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说课稿课件(模板11篇)

说课稿课件(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0:35:05
说课稿课件(模板11篇)
时间:2023-10-29 10:35:05     小编:HT书生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课件篇一

1、课前出示课题:

师:“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真聪明,回答正确,。是的,这是这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

原题是这样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知道)

“雉”是什么意思?(鸡)

2、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子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二)探究算法

1、师:鸡和兔各有几只,会算吗?会的举手,好把手放下,还有这么多不会的,不会不要紧,咱们先来猜一猜。

老师想先来猜一个可以吗?鸡18只。兔20只,行不?(为什么?)

生:

师:是的,讲的真好。

师:谁还想来猜一下(学生猜测,师随机板书)

请同学们想一想,鸡和兔共有多少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正确的吗?(不是)

那怎样验证哪些可能是正确的?

生:通过计算对比腿的只数

这样验证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能)

2、师:但是要验证这么多,真是太耗费时间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地问题入手(出示例1)(化繁为简是不是需要出现)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里什么发生了变化?(数变小了)

3、活动: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几种思路(课前渗透,若没有出现则师举例说明)

(1)直接想到鸡有3只,兔有5只

(2)从鸡有6只,兔有2只开始推算

(3)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

调整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一个的调整:总结规律: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增加2只:反之,则减少两只(让学生必须领会透)

另一种是多个调整:

列表法(板书)

4、学习假设法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计算,再汇报思路)

8*2=16(只)

10/2=5(只)

师:把所的有只数都假设成鸡,算出腿的总条数再和实际的条数比较一下,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可以叫作假设法。(板书)

5、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简单,或者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

生:

学生动手计算,汇报解题思路,

生:(都假设成兔)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解决问题,汇报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生:

说课稿课件篇二

医学课件模板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实验,达到对前面所学的课件素材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巩固。

2.掌握运用powerpoint课件制作软件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知识点为题材制作课件。

2、课件主题明确、内容结构清晰、版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和谐。

3、灵活使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至少使用三种以上的媒体表现形式。

4、设置幻灯片内各对象的动态显示效果及各幻灯片间切换效果。

5、设计选择题、填空题使用触发器交互或控件vba交互。

6、能按内容模块超链接选择,播放顺序符合逻辑。

7、课件封面上有课题、学院、班级、学号、姓名信息。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综合运用所学的教学设计、课件设计制作理论与方法,设计与制作一个教学内容完整的演示型教学课件。原理:

1.构思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制作方案。

2.获取多媒体素材,按实验要求进行素材处理。

3.用powerpoint按课件设计制作方案进行集成制作:建立结构、插入素材、美化界面、设置动态效果和交互效果。

4.调试运行直至课件运行效果满意。

5.保存。

三、主要仪器设备

1.多媒体计算机和windows系统。

3.课件制作软件microsoftpowerpoint2010

四、设计制作思路

课件封面设计:标上本题课题《观潮》朗读课文设计:以课文原文纸张图片为幻灯片背景,插入课文朗读音频,字词学习设计:

利用触发器。vba控件学习巩固新字词课件分析设计:单独用一张幻灯片每段大意及显示中心思想。思考练习设计:拓展练习,以选择题填空题格式考察祖国风景名胜。

五、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课件封面设计与制作

1)启动powerpoint2010,

2)设置封面背景,插入钱塘江大潮的各式图片作为背景,写上课题名称、作者、教材版本。

3)在课文内容的'幻灯片中插入普通话示范朗读音频。

2.菜单页的设计与制作

(1)以触发器给字词练习增加效果,并添加动画效果与自定义路径。

(2)以vba控件交互设计拓展练习题,增加对中国壮丽山水的欣赏。

六、讨论、心得

本课件朗读动画可进一步改进,增加插入动画,动作路径可以设计得更加精细些。通过本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本人初步掌握了设计触发器,vba控件交互,动画路径等技能,以及用此设计课件的选择题,填空题,丰富多媒体课件。

说课稿课件篇三

为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的应用,进一步带动我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经学校研究决定,于本学期举行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制定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为大力提高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有效提升教师课件制作能力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利用好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促进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

二、比赛时间:20xx年月日

三、比赛地点:学校电子备课室

四、参赛对象:

五、具体安排:

月日将各教研组在本学科任选本学期一课题将比赛题目交回教导处(同一教研组成员所选课题不得相同)。

月日统一在学校电子备课室参加制作参赛作品。

六、比赛评委:

七、评奖方法:

学校将以参赛教师总数的10%、20%、30%、30%的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和参赛奖,并对成绩优秀的教研组整体奖励。一等奖课件选送参加出校课件大赛。

参加比赛的课件都将作为优秀课件,由学校存档供校内教学资源共享使用,获奖作品在校园网上公开展示。

八、比赛评分细则:

评分项目、评分要素:

针对性15分

1、教学对象和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5分

2、教学内容的选材逻辑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5分

科学性30分

1、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10分

2、内容呈现的结构应能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满足教学要求。10分

3、素材选用恰当表现方式简洁合理。10分

技术性20分

1、素材选用恰当设计必要的交互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5分

2、学习进度可调控学习路径可选择。6分

3、程序运行稳定无故障响应及时播放流畅。5分

4、操作简便、快捷符合习惯交互标志明显。4分

艺术性20分

1、构图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统一。5分

2、语言简洁、生动文字显示清晰、版式规范、字体运用恰当。10分

3、视频、影像、动画形象生动声画同步有感染力。5分

创新性10分

1、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6分

2、运用新技术并使用得当。4分

整体性5分

完成教学内容制作。5分

九、课件制作规则:

1、由教师需提前准备本课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所需素材;

2、课件必须是本人亲自设计制作,不得由他人代替;

4、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渗透课改理念,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5、将参赛的课件制作完成后以课题+自己的姓名为文件名保存(如:《掌声》-某某某)。在课件的首页幻灯片请注明年级、课题、姓名等(如:三年级上第8课设计者:某某某)。

6、课件制作要求使用officepowerpoint演示文稿及以上版本。

7、评为一等奖的课件由教师自己在多媒体室演示。

说课稿课件篇四

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坚强意志、高尚品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习本单元课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实际

小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活泼好动,愿意交流和表达,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章节设置以及教学要求,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走近人物,研究人物,领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自读后,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那种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军神》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重点描写的是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生对这一点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内心。

五、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主要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主要学习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2.情境体验。3.比较法。4.课外延伸。

七、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五个大环节: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二)锁定重点,品军神内涵

引导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夸奖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读一读,理解“钢板”的意思,以及沃克医生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可让学生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片段来探究刘伯承的坚强品质。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课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补充材料。由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时空距离,因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打开思路。例如,我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了刘伯承负伤的经过:“19,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刘伯承伤势之重,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刘伯承作比较,会更容易走进文中,理解刘伯承的镇定,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尊重个体差异,出示自学要求。

(1)画一画。自由读文,画出有关描写刘伯承和沃克神态、语言的语句。

(2)想一想。读一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说一说。把自己的体会和小伙伴说一说。

3.集体交流反馈。教师可让学生仔细阅读“刘伯承伤势虽重,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不用麻醉的坚定意志;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等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此外,通过仔细理解“孤傲――冷冷地问――惊疑――目光柔和――怔住了、口吃――双手颤抖――擦着汗――失声嚷道――关上门,注视……”等表现沃克医生态度变化的词语,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军神刘伯承的高大形象。

(四)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1.口语训练:我们也来夸夸刘伯承,好吗?

在学生夸完后,教师可接着出示小诗《赞军神》,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进一步深化情感。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2.“军神”这个称号不仅表现于此,刘伯承一生中一直是“军神”的表现。(教师可利用远教资源向学生介绍一些刘伯承的事迹。)

(五)课后延伸,强化主题

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里,我遵循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个环节,深化主题。

1.坚强大本营。入营条件: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写一件能证明自己坚强的事。

2.辛勤的小蜜蜂。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或摘抄和意志力有关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课的精华,本课我把沃克医生对得伯承的称赞作为板书,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说课稿课件篇五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

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2)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2、学习难点

(1)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重要作用(2)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由原《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两节合并而来,新教材安排一节删掉了原子知识,简化了分子知识,并将原来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移到了八年级下册,是为了减轻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虽然合并后,知识有删减,但这一节的知识容量还是比较大。鉴于七年级的课时安排,我还是想突出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传递,一节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准备

1、2、

实验材料:

小麦、解剖针、酒精灯、火柴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七、反思

本节课教材内容较多,总是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太少,我总想尽量将知识简单化,以便学生接受、理解。

说课稿课件篇六

1.掌握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主要城市。

2.掌握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了解气候与人口、城市分布的关系。

3.认识澳大利亚古老的动植物,了解其形成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学习重点】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主要地理特征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竞赛法

【导学练习】要求课前预习完成全部任务,上课展示时每组根据要求重点完成各自任务

1.领土、面积:澳大利亚领土包括大陆和岛等岛屿,面积774.1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位,是大洋洲面积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找图8-62:“赤道、南回归线、东经1600经线”)澳大利亚位于(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位于地球五带中的带和带。

(2)海陆位置:西北面与洲相邻,东临,西临洋,南与大陆相望。

3.居民:约90%是人种,通用语言是。

4.主要城市:澳大利亚首都是,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第二大城市是

5.探究题:小明想利用暑假去澳大利亚旅游,除了携带必备的旅游物品外,小明的父母还特意嘱咐他一定要带上防寒衣物,你认为小明父母说的有道理吗?阐述一下你的理由。

1.地形:(1)地势特征:地势,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的大陆。

(2)三大地形区

西部区,这里广布,著名的成为高原上的一大奇观。

中部区,称为,这里地下水丰富,可自动流出,又称“”。

东部区,主要山脉是,大陆东北部海岸外,有举世闻名的。

2.河流: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是河,发源于。

3.气候:(p106图8-66)澳大利亚以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分布呈状分布。

1.认识主要古老动植物:、树袋熊()、针鼹、、澳洲肺鱼、黑天鹅、和桉树、金合欢树。

2.介绍一种澳大利亚野生动物(自选)

3.探究题: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你知道为什么吗?试举例说明。

第四组任务:了解澳大利亚的经济情况(阅读课文p108和图8-72,要求:介绍)

1.地位:南半球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业和业是澳大利亚经济的支柱。

2.农牧业:素有“”之称,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出口国之一。

3.工矿业:矿产丰富,采矿业中,、铝土矿等开采量均居世界前列,被称为“”。

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钢铁、有色冶金、汽车等,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

4.探究题:假如你是一个牧场主,让你在澳大利亚西部高原区、中部平原区和东部山地区选择牧场,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地形、气候、水源进行分析)。

【合作展示】小组交流讨论导学练习内容,推选出小组代表展示,参与组赛。

【学习小结】构建知识树

【导练达标】要求课堂限时完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关于澳大利亚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世界上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b.悉尼是首都c.是南半球的发达国家d.地广人稀

2.澳大利亚的地形自东向西依次是()

a.大分水岭、平原、高原b.大分水岭、高原、平原

c.高原、平原、大分水岭d.平原、高原、大分水岭

3.澳大利亚国徽左右两侧的动物,是国家的`标志,它们分别是()

a.鸭嘴兽、考拉(即树袋熊)b.袋鼠、考拉

c.鸸鹋、鸭嘴兽d.袋鼠、鸸鹋

4.澳大利亚主要出口的农牧产品是()

a.羊毛和小麦b.牛肉和小麦

c.羊毛和棉花d.奶制品和小麦

5.下列称号,与澳大利亚不符的是()

a.“世界活化石博物馆”b.“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c.“火山国”d.“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6.读右图回答:(每空5分,共50分)

(1)写出a点的经纬度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大洋名称:

b________、c________

(3)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在地球上五带中,

澳大利亚处于带和带。

(4)对照地图,写出澳大利亚的首都的名称________:

澳大利亚的城市、人口多集中在________沿海地区,

(5)请写出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写2种):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整理巩固导学案,让知识形成体系。

说课稿课件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说课稿课件篇八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幼儿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 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说课稿课件篇九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达令河。读图8.38p7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纬度位置、地形。读图8.39p76,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2、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古老生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代表动物有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等(前两种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

3、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4、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20世纪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说课稿课件篇十

1、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4、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2、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三、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高,温故知新

同们学上台试试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从物质、能量的角度了解细胞膜、细胞质中主要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明确细胞的各个部分结构既能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构成了分工合作的统一整体。

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章标题形式体现的重要概念提供有力的支持。引出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生命活动,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细胞的生活。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一副美女图和一副烧伤后的图片,问同学们这么可惜的事情有没有什么补救的办法,同学们就会很自然的联系到植皮,请同学们当小小科学家,谈谈他们的看法,在培养人造皮肤的时候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应该加入哪些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得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对比之前学生们的推测,让他们记忆更加深刻。讲解物质有分子组成,细胞中的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展示在水中滴入红墨水并大声说出实验现象,辅助学生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

演示实验:花生种子的燃烧,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小组讨论,通过实验现象将细胞中的物质进行分类。

出示图片,通过比较葡萄与葡萄干,让学生初步推测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此时老师给出细胞壁全透性的事实,使学生进一步确定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4、讨论质疑,探索新知

老师利用教材实例,将人需要摄取食物与汽车需要加油进行类比,说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仅提供构建身体的物质,还可以提供能量。

引出细胞的生活也需要能量。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能量以及能量进行转换的例子,启发学生细胞中也能进行能量转换,提出问题,细胞中的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在哪里进行转换?联系小学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最后得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的能量转换器。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谈论“多莉的长相为什么与b羊十分相像?”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知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信息贮存在细胞核中。由此进一步得出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的结论。提出问题,为什么细胞核具有那么重要的功能?老师进一步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dna这种遗传物质的`存在,细胞核才能成为整个细胞的控制中心。

5、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请同学谈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然后老师进行本节知识整理和小结。

6、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中的物质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

有机物:大分子,一般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2、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4、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控制中心:细胞核。

说课稿课件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然后再总结。)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见!)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l1]”。

四、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五、小结全文: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六、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