赏音乐,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本课教学内容

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学唱爱情主题《化蝶》。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并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三)教材重点、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视唱爱情主题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学法、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这节课主要运用以下学法:

1、在良好的问题情景中,自主地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认真感受乐曲中不同节奏速度变化,对不同主题中能正确区分判断。

4、积极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1、让学生先欣赏感受、聆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并让生自由讨论什么是奏鸣曲。

3、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

4、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5、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附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的布局。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调演出的大型乐曲。

文档为doc格式

说课稿课件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叙写学习目标的依据是: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基于学情三个方面。

在《课标》中,针对这节课的描述是: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如何积极主动地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我们课程改革下的新型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今天,我共分六个方面,就《凡卡》这一课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说教材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二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情

由于本课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所以学生需要提前对那个时期的有关背景进行了解。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和凡卡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说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六年级着重对学生进行阅读体验的训练和阅读方法的指导。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通过课前的有效预习,能认读14个生字和本课的新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体会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织在一起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中“梦”的含义。

《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难点:3、体会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织在一起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中“梦”的含义。

四:说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评价任务二:通过反复朗读体现凡卡学徒生活悲惨的重点句段,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感受凡卡“连狗都不如”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同情心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评价任务三:通过思考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和拓展练习进而揭示社会根源、体会梦的含义。(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五:说教学程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我设计了承接课前,精巧导入――初读课文,把握脉络――读信悟情,解答疑问――再问再议,拓展练笔的教学程序。

教程(一)检查预习。交流易错的字音和字形。

教程(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设计“四读”环节,教师采用儿童化的语言进入角色,拉近师生距离。1读: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2读:同桌互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交流词语的意思。3读:把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多读读,用喜欢的符号分别画出文中写信和回忆的部分。4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儿童化的语言渗进学生的心灵,从而感觉老师其实和自己是平等的。课堂也因此而宽松、和谐、生气盎然,自然地将他们引入了课文情境中去。富有坡度层次的自读设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都有不同的收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基本解决生字的读音,为下一步的继续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程(三):读信悟情,解答疑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用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想,并大胆地说出朗读体会。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突出重点,因此我要求学生快速读信,找出内容最重要、感情最强烈的段落。接着直奔主题,指导学生精读第八自然段,采取自读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些方面受到怎样的虐待:1、挨打。用什么打?打的程度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用喜欢的符号勾出相应的动词;2、挨饿。吃的东西几乎没有;3、挨冻。睡在过道上,一就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采用自读――抽读(抽生评价)――小组读(生评)――男女生赛读(师评)――齐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接着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10、第15自然段,并鼓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大胆提问,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凡卡的不幸,养成边读边思、读中存疑的良好读书习惯。到此,学生解决了课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然后解决第二个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呢?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及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使学生认识到凡卡不幸的命运不是偶然的,而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必然结果。最后,让学生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到回忆处,停下来想一想凡卡的“快乐”生活,在学生有所感触的情况下,教师质疑:这篇课文一半写苦,一半写“甜”,这是不是有矛盾?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作者写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快乐”,更衬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让学生任选一题做课后扩展练习:

2、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得到深化。

(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为他们创设想像的空间,提供创新思维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充分地交流、讨论,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课件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展示课本p3图1—1)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学生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展示课本p5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六.课堂作业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

a血红蛋白b尿素

c葡萄糖d二氧化碳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

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

c.血浆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

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a.2层b.3层

c.4层d.6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adadc

七.板书设计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的主要成分)

(1)水,占90%

(2)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钠、氯、钾、碳酸根、磷酸根的量最多

(4)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质、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氨、尿酸、尿素等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溶液的渗透压:约770kpa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3)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八.布置作业:

p6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

说课稿课件篇十二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1:会读会认会写澜、瑕、翡、峦等生词,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把握文章大意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拓展练习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课稿课件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凡卡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师:今天,林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优秀作品《凡卡》,《凡卡》这篇文章写于1886年,正是沙皇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当时,无数农民破产,被迫离开农村,流入城市谋生,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都不能幸免,就像课文中的凡卡。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除了凡卡信的内容外,还写了什么?分别在那些段落。

2、质疑问难。

三、细读课文,体会悲惨。

1、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只要认真学习了凡卡的信以及回忆的内容,同学们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好好研读一下凡卡的信,现在请同学们把凡卡的信连进来读一读,看看凡卡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里感受到的?画出相关的语句,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并完成《学习指导丛书》第四题。

2、读了凡卡的信,你觉得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的生活是怎样的?

师:课文里有一句概括了凡卡的生活,是哪一句?

生: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师:哪个段落最能体现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你从哪些方面感悟到凡卡生活的悲惨?

师:那么,哪个句子的描写让你的感受最深刻?

(1)挨打。描写老板毒打凡卡时用了哪些动词?哪个动词让你读出了凡卡的悲惨?(揪、拖、拿、揍)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生:齐读。

师:挨打仅仅这一次吗?

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也在诉说着凡卡的悲惨?(直戳)不管凡卡会不会痛,不管凡卡会不会流血!看来,老板娘和老板一样,也是不把凡卡当人看,想打就打。

师:是啊,看来凡卡不但经常挨打,而且老板他们想用什么打就用什么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生活真是太悲惨了。

说课稿课件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过程与方法: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描一描。

师:这样由一点开始,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这外面的边叫做边线。

生: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周,最后又回到起点。

师:小蚂蚁也能做老师,它教我们画出漂亮的叶子,你们学会了吗?

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你们知道树叶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4.再来看(出示图),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也可以下位找。(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地面周长、水池池口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cm左右。

4.小结。

这里共有3关,每闯过一关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有信心吗?让我们充满自信迎接挑战!

(四)闯关练习。

1.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这里有3个图形,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看课本45页第2题,做在书上即可。

选择长方形的能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有不同方法吗?大家真聪明,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第一关谁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100分!

2.下面我们来继续闯第二关。怎样量出树叶的周长?谁闯过了这关加上200分。

3.第三关。(课本45页第3题)

课件出示图:他们的周长一样吗?(指名说说)

我们来看看演示移动的方法。谁闯过了这一关?祝贺你们!每人加300分!

回想一下,刚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图形周长的?

这一关哪组闯过去了?请加上200分!

现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不要灰心,有信心赶上他们吗?希望你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头赶上!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能谈谈自己还有什么困惑吗?

(六)课后作业:

量出红领巾的周长。

板书:周长

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说课稿课件篇十五

又到芙蓉花开时。

那一枝枝在水中优雅站立着的芙蓉全然不顾在岸边嬉笑的少女,卖弄着姿态,与风共舞,随风扭着纤细而中通的柳腰,或许是身上长满刺,就连淤泥也不愿沾染。我想她是不愿意和人们接触的,她含苞欲放,却迟迟不愿绽放,让人觉得和她相处的路上充满荆棘;她一层一层裹住自己的心,把自己笼罩在孤独中;她躲在荷叶下,犹抱琵琶半遮面;她远远地站在水中,像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她的叶色由深到浅,由浅到深,有一丝淡淡的哀愁与犹豫,犹豫着是否袒露自己的心。可是她害怕,害怕自己经不住夜里狂风大作时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害怕在雷雨交加的深夜,雨滴如泪水涌出,将自己一片一片打在水面上,无法再拾起。

还好遇到了他。就算她满身是刺,他也依然义无反顾的拥抱她;就算她不愿把自己的蕊展露在阳光下,享受八分钟前的太阳的温暖,他也默默地等着,等到她愿意绽放的那一刻;就算他有荷叶的庇佑,他也会伸出双手为她撑起一片天;就算她看似很近,其实很远,他也不怕这一路的艰辛,直到走到她面前;她忧伤,他亦忧伤;她咧开嘴笑,他亦感到幸福。

终于有一天,带刺的她被这份痴情感动,勇敢的走出荷叶,走出荫蔽。才发现在太阳下的自己不再害怕以前所担忧的种种,只是想好好的享受此刻无人能及的幸福,那就足够了。正是花开时节,她站在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她身上由内而外的散发出幸福的味道,清幽,高洁。

但是这样的幸福时光只是短暂的。当夏日的最后一个夜晚来临时,他们不得不分开,她看着他渐行渐远,他不断的回望。天空中一道闪电劈过,斩断了他们的视线。她在看不到他的那一瞬被雨滴击中,分不清到底是雨滴还是自己的泪,锥进心里最柔弱的地方,她落寞的倒在水面上,花瓣开始脱落,她不捡也不愿拾起。望着他走时的路,那么长,那么远,那么不可及,这是她第一次体会到思念成疾,体会到爱的刻骨铭心。

现在换为她等他了,又到花开时,你在何处烂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