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名词解释教育学(4篇)

2023年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名词解释教育学(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23:38:08
2023年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名词解释教育学(4篇)
时间:2023-01-11 23:38:08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名词解释教育学篇一

内容: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倪焕之》十七:“她做这些事绝不随便,都运用无可加胜的心思写成精密的教案,先送与级任教师看过,得到了完全的赞许,还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后拿来实施。

二、讲义:对文章(课本)其内容所撰写的总体概要含义,通称为讲课的要义。称其为讲义。

三、备课笔记:又称讲稿,是丰富和细化教案中的具体要求并实现教学设想的实质内容和书面台词,是教案的具体化。

四、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规定,“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即:这些人员一是要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二是要在统计的时段承担教学工作。具体包括:

1.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且在统计时段承担教学任务的专职任课教师。

2.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且在统计时段承担教学任务的“双肩挑”(行政、教学)人员;

3.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且在统计时段承担教学任务的非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人员;

4.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且在统计时段承担教学任务的分管学生工作的正副书记、学生辅导员;

5.由于学历原因未能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但具有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并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同志;

专任教师”必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要有高等教育的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必须承担教学任务,不一定是讲课,承担其它教学任务也可以。过去统计时要求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现在有些放宽,只要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学工作就可以统计在内,也包括行政岗位的教师、实验教师。

已经调离教学岗位不再承担教学工作,专职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原教学人员以及兼任教师和代课教师均不属于“专职教师”。

五、主讲教师:所谓“主讲教师”是指主讲本(专)科课程的教师,不包括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指导实习的教师。所谓“主讲教师资格”,即符合教师岗位的资格。而岗位资格是指具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务,或者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二者必居其一。新参加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经考核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按学年统计,一般各学年的主讲教师人数是不相同的。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名词解释教育学篇二

小学数学教学论名词解释

1、教材: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材料。

就广义而言,教材包括教科书、练练习册、教学挂图、教学软件、音像教材等一切教师用于指导学生生学习的教学材料,以及供教师使使用的教学指导书。从狭义来看教教材只指教科书。

2、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基本的方法。

3、形象思维:是依托于对形象材料的意会,从而对事物作出相关的理解和思考。

4、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他不是那种有步骤、有条理、渐进式的思维,而是一种整体的、高度简约的、跳跃式的思维。

5、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保留在人脑中的表象。

6、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或批准的,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科学数学:只考虑数学本身的的内容、结构、特点极其理论意义义、应用价值是科学数学。

8、学科数学:在对学生教学时,依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把数学学的内容加以处理,即把数学的

是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象,这就是学科数学。

9、重点:广义的重点就是数学知识中的飞跃,学生认识中的转折。狭义的重点就是指在某部分知识中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点,也就是学生认识中的生长点,突出这些重点知识,便可以以间驭繁,促进知识的迁移。

10、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完全是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的。

11、经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所获得的知识或技能的反映。

12种系经验:指的是在种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以无条件反射活动的形式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因此它带有遗传的性质,实质上是一种先天的本能。

13、个体经验: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习得的经验,也可称为后天的经验。

14、、学习:是动物和人类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习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15、、广义的学习: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是指经验的获得以及行为倾向较久的变化过程。学习总是以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但是行为变化却不一定都是学习。16、30、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是学生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比较持

久的行为倾向的变化过程。

17、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18、同化:是认知内容的扩大,即量的增加,属于认知结构广度的增加;

19、顺应:是认知内容的改变,即质的不同,属于认知深度的增长。20、数学认知结构是指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基本方法保留在学生头脑中的联系系统,与教材的知识结构相比,它是内在的。

22、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已以定论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条件、问题以及推导过程已叙述得很清楚,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能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适当的知识与之关联,进行加工,从而扩大或改组、重建认知结构。

23、发现学习:它并不是把学习结论呈现给学生,要靠学生自己独立发现其间的数量关系、图形的特征,自己去发现结论。

24、知识的感知:是指通过观察、操作等的活动,让学生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步的区分和认识,获得感性的认识。

25、知识的理解:这是指对已获得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的实际含义,达到理性的认识。

26、知识的巩固:是指数

学知识的记忆。记忆就是在感知、理解后对知识的识记、记忆以及再认和再现的心理过程。

27、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对自己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

28、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的是正迁移。如果起干扰作用(消极作用)就是负迁移。

29、垂直迁移:是纵向延伸,指的是两种学习在不同水平上的迁移,有由上而下的上升性的迁移和由上而下的演绎性的迁移。

30、水平迁移:是指同一层次的学习内容的相互影响,其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学过直角后,在学锐角、钝角便是水平迁移。

31、可辨性:是指新知识和同化它的原认知结构中的可辨别的程度。

32、稳定性:是指原有认知结构中连接新知识的“固定点”的巩固程度和清晰度。

33、心理定势:是指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中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思维趋向。

34、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内容的基本思想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手段。

35、并列同化:新学的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无总括关系,但他们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仍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学习的同化称为并列同化。

36、操作技能:是指组成这类活动方式的动作需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的机体运动或操作一定的对象来完成。

37、物质活动:是指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所谓物质活动是指活动不是借助于实际事物本身,而是以它的代替物如模拟教具、学具,乃至图画、图解、言语等进行的。

38、范例学习:与规则的接受学习相似,通过例题示范将解题条件及步骤清晰而有序地呈现出来,促使学生较快的获得认知,提高智力技能的习得效率。

39、尝试学习方法:主要由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线索,并在不断修正错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40、单个动作阶段:是指把整个活动分解为若干个单个动作,并逐一进行练习,达到形成局部动作的技能。

41、连续动作阶段:是指吧每一个动作技能按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连贯协调的步骤。

42、严谨性:是指数学概念叙述的准确、精炼,结论的推导和论证要严谨、缜密、合乎逻辑,数学内容的编排要系统严密,条理清楚。

43、可接受性:是针对学生而定的,指的是一切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要循序渐进,难易适度,便于学生接受。

44、难易适度:指的是大对数学生在 规定的时限内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新内容的要求。

45、独立性:指学生学习数学有信心;不依赖老师、家长或同伴,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46、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确定所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47、谈话法:谈话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来理解数学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特点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一系列的 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8、教学功能:是指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49、教育功能:即思想品德的熏陶、学习习惯的培养。

50、发展功能:是指思想方法的训练、思维品质的培养

51、反馈功能:就是师生双方及时获得来自练习中的反馈信息,有效的调整教与学的程序。

52、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教学活动。

53、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有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54、教学评价:是对理性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的过程。

55、客观性原则:就是指一定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因评价者个人的情感或主观的认识而造成评价的失真。

56、教学效果:主要指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检验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57、目标参考性考评:是为了了解学习的结果逼近预定教学目标的程度。其特点是把学习结果与教学目标相比,而不与他人相比。如期末考评等。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名词解释教育学篇三

名词解释

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带有指令性的国家重要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3、提问技能: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考、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

4、讲解技能:讲解又称讲授,它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讲解的实质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剖析和提示,从而使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

5、强化技能: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6、变化技能: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

7、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8、纸笔测验:指以书面形式的测验工具,主要侧重于评定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学习成就高低或在认知能力方面发展强弱的一种评价方式。

9、实作评价:指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评定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

10、难度:是指试题答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正确反应的几率。

11、区分度:是指试题能够区别答对和答错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能够区别高低不同能力组群的功能。

12、效度: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1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1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简单地说,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15、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16、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它是由节点(概念)和连接节点的线段(关系标签)所组成的。它能形象化地表达某一命题中各概念节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7、sts:科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增进科学素养,更应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培养了解社会,致力改善社会问题的科学人才,以及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影响、并能参与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公民。这一科学教育的理念被称为sts。

18、试卷分析:是对整个测验的品质作出分析。通过试卷分析确定本测验是否达到测验目的,是否真实有效可信。试卷品质的分析包括试题分析、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信度和效度分析。

19、微格教学: 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20、备课:教师为教学活动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可称为备课。备课可以分为长期备课和近期备课、近期备课又可以分为:学年备课;单元备课;课时教学计划

21、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22、中学科学教学论:是研究与科学教学问题相关的学科,它以自然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技术科学和现代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是一门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结合科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规律,并以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中学科学学科的规范教育和教学工作,又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

2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心理学家所谓的认知结构。

24、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学习者外显行为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者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表现出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2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

26、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发现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主动思考、探索求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7、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实质性联系,是指非字面上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用的表达词语可能不同,但二者是等值的。

28、教研:即教育研究,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教育理论为依据,用教育科学方法对学科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活动。

29、创设教学情景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的专业能力。

30、双向细目表:教师根据测验目的及教学目标的需求,以教学目标为横轴,而以教学内容为纵轴,画出一个二维度的分类表,切片平均分配好试题比重或题数于表中的每一个细目里,并尽量使试题的取材能够充分涵盖所要评价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范围,以作为编拟成就测验试题的设计蓝图,这样的一个二维度分类表成为双向细目表。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名词解释教育学篇四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内容: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规定的语文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资源:也叫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并服务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各种因素与条件的总称。语文教材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泛指一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特指学校所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包括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的系列。如教科书、练习册、教学用书、挂图等。专指语文课本。

定篇: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内容,目的在于传承文化,要透彻、彻底地领会文章本身,主要是经典作品。

例文:相当于直观教具,目的在于掌握文中提炼出的知识,如:《济南的春天》的写景方法

样本:即叶老所谓“例子”,在于养成阅读、写作同类文中的放大和能力,是进行仿写或仿读的例子。如学演讲。

用件:提供信息,介绍资料,知识短文,在于获得其中信息

语文教学过程:也称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是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

主体间性对话: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这种碰撞和问答,现代阅读理论称为“主体间性对话”,读者和作者互为主体。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阅读: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吸收、加工、重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心智对话的过程。阅读能力: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播放音乐,扮演角色,让学生走进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文要素进行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分横向、纵向、对比和类比四个方面;横向即为同类比较;纵向即为发展前后比较;对比即为相对或相反对比;类比即为反映同一要素的语文知识比较。

点拨教学法:是指充分运用老师的启发、引导、暗示、辐射延伸等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感教学法:通过出声朗读、揣摩,咬文嚼字、涵泳、体味、联想和想象来培养语感的教学方法叫做语感教学法。

得得教学法:是指由陆继春提出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体系;重点突出“一练一得,一课一得,一题一得,大得与小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