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一
1、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一种方法。
5、《学记》:
是中国古代的教育专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许多规律,对今天的教育活动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和创造美能力的活动。
1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已去学习的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利用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16、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7、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教育规律,采用一定方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过程。
18、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或标准,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9、班级授课制:
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0.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21.人的身心进展
人的身心发展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22.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23.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其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24.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5.教育原理
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它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2017教育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二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4页)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p1页)
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第二章,第24页)
层次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构。因不同的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所以又称为水平结构。(第二章,第24页)
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它反映了高等教育行政主体、办学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第25页)
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一种横向结构。它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 结合形式。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第26页)
形式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第二章,第27页)
能级结构:所谓能级,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开发方面所具备的现实或潜在的能量级别。能级结构又称院校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第二章,第27—28页)
地方结构 :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故又称为区域结构。(第二章,第28页)
高等学校微观结构: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往往是对高等学校中相关要素的分析,是关系到学校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第28页)
高等学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课程的组合、联结方式。课程结构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由于各国各地区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按照专业深化的层次,大学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第二章,第29页)
高等学校师资结构 :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 高等教育功能: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31页) 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情所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概括。(第三章,第51页)
教育目的 :简单地说,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作用的目的领域;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的培养所确立的总要求。(第三章,第51页)
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第三章,第51页)
通识教育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的教育。(第三章,第65页)
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高等学校专业培养规格 :高等学校的专业培养规格是指在高等教育完成以后,大学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要求和能从事的工作。(第三章,第69页)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第四章,第91页)
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第四章,第95页)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包含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102页)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领导和教职工民主参与下管理学校,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的一种学校领导制度。(第109页)
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就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高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第五章,第111页)
《教育专业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三
1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
2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会和国家一起卡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3健康管理:是指一个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4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进家庭单位党国公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5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6自我效能:个体对执行某种特殊行动以达到某个特殊的目的的自身能力的信念.
7网络成瘾: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行为成瘾的现象,他是指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产生对网络的特殊嗜好.
9身体组成:是指人体体内所含脂类,水分,蛋白质及无机盐等主要化学组成成分的比率
10心血管适能:反映由心脏血液血管和肺组成的血液运输系统向肌肉运送氧气和能量物质维持机体从事运动的能力.
11体重指数:每平方米身高的体重值反映身高与体重的比例关系以及体内脂肪含量的变化. 12营养: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身体所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1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几种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食用,可以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混合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营养现象.
16平衡膳食: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与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18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和用法用量要求的物质。
19药物不良反应: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的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20合理用药: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21非处方药:是指病人不需要凭医师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买到,根据患者的病情,自行判断,借助药品说明书,自我进行治疗的药品。非处方药的称谓起源于美国,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
1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
2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会和国家一起卡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3健康管理:是指一个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4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进家庭单位党国公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5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6自我效能:个体对执行某种特殊行动以达到某个特殊的目的的自身能力的信念.
7网络成瘾: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行为成瘾的现象,他是指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产生对网络的特殊嗜好.
9身体组成:是指人体体内所含脂类,水分,蛋白质及无机盐等主要化学组成成分的比率
10心血管适能:反映由心脏血液血管和肺组成的血液运输系统向肌肉运送氧气和能量物质维持机体从事运动的能力.
11体重指数:每平方米身高的体重值反映身高与体重的比例关系以及体内脂肪含量的变化. 12营养: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身体所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1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几种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食用,可以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混合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营养现象.
16平衡膳食: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与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18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和用法用量要求的物质。
19药物不良反应: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的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20合理用药: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21非处方药:是指病人不需要凭医师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买到,根据患者的病情,自行判断,借助药品说明书,自我进行治疗的药品。非处方药的称谓起源于美国,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四
1.三严三实:指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简称为“三严三实”。具体内容为: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2.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4.五个更加注重:对于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更加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更加注重严格要求、更加注重衔接带动、更加注重分类指导的明确要求。
5.五个贯穿始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赵乐际,在19日上午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总结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刘云山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党和人民群众关系这个根本问题,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贯穿始终,把反对“四风”贯穿始终,把整风精神贯穿始终,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以好的作风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6.知行合一:7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自创载体解释:
7.五个坚持,五个确保:坚持领导带头,确保责任到位;坚持舆-论先导,确保宣传到位;坚持调查研究,确保决策到位;坚持突出重点,确保落实到位;坚持经常监督,确保指导到位。
原因;一促进:促进干部作风的大转变,使党员干部工作能够“捅破一张纸,和群众面对面”。
9.五个开展: 即开展承诺践行,满足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开展重点帮扶,力促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开展便民活动,建立快捷的便民服务机制;开展公开评议,接受群众真诚全面监督;开展基层议事,促进民主决策全员参与。
10.七必访七必问:返乡农民必访,必问就业现状;流动党员必访,必问思想动态;困难户必访,必问衣食冷暖;发展户必访,必问致富经验;老党员老干部必访,必问发展良策;在外人士必访,必问意见建议;上访户必访,必问事情原委。
1. 主题:为民、务实、清廉。
2. 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3.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4. 重点任务“三个着力解决”: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5. 三个重点环节: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
6. “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7. 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8. 从群众路线角度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教育活动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五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六
1、教育思想 是指经过人们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教育理论认识 ,具有实践性 、抽象性 、社会性和前瞻性等多种特征 。
2、广义教育思想 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无论是零散的、个别的、肤浅的,还是系统的、普遍的、深刻的,都属于教育思想的范畴。
3、狭义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
4、现代教育思想 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思想,是以我国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基础的,是以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时代背景的。
5、理论型教育思想 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以抽象的理论形式存在的教育思想。理论型教育思想的出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结果。理论型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不断变革、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因。
6、政策型教育思想 是指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这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管理和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而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价值。面对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实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强调思想概括性、逻辑严密性、客观规律性等等。
7、实践型教育思想 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实际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实践型教育思想以它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解决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而实现了教育思想指导和服务于教育实践的功能。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类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8、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
9、素质 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10、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11、应试教育 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12、主体教育思想 是一种围绕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而阐发的教育理论。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性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协同活动,需要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相互关系。
13、教育活动的本质 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学生在教育者为其创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的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过程,对各种内外影响加以消化吸收、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14、科学 主要是指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知识.
15、科学素养 是指人们身上与科学活动有关的一种综合素养,它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以及科学态度与精神等。
16、sts教育 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它强调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人类的现实生产和生活,强调应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形成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正确态度。
17、人文素养 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
18、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19、人文教育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20、知识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21、创新教育思想 是关于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教育的创新职能、创新观念、创新实践的思想。
《教育思想的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七
教育:广义教育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作为独立学科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时间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个体的先天性素质: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
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教育规律: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教育关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种种关系。
教育的结构规律: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
教育的功能规律:表征教育系统结构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在教育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和制约,还表征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质关系。
教育的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育原则: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人道性原则: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和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个性原则: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创造性原则: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活动性原则: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 民主性原则: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教育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平等。
教育艺术:指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综合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以教育思想或观念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方针: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观: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社会为中心和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智育: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体育: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德育: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并且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结果和教育从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
道德教育: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思想教育:对人的各方面的态度、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教育。
政治教育: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公民教育: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体。更狭义的理解指专门的公民学科。
《现代教育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八
(1)她究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说话很有礼貌。
(2)面对就业压力,莘莘学子不断质疑所接受的高等教育。
(3)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他自甘堕落常与流氓混在一起,终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4)他们真是一对同病相怜的苦难街友,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却都失业饱受飢寒之苦。
(5)我们都受过高等教育,请你别再无理取闹,自取其辱了!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九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十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考试必备》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十一
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是一个教育层级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一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这个层级涵盖了学园、大学、学院、神学院、理工学院、技术学校以及其他颁授学位或专业证书的学院级机构(例如职业学校)。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十二
1.行政职能:指具有行政权的国家机关和社会公共组织在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和服务时所负有的职责与发挥的功能。
2.行政组织变革:指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文化设计、战略计划、组织政策等组织要素依靠组织自我调节的机制适应环境的过程。
3.行政领导效能:指行政领导在其领导职位上,运动各种行政领导手段,实施行政领导行为所取得的行政领导效率和效益的总称。
4.理性决策:指在作出决策之前,根据所拟定的决策目标,收集充分的信息,分析各种可能的选择,你顶多个方案,经过数量化的论证,然后予以抉择的过程。
5.公务员回避:指国家行政机关中,为了防止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亲朋好友徇私舞弊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等作出的事前限制性措施。
6.政府会计:也称为行政会计,是分析、记录、汇总、评估和说明行政机关的财务活动和财政状况的科学和艺术。
7.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制裁的行政行为。
8.行政监督:指行政监督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
9.系统工程: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管理技术,它运用系统对整个行政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等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试验、实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作用,实现行政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
10.政务公开:指行政组织的一切活动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并由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以外,必须向行政对象及社会公开。
1. 行政管理:是由国家机关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的法定权利。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的`组织和管理的活动。
2. 行政管理学:又称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3.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4. 行政生态平衡:主要指行政职能的确定,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方式等与行政环境的实际成果,行政环境也同时具备了行政管理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十三
2.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内涵、实行私人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实行私人成本分担的意义等分析,给高等教育收费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原则。
3.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学院以及艺术类专科院校,工艺学校以及职业高等教育学校。
4.他们大都岁左右在大学里受过高等教育,处于社会中层阶级,更注重稳健的进行重大改革,然而却不怎么关心政治。
5.自考助学是一种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并日益受到考生及社会的关注。
6.扩招是指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本文所谓扩招,特指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
7.同时,其必须以较高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为依托,独特的校园文化为基础,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来实施。
8.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创新人才和素质教育的呼唤,使本科生导师制重新被我国各高校所重视。
9.本文首先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提出大力发展民办高校的必要性。
10.实际上,年法国和美国对于影响高等教育的提携政策都进行了检审和修订。
11.基于此,即使在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下,该大学仍然获得了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增加的投入,并提升了在英国大学中的综合排名。
1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夏大地迅猛发展。珠算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至关重要。
13.从历史视角看,中国教育主权虽被侵吞,教会来华办学,但歪打正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
14.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制度设计,已经在各个专业的本科生中进行了探索、实践。
15.由于出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其孵化的知识产业,澳大利亚继续收获经济利益。
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为国家遴选合格新生的系统工程。
17.国家将为更多的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若干所高校将脐身于世界一流水平的行列。
18.为了加强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维护国家学历制度和学历证书的严肃性,必须建立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
19.高校教师是履行高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他认为高等教育体制正是让许多人想要弃学从商赚钱致富的原因。
21.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我国近几年来一直争论的问题。
22.她本来会是家里第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人。
23.转轨后的俄罗斯国立高等教育在扩展经费来源的途径时,在政府的规范下与企业结成了新的三位一体。
24.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政府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25.在所有关于大学对于毕业后找工作有多么重要的言论中,高等教育在教育学生适应工作上有几点关键欠缺。
26.高等教育收费是否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这是现实中颇有争议而在理论上也需要解决的问题。
27.结论人格因素中,有恒性、持强性、兴奋性、幻想性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智,在高等教育中应加强这方面人格的培养。
28.除政府资助的高等教育学额之外,各高等教育院校亦有开办副学位程度的自资课程。
29.跨专业毕业设计及课外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满足新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高等教育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十四
一、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李响不再迟到了。
二、我们在老师的关怀和教育下茁壮成长。
三、老师教育学生,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四、对孩子的不良习惯要进行教育,不能放任不管。
五、教育局领导来我校督促检查教学改革
六、刘玉所受的教育很让父母省心。
七、老师对我的关怀、教育,令我终身难忘。
八、现在教育水平提高了,大学毕业生教小学也不算屈才。
九、老校长致力小学教育三十年,桃李满天下。
十、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十一、雷锋同志的崇高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十二、培养教育少年儿童,是党和国家的百年大计,千秋大业。
十三、奶奶常教育我们要光明正大地做人。
十四、高等院校的招生计划必须报请国家教育部同意。
十五、学校正在努力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
十六、领导上对李刚多次地说服教育,真是情至意尽。
十七、抗日战争中,许多被俘日军在我军感召教育下,反戈一击,成为反法西斯战士。
十八、办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业,要有长远的规划。
十九、社会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只要工作做得细,一定能使浪子回头。
二十、那儿由于文化教育落后,全村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识一丁,家信都得请外村人帮着写。
二十一、对犯错误的同志进行批评教育时,应该去泰去甚,把握一定的分寸。
二十二、在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等教育不可偏废。
二十三、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地教育儿童,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十四、张老师的一席话如时雨春风,让我深受教育。
二十五、党的教育政策有如春风化雨,深得民心。
二十六、以上说了那么多,咫角骖驹就是一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二十七、回忆周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的动人情景。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二十八、她家庭环境不差,又受过良好教育,却当起舞女来,真是自甘堕落。
二十九、对孩子的教育如同布帛菽粟一样,是一天也不可废弃的。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十五
1.教学氛围:指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汇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
3.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授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5.读书知道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6.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8.讨论学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与他人相互研讨切磋琢磨相互学习一种方法。
9.调研学习法: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它是指导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10.研究型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1.教学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能力和技巧。
12.导入技能: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的一种能力和技巧。
13.板书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本以 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标传递信息的能力和技巧。
14.评价方法: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15.纸笔测验:根据教育目标通过编制试题组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引出学生学习表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测试结果加以测量的一种新评价方法。
16.成长记录袋:显示学生学习信息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7.合作评价: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18.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19.网络教学: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1、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2、教学氛围: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3、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5、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
6、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7、讨论法: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师生共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个人的新看法,进而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8、读书指导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9、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验、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0、参观法: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如工厂、农村、展览馆等进行观察和研究,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和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11、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12、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13、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或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获得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教育学教学法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十六
教育科学研究:2指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4是按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基础研究:17指的是为了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的研究。
应用研究:18指的是为了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或有关理论解决教育中实际问题的研究。 预测研究:18指是对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
文献:47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传递交流知识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和形式。 总体:74即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取样:74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教育科学有历史研究法:83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外部评论:93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为或真实性,即“辨为”和“证真”
内部评价:93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
教育观察研究:98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记录代码系统:118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义的、可能观察和处理的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为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整套符号系统。
教育调查研究:121教育调查研究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腾的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问卷调查:127是研究者把研究问题设计成若干具体问题,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交给被调查者进行填写作答,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调查:135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待业和某种态度的调查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162是研究者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自变量:165即变化的措施、条件。
历史—逻辑方法:207-208摒弃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及偶然因素,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172是指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研究者对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及其内容和方法所进行的科学的确定和描述。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192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
教育命题:201明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定性分析:214是研究者在对所搜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点估计:247用一个特定值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值。
区间估计:247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或一个数据空间表示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 集中量数:241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
差异量数:241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量数,它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 研究假设:249也称备择假设,也这相对的假设是虚无假设,也称零假设。
假设检验:249是研究者通过对虚无假设进行检验,通过拒绝和接受虚无假设来作出接受和拒绝研究假设的决定。
小概率事件:250在假设检验时,通过把概率小于0.05和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方差分析:218协方差分析量种统计控制和方法。其功能是利用直线回归法,将足以影响实验结果却无法用实验方法加以控制的有关因素方差中剔除,再经过调整后,求出方差的无偏估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